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高中生物学史汇总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人教版生物学史是高中生物常考的基础知识。

那么高中学生有哪些需要记忆的生物学史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 P10(1)比利时,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

(3)英国,罗伯特·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胞(实际上是只留下细胞壁的死细胞)。

(4)18世纪,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是构成动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

(5)德国,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细胞。

2.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 P24(1)1886年,俄国一位科学家尝试用氨基酸装配蛋白质,试管里出现了乳白色物质——只是一些氨基酸随机连接成的多肽。

(2)1953年,英国,桑格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3)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人工合成胰岛素。

1965年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国际人类蛋白质计划 P252003年12月15日,“人类蛋白质计划”(简称HPP)宣布正式启动。

首批计划包括:我国“人类肝脏蛋白质计划” ;美国“人类血浆蛋白质组计划”。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组织的总部设在我国北京。

4.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P48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标记氨基酸(3H标记的亮氨酸)放射性依次出现的顺序: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外5.1974年诺贝尔奖——细胞世界探微三例 P51(1)克劳德——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2)德迪夫——发现溶酶体(3)帕拉德——改进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1960年,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证实蛋白质合成过程。

6.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P65(1)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避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施莱登和施旺运用了归纳法这种科学方法,是细胞学说主要建立者2.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死细胞),并把“小室”命名为cell——细胞,是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3.魏尔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4.欧文顿:发现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5.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细胞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错误),把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统一结构(错误)。

6.辛格与尼克尔森提出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运用了科学方法——“提出假说”7.分离细胞器的方法——差速离心(一种科学方法),起始速度比较低,让较大的颗粒沉降到试管底,小颗粒悬浮在上清液中。

收集沉淀,改用较高的离心速度离心上清液,将较小的颗粒沉降。

8.科学方法——同位素标记法。

可用于示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通过追踪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有的同位素不具有放射性,如N和O。

9、科学方法——建构模型,高中生物学用到的模型有物理模型,数学模型,概念模型。

10、斯帕兰札尼(必修一p76)意大利人,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注:胃液中有盐酸,盐酸在高中生物学中作用,①杀菌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第一道防线)②供给胃蛋白酶所需的酸性环境;③使食物中的蛋白蛋变性,易于分解。

)后来德国科学家发现胃腺能分泌胃蛋白酶。

11.巴斯德法国人,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

12.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3.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

高中生物学发展史知识小结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分子与细胞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高三生物必修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复习和梳理重点内容。

一、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起源和进化是生物学的基础,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起源和多样性。

主要知识点包括:1.细胞起源理论:包括原核生物起源和真核生物起源两个理论。

2.生物进化的证据:包括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生物胚胎学、生物化石记录等证据。

3.物种形成和分化:包括自然选择、突变、基因流、遗传漂变等。

4.进化的规律:包括马尔萨斯人口论、达尔文进化论、遗传平衡理论等。

二、遗传与变异遗传与变异是生物学的核心内容,了解遗传与变异的原理和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形成和发展。

主要知识点包括:1.基因与染色体:包括基因的结构、功能和变异,染色体的结构和变异。

2.遗传规律:包括孟德尔遗传规律、基因的连锁性和重组性。

3.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包括DNA重组技术、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4.人类遗传学:包括人类基因组计划、遗传性疾病、染色体异常等。

三、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是生物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通过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主要知识点包括: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的代谢活动。

2.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植物组织器官和动物组织器官。

3.生理过程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种方式。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的概念、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四、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殖生长发育和生殖是生物体生命周期的两个重要阶段,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发育和生殖过程。

主要知识点包括:1.发育的过程:包括生物的生长过程、分裂过程和分化过程。

2.植物的生殖: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方式。

3.动物的生殖:包括人类的生殖过程和动物的生殖方式。

5.基因与环境:包括基因对环境的适应和环境对基因的影响。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

超全高中生物学史汇总你都复习到了吗(附电子文档)生物新课程标准指出核心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并在《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七点中提出“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

可见生物学史的内容
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对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的超全汇总,希望对你有所
帮助哦~
一、细胞学说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必修一P10)
建立者主要是施莱登和施旺。

意义是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
统一性。

2.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必修一P51)
二、生物膜结构
1.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65)
2.通道蛋白的研究(必修一P74)
三、酶本质的探索历程(必修一P81)
四、光合作用(必修一P101)
五、遗传学(必修二)
六、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二)
七、稳态调节(必修三P8)
八、激素调节(必修三P23)
九、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
十、种群和群落(必修三)。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整理版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整理版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小室组成,称之为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精确的描述。

