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小棒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第六章第三节“捆小棒”。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用小棒的捆扎方法,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小棒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小棒进行数学运算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0以内的加减运算。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运用小棒进行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小棒、教学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小棒、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棒捆扎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用小棒进行捆扎?捆扎过程中涉及哪些数学运算?2. 新课导入(1)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2)展示小棒捆扎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体会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出示例题:请用小棒表示3+2的结果。

(2)引导学生运用小棒进行操作,找出答案。

(3)讲解解题思路,强调加法的运算方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小棒完成课本第45页的练习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结与拓展(2)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多数量的加减运算。

六、板书设计1. 《捆小棒》2. 内容:(1)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10以内的加减运算(3)小棒的运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4+3(2)72(3)5+4(4)962. 答案:(1)7(2)5(3)9(4)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掌握较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复杂的加减运算,如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等。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捆小棒详案[1]

捆小棒详案[1]

《捆小棒》详案一、考眼力,通过数数引发学生思考。

我们先来做个考眼力的小游戏好吗?请你快速数出图中物品的个数,数好后站起来抢答,好吗?准备好了吗?开始!3个5个10个苹果。

是多少?这幅图怎么数得这么慢呀?(噢,数太多了)10根手指。

几根手指?哎,刚才是10个苹果,这次是10根手指,都是10个,这回怎么这么快呀?噢,看来数少的时候我们能很快看出数来,数大一些只要是有规律的呈现,我们也能很快看出是多少来,对吗?二、摆小棒,体验以群计数的便捷。

1、大家还记得10月12号晚上我们学校那次精彩的活动吗?还记得我们手里的荧光棒吧!现在学校打算每班再补发13根荧光棒,那13根到底有多少,请你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代替荧光棒,数出13根放在桌子上。

2、哟,你(们)数得可真快!你们数得真的是13根吗?你怎么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数得确实是13根呢?有没有好办法?有想法了吗?请你动手摆一摆。

(指导,记住要叫的人)3、谁愿意到前面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摆的?你来。

其他同学看你能不能很快看出是13根。

(你能边数边摆吗?)谁看明白了,他是怎么摆的?他这是13根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真善于观察)看来他这样摆能让大家很快看出是13根。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4、小结:你们的想法都很好,有的同学是2根2根摆在了一起,又单摆了1根,有的同学是5根5根摆在了一起,又单摆了3根,还有的同学是把10根摆在了一起,又单摆了3根。

你们知道把单根的小棒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成了一堆一堆的,能很清楚的看出是13根,你们可真会思考啊!三、捆小棒,揭示10个一是1个十。

1、这几种方法都能摆出13,那你能写出13这个数吗?拿出那张纸,在田字格中写出13,写的时候别动小棒,小棒刚才摆什么样还摆什么样。

反馈:把笔放铅笔盒前。

我看了看,你们写的都很好。

这是周芊孜同学的,说说你是怎么写的?2、对照着我们刚才的几种摆法,你写的13中的3是小棒图中的哪部分?13中的1又是小棒图中的哪部分呢?有想法了吗?同桌两个人互相说说你的想法。

儿童数学教学案例——捆小棒

儿童数学教学案例——捆小棒

儿童数学教学案例——捆小棒在儿童数学教学当中,如何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和能力一直是家长和老师们关心的问题。

因为儿童数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观察和领悟等多个方面。

因此,设计合适的教学案例,是提高儿童数学素养的关键。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简单但又具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案例,它的名字叫做“捆小棒”。

教学目标:通过这个案例,学生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观察力、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适用年龄:这个案例适用于4-5岁入门阶段的幼儿。

教学材料:1.小木棍若干2.橡皮筋若干3.计算器4.工具箱教学过程:1.让幼儿手拿小木棍和橡皮筋,按照老师的要求捆出不同形状的图形。

老师可以示范如何把小木棍和橡皮筋捆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形状,让孩子们跟着模仿。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形状提供提示和帮助,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形状的特征,以及如何用小棒子和橡皮筋进行捆绑。

