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视角及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1. 引言1.1 理论背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与改进。

理论背景是指支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对相关教学理论的分析和探讨。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体验。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适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持续优化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而语文课堂作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主要场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助于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和精髓,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指导实际教学实践。

通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情感体验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个性化学习的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总结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指导教师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 正文2.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一、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二、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情境来学习语文知识,使语文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新课程小学音乐教材教法浅析示例

新课程小学音乐教材教法浅析示例

新课程小学音乐教材教法浅析示例一、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各种视频。

使学生知道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间团结平等的关系和相互尊重彼此生活习俗的重要性。

使学生在增加一些我国民族常识中,学三、教学对象分析参与教学的是本校四年级的学生。

在一至三年级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已经学唱了许多的少数民族的歌,对少数民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热爱自己祖国。

课堂学生十分欢迎“双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及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四、教学的内容分析《中华大家庭》本课让学生了解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国,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团结和睦统一的大家庭。

了解各民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亲密地生活在一起,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了解民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其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并感受快乐。

五、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我国是团结友爱的多民族大家庭。

共有56个民族在学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各民族开创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局面。

(2)能力目标实现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教育目标。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小树立团结各个少数民族,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观念。

(4)科研目标我研究的科研课题是《开放音乐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通过各种开放课堂教学情境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六、教学策略教法:结合科研课题《如何开放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深化本课两个重要观点。

开放教材,理解观点。

本课“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是这课一个重要观点。

在这一观点中,党的民族政策是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学生对这个知道的甚少。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分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分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分析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策略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下面,就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一些重要特点和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适当设置小组合作、角色扮演、任务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运用讲故事、听音乐、看图画、观察实物等形式,营造亲切、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前,可以先引导学生围绕该课文的主题展开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兴趣。

三、培养学习策略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判断和解决问题能力。

例如,在启发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起主观能动性和动脑思维的习惯。

四、准确把握课文教学重点在新课标下,教师需要准确把握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难点的把握与解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全面解读、重难点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把握语言运用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五、形式多样的评价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完成后进行评价,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

新课标提倡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日常课堂观察评价、小组合作评价、个人总结评价等,这有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多维度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创设情境中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准确把握课文教学的重点,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以及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强调了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这些方法对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元化设计、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现代科技、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分析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新课程理念,设计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创新。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计,不再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实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动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外拓展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方向。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等工具,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从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注重多元化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运用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教育教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关键。

新课程的实施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改革,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

新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也需要根据新课程的特点进行改变和调整。

一、教学设计的新理念新课程的实施理念以学生为中心,提倡以探究性、合作性和综合性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

因此,教学设计理念也应该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1.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设计需要围绕学生的需求和能力进行展开,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

让学生在互动、探究、合作、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有效的学习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新任务和新要求,培养具备自主、批判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人才。

2.多元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多元化,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需求。

教学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和学习情境,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讲授、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信息技术应用等。

例如,富有探究性质和探究精神的“问题教学”、“案例教学”、和“综合性实践活动”等教学策略在新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多重的学习情境下获得能力的提升。

3.着力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程倡导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设计过程中,着力解决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知识为王”的问题,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教学设计的实施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等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科学和数学时,老师可以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在解决问题中有效促进创新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新策略新课程下教学设计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的变革和当前社会情况来调整和改进,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和升级。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理念的基本内涵,指出了其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然后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需求,强调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进一步分析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引发学生的主动参与。

结论部分指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结合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影响,为教师们提供了借鉴和思考的方向。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变革、多元化、学生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创新、综合素养、全面发展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理念作为当今教育领域的重要理论,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需求也日益凸显出来。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灌输式、口头传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要求,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适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交流,通过讨论、实践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只有在结合新课程理念进行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新课程理念的基本内涵1. 学生中心。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特点,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认识新教材的基本视角与方法(定稿)

认识新教材的基本视角与方法(定稿)

观点报告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强的判断力——认识新教材的基本视角与方法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宋煜阳当前,我们不缺乏理念、导师和团队,最为紧缺的是教师个体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不论是我们自己上课还是听课、听讲座,其实都是对教学行为的自我判断。

以修订教材新增的“正方形拼组周长最短问题”一课为例,在目标定位上就存有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本节课在探究多个正方形拼组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周长最短时,除了总结发现规律外,还应该初步揭示本质,即讨论“为什么这样围周长最短?”。

对一种教学行为的判断维度主要考虑价值性和可行性。

很显然,这种由表及里的本质探究,极具价值;而至于是否可行需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编排体系综合考虑判断。

就“正方形拼组周长最短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长正方形密铺、两个及以上正方形拼组画草图和周长计算等系列问题,从教材现有编排和学生常态实践效果来看,学生都缺乏经验,存在较大困难。

