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集合课程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教案篇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 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 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设计意图] 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
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 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掌握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集合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与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数学表达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
●集合的基本运算。
2.教学难点:●对集合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集合运算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运算的演示。
•黑板及粉笔,用于板书重点概念和例题。
•练习题册或教学软件,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巩固。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集合、水果种类的集合等)引出集合的概念。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什么是集合?”引导学生初步思考。
2.讲授新课●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并举例说明。
●介绍集合的基本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性质。
●讲解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通过图示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算过程。
3.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集合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引导: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册中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和讲解。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集合概念和运算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复习本节课知识点和完成相关练习题。
五、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基本性质•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补集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6篇)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6篇)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学时:1学时[学习引导]一、自主学习1.阅读课本.2.回答问题:⑴本节内容有哪些概念和知识点?⑵尝试说出相关概念的含义?3完成练习4小结二、方法指导1、要结合例子理解集合的概念,能说出常用的数集的名称和符号。
2、理解集合元素的特性,并会判断元素与集合的关系3、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运用它们表示一些简单集合。
4、在学习中要特别注意理解空集的意义和记法[思考引导]一、提问题1.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2、集合的常用表示法有哪些?3、集合如何分类?4.元素与集合具有什么关系?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述?5集合和是否相同?二、变题目1.下列各组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A.北京大学2023级新生B.26个英文字母C.著名的艺术家2.下列语句:①0与表示同一个集合;②由1,2,3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或;③方程的解集可表示为;④集合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其中正确的是()A.①和④B.②和③C.②D.以上语句都不对[总结引导]1.集合中元素的三特性:2.集合、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符号语言的表示和理解:3.空集的含义:[拓展引导]1.课外作业:习题11第题;2.若集合,求实数的值;3.若集合只有一个元素,则实数的值为;若为空集,则的取值范围是.1、知识与技能(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包括这三种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和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2)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不同的定义方法;(3)了解如何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有向线段,将任意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分别用正弦线、余弦线、正切线表示出来;(4)掌握并能初步运用公式一;(5)树立映射观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2、过程与方法初中学过:锐角三角函数就是以锐角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引导学生把这个定义推广到任意角,通过单位圆和角的终边,探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求法,最终得到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高一数学教案优秀13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在一年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作为高一数学老师的你知道怎样写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吗?来写一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吧,它会对你的教学工作起到不菲的帮助。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希望你喜欢。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育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通过对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讨论.(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讨论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讨论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当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讨论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讨论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讨论.教法建议(1)关于的定义根据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老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开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开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高一数学集合教案范文2一、教材分析及处理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全章教案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集合的有关概念:1. 定义: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或集),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3.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_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 A o5.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 ; N内排除0的集.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6.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
