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

合集下载

温州鼓词十三花全部

温州鼓词十三花全部

温州鼓词十三花全部温州鼓词,是温州地区的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民间文艺形式。

自古以来,温州人民就喜欢用鼓词来庆祝节日、祈求丰收,这种传统至今仍然延续着。

在温州鼓词中,有十三种不同的花鼓词,每种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以下将逐一介绍这些花鼓词:一、拱猪花鼓词:拱猪花鼓词主要表达的是乡村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其中,“拱猪”是一种温州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持家的女人会在节日期间给家里养的猪拱背。

二、送饽饽花鼓词:送饽饽花鼓词是温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鼓词之一。

其主题是关于小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快乐。

三、抱收花鼓词:抱收花鼓词中表现了农民们的收获喜悦,传达出他们对于粮食的珍视和感激。

四、晒秧花鼓词:晒秧花鼓词表现了农民晒谷收成后的欢乐和纷乱。

这个节日也让大家感受到农村生活的精彩。

五、马仁傀儡花鼓词:马仁傀儡花鼓词表现了人与傀儡之间的亲密关系。

这个节日也是温州地区最为火爆的传统活动之一。

六、赶水花鼓词:赶水花鼓词主题是关于农民们在水旱灾害年份里赶水和抗旱的事情。

通过鼓词,民间文化传承了这种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民俗活动。

七、小龙花鼓词:小龙花鼓词表现了人们对于龙的崇敬和热爱。

小龙花鼓词为我们展示了温州人民的淳朴和热情。

八、抬文花鼓词:抬文花鼓词是针对生肖年来的活动。

这项活动由多个雕刻师和舞者组成,为温州地区民众带来了生动的传统节日氛围。

九、抬灯花鼓词:抬灯花鼓词主要是为了庆祝小孩子们的生日。

在这个活动中,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孩子们总是非常感动和高兴。

十、双岩花鼓词:双岩花鼓词中表现出的是对人民的关爱和护佑。

鼓词中也带有一些沉重的话题,如残疾人和自然灾害的问题,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珍贵。

十一、献良花鼓词:献良花鼓词主要表现了温州人民对于生产、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展示了他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勇气和智慧。

十二、狮子花鼓词:狮子花鼓词是温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鼓词之一。

在节日期间,人们精心装扮的狮子们在街头穿行,表演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和技巧,引得观众们尖叫连连。

温州鼓词的艺术特色及发展研究

温州鼓词的艺术特色及发展研究

不同的发音,不像温州其他地区,许多字的发音是相同的难以辨别,所以温州鼓词也称“瑞安鼓词”。

温州鼓词多为一段体,是一种板式变化体音乐,他的节奏自由随意,有切分音、附点节奏等等,但弱起节奏较少出现,节奏是鼓词演唱中的关键,掌握在表演艺人的情绪起伏中。

而在旋律音阶方面常采用五声音阶,旋律流露着中国古代音乐风味,偶尔也有六、七声音阶。

旋律之间以级进和小跳进行为主,极少出现五度以上的大跳音程。

在调式上多采用A徵调式,半终止多在徵、宫、商音上,终止多在徵音上,少数终止在宫音上。

鼓词基本曲调有“太平调”“吟调”和“大调”等,板式变化有“慢板”“流水”“紧板”等,由上下腔句组成基本音乐腔调,以四句为一段,用“七字句”“十字句”的文辞格式,具有典型的南方音乐特点。