这也就启示我们在认识新教材时需要具备常态性和整体性这一基本视角,同时需要善于建立分析框架、开展实证比较、加强沟通交流的方法来增进新教材的理解。

对“常态性”的理解主要表现为两个基于。

一是基于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尊重学生的客观事实;二是基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合理选取大众起点,具有普适性。

认识教材视角的“整体性”可以从学习目标的全面性、学习内容的序列性、学习方法的发展性、教和学的贴合度、教学环节的结构性等纬度加以理解。

学习目标的全面性主要是指要以“四基”的目标视野来分解课时目标。

仍以“正方形拼组周长最短问题”一课为例,四基支持元素分别为“拼组后图形周长的指认(基础知识)”、“拼组后图形周长的计算(基本技能)”、“图形拼组、画草图(基本活动经验)”、“有序思考(基本思想)”,本节课的目标如下定位更为合理科学:1.通过拼、画、算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巩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2.经历小正方形拼组中周长最短问题的探究,发现拼组成正方形或接近正方形的图形周长最短,初步感知拼组图形周长变化与内部重合的边有关。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分析和解读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分析和解读
过程,建立……观念,发展……能力。这种 基于数学活动的目标体系,突出了数学活动 在实现数学课程目标中的规定性和基础性的 地位。
三、课时文本解读程序和方法
❖ 1、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知 识结构、编排特点。(搞清知识的前后联系 及习题编排(辅助内容),分析教材内容在 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确定教材知识点、 连接点、延伸点,明确习题的层次及习题设 计的功能)
❖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
❖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 教学目标:
❖ ①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问题 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掌握十几减9 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
❖ ②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 和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 思维的灵活法,渗透集合、函数思想。
❖ 1、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编排特点。
❖ 数学知识有其客观的结构和多向联系,而教材编排 则有较多的人为因素。新教材突出从“学科中心” 课程体系向“以人为本”的课程体系转变,突出综 合性和开放性,这对分析文本有着启迪意义。要把 分析的重点放在明确知识内部固有的结构和发掘知 识之间多向联系上,同时以灵活多变的观点看待教 材的编排特点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 教学重点指的是一节课中教与学的重要 内容。
❖ ①课型不同、重点不同——新课、 练习课、复习课 ②教学理念不同,重点不同——既 长知识,又长智慧 ③教学要求不同,重点不同。
概括而言,教学重点可以有知识、 技能、思维、方法、薄弱环节等不同方 面的选取。
❖ (3)对重点的重新认识
❖ 1、传统教材分析对重点的认识外延狭小,往 往限于“双基”,这助长了课堂教学“急功 近利”的风气,忽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将可探究的下降为接受,该理解的下降为记 忆,压抑了教学应有的生命活力,长此以往 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重点的外延 应拓展(双基、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等)。

