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_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
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著作名称】“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原文作者】{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译者】钱永祥【文章相关信息】《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1)》,台北:远流,2005年五刷【内容概要】在本篇演讲稿中,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又资格以政治为安身立命的“志业”?志在参与政治的人,是否在近代世界中,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本篇讲稿中,作者从历史和社会学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并在道德、价值层面上批判反思,围绕关于“一种志业的政治是什么,以及这种政治能够具有的意义”的主题作了详细解读。
译者将文章分为十个部分,从而使我们能更清晰地明确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主要对“政治”和“国家”作了界定,并阐释了国家存在的“正当性”的类型。
首先,作者认为,广义上的“政治”可以指“每一种自主领导活动”。
而文章所谈论的“政治”则指“对一个政治团体(国家)的领导,或对这种领导所施的影响”。
由于“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所以在解决“政治”性问题时,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权力的分配、维持或转移。
文章还从社会学角度解释了“政治团体”和“国家”的含义。
作者指出,“国家者,就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力的人类共同体”,也可以说“国家是一种以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
作者分析了国家中的支配者具有一定权威的三种正当性,其中最重要的是“卡理斯马”型支配,这个类型的权威来自人们对特定领袖的信仰,也是志业这个观念最高度的表现。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政治上的权力支配所必须的要素:人与物。
文中提到:“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
行政的实质工具由从属的行政僚属自行掌握的组织便是“身分制”政治团体。
近代国家将行政工具收夺和垄断,形成了制度化的支配团体。
同时,在这种政治收夺权力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最初意义上的“志业政治家”,他们主要是为政治上的支配者服务。
马克思_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笔记1、政治和国家的界定韦伯对国家的界定是建立在他对政治的理解基础之上的,韦伯认为“政治”概念非常宽泛,每一种自主的领导活动都算是政治。
而韦伯认为“武力乃是国家特有的手段”,因此他对于国家的定义是:“国家者,就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力的人类共同体。
”既然韦伯认为,国家是一种以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那么这一种支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什么呢?他认为权威的来源有三个基本类型,一是传统型,即“永恒的昨日”的权威,也就是权威由于威信和习惯而变成神圣的习俗。
二是个人魅力型,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希特勒、毛泽东以及宗教领袖乔答摩悉达多甚至虚幻的耶稣都是诸如此的人物。
三是法制型,靠的是人们对于法律规范的自觉服从,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威来源类型。
2、现代政治的特点那么政治是如何实现对人的支配呢?韦伯认为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
其中,政治家通过提供“物质上的报偿和社会性的荣誉”让行政僚属听命于自己。
而在物资管理方面,不同于过去的“身份制”政治团体和君主自行管理行政两种模式,近代国家凭借正当性的武力,取得了对经营所用物资工具的独占垄断,因此行政僚属与具体行政工具终告分离,官僚制构建起来,国家站在了权力的顶端。
而在一过程中,作为君主收夺权力工具的志业政治家出现了。
此外,作者还关注了而新闻工作者。
他认为新闻事业应当是政治领袖向上爬升的正常渠道,然较低的社会评价、缺乏余裕的桎梏等恶劣的社会环境使得许多有才华的新闻从业者囿于本职工作而失去在政治上有更大作为的可能。
3、政党政党也随着政治在近代的变化而呈现着不同的形态。
政党最初是贵族的追随者,之后分化为各类政党。
一开始,国会议员和地方望族对于政党有着很强的控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党组织独立和强化的倾向使得望族的支配、国会议员的操纵宣告式微,直接诉求民意认可的民主制到来。
学术与政治读书报告
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读《学术与政治》有感读完马克思·韦伯的《学术与政治》让我对韦伯的生平以及其思想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不得不佩服这个在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众多领域都颇有建树的伟大学者,也被他思想的深度与广度所深深折服我认为在如今这个人人都汲汲追求名利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以及权利感的时代,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无疑就是当头一棒,向那些热衷于追名逐利者泼了一盆刺骨的冷水,韦伯的这两个演讲,都是旨在辅导学生认识“精神工作作为一种志业”的一系列演讲的一部分。