演奏者演奏的过门旋律和说唱旋律相似,大多都是用真声演唱,比讲话音调略高一点,旋律上没有很大跨度,但是一直使用真声,所以演唱者极易沙哑。

温州鼓词以瑞安话为标准演唱语言,以唱为主以说为辅。

鼓词的韵文包括三个部分:(1)唱词。

押韵也以温州瑞安话为标准音,韵脚有:先、冬、江、支、歌、渔、阳、更、贞、灰、真、山、寒、由、知、来十六部。

只分平仄,不分阴阳。

(2)念句。

念句是词中人物的对白、心理活动、定场诗、出场白等。

(3)数板句。

数板句大部分是三字或五字相同的句式,上句平仄不拘,下句押韵。

艺术特点:温州鼓词为具有民间音乐特色的“板腔体”也称“板式变化体”。

在演唱多段歌词时,会因为语言、情绪的变化,曲调旋律也会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

它有多种板式结构,比如【原板】、【慢板】、【快板】、【紧板】、【清板】、【散板】、【数板】等。

在音调上,温州鼓词说唱时的音调大部分都是脱离牛筋琴伴奏,旋律演奏穿插在演说之间。

男声常用的调子是C大调,女声常用的调子是C大调或者F大调。

一般来说,在双人表演中男女声音相差五度。

(二)温州鼓词的唱词“温州鼓词”为温州人民的娱乐生活增贴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年龄大、不识字、没上过书的人群中极其受欢迎,它能为人民讲述许多历史上的故事,在建国时期结合各种方针政策来宣传党的知识,这不仅起到很好的传播作用,又对教育和娱乐的结合起到了非常优秀的典范作用。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摘要:1.温州鼓词的概述2.扫雪求师故事的来源和意义3.温州鼓词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4.温州鼓词的现代发展正文:一、温州鼓词的概述温州鼓词,又称温州大鼓,是我国浙江省温州地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韵味的民间曲艺形式。

它起源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温州鼓词以生动的表演形式、丰富的艺术手段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温州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扫雪求师故事的来源和意义扫雪求师是温州鼓词中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讲述了南宋年间,温州一位名叫陈靖姑的女子,因家庭贫困,被迫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

然而,她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真爱。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陈靖姑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毅然离家出走,踏上了寻找真爱的征程。

扫雪求师故事传颂了陈靖姑的坚定信念和勇敢精神,同时也展示了温州鼓词富有戏剧性、情感真挚的特点。

三、温州鼓词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温州鼓词在温州地区的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传播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知识,还承载了温州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

温州鼓词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成为了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四、温州鼓词的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温州鼓词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温州鼓词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传承和发扬温州鼓词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关部门和民间团体纷纷采取措施,如举办温州鼓词比赛、培训班等,以培养新一代的温州鼓词传承人。

总之,温州鼓词扫雪求师这一传统故事,不仅展示了温州鼓词的艺术魅力,还彰显了温州人民在文化传承中的不懈努力。

温州鼓词音乐文化探析

温州鼓词音乐文化探析

温州鼓词音乐文化探析温州鼓词,俗称“唱词”,因旧时操持鼓词的艺人多为盲人,也称为“盲词”或“瞽词”,是流行于浙南地区最大的一个曲艺品种,享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美誉。

其发祥地于温州瑞安,故又称瑞安鼓词,它采用温州本地方言说唱以及弹奏牛筋琴的形式表演,即以瑞安话为基准的浓厚地域性曲种,此外,“太平调”作为基本说唱曲调,唱腔音乐为板腔体。

历代艺人吸取当地历史题材、传奇小说、民间音乐等材料元素,将鼓词日渐发展成文学性、民俗性丰富的说唱艺术。

传统“唱本”种目颇繁,内容涉猎广泛,多达数百种,但其大部分属口头即兴式文学,有文字记载的唱书较少见。

一、背景概况温州地处东海之岸,四季怡润,气候温和。

境内河道纵横,众多丘陵蜿蜒叠嶂,景色十分秀美。

它不仅拥有数亩沃土良田和丰厚的物产资源,自古还是名人辈出的文史之城。

那么依托这片得天独厚的天然孕床,而生成纷繁多样的本土音乐文化品种,亦属合理情形,其中,尤为温州鼓词最负盛名。

1.历史溯源“鼓词为曲艺的一种,是由古代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1}追溯温州鼓词的历史得知,民间艺人中流传着“祖师爷”的说法,即认为鼓词的“祖师爷”是唐明皇之叔,传说他从小极赋音乐才能,且善文从诗,精通音律,但后因其患目疾失明,亲尝瞽目的痛苦,遂教盲人唱鼓词以自娱,于是鼓词便在乡间代代相传下来。