新教材新理念下的新思路新教法——以“有理数”教学设计过程为例

新教材新理念下的新思路新教法——以“有理数”教学设计过程为例

新教材新理念下的新思路新教法∗以 有理数 教学设计过程为例◉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教育研究院㊀吴光潮◉广东省广州市玉岩中学㊀吴和贵㊀㊀摘要: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 顶层设计理念先进,并已从宏观上提出举措,但落地很难 ,一线教师已在教学理念㊁新课程改革意识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不足㊁不当,严重影响着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实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深度研究教材,思考㊁设计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的新思路㊁新教法.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核心素养;新思路;新教法㊀㊀1引言章建跃博士曾就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些现象 指出:顶层设计理念先进,并已从宏观上提出举措,但落地很难.细究其因,很多无奈,作为新课程改革主角的一线教师,已从教学理念㊁新课程改革意识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渗透新课程改革理念要求的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不足㊁不当,严重影响着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实效.本文中以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 1.2.1有理数 的教学设计过程为例,探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深度研究教材,设计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及数学核心素养的数学课的新思路㊁新教法.本节 有理数 内容,课时安排为1课时,教材呈现仅一页之多,一个核心概念 有理数 .如何把这1分钟即可读完的寥寥数语,在一课时内,既符合教学规律又落实新课改要求㊁突破旧套路地讲授给学生?2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内涵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与本节相匹配内容)指出[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要使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数学知识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在新课程理念下,需要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素养 十个核心词 ,重视 四基 ㊁ 四能 ,重视立德树人 德育的渗透.另外,本节内容 有理数 是概念新授课.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还要遵循概念教学中的一般规律:背景 归纳共性特征 概念形成 关键词辨析 概念同化 概念应用.基于此,本节课的设计从教材分析到教学目标㊁教学过程,均需要领会新教材的实施逻辑,重点思考:在哪个教学环节,如何实施落实㊁渗透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活动.2.1研读新教材及教师用书,深挖教材内在价值新教材是如何表述知识编排逻辑体系?教材如何展示每一个知识点的发生㊁发展过程?提供了哪些教学素材(为什么要用这个素材?)学生参与知识发展过程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现行新教材以及配套教师参考用书编写均已深刻且系统地将教材教法㊁新课程改革先进理念㊁学科素养等蕴含其中.反复研新读教材及配套教师用书,挖掘«标准»在教材中的诠释,是获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线索的有效途径.2.1.1 有理数 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主要知识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2].本节内容同时为数系进一步扩充到无理数㊁实数做知识储备,本章的知识及其思想∗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专项科研课题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学习支架搭建策略的研究 (课题编号:G D S PG2021GC012)的研究成果.方法是后续数系的进一步扩充学习的基础,研究方法亦基本相同.数及其运算 是中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前两个学段已经安排了自然数㊁正分数及其运算等学习内容.本章作为第三学段教科书的开篇,是在前两个学段的学习基础上,继前一节 正数与负数 学习后,对新数 的进一步认识,通过逐步增加新的 数 而将数的范围进行逐步扩充到 有理数 .知识结构体系(如图1):图12.1.2新教材编排逻辑活动1㊀ 思考 :回想一下,我们认识了哪些数?评注:唤醒学生认知经验,复习旧知,为新知做铺垫.活动2㊀我们学过的数:正整数㊁零㊁负整数㊁正分数㊁负分数.分别列举具体数字.评注:从抽象到具体,符合学生认知;为后面从具体的 数集 (教材用 便签 式从 集合 的观点介绍 数集 )中归纳出共性特征,从而完成数的分类,渗透一点现代数学 集合 知识.活动3㊀归纳 整数(正整数㊁负整数㊁零) ㊁ 分数(正分数㊁负分数) 的概念;归纳 有理数(整数㊁分数) 的概念.评注:从具体到抽象,归纳形成概念.教材用 便签 说明 这里 (即 有限小数㊁无限循环小数 ,没有展开论述)可以化成 分数 .活动4㊀数系的扩充:正整数 (增加)零㊁正分数 (增加)负整数㊁负分数 (数系扩充到)有理数.评注:通过逐步增加新的数而将数的范围逐步扩充,渗透数的扩充的基本思想.活动5㊀练习(2个题).评注:熟悉数的分类和巩固概念,渗透一点现代数学 集合 知识.综上:(1)注重概念形成的心理过程(如图2).图2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呈现教材,认真解决好与学生学习心理的适应问题.(2)注重概念形成的教学过程(如图3).图3把独立思考㊁自助探究基础上归纳结论看成是数学学习的基本过程.(3)注重学习方式的构建过程.以有理数知识的发展过程为载体,引导学生开展观察㊁(实验)㊁比较㊁归纳㊁(猜想㊁推理)㊁反思的数学思维活动.(4)注重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培养.通过不同栏目引导学生的思考㊁探究活动,在领悟有理数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既学会发现,又学会归纳㊁概括,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培养用数学的的思想和方法来思考问题的习惯.2.1.3七年级学情分析从智力与能力发展的年龄特征看,七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以具体形象思维成分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成分为主的转折期.因此,教材内容的呈现必须注意具体性㊁形象性,同时还要有适当的抽象㊁概括要求[2].从而既适应这一时期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又能促进他们的思维向高一阶段发展.从学生知识认知水平看,可以分清楚正数与负数㊁分数与整数的区别;但对有理数的概念及将有理数按不同标准分类有一定的认知障碍.有理数概念对于七年级学生是一个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在它之后还将学习无理数㊁实数概念.