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案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一、预习探究1、导入课题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

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板书:艰难不怕难)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1、学习句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A、万水千山B、远征难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

《长征》朗诵录音。

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

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

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幻灯片,播放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这些都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7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

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

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

这个词就是长征。

(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

(逶迤、磅礴、岷山)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等闲:找近义词平常、普通(叠词: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板书:~~~~~)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

(板书:∧∧)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

大渡河上横跨两岸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课

篇一:《五年级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获奖教案名师教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教学设计备课教师年月日篇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一、初读感知(10分钟) 1、同学们,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字正腔圆,注意诗内部的停顿)每句诗的意思。

待会儿与同学们交流,现在请先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你读懂了哪句诗?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真不错!同学们,读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

比如《长征》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

有的读“长征”(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这“长征”可是有二万五千里啊!再听老师这样读“长——征——”,有感觉吗?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

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还有读得更好的吗?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

慢一些。

c范读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仅供参考!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

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二、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预设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b、这儿有段资料,我们特别留意一下其中的几个数据。

(指名读)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透过资料,我们也明白了远征——难!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没有)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不怕)指导读:坚定地说——不怕铿锵有力地说——不怕c、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七律 长征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精选12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熟悉“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预备】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预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教学过程】一、谈话,如同引入课题1、我们已经学习第七单元的课文,说一说,这单元主要写了什么?2、出示毛泽东主席的相关图片:导语:你熟悉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都知道哪些有关他的事迹?同学结合“资料袋”和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洁汇报已有学问。

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宏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毛泽东。

就让我们通过对这组课文学习,来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吧!二、出示课题七律·长征1、了解时代背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心苏区依据地,开头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心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集体沟通。

3、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

三、指导朗读:1、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 培育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四、作业作业本1~4题。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2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第一课时)
教师板书:总写(首联) 分写(颔联、颈联、尾联)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4.教师出示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长征的路途之远及长征过程中经历的凶险。
六、课堂演练,课后作业
1.课堂演练
2.课后作业
(1)本课生字词写2遍,词语解释写2遍。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并默写诗歌。
(3)将全诗的解释总结在本子上。
(设计意图:由于长征离学生生活比较远,通过交流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长征的认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找出统领句
1.教师提出要求:再次朗读诗歌,读出磅礴的气势。边读边找出总领全诗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相关句子。
3.汇报交流。
预设: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1.会写“律、涯”等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读出磅礴的气势。背诵课文。
3.领悟诗句表达的情感,感受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句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七律·长征》优质教案
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生字,了解“逶迤”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视频,请同学们欣赏。
2.师生交流长征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及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3.揭示课题《七律·长征》,板书课题:七律·长征,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历史背景,通过视频了解长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对长征的认识。)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4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4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简析《七律。

长征》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和革命乐观精神。

设计意图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确非常困难。

如何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深度感知,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读读、想想、说说等方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达到语文阅读的个性化。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启发理解诗意。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悟暖、寒、只等闲、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教学流程预设一、激情导入: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又是如何浓缩到一篇只有56字的诗歌中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赏析这首诗《七律。

长征》(教师板书课题:11七律。

长征)二、话说长征根据学生课前收集的相关材料,教师梳理后(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讨论。

1、《金色的鱼钩》插图(问题: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的结局如何?你怎么看待他?)(学生:舍己为人、自我牺牲的精神)2、《丰碑》插图(问题:故事中的什么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这座丰碑是用什么铸就的?)(学生:紧密团结,顾全大局的精神)3、《飞夺泸定桥》插图(问题:在二十二勇士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精神?)(学生: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精神)4、《倔强的小红军》插图(问题:你喜欢小战士的倔强么?在小战士的身上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师:是啊!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七律长征》是一篇感人至深、扣人心弦的诗作,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无畏精神。

通过学习和研读这篇诗作,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的伟大意义,激发他们爱国爱党的情感,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为了更好地开展《七律长征》教学工作,下面将介绍一个教案学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1. 教学内容:《七律长征》诗作的背景、结构和主题;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2. 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作者何其芳及其创作背景;(2)理解《七律长征》的结构、主题和意义;(3)感受长征精神,激发爱国情感;(4)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长征路线图和红军长征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和艰辛。

2. 课堂讲解:介绍《七律长征》的作者何其芳及其创作背景,分析诗作结构和主题,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分享个人对长征精神的感悟和思考。

4. 朗诵演讲:学生进行《七律长征》的朗诵和演讲,展现长征精神的力量和魅力。

5.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长征精神为主题,写一篇作文或诗歌,表达对祖国和英雄的热爱和敬意。

6. 总结反思:通过教学内容的再次回顾和总结,引导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和体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朗诵演讲和写作练习等环节的表现。

2. 作业评定:对学生完成的写作作业进行评定,督促他们对长征精神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3. 教学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他们更好地领会长征精神的价值。

通过以上教案学案设计,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律长征》诗作及长征精神,激发他们对祖国和英雄的热爱之情,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希望本教案设计对于《七律长征》的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5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不怕困难、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二、重点难点: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三、课前准备: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毛泽东,收集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教师准备: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介绍长征。

2、讲解什么叫“七律”。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2、抽生读,师范读,学生划出诗的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精读课文1、这首诗的围绕着那句话在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那个词语你不理解(讲解“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指导“红军不怕远征难”读出坚定,“只等闲”读出平淡的语气。

2、在这些千山万水中,毛主席在诗里只选了一些作代表,请同学们读后面六行诗找找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用“――”勾出来。