2.计算捆小棒所用的小木棍数量。

完成捆小棒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数一数每个形状所用的小木棍数量,然后寻找共同点和区别,让幼儿能够对不同形状所用的小木棍数量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比较不同形状的小棒所用数量。

在学习完不同形状所用的小棒数量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将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性。

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习更高级的概念,例如大小比较、数量计算和计算规则等。

4.设计更多的小棒组合。

在学习完不同形状所用的小棒数量之后,教师可以设计更多的组合形式,例如将一些小棒组合成两个长方形、三个小三角形等,让孩子想象和尝试新的组合形式,把数学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

教学反思:捆小棒案例通过动手实践的方式,激发了幼儿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通过捆绑小木棍,幼儿们不仅能够学习不同形状所用的小木棍数量,而且还能培养幼儿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通过观察和比较,幼儿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形状所用的小木棍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

中班数学《捆小棒》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数学活动,孩子们能够学会使用小棒捆扎图形,并理解横竖、左右、上下的概念。

2.激发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3.练习孩子们握笔、手指协调运动等操作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提升手眼协调性。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大棒模型 x 12.小棒 x 203.计时器 x 1•学生准备1.铅笔 x 12.练字纸 x 1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1.让孩子们用铅笔在练字纸上画出四条线段,形成一个矩形。

2.请孩子们绕过这个矩形,让他们感受物体空间与自己的位置关系。

3.请孩子们用双手感触矩形四条边的不同特点,比如长短、尖钝等。

2. 授课内容(10分钟)1.让孩子们分为两组,每组领取一支铅笔和10根小棒。

2.给孩子们展示大棒模型,引导他们发现大棒模型有横竖之分,并提醒他们左右和上下的概念。

3.请孩子们模仿大棒模型,用小棒在练字纸上捆扎出横线、竖线等图形,并强调横线与竖线之间的区别。

4.在操练过程中,引导孩子们关注小棒捆扎顺序、角度等细节,以避免操作不规范难以理解。

3. 操练环节(20分钟)1.给孩子们5分钟的时间自由操练,让他们捆扎出尽可能多的图形,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2.在5分钟后,停止操练,让孩子们将捆扎的图形展示给大家。

3.让孩子们分析展示的图形,讨论每个图形由几条小棒组成以及捆扎小棒个数和捆扎顺序的差异带来的图形变化。

4. 拓展练习(15分钟)1.让孩子们分别拿出纸板剪成的几何图形,要求孩子们用小棒将其完整地围起来,并找出图形中的横竖线段等。

2.请孩子们互相交换,互相查看彼此捆扎出来的图形是否正确,并提出建议和改进建议。

3.最后请大家来一次总结,检查横竖、左右、上下等基本概念。

四、教学总结通过此次课程,孩子们了解和掌握了小棒捆扎图形的操作技巧,在操练过程中提升了手眼协调和固定空间特征的能力,还有有目的的展示和贡献,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在数学学习中,大家要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并注重关注细节,避免操作上的过失,从而使得本节课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2)通过举例,如从39增加到40,让学生理解进位的概念;从40减少到39,让学生理解退位的概念。
(3)设置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小棒,亲身体验进位和退位的过程。
2.熟练运用小棒进行捆绑和分解: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技能,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
(1)课堂教学中,多次进行小棒操作的演示和练习。
(2)设置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竞赛、接力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小棒进行操作,解决问题。
(2)学生互相提问,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4.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数的捆绑和分解的方法,以及进位和退位的处理。
5.巩固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互相批改,交流解题心得。
六、板书设计
1.板书标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捆小棒
2.板书内容:
(1)数的捆绑与分解方法
(3)课后鼓励学生在家中与家长一起进行小棒操作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情景引入解析
实践情景引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猴买香蕉的情景,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猴买香蕉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小棒进行数的捆绑和分解。
1.是否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态度。
四、教学效果
1.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五、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注重课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捆小棒教案范文

