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机械功和机械能》集体备课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功和机械能教案【引言】功和机械能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些概念非常重要,不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也有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
【课时安排】本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1个小时。
第一部分:主题:认识功和机械能知识点:功与功率,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教学目标:- 理解功及功率的概念,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掌握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重难点分析:- 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是一个难点;- 对于机械能的种类,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1. 导入通过简单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
例如,一个持重物的人在爬楼梯,他们需要向上提供一定的力量,通过爬楼梯才能完成目标。
这个过程中,人不但做了功,而且还将机械能转化为了势能和动能。
2. 讲解- 功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机械能的定义及种类3. 练习通过一些案例让学生练习计算功和功率的公式,以加深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并通过特定的例子来让他们了解机械能的常见类型和转化。
4.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方法和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主题: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意义;- 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重难点分析:-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需要进行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这个重要的原理;- 通过实例呈现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场景,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例如,让一个学生推一个块,通过游戏的规则,让学生发现块消失后,它的能量并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于系统中。
2. 讲解-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 练习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场景模拟,练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
第13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教案
第十三章机械功与机械能一、《课标》要求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解读:对于机械功,《课标》不仅要求学生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要素、公式及单位,还要通过解释生活中做功的一些实例,加深对机械功的理解。
2.知道功率的概念。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解读: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所以《课标》对于功率概念的学习,不仅要求“知道”机械功率的物理意义、公式和单位,还要求结合实例来“理解”,这属于知识技能目标中的最高水平。
而对于功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只要求“了解”,要求较低。
3.理解机械效率。
解读:《课标》对机械效率的要求定位在“理解”水平上,即要求学生通过对机械做功的分析,理解有用功和额外功,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还有必要学会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4.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解读:《课标》对这两点的要求都属于“理解”水平。
这里既包括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又包括用实例来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或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的转化。
这既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的,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本章教材分析1.本章概述本章讲述功和能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
功和能的关系及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能的概念把各种自然现象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有联系的。
本章所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能的起点;所讨论的机械功和功率的概念,是运动和力的进一步综合和扩展,也是理解机械能和他各种不同形式能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电功和电功率打下基础,。
物理教案:机械功和机械能
物理教案:机械功和机械能一、引言机械功和机械能是力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和能量转化具有关键作用。
本教案将介绍机械功和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二、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机械功的概念机械功是指力对物体作用并使其产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位移,即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正功;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时,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负功。
2.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机械功的计算公式为:功 = 力 ×位移× cosθ。
其中,力的单位为牛顿(N),位移的单位为米(m),θ为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3. 机械功的实际应用机械功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人们骑行时对踏板施加的力产生的功使得自行车前进;机械设备的工作过程中,电机对负载施加的力产生的功使得机械设备运转。
三、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具有的能量,它包括动能和势能两部分。
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2. 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动能的计算公式为:动能 = 1/2 ×质量 ×速度²。
其中,质量的单位为千克(kg),速度的单位为米每秒(m/s)。
势能的计算公式为:势能 = 质量 ×重力加速度 ×高度。
其中,重力加速度的取值为9.8 m/s²,高度的单位为米(m)。
3.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在物体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可以在动能和势能之间相互转化。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一个孤立系统的机械能总量在转化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机械功和机械能的联系机械功和机械能密切相关。
当外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果外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机械能将增加;如果外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机械能将减少。
由机械功的计算公式可以得知,机械功和机械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功和机械能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标题:功和机械能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功和机械能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功和机械能相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黑板、白板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重物等);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向学生介绍功和机械能的概念,并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相联系,引发学生的兴趣;b. 提问:你能给出功和机械能的定义吗?2. 理论讲解(15分钟)a. 使用多媒体课件或黑板,详细解释功和机械能的概念;b. 通过示意图和公式演示,讲解如何计算功和机械能;c. 强调功和机械能的单位和量纲。
3. 实验演示(20分钟)a. 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力和位移,计算所做的功;b.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与所学知识的关联;c. 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和计算。
4. 练习与讨论(15分钟)a.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b.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解答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c. 随堂检查学生的解题情况,并给予指导和反馈。
5. 拓展应用(10分钟)a. 提供一些拓展应用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b.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答案;c.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和指导。
6.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a.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关键概念和计算方法;b.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练习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功和机械能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