3、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5、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的暗-亮-暗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8、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20世纪80年代,美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13、1771年,英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1880年,美科学家恩格尔曼,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他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新课标高中生物

新课标高中生物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豌豆(假说演绎)2、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蝗虫(归纳推理)3、摩尔根-基因位与染色体上-果蝇(假说演绎)一、必修一涉及内容重大事件: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6、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详细介绍:(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一、细胞学说:维萨里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指出器官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

罗伯特·虎克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微细结构。

施莱登&施旺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了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提出“细胞学说”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修正“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意义: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二、细胞世界探微三例克劳德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

德迪夫发现某种酶被包在完整的膜内,当膜破裂后,酶得以释放。

这层膜经其他科学家证实存在,并命名此细胞器为“溶酶体”。

帕拉德发现了核糖体、线粒体的结构,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同位素示踪)。

上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离不开探索精神、理性思维和技术手段的结合。

三、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同,其中脂溶性物质比非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膜。

由此提出膜是脂质组成的。

两位荷兰科学家提出细胞中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提出所有生物膜均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描述生物膜为“静态统一结构”。

桑格、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四、酶的本质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李比希提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只有在酵母菌死亡并被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证实酵母菌中存在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之为“酿酶”。

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五、光合作用萨克斯在法国科学家首次分离出叶绿素后发现叶绿素集中在一个更小的结构中,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

普利斯特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忽略了光对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XXX: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XXX: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XXX和XXX: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统一性。

4、XXX: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XXX: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析出来,化学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外表积的两倍。

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继续的两层。

8、XXX: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模糊的暗-亮-暗的三层布局,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一切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布局构成。

9、XXX和XXX: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多半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10、XXX:意大利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XXX: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2、XXX:德国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3、XXX:德国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胜利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

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知识点高中生物科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生物学的起源通常被认为是在19世纪。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历史知识点:1. 古代生物学: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动植物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它们的生理和行为。

2.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家和科学家开始对人体解剖学进行详细研究,这为后来的生物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3. 显微镜的发明: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使得生物学家能够观察到细胞和其他微观结构,这标志着细胞学和微生物学的诞生。

4. 林奈分类系统:18世纪,瑞典自然学者林奈发展了一种生物分类系统,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5. 进化论的提出: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自然选择和进化论的概念,这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生物多样性和物种起源的理解。

6. 遗传学的发展:20世纪初,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被重新发现,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随后,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7. 生物技术的进步: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生物技术的发展,如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使得科学家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修改生物体的基因。

8. 现代生物科学的多元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生物学已经扩展到多个子领域,包括生态学、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等,这些领域都在不断推动生物学的边界。

9. 生物伦理问题: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的道德界限、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这些问题在当代社会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10. 全球合作与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物学家们面临着诸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新出现的传染病等全球性挑战,需要国际合作来寻找解决方案。

这些知识点概述了高中生物科学历史的主要发展脉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理解生物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中科学发展史的归纳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09广东高考理基38)施莱登和施旺共同提出:A.细胞学说 B.分离定律 C.进化学说 D.中心法则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练习:从Larry Frye的小鼠荧光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A、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B、含有磷脂双分子层C、有流动性D、容易染色而发光(2012年江门调研)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A、欧文顿B、罗伯特森C、桑格和尼克森D、施旺和施莱登辑上的严密性和意义,不正确的是()A、普里斯特利把小鼠和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小鼠不会死亡——证明了绿色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CO2,放出O2,从而更新了空气。

B、萨克斯把绿色叶片曝光,遮光部分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C、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以极细光束照射,曝光是作为对照处理——证明了氧气由叶绿体释放出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D、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分别标记CO2和H2O,供绿色植物利用,分析各自放出的氧——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H2O。

必修二(09广东高考生物9)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D.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DNA在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传递必修三1、(2012年梅县松口1)下列关于细胞学说,正确的说法个数是:①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列文·虎克②细胞学说的创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③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差异性④细胞学说在修正中前进A.1个B.2个 C.3个 D.4个2、(09天津高考卷2)下列是有关著名科学家通过研究取得重要理论成果的叙述,正确是:A. 虎克(R.Hooke)在显微镜下观察木栓组织发现蜂窝状“细胞”,建立了细胞学说B. 坎农(W.B.Cannon)通过研究细胞内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了内环境稳态概念C. 摩尔根(T.H.Morgan)对雄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分析,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D. 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3、(08高考宁夏卷·2)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与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A.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B.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C.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D.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4、(2012年广东六校10)有关生物科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学说是罗伯特·虎克和施旺共同提出的B.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D.萨顿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5、(07广东高考生物5)格里菲思(F. Griffith)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著名的转化实验,此实验结果: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B.证明了RNA是遗传物质C.证明了蛋白质是遗传物质D.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6、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小鼠+注射R型活菌②小鼠+注射S型活菌③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活菌④小鼠+注射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活菌混合物。

