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学习目标精准导航]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赫鲁晓夫执政。

2.措施(1)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1)意义: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2)局限: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②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实际。

③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的原因:①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为积累资金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制约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联农业长期处在落后状态。

②苏联的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成为苏联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目的: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农业:采取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政策。

3.评价(1)收到了一定效果。

(2)局限:①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②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③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4.结果: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明析概念】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

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17【教学设计】《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17【教学设计】《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

《苏联的经济改革》本课主要包括苏联的经济改革模式。

【知识与能力目标】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通过比较三大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简评三大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展示一些图片营造历史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积极性。

比较法,比较三大改革的异同点。

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苏联改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复杂性与艰巨性。

通过对苏联经济改革的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生产力水平,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原因,坚持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的意识。

【教学重点】三大改革的内容及作用、失败原因【教学难点】三大改革的异同回顾苏联经济发展的历程以及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导入新课展示斯大林图片,设问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是什么?引出本节内容(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到1964年)1背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得出,要求语言简练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消极影响矛盾突出。

2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示学生注意农业是改革的切入点和重点,同时幻灯片展示赫鲁晓夫视察农业的图片,学生直观感受农业(1)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和牲畜(2)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3)开展大规模玉米种植运动(4)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工业(1)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2)给予企业调整工资等部分权力(3)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原则政治上:打破斯大林个人崇拜3评价:阅读教材结合幻灯片的内容,从进步和局限两方面回答答案: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就(2)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4失败的原因:小组讨论得出①没有结合国情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到1982年)1目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纠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混乱,维护苏联政治经济秩序2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特别提示学生注意,改革的重点是军事工业,展示这一时期导弹图片,直观感受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自主权农业上,扩大企业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3改革效果:根据教材归纳4失败的原因:展示材料结合教材知识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正式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正式版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本课的课标要求是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逝世后,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这些改革都未取得大的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反而给苏联党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其改革在指导思想上放弃了社会主义方向,使这个在20世纪显赫一时的世界大国迅即分崩离析。

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是20世纪历史发展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它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问题,又是事关革命的成败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创自己的模式。

学情分析本课主要学习的是经济改革,一些内容相对比较枯燥,需要教师把苏联经济改革与我国的改革相联系,在对比中探究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上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具有一定历史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可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1.本课较大篇幅是叙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具体措施及结果,教师可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以便在课堂上节省肘间,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有关问题。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失败的异同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进而将之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相比较,认识到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学习方法1.课前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的相关历史资料,在了解三人的基础上探讨其改革的背景。

2.在课堂上分组探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失败的原因有何不同之处,每组选代表一人在课堂上交流探讨结果,结合老师点拨,形成结论。

3.课后撰写历史小论文,我们应该从苏联经济改革的失败中吸取哪些教训,以更好地把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特点、作用。

应该把他们与中国的改革进行比较以搞清楚为什么中国的改革成效显著而苏联的改革失败。

知识梳理1.通读教材后填写练习册,理清苏联三位领导人各自改革的背景、内容、及评价2.比较三次改革的异同点。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

4.自我测评题知识拓展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导致了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①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②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③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④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

互动探究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你认为这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有没有联系知识网络【课时训练】一、单选题1.有学者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指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 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 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2.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3.戈尔巴乔夫和赫鲁晓夫改革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A.改革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B. 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 改革取得一定成果D.改革遇到了重大挫折4.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B.其改革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D. 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5.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给我们的教训有①改革步伐要稳健②政治体制改革中应坚持党的领导③改革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④改革就是要大刀阔斧,否定一切A. ①②③B. 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6.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生产增长统计表。

优课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优课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教案

第18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使同学了解三次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内容,通过对史料的研习,培育同学研读史料,提取历史信息的力量;使同学客观评价三次改革,提高同学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过程与方法】:(1)情境法:教学过程中呈现漫画图片,营造历史探究情境。