当时的主办者挑选了这位“未来有可能担任教职”的有名学者和评论家,因为当时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狭义的职业问题,也包括在这个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时期,精神工作的意义。
不过,似乎是故意的,韦伯让他们的期待落空。
举个例子来说,他关于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的演讲,一开始便说明,大家不要期待他会对时下的问题有所评论。
尤有甚者,两个演讲的形式与内容似乎都显示讲者意在贬低时下问题的重要性。
韦伯没有做戏剧化的表演,而是谨慎的陈述出长篇的分析。
他没有对时下问题做诊断,而是跳过这些问题,在思想史及社会史的领域中,进行牵涉多方的探讨,他不鼓励政治上的积极行为,而是在自己的身边,布下一片消极不可为的气氛。
韦伯在《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中说道:学术乃是一条疯狂的冒险。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想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不仅需要天赋,灵感,热情,还需要机运。
韦伯说:“当年轻的学者要我对他们进大学教书做些建议是,我几乎没有办法负起鼓励之责。
如果他是犹太人,我们自然可以说:放弃一切希望。
但是对其他的人,无论基于感情或良心,我们都必须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的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不怨怼亦无创痛吗?自然,我们得到的回答总是:“当然,我们活着只是为了我们的“志业””然而,我发现只有少数人能够忍受这种情形,而不觉得这对他们的内在生命是一种伤害。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北京大学法学院姚望马克思.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法律社会学家,但在我读完马克思.韦伯的此篇文章后,“纠结”却是我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最为深切的感想,似乎自己每一小段都读懂了,但是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却感觉自己完全没有理解韦伯在演讲中所试图论述的,因为我直到此刻自己都没有理解何为“志业”(惭愧!)但出于无奈,毕竟是读了韦伯的大作,报告还是得写的。
韦伯对政治先下了一个定义:一个团体,以一定的目的为主导。
也就是说韦伯认为政治是人类的作品,只有在从他的理念出发,才可能被理解。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讲,通篇演讲就是对于这个句子的展开:“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分配的分配有所影响——不论是在国家之间、或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各团体之间对一个政治团体之间。
”一、主体国家的概念:韦伯认为国家的概念不是此次演讲的重点,所以其对于国家的定义也是支离破碎的。
国家的起源是暴力,但这并非国家的目的,国家一旦建立,暴力将降格为一个控制手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以为,在文章中应当稍稍区别一下“强制力”同“支配权威”的区别,否则之后理解会出现矛盾)在韦伯眼中国家似乎更像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他给国家的概念也是描述性的,“在某一特定疆域内的……占有合法的物质暴力垄断权的人类共同体”,“合法的,或者说是被认为是合法的,暴力手段基础上的人的统治。
简而言之,国家的要素就是领土、人民和法律。
法律有着双重性,一方面它代表着一种对于权力合法性的信仰,另一方面他又是暴力的委婉说法。
之后文章又对前一种定义进行了论述。
二、政治权力的源泉和社会支配力的源头:这一部分文章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可以被总结为两个问题:(1)这个统治秩序或服从秩序,是以哪一种人性作为基础;(2)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甚至是个人品质的)促成(或反制)了这样的社会秩序;通过对于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答案,韦伯得出了三个不同的社会支配形态:(1)根基于一种一种对于早已建立的习惯的信仰,以及相信在其传统下进行权力行使的信念的传统型支配形式;(2)根基于一种对于已经制定的规则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其对在其规则下颁布命令的严肃权威的信任的理智型支配形式;(3)根基于对于一个人有着异常的神性的拟制人的信仰,以及由此对于这个人制定的规范类型或秩序要求的信任的查理斯玛型支配形式。
解读韦伯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解读韦伯的《学术作为⼀种志业》韦伯的《学术作为⼀种志业》和《政治作为⼀种志业》是两篇著名的演讲。
对这两篇演讲的解读有很多,这⾥我做出我对前⼀篇的解读。
韦伯在《学术作为⼀种志业》中讲的实际是两个问题。
第⼀个是告诫想从事和要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把学术作为志业有⼏个必要条件。
⼀、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勇⽓的。
不管是当时的德国还是美国,年轻⼈的进⼊学术圈⼦后⾯临的都是困难的晋级现实。
课程的开设⾃⼰没很⼤的⾃由,薪⽔也很微薄,要想⾃⼰晋升到正教授,还需要把握很好的机运。
还有也许平庸同事升职更快的⽆奈现实。