温州鼓词产生的年代久远,若以文学角度视之,“敦煌变文是后世各种说唱文学的先驱”,可说它和唐代的变文则是休戚相关的。

2.发展概况宋代,可以说是温州鼓词发展的萌芽期。

早期,盲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挨家挨户乞讨而唱。

原唱腔极为简单、规整,唱和奏分开,即说唱一句,敲奏一段,伴奏乐器只有扁鼓与拍板,总体上鼓词的表演变化较小。

明代,已由原先每家乞讨的形式转变成在人生重要礼仪上的表演,如添福做寿、婚嫁喜庆、丧事等较大节日时,有庙宇等专门供艺人演唱的固定场所,鼓词艺人的身份地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与尊重。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概述温州鼓词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源自浙江温州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鼓词是一种通过鼓点和词曲相结合的表演形式,通常用于祭祀、庆典和娱乐活动。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指的是温州鼓词中表达对雪的祈福和祈求雪的降临的一种特殊形式。

温州鼓词的起源和发展温州鼓词起源于宋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

它结合了鼓点、词曲和舞蹈,以及丰富多样的表演道具,如鼓、锣、铙、钹等。

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独表演的,也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的。

温州鼓词的特点温州鼓词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鼓点独特:温州鼓词的鼓点节奏明快、有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鼓点的变化和组合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2. 词意深刻:温州鼓词的词曲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叙事性的,也有抒情性的。

词曲中融入了对生活、爱情、家庭等主题的思考和表达。

3. 舞蹈独特:温州鼓词的表演中常常伴随着独特的舞蹈动作,舞蹈动作优美、协调,与鼓点和词曲相得益彰。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的意义温州鼓词扫雪求师是温州鼓词中的一种特殊表演形式,它表达了人们对雪的祈福和祈求雪的降临的愿望。

这种表演形式通常在冬季举行,以期望能有一场丰盛的雪,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喜庆。

雪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纯洁、美好和希望。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通过鼓点、词曲和舞蹈的表演,以及特殊的祈福仪式,传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的表演形式温州鼓词扫雪求师的表演形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预备阶段:演员们身着传统的戏曲服装,整齐排列在舞台上。

他们手持鼓、锣等乐器,准备开始表演。

2. 开场表演:演员们根据鼓点的节奏,进行精彩的舞蹈表演,配合着词曲的演唱。

3. 扫雪求师:在舞台的中央,设有一个装饰精美的雪神祭坛。

演员们围绕雪神祭坛进行特殊的祈福仪式,表达对雪的祈愿。

4. 高潮表演:演员们在雪神祭坛前奏乐器,高歌词曲,舞动身体,展现出激情四溢的表演。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
温州鼓词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起源于浙江温州地区。

它以其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温州已经有了一些形式相似的曲艺表演。

宋朝时期,温州鼓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传承。

明清时期,温州鼓词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成为百姓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在温州鼓词的发展过程中,温州的艺人们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良。

他们根据观众的喜好和需求,不断改编和创作新的内容和梗概,使得温州鼓词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同时,他们还致力于提高表演的技巧和水平,加强与鼓乐的配合,使温州鼓词的表现力更加突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温州鼓词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传统的表演形式逐渐与新的艺术元素相结合,使温州鼓词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温州鼓词还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和演出形式进行推广,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

总的来说,温州鼓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凭借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随着时代的变迁,温州鼓词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展现出其不可替代的魅力。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原创版)目录1.温州鼓词的历史和特点2.扫雪求师故事的来源和意义3.温州鼓词扫雪求师 01 的内容概述4.温州鼓词扫雪求师 01 的艺术价值和影响正文温州鼓词是我国浙江省温州地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曲艺表演形式,源于明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以生动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浓厚的地方色彩,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温州鼓词以唱为主,兼有说、表、念、白等手法,既有南北曲的优雅,又有民间小调的活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扫雪求师是温州鼓词中一个著名的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在大雪天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去地主家扫雪,以求得一点微薄的收入。