捆小棒教案范文

捆小棒教案范文捆小棒教案范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捆小棒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捆小棒教案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出11∽20各数。

②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活动,感受新知识,理解新知识。

3、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CAI课件,大的计数器、小棒。

学具准备小的计数器(1人1个)、直尺、小棒、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它是谁?<鼠标指着第一场景中蓝猫头像>生:蓝猫!师:今天蓝猫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二、动手操作,探讨新知。

1、数鱼,复习旧知。

师:先和蓝猫一起去海底世界看一看!瞧,海底世界的鱼儿多漂亮呀!你能数一数有几条鱼吗?(学生数)生:10条。

2、数小棒,引入1捆。

师:10条鱼该用几根小棒表示呢?请小朋友们数一数、摆一摆。

(学生操作)师:你们摆了几根小棒?生:10根。

<出示下一场景>师:刚才你是怎样数的?生1:我是一根一根数的。

生2:我是两根两根数的。

生3:我是5根5根数的。

师:无论你是1根1根地数,还是2根2根地数,或者是5根5根地数,都是以根做为单位。

现在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们摆了10根小棒。

(有部分学生想到了捆成一捆,教师给予肯定。

)师:我们看看想的办法是不是和你们一样。

<出示课件>真的和你们想的一样。

今后我们不仅可以用1根来数数,还可以用1捆来数数。

介绍计数器。

师:如果老师把1捆小棒和1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根小棒呢?生:11根。

师:对了。

可见11可以用1捆加1根合起来表示。

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

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

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
主题:捆小棒
年级:一年级
目标:
1. 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和比较长度。

2. 学生能够将小棒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捆绑。

材料:
1. 小棒(长度不等,数量充足)
2. 计数卡片或数字卡片
3. 黑板或白板
4. 教学PPT或投影仪(可选)
步骤:
引入:
1. 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度的小棒。

2. 鼓励学生描述小棒的长度,如“短”、“长”、“更长”、“更短”等。

探索:
1. 准备一些小棒,并示范将它们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捆绑,如2根一捆、3根一捆等。

2. 让学生自己尝试将小棒按照不同的规则进行捆绑。

3. 引导学生观察捆绑后的长度,并比较不同捆绑规则的长度。

4. 让学生将捆绑的小棒进行排列,从短到长或从长到短。

概念理解:
1. 引导学生总结捆绑小棒的规则。

2. 引导学生理解捆绑后小棒的长度是由多少根小棒组成的。

练习:
1. 让学生用小棒进行自由的捆绑。

2. 让学生比较自己捆绑的小棒的长度差异。

巩固:
1. 出示一些数字卡片或计数卡片,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字进行捆绑。

2. 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描述自己的捆绑结果,并比较不同学生捆绑结果的长度。

总结:
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捆小棒的方法和使用数学语言描述长度的能力。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探索将不同长度的小棒进行相加,形成更长的长度。

202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202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2024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捆小棒》。

内容包括:认识1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顺序,理解数的组成;通过操作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并理解数的顺序和组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数的组成,培养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点:熟练地数出1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顺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教学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具:学生用小棒、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棒,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谁能数一数这些小棒有多少根?”2. 例题讲解(1)引导学生用小棒进行操作,数出10以内的数。

(2)通过小棒的操作,讲解数的顺序和组成。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小棒进行数数,巩固10以内的数。

(2)展示教学卡片,让学生说出卡片上的数,并理解数的组成。

4. 小组讨论5. 课堂小结6. 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1. 捆小棒2. 内容:(1)10以内的数:1、2、3、4、5、6、7、8、9、10(2)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依次递增(3)数的组成:每个数由几个一组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小棒数出10以内的数,并写出每个数的组成。

