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诗词赏析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 赏析

沁园春长沙赏析《沁园春·长沙》是一首具有浓厚历史感和深刻哲理的词。

这首词以长沙为背景,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了词人伟大的抱负和豪情。

首先,这首词的开篇便不同凡响:“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词人独自行走在寒秋季节、面对湘江北去的景象,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沉思。

在古典诗词中,寒秋常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暮年或失意之境,而湘江则代表着湖南地区,这个地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湘江北去”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也隐含着词人对历史和时代的感慨。

接下来,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面。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一句中,“万山红遍”暗示了秋天时草木变色的自然景观,“层林尽染”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变化的全貌和深广程度。

而“漫江碧透”则描绘了湘江的水清澈透明,与“百舸争流”相呼应,展现出秋天的生机和活力。

这些描写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也蕴含着词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词中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表达了词人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深沉思考。

在古典诗词中,“怅”字常常用来表达一种失落和无奈的情绪,“寥廓”则象征着宇宙的浩瀚和人类的渺小。

而“苍茫大地”则隐喻着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变革的大地,“谁主沉浮”则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追问和探索。

这一句既表达了词人对社会变迁的忧虑和思考,也展现出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在接下来的部分,词人通过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这一句中,“百侣”指的是过去的战友和同志,“曾游”则暗示着他们曾经一起战斗和生活过。

而“峥嵘岁月稠”则表达了那段不平凡的岁月给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

这一句既表达了对过去革命斗争的怀念和敬意,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最后,词人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沁园春雪诗歌鉴赏

沁园春雪诗歌鉴赏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以雪为主题,却不仅仅是写雪,而是通过雪的描写,展现了毛泽东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

首先,从词的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词写于1936年,当时毛泽东率领红军长征途中,身处陕北的黄土高原,面对漫天飞雪,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词。

词中的“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以及“指点江山主沉浮”,都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其次,从词的意境上看,《沁园春·雪》给人一种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感觉。

毛泽东以雪为载体,将自己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豪情壮志融入其中。

他通过描写雪的浩瀚、壮美,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崇高信仰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

此外,这首词的用字遣词也十分精妙。

比如,“千里”“万里”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雪的浩瀚表现得淋漓尽致;“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则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人的豪情壮志。

这些词语不仅鲜活生动,而且易于诵记,使全词更加易于传颂。

最后,从词的情感上看,《沁园春·雪》表达了毛泽东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他的人民观和革命观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实现革命的目标。

总之,《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浓郁情感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示了毛泽东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天赋,更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首词历来被人们所传颂,也是毛泽东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古诗沁园春雪翻译赏析

古诗沁园春雪翻译赏析

古诗沁园春雪翻译赏析《沁园春雪》作者为当代文学家毛泽东。

其古诗全文如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前言】《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36年(丙子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

诗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

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

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注释】⑴北国:该词源于中国古代的分裂时期,如宋称辽、金为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orG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等。

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中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⑵雪:此词作于红一方面军1936年2月由陕北准备东渡黄河进入山西省西部的时候。

作者在1945年10月7日给柳亚子信中说,此词作于“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

⑶馀:剩下。

此字一作“余”,但刊出的书法作品中写作“馀”,以此为准。

莽莽:无边无际。

⑷大河上下:大河,指黄河。

大河上下,犹言整条黄河。

⑸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

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⑹天公:指天,即命运。

⑺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

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⑻竞折腰: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

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⑼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沁园春》注释及赏析

《沁园春》注释及赏析

《沁园春》注释及赏析《沁园春》注释及赏析《沁园春·恨》是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的一首诗词。

这首《沁园春》写得看似放荡不羁,其实遵守格律甚严。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沁园春》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沁园春·恨朝代:清代作者:郑板桥原文: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