在扫雪的过程中,他发现地主家的藏书非常丰富,于是利用扫雪的间隙偷看,逐渐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最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为了一名才子,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个故事寓意着知识改变命运,鼓励人们勤奋好学,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 01 是一部根据扫雪求师故事改编的曲艺作品。

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这部作品通过扫雪求师这个故事,展示了知识的力量,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培养人们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 01 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表演形式和故事情节上。

表演形式上,它巧妙地运用了唱、说、表、念、白等多种手法,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戏剧性,引人入胜。

故事情节上,它紧紧围绕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主题,通过扫雪求师这个具体的故事,使得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能品味到艺术的美感,又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深受启发。

总之,温州鼓词扫雪求师 01 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曲艺作品。

它通过对扫雪求师故事的生动演绎,展示了知识的力量,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培养人们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

温州鼓词介绍

温州鼓词介绍

温州鼓词介绍温州鼓词啊,那可真是个地道的温州味儿,一开口就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心里头暖洋洋的,跟喝了碗热腾腾的糯米粥似的。

这鼓词啊,就像咱们温州人的性格,直爽中带着几分细腻,讲起故事来,那叫一个绘声绘色,让人听了就不想停。

想当年,老一辈的温州人,茶余饭后,总爱聚在村头巷尾的大榕树下,手里摇着蒲扇,嘴里嚼着槟榔,就等着那位走街串巷的鼓词艺人开嗓。

那场面,热闹得跟过年似的,大人小孩,老的少的,都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生怕错过了啥精彩片段。

鼓词艺人一上台,嘿,那架势,不输戏台上的名角儿。

手里的小鼓一敲,“咚咚咚”,那节奏啊,就像是心跳,一下下敲进了听众的心里。

接着,二胡、琵琶这些个传统乐器也跟着响起,那声音,悠扬中带着几分哀愁,就像是在诉说着温州这座古城千年的故事。

唱词一起,更是不得了。

那词句啊,通俗易懂,却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讲的是啥?有忠孝节义的历史典故,有才子佳人的浪漫传说,还有咱们温州人自己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

每一句唱词,都像是一幅画,缓缓展开在听众的眼前,让人身临其境,感受那份独特的温州风情。

而且啊,这鼓词的魅力,还在于它能根据听众的情绪变化而变化。

讲到高兴处,艺人会故意拉长了音调,配上欢快的节奏,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讲到伤心处呢,那声音就低沉下来,带着几分哽咽,让人也跟着心里头不是滋味。

这种情感的共鸣啊,是任何现代娱乐方式都替代不了的。

更绝的是,温州鼓词里还藏着不少咱们温州人的智慧和幽默。

那些个俗语、俚语啊,被艺人们巧妙地融入到唱词里,既接地气又有趣味。

听鼓词啊,就像是跟一群老朋友聊天一样,亲切又自然。

现在啊,虽然时代变了,娱乐方式也多了起来,但温州鼓词在咱们温州人的心目中啊,还是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每当逢年过节或者家里有什么喜事的时候啊,总还是有人愿意请上一位鼓词艺人来唱上几段。

那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啊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寄托。

所以啊我想说啊温州鼓词啊它就像是一条流淌在温州人心中的河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都始终在那里静静地讲述着温州的故事传递着温州人的情感与智慧。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温州鼓词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起源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

它具有浓厚的本土文化氛围,承载了温州人民丰富的生活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温州鼓词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变革和繁荣的时期。

最早的温州鼓词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温州地区的农民在播种和收割的间隙,用鼓、板和大半截水瓢等简陋的乐器伴奏着歌谣,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和对生活的赞美。

这些歌谣逐渐演变为温州鼓词的骨干曲目。

到了明代,温州鼓词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当时,温州的商业繁荣,市井文化也跟着蓬勃发展。

温州鼓词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街头巷尾的常见娱乐节目。

人们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也逐渐丰富多样,包括打鼓、击板、念词、扮演角色等。

这一时期的温州鼓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其生活化、亲和力强、形式多样而受到了广大百姓的喜爱。

