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学校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对比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5-18

[作者简介]孙 新(1968-),陕西周至人,现为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讲师,教务处教学科科长,主要从事教育社

会学研究。

第24卷 第12期2003年12月 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 L OF H AR BI N UNI VERSITY

V ol.24 N o.12

Dec.2003 [文章编号]1004—5856(2003)12—0027—04

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学校

与家庭教育因素的对比分析

孙 新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陕西宝鸡 721007)

[摘 要]社会化是人接受社会文化完成“自然人”或“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社会化是教

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影响很大。本文旨在对两种途径的比较分析,探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加有效的方式,加速儿童社会化进程,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化;学习型家庭[中图分类号]G 40-052 [文献标识码]A

一、儿童社会化释义

所谓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

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

善”。[1](P105)

儿童社会化始终是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教育社会学研究儿童社会化,目的在于研究教育对于儿童个体发展的影响。在人类社会早期,教育实质上是与社会化同义语的,后来,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

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专业技术和手段,加之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才使教育与社会化有了区分,可见教育与社会化关系密切,教育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化,但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而社会化本身也要依靠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教育社会学研究儿童社会化十分有意义,对于儿童个体,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

提”。[1](P107)

儿童在由“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必要的社会教育,掌握社会生活的规律和技能,才能在社会中生存;而儿童社会化不是一次能够完成,加之人类社会变迁,造成社会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制度体制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使个体很难适应社会变迁,这就要求人必须进行继续社会化,不断学习社会规范,掌握技巧技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社会而言,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保持社会文化和实现社会共同目标和个人和谐发展;只有经过社会的人,才有社会规范。可见教育过程是实现人社会化的过程,实现儿童社会化主要途径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多种形式,其中,家庭教育实现儿童初级社会化,学校教育是儿童次级社会化

的开始,两者在儿童社会化进程扮演着不同角色,研究两者在儿童社会化中的不同特征,对于如何更好实现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分析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儿童社会化开始于家庭,逐步实施于学校,继续社会化则从社会开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具有社会化内容,组织特征等不完全相同的特征,下面加以简要分析。

1.社会化的两个主要阶段 即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初级社会化是次级社会化的基础;次级社会化是初级社会化的延续。初级社会化主要在家庭完成,次级社会化主要在学校实施。谢维和认为,在儿童初级社会化中,父母和家庭成员是实现儿童初级社会化的“意义他人”,而这些“意义他人”带有本来特征,儿童自身不能选择,这些“意义他人”过滤和选择社会文化,作用于儿童成长过程,扮演重要教育角色。在儿童次级社会化中,教师和管理者按照社会要求和专门分工,行使不同教育职权,按照社会规定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家庭教育是初级社会化本来自然过程;学校教育是次级社会化专门化分工强制的过程。实施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教育方式区别很大,初级社会化的家庭教育是一种带有亲情式及呵护儿童身体健康成长的方式,次级社会化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带有专门化知识特征,促使儿童学习各类知识的方式。儿童社会化过程的教育结果不完全相同,“根据一般的理解,概念化他人的形成,是儿童初级社会化的重要成果和标志”,[2](P145)儿童次级社会化“不是一般化自我的形成,而是对某种特殊角色或专门化活动的认同,是作为某种特殊角色的自我形成”。[2](P146)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内容不同,家庭教育“主要是对个体进行有关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本领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活动”,[3](P178)学校教育主要是对个体进行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以及以“社会化的方式转变为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强制性较大的学校社会化方面的系统训练”。[4](P397)所以,家庭教育保持儿童有机体健康和儿童早期固有特征训练,主要进行满足常规生活所需基本技能训练,如吃饭穿衣的技能等,稍长儿童要逐步学会初步的社会礼仪及道德规范,进行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教育,使儿童在与同伴群体的游戏中,初步理解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的涵义。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儿童体质的强健以及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内容已逐渐转向系统知识的掌握与习得,学习强制性社会规范,发展抽象思维,有计划有意识地参加集体活动,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进一步形成。另外,谢维和认为,儿童在家庭中进行初级社会化时,情感是重要因素,儿童与意义他人的良好情感是实施初级社会化的先决条件,儿童产生了对意义他人的认同,这又是儿童认识和形成自我的开始。学校教育中儿童的情感已退居次要位置,儿童的认同和内化已带有抽象性特点,并不需要完全与具体的某件事、某个人连接在一起。

2.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的组织化特点不同 在社会组织体系中,家庭是婚姻基础,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家庭对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家庭成员具有“面对面”的关系,家庭是进行亲情等的重要场所,家庭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比较,家庭教育实施社会化系统性不强,教育内容零散,教育方法手段单一,教育效果可检测性差,教育影响强制性不够,社会化方式杂乱无序;相反学校教育社会化比较系统,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代表社会要求,是社会组织体系一个部分,具有高度组织化特征,有规范的组织体系,有科学性强,系统化的知识内容,教育手段多种多样,教育效果反馈系统健全,教育影响控制性强,社会化方式以儿童的认识发展秩序有序进行。另外,社会组织理论研究表明,家庭是初级群体社会组织,学校是次级群体社会组织或正式的社会组织,次级社会组织比初级社会组织,在组织的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等方面更能发挥作用,产生十分有意义的社会影响。显然,学校的社会组织化程度比家庭高,“学校的社会化在个人理性能力培养和发展,以及学会处理在比较大的范围中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方面,的确是有一定的优势”。[2](P152)

82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