(2)比较法:在探究活动中让同学归纳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实质。

(3)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呈现课堂争辩,让同学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苏联三次改革失败缘由的分析,使同学生疏到社会主义改革的简单性、困难性和曲折性。

(2)通过对苏联改革阅历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必需具备科学正确的指导理论,突破传统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进展活力。

学情分析:本课与第15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

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探究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供应了贵重的阅历和教训,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本课学问线索清楚,便于同学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方案经济、价值规律等学问联系比较亲密,高一年同学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用政治中某些学问来生疏历史问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留意引导同学这方面的学习和生疏。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失败缘由。

教学难点: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缘由、实质的生疏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苏联的经济改革【呈现视频】:《苏联解体》视频。

设置疑问:我们在上学期学过美苏争霸,得知苏联在战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和美国争霸的超级大国,为什么突然在1991年底解体了呢?今日就和大家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解决我们心中的怀疑。

【讲授】一说苏联经济改革【呈现图片】:观看这幅图片,说说苏联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是什么?一说苏联经济改革【提问】阅读材料,说说斯大林模式存在什么问题?【出示材料】:斯大林抛开了列宁关于方案经济下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作用的观点……把方案经济引申为国家依靠行政命令按指令方案管理的经济,把有方案的进展经济与市场作用对立起来,并把这些看成社会主义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根本区分。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

《苏联的经济改革》参考教案1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

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提高归纳概括历史问题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学会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一、赫鲁晓夫改革【知识•梳理】1.改革的背景(1)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苏联的农业状况令人担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改革的内容(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3.评价(1)进步性:农业方面的改革,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

新农业政策的推行,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曾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的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两倍。

(2)局限性: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苏共依然错误地提出“建成共产主义”的超越实际的目标,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改革。

4.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2)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功近利。

(3)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瞎指挥,出尔反尔,政策不稳定。

【深化•拓展】赫鲁晓夫改革的主导方向是什么?为什么赫鲁晓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这一点上?提示:改革的主导方向放在农业上。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4 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4 岳麓版必修2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微视频《大国崛起》,课堂引导学生反思苏联的历史,引入课题。
2、课件大屏幕提供教学图片、史学资料等,引导学生阅读、探究历史,启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建构体系
教师展示主干知识的基本架构
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
思维导学图
训练
屏幕展示的评价目标
学生依据大屏幕和导学案完成提交
课件和导学案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理论性较强,针对重点和难点,通过设计感性的原始资料,利用课件形象展示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将苏联三个时期的改革分别与中国改革建设纵向联系比较,为最后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2、在问题设计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的探究问题层层紧扣,步步深入,把学生一步步引入对所学知识的深度思维,并引导学生用一些新史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历史、认识历史,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层层递进。同时注重方法指导,并结合新生的问题让学生活学活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4、思维导学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知识专业性很强,应该降低理解知识的难度,高一学生依然保持着对感性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录像、图片、史实资料提高其学习积极性。高中学生具有一定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构建一个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二战后等阶段的经济政策及其调整。
2.分析苏联经济改革中的重点措施,如农业集体化、五年计划等,阐述其目的、过程和成果。
3.讲解苏联经济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集体化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下、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经济改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较为关注,对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改革中的困境和挑战认识不足。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苏联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政策措施及其实践成果;改革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4.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指导学生正确看待苏联经济改革中的成就与不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苏联经济改革中的某一问题或措施进行深入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分析苏联经济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结合现实,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6.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7.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8.开展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邀请专家讲座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他们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认识。
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 第17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二

高中历史 第17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 岳麓版必修二

第17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2) 理解: 苏联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客观评价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3)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归纳概括、历史比较。

3.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重点和难点】1、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2、二战后苏联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3、正确认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体会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材料分析、归纳概括、历史比较。

【讲授新课】【导入新课】序言导入1922年的冬天,他出生了!他的诞生是伟大的,是有个性的!在这个世界上,他,是独一无二的!1937年,在众人敌视的目光中他艰难地长大!并且年轻有为!不幸的是,伴随着他的成长,疾病开始困扰着他。