3、这些都是一些怎样的山呀?毛主席在诗里用了哪些词?理解逶迤和磅礴(课件出示五岭、乌蒙山图片)理解“腾细浪”“走泥丸”(抽生上黑板画相关简笔画)指导朗读。

4、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

(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

)观看《飞夺泸定桥》,理解“寒”。

5、抽生读最后一小节。

说说红军为什么喜悦?课件出示大会师的场景,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画面呢?理解”尽开颜”。

指导学生读出喜悦。

(四)情感体会播放“长征”的歌曲,并让学生说体会。

(体会红军不怕困难、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毛主席诗歌豪迈的气概。

)(五)读中升华播放音乐,全体起来,诵读全诗(再次感受长征的精神)。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2篇)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2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2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四、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了解长征历史: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3〖〗)听范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

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

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

《七律长征》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8篇)律长征教案篇一【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留白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材分析】《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长征胜利后,满怀激情地回忆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排除万难的典型事例,表现了我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发学生向红军战士学习,培养不怕困难的奋斗精神。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结合课文弄懂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重要词语意思、理解诗句包含的内容。

2、情感目标: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课件,深情悟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关于长征的照片、电影片段制作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简介长征知识1、播放录相,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简介律诗及相关长征知识,让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长征知识【设计意图】学生对长征知识较陌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拉近与历史的距离。

汇报交流搜集的资料,意在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未成曲调先有情”,既让学生产生了学习的热情,又为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作铺垫。

二、讲读结合,引导学生感知诗意1、播放范读录音,掌握好韵律2、汇报生字词自学情况,评比自学标兵【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应该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汇报的过程显现学生动手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组织语言处理信息能力,汇报的过程也是自学方法交流的过程。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长征》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五年级语文教案《七律长征》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

齐读课题——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

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

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秀6篇)《七律·长征》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生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释题导入1.以前你们学过不少古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现代诗,它的作者是毛泽东。

(板书:七律·长征)2.齐读课题。

明白什么是七律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设计意图:导入朴实,“七律”对学生来说并不熟悉,这个知识点需不需要传授,很多老师觉得困惑。

作为高年段学生,要与中学接轨,一定的讲述是必要的,但不深,可以让学生有个大概的印象。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1.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用概括性的语言叙述,教师注意小结并引向长征的“难”。

2.出示长征路线图并介绍红军长征路线。

你们知道吗?红军长征途中经过大河有24条,险峻高山有18座。

还不只这些,整整12个月的漫漫征程中,每天天上有敌机轰炸,地面有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听完这些,你觉得长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但在实践中往往成了信息的堆砌,教师要求学生用“概括性语言”实际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处的说资料、留印象为深入体会长征的“千难万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把握诗境1.作为杰出的诗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何尝不知道长征途中的险恶重重?(课件出示毛泽东灯下写作情境,红军长征途中图片逐一展示)这是1935年9月的一个深夜,长征即将获得胜利,毛泽东坐在煤油灯下回首长征漫漫征程,他想到了这样的场景:翻越终年积雪的岷山、趟过水流湍急的大河、穿越茫茫无际的草地、血染大渡河上冰冷的铁链……诗人心潮激荡,挥笔写到——老师在悲壮、激昂的乐曲声中范读全诗。

2.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去追忆那难忘的场景(板书:追忆),感受伟人的情怀(板书:抒怀)。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8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8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的背景资料,采用读议画读相结合的教学策略,理解诗意领会诗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与长征相关的文字、图片以及资料。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3篇】【篇一】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教师帮助学生分类。

3、组织学生交流,了解长征的情况。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

指名读,订正读音。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精读体会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提示:1、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2、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四、交流理解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靠着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2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

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2023最新-《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七律 长征》教案(优秀3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3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3篇《《七律长征》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七律长征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七律的基本形式和特点,掌握七律的基本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七律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教学内容:
1. 七律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七律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有八句,每句七个字,共五十六字。

其特点是平仄相间,韵脚严谨。

2. 七律的基本写作技巧:包括选材、立意、布局、修辞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
1. 讲解法:教师讲解七律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以及写作技巧。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写一首七律,让学生观察和学习。

3. 实践法: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七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通过讲述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课:教师讲解七律的基本形式和特点,以及写作技巧。

3. 示范新课:教师示范写一首以长征为主题的七律。

4. 实践新课:让学生自己尝试写一首七律,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新课: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七律的写作技巧。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实践作品,评价学生对七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创作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节课的教学。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三篇

《七律_长征》教学设计三篇

《七律·长征》教课方案三篇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 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 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激情壮志。

下边是职场整理的《七律· 长征》教课方案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 · 长征》教课方案 1【课前准备】1、课前利用各样门路收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有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 长征》。

【学习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意思,能联系要点词语领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拥有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经过查找有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朗读品悟,领会诗境1、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认识的长征。

2、自由朗诵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步浸透与本诗歌有关的知识1、指导朗诵2、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背诵。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五、议论在此刻的平时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磨练意志,培育乐观向上的感情态度。

《七律 · 长征》教课方案 2教课目的: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豪气派和革命乐观精神。

2、理解【要点词】: ^p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拥有高度的艺术归纳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课要点:1、高度的艺术归纳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要点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课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研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来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切表现。

我们以前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会了他的雄韬伟略。

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归纳,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如何的气概呢?让我们今日一同来学习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教案七律长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推荐读物
《万水千山》、《长征》、《百年历史回眸》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

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千难万险)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
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

(描红:难)
4.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描红:不怕)响亮地回答。

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6.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

师范读。

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他选取了红军战
士走过的一条岭、两座山、两条水,你们能找到吗?《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
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翻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自由默读全诗,思考:从哪些诗句、诗词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把感受写在旁边。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

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

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

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教学楼那么高。

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

(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5.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