(2)和家长一起玩数小棒游戏,提高数数速度。

2. 答案(1)1=1个一,2=2个一,3=3个一,……,10=10个一(2)根据实际情况,提高数数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大的数?(2)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践,和家长一起探索数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操作性和实践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突出性;4. 教具与学具的实用性;5. 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6.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和逻辑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8.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性。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 11 到 20 各数,并且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初步理解“十位”“个位”的概念,认识数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会数 11 到 20 各数,并且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认识数位“十位”“个位”。

2、教学难点理解数位的意义,建立数位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操作法、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复习旧知:同学们,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 0 到 10 这些数字,谁能来数一数?(请几位同学分别数一数)(2)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想和大家一起玩一个捆小棒的游戏,你们想不想玩?2、讲授新课(1)数小棒①老师拿出一捆小棒(10 根),问学生:这是几根小棒?你是怎么知道的?②接着老师再拿出 1 根小棒,问: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③引导学生数一数,得出 11 根小棒。

(2)认识 11①提问:11 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②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③请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④教师总结:11 里面有 1 个十和 1 个一。

(3)认识计数器①展示计数器,介绍计数器上的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②在计数器上拨出 11,个位上拨 1 颗珠子,表示 1 个一,十位上拨 1 颗珠子,表示 1 个十。

(4)认识 12 到 20 各数①老师依次拿出 12 到 20 根小棒,让学生数一数,并说一说数的组成。

②学生用计数器拨出相应的数字,并说一说个位和十位上的珠子分别表示什么。

3、巩固练习(1)数一数课件展示一些小棒的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根小棒,并说一说数的组成。

(2)拨一拨老师说数字,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相应的数字。

(3)猜一猜老师在计数器上拨出一个数字,让学生猜猜是多少,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猜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捆小棒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捆小棒

教学目标:1.认识数学中的加法运算。

2.学习使用棒子模型解决加法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小棒子(20个以上,可用尺子代替)。

2.黑板和白板笔。

3.目标板书。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老师出示20个小棒子,并将它们分成两组,一组包含13个小棒子,另一组包含7个小棒子。

2.老师向学生提问:“我将这两组小棒子都放到一起,你们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子吗?”学生回答:“有20根小棒子。

”3.老师将问题写在黑板上:“13+7=20”。

然后解释:“我们使用了加法运算来计算两组小棒子的数量之和。

”4.老师出示另外两组小棒子,一组有8个小棒子,另一组有12个小棒子。

老师将这两组小棒子放到一起,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子。

学生回答:“有20根小棒子。

”5.老师将问题写在黑板上:“8+12=20”。

然后解释:“这是另一个加法运算的例子。

”6.老师强调加法运算的规律:“无论我们怎样改变小棒子的组合,只要它们加在一起,总数都是不变的。

”7.老师询问学生:“我们还可以怎样组合13和7,使得总数为20呢?”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小棒子进行操作,同时让学生口算答案。

Step 2. 给出实际生活例子1.老师将一些小棒子随机分成两组,每组都有一定的数量。

2.老师让学生合作,使用小棒子进行对应的加法运算,计算每组小棒子的总数。

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可以使用纸和笔来辅助计算。

3.学生可以在白板上写出他们的答案,并解释他们的计算方法。

4.老师询问学生:“你们在计算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可以提出加法运算的交换律。

Step 3. 小组合作游戏1.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5人。

2.每个小组给予一定数量的小棒子,每位学生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数量,然后计算小组所有成员拥有的小棒子总数。

3.各小组报告结果,并解释他们的计算方法。

4.老师给予群体表扬,并总结这个游戏中学生们学到的知识。

Step 4. 小结1.老师再次强调加法运算的规律:“无论我们如何组合,只要加在一起,总数都是不变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捆小棒一、教学目标本次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小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包括加、减、乘、除,同时培养其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小棒子,绳索,纸牌。