要想当⼀个优秀的教师同时做⼀个杰出的学者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个想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先要有勇⽓⾯对这种并不怎么乐观的外部发展环境。
⼆、以学术为志业必须挤⾝专业的圈⼦中。
“今天,相对于学术作为⼀种职业的经营,以学问为⽣命志业⾸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学问已进⼊⼀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并且这种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
从表象与实质两⽅⾯开说,我们都必须认清,个⼈惟有通过严格的专业化,才能在学术研究的世界⾥,获得那种确实感到达成某种横完美成果的意识。
”“惟有凭借严格的专业化,学术⼯作者才有机会在有朝⼀⽇充分体认到,他问成了⼀些可以传世的成就,但是这种情形⼀⽣也许只有⼀次。
今天,真正确定并且重要的成就,⽆不属于专业性的成就。
” 三、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热情的。
研究学术的⼈的乐趣,就是那种圈外⼈嗤之以⿐的奇特的“陶醉感”。
想以学术为志业的青年,就要怀着“你来之前数千年悠悠岁⽉已逝,未来数千年在静默中等待”的壮志。
在韦伯看来,“凡是不能让⼈怀着热情(leidenschaft)去从事的事,就⼈作为⼈来说,都是不值得的事。
” 四、以学术为志业是需要灵感的。
在学术上,跟在艺术和其他领域中⼀样,灵感都是不可缺少的。
有了热情,有了积极努⼒的⼯作,为灵感的到来打下了⼀个良好的基础,但是并不代表灵感就⼀定能到来。
并且即使有幸到来,它到底在什么时候降临,也不是能事先预设的。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笔记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笔记一政治与国家1.狭义的政治概念:一个政治团体—state的权力分配或对这种分配所施加的影响。
2.国家在社会学上得到界定,要诉诸于它的特定手段,即在某固定疆域内,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利的人类共同体。
3.国家支配正当性的来源:传统的权威—遵循神圣的习俗卡利斯玛型—对领袖气质的皈依法制型—对法规的信任二.政治支配正当性来源政治支配之经营有两项要素:人和物。
A.人的因素即行政僚属:个人利益包括荣誉和物质报偿促使他们服从。
B.物的因素即行政工具:根据其所有制原则,可把国家体制分为两类:a.行政僚属私人拥有管理工具,这种全部或部分掌握行政工具的人是身份制政治团体。
b.行政僚属与行政管理工具分离,比如君主亲自管理行政。
在今天的state中,彻底实现了行政僚属与管理工具的分离,国家把所有经营所用的工具集中到领导人手中。
三.新型职业政治家1. 分类A. 按是否以政治为主业:偶务的临时政治家、副业政治家、主业政治家B. 按经济方面,是否把其当成固定收入来源分为:“为了”政治而活,“依赖政治而活”a.前者要经济上不依赖政治收入,有余裕—即收入不需要把精力持续投入到经营上,比如地租、红利收入者。
b.后者利用政治地位谋取私人利益。
又分为纯粹的“俸禄人”和受信的“官吏”。
随着愈来愈多的人因为官职代表保障的生计而谋求官职,导致普遍官僚化。
二者的斗争都是以官职任命权为基础。
C.按政务性质,分为政务官吏和事物官吏政务官吏:(素人、外行)权力配备态势的代表,命令下达者a美国由猎官式政治家(视政府职位为选战得胜后的战利品)组成的素人政府—专业官僚b政治机构的首长和部长事务官吏:(专业)实际执行事务的头脑和手脚首席政治家:外交成为有意识地培养的技艺合议制:君主亲自主政vs 专业官僚体;二者的共同利益导致统一的内阁首揆的产生内阁制:居于多数的政党组成的委员会。
合议机构不是力量机关,内阁才是,内阁首揆就是党内对所有决定负责的领袖。
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
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专业班级:行政管理2班所属课程:《行政管理文献选读》学号: 20110163姓名:成绩:时间:2014年5月8日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一、作品版本与作者简介(一)作品版本介绍【著作名称】《以政治为业》【原文作者】{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钱永祥【文章相关信息】《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1)》,台北:远流,2005年五刷(二)作者简介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就读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本书的内容概要(一)韦伯演讲的背景《学术与政治》一书中收录的两篇演讲《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作于1919年,其时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走向的拐点——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大繁荣,大萧条……都在这一年前后陆续铺开。
整个时代的精神是焦灼不安的,理性被质疑,意义被颠覆,非理性的、萎靡颓废的风气在蔓延。
在这种历史性转折点的关头,德国学者的思想力度往往能放射出浑朴而有质感的光芒来。
这本书并没有拯救日后陷入法西斯泥淖的德国,但二战的乌云散去后,它的价值如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最终为世所公认。
中国近些年兴起的韦伯热,实际上是在补课。
关于市民社会的思考,“为思想祛魅”,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声音,虽然它们已经显得那么古老,用词和例证都显得那么过时那么不合时宜。