1956年,他不得不开始接受治疗,长时期的无效治疗,最终使他在1991年撒手人寰,享年69岁!猜一猜,他是谁?三四十年代年轻有为的苏联受到了什么疾病的困扰?又有哪些人先后对他进行医治?疗效如何?【讲授新课】教学设计思路:对本部分教学内容设计分为三个板块,分别为: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爱恨交加话模式)、改革的过程(艰难曲折探改革)、对整个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宏观认识(以史为鉴悟真理)。

通过整合内容,让学生既对本课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又能贯穿以前所学知识,联系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从宏观上把握社会主义运动从理论到时间的过程,从而体会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曲折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的
改革把苏联搞跨了。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方框中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 而为比较三大改革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二:苏联改革的失败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 18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 15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 ,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 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 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 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 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 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大改革起到 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 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 教训,因此,这三大改革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 教学难点 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生的思维, 为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二 通过投影表格,以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措施、原因、结果以及失败 原因来说明上述问题。改革的措施即如何掘墓;改革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掘 墓。(注意细化迁移:指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也算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 结果以及失败原因即如何理解赫鲁晓夫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法多视角看待赫鲁晓夫改革,培养学生的历史 思维能力。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书社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教案一、背景二战后,苏联得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统一计划经济运行模式以及军事优于经济的思想束缚也让这个国家出现了多种不利因素,常年处于经济困境和经济增长瓶颈中。

于是,一系列改革方案在1985年-1991年期间逐渐展开。

二、改革方案1. 梅钦诺夫改革梅钦诺夫改革是苏联在1985年至1987年期间实施的一项综合性改革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削减国防开支、拟定新的工业计划、增加产出、提高产品质量,以及大力推广技术进步和创新等方案,以此来改善苏联经济的低迷状态。

2. 私有化在苏联变革的过程中,私有化成为了一项极其重要的改革,它致力于将国家资产转让到私营企业及其工人手中,鼓励私营化、市场化,以及鼓励外资投资。

在完成这个过程的同时,苏联也向市场开放,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

3. 民主化在苏联改革过程中,随着民主化的推进,苏联社会也逐渐变得开放和允许进入。

从1987 年起,新增了多个民主政党,也允许人民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个过程加速了苏联经济、文化以及政治体制的改变和变化。

4. 泡沫经济苏联的泡沫经济已经被普遍地认为是在1988年和1989年之间达到了一个顶峰。

这个过程不仅包括了在经济上的积极膨胀,而且还包括了一种偏执的达成利益的方式,然后就是引导着企业把成果快速拉到市场。

5. 稳定化苏联在1989年-1991年进行了一项稳定化方案,以控制通货膨胀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同时保留了其他的经济改革架构。

该方案确保了苏联在短期内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升级,但进一步削弱了苏联政治和经济体系的稳定性。

三、改革效果苏联改革方案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国有资产的大规模出售和外资进入的大流入,短视的单位领导人员和企业家会越来越多地进行所谓的“民间工程”,将钱转移到人民带来的贪婪中。

整个社会也逐渐失去了繁荣和生机活力,经济萧条、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四、经验教训通过苏联改革方案的实例,我们可以得到几个经验教训:1.改革要渐进,不能急功近利,否则可能会造成反弹;2.合理引导产业方向,不要盲目崇尚高质量技术;3.容忍民主,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4.在掌控泡沫经济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度投机的出现。

高一历史教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必修2)

高一历史教案:《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岳麓版必修2)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落实课标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①二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严重落后;②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内容:①农业: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产积极性);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提高粮食产量);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扩大自主权);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调整产品分配提高积极性)。

3.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②具体原因:急功近利,目标超越实际;赫鲁晓夫个人独断专行,随意反复,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5、评价:①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扭转了苏联长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甚至排挤农业的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一度使苏联农业有了显著好转。

在工业方面,1953—1963年苏联工业获得快速增长。

②改革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及成效:2、失败原因:①根本原因:改革仍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优先发展重工业,只是修补性的改革;②具体原因: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经济陷入停滞。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985 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苏共中央总书记。