女口:“地球上的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可以构成集合,其元素具有确定性;而“比较大的数”,“平面点P周围的点”一般不构成集合,因为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⑵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如:方程(x-2)(x-1) 2=0的解集表示为:1,-2 ?,而不是「1,1,-2 ?⑶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可以任意排列、调换。
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⑶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⑵我国的小河流;⑶非负奇数;⑷某校2011级新生;⑸ 血压很高的人;7.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两种⑴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则称a属于集合A,记作a A ;⑵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则称a不属于集合A,记作a: A°例如,我们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 4老A,等等。
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
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以确保教案包括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案包括教学评估的方法,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集合的概念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集合的概念教案篇1第二教时教材:1、复习2、《课课练》及《教学与测试》中的有关内容目的:复习集合的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并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过程:一、复习:(结合提问)1.集合的概念含集合三要素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4.关于“属于”的概念二、例一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解:{x|x2=x}={0,1}2.比2大3的数的集合解:{x|x=2+3}={5}3.不等式x2-x-64.过原点的直线的集合解:{(x,y)|y=kx}5.方程4x2+9y2-4x+12y+5=0的解集解:{(x,y)| 4x2+9y2-4x+12y+5=0}={(x,y)| (2x-1)2+(3y+2)2=0}={(x,y)| (1,3)} 6.使函数y=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解:{x|x2+x-60}={x|x2且x3,xr}三、处理苏大《教学与测试》第一课含思考题、备用题四、处理《课课练》五、作业《教学与测试》第一课练习题集合的概念教案篇2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
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
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
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
1.1.1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学过程】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导 入 师生共同欣赏图片“中国所有的大熊猫”、“我们班的所有同学”. 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都给我们以集合的印象. .新 课 新 课引例:(1) 某学校数控班学生的全体;(2) 正数的全体;(3)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4) 数轴上所有点的坐标的全体.1. 集合的概念.(1) 一般地,把一些能够确定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简称为集).(2) 构成集合的每个对象都叫做集合的元素.(3) 集合与元素的表示方法:一个集合,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它的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 a,b,c,…表示.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 如果 a 是集合 A 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 A,读作“a属于A”.(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读作“a不属于A”.3. 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 确定性:作为集合的元素,必须是能够确定的.这就是说,不能确定的对象,就不能构成集合.(2) 互异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互异的.这就是说,集合中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4. 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N;或 N*;(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 N+(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Z;(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Q;(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 R.注意:(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 或 ,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 , , ;(3)原教科书或根据原教科书编写的教辅用书中出现的符号如 , , …不再适用. 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1) 小于 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3) 英文的 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 1 的实数.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4) 如果a Q,b Q,则 a+b Q.2.选择题⑴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 )(A) “实数集”可记为{R}或{实数集}(B){a,b,c,d}与{c,d,b,a}是两个不同的集合(C)“我校高一年级全体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不能组成一个集合,因为其元素不确定⑵已知2是集合M={ }中的元素,则实数为( )(A) 2 (B)0或3 (C) 3 (D)0,2,3均可例2 用符号“ ”或“ ”填空:(1) 1 N,0 N,-4 N,0.3 N;(2) 1 Z,0 Z,-4 Z,0.3 Z;(3) 1 Q,0 Q,-4 Q,0.3 Q;(4) 1 R,0 R,-4 R,0.3 R.