多数学生只是单纯机械记忆而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有理数的概念,这就会导致他们对有理数以及后续无理数㊁实数这三个抽象的数学概念混淆不清.3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分析3.1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2)体会数的扩充的基本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分类,感受数学分类讨论思想.(3)经历 有理数 数系的扩充过程,领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与生活㊁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数学学习常用的观察㊁归纳㊁抽象㊁概括等数学方法.(4)通过亲身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评注: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依照课程目标的分类方式表述:知识与技能㊁数学思考㊁问题解决㊁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可按照本案例将知识与技能㊁数学能力㊁数学思想方法㊁数学情感㊁德育渗透等条目逐条列出.3.2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和有理数的分类,体会数系扩充的基本思想,领略数学文化,获得数学学习常用的观察㊁归纳㊁抽象㊁概括等数学方法.评注:教学重点不应仅包含学科知识,还应包含积累的经验㊁学科能力㊁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等.3.3教学难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和分类.评注:教学难点主要取决于教材设计的认知要求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的差距(知识基础㊁经验基础㊁思想方法㊁学科能力等);突破难点,需要以教材要求为标准,改变或加强教材某些方面的设计.3.4课前准备(在学习这节课的前一天向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请搜集并整理:负数㊁有理数的相关数学小故事及数学史,并在下一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㊁接触凝聚了中国古人智慧的«九章算术»等典籍,了解数系扩充的历史发展过程,并从中获得突破当前 有理数 问题情境的启示.另外,为课中的交流分享做准备,让学生梳理前人攻坚克难㊁排除万难的经历,在数学文化中感受数学概念的历史传承,融入背景起源促概念生成.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形成背景的重要途径,渗透数学文化,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感受数学与生活㊁生产之间的紧密联系;学会分享㊁学会与人合作,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正当其时!图43.5教学环节设计思路(如图4)㊀㊀设计意图:基于上述理念内涵㊁课标和教材研读分析,设置教学架构:重点关注渗透新理念㊁基本思想㊁基本活动经验的 切入点 ,并具体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及实施方案.3.6教学过程环节1:旧知回顾,提出问题.问题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请举例说明.ʌ学生活动ɔ学生会独立思考,作答 小学学过自然数㊁正分数,初中学了 负数 .ʌ教师活动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梳理㊁完善㊁反馈;并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板书概念㊁例子(含有理数 的各类数各至少3个).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㊁梳理旧知,在学生头脑中构建 自然数 正分数 负数(新数) 数系的简单扩充.教师引导学生举例各类 数集 ,一方面学生举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强化对 数 的理解;另一方面,为后续 有理数 概念的形成及分类提供自然生成的素材.问题2:初中所学的 负数 又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ʌ学生活动ɔ学生甲从生活生产方面以及课本上节课的学习经验作答;学生乙 分享 负数 数学小故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明确提出了负数,并提出了区分正数负数的方法;元朝数学家朱世杰在«算学启蒙»中还提出了正负数的乘法法则;欧洲最早提到负数的是在著名的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算术».ʌ教师活动ɔ对学生的分享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完善㊁补充.在数的学习中,数系的扩充是核心,而其扩充的动力,一是人类社会生产㊁生活发展的外在需要,二是满足数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后者,我们知道,在自然数集中,2-1没问题,而1G2就不行了!要解决这个难题,就必须扩充数的范围,使其既包括原来的自然数,也包括-1,-2,-3,,这样负数就更加不可少了.设计意图:搜集的故事不一定具有普适性,但通过资料查阅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扩大知识面,乐于分享,渗透数学文化㊁数学史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从数学的封闭性角度对新数的引入进行补充,让学生对数系的扩充有了更丰富㊁更理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无理数㊁实数等数系的进一步扩充打基础,还有助于知识准备和方法准备.环节2:类比归纳,形成概念.问题3:在大家列举的这些数中,在正的自然数前面加上 - 得到的结果就叫负整数,把所有负整数集中在一起,组成负整数集.那么以此类推,大家还有什么发现ʌ学生活动ɔ学生独立思考㊁自主探究.从列举的这些数中,在正的分数前面加上 - 得到的结果就叫负分数,把所有的负分数集中在一起,组成负分数集;把所有正整数集中在一起,组成正整数集;把所有正分数集中在一起,组成正分数集;把所有整数集中在一起,组成整数集;把所有分数集中在一起,组成分数集.ʌ教师活动ɔ教师引导学生从 以此类推 的不同角度,独立思考㊁自主探究:结合列举的数,类比㊁归纳出各类数集.特别引导:0可以归属于哪一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只能归类于整数集.设计意图: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类比迁移,注意概念特例的分析,渗透数学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问题4:从刚才的过程,我们引入了 集合 的说法,它可以将各种数进行归类.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是否可以将上述数分成2类?3类呢?应该如何分ʌ学生活动ɔ学生自主探究分类的方法,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分享并汇报.分成2类:整数+分数;分成3类:正数+0+负数.ʌ教师活动ɔ给足时空,引导合作探究.强调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分类完成后,教师分别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点出 有理数 的概念,板书㊁完善分3类的表述方法(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1)有理数的概念:正整数㊁0㊁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㊁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㊁分数统称为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方法1:按定义分类(如图5).