2.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

3.教学过程:(1)加法部分的游戏设计通过游戏中的互动让孩子们快乐学习,比如可以让孩子们拿起小棒子,并对进行分类。

老师可以提问:“这里有5根小棒子,再加上3根,一共有多少根?”孩子们可以用手指或者捆小棒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接着,老师可以再让孩子们尝试其他的加法问题,让他们充分练习加法运算。

(2)减法部分的游戏设计游戏中的另一个互动方式是让孩子们将小棒子按照数量进行分类,然后选择其中一组并移除其中的一些小棒子。

老师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用小棒子来解答问题,如:“这里有8根小棒子,其中有2根被取走了,剩下的有多少根?”让孩子们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思考,从而掌握减法的基本知识。

(3)乘法部分的游戏设计乘法部分可以通过构建小型的森林场景进行教学。

让孩子们用捆好的小棒子来代表森林中的树木,然后询问他们这个森林里有多少根小棒子。

接着,老师可以按照不同的数量分别给这些小棒子进行编号,并告诉孩子们其中一种编号代表的数量是多少。

问孩子们再想一想,这个森林里有多少根小棒子。

通过这样的游戏设计,可以让孩子们在体验森林探险的过程中制定策略,关注数量,提高乘法口算能力。

(4)除法部分的游戏设计除法部分的教学可以通过纸牌游戏来进行。

让孩子们随机选择一张纸牌,然后从大到小依次用小棒子来模拟这个数字的除法过程。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除法的概念,提高他们的计算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反思通过对游戏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具有趣味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可以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掌控群体学生的情绪,避免过于干扰或引导孩子们的思考。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教案:《捆小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简单的加法和减法》,具体为第66页至第68页。

内容包括: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以及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加减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加减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小棒,提问:“这根小棒有几根?”学生回答:“1根。

”教师再出示另外两根小棒,提问:“现在一共有几根小棒?”学生回答:“3根。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加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合并,减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分离。

3. 方法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数数、画图等方式进行计算。

4. 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检查,教师进行点评。

5. 实际问题解决(10分钟)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给了小明2个苹果,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加法:A + B = C减法:A B = C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2 + 3 = ____,4 2 = ____。

(2)连线题:将下列数字用线连接起来,使之成为正确的加减法算式。

1 2 3 4+ +2 3 4 12. 答案:(1)2 + 3 = 5,4 2 = 2。

(2)1 + 2 = 3,3 + 1 = 4;2 + 2 = 4,4 2 = 2;3 1 = 2,2 +3 = 5。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

《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第五章第二节《捆小棒》,详细内容包括:认识100以内的数,掌握数的组成,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捆小棒,理解数的十进制原理。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100以内的数,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

2. 学生通过捆小棒活动,掌握数的十进制原理。

3. 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数的十进制原理,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

教学重点:通过捆小棒活动,培养学生对100以内数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计数器、PPT课件。

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捆小棒,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小动物们举行捆小棒比赛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比赛中小棒的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展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理解十进制原理。

(2)讲解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让学生通过计数器进行实际操作。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捆小棒比赛,比一比哪组捆得又快又好。

(2)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捆小棒成果,并说明捆法和数的组成。

六、板书设计1. 《捆小棒》2. 内容:(1)100以内数的认识(2)数的组成与分解(3)数的十进制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小棒捆法表示出下列数:25、53、89。

(2)分解数:45、72,并说明分解方法。

2. 答案:(1)25:两捆十根的小棒,五个一根的小棒;53:五捆十根的小棒,三个一根的小棒;89:八捆十根的小棒,九个一根的小棒。

(2)45:四捆十根的小棒,五个一根的小棒;72:七捆十根的小棒,两个一根的小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捆小棒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数的认识和理解程度,针对问题进行课后辅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小棒表示更大的数,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数的十进制原理,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质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质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数学乐园》第三单元“加法和减法”,具体内容为第六节“捆小棒”。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运用小棒的捆数进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棒的捆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小棒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小棒的捆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小棒进行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PPT、黑板学具:小棒、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小兔子拔萝卜的故事,引导学生观察小兔子拔了多少个萝卜,如何将萝卜进行捆扎。

