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视角及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法分析
新课程教材教法分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
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如何
“学”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与
学习活动,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
学法分析

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疑惑和困难进行 分析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学科兴趣及学习信心 了解和细分学生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的具体状况,包括学生
试题情况
教高一2010.doc
高一化学
2011.doc
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新课程中这一
问题更加凸显出其价值和重要性。
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设置了八个模块,
分别是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
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及学生已有经验对学习的帮助和干扰分析。学习的
欲望和心向是属于学习的动力部分,因此,学情分
析的另一要素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如学习态度、
兴趣、学习习惯等。
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知识、方法 ②学生已有基础对本节学习的影响 好的影响 不好的影响 缺陷、存在错误或不足的认识
本节教学中在哪个环节进行补充、补充多少
例: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1.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知识、方法 (1)学生已经了解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 导电的本质不清楚。 (2)了解几种常见酸、碱、盐(如下图),但没有形成概念。初中教材弱化了 “酸、碱、 盐” 知识的系统性,知识是以零散的识记为主,无相关通性的知识储备。
变化点 章标题 老教材 第三册 胶体 的性质及其应 用 新教材 必修1 化学物质及其变 化 1、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 用 变化的目的 将胶体作为分散系的一种进行学习,强化分散系的“体系” 及分类依据。表现在“丁达尔效应”作为区分溶液与胶体 的依据而不作为胶体的性质来学习。 新教材的重点是分类法和分类的标准,在旧教材中是没有 的。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盐
在完成Ca和C元素转化的相关反应方程式后,再将金属和非金属各举 一例,让学生体验转化关系,找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最 后才用图表示酸、碱、盐、物之间的转化规律。 (8) P25实践活动4的处理:学生自学讨论完成 4.需补充的素材 教学媒体:学案、多媒体设备、PPT等 化学药品:碳酸钠、硫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钾、碳酸钾
选修
表2:乙醇在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对比
知识内容及呈现方式、栏目 章节及标题 概念 组成、结构、分 类、命名及物理 性质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衍生物、官能团(正文描述) 醇酚 醇和酚的概念(正文描述) 有机氧化、还原反应(资料卡片)
乙醇的组成和结构(正文描述) 醇的分类(正文描述) 乙醇物理性质(正文描述) 醇的命名(资料卡片) 有机物结构与沸点的关系(思考与交 流) 醇的结构与沸点(学与问) 与钠的反应(实验) 与钠的反应(报道分析)(思考与交 流) 消去反应(实验) 脱水反应(生成乙醚)(资料卡片) 取代反应(正文描述) 氧化反应(燃烧)(正文描述) 氧化反应(学与问:催化氧化) 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实验) 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实验 ) 氧化反应(酸性高锰钾或重铬 酸钾)(资料卡片)
教材素材处理建议:
(1)P30电离相关文本内容学生观看导电性实验视频后阅读理解,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观察分析并完成学案。根据自己理解 用红笔勾画关键字词。 (2)“图2-9”提出问题“认真观察图2-9,分析Na+、Cl-的变化, 说出你对电离的理解”(也可采用观察FLASH 后,学生归 纳),给学生充分自主思考时间和空间后,完成学案,学生 展示,评价和总结。 (3)P30电解质相关文本内容,在问题情境下阅读教材,根据自 己理解用红笔勾画关键字词,完成学案,学生展示,评价和 总结(建议只补充非电解质概念对比区分,对强弱电解质内 容不作补充;设计概念判断题和概念选填题两种类型的巩固练习) (4)P30“图2-9”下方文本内容“电离方程式”,结合“图2-9”理 引出“电离方程式”书写,以常见强碱、盐为例,学生模仿、思 考归纳总结出电离方程式书写方法并完成学案。 (5)P31“思考与交流”学生自主完成学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形成酸、碱、盐的概念。
节标题
(2)本节是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节,在帮助学生构建化学 学习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 的承前启后作用。所谓“承前启后”意味着通过学习分类的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对 酸、碱、盐、氧化物知识进行梳理,还能在以后学习中用分类的思想认识其他物质 及其变化。
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视角及 教学设计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邓 玉 华
化学科调研测试命题思路及过程
原创和基础 体现化学1必修阶段的教学要求
,考查点要 落脚于教材对应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体现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变化,加强对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素材的新颖性和问题角度的变式 阅读量,分别设计一道综合题,综合考查必 修1四个章节的主干知识和探究思路
3.教材素材处理
(1)新课引入:建议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体会分类的好处:比如将学生 用的笔进行分类。并用ppt展示图书馆怎么陈列图书、超市怎么摆放物品、实验 室是怎么存放药品。 (2)P24思考与交流1的处理:准备5种药品:碳酸钠、硫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钾、 碳酸钾,让每一小组(4-6人)学生讨论找到分类依据后进行分类,并填写学案。 可采用小组交叉检查(也可投影后订正)。增加碳酸氢钠目的就是为了和碳酸钠 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找分类依据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阅读P24相关内容及图2-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掌握交叉分类法的依据: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 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 (3)P24思考与交流2的处理:学生举例,老师点评。 (4)树状分类法的教学建议:首先让学生模仿画出图2-3,建议把单质再分为金属 和非金属,再把给出的具体物质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完成学案。引导学生通过小 组讨论掌握树状分类法的依据:将某些方面相似的物质归为同一类,然后对同类 物质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5)P25实践活动1的处理:可作为课后练习处理。
例如,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选修5第三章第1 节“醇 酚”中的乙醇教学内容分析如下:
表1:乙醇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内容标准和活动探究对比
内容标准
必修
活动与建议
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化 实验探究: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学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 活的应用。 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 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卤代 烃、醇、酚、醛、羧酸、 酯的转化关系。 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比较说 明有机物分子中基团之间的相互 影响 实验:乙醇的酯化
4、需补充的素材 导电性实验视频、电离FLASH
学习目标确定