图5㊀㊀方法2:按符号分类(如图6).图6㊀㊀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了数的各种归类方法,从中探寻分类的方法,明确分2㊁3类,给学生尝试㊁猜想㊁验证㊁合情推理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归纳出有理数的概念以及分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5:为什么整数和分数可以 统称 为 有理数 ? 有理数 的由来有谁知道吗?ʌ学生活动ɔ学生思考㊁疑惑㊁倾听㊁分享有关有理数的数学史料:明朝科学家徐光启,他在翻译«几何原本»时,没有现成的㊁可对照的词,许多译名都是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徐光启将 r a t i o (比) 译成了 理 ,即 理 就是比的意思,所以 有理数 应理解为 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数 而不是我们字面上理解的 有道理的数 .ʌ教师活动ɔ根据学生分享的情况点评或补充.有人为便于大家理解,把 有理数 改称为 比数 (两个整数之比),从这个意义上讲:整数可以看成分母为 1的 比数 ,所以和 分数 一样有着共同的属性,可以与之 统称 为 有理数 .那么,同理自然就有 非比数 无理数 了,这将是我们后期要学习的内容了.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有理数的相关史料,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回顾再现有理数名字的由来,让学生明晰概念的本质,就不难将它与整数及后续无理数概念区分清楚,进而也能在文化的熏陶中受到思维的启发,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的学习兴趣.数学概念的形成背景和过程记录着概念的形成㊁发展背后的思维过程,在课堂中融入数学史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于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中,深受前人锲而不舍㊁不断进取精神的震撼,这也将激励学生的学习品质.环节3:知识运用,同化概念.问题6:给出一组数:-1,12,1,-0.5,2,-3,0,23,0.1,0.3˙,-52,2.25,你能试着将它们分类吗?ʌ学生活动ɔ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展示分享或板演,尝试按照两种方式分类(答案略).ʌ教师活动ɔ评价与反馈.指出:由于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可以化为分数,所以我们也把这些小数看成分数.设计意图:同化概念.通过对数的分类的练习,体验数的分类的思想和原则,感受数学的分类思想.环节4:综合练习,巩固概念.(略)环节5:总结提炼,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和数学思想㊁基本活动经验等.4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新思路 的反思4.1重视基于一般观念等先进理念引领下的教材研读和单元主题教学㊀㊀章博士所言落地很难 原因很多,但其中之一就是一线教师备课研究教材不够㊁不充分,当前存在的教材使用现状:对教材简单处理,随意删改;网上下载课件或教案,不用教材;对课本例题不够重视,层次把握㊁拓展㊁再利用意识不强;不注重题后反思㊁规律总结;对章节知识整合不够,条理不清.从本文案例中,不难得出:精准设计教学活动的一般方法,首先要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内涵要求及本节课可以落实的要求㊁途径,其次要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挖掘教材内在的价值.实际上,教师在一般观念㊁大概念㊁深度学习等先进理念的引领下,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教材㊁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结构㊁构建整体框架㊁优化教学设计㊁找好教学关注点(数学对象㊁研究内容㊁研究路径㊁研究方法㊁研究结果㊁知识应用)㊁明确 如何教 .基于新课程目标以及核心素养更注重知识的整体构建,积极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是有效途径.4.2重视基于新课程理念㊁核心素养引领下的教学活动设计㊀㊀基于研究教材内在的逻辑㊁层次关系,思考新课改理念及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渗透的 点 ,并据此设计㊁组织教学活动.不弃教材㊁不惟教材,必须以教材内在逻辑为蓝本㊁依据,合理创设(增加或改编优化)数学情境,渗透数学思想方法㊁落实 四基 ㊁培养 四能 ㊁发展 两过程 , 对本内容学习和研究具有广泛㊁持久㊁深刻影响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和基本思维策略方法 (一般观念)重点关注.本文教学案例, 有理数 数系扩充发展㊁数学概念形成与辨析㊁应用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既遵循教材内在逻辑关系,又通过问题串设置系列活动,融入数学文化内容.蕴藏的数学文化背景,使学生在浓厚数学文化气息中对本节课所学习的抽象的 有理数概念 形成过程有了深刻认识,起到了对学生情感㊁态度的培养作用,还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学生审美意识,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概念的同时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学习有血有肉的数学概念,让学生从根源及本质上理解数学概念㊁应用数学概念的同时培养数学思维,教会学生思考,进而提升数学素养.4.3重视基于数学文化教学资源的活动开发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多是介绍数学史,通过历史故事的趣味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本文案例,数学文化的渗透通过 课前 课外作业㊁以查阅搜集资料, 课中 有机结合教学内容分享㊁补充的形式实施分享㊁经历数系建构,提升学科认知,深刻感悟有理数.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开发了教学资源,落实了国家 双减 背景下作业的多样化.基于数学文化教学资源的活动开发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将数学与人文相融合,使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有机整合,落实核心素养,这正是新课程标准下追求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改革理念已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教法, 变 是绝对的, 不变 是相对的,以不变应万变,九九归一,不离其宗 新教材 已用最朴素的方式呈现着 新课程 的 新理念 ,我们一线教师只要坚持深度研读教材㊁分析教材和灵活使用教材,基于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并组织实施 新教法 ,教育的理想才可以真正落地.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G7,64G65.[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G5,16.Z。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在启发式教学法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互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实施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针对性进行调整。