(二)韦伯演讲的具体内容这篇演讲稿,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有资格以政治为志业?以政治为志业的人,能否在现实中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译者将文章分成了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政治”和“国家”进行了界定,阐释了国家存在“正当性”的类型:传统型、超凡魅力型、法制型。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韋伯(Max Weber)一何謂政治?政治是個涵蓋極廣的概念,每種自主的領導活動都是政治。
此處的政治指的是對一個政治團體(現在是指國家)的領導,或對這種領導所施的影響。
從社會學角度看,政治團體是什麼?什麼叫國家?在社會學上說,國家不能用它的活動內容來界定。
沒有什麼工作永遠特屬於政治團體(即國家)。
也許,歸根究柢,近代國家要在社會學上得到界定唯有訴諸它特具的手段:直接的武力。
「每個國家的基礎都在於武力」,托洛茨基如是說。
如果社會的構成竟不知以武力為手段,國家的概念必蕩然無存,從而出現的正是無政府狀態。
自然,武力並不是國家正常的或唯一的手段,但武力乃是國家特有的手段。
尤其在今天,國家和武力之間關係特別密切。
過去,各類團體都曾以武力為正常的工具。
可是今天,國家就是在某固定疆域內肯定了自身對武力之正當使用的壟斷權力的人類共同體。
現代特別的是:只有在國家所允許的範圍內其他一切團體或個人才有使用武力的權力。
因此,國家乃是使用武力的「權利」的唯一來源。
因此,我們可如此界定政治:政治追求權力的分享、追求對權力的分配有所影響。
說問題是政治性的,意思是說:對那個問題的解決,對那個決定的達成,或者對那個官員職權範圍的劃定而言,權力的分配、維持或轉移是最具決定性的考慮。
從事政治的人追求的是權力,這權力或者是手段,為了其他目的服務;或者這權力是為了權力而追求權力,目的是享受權力帶來的聲望感。
一如歷史上在國家之前出現的政治團體,國家是一種以正當的(legitimate)武力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關係。
國家要存在,被支配者必須順服支配者聲稱具有的權威。
在什麼情況下他們會這樣做?為什麼他們要如此做?這種支配所根據的是什麼內在的道理和外在的手段?原則上,支配的正當性根據有三。
第一,永恆的昨日的權威,也就是權威因古已如此的威信和去遵襲的習慣而變成神聖的習俗。
這是舊日家父長(patriarch)及家產制領主(patrimonial prince)所施展的傳統型支配。
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
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本书为韦伯所作的第二篇演讲,内容之丰富,足可抵得上一部政治学入门导论性质的巨著。
其中所涉及到的伦理问题,更是牵扯到了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方面的思考。
因此,仔细品读,不仅是对优美作品的享受,而且更是对精神的一次洗礼,对人生的一次拷问,对道德的一次反思。
韦伯将这篇演讲分成了十二个小节,前后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直到最后上升到伦理问题上,得出一个真正的以政治为业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以及在面对各种矛盾复杂的问题面前应该做出何种举动。
文末,韦伯提到了一个能担当“政治使命”的人何以稀少且难得。
首先,第一小节韦伯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国家与政治的定义。
国家是这样一个人类团体,他在一定疆界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
“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
提到了权力的核心作用,即在回答那个问题、做出那个决定,以及确定那个官员的活动范围方面,权力的分配、维持或转移中的各种利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些积极从事政治以追求权力的人,为了:一、某些理想;二、自私目标;三、权力(享受权力带来的名望感)。
这些基本概念的提出和界定是之后各项讨论的基础和依据。
第五段提到的支配与服从意在引出下一节关于支配权的讨论。
其次,第二小节里谈到了支配权的类型。
韦伯将支配权划分成三种类型:一、“永恒的昨日”的权威,即传统型权威;二、“超凡魅力”的权威;三、依靠“法制”的权威。
韦伯说,我们最为感兴趣的,是这些类型中的第二种。
因为天职这个概念的最高表现,正是根植于这个支配类型之中。
因此,韦伯之所以对第二种类型感兴趣,是因为所有伟大的煽动家都被认为是内心“受天职召唤”的领袖,为自己的事业活着,“为他的事业不懈奋斗”。
超凡魅力型领袖在任何地方和任何历史时期都曾出现。
而从城邦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自由“煽动家”这种类型的政治领袖是西方,尤其是地中海文化所特有的;此外,像议会党团领袖这种形式的政治领袖,滋生于宪政国家的土壤,而这种国家也是西方的特产。
《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
马克思·韦伯《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一、作品版本与作者简介(一)作品版本介绍【著作名称】《以政治为业》【原文作者】{德}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钱永祥【文章相关信息】《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1)》,台北:远流,2005年五刷(二)作者简介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韦伯的主要著作围绕于社会学的宗教和政治研究领域上。
雅斯贝尔斯对于韦伯的评价是:“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捉弄,他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却有无限的潜力”。
韦伯终其一生都热衷于政治,渴望献身于政治。
他的政治思想博大精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