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可采用明确、可观察、可测
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指向可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应对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进行必要诊断,根据课标和教材, 确定基础性目标,即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其次,根据 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拓展性目标。 拓展性目标不仅指根据基础性目标确定的有根据且恰当的某

从内容的深广度来说,必修模块内容相对宽广,要求比现行 课程明显降低。很多老师认为必修模块的内容深度降低、广 度增大,但广度太广了,什么都不落实,学生把握不住,心
中没有底。同时,跟过去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的知识体系
线索不是很清楚,要求的深度、难度不是那么明确,也让老 师们感到不适应。
例如:第二章,第一节“分类”是新增内容,也是贯穿 变化最大、最不好把握的的第三、四章元素化合物学习始终 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如何抓住教学着重点和“方法学习”的 基本策略?如何既能体现新课程思路,又能区别于其他学科、 体现出化学学科的“分类”特质和价值?第二、三节的离子 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陷阱”重重,很容易仅考虑内容增 减而“穿新鞋走老路”,一竿子插到底,造成课时不够(本 来就很紧),学生严重消化不良。因此对学生原有准备状态 的分析和阶段性教学目标定位,与原有教学比较,更需要耐 心和智慧。再如“新教材蒸馏装置没有温度计,要不要补充 初中图片或实物对比,需不需要安排学生讨论活动,或教师 怎样进行说明”等
3.教材素材处理
(6)P25实践活动2的处理:作为交叉分类法的巩固练习完成P29习题2; (7) P25实践活动3的处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不宜拓展酸、碱、盐、 氧化物的概念(离子反应、第三章、第四章有专题讨论和归纳),建议 把元素化合物转化关系对应引申出两条线: 金 属——金 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碱——盐

一知识要点的延伸,更应包括学科研究方法和学科素养的提
升性要求。拟定拓展性目标时,要依据课标和教材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重点把握好深广度。
教学目标确定
1、通过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分析,了解电离的 概念,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电离。 2、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知道电解质概念,知 道几种常见的电解质。 3、能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知道 酸、碱、盐的本质并形成概念。 4、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探究 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
材作总体思考,提出创造性的处理意见,如教材的
文本内容、表格、讨论活动、实验等。
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教材编写 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体系的基础。把物质分类编排在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学生 对物质的分类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并 通过归纳和总结学习简单分类法,对初中化学已学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整理。 内容: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1)新旧教材的对比
(3)学生知道“解离”却并不知道电离和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 (4)绝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 (5)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探究的经历但探究的质和量都不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很强。 2.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对本节学习的影响 好的影响: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探究活动的习惯与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初步具备 实验的基本技能。 不好的影响: 知识零散,不成系统,学生对实验现象分析能力不强。
教材教法分析,是新课程中教师解读课
标,理解和分析教材编写体系与意图的 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基本要素
学习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确定 学法分析 教学基本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首先要分析所学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其在必修与选修中的
功能定位。

解剖教材编写意图,理清课题→节标题→教材内容的体系关系;所学内
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己会做什么、 能做什么,课前已经做了什么等

选择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探究、有
效学习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的习惯, 提高学习、探究的能力。
比如,必修1教材30页图2—3,最初的建议是教 师用Flash动画演示微观过程,学生观看;换个角 度, 发现“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更 多指向对学生观察和微观想象能力的要求,素材处 理应改为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图2-9,分析Na+、 Cl-的变化,说出你对电离的理解”,同时教学目标 调整为“通过对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分析,了 解电离的概念,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电离”。
化学性质
教材编写意图 ①教材编写 课题 节标题 内容间的编写体系理解 ②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教材内容 分析
(每一课时)
文本内容 ③教材素材处理 表格 讨论活动 实验、课后习题 ④需补充的素材,参考内容标准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的关键在于目标的主体性,即必须针对施
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学生学习水平、认知结构
容在阶段性பைடு நூலகம்水平考试、高考等的要求与考察方式方法;确定重点和难
点。

不仅要分析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其在不同模块、不同章节、 不同节标题下的位置和篇幅,从而对重点、难点、易混点和易错点等学 习注意事项进行初步确定。

“内容分析” 是对知识的整体背景、发生时的关联
或演绎框架做一概括性说明。 因此教师需对教材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