实验环节的设置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动手操作的体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机械功与机械能整章教案
机械功与机械能整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功的概念,掌握计算机械功的方法。
2. 让学生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计算机械能的方法。
3. 让学生了解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关系,能运用机械能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机械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1. 机械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1.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2. 机械能的计算方法。
3. 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机械能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地展示机械功与机械能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或问题,引发学生对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新课讲解】1. 机械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1)教师讲解机械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机械功的含义。
(2)介绍机械功的计算方法,如F ×s ×cosθ,并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2. 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1)教师讲解机械能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含义。
(2)介绍机械能的计算方法,如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各参数的含义。
【实例分析】(教师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关系,并能够运用机械能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机械功与机械能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一些有关机械功与机械能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十三章机械功 机械能全章教案 沪粤版
第十三章 .13.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知道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掌握功的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难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教学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木板,铁块,小车,细绳.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1.诊断补偿:(1)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2)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方向如何2.导入新课:教师演示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桌面上用相同的力分别拉铁块和小车,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两次用力铁块静止不动而小车运动,启发学生思考:这两次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由此导入本节内容.3.探究释疑,交流合作:学生阅读本节课本第一,二自然段,参看课本插图,提问并由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力学里所说的“功”,它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里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力学里就说这个物体做了功.分析课本插图做功的实例:货物,铁塔,火箭和原木在什么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重点让学生知道力的方向)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引导学生逐个分析图例:货物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向什么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方向是怎样的铁塔,火箭又是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货物,铁塔,火箭在竖直向上力的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叉车,直升飞机,燃烧气体分别对货物,铁塔,火箭做了功.原木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前进了一段距离,马的拉力对原木做了功.根据对图例的引导分析:让学生思考力学里的功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3) 教师小结并板书: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着重指出:“两个”必要因素的含义是缺一不可.只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而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即如果物体仍然静止不动,这个力就没有对物体做功.结合课本图15-2,分析两个小朋友做功等于零的道理.如果物体靠惯性运动,虽然在水平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但并没有水平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它,所以没有什么力做功.结合"在极光滑的水平冰面上滑动的冰球"一例,说明没有什么力对冰球做功.(4)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即力与距离,功的大小与力与距离有关,功的大小如何计算教师提出问题:在拉力F作用下,通过的距离为S;在拉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的距离为2S;请同学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相同的距离S,一次拉力为F,一次为2F,比较这两次做功的大小.通过分析比较,让同学们懂得用力越大,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越多,做功越多.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成正比.总结板书功的计算公式和单位: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则功的公式可写成:W=Fs 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顿·米,它还有一个专用的单位名称叫焦耳,简称焦(J).让学生课后了解科学家焦耳对物理学做出的巨大贡献.1焦=1牛顿·米.教师强调:在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单位的统一,距离的单位一定要用米.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做功的的多少只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与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无关.再次,让学生知道1焦的物理意义,知道1焦的大小.教师提问:此题中木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做了功,对什么物体做了功,重力做了功没有,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知能训练:(1)小张提着一桶80N的水上坡,已知坡的长度为20m,高度为4m,小张做了多少功(2)小王提着同样重的水,沿水平方向前进了20m,小王做了多少功(3)小李提着80N的水桶,原地不动,停了5min,小李做了多少功(4)讨论本课课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强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才算是做功,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布置作业:本节课后的练习小结:本节主要内容:1、功的概念2、做功的必要因素. [3、什么情况下物体做了功,什么情况下物体没有做功.4、功的计算方法.13.2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机械能的概念3.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4.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
2. 难点:功的计算,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功的作用。
2. 功的概念: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意义。
3. 功的计算:介绍功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机械能的概念:讲解机械能的定义,使学生了解机械能的基本概念。
5. 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讲解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机械能的守恒条件。
6. 实际问题分析:给出几个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功和机械能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与资源1. 教学策略:问题引导: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装置直观展示功的计算和机械能的转化,增强学生理解。
案例分析: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2.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如杠杆、滑轮组、小车等,用于展示功的计算和机械能转化。
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视频等,辅助讲解复杂概念。
练习题库:提供一系列练习题,覆盖不同难度层次,巩固所学知识。
功和机械能 教案
功和机械能教案教案标题:功和机械能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能够计算功的大小。
2. 理解机械能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机械能。
3. 掌握功和机械能的转化关系,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设备。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斜面等。
3. 教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推车、举重等,引起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兴趣,并激发他们思考的欲望。