练习2 用符号“ ”或“ ”填空:(1) -3 N;(2) 3.14 Q;(3) 13 Z ; (4) -12 R ;(5) 2 R ; (6) 0 Z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即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难点】集合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导 入1. 集合、元素、有限集和无限集的概念是什么?2. 用符号“ ”与“ ”填空白:(1) 0 N ; (2) -2 Q ; (3)-2 R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如何将集合表示出来.新 课 新 课 新 课1. 列举法.当集合元素不多时,我们常常把集合的元素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这个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列举法.例如,由1,2,3,4,5,6这6个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3,4,5,6}.又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有些集合元素较多,在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列几个元素为代表,其他元素用省略号表示. 如:小于100的自然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 {0,1,2,3,…,99}. 例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 所有大于3且小于10的奇数构成的集合; (2) 方程 x 2-5 x +6=0的解集. 解 (1) {5,7,9};(2) {2,3}.练习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 大于3小于9的自然数全体; (2) 绝对值等于1的实数全体; (3) 一年中不满31天的月份全体;(4) 大于3.5且小于12.8的整数的全体.2. 性质描述法.给定 x 的取值集合 I,如果属于集合 A 的任意元素 x 都具有性质 p(x),而不属于集合 A 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 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 A 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描述为 {x I |p(x)} ,它表示集合 A是由集合 I 中具有性质 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性质描述法.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要注意:(1) 特征性质明确;(2) 若元素范围为 R,“x R”可以省略不写.例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大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2)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 平面 内到两定点 A,B 距离相等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解 (1){ x |x >3};(2){ x |x 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3) l={ P ,|PA|=|PB|,A,B 为 内两定点}.练习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目前你所在班级所有同学构成的集合;(2) 正奇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 绝对值等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4) 不等式4 x-5<3的解构成的集合;(5)所有的正方形构成的集合.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1,4,7,10,13}②{-2,-4,-6,-8,-10}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x∈N|x是15的约数}②{(x,y)|x∈{1,2},y∈{1,2}}?③④⑤ ?⑥①注意区别 a 与 {a}.a 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而{a}表示一个集合.例如,某个代表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本身和这个人构成的代表团是完全不同的;②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顺序.集合{1,2}与{2,1}表示同一个集合吗?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3篇
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3篇高一必修一数学集合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
本课中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教学目标:(1) 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 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德育渗透目标:使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
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好其他的内容。
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来说不易理解。
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
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
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高中数学集合全集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全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3.掌握集合的运算;
4.能够解决集合问题。
二、教学重点:
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2.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掌握集合的运算;
2.解决集合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引入:老师向学生介绍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基本性质。
2.讲解:教师详细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
3.练习:老师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拓展:教师可对集合的运算和表示方法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五、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在下节课进行讲解。
六、教学反思:
1.学生普遍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得比较好;
2.集合的运算部分学生掌握得不够好,需要加强练习;
3.结合实际生活场景,讲解更多集合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教学反馈:
1.通过作业和课堂练习,发现学生对集合的运算和表示方法掌握得较好;
2.需要加强对集合问题的讲解,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关于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