结合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应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学生参与互动、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

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中多元化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探索适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小学语文课堂往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导,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手段,学生被动接受。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倡,教育者们逐渐意识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施形成性评价等方面,都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正文2.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注重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新课程教材的变化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教材的变化与教学策略

新课程教材的变化与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学生学习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课程教材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对于课程教材的变化,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策略来应对:
1.及时更新教材:根据课程教材的最新变化,及时更新自己的教材,使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最新的知识水平相适应。

2.结合实际情况教学:通过将课程教材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在认识理论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实际应用。

3.多维度讲解:在讲解课程教材时,要从多个维度来阐述,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课程内容。

4.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教材。

总的来说,课程教材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挑战,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材,结合实际情况教学,多维度讲解,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丰富多彩、高效有效。

1/ 1。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和小学语文课程的不断变革,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文本阅读,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界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如何结合新课程理念,探索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成为当前教师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现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修养,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专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

本文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倡导体验式学习和跨学科整合,这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分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分析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新课标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指导,使得语文教学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本文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和方法。

1.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语文教材不再只注重学生的语言技能,而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意识和思维的培养。

教材中融入了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课文,通过阅读和语言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教材中还加入了一些非文学内容,如实用文、传统文化、社会常识等,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积累。

2.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注重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接受,学习过程比较单一。

而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此外,还可以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依靠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新课标要求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个性特点。

例如,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展示、小组合作评价等方式,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态度。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4.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技能学习,还应该注重情感态度、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教师应该通过情感教育、思维拓展和素质教育等手段,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拓展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并且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化是积极的。

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分析和教法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分析和教法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析和教法探索巫溪县教研室魏义夫分析教材和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备课)中的两个重要环节。

教材分析是否全面深刻,教学方法选择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各项目标的完成情况。

下面,拟就这两个问题与老师们作一些探讨。

一、关于教材分析教材:广义上讲应包括教科书、学生活动手册(练习册、单元检测试卷)、教师教学指导手册(教学参考资料)以及电子信息资料(光盘及多媒体课件)等;而此处所指的“教材”仅指其主要部分——教科书。

所谓分析教材,即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为“怎样教”打下基础。

1、弄清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

即明确教材中含有哪些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包含哪些具体的数学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的呈现形式等。

①显性知识。

即根据教材内容与课题的关系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明确呈现出来的知识。

例:在人教版课标教材第一册P14-20为“1~5”的认识,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部分内容为:数数→认识数字(从被数的物体中抽象出数)→数的顺序(借助记数器和点子图)→写数字→比较大小(包括认识“>”和“<”)→序数意义(认识“第几”)→数的组成以上这些呈现的内容就是属于“显性知识”,是教材内容的主体。

②隐性知识。

分析教材内容不仅要弄清教材中明确呈现出来的内容,还应注意弄清教材中渗透出的“隐性知识”。

这方面的知识有的虽以图文形式出现在教材中,但往往看似与该课时(章节、单元)的内容无必然联系,有的更无任何直观呈现,而是蕴含在显性内容之中。

例:在前面所提到的“1~5”的认识中,教材在P17-P18中结合数的大小比较,根据“比多少“的需要安排了几幅象形统计图,这就属于对统计知识的一种提前渗透。

又如,人教版九义教材P96“解简易方程”的内容中,安排了两个天平图。

在第一个图中,两边托盘中的物体重量为具体数值,而第二个图的左侧托盘中则出现了未知量。

教材在这里所呈现的显性知识有:①等式的概念模型(复习);②方程的概念模型;隐性知识则有“方程的解”的模型,即标上了“?”的物体(容易被忽视的知识点,一些教师在第2课时教学“方程的解”的概念时,往往未结合此天平图进行)。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一、引言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完善、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设计理念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新课程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兴趣、学习风格等因素,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宜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新课程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并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注重跨学科整合新课程要求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整合。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积极寻找学科之间的联系,将知识与技能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教师还应借助合作学习等方法,促进学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4.强调实践与实践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经验,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课程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三、教学设计策略1.拓宽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拓宽教学资源,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科拓展等。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既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也包括合作学习、问题解决、案例研究等现代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开展项目式和研究性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某一主题或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项目和研究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调查、探究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新教法”的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新教法”的探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新教法”的探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变革和挑战。

新课程新教法是指在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等方面采用了更加科学、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程新教法。

一、教学目标新课程新教法的第一要义是在教学目标上进行科学的设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新课程新教法的第二要义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灵活的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与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同时,还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本质,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建立起全面、准确、深入的数学概念。

三、教学方法新课程新教法的第三要义是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多样的实践。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多元评价等。

同时,还应该注重教师的指导和辅助,通过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逻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新课程新教法的第四要义是在教学评价上进行多元的考察。

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能仅仅以成绩为导向,更要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包括组内互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力和不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序地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课程新教法是促进学生全面、有序、深入地发展的重要保障,需要教师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实践。

从新课程角度看新的教学思路

从新课程角度看新的教学思路

从新课程角度看新的教学思路发表时间:2009-04-08T15:36:47.687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刘穗[导读] 国家推出了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教材较鲜明地突出了新的语文教学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和深入。

我们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上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要求,但收效甚微。

这表明我们的教改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旧的教学模式。

还束缚着人们的手脚,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素质教育的精神还没有真正领会。

为了更好地、尽快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国家推出了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教材较鲜明地突出了新的语文教学观。

这种语文教学观是针对传统封闭的语文教学观的一种改革的新教学思路。

这种教学思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统一传统的教学重结果轻过程,主要表现在评定学生优差,分数是唯一标准;晋升高一级学校,分数是唯一依据。