步骤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简明扼要地介绍功的概念,强调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cosθ。
2. 接着,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包括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3. 强调机械能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保持不变。
步骤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如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利用木块和斜面进行滑动实验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他们思考实验中的力、距离和角度等因素对功和机械能的影响。
步骤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教材和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计算和问题。
2. 引导学生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解答他们遇到的疑惑。
步骤五: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举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如滑雪、弹簧等,让学生将所学的功和机械能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步骤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概念和计算方法。
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实验设计,让他们自主探究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练习、讨论和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可以进行小组或个人报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
功和机械能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种类,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机械能的分类3. 机械能守恒定律4. 功和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机械能的分类,机械能守恒定律。
2.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和机械能的概念。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功的作用。
2. 功的概念:讲解功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意义。
3. 功的计算:讲解功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计算功。
4. 机械能的分类:介绍动能、势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种类。
5. 机械能守恒定律: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守恒定律的意义。
6. 实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和机械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0.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与资源:1. 教学策略:问题引导: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功和机械能的兴趣。
实例分析:提供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功和机械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设备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和机械能的变化。
2. 教学资源:教材:提供合适的物理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学习资料。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如杠杆、滑轮等。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第十三章机械功和机械能》集体备课教案
《第十三章机械功和机械能》集体备课教案主备教师:备课组长:主管领导:一、教学内容:13.1怎样才叫做功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五、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尺六、教学方法(策略):讨论、阅读七、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
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一、教学内容:13.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二、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三、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四、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五、教具(教学)准备:六、教学方法(策略):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七、学情分析:一、教学内容:13.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 有用/W 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功和机械能》优秀教案集
动能和势能(一)教学目的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1.复习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
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
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
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
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
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
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
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
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
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
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第十三章 机械功和机械能教案(2)
⑵让不同质量的钢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滚下是为了。
⑶该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1)两次实验中,分别控制哪些因素不变?哪些因素改变?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实验?(答:第一次实验中,小球的质量没变,在斜面上的高度变了;第二次实验中,在斜面上的高度没变,小球的质量变了;因为有两个因素(速度和质量)会影响动能的大小,所以当研究动能和其中一个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另一个因素不变。)
(2)两次实验中,分别让小球从斜面的不同高度或相同高度滚下,目的是什么?(答:使小球滚到水平面上时,具有相同或不同的速度。)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给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初步定义,然后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理解。
活动2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得出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结论:物体被举得越高,质量越大,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对于弹性势能,可以射箭为例,让学生自己得出: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弹性强弱、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弹性越强,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1)一辆汽车突然加速行使,它的动能______。(2)洒水车在马路上匀速前进并不停地洒水,它的动能______。(3)为什么?车辆下坡时越来越快,动能
2、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教材图13-25,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
(1)被举高的重锤具有能量吗?为什么?
(2)变形的撑杆具有能量吗?为什么?
通过教材图13-28活动B列举了三个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6、小结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下列情况中,物体既具有动能又具有重力势能的是()
A.海面上航行的轮船B.空中飞行的子弹
《功和机械能》教案(精选13篇)
《功和机械能》教案(精选13篇)《功和机械能》篇1一、指导思想在现有条件下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和改进我们的教学,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机会;以我校“生态课堂”为实施主阵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目标(一)学年的教学总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教材教学目标:第11章:简单机械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
4.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5.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6.理解机械效率。
7.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
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12章:机械能和内能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
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
2.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了解热量的概念。
5.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6.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7.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13章:电路初探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第14章:欧姆定律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初中物理十三章教案