关于高中数学集合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方法;2. 能够进行集合的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等;3. 掌握集合的性质和定理,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 集合的表示方法:枚举法、描述法、集合运算符号;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补集等;4. 集合的性质和定理:包括幂集、空集、全集等;5. 集合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讲解结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概念;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集合的运算;3. 案例分析,让学生应用集合理论解决实际问题;4.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集合的概念;2. 讲解:介绍集合的定义、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集合运算,并检查结果;4. 案例分析: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集合理论解决;5. 总结:总结集合的性质和定理,强调重点和难点;6.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数学教材;2. 视频:相关集合理论的教学视频;3. PPT:集合理论相关的PPT资源。
评估方式:1. 日常练习:检查学生对集合概念的掌握情况;2. 作业:布置集合运算和问题解决的作业,检查学生能力;3. 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集合理论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教师需要及时总结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加强练习和实践,真正掌握集合理论知识。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集合【知识导图】知识讲解知识点1 集合的概念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通常用小写英文字母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集).2.集合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⑴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那么任何一个元素在不在这个集合中就确定了.⑵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⑶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需要考虑顺序的.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有属于和不属于两种,表示符号为∈和∉.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定义: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特例:空集:Ф.5.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列举法:把集合里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数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Venn 图,即韦恩图.定义:用平面上封闭曲线的内部代表集合,这种图称为Venn 图.用Venn 图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Venn 图法.知识点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知识点3 集合的基本运算{}{}{}例题解析【例题1】已知集合{|14}A x Z x =∈-≤≤, {}2,1,4,8,9B =--,设C A B =⋂,则集合C 的非空子集的个数为( )A . 8B . 7C . 4D . 3 【答案】D【解析】集合{|14}A x Z x =∈-≤≤ {}=-101234,,,,,,{}=-1-24A B ⋂,,,故C = {}=-1-24A B ⋂,,,有3个元素. 故答案为D .【例题2】已知集合A ={–1,3,2m –1},集合B ={3,m 2}.若B ⊆A ,则实数m =____. 【答案】1.【解析】∵B ⊆A ,∴3∈A ,m 2∈A .∴m 2=-1(舍去)或m 2=2m -1.解得m =1.∴m =1. 提示: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例题3】若集合},1|{R x x x A ∈≤=,},|{2R x x y y B ∈==,则=B A () A .{}|11x x -≤≤ B . {}|0x x ≥C .{}|01x x ≤≤D .∅【答案】C .【解析】∵{|11}A x x =-≤≤,{|0}B y y =≥,∴AB={x|01}x ≤≤, 故选C .【例题4】已知集合}1|{2≤=x x P ,}{a M =,若P M P = ,则a 的取值范围是() A .1a ≤- B .1a ≥ C .11a -≤≤ D .1a ≤-或1a ≥ 【答案】C .【解析】∵P M P = ,即P M ⊆, 又∵}1|{2≤=x x P =111{x |a }a ≤≤-≥ ∴a 的取值范围是:11≤≤-a .【例题5】已知集合A ={(x ,y )|4x +y =6},B ={(x ,y )|3x +2y =7},C ={(x ,y )|6x +4y =14},D ={(x ,y )|4x +y =–1}.求:A ⋂B ,B ⋂C ,A ⋂D . 【答案】详见解析.【解析】()(){}46,1,2;327x y A B x y x y ⎧+=⎫⋂==⎨⎬+=⎩⎭()6414,;327x y C B x y B C x y ⎧+=⎫⋂===⎨⎬+=⎩⎭()46,41x y A D x y x y ⎧+=⎫⋂==∅⎨⎬+=-⎩⎭.课堂练习【基础】1.集合{}a A ,,20=,{}21B a =,,若{}164210,,,,=B A ,则a 的值为( )A .0B .1C .2D .4【答案】D【解析】由{}164210,,,,=B A ,知4=a .2.[2015·全国卷Ⅰ] 已知集合A ={x |x =3n +2,n ∈N },B ={6,8,10,12,14},则集合A ∩B 中元素的个数为( )A .5B .4C .3D .2【答案】D【解析】集合A ={2,5,8,11,14,17,…},所以A ∩B ={8,14},所以A ∩B 中有2个元素. 3.已知集合{}10|A x x =-≥,{}012B =,,,则A ∩B =( ) A .{0} B .{1} C .{12}, D .{012},, 【答案】C【解析】 集合的运算,交集.4.设集合P ={x |0≤x ≤2},m =3,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 .mP B .mPC .m ∈PD .m ∉P 【答案】D【解析】集合的运算.5.已知集合{}0,1,2,8A =,{}=1,1,6,8B -,那么A B ⋂=( ) 【答案】{}1,8【解析】∵集合A 、B 中都含有元素1,8,∴ A B ⋂={}1,8【巩固】1.已知集合{}d a d a a A 2,,++=,{}2,,aq aq a B =,其中0≠a ,若B A =,求q 的值 【答案】21-【解析】BA = ()⎩⎨⎧=+=+I ∴22aq d a aq d a 或()⎩⎨⎧=+=+II 22aqd a aqd a由()I 得1=q ,由()II 得1=q 或21-=q 当1=q 时,B 中的元素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矛盾,21-=∴q 2.集合A ={x | x =2n +1,n ∈Z },B ={x | x =4k ±1,k ∈Z },则A 和B 的关系为( )A .A BB .AB C .A =B D .以上结论都不对【答案】 C【解析】 方法一:∵2n +1(x ∈Z )表示奇数,对n 分类讨论.当n =2k (k ∈Z )时,2n +1=4k +1;当n =2k -1(k ∈Z )时,2n +1=4k -1.则A =B . 选C .方法二:取x 0∈A ,则x 0=2n +1(n ∈Z ).当n =2m (m ∈Z ) 时,x 0=4m +1∈B ;当n =2m -1(m ∈Z )时,x 0=4m -1∈B .∴A ⊆B .取x 1∈B ,则x 1=4k ±1.令n =2k ,则4k +1=2n +1∈A ;令n =2k -1,则4k -1=2n +1∈A .∴x 1∈A .∴B ⊆A .综上,有A =B ,选C .方法三:在数轴上,分别标出2n +1和4k ±1所表示的点,可以看出它们都对应数轴上的奇数,故A =B ,选C .方法四:按余数分类,被2除余1的整数是奇数2n +1(n ∈Z ),被4除余1或3(即-1)的整数也是全体奇数,∴选C .3.已知集合{}21a M ,=,{}a P --=,1,若P M 有三个元素,则=P M ( ) A .{}10, B .{}10-, C . {}0 D .{}1-【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a a -=2,解得0=a 或1-=a .①当0=a 时,{}01,=M ,{}01,-=P ,{}101,,-=P M ,满足条件,此时{}0=P M ; ②当1-=a 时,12=a ,与集合M 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舍去,故选C . 