二、本书的内容概要(一)本书的创作背景《以政治为业》是《学术与政治》一书中收录的第二篇演讲,作于1919年,其时正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历史走向的拐点——一战结束,德国战败,大繁荣,大萧条等都在这一年前后陆续铺开。
整个时代的精神是焦灼不安的,理性被质疑,意义被颠覆,非理性的、萎靡颓废的风气在蔓延。
在这种历史性转折点的关头,德国学者的思想力度往往能放射出浑朴而有质感的光芒来。
这本书并没有拯救日后陷入法西斯泥淖的德国,但二战的乌云散去后,它的价值如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金子最终为世所公认。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在本篇演讲稿中,作者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以政治为安身立命的“志业”?志在参与政治的人,是否在近代世界中,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意义,为世界创造价值?本篇讲稿中,作者从历史和社会学角度进行比较分析,并在道德、价值层面上批判反思,围绕关于“一种志业的政治是什么,以及这种政治能够具有的意义”的主题作了详细解读。
马克思韦伯《政治是一种志业》和贝克斯《律师的困境》读后感
【第3讲作业】【第8组】【1101212582】【张柳】《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著作名称】“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原文作者】{德}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译者】钱永祥【内容概要】这篇文章是的背景是在韦伯去世前不久战争与革命袭击笼罩下的德国。
他以自己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透过历史和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为我们展现了作为一种志业的政治是什么,以及这种政治能够具有的意义等问题。
首先,他为我们解释了政治这个宽泛的概念,它将之限定在对一个政治团体——国家——的领导、或对这种领导所实施的影响。
而所谓国家,则是在某个固定的疆域内肯定了自己对武力使用的正当性的垄断权力的人类共同体,他在这里特别强调了国家的基础在于武力。
从而我们可以如此界定政治: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不论是在国家之间、或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各团体之间。
而国家的存在以被支配着对支配着的服从为基础,这一支配的正当性有三种根据:传统型的;卡理斯玛型的;法制型的。
韦伯重点说明了第二种的领袖模式,因为它更具有代表性。
然后,韦伯给我们讲述了作为一种职业的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众所周知,在政治权利的斗争中,光凭“志业”是无法获得成功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政治家能采取什么样的辅助工具。
支配经营的两项要素——人与物。
在人的方面来说,人的因素就是行政僚属,他们对政治领袖的听从往往服从于物质上的报酬和社会性的荣誉。
在物的方面来说,要维持一套以武力为基础的支配体系,需要一些具体的、物质性的工具。
一般说来,在“身份制”的政治团体,行政实质工具本该由行政僚属自行掌握,但从最早的政治组织开始,都可以见到君主自己管理行政的情形。
从近代发达国家来看,近代国家是制度化了的支配团体,已经完成了对行政工具的收夺和垄断,从而导致了新型政治家的出现,他们一方面谋得生计,一方面也获得理想的生命内容。
然后韦伯分析了作为以政治为主业和以政治为副业的人的不同,阐述了“为了”政治而活和“依赖”政治而活的方式。
10月份读书报告-《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
寻求得救之道-读马克斯.韦伯的《学术与政治》教育学原理孙景景 21303002《学术与政治》收录了马克斯.韦伯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而编成的一本著作。
关于这篇演讲发表的日期,各种文献的说法不一。
但基本上可以确定在1918-1919年间。
我所读的《学术与政治》是收录在一套《韦伯作品集》中,这套《韦伯作品集》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从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出版的《新桥译丛》中精选出来的十余种韦伯论著组成。
与85年版由张汉裕先生节译本和钱永祥先生编译的《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Ⅰ)》更有可读性。
一、作品版本与作者简介(一)作品版本介绍i书名:学术与政治作者:(德)韦伯著,钱永祥等译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9-1版次:1页数:340字数:267000印刷时间:2010-9-1开本:大32开纸张:胶版纸印次:1I S B N:9787549500529包装:精装21090795(二)作者简介1、韦伯的生平和性格马克斯·韦伯(德语: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
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
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
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ii《学术与政治》导论一就是韦伯小传,出生在爱尔福特城的韦伯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较好的家庭环境中,父亲是名训练有素的法律家,并且担任参议员,母亲是个开明而有教养的基督教徒,韦伯居住之地所比邻者都是学界与政界知名人士。
这些文化资本iii无疑对韦伯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奠定了基础。