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

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注释①夭桃:茂盛的桃树。

斫:砍。

煞:同“杀”,减损。

②椎:捶。

③郑板桥自称“荥阳郑”,以表对封建礼法的蔑视。

“荥阳郑”指郑元和的故事。

荥阳为郑氏郡望,相传郑元和即荥阳人,流落长安,唱莲花落乞食于市,妓李亚仙拯救他于困顿之中,后来郑元和做了大官,李亚仙亦封国夫人。

唐白行简《李娃传》即叙其事。

郑板桥对这个风流韵事,然而近于子虚乌有的元祖十分敬佩,在作品中曾三次提到他。

④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

旧谓骨相好坏,注定人一生的命运。

席帽青衫:明清科举时儒生或秀才的服装。

太瘦生:即太瘦。

生,语助词。

⑤蓬门、破巷:贫者所居。

⑥箝:钳制。

⑦乌丝:全称乌丝栏,一种专供书写用,带黑格的绢素或纸张。

鉴赏上片“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

是说花也不知道人之恨事,月也不能助人解除心中郁闷,就连平时能消愁解恨的酒也不灵了。

接下来“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

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

”。

连夭桃这般艳丽的春花也要砍断,鹦哥这样可爱的灵鸟也要煮熟了下酒吃,砚书琴画文章都要统统毁掉,一切虚名也都不要了。

古人常以“焚琴煮鹤”来形容煞风景,这里更是大大逾越,几乎所有美好和值得怀念的东西,都成了发泄的对象,以解心中之痛。

艺术张力之强达到极至。

“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唐代传奇小说《李娃传》写荥阳郑生本宦家子,与妓李娃恋爱,金钱被老鸨设计掏空,靠帮人唱丧歌糊口。

刘过《沁园春》古诗词比较赏析

刘过《沁园春》古诗词比较赏析

刘过《沁园春》古诗词比较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小题沁园春[宋]刘过斗酒彘肩①,风雨渡江,岂不快哉。

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②吾回。

坡谓西湖,正如西子, 浓抹淡妆临照台。

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恁③传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

爱纵横双涧,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

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探梅。

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彘(zhì)肩:猪肘子。

①驾勒:强拉。

①只恁(nèn):只管。

1.除作者外,这首词中还提到哪些古代文人?请写出他们的姓名(至少写两位)。

2.下面对词中文学、文化知识的解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词起笔“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颇具气势,奠定了情感基调,而全词构思奇妙,想象瑰丽,从风格上推断,应该属于豪放派。

B.化用是借用他人的诗句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的修辞手法,上阕中“浓抹淡妆临照台”一句正是化用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上阕中“只恁传杯”的“杯”,与“左手扶炉,炉上有壶”的“壶”,“一箪食,一瓢饮”中的“箪”,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

D.词的下阕连用了大量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如“去来”“纵横”“东西”“南北”“高下”等等,这些词语妙趣横生,表现出杭州湖光山色之奇美。

【答案】1.白居易、林逋、苏轼、辛弃疾2.C【解析】1.①从“香山居士”可知,提到的文人是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①从“约林和靖”可知,提到的文人是林逋。

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①从“与坡仙老”可知,提到的文人是苏轼。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①从“访稼轩未晚”可知,提到的文人是辛弃疾。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的代表,2.本题考查词中文学文化知识的积累与理解。

沁园春雪诗词欣赏

沁园春雪诗词欣赏

沁园春雪诗词欣赏《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于1961年初冬写的诗歌,写就了北京的瑞雪景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蕴含着浓郁的爱国之情和乐观向上的人民情怀。

以下是对其诗词的欣赏。

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纷纷满地杨。

此处为春雪景象的刻画,千万树梨花在寒冬中绽放。

白雪纷纷落下,覆盖了大地,杨树、其他植物也被雪覆盖。

诗歌给人一种银装素裹的感觉,画面宁静清幽,有着朦胧的美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这句话表达了百姓对祖国的热爱,正是祖国的山山水水,风景如画,这种美丽风光吸引无数英雄前来拼搏、献身与祖国共同奋斗。

江山多娇,无数英雄不吝献身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展现出一种英雄豪情的精神。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对春天的温暖喜悦的表达。