新课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培养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及健全的思维方法。

语文《课标》明确地把过程列入教学目标,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种强调“过程”的思考在现行新教材中随处可见,如七年级课文《春》后“研究与练习”第二题二小题:“春风象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此题无固定答案,答温暖、慈爱、亲切、幸福,饱含深情等都可以,目的在调动学生的思维过程、非侧重于答案结果。

又如《探索月球奥秘》课后第一个问题:“月球的奥秘非常多,诸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等,班上同学可按兴趣分组,分别探讨其一两个方面,不求意见统一,只求有收获。

这些内容的设计,意在充分重视过程,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合作能力。

二、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统一在学习方法上,传统作法是学生为分数高一筹而各自为战,有好方法大都藏而不露。

新课程提倡合作,《课标》提出要“发展合作精神”,阶段目标要求“我与他人合作写心得体会,互相评改作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视角及 教学设计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邓 玉 华
化学科调研测试命题思路及过程
原创和基础 体现化学1必修阶段的教学要求
,考查点要 落脚于教材对应知识点和能力要求 体现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变化,加强对学生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素材的新颖性和问题角度的变式 阅读量,分别设计一道综合题,综合考查必 修1四个章节的主干知识和探究思路
材作总体思考,提出创造性的处理意见,如教材的
文本内容、表格、讨论活动、实验等。
例如,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教材编写 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体系的基础。把物质分类编排在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学生 对物质的分类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并 通过归纳和总结学习简单分类法,对初中化学已学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整理。 内容: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2.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1)新旧教材的对比
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自己会做什么、 能做什么,课前已经做了什么等

选择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探究、有
效学习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究的习惯, 提高学习、探究的能力。
比如,必修1教材30页图2—3,最初的建议是教 师用Flash动画演示微观过程,学生观看;换个角 度, 发现“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更 多指向对学生观察和微观想象能力的要求,素材处 理应改为学生活动 “认真观察图2-9,分析Na+、 Cl-的变化,说出你对电离的理解”,同时教学目标 调整为“通过对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分析,了 解电离的概念,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电离”。
学法分析
新课程教材教法分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学
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从学生如何
“学”的角度思考和设计学生的学习内容与
学习活动,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
学法分析

分解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疑惑和困难进行 分析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学科兴趣及学习信心 了解和细分学生在之前的化学学习中的具体状况,包括学生
教材教法分析,是新课程中教师解读课
标,理解和分析教材编写体系与意图的 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中教材教法分析的基本要素
学习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确定 学法分析 教学基本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首先要分析所学内容在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其在必修与选修中的
功能定位。

解剖教材编写意图,理清课题→节标题→教材内容的体系关系;所学内
4、需补充的素材 导电性实验视频、电离FLASH
学习目标确定

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可采用明确、可观察、可测
量、可评价的行为动词,指向可以结果化的教学目标。

首先应对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进行必要诊断,根据课标和教材, 确定基础性目标,即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目标。其次,根据 学校、班级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当的拓展性目标。 拓展性目标不仅指根据基础性目标确定的有根据且恰当的某试题Βιβλιοθήκη 况 教高一2010.doc
高一化学
2011.doc
如何提高化学教学效率?新课程中这一
问题更加凸显出其价值和重要性。
问题的提出

高中化学新课程分成必修和选修两个层次,设置了八个模块,
分别是必修1、必修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
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和实验化学。
3.教材素材处理
(1)新课引入:建议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体会分类的好处:比如将学生 用的笔进行分类。并用ppt展示图书馆怎么陈列图书、超市怎么摆放物品、实验 室是怎么存放药品。 (2)P24思考与交流1的处理:准备5种药品:碳酸钠、硫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钾、 碳酸钾,让每一小组(4-6人)学生讨论找到分类依据后进行分类,并填写学案。 可采用小组交叉检查(也可投影后订正)。增加碳酸氢钠目的就是为了和碳酸钠 对比,帮助学生掌握找分类依据的方法;然后再让学生阅读P24相关内容及图2-2,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掌握交叉分类法的依据: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 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 (3)P24思考与交流2的处理:学生举例,老师点评。 (4)树状分类法的教学建议:首先让学生模仿画出图2-3,建议把单质再分为金属 和非金属,再把给出的具体物质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完成学案。引导学生通过小 组讨论掌握树状分类法的依据:将某些方面相似的物质归为同一类,然后对同类 物质进行再分类的方法。 (5)P25实践活动1的处理:可作为课后练习处理。
例: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1.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知识、方法 (1)学生已经了解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 导电的本质不清楚。 (2)了解几种常见酸、碱、盐(如下图),但没有形成概念。初中教材弱化了 “酸、碱、 盐” 知识的系统性,知识是以零散的识记为主,无相关通性的知识储备。