但韦伯父母对许多社会问题意见的分歧而导致的日益疏远的夫妻关系也对其矛盾的性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政治家》《以政治为业》读后感
《政治家》和《以政治为业》的读后感普法二班赵严201200040137《政治家》作于《理想国》和《法律篇》之间,柏拉图借此探讨的是治国之术的定义,采用的是二分法与打比方相结合的探究方法。
涉及了法律在国家中的地位以及根据法律而区分出的六种政体。
涉及了达到真理的捷径“中”的探讨(中庸)。
在《政治家》中体现了柏拉图徘徊于人治与法治之间:追求理想国度还是适应政治现实。
在此篇中柏拉图在法律的地位、治国与权力、治国与治家以及理想国的可能几方面来论述了他的思想。
《以政治为业》是韦伯从政治的含义、支配权的类型、现代国家和职业政治家的出现、以政治为业的方式、专职官吏的兴起……..以政治为业的含义等几个方面,来论述他关于近代政治的理解。
他们虽然在不同的方面对政治做了他们各自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共同点,都提到国家、权力、以及权力的参与者。
我们可以从国家、权力、以及政治家方面来对两篇文章进行理解。
在《政治家》中柏拉图提到在柏拉图看来,治国之术不屈从于权力,相反,治国之术研究的就是权力的操作。
哲学家不愿涉入统治,因为这于他而言,不及自身掌握真知,而又遨游天外来得惬意。
哲学家是被迫参与统治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贪婪、权力约束的问题。
相反,治国之术被认为是一种技艺,而只有哲学王才掌握这一技艺,才知道什么人适合做什么,所以国王应当被赋予无限的权力。
但是,事实是叙拉古的例子告诉大家权力并没有掌握在哲学家手中,而这带来的只能是暴政。
《以政治为业中》韦伯提到“国家是这样一个团体,它在一定疆域之内(成功地)宣布了对正当使用暴力的垄断权。
”韦伯认为国家所特具的手段就是暴力的使用。
当然,暴力肯定不是国家的常用手段或唯一手段。
韦伯将其政治概念限于国家层面的领导活动,而国家又是特定疆域中正当暴力行使的垄断者,政治便必然与国家的权力活动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
《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
《以政治为业》读书笔记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其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病理学家”、“德国的马基雅维里”、“资本主义世界的卡尔·马克思”,因其卓越的学术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以政治为业》是韦伯于1919年向慕尼黑一批青年学子发表的演讲。
在这篇演讲中,韦伯从对国家的分析入手,阐释了支配的三种类型,并详细地论述了职业政治家及政党制度的产生发展,最终落脚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韦伯的思想无疑是深刻而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以政治为业》集中地反映了韦伯一生的政治思想,是研究韦伯的首选书目。
一、关于权力及国家本质的分析现实中,无论政治如何来定义,它必然包括人与权力这两个核心要素。
权力总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来行使,同时,权力的行使需要通过一定的政治制度来进行制约和保障。
特定的政治制度不仅界定了不同人群之间的政治关系,而且也为什么样的人可以享有权力及权力的大小进行了限定,政治活动即是在一定的制度下“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
毫无疑问,权力具有支配的特性,权力所有者正是通过人们的服从来维持其支配地位。
那么,权力从何而来?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权力又为什么能维持其支配关系呢?韦伯认为权力行使的另一面意味着服从,而“服从是由极强烈的惧怕或希望决定的”。
人们或是因为惧怕权力所有者的打击报复,或是希望从权力所有者处得到奖赏,从而产生了服从行为。
从这一角度看,暴力是权力背后的影子,是权力最坚实可靠的来源。
一些影响时代进展的政治人物,往往也对暴力有着深刻且清醒的认识。
例如,大革命失败以后,面对中国革命的低潮,毛泽东率先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述,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始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抗争。
在现代政治生活领域,最具有权力也是合法拥有暴力手段的政治组织就是国家。
因此,韦伯认为国家本质上是一个在一定疆域内可以合法并垄断使用暴力的一个团体。
第三讲读书报告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马克斯·韦伯【1.开场】提出演讲主题,即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内容是探讨这种政治是什么及其具有的意义等一般性的问题,最后在谈论政治活动在整个生命操持里的意义时,会涉及到立场的选择。
第一部分:对政治和国家做出定义,并提出了正当性统治的三种来源【2.政治的初步界定】广义上每一种自主的领导活动都是政治,但是狭义上是指对一个政治团体——今天指国家的领导或对这种领导所施加的影响。
【3.国家在社会学上的定义】国家就是在某个固定的疆域内,合法地垄断了暴力工具的人类共同体。
【4.政治的定义】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的分配有所影响,其核心在于权力。
【5.正当性的三种纯粹类型】国家是一种以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被支配者必须服从支配者的权威。
支配的心理根据,即正当性根据有三:传统型支配,来自于亘古不变的习俗;卡理斯玛型支配,来自于被支配者对某个个人的魅力的崇拜;法制型,来自于对于法规成文条款和基于此的职权的信任和服从。
在实际上,来自于恐惧、期望和利益的心理基础。