春天是一个季节,除了花儿绽放之外,很多的动物也出现在这个灿烂的季节里。

红杏是春天中一种可爱动人的食材,此时春色满园,红杏的美丽,不容错过。

花从何处来?Hua源自野,飘扬在空气中。

这里表达了一种在美中探寻美的心态。

百花的美、山水的美、民风的美、人民的美都存在于大自然之中。

花草野生,有一种自由、直爽的感觉,也代表着百姓的普遍审美趣味。

烟雨漫城,轻踏湿路,一步步听流水声回荡在耳畔,青石桥斜,宛如深秋的唯一心境。

这是一种情感的刻画。

诗选用了烟雨景象,形容豪雨铺洒、雾气弥漫。

然后,通过描述湿路、流水、青石桥,细节生动,让读者完全沉浸在景色之中,感受脚底下的风景。

梨花带雨露华浓,夏日送来雨滴长。

这里描写的是一个怡人的图像。

梨花绚烂多姿的色彩与湿润润滑的水珠交相辉映,这种美丽的景色让人们倍感惊叹。

在这样美好的心境中,夏日的雨滴长长的滴落下来,仿佛是天赋丽质的天女在缀满珍珠的珠扣上,配上红色玫瑰的妖娆芬芳。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刻画。

在春天的美景之下,几只早起的莺鸟在树衣上争相迎接温暖的阳光。

新燕也飞到屋角上如玉盘,一派优美的展翅趋势。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

辛弃疾《沁园春》原文赏析

《沁园春》原文赏析引导语:辛弃疾是南宋最大的词人,他的《沁园春》大家学习过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其中的10首原文与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进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

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一首令人解颐的新奇滑稽之作,全词通过“我”与杯的问答,风趣而又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政权的失望与自己心中的苦闷。

此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闲居瓢泉时。

...酒徒就该像刘伶那样只管有酒即醉,死后不妨埋掉了事,才算是古今达者。

...怨意不论大小,常由爱极而生;事物不论何等好,过了头就会成为灾害。

...作者委婉地述说了自己长期壮志不展,积愤难平,故常借酒发泄,以至于拖垮了身体,而自己戒酒,实出于不得已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

...词中大量采取散文句法以适应表现内容的需要,此即以文为词。

与原有调式不同,又大量熔铸经史子集的用语,从而丰富了词意的表现,在词的创作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余不得以止酒为解,遂破戒一醉,再用韵杯汝知乎,酒泉罢侯,鸱夷乞骸。

更高阳入谒,都称齑臼,杜康初筮,正得云雷。

细数从前,不堪余恨,岁月都将曲糵埋。

君诗好,似提壶却劝,沽酒何哉。

君言病岂无媒。

似壁上雕弓蛇暗猜。

记醉眠陶令,终全至乐,独醒屈子,未免沈灾。

欲听公言,惭非勇者,司马家儿解覆杯。

还堪笑,借今宵一醉,为故人来。

(二词作于庆元二年(1196)家居上饶、铅山之际。

绍熙五年(1194),稼轩先以谏官黄艾论列,罢闽帅任,主武夷山冲佑观,旋又以御史中丞谢深甫论列,降充秘阁修撰。

庆元元年(1195)冬,以御史中丞何澹奏劾而落秘阁修撰职。

至本年九月,再以言官弹劾罢宫观之虚职。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关于沁园春雪原文和沁园春雪赏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写下的一首非常大气磅礴的词。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看到毛主豪迈的气概和博大的抱负,这所诗也具有极高的美学审美价值,对于提高大家的审美能力非常有帮助。

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这首词,领略毛主席豪放派词的风采。

沁园春雪1936年2月7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自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雪:反对封建主义,批判两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

未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1.蜡象:蜡,作形容词,白色;蜡象:白色的大象。

2.红妆素裹:红装,妇女的艳丽服饰,也代指美丽的女子,此处两用均可。

素裹,素裹的倒装,裹,穿;素,洁白静美的服饰。

3.折腰:鞠躬。

效劳。

4.风骚: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指诗;骚,屈原作的《离骚》,代指《楚辞》。

5.汗,是可汗的省城,就是王。

6.风流英俊杰出,功绩,文采卓著。

一九三六年二月五日,毛泽东亲率红军抗日先锋队到达距离黄河仅二十来里的清涧县的袁家沟,准备东渡黄河,出兵山西,赴华北抗击日本侵略军。

二月七日,以飞了一天的鹅毛大雪仍在飘飘扬扬,漫天飞舞。

毛泽东素来爱雪,现在看到寥廓雄浑的北国雪景,纵目黄河上下,放眼长城南北,雪盖冰封,白茫茫浑无天际,心情十分振奋,诗兴如潮起伏。

当晚,在住处,一灯如豆,诗人伏在一张小炕上,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的词《沁园春.雪》。