4.已知集合()(){}021≤-+=x x x A ,集合B 为整数集,则=B A ( )A .{}01,-B .{}01,C .{}2101--,,,D .{}2101,,,-【答案】D【解析】由二次不等式()()120x x +-≤的解得[]12A =-,,属于A 的整数只有-1,0,1,2,所以=B A{}2101,,,-,故选D .【拔高】1.向50名学生调查对A 、B 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赞成A 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 的比赞成A 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 、B 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A 、B 都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问对A 、B 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答案】详见解析【解析】赞成A 的人数为50×=30,赞成B 的人数为30+3=33,如上图,记50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U ,赞成事件A 的学生全体为集合A ;赞成事件B 的学生全体为集合B .设对事件A 、B 都赞成的学生人数为x ,则对A 、B 都不赞成的学生人数为+1,赞成A 而不赞成B 的人数为30-x ,赞成B 而不赞成A 的人数为33-x . 依题意(30-x )+(33-x )+x +(+1)=50,解得x =21.所以对A 、B 都赞成的同学有21人,都不赞成的有8人.提示: 画出Venn 图,形象地表示出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2.已知集合{}13A x x =<<,集合{}21B x m x m =<<-.(1)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2)若()21,=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3)若∅=B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答案】(1)(]2-∞-,(2)1-=m (3)[)∞+,0【解析】(1)由B A ⊆,得⎪⎩⎪⎨⎧≥-≤>-311221m m mm得2-≤m ,即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2-∞-,. (2)由()21,=B A 知⎩⎨⎧=-≤2112m m 1-=∴m .(3)由∅=B A ,得533x3x①若m m -≥12,即31≥m 时,∅=B ,符合题意; ②若m m -<12,即31<m 时,需⎪⎩⎪⎨⎧≤-<1131m m 或⎪⎩⎪⎨⎧≥<3231m m得310<≤m 或∅,即310<≤m . 综上知0≥m ,即实数m 的取值范围为[)∞+,0. 小结1.元素与集合(1)集合元素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无序性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①属于,记为______;②不属于,记为______. (3)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________和________. (4)常见数集及其符号表示: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3.集合的基本运算常用结论1.集合子集的个数:集合A 中有n 个元素,则集合A 有n2个子集、有12-n个真子集、有12-n个非空子集、有22-n个非空真子集.2.并集的性质:A A =∅ ;A A A = ;A B B A =;A B A B A ⊆⇒= . 3.交集的性质:∅=∅ A ;A A A = ;A B B A =;B A A B A ⊆⇒= . 4.补集的性质:()U A C A U = ;()∅=A C A U ;()A A C C U U =;()()()U U U C AB C A C B =;()()()U U U C A B C A C B =.课后练习【基础】1.已知集合A ={x 丨x <2},{}2,0,1,2B =-,则A B ⋂=A.{}0,1B.{}1,0,1-C.{}2,0,1,2-D.{}1,0,1,2- 【答案】A【解析】集合间的运算.A ={x |−2<x <2},B ={-2,0,1,2},A ∩B ={0,1}. 2.已知全集U ={1,2,3,4,5},A ={1,3},则U C A =A .ØB . {1,3}C . {2,4,5}D . {1,2,3,4,5} 【答案】C【解析】因为{1,2,3,4,5}U =,{1,3}A =,则U C A ={2,4,5},选C 3.设集合A ={x ,y ,x +y },B ={0,x 2,xy },若A =B ,则x +y =________.【解析】由A =B ,且0∈B ,得0∈A .若x =0,则集合B 中的元素有重复的,∴x ≠0,同理y ≠0,∴⎩⎪⎨⎪⎧x +y =0,x2=x ,xy =y 或⎩⎪⎨⎪⎧x +y =0,x2=y ,xy =x , 解得⎩⎪⎨⎪⎧x =1,y =-1 或⎩⎪⎨⎪⎧x =-1,y =1. 所以x +y =0. 4.已知集合A ={x |x −1≤0},B ={0,1,2},则A ∩B =A . {0}B .{0,1}C . {1,2}D . {0,1,2}【答案】B【解析】因为A ={x |x −1≤0},B ={0,1,2},所以AB ={0,1},故选B .【巩固】1.已知集合A ,B 均为全集{}1234U =,,,的子集,且(){}4U C A B =,{}12B =,,则()U AC B =()A .{}3B .{}4C .{}43,D .∅【答案】A 【解析】由题意知{}123A B =,,,又{}12B =,,所以A 中必有元素3,没有元素4,{}34U C B =,,故()U AC B ={}3.2.设全集U ={小于9的正整数},A ={1,2,3},B ={3,4,5,6},则∁U (A ∪B )=________. 【答案】{7,8}【解析】因为A ∪B ={1,2,3,4,5,6},所以∁U (A ∪B )={7,8}. 3.已知集合A ={x│x 2−x −2≤0},则∁R A =A . {x│−1<x <2}B . {x│−1≤x ≤2}C . {x│x <−1}∪{x│x >2}D . {x│x ≤−1}∪{x│x ≥2} 【答案】C【解析】x 2−x −2≤0,则−1≤x ≤2或,所以∁R A ={x│x <−1}∪{x│x >2} ,故选C . 4.已知集合A ={1,2,3,4,5},B ={(x ,y )|x ∈A ,y ∈A ,x -y ∈A },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 )A .3B .6C .8D .10 【答案】D【解析】∵B ={(x ,y )|x ∈A ,y ∈A ,x -y ∈A },A ={1,2,3,4,5},∴x =2,y =1;x =3,y =1,2;x =4,y =1,2,3;x =5,y =1,2,3,4.∴B ={(2,1),(3,1),(3,2),(4,1),(4,2),(4,3),(5,1),(5,2),(5,3),(5,4)}, ∴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10.1.设U R =,集合{}2320A x x x =-+=,(){}210B x x m x m =-++=.若()U C A B =∅,试求实数m 的值. 【答案】1或2【解析】易知{}21,=A . 由()∅=B A C U ,得A B ⊆.方程()012=++-m x m x 的判别式()()014122≥-=-+=∆m m m ,∅≠∴B .∴{}1=B 或{}2=B 或{}21,=B .①若{}1=B ,则1=m ; ②若{}2=B ,则()()014122=-=-+=∆m m m ,可得1=m ,这与①矛盾,{}2≠∴B ;③若{}21,=B ,则应有211+=+m ,且221=⨯=m ,由这两式得2=m . 经检验知1=m 和2=m 符合条件.1=∴m 或2.2.已知某校高一年级有10个班,集合(){}1A =某校高一班的学生,(){}1B =某校高一班的男生,D =()(){}110-某校高一年级班.(1)若A 为全集,求A CB ;(2)若D 为全集,能否求出D C B ?为什么?【答案】详见答案 【解析】(1)(){}1A C B =某校高一班的女生.(2)不能求出D C B ,因为D 的元素是某校高一年级各班,而B 的元素是学生,∴B 不是D 的子集.故无法求出D C B .。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教案【篇一: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4课时)】高一数学《集合》教学案一、教材分析(一)学习目标Ⅰ、知识与技能: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3.