【6.卡理斯玛型支配】在这种支配中,人们是因为折服于领袖的魅力而自愿服从的,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志业的最高表现在此找到了其根源。
过去的领袖有两种,一是法师和先知,二是战时被推举出来的军事领袖。
作者更感兴趣的是西方特有的政治领袖,从起先的自由的群众鼓动者到后来的政党领袖。
第二部分:政治经营所需要的两项工具和近代国家的发展【7.从支配者到支配运作的资源】在政治权力的斗争中,以志业崛起的政治家不会是唯一具有决定意义的角色,最重要的或许在于运用什么样的辅助工具来维持支配地位。
这对任何的支配都成立。
【8.支配之经营的两项要素——人与物】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
【9.人的因素:行政僚属】行政僚属是政治支配之经营的外在表现的代表者,他们因物质上的报酬和社会性的荣誉而服从于权力拥有者。
【10.物的因素:行政工具】要维持一套以武力为基础的支配体系,需要一些具体的、物质性的工具。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
北京大学法学院姚望马克思.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法律社会学家,但在我读完马克思.韦伯的此篇文章后,“纠结”却是我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最为深切的感想,似乎自己每一小段都读懂了,但是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却感觉自己完全没有理解韦伯在演讲中所试图论述的,因为我直到此刻自己都没有理解何为“志业”(惭愧!)但出于无奈,毕竟是读了韦伯的大作,报告还是得写的。
韦伯对政治先下了一个定义:一个团体,以一定的目的为主导。
也就是说韦伯认为政治是人类的作品,只有在从他的理念出发,才可能被理解。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讲,通篇演讲就是对于这个句子的展开:“政治是追求权力的分享,追求对权力分配的分配有所影响——不论是在国家之间、或是在同一个国家内的各团体之间对一个政治团体之间。
”一、主体国家的概念:韦伯认为国家的概念不是此次演讲的重点,所以其对于国家的定义也是支离破碎的。
国家的起源是暴力,但这并非国家的目的,国家一旦建立,暴力将降格为一个控制手段。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以为,在文章中应当稍稍区别一下“强制力”同“支配权威”的区别,否则之后理解会出现矛盾)在韦伯眼中国家似乎更像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他给国家的概念也是描述性的,“在某一特定疆域内的……占有合法的物质暴力垄断权的人类共同体”,“合法的,或者说是被认为是合法的,暴力手段基础上的人的统治。
简而言之,国家的要素就是领土、人民和法律。
法律有着双重性,一方面它代表着一种对于权力合法性的信仰,另一方面他又是暴力的委婉说法。
之后文章又对前一种定义进行了论述。
二、政治权力的源泉和社会支配力的源头:这一部分文章的内容基本上就是可以被总结为两个问题:(1)这个统治秩序或服从秩序,是以哪一种人性作为基础;(2)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甚至是个人品质的)促成(或反制)了这样的社会秩序;通过对于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答案,韦伯得出了三个不同的社会支配形态:(1)根基于一种一种对于早已建立的习惯的信仰,以及相信在其传统下进行权力行使的信念的传统型支配形式;(2)根基于一种对于已经制定的规则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其对在其规则下颁布命令的严肃权威的信任的理智型支配形式;(3)根基于对于一个人有着异常的神性的拟制人的信仰,以及由此对于这个人制定的规范类型或秩序要求的信任的查理斯玛型支配形式。
《以政治为业》读书报告
第一部分主要对“政治”和“国家”作了界定,并阐释了国家 存在的“正当性”的类型。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政治上的权力支配所必须的要素:人与物 。文中提到:“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 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行政的实质工具由从属的行政僚属 自行掌握的组织便是“身份制”政治团体。近代国家将行政工 具收夺和垄断,形成了制度化的支配团体。同时,在这种政治 收夺权力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最初意义上的“志业政治家”,他 们主要是为政治上的支配者服务。
而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受社会革命改造生 产关系、社会关系思想的影响,再加上马克思批判官僚制的思 想影响了中国共产党人,党政建设主要体现反官僚制情怀,“ 打破”官僚制为发展的基本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建设目标的提 出,制度化建设在党的建设及国家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党内对 建立理性官僚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 体制改革、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等等。但是,在制度化、法治化 建设的同时也出现了一股“超越”官僚制的潮流,以责任、回 应、公平、合理、参与、透明等为价值标准,以建立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为价值目标,探索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新途径。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群众政治家中新闻工作者在政治活动中的 地位和前途。作者认为,新闻工作者是群众政治家中最重要的 代表人物。