词的上阙写景,起笔就大气磅礴。

包举字内,以“背负青天朝下看”的审美视野,纵览北国河山。

长城黄河,有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之以“莽莽”.“滔滔”谊染其气势,作为词的兴象,特别的显得豪迈与崇高。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13篇)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沁园春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沁园春·试望阴山试望阴山,黯然销魂,无言徘徊。

见青峰几簇,去天才尺;黄沙一片,匝地无埃。

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

踟蹰久,忽砯崖转石,万壑惊雷。

穷边自足秋怀。

又何必、平生多恨哉。

只凄凉绝塞,峨眉遗冢;梢沉腐草,骏骨空台。

北转河流,南横斗柄,略点微霜鬓早衰。

君不信,向西风回首,百事堪哀。

翻译遥望塞外的阴山,不禁让人无限伤怀,徘徊不语。

只见几座青峰高耸入云,仿佛离天只有几尺的距离,眼前黄沙遍地,不见一丝尘埃。

碎叶城早已荒芜,拂云堆也遥远得看不见,只看见飞翔云外的雕鹰和凝聚着寒冷的雾气。

我正在这里徘徊不前,忽然听到山崖上巨石撞击的声音,就像是万丈深壑里发出的隆隆雷声。

边塞的荒凉叫人看了愁苦满怀,更何况我平生的惆怅已经很多了。

想到王昭君凄凉出塞,美人已去,但青冢犹存,而那掩埋在荒漠野草中的,是燕昭王为迎接天下贤达而筑的黄金台的遗迹、河流依然向北流去,北斗斗柄仍是横斜向南,愁苦的人已经未老先衰,两鬓已生出星星白发在秋风中回首往事,愁苦满怀。

注释阴山: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诸山的统称。

簇:簇拥,聚集。

几簇:丛集的样子。

匝地:满地,遍地。

碎叶城:唐代古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堆上有中受降城,并建有拂云祠。

雕:雕鹰。

惨不开:聚成一片愁惨、凄凉的景象。

踟蹰:徘徊不前。

绝塞:极远的边塞。

蛾眉遗冢:谓古代和亲女子之墓。

骏骨:骏马之骨。

斗柄:即构成北斗星斗柄的三颗星。

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纳兰容若随副都统郎坦、公彭春等人“觇梭龙”,即侦察东北雅克萨一代罗刹势力的入侵情况,途中思家心切,写下这首《沁园春》。

赏析上片描绘塞外风光惊心动魄的场面。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

《沁园春·雪》赏析一、《沁园春·雪》原作沁园春·雪毛泽东一九三六年二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二、题解及背景(一)题解《沁园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牌名,这自然要归功于毛主席这首大名鼎鼎的《沁园春·雪》,但是《沁园春》这一词牌却是历史悠久。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汉明帝刘庄格外宠爱其第五女沁水公主刘致而赐建的陪嫁园田,故名沁水园田,又称沁园,外戚窦宪倚仗权势、巧取豪夺沁水公主田园。

后来的文人墨客感叹其事,多咏叹之。

到唐代后,“沁园”已成为典故见诸于文人墨客笔下,并且被引作曲调名,成为诗词用韵题材。

2现在传世最早的《沁园春》词据考证当是宋代词人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但是这一首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之下无论艺术水平还是影响力均尚显薄弱。

所以后人再以《沁园春》词牌填词之时,多以苏词为参照。

(二)写作背景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渐彰显,占领华北的图谋已经昭然若揭,使中华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

12月9日,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反日运动。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制订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史称“瓦窑堡会议”。

3瓦窑堡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同志一方面继续对东北军的上层人士开展统战工作,另一方面着手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东征山西抗击日军。

1936年2月5日清晨,毛泽东率中央红军主力抵达陕西清涧河口东渡黄河,在号称“黄河第一湾”的石楼县辛关镇登岸。

暮冬还寒,大雪纷飞,兼之毛泽东正率军从陕北跨过山西,漫天雪景更激发了诗人的英雄主义浪漫情怀,7日红军宿营于义牒镇,毛泽东怀着对革命的必胜信念,挥毫提笔写下了这首至今读来都令人酣畅淋漓的快意之作——《沁园春·雪》。