2、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①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②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3、结果:①缺乏宏观决策和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经济继续滑坡;②戈尔巴乔夫随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逐渐背离社会主义改革道路,导致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岳麓版必修2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必要性;通过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基础知识的学习,分析改革失败和苏联解体的原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三者的改革;掌握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问讲练,合作探究”,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政策。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教学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原因的分析。

【教学难点】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制作PPT,指导学生预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追忆历史:观看短片《红场的见证与思索》,对历史发出追问:为什么曾经无比辉煌的超级大国会在短短几十年迅速走向解体,最终殒灭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一些思考。

讲授新课:一、辉煌与危机——一个跛足的巨人(背景篇)★史料研读:苏联“曾经的辉煌”与“辉煌的背后”★漫画分析:斯大林时期的苏联,辉煌与危机同在,就如同一个行走不稳的跛足巨人。

由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改革成为必然要求。

二、突破与固守——三次艰难的尝试(过程篇)尝试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执政)★化繁为简:措施:收购制、扩大自主权、家庭副业、开荒、种玉米(农业——改革重点);放权、物质利益原则(工业)评价:依据PPT及课本材料分析其改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及其毁誉参半的“黑白人生”。

尝试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执政)★图表历史:“1961年到1980年苏联经济增长情况”思考:你从中可以得出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哪些信息?★历史趣闻:两则关于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趣味小故事★思维碰撞: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你如何理解?(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尝试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执政)★教师探问:苏联经济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为什么却仍然遭到了失败?★表格归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三、亡党与亡国——超级大国的殒灭(反思篇)★今朝反思: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对话一:众说纷纭话原因(苏联解体谁之过?)对话二:多个视角论成败视角1:改革为了谁?视角2:社会主义失败了吗?★以史为鉴:中式不忘,苏式之失★合作探究:苏联改革给社会主义中国哪些启示?①改革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的精神;②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③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④改革要有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⑤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不能背离方向。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

高中历史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 岳麓版必修2(2)

岳麓版必修二第十七课《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课标解读:通过对课标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苏联改革的必要性和曲折性。

分析出苏联改革的必然失败的历史原因。

【本课分析】知识目标:了解历史上苏联的经济概况和经济改革的主要历程,包括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苏联改革,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苏联改革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苏联的改革及其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值得深刻反思和吸取经验教训的大事,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也有许多可资借鉴的东西。

分析和认识它对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健康发展所具有的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探讨的是二战以后苏联相继进行的三次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对于每一次经济改革,基本上是从经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成效和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背景、改革的目标和原则,改革的局限性和失误(经济结构问题更趋严重,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企业自主权未能实现),转向政治改革,改革带来的严重问题与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苏联改革的背景,过程;教学难点:苏联改革的评价,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内容,生病的美国经济课件展示:请问:美国经济得了什么病?美国的哪位“医生”开了怎样的药方治疗美国经济的这个病?效果如何?学生回答:病情:1929—1933年爆发经济大危机。