2. 新课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小棒的捆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理解小棒可以用来表示数字,进行加减法计算。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例题:“小兔子拔了3个萝卜,又拔了4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2)引导学生用小棒表示3和4,进行加法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引导学生相互检查,讨论解答方法。

5. 小组合作(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小棒。

(2)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加减法计算任务,记录结果。

(3)各小组汇报计算结果,交流计算方法。

(2)拓展思考:如何用小棒进行减法计算?六、板书设计1. 《捆小棒》2. 内容:(1)小棒的捆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2)10以内的加法计算(3)10以内的减法计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3= 4+5= 6+4= 7+3=72= 63= 54= 95=2. 答案:(1)5、9、10、10(2)5、3、1、4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小棒的捆数进行加减法计算,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捆小棒》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捆小棒》。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从而为后续学习两位数的组成和加减法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十”的意义,学会将10个一捆成一组。

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捆小棒的操作,并理解其背后的数学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棒、尺子、剪刀学具:小棒、尺子、剪刀、计数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捧小棒,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里有10根小棒呢?”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发现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的方法。

2. 讲解示范(10分钟)教师讲解捆小棒的方法,示范如何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并强调捆小棒的意义。

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捆小棒的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捆小棒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例如:“这里有15根小棒,你能将它分成几组?”、“这里有20根小棒,你能将它分成几组?”等。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一道例题:“小明有23根小棒,他想将它们捆成几组?”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讲解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捆小棒的数学意义。

5. 小组合作(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共同完成一道捆小棒的问题。

例如:“你们组有30根小棒,你们能将它分成几组?”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小棒 1 1 1 1 1 1 1 1 1 1|\/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这里有多少根小棒?(答案:12)(2)判断题:将10根小棒捆成一组叫做一组。

中班科学教案捆小棒

中班科学教案捆小棒

中班科学教案捆小棒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棒的材质和特性;2.探究小棒的运动方式和能力;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4.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准备小棒若干,遮阳篷、隧道、小车等道具。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预热身体。

2. 导入新知引导幼儿观察小棒,并询问幼儿对小棒的认识。

介绍小棒的材质和特性,比如小棒的颜色、形状、硬度等。

3. 操作练习给幼儿一些小棒,让他们自由组合、堆叠、挑选出不同形状的小棒等。

引导幼儿观察小棒的运动方式和能力,如小棒可以滚动、旋转、叠加等。

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引导他们发现小棒在不同操作中的特点和规律。

4. 游戏探究将遮阳篷和隧道等道具放在一起,引导幼儿围绕遮阳篷和隧道进行游戏,观察小棒在不同环境中的运动方式和表现。

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让他们一起想办法将小棒带过遮阳篷和隧道。

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5. 拓展活动可以将小棒放在小车上,让幼儿通过推动小车,观察小棒在运动中的变化。

也可以利用小棒进行简单的模拟,比如模拟桥梁、楼房等,让幼儿体验小棒在不同场景中的运用。

6. 总结归纳在活动结束时,带领幼儿回顾整个活动,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小棒的特点和运动方式。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延伸1. 扩展材料可以引入其他类似的材料,如积木、磁棒等,让幼儿进行比较和探究,进一步拓展对材料的认识和理解。

2. 拓展活动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更复杂的小棒游戏,如将小棒用绳子串起来作为滚动车轮,在平滑的地面上进行竞速比赛等。

通过这些拓展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五、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的操作过程,评价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实践能力;2.观察幼儿之间的合作情况,评价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听取幼儿的总结和归纳,评价他们对小棒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中班捆小棒教案

中班捆小棒教案

中班捆小棒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学习用小棒进行捆扎,提高手部精细动作的能力。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耐心。

3、增强幼儿的数数能力,理解数与量的对应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捆小棒方法,能够将小棒整齐地捆扎在一起。