《沁园春》古诗词鉴赏

《沁园春》古诗词鉴赏

《沁园春》古诗词鉴赏●沁园春王炎午又是年时,杏红欲脸,柳绿初芽。

奈寻春步远,马嘶湖曲;卖花声过,人唱窗纱。

暖日晴*,轻衣罗扇,看遍王孙七宝车。

谁知道,十年魂梦,风雨天涯!休休何必伤嗟。

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且不知门外,桃花何代;不知*左,燕子谁家。

世事无情,天公有意,岁岁东风岁岁花。

拼一笑,且醒来杯酒,醉后杯茶。

词作鉴赏王炎午的词,仅存这一首,初见于《元草堂诗馀》卷下。

王炎午是文天祥的同乡,临安陷落后,他尽出家资,以助*饷;文天祥被俘后,他作了“生祭文”。

激励文天祥死节,自己也成了南宋的遗民。

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后。

全词借伤春感怀,表达故国之痛。

词的上片从春景入笔。

以较多文字写春光骀荡。

游人如醉;下片则转写感慨,抒发目前情怀。

词的上片由三层内容组成。

起三句为一层,总写春*明媚。

作者选取杏与柳作为描绘春光的代表。

杏、柳都含有春的诗意。

“脸”“芽”在这里作动词,是说杏花欲露脸。

柳眼欲抽芽,正是新春景象。

而作者在写春光之前,先着一句“又是年时”。

是寓有感慨之意,即这番景象,与往年一样。

寻春步远“至”看遍王孙七宝车“共七句,是第二层。

写人们的游春、赏春活动。

如果说前一层重在写”自然“的话,那么这一层就是侧重写”人事“了。

这七句中有一条时间发展的暗线,包括了从早春到暮春的整个春天的游乐活动。

内容很丰富;远郊的寻春,湖曲的马嘶,穿街过巷的卖花声,碧纱首里的唱歌人,暖暖的阳光,缥缈的晴*,轻衣、罗扇以及王孙游春的七宝车,一句一景,目不暇接。

这七句用一个”奈“字领起。

意思是说对如此这般的春光。

我该怎样去领受呢?显然,词人面对一派升平欢乐景象。

深深地陶醉了,结处笔锋急转:”谁知道,风雨天涯!“从情景极妙处猛然跌入眼前凄风苦雨般的现实中。

那十年之前的诸多美景化成了一场空梦,被历史的风雨卷到了海角天涯。

下片紧承“谁知道”三句,抒发词人十年来郁结于心的悲伤感慨。

但词人却正话反说:“休休何必伤嗟!”好象在作自我宽慰,但他写上紧接着说:“谩赢得,青青两鬓华!”从一个“赢字上,我们看到了词人不可平复的悲愤。

沁园春长沙的赏析

沁园春长沙的赏析

《沁园春·》赏析一、写作背景:《沁园春·》是1925年秋所作,这首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

是人格形成的地方,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1917年,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1920年,再度返回,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在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省总工会的成立。

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

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县团防局缉拿。

8月28日,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等地去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

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的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及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二、作品赏析:这首词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事为已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桔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九二五年词上片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时令是深秋,已有寒意,故称“寒秋”。

跟同学少年都不在一起,故称“独立”,与下片的“同学少年”相应。

地点在桔子洲。

桔子洲在西面的湘江中。

因此写眼前景物,有“湘江北去”。

《沁园春·雪》诗词鉴赏

《沁园春·雪》诗词鉴赏

《沁园春·雪》诗词鉴赏《沁园春·雪》诗词鉴赏毛主席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沁园春·雪》更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

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

《沁园春·雪》原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沁园春·雪》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被公认为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诗词作品。

这一点,与作者在政治上的巨大成就无关。

本词尽显作者前无古人的巨大胸怀与气魄,具有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任谁读了都会不自觉地生出臣服之意来。

在这首词中,毛泽东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优美的江山常引来各种政治力量的争夺,其中不乏成功者。