集合的基本运算(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Ⅱ、过程与方法:通过讲练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对易错、易混点重新认定,达到熟练应用的地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重新定位对知识的把握,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地基础上提高自己在学习中的信心和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难点: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二、教学计划:四课时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1.1.1《集合的概念》一、课题引入阅读教材中的章头引言二、概念形成与深化1、集合的概念(1)对象:阅读课本p3(3)元素:集合中每个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元素通常用表示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记作:a___a;(2)不属于:记作:a___a;(1) 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的所有成员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 三角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2(3) 方程方程x=1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4) 不等式x+12x+2的解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其中元素为你能指出各个集合的元素吗?各个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是什么关系?3、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年轻人”、“较小的有理数”能否分别构成一个集合,为什么? 集合中元素的性质(1);(2);(3)_____________.(1) 节头图是中国体育代表团步入亚特兰大奥林匹克体育场的照片,代表团有309名成员;(2) 平面上与一个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全体;(3) 方程x+1=x+2的解的全体.4、空集: 集合,记作 .5、集合分类(1)含有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含有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6、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自然数集:的集合.记作;(2)正整数集:的集合.记作;(3)整数集:的集合.记作;(4)有理数集:的集合.记作;(5)实数集:的集合.记作。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优秀4篇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知道常用集合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和集合相等的意义,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并能正确地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及表示方法。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情境。
新生自我介绍:介绍家庭、原毕业学校、班级。
2.问题。
在介绍的过程中,常常涉及像家庭、学校、班级、男生、女生等概念,这些概念与学生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二、学生活动1.介绍自己;2.列举生活中的集合实例;3.分析、概括各集合实例的共同特征。
三、数学建构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一定范围内不同的、确定的对象的全体组成一个集合。
构成集合的每一个个体都叫做集合的一个元素。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符号表示:属于,不属于。
3.集合的表示方法:另集合一般可用大写的拉丁字母简记为集合A、集合B.4.常用数集的记法: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5.有限集,无限集与空集。
6.有关集合知识的历史简介。
四、数学运用1.例题。
例1 表示出下列集合:(1)中国的直辖市;(2)中国国旗上的颜色。
小结:集合的确定性和无序性例2 准确表示出下列集合:(1)方程x2―2x-3=0的解集;(2)不等式2-x0的解集;(3)不等式组的解集;(4)不等式组2x-1-33x+10的解集。
解:略。
小结:(1)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2)集合的分类有限集⑴,无限集⑴与⑴,空集⑴例3 将下列用描述法表示的集合改为列举法表示:(1){(x,y)| x+y = 3,x N,y N }(2){(x,y)| y = x2-1,|x |2,x Z }(3){y| x+y = 3,x N,y N }(4){ x R | x3-2x2+x=0}小结:常用数集的记法与作用。
例4 完成下列各题:(1)若集合A={ x|ax+1=0}=,求实数a的值;(2)若-3{ a-3,2a-1,a2-4},求实数a.小结: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教案及反思
高中数学集合教学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学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式和基本性质。
2. 掌握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能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集合概念的理解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运算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式。
2.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3. 集合运算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引言:通过举例引入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和表示方式。
2. 探究:学生自主探究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集合运算的性质。
3. 梳理:总结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律,并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4. 实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集合运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拓展: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集合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集合的概念和运算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应用层面还存
在一定的困难。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加深对集合运算
的理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集合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整体上,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水平。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集合》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道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2.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会用运算符号表示集合的交、并、补、差等。
3.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掌握证明方法。
4.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
教学难点:集合的证明方法、集合的运算和运算符号。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集合的概念和特征:元素、空集、全集、子集等概念。
2.集合的表示方法:文氏图、列举法、描述法等。