一知识要点的延伸,更应包括学科研究方法和学科素养的提
升性要求。拟定拓展性目标时,要依据课标和教材的阶段性, 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重点把握好深广度。
教学目标确定
1、通过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分析,了解电离的 概念,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电离。 2、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知道电解质概念,知 道几种常见的电解质。 3、能正确书写常见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知道 酸、碱、盐的本质并形成概念。 4、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体验、探究 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材素材处理建议:
(1)P30电离相关文本内容学生观看导电性实验视频后阅读理解,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或观察分析并完成学案。根据自己理解 用红笔勾画关键字词。 (2)“图2-9”提出问题“认真观察图2-9,分析Na+、Cl-的变化, 说出你对电离的理解”(也可采用观察FLASH 后,学生归 纳),给学生充分自主思考时间和空间后,完成学案,学生 展示,评价和总结。 (3)P30电解质相关文本内容,在问题情境下阅读教材,根据自 己理解用红笔勾画关键字词,完成学案,学生展示,评价和 总结(建议只补充非电解质概念对比区分,对强弱电解质内 容不作补充;设计概念判断题和概念选填题两种类型的巩固练习) (4)P30“图2-9”下方文本内容“电离方程式”,结合“图2-9”理 引出“电离方程式”书写,以常见强碱、盐为例,学生模仿、思 考归纳总结出电离方程式书写方法并完成学案。 (5)P31“思考与交流”学生自主完成学案,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形成酸、碱、盐的概念。
化学性质
教材编写意图 ①教材编写 课题 节标题 内容间的编写体系理解 ②教材内容前后关系、地位
教材内容 分析
(每一课时)
文本内容 ③教材素材处理 表格 讨论活动 实验、课后习题 ④需补充的素材,参考内容标准
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的关键在于目标的主体性,即必须针对施
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学生学习水平、认知结构
选修
表2:乙醇在必修和选修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对比
知识内容及呈现方式、栏目 章节及标题 概念 组成、结构、分 类、命名及物理 性质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衍生物、官能团(正文描述) 醇酚 醇和酚的概念(正文描述) 有机氧化、还原反应(资料卡片)
乙醇的组成和结构(正文描述) 醇的分类(正文描述) 乙醇物理性质(正文描述) 醇的命名(资料卡片) 有机物结构与沸点的关系(思考与交 流) 醇的结构与沸点(学与问) 与钠的反应(实验) 与钠的反应(报道分析)(思考与交 流) 消去反应(实验) 脱水反应(生成乙醚)(资料卡片) 取代反应(正文描述) 氧化反应(燃烧)(正文描述) 氧化反应(学与问:催化氧化) 与酸性重铬酸钾反应(实验) 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实验 ) 氧化反应(酸性高锰钾或重铬 酸钾)(资料卡片)
变化点 章标题 老教材 第三册 胶体 的性质及其应 用 新教材 必修1 化学物质及其变 化 1、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 用 变化的目的 将胶体作为分散系的一种进行学习,强化分散系的“体系” 及分类依据。表现在“丁达尔效应”作为区分溶液与胶体 的依据而不作为胶体的性质来学习。 新教材的重点是分类法和分类的标准,在旧教材中是没有 的。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盐
在完成Ca和C元素转化的相关反应方程式后,再将金属和非金属各举 一例,让学生体验转化关系,找出规律,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最 后才用图表示酸、碱、盐、物之间的转化规律。 (8) P25实践活动4的处理:学生自学讨论完成 4.需补充的素材 教学媒体:学案、多媒体设备、PPT等 化学药品:碳酸钠、硫酸钠、碳酸氢钠、硫酸钾、碳酸钾
及学生已有经验对学习的帮助和干扰分析。学习的
欲望和心向是属于学习的动力部分,因此,学情分
析的另一要素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分析。如学习态度、
兴趣、学习习惯等。
学情分析
①学生已有的相关内容知识、方法 ②学生已有基础对本节学习的影响 好的影响 不好的影响 缺陷、存在错误或不足的认识
本节教学中在哪个环节进行补充、补充多少
例如,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和选修5第三章第1 节“醇 酚”中的乙醇教学内容分析如下:
表1:乙醇在必修和选修模块中内容标准和活动探究对比
内容标准
必修
活动与建议
知道乙醇的组成和主要化 实验探究:乙醇的主要化学性质 学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 活的应用。 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 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卤代 烃、醇、酚、醛、羧酸、 酯的转化关系。 通过苯、乙醇、苯酚性质比较说 明有机物分子中基团之间的相互 影响 实验:乙醇的酯化
节标题
(2)本节是从学科内容方面使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起始章节,在帮助学生构建化学 学习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引导学生有效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 的承前启后作用。所谓“承前启后”意味着通过学习分类的方法,学生不仅可以对 酸、碱、盐、氧化物知识进行梳理,还能在以后学习中用分类的思想认识其他物质 及其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