高中生物必修一易错知识点及生物学史知识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易错知识点及生物学史知识总结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一易错知识点及生物学史知识总结归纳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C元素?请问这句话对吗?组成活细胞的主要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O元素,组成细胞干重的主要元素中含量(质量比)最多的才是C元素P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如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

”请问这句话对吗?影响到能量转移过程,可认为是对的;ATP+Pi→ATP将某种酶水解,最后得到的有机小分子是核苷酸或氨基酸请解释?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有什么区别啊?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

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什么是还原性糖有哪些?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

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

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实质而言,斐林试剂就是新制的Cu(OH)2悬浊液, 斐林试剂甲和乙混合均匀后生成Cu(OH)2悬浊液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蛋白质在碱性条件下和Cu离子反应生成紫色物质,所以先加Na(OH)2,后CuSO4胞内酶的形成为什么不需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其实胞内酶合成是需要核糖体的,但这核糖体不全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需要的大多数是游离在细胞质上的核糖体。

高中生物史实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史实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史实知识点总结1. 科学探索的起点生物史实知识点的探索始于远古时代,而对生物的认识也是从最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开始的。

古代的人们对生物的认识主要是基于观察和经验,并通过实验和探索逐渐积累了一些生物的知识。

比如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并提出了“物种不变论”的观点。

2. 进化论的提出和发展进化论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理论,它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19世纪初,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起源的进化论,并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实验验证了这一理论。

后来,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和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进一步为进化论提供了理论支持。

3. 生物种类和分类生物种类的分类和鉴定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生物史实知识点的重要方面。

在古代,人们对动植物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进行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生物的内部结构和遗传物质对分类的重要性。

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它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野生动物和植物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而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则涉及到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5. 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社会和生物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的发现和提出是遗传学史实知识点的重要里程碑,它不仅为进化论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也为后来的遗传学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遗传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医学和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6. 生物学的教育和科普生物学的教育和科普工作是生物史实知识点的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生物,而且也为未来的生物学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教育方面,各国都重视对学生的生物学教育,鼓励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高中生物必修一科学史

高中生物必修一科学史

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1、维萨里:比利时人,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列文虎克:荷兰著名磨镜技师,(1)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观察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5、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德国植物学家,(1)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2)揭示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3)内容: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6、魏尔肖:德国人(1)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欧文顿:(1)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2)提出假说:膜由脂质组成的2、20世纪初,科学家(1)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年,荷兰科学家(1)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2)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3)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1)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2)大胆提出生物膜的模型,①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②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质疑:①细胞膜复杂功能难以实现②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运动不好解释5、1970年,科学家(1)通过荧光标记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以及其他相关实验(2)证据表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高中生物学考知识点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

高中生物学考知识点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

高中生物学考知识点高中历史学考知识点
高中生物学考试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细胞膜的特性等;
2. 遗传学: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表达、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等;
3. 生物进化:进化理论、自然选择和适应性进化、人类进化等;
4. 植物和动物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组织和器官结构、动物的器官系统等;
5. 生态学: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生物的适应和相互关系、生态问题与保护等。

高中历史学考试的主要知识点包括:
1. 古代历史: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古代帝国的兴衰、重要历史事件等;
2. 中世纪历史:封建制度的确立和演变、欧洲的宗教改革、重要历史人物等;
3. 近代历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殖民地扩张和亚非拉解放运动、世界两次大战等;
4. 现代历史:冷战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以上只是大致的知识点范围,具体考察内容可能根据教材和考试要求而有所不同。

进行复习前,建议参考相关的教材和教师提供的考试大纲,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维萨里和比夏→虎克→列文虎克→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2)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3)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4)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5)1838年施莱登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的基本单位,施旺发现研究报道《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6)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3.细胞结构探微:克劳德→德迪夫→帕拉德(1)美国细胞生物家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细胞分开。

——定性定量分离细胞组分的经典方法(2)比利时的德迪夫发现了溶酶体(3)罗马尼亚的帕拉德,改进了电子显微镜,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结构,1960年,帕拉德向人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细胞“超微活动图”。