3.集合的运算:交、并、补、差等运算及其记号。
4.集合的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包含关系、真子集、幂集等定理。
5.集合的证明方法:包含证明、反证法等。
2.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练习-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讲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通过一些实例说明集合的元素和特征的含义。
之后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和运算,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集合运算的认识。
讲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重点讲解真子集和幂集的概念和性质,并给出证明示例作为练习。
最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综合演练习题,温故知新。
针对难点,采用举例讲解和反复练习的方法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带领学生进行试验,一步一步掌握证明方法。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在上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本节课目的和基本内容,预习必修一中的集合部分,对基本概念进行认识。
2. 讲授1、引入通过类比生活中的集合来引导学生对概念和特征的整体认识。
2、概念讲授介绍集合、元素、空集、全集、子集等概念,并通过实例分别掌握其含义。
3、表示方法介绍文氏图、列举法、描述法等表示方法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4、集合运算介绍集合的交、并、补、差等运算及其运算符号,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5、包含关系和相关定理介绍集合的包含关系、真子集、幂集等概念和性质,并给出证明示例进行练习。
带领学生理解集合的学习目的和实际应用。
6、归纳总结通过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从总结入手,形成正确的集合概念,打下学习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集合的概念【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性质.2. 初步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学过程】新课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4. 集合的分类.(1) 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2) 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5. 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N;(2) 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合,记作N+或N*;(3) 整数集:整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Z;(4) 有理数集:有理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Q;(5) 实数集:实数全体构成的集合,记作R.注意:(1)自然数集合与非负整数集合是相同的集合,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含0;(2)自然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或,其他数集{如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内排除0的集,也可类似表示,,;(3)原教科书或根据原教科书编写的教辅用书中出现的符号如,,…不再适用.例1 判断下列语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1) 小于10 的自然数的全体;(2) 某校高一(2)班所有性格开朗的男生;(3) 英文的26 个大写字母;(4) 非常接近1 的实数.练习1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1) 由2,2,3,3构成一个集合,此集合共有4个元素;(2) 所有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无限集;(3) 周长为20 cm 的三角形构成的集合是有限集;(4) 如果a ∈Q,b ∈Q,则a+b ∈Q.2.选择题⑴以下四种说法正确的( )(A) “实数集”可记为{R}或{实数集}(B){a,b,c,d}与{c,d,b,a}是两个不同的集合(C)“我校高一年级全体数学学得好的同学”不能组成一个集合,因为其元素不确定⑵已知2是集合M={ }中的元素,则实数为( )(A) 2 (B)0或3 (C) 3 (D)0,2,3均可例2 用符号“∈”或“∉”填空:(1) 1 N,0 N,-4 N,0.3 N;(2) 1 Z,0 Z,-4 Z,0.3 Z;(3) 1 Q,0 Q,-4 Q,0.3 Q;(4) 1 R,0 R,-4 R,0.3 R.练习2 用符号“∈”或“∉”填空:(1) -3 N;(2) 3.14 Q;(3) 13Z;(4) -12R;(5) 2 R;(6) 0 Z.1.1.2集合的表示方法【教学目标】1.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方法,即运用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难点】集合特征性质的概念,以及运用描述法表示集合.【教学过程】新课(2) 绝对值等于1的实数全体;(3) 一年中不满31天的月份全体;(4) 大于3.5且小于12.8的整数的全体.2. 性质描述法.给定x 的取值集合I,如果属于集合A 的任意元素x 都具有性质p(x),而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都不具有性质p(x),则性质p(x)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于是集合A 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描述为{x∈I | p(x)} ,它表示集合A是由集合I 中具有性质p(x)的所有元素构成的.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性质描述法.使用特征性质描述法时要注意:(1) 特征性质明确;(2) 若元素范围为R,“x∈R”可以省略不写.例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大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2) 平行四边形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 平面α内到两定点A,B 距离相等的点的全体构成的集合.解(1){ x | x >3};(2){ x | x是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3) l={ P ∈α,|PA|=|PB|,A,B 为α内两定点}.练习2 用性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 目前你所在班级所有同学构成的集合;(2) 正奇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 绝对值等于3的实数的全体构成的集合;(4) 不等式4 x-5<3的解构成的集合;(5)所有的正方形构成的集合.2、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①{1,4,7,10,13}②{-2,-4,-6,-8,-10}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①{x∈N|x是15的约数}②{(x,y)|x∈{1,2},y∈{1,2}}③④⑤新课⑥①注意区别a 与{a}.a 是集合{a}的一个元素,而{a}表示一个集合.例如,某个代表团只有一个人,这个人本身和这个人构成的代表团是完全不同的;②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前后顺序.集合{1,2}与{2,1}表示同一个集合吗?注:(1)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去竖线及左边部分。