到了清代,温州鼓词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当地的艺人纷纷投身于温州鼓词的表演和创作,推动了鼓词文化的繁荣。

同时,由于社会变迁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温州鼓词的表演形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剧本逐渐被引入,使得鼓词的表演更加有序,内容更加丰富。

同时,市井文化和宫廷文化的融合,也使得温州鼓词更具艺术性。

温州鼓词表演者们开始穿戴华丽的戏服,引入了更加复杂的舞蹈和表演技巧,使得鼓词的艺术形式更加多元。

20世纪初,温州鼓词经历了一段低迷期。

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传统的温州鼓词表演逐渐失去了市场。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温州人对本土文化的兴趣逐渐复苏,温州鼓词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保护。

许多文化学者和艺术家开始收集和整理传统的温州鼓词曲目,将其纳入重要文化遗产的范畴。

同时,不少青年艺人也开始学习和表演温州鼓词,使得传统的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如今的温州鼓词已经成为温州地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反映出当地百姓的生活,也成为了传承温州地区文化的重要纽带。

温州鼓词通过不断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使得自身更加丰富多样,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

温州鼓词杭州市启正中学庄荣生编撰【概述】温州鼓词是温州四大地方曲艺(温州鼓词、温州乱弹、温州昆曲、温州道情)之一。

温州鼓词流传于温州地区,流传于接受温州方言的人群之中,是温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文艺。

因解放前,鼓词系盲人操作之业,主要是盲人为了谋生而演唱鼓词,游走于温州民间,所以又称“瞽词”。

解放后,即使鼓词艺人虽非盲人,但也必须戴着墨晶眼镜闭上眼睛装成盲人演唱,否则视为违背行规和职业道德。

因此,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州鼓词声,温州鼓词的流传区域,过去以温州市区鹿城、瓯海、龙湾为中心,南起苍南、平阳、瑞安,西起泰顺、文成,北至永嘉、乐清(乃至温岭),东到洞头海岛,凡是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祭祀神佛,犯规处罚等时,都是鼓词的表现地方。

现在,温州鼓词的声音随着温州人的足迹,被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成为温州人怀乡恋土的特有情结和休闲娱乐的特有方式。

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

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

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

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

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

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

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

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

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

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最新版】
目录
1.温州鼓词的概述
2.扫雪求师故事的背景
3.扫雪求师故事的情节
4.扫雪求师故事的主题
正文
一、温州鼓词的概述
温州鼓词,又称温州大鼓,是一种源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传统曲艺形式。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以生动的故事情节、独特的表演技巧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而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温州鼓词的表演方式多样,既可以单独演唱,也可以配合其他乐器进行演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扫雪求师故事的背景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温州鼓词作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宋朝的故事。

北宋年间,温州有一个名叫陈靖姑的女子,她自幼父母双亡,生活困苦。

但陈靖姑性格坚韧,不畏艰难,立志学医,以救治乡里百姓。

她勤奋好学,历经艰辛,终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医师,深受人们的敬仰。

三、扫雪求师故事的情节
故事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陈靖姑为了拜师学艺,顶风冒雪,跋山涉水,来到了一位名叫林灵素的高人门前。

林灵素见陈靖姑诚意十足,又见她为求学艺不惜扫雪,便收下了她为弟子。

在林灵素的悉心教导下,陈靖姑医术大进,最终成为了一名悬壶济世的良医。

四、扫雪求师故事的主题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这个故事以陈靖姑的求学生涯为主线,传递了励志、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精神。

故事赞扬了陈靖姑不畏艰难、敢于追求梦想的品质,同时也表现了林灵素慧眼识珠、乐于助人的形象。

温州鼓词大全 (2)

温州鼓词大全 (2)

温州鼓词大全1. 温州鼓词的历史起源温州鼓词(Wenzhou Drumming Opera)是浙江温州地区独特的地方民间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起源于清代,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成为温州地区非常受欢迎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2. 温州鼓词的表演特点温州鼓词以擂鼓与吟词为主要表演方式,通常一场表演需要两位演员合作完成。