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质合成并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

4.细胞核功能的探索历程:美西螈→蝾螈→变形虫→伞藻嫁接实验→伞藻核移植实验(1)美西螈皮肤的颜色由细胞核控制(2)资料2没有细胞核,细胞就不能分裂、分化(3)资料3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4)资料4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细胞核有关5.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欧文顿→20世纪初→荷兰科学家→罗伯特森→人鼠细胞荧光标记→桑格、尼克森(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得出细胞膜中的脂质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3)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静态模型)。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

高中生物科学史P11必修1 1665年,英国虎克显微镜观察木栓组织他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命名者。

P10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来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

P11 1858年,德国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他的名言:所以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P65 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P65 20世纪,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材料:红细胞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P66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下结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P67 1970年,科学家方法;荧光标记法结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P62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

P81 美国萨姆纳从富含脲酶的刀豆提取脲酶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P82 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发现结论: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P101 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P101 1779年,荷兰英格豪斯结论: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P101 1845年,德国梅耶结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P102 1864年,德国萨克斯实验: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

证明: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P102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实验:一组标记H218O,另一组标C18O2,证明:光合作用生成的氧气来自于水。

P102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方法:同位素标记法(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C的途径:14CO214C314C6(卡尔文循环)P100 1880年,美国恩格尔曼实验:水绵和好氧细菌暗反应过程证明: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P10 1865年,孟德尔实验:豌豆杂交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完整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完整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完整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测植物的木栓非政府,辨认出由许多规则的小室共同组成,并把“小室”称作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明确提出了细胞学说,表示细胞就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方形模型牵涉的科学家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见了细胞膜准确的暗-暗-亮的三层结构,融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明确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辨认出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明确提出酿酒中的蒸煮就是由于酵母菌的存有,没活细胞的参予,糖类就是不可能将变为酒精。

9、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赢得了所含酶的提取液,用这种提取液顺利地展开了酒精蒸煮。

11、萨姆纳: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辨认出少数rna也存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辨认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高中生物学史1、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豌豆(假说演绎)2、萨顿-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蝗虫(归纳推理)3、摩尔根-基因位与染色体上-果蝇(假说演绎)一、必修一涉及内容重大事件:1、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2、虎克-细胞的发现者3、罗伯特森-细胞膜三层结构4、桑格和尼克森-流动镶嵌模型5、萨克斯-研究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6、恩格尔曼-P100叶绿体功能-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7、普利斯特里-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出氧气,小白鼠生活和蜡烛燃烧都消耗氧气8、鲁宾卡门-同位素标记9、卡尔文-卡尔文循环详细介绍:(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

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4、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5、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6、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7、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

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二、必修二涉及内容:(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18、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

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9、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

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0、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

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1、萨顿:美国人,细胞学家。

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22、摩尔根: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

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

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23、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4、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F.Grifith,1877―1941),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5、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1877―1955)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26、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亲代和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2)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27、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28、尼伦伯格和马太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六)育种相关:29、袁隆平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七)进化相关:30、拉马克(mark,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

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31、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

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

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三、必修三涉及内容:(八)内环境与稳态32、贝尔纳(C.Bernard,1813~1878):法国人, 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33、坎农(W.B.Cannon,1871~1945):美国人,生理学家。

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34、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九)动物激素的调节35、沃泰默:法国人,生理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

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36、斯他林:英国人,生理学家。

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7、贝利斯:英国人,生理学家。

1902年,他和斯他林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

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38、巴甫洛夫: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

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

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十)生长素的发现过程39、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40、詹森(B.Jensen):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41、拜尔(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

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42、温特(F.W.Went,1903~):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

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4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F.Ko )等人从植物中提取出吲哚乙酸― ― 生长素。

(十一)种群与生态系统44、高斯(G.W.Gause):生态学家。

他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45、林德曼(R.L.Lindeman,1915~1942):美国人,生态学家。

他通过对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天然湖泊――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的定量分析,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四、选修一涉及内容——待完善:46、张明觉(1908~1991):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

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47、动物细胞工程 1976年,阿根廷科学家米尔斯坦(Cesar Milstein,l926一)和德国科学家柯勒(GeorgesKohler,l946一),通过细胞融合制备出单克隆抗体。

由于他们的杰出工作,在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8、斯图尔得(F.C.Steward)用胡萝卜韧皮部的细胞培养成了胡萝卜植株,证明了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49、韦尔穆特(I.Wilmut)等在体外条件下将羊体细胞培养成了成熟个体,证明了哺乳动物体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