药方:罗斯福采取新政的办法解决经济危机。

效果:虽然没根除,但是克服了当时的经济危机的状态,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3岳麓版必修2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3岳麓版必修2
填表格
Ppt
评价
Ppt展示
回答
Ppt
建构
Ppt展示
构建体系
Ppt
小结
PPT播放音频
看、听、思
插入音频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整体构思——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主线,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开拓创新的公民意识;教学环节——以“辉煌与黯淡”、“固守与突破”、“亡党与亡国”三个篇章,在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中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经验教训。力图通过基于历史发展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的讲述,围绕典型材料和有意义问题的师生互动,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感悟改革家勇于探索、敢于开创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
三、教学目标
1.识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
2.理解苏联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
3.体会改革的复杂、艰难与曲折,总结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教学主题
苏联的经济改革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必修二第三单元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到苏联解体所经历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学生分析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高中阶段的学习应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发挥历史学科以史为鉴服务未来的作用。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设计新颖的问题,将枯燥的知识点变得趣味性足一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是必修(Ⅱ)第三单元最后一课第 18 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与第 15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首尾呼应 ,介绍了苏联从社会主义经 济体制建立到苏联解体所历经的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具体过程为:俄 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世界历史进入了探索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苏维埃俄国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政权。通过实施新经 济政策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最终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它 本身的严重缺点和弊端成为后来苏联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后几经改革, 但积重难返,收效不大,苏联模式失败。本课即苏联三个主要领导人的改 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三大改革起到 了承上的作用。苏联的经济改革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摆脱苏 联模式的影响,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 教训,因此,这三大改革也起到了启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 教学难点 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本课知识线索清晰,便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苏联的经济改革,但本课内 容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中的计划经济、价值规律等知识联系比较密切, 高一年学生还无法从学科渗透的角度运动政治中某些知识来认识历史问 题,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这方面的学习和认识。 3. 教材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 难点)
生的思维, 为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奠定了基础。 问题探究二 通过投影表格,以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措施、原因、结果以及失败 原因来说明上述问题。改革的措施即如何掘墓;改革的原因即为什么要掘 墓。(注意细化迁移:指出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也算对上节课知识的巩固) 结果以及失败原因即如何理解赫鲁晓夫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法多视角看待赫鲁晓夫改革,培养学生的历史 思维能力。
第 17 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 在本课整体设计思路上用以美国的《时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
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 程。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本人主要运用历史建构主义理论,采用多媒体 课件进行教学。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 探究和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2. 学情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改革经验教训的学习和总结,探究我国经济改革成功的原因, 坚定社会主义改革的信心,树立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意识。
5. 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采取情境创设和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
的能力,同时通过创设情境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1)教法:情境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问题探究法 (2)学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4.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1)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结果和 影响。
(2)通过对三人改革失败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史料分析法客观分析三人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 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 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6.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1:导入新课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 替。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困扰着苏联,而在必修 1 的学习中,我们知道苏联 是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美苏两国主导了战后的世界格局,作为冷 战的对手,美国人是怎么看待的在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我想美国人也一 定知道“以人为鉴,以史为鉴”的道理吧,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以美国的《时 代》杂志封面对苏联领导人及苏联改革的追踪报道为线索,“跟着《时代》 的脚步,重新审视苏联的改革历程”。 【设计意图】: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
掘墓人 措施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允许自留地
比例太偏(农、轻、重)
开垦荒地,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体制太僵(行政指令)
把农业机械卖给农庄
拿得太多(国家)
部分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生活太苦(农民、工人)
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源自守墓人 结果 虽有一定的成效,但最终失败 斯大林体制弊端没有根
学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围 绕问题进行思考
步骤 2:讲授新课 一、赫鲁晓夫:打破坚冰
RUSSIA
THE NEW DIRECTION
图片 1: 1958 年“年度人物”赫鲁晓夫 问题探究一 英文解读:俄国,(指苏联)新的方向 谁引导着苏联开始了新的反向?这是新的方向吗? 红色的镰刀挥向庄稼,意味着什么?赫鲁晓夫的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斯大 林时代优先发展重工业,但是在农业发展上欠了不少帐。 有人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他) 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多视角看待赫鲁晓夫改革,拓展学

理论、目标脱离实际
对外争霸
个人主观因素
利用本课教材中的“解析与探究”问题:
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
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 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参考上述评价,谈谈如何看待赫鲁 晓夫改革。
过渡: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阴暗面持否定态度,结束了警察恐 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 2000 万人恢复了名誉。这件事是难能可贵 的。人们不得不承认,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日子确实比斯大林时代轻松”。 1964 年他被赶下台时,气呼呼地说了句大实话:“你们今天能罢免我,也 多亏了我创建的宽松民主政治体制!”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 誉参半、功过交织的一生。接过赫鲁晓夫权力棒的是谁?勃列日涅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