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标志着党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再认识取得了重要成果,更加提醒我们要关注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一、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来源于他们共同的辩证自然观。辩证自然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承认自然的客观优先性;自然规律体现在人的社会活动中;人在自然生活中认识理解改造自然价值;自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人只是其中一个部分,所以人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马克思强调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界的调控力量,肯定了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内在有机统一的生态思想。他提出需要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合理调节”,原则是“消耗最小化”,“合乎本性”,这是一种认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相统一的思维模式。劳动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通过劳动,人和自然达到了统一。“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对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实现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改变事物的现状,……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下,生产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人类为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与发展,无休止地扩大再生产,资本在运作中不断加大负面作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键是明确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建立合理化的社会制度。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必须取代资本主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也就是才能展现出“生态文明”的社会形态。
综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见解对于当代社会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预见性,他的观点对我们缓解生态危机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设生态文明,完全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根本利益。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一个全球问题,不论是对我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需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指导下,人类却追求物质利益而舍弃生态环境。对生态环境缺乏保护和建设意识,不合理利用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资源,从而使得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形势。这些生态问题不仅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还威胁了人类的环境安全。要解决这些生态问题,人们必须加强对生态文明的研究,从而未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保驾护航。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的文明形态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和谐的状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就是要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持续发展从自然属性角度上分析,就是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要求实现不超过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要求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生活品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即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建设生态文明,应在更广范围内,开发更有效地使用矿物能源的技术,提供安全而又经济的可再生资源技术来限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CO2的排放,应通过恰当的技术选择,停止某些化学品的生产与使用,以保护臭氧层,逐渐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三、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卓越成就。毋庸置疑中国俨然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但骄人的成绩背后却隐藏着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严重的资源浪费,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以及令人震惊的生态退化,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换言之,中国的GDP数值很华丽,但是绿色GDP却让人不可恭维。依照2005年“环境可持续指数”(ESI)对世界各国(地区)环境质量的评估测算,
中国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33位。2010年12月,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张力军在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会议说,1月至11月,环境保护部共接报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49起,其中重大环境事件4起,较大环境事件39起。自然灾害导致及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达17起。从事件的起因来看,主要是由企业排污、自然灾害而引发的;从污染类型来看,则主要来自于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和海洋污染。毋庸置疑,中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很突出,形势异常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相对短缺、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2.大气污染恶化、气候变化异常
3.土地荒漠化呈扩大趋势、水土流失严重
4.森林面积减少、生态功能衰退
5.自然灾害频繁、生物物种骤降
我国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高强度的资源开采,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型企业的大量存在,给我国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十一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有所改善但是仍存在问题。根据“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第一产业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与第二产业相比所占比重大但是发展不强。近些年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改变,虽然占GDP总量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下降比例幅度不大。第三产业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缓慢,所以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这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影响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潜力的提升,而且加大了自然环境的压力,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失衡。
2.我国评价机制存在问题。中国采用的GDP核算法是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是从生态学角度讲,GDP不能反映自然资源的损失和生态的破坏程度:从宏观经济角度讲,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劣和产业结构的落后与否;从思想意识方面讲,GDP不能反映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程度。
3.我国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薄弱。一方面,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只注重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很少涉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传统道德建设很少关注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影响下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