但他们还称不上“风流人物”。

真正的风流人物,他不应该仅仅懂得争夺江山,而更应懂得如何去建设江山,使之更加美丽富饶!愿为江山添砖加瓦、增添秀色的伟大胸怀,正是本词冠绝古今的焦点所在。

但非常可惜的是,国内相当一部分文学研究者并未将这种意味阐发出来,而别眼于对“文采”——文学成就、文化贡献的叙说。

这是一种遗憾。

其实,本词“争夺江山、增之娇色”的主旨并不难理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与“江山”相关的三个关键词是娇、英雄与折腰,英雄者莫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古代帝王,折腰便是争夺。

而争夺江山与文学成就、文化贡献无关,那么“惜”从何来?这样,我们就只有一个解释: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们并未使江山增色!为便于初学者理解,我们可以将本词大致翻译为如下现代汉语:冬日里北国的美丽风光是冰雪妆扮出来的。

沁园春雪赏析角度

沁园春雪赏析角度

沁园春雪赏析角度
1. 从意境角度来看呀,你想想,“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是多么宏大的画面呀!就像你站在一片广阔的冰天雪地中,那种震撼感,难道不吸引人吗?
2. 再看描写手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把山和原比喻成银蛇和蜡象,多形象生动啊,这可比干巴巴地描述有趣多了吧!
3. 情感表达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呢。

毛主席那豪迈的气概,“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是多么霸气,多么让人热血沸腾呀!
4. 语言风格也值得好好品品呀,简洁有力,像“惟余莽莽”“顿失滔滔”,几个字就把氛围烘托出来了,这多厉害呀!
5. 诗词的节奏韵律也很有意思哦,读起来朗朗上口,“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不是很有节奏感呀?
6. 还有历史背景呢,在那个时代写出这样的诗词,不正体现了毛主席的伟大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吗?
7. 对比其他诗词来看,《沁园春·雪》那绝对是独树一帜呀,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样耀眼,你说是不是呀?
8.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功不可没呀,通过这首词,毛主席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多让人钦佩呀!
9. 从艺术价值的角度,那绝对是经典之作呀,能流传这么久,就足以说明一切了,这还用说吗?
10. 最后呀,《沁园春·雪》就是一首让人百读不厌的佳作,每次读都有新的感受,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呀!
我的观点结论:《沁园春·雪》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深远影响的诗词,从多个角度赏析都能给人带来无尽的享受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诗词赏析 【沁园春 】 丁巳重阳前三日[1],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 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

觉后 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2],雕阑曲处, 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灵飙一转[3],未 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4],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 月,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5],翻惊摇落[6],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 檐雨,谱出回肠[7]。

【注释】: [1]丁巳:即康熙十六年,公元 1677 年,时纳兰性德 23 岁。

[2]红雨:这里指落花。

[3]灵飙:神风。

[4]碧落:天界。

《度人经》注,"东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满,是云碧 落。

" [5]绸缪:缠绵的情缘。

[6]摇落:原指木叶凋落,这里是亡逝之意。

[7]"把声声檐雨"两句:意思是让檐前滴滴淅淅的雨声,谱写出 我内心的痛苦。

回肠:弯曲的肠子。

过去多以肠子的屈曲纡回比喻愁怀萦绕。

【分析】: 此词感情真挚,哀婉缠绵,悱恻动人。

诗人怀念亡妻,心情极为悲伤。

他叹 息爱妻早亡,回忆过去夫妻的恩爱生活,叙述丧妻后自己的痛苦。

对着妻子的遗 像,似乎觉得 灵风飘动,思绪悠悠,想到天上寻找,又想到"料短发,朝 来定有霜"。

即使在人间天上,两情如一,但眼前人亡物在,触景伤情。

"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抒写了诗人的无限伤凄,为全词 更添情韵。

【集评】:


黄天骥《纳兰性德和他的词》:表现其"自然之情",是纳兰性德 创作的立足点。

正因如此,尽管他有时文心周折婉曲,立意新颖精巧,但人们依 然感受到他感情的真朴,依然能够透过绮丽的衣装,看到诗人跳动着的 " 赤子之心"。

[沁园春诗词 赏析 ]相关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