其中一位演员担任擂鼓手,负责演奏鼓点,另一位演员则扮演角色,在鼓点的伴奏下吟唱鼓词。

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使得温州鼓词独具一格,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

3. 温州鼓词的音乐特色温州鼓词的音乐以擂鼓为基础,通过不同的鼓点组合,形成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韵律。

擂鼓手通常采用两只大鼓,一只擂奏节拍,一只擂奏伴奏。

在擂鼓的伴奏下,演唱者吟唱词句,偶尔会有互相对唱和和声的情节。

温州鼓词的音乐节奏明快,韵律感强烈,给人以热烈、激情的感觉。

4. 温州鼓词的剧情题材温州鼓词的剧情题材较为丰富多样,常常涉及到历史故事、鲁智深、岳飞等各类古代英雄人物的事迹。

同时,也会描绘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故事和社会问题,以此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共鸣。

剧情中常常穿插着激烈的打斗场面,以及精彩的情节转折,给人以不断的惊喜和紧张感。

5. 温州鼓词的服装与道具温州鼓词的演员通常身着传统的戏曲服装,如夸张的亮片戏服、花纹丰富的头饰等。

演出中还会使用一些特殊的道具,如剑、扇等,以增加戏剧的视觉效果。

这些服装与道具无疑为温州鼓词的舞台表演增加了色彩的亮点,使得观众更容易投入到剧情中去。

6. 温州鼓词的艺术价值温州鼓词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戏曲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传承了温州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展示了温州人民的精神风貌。

温州鼓词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激情四溢的音乐和精彩的剧情,深受观众的喜爱与赞赏。

7. 温州鼓词的现代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温州鼓词也不断推陈出新,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表演技巧。

现代温州鼓词的演出更加注重舞台设计和灯光效果,以增加视觉的冲击力和观赏性。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摘要:一、温州鼓词简介1.温州鼓词的起源2.温州鼓词的发展与传承二、扫雪求师背景1.温州鼓词表演艺术家周志华2.扫雪求师的寓意3.扫雪求师在温州鼓词中的地位三、温州鼓词《扫雪求师》作品分析1.故事情节概述2.人物形象塑造3.艺术表现手法四、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影响1.对温州鼓词的贡献2.对后人的启示与传承意义正文:温州鼓词,起源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它以温州方言为基础,以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为伴奏,以说唱表演为主,是一种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

在温州鼓词的发展与传承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其中周志华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周志华不仅擅长表演,还致力于温州鼓词的传承与推广,为这一传统艺术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扫雪求师是温州鼓词中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源于古代民间故事,寓意尊师重道、勤奋好学。

作品通过讲述贫苦书生张生为求学不畏艰难险阻,终于感动恩师的故事,展现了古代士子忠诚于教育事业、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扫雪求师在温州鼓词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是温州鼓词的经典之作。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作品分析方面,该作品故事情节引人入胜,生动地描绘了张生求学路上的种种艰辛,以及他与恩师之间的感人至深的师生情谊。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忠诚教育事业、勇于追求知识的书生形象,以及一位慈爱、善良、乐于助人的恩师形象。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作品巧妙地运用温州鼓词的说唱特点,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高亢的唱腔,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温州鼓词《扫雪求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推动温州鼓词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温州鼓词的渊源、音乐特征及其它

温州鼓词的渊源、音乐特征及其它

温州鼓词的渊源、音乐特征及其它温州鼓词是流行于温州地区的一种独特的、广为人知、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音乐形式。

它是浙江省民间曲艺两大主要曲种之一,一向有“浙北弹词,浙南鼓词”的说法。

温州鼓词是一种板体系的说唱音乐,距今最少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因过去都是盲人操之为业,所以又称“瞽词”,而温州人习惯称温州鼓词叫唱词。

下面本人就温州鼓词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一、起源:关于温州鼓词起源的朝代、地域,现在学界仍有看法。