如:{直角三角形};{大于104的实数}(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正偶数构成的集合.它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而这个集合外的其他元素都不具有这种性质,性质“能被2整除,且大于0”就是此集合的一个特征性质.师:(1) 一个集合的特征性质不是唯一的.如平行四边形全体也可表示为{ x | x是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2) 在几何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点(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点的集合.通过练习,进一步突出重点,深化两种表示方法的灵活运用.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 列举法.2. 性质描述法.3. 比较两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分析它们所适用的不同情况.分析总结: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如:集合{2}.2. 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用描述法.如:集合{x Q|1≤x≤4}.1.1.3集合之间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掌握子集、真子集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表示集合间的关系.2. 了解空集的意义;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并会用符号及Venn图表示.【教学重点】子集、真子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正确表示.【教学过程】1.1.4集合之间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两个集合相等概念.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2. 理解掌握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教学重点】1. 理解集合间的包含、真包含、相等关系及传递关系.2. 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区别.【教学过程】1.1.5集合的运算(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性质.2. 掌握交集和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与运算.【教学难点】交集和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1.1.4集合的运算(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掌握补集的表示法;理解集合的补集的性质;会求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教学重点】补集的概念与运算.【教学难点】全集的意义;数集的运算.【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环节 教学内容1. 复习提问:集合的交运算与并运算.2. 实例引入,以我校食堂每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为例:计划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U ={黄瓜,冬瓜,鲫鱼,虾,茄子,猪肉,毛豆,芹菜,土豆};已经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A ={黄瓜,鲫鱼,茄子,猪肉,芹菜,土豆}.导 入新 课 新 课一、全集1. 定义:我们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一些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这些集合的全集.通常用字母U 表示.2. 特征:全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给定的集合,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全集也不一定相同.我们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R 作为全集. 二、补集 1. 定义.如果 A 是全集U 的一个子集,由U 中的所有不属于 A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 A 在U 中的补集.记作U A .读作 “A 在U 中的补集”. 2. 补集的Venn 图表示.例1 已知:U ={1,2,3,4,5,6},A ={1,3,5}.则U A =; A ∩ U A =;A ∪ U A = . 解 {2,4,6};∅;U .例2 已知 U ={ x | x 是实数},Q ={ x | x 是有理数}.则U Q =;Q ∩U Q = ; Q ∪U Q = . 解 { x | x 是无理数};∅;U . 3. 补集的性质.(1) A ∪ U A =U ; (2) A ∩ U A =∅;(3)U (U A )=A .AUC U A例3 已知全集U =R ,A ={x | x >5},求U A .解 U A ={x | x ≤5}. 练习 1(1) 已知全集 U =R ,A ={ x | x <1},求U A . (2) 已知全集 U =R ,A ={ x | x ≤1},求U A .练习2 设 U ={1,2,3,4,5,6},A ={5,2,1},B ={5,4,3,2}.求 U A ;U B ;U A ∩UB ;U A ∪U B .练习3 已知全集 U =R ,A ={x | -1< x < 1}.求U A ,U A ∩U ,U A ∪U ,A ∩U A ,A ∪UA .1.1.4 集合的运算(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掌握补集的表示法;理解集合的补集的性质;会求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 【教学重点】 补集的概念与运算. 【教学难点】全集的意义;数集的运算.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1. 复习提问:集合的交运算与并运算.2. 实例引入,以我校食堂每天买菜的品种构成的集合为例:计划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U ={黄瓜,冬瓜,鲫鱼,虾,茄子,猪肉,毛豆,芹菜,土豆}; 已经购进的品种构成的集合记为 A ={黄瓜,鲫鱼,茄子,猪肉,芹菜,土豆}. 一、全集1. 定义:我们在研究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时,如果一些集合都是某一给定集合的子集,那么称这个给定的集合为这些集合的全集.通常用字母U 表示.导 入新课新课2. 特征:全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给定的集合,在研究不同问题时,全集也不一定相同.我们在研究数集时,常常把实数集R作为全集.二、补集1. 定义.如果A 是全集U的一个子集,由U中的所有不属于 A 的元素构成的集合,叫做A 在U 中的补集.记作U A.读作“A 在U中的补集”.2. 补集的Venn图表示.例1 已知:U={1,2,3,4,5,6},A={1,3,5}.则U A=;A ∩U A=;A ∪U A=.解{2,4,6};∅;U.例2已知U={ x | x是实数},Q={ x | x 是有理数}.则U Q=;Q∩U Q=;Q∪U Q=.解{ x | x 是无理数};∅;U.3. 补集的性质.(1) A ∪U A=U;(2) A ∩U A=∅;(3) U(U A)=A.例3已知全集U=R,A={x | x>5},求U A.解U A={x | x≤5}.练习 1(1) 已知全集U=R,A={ x | x<1},求U A.(2) 已知全集U=R,A={ x | x≤1},求U A.练习2设U={1,2,3,4,5,6},A={5,2,1},B={5,4,3,2}.求U A;U B;U A ∩U B;UA ∪U B.练习3 已知全集U=R,A={x | -1< x < 1}.求U A,U A∩U,U A∪U,A ∩U A,A ∪U AUC U A1.2.2子集与推出的关系【教学目标】1. 正确理解子集和推出的关系.2. 掌握通过“推出”判断集合的关系.【教学重点】理解子集和推出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通过“推出”判断集合的包含关系.【教学过程】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用符号∈或∉填空:(1)}11|{<x x ; (2)3 },1|{2+∈+=N n n x x ;(3))1,1(- }|{2x y y =,)1,1(- }.|),{(2x y y x = 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3|),{(N y N n y x y x ∈∈=+; (2)}.,2||,1|),{(2Z x x x y y x ∈≤-=3.可以表示方程组⎩⎨⎧-=-=+1,3y x y x 的解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