引导幼儿通过捆小棒,正确地数数并理解数量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幼儿在捆小棒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注意力,避免出现混乱。

如何让幼儿能够将小棒的数量与数字准确对应,理解数量的实际意义。

三、教学准备1、足够数量的小棒(可以是彩色的)。

2、橡皮筋或细绳若干。

3、数字卡片 1 10 。

四、教学过程1、导入活动教师展示一些已经捆好的小棒,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你们看这些小棒捆在一起是不是很整齐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捆小棒。

”2、认识小棒和数字教师将小棒分发给幼儿,让幼儿观察小棒的特点。

同时,展示数字卡片 1 10 ,引导幼儿认识这些数字。

3、示范捆小棒教师拿起 5 根小棒,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我们先把小棒对齐,然后用橡皮筋或者细绳从中间捆起来。

”捆好后,举起小棒问幼儿:“这是几根小棒呀?”引导幼儿数一数并回答。

4、幼儿操作让幼儿自己选择一定数量的小棒进行捆扎,教师在旁边巡视指导。

鼓励幼儿自己数数,并与旁边的小伙伴交流。

5、游戏环节教师说一个数字,让幼儿迅速捆出相应数量的小棒。

分组比赛,看哪个小组捆得又快又准确。

6、巩固与拓展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捆小棒,如交叉捆、绕圈捆等。

增加小棒的数量,挑战更高难度的捆扎和数数。

7、总结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今天的活动,提问幼儿:“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呀?”引导幼儿回答捆小棒和数数。

表扬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练习。

五、教学延伸1、在家中,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用筷子或吸管进行类似的捆扎活动,巩固幼儿的技能。

2、在区角活动中,提供更多的小棒和材料,让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

六、注意事项1、确保小棒的边缘光滑,避免刺伤幼儿的小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捆小棒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读、写11~20各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
2.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和勤于动口的习惯.
教学重点
11~20这些数的个位和十位上各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对"数位"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么多精美的礼品,一会儿将把它们奖给今天表现最好的那些同学,我们来看看老师准备了多少个奖品.(师生一起数,个数大于10)咦?这大于10的数该怎样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活动一:建立数位概念.
(一)数小棒
1.老师手里有几根小棒?我们来数一数,1、2、3、4、5、6、7、8、9、10.2.一根一根数,有10根小棒,也就是10个1.现在我们把它捆成一捆,它就成了1个十.
3.学生自己数出10根小棒,并将10根捆成一捆,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4.让学生再拿出1根小棒.
(1)现在是几根小棒?
(2)它是由什么组成的?(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的)
(3)它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它里面有1个十和1个一).
(二)介绍计数器及数位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十位上的1就表示是10.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一边拨一边说:"在个位上拨几,在十位上拨几."
3.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数、认、读、写12~20各数.
三、活动二:快速拨数.
(一)师生互练
1.教师说数,学生快速在计数器上拨出.
2.说一说它的含义及是怎么拨的.
(二)生生互练
一人说数,另一人拨出,并说一说.两人互换再练.
四、活动三:对口令.
(一)师生互对
例:教师说16,学生对1个十和6个一.
教师说1个十和7个一,学生对17.
(二)生生互对
五、活动四:填、读尺子上的数.
(一)出示图片:写一写
师生一起将尺子上的数补充完整.
(二)教师提问
1.比15小比11大的数有那些?
2.17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
……
3.你还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六、活动五:找一找生活中的11~20各数,密切数与生活的联系.
找一找,说一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到或用到了11~20各数.
七、活动六: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探究活动
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20以内数的顺序、组成以及大小比较.
活动准备
1-2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20名同学每人胸前都佩戴一张数字卡片.
2.教师说要求,学生活动.如: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比17大的数出列,分别介绍自己(说组成),两位数原地转两圈,找相邻的数做朋友,15后面第三个数教大家做动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