初中物理十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让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掌握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
4.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
3.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及应用。
3. 机械效率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杠杆、滑轮、绳子、重物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复习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2. 讲解杠杆的分类,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3. 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4. 讲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加深理解。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强调注意事项,如实验操作的安全性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 运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杠杆的分类及平衡条件、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纪律管理,确保教学秩序良好。
机械功与机械能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
机械功与机械能初中二年级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2. 能够计算简单的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变化;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机械功与机械能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 教材《物理》中关于机械功与机械能的部分;2. 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3.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线轮、重物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来引出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
可以提问:“你们曾经做过哪些需要用到力的工作?”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引导:“这些工作都需要用到力量才能完成,那么我们如何来描述与力有关的工作呢?”引出机械功的概念。
Step 2:学习机械功(15分钟)1. 定义机械功:机械功是指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的位移,并与力的大小和位移的方向有关。
用公式表示为:W = F * s,其中W表示机械功,F表示力的大小,s表示位移的大小。
2. 示例分析:带着学生一起分析几个具体的例子,如抬起书包、推动桌子等,通过计算力和位移的乘积来确定机械功的大小。
3. 计算机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机练习,计算不同情况下的机械功。
Step 3:学习机械能(15分钟)1. 定义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或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它包括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由于物体的运动而产生的能量,势能是由于物体的位置而产生的能量。
2.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分别介绍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动能的计算公式为:K = 0.5 * m * 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势能的计算公式为:E = m * g * h,其中E表示势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h表示物体的高度。
3. 示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并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
Step 4: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关系(10分钟)1. 讨论和总结: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机械功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机械功转化为机械能,如何将机械能转化为机械功。
物理教案:机械功和机械能
物理教案:机械功和机械能一、引言机械功和机械能是物理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进行的工作和能量转换过程。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机械功和机械能。
二、机械功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1. 机械功的定义机械功是指力对物体所做的有效性质,也可以理解为力对物体所做的实际工作。
当一个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其沿着力的方向发生位移s时,我们称该力对该物体做了功W。
机械功可以用公式表示为:W = F × s ×cosθ,其中F为力的大小,s为位移大小,θ为力与位移之间夹角。
2. 机械功的计算方法以平行于位移方向的分量来计算机械功是比较常见且简便的方法。
当角度为0°或180°时,cosθ=1或-1;当角度为90°时,cosθ=0。
因此,在这些情况下,可以采用相对简化的计算方式。
3. 机械功与负功当外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表示外力对物体增加了能量;而当外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表示外力从物体中取出了能量。
这与所给的定义是一致的。
机械功的正负与位移方向无关,而与力和位移的夹角有关。
三、机械能及其转化1. 机械能的定义机械能是指一个由于它所处的位置以及其本身和其周围对象之间存在着大小不等但形式相同(都是动能)且方向恒定的拉氏等作用武器所获得的管恐行为表达系统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化的数量特征。
机械能可以通过势能和动能来描述。
2. 势能势能是一种由于物体相对于某个参考点具有的位置性质而产生的形式上像某种储存起来并以后可以消耗掉从习题抽取我们此处称之为势储备余力)恩建或这个资字可以理解成势→活跃行使它箫处理任务效益巨大比如:石块沿斜面自平衡位置滑下、小球被抛到空中然后落回地面时、墙面上静止着画着增了物质所接受的重力。
势能可以用公式表示为:Ep = mgh,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离参考点的垂直距离。
3. 动能动能是指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初中初三物理上册《机械功与机械能》教案、教学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机械功与机械能的知识。
3.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新课内容:
(1)机械功:介绍机械功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机械功的计算方法。
(2)机械能:讲解机械能的概念,分析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关系。
(3)机械效率:介绍机械效率的定义,结合实例讲解如何计算简单机械的效率。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活中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实例,并进行实验验证。
4.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自主发现机械功与机械能的基本规律。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利用图表、公式等工具,培养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此外,教师还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经验。这样的总结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师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机械功与机械能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与机械能
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与机械能一、引言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各种现象和规律的科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而基础的学科。
在初中阶段,通过学习物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机械功与机械能是初中物理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这篇教案将介绍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相关实例。
二、背景知识1. 机械功机械功是指力对物体做功,并且与力和移动距离有关。
当一个作用力F作用在物体上使其发生位移s时,力F所做的功W可以用下式表示:W = F × s其中,W代表功(单位是焦耳J),F代表作用力(单位是牛顿N),s代表位移(单位是米m)。
2. 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具有的由于其位置或者状态而导致的能量形式。
由位置引起的机械能称为势能,由运动因素引起的机械能称为动能。
动能Ec = 1/2 × m × v²势能Ep = m × g × h其中,m代表物体的质量(单位是千克kg),v代表物体的速度(单位是米每秒m/s),g代表重力加速度(9.8m/s²),h代表高度(单位是米)。
三、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掌握机械功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准备讲台、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3. 教学过程第一节:机械功步骤一:引入教师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有关使用力做事情的例子导入,比如推车移动物品等。
步骤二:讲解并演示公式教师向学生介绍机械功的定义,并分析其计算公式。
然后以实际问题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来提高他们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步骤三:练习与讲解教师布置与机械功相关的练习题,并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解释和讲解,重点强调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思维方式。
第二节:机械能步骤一: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示例来说明机械能的定义,并与机械功进行对比,明确它们之间的差异。