第六部分主要介绍了政党经营型态、政党的发展、政党新旧型 态之间的冲突以及党工。文中提到,政党是由具有利益关系的 人来经营的。最近代政党组织形式的的出现,“意味着直接诉 求民意认可的民主制的到来”。望族式的结构型态和近代政党 式的结构型态之间的潜在斗争也有了突破和进展,即没有普遍 承认的领袖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读书笔记
1、政治和国家的界定
韦伯对国家的界定是建立在他对政治的理解基础之上的,韦伯认为“政治”概念非常宽泛,每一种自主的领导活动都算是政治。
而韦伯认为“武力乃是国家特有的手段”,因此他对于国家的定义是:“国家者,就是一个在某固定疆域内肯定了自身对武力之正当使用的垄断权力的人类共同体。
”
既然韦伯认为,国家是一种以正当的武力为手段而存在的人支配人的关系,那么这一种支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什么呢?他认为权威的来源有三个基本类型,一是传统型,即“永恒的昨日”的权威,也就是权威由于威信和习惯而变成神圣的习俗。
二是个人魅力型,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并不少见,比如希特勒、毛泽东以及宗教领袖乔答摩悉达多甚至虚幻的耶稣都是诸如此的人物。
三是法制型,靠的是人们对于法律规范的自觉服从,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权威来源类型。
2、现代政治的特点
那么政治是如何实现对人的支配呢?韦伯认为支配的经营需要由人组成的行政管理僚属和物资方面的行政管理工具。
其中,政治家通过提供“物质上的报偿和社会性的荣誉”让行政僚属听命于自己。
而在物资管理方面,不同于过去的“身份制”政治团体和君主自行管理行政两种模式,近代国家凭借正当性的武力,取得了对经营所用物资工具的独占垄断,因此行政僚属与具体行政工具终告分离,官僚制构建起来,国家站在了权力的顶端。
而在一过程中,作为君主收夺权力工具的志业政治家出现了。
此外,作者还关注了而新闻工作者。
他认为新闻事业应当是政治领袖向上爬升的正常渠道,然较低的社会评价、缺乏余裕的桎梏等恶劣的社会环境使得许多有才华的新闻从业者囿于本职工作而失去在政治上有更大作为的可能。
3、政党
政党也随着政治在近代的变化而呈现着不同的形态。
政党最初是贵族的追随者,之后分化为各类政党。
一开始,国会议员和地方望族对于政党有着很强的控制。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党组织独立和强化的倾向使得望族的支配、国会议员的操纵宣告式微,直接诉求民意认可的民主制到来。
但是这一过程也必然是望族式的结构形态和近代政党式的结构形态一直斗争的结果,而不同国家这一变化过程也呈现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在英国,早期由职员、企业家和名门望族掌握的政党渐渐发展成党务会制度,这一种制度实质上是直接诉求民意认可的专政者。
而领袖也被要求具有能够鼓动群众情绪的能力。
在美国,直接诉求民意被贯彻得更彻底。
国会的权力几乎全部被政党所掠夺。
猎官制、党老大等特有的存在虽然造成了一定的腐败和浪费,但也正是它们构建了美国高度资本主义式的严密的政党组织形式。
德国的政治呈现出三大态势,分别是国会的无力、专业官僚阶层和有政治信念的政党。
而在政党和国会的望族派系倾向也是其另一大特色。
4、志业政治家
韦伯认为,要想成为一名志业政治家,必须具备三种特质:热情、责任感和判断力。
同时政治家必须时刻警惕自己虚荣倾向,因为虚荣会诱使
政治家犯下不切事和没有责任感的错误。
政治家如果沉浸在对于权力的崇拜和炫耀之中,乃是扭曲政治动力的最严重的方式。
韦伯还认为政治家必须要有信念,否则就无法逃脱空虚的宿命。
在政治和道德的关系上,韦伯认为一切具有伦理意义的政治行动都可归属为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
在心志伦理看来,善的目的可以让武力手段圣洁化,这使我们无法在道德上判定,哪一个目的该圣洁化哪一个手段。
责任伦理认为,当事人对自己行动的后果负有责任。
因此,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无法并存。
韦伯同时也提醒志业政治家在使用武力过程中不要被政治的魔鬼所驱使和控制。
因而政治家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心态以及承受现实的能力,将被纯粹的暴力所掌控。
在韦伯看来只有内心成熟的、真诚而全心地对后果感到责任的人才能将政治作为志业;只有当认识到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愚蠢庸俗却仍能立志为改变这个世界而献身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政治家。
5、我的思考
韦伯在谈到文人作为职业政治家的时候,对比了东方和西方。
他认为在西方的雅典时期,文人们通过学习而成为军事顾问,文人们学习的学院(Academy)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近代大学的起源,但是文人们在政治上却没有很大的作为,特别是到中世纪神学占压倒性的地位之后。
但是情况在东方却截然不同,中国通过创造性的科举制度,为自下而上选拔人才开辟了通道,将通晓古代经典的文人选拔到官僚阶层来管理国家。
我认为,欧洲大陆会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却能够延续上千年,除去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因素之外,不同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欧洲大陆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那么人们只能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来推翻旧体制,以实现自己参与到政治中
来的目的。
但是中国的科举制度为广大普通人改变自身命运,参与政治提供了一条道路,那么普通民众就不会诉诸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
中国素来具有“考试择才”的传统,这一传统对于今天中国的影响依然是无处不在的,比如选拔人才进入大学的高考和选拔人才从政的公务员考试都是每一年社会关注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