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与机械能
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与机械能一、引言机械功与机械能是初中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学生理解物理世界的运动规律和能量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初中物理教案中关于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知识概述1. 机械功机械功是指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物体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时,力对物体做功。
单位是焦耳(J)。
2. 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者形状的变化所具有的能量。
机械能可以分为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物体运动时所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KE=1/2 mv²,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的变化所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PE=mgh,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三、教学目标1. 理解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够计算机械功的大小;2. 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并能够计算物体的动能和势能;3. 掌握机械功与机械能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概念解决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引入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入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如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移动一定距离的情景。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在移动过程中是如何得到动能的。
2. 讲解机械功与机械能通过讲解以下知识点来帮助学生理解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1)机械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并给出计算机械功的公式。
(2)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动能和势能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机械能等于动能与势能之和的概念。
3. 实例探究选取一个适合进行探究的实例,如一个自由落体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计算小球在下落过程中的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归纳机械功与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4. 拓展应用将机械功与机械能的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一个滑雪者从山上滑下来,计算其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1. 提供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机械功与机械能教案
课题: 13.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3、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和能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难点】:怎样正确的测算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清洁上,某同学从级室上提了一桶水过来,他说他做了功,但我从物理学角度来讲,他却没有做功!那么,物理学上怎样才叫做了功呢?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怎样才叫做功让学生阅读“活动1”部分的内容后进行讨论:⑴物理学中对做功是怎样规定的?⑵做功必须包含那些要素?【板书】:功的含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和物体在的方向上通过的。
【明确】通过实例分析“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情况。
让学生阅读“活动二”部分的内容,回答力对物体做功了吗?A、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
B、人将油桶推到仓库中。
C、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2、怎样测算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等于力对物体做的功。
计算公式:W=FS,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J)。
运用公式计算时,物理量一律用国际单位,1J=1N﹒m。
【思考1】手托两个鸡蛋升高1米,手对鸡蛋大约做的功【思考2】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拾到课桌上大约做的功【例题教学】让学生阅读“活动3”部分的内容后,讲解例题。
例题1:某人用F=100N的力把木箱从斜面底端沿斜面推到2米高处。
斜面长4米,这个人做了多少功?例题2:如图,小华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撬棒把重为50N的物体抬高了1米,而小明直接用手也把该物体提高了1米,试分别求出小华和小明所做的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机械功和机械能》集体备课教案主备教师:备课组长:主管领导:
一、教学内容:13.1怎样才叫做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
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现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1、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功。
2、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能识别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未做
功
五、教具(教学)准备:小车、木块、小车、木块、弹簧秤、刻度
尺
六、教学方法(策略):讨论、阅读
七、学情分析:本节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
容,在机械运动的基础上,讲述了机械功以及做功的必要条件和功的计算。
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又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密切。
一、教学内容:13.2 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
三、教学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四、教学难点:功率的计算
五、教具(教学)准备:
六、教学方法(策略):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七、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13.3 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 有用/W 总进行有关计算,知道机械效率小于1。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探究物理学的有关知识,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
2、经历测量机械效率的过程,通过参与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
2、通过探究活动,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1、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四、教学难点:1、区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五、教具(教学)准备:滑轮组、钩码、细绳
六、教学方法(策略):实验、讨论、阅读
七、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节的学习中已对“功”有一定的认识,并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体会到“效率”的问题,为这节教学的开展
和知识的理解奠定一定的基础。
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
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这个问题重视。
4、例题及机械效率的练习:
重2540N的货物。
如图2所示,滑轮组把它提升1.7m。
若不考虑摩擦,(1)绳端移动的距离是多少m?(2)若考虑摩擦、滑轮和绳子的物重,须在绳端施力800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分析:由于重物G是由n段绳子承担,当重物升高hm时,绳末端移
动的距离s=nhm;若考虑摩
擦、滑轮和绳子的物重,滑
轮组的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
和总功的比值。
解(1)绳端移动的距离为s=nh=4×1.7m=6.8m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W有/W
总=Gh/Fs=Gh/Fnh=G/Fn=2540N/(4×
机械的效
率及提高
机械效率
的意义及
方法。
一、教学内容:13.4认识动能和势能(2课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势能及影响大小的因素。
3、知道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机械能的学习,体会自然界存在不同形式的能量,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增强节能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能量的初步概念;动能、势能及影响大小的因素;机械能及转化
四、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规律
五、教具(教学)准备:滚摆、单摆、钢球、斜面
六、教学方法(策略):实验、讨论
七、学情分析:能量概念的建立可通过物体做功的实验,让学生建立功和能的联系,得出“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的结论。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看出它们的实质。
影响因素可设计相关实验,列举生活实例,分析实验和实例,让学生得到结论。
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规律是本节的难点,可做课本图10-5单摆和滚摆实验,分两步来突破,第一步:能分析出滚摆(或单摆)在运
动过程中何处动能最大,何处势能最大,动能和势能是如何转化的。
第二步:分析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机械能总量如何?进而延伸在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中,能总量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