1.对温州鼓词起源于何时,现在学界一直还有争议⑴部分学者认为鼓词起源于南宋,这主要是从鼓词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南宋陆游《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一诗:“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此诗作于陆游在福建宁德当主薄回乡时,途经瑞安时所写。

诗中“负鼓盲翁”可能指的是瑞安鼓词演唱者——盲人。

⑵而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

⑶本人查阅了鼓词资料,发现鼓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在清代赵钧的《过来语》中“嘉庆、道光年间,有白门松最善唱词,到处皆旋灯结彩,倾动一时”。

从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1806年前已有鼓词流传;②白门松是当时“倾动一时”的“最善唱词”者,证明当时鼓词艺术已见成熟。

本人认为,任何艺术门类从形成到成熟都有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从嘉庆年间瑞安鼓词的兴盛,并且出了名艺人来看,本人认为温州鼓词源于明代或明末清初之说是比较可靠的。

虽温州鼓词起源于何时,现在仍有所争议,但鼓词至少应该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是无庸质疑的。

2.对鼓词起源于何地,现在也有不同的看法据季松年、管华山认为,温州鼓词是平阳民间音乐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产物。

而郑育友先生认为温州鼓词源于温州瑞安。

主要是依据温州鼓词的方言音韵以原瑞安城关方言音韵为基本标准,这种方言喷口重,且韵部少,善于表达,便于记忆背诵。

至今各地的温州鼓词仍以瑞安方言为主。

本人也认为瑞安应该是温州鼓词的发源地。

温州鼓词艺术特色

温州鼓词艺术特色

鼓词 -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20世纪初开始在北京、天津两地流传。脱胎于清末 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20年代,职业艺 人多在南城演唱,称为南板梅花调,把原来北城的 “清口大鼓”称为“北板大鼓"同时,金派梅花大鼓 创始人金万昌和著名弦师苏起元等对“清口大鼓” 的板式、节奏和声腔进行了改革。30年代,天津著 名弦师卢成科再次对梅花大鼓进行艺术改革,特别 是丰富了段落之间的过门音乐(即“上、下三 番”),并传授了花四宝等一批女弟子,形成“卢 派”,又称“花派”50年代,著名弦师白凤岩为了 说唱新的内容,又一次对梅花调的板式、唱腔、唱 法和过门进行革新,丰富了变调的艺术手法,灵活 地插入曲牌和小曲曲调,称为“新梅花调”。
艺术特色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 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 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 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 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等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 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 畅,生动活泼,似唱似说,通俗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 有起板、紧五句、慢三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 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梆子 惠、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 等。西河大鼓的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 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 的发展、变化,其他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 一定的关联。
鼓词欣赏
• 温州鼓词
• 梅花大鼓
• 西河大鼓
鼓词-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河北曲种。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 主,也有少数演员专工短篇唱段。西河大鼓的前身, 是清代中叶流行于河北省中部的弦子书和木板大鼓。 弦子书以小三弦伴奏,演员自弹自唱;木板大鼓没 有弦索伴奏,演员自击简板和书鼓说唱。后来,这 两种曲艺艺人拼挡演出,形成以鼓、板、小三弦伴 奏的形式。河北省高阳县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在继 承前人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舍木板改用铁犁铧片, 舍小三弦为大三弦,在唱腔、唱法上作了改进和创 新,使这一曲种在艺术上日趋成熟。

温州鼓词大全

温州鼓词大全

温州鼓词大全一、定义温州鼓词是温州民间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以鼓点和唱词为主要表现手段。

它源于温州地区的民间艺术活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温州鼓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手段,更是人们在生活中表达情感、宣传观点的重要方式。

二、历史温州鼓词可以追溯到明代末期,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最早期的温州鼓词是由民间鼓子班演唱,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鼓词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词、音乐和表演等。

三、演唱形式温州鼓词的演唱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 起板鼓词起板鼓词是温州鼓词最基本的演唱形式之一,通常由一个人担任板书,其他人负责敲打鼓点。

起板鼓词的演唱形式简单而直接,旋律明快,声音高亢,极具感染力。

2. 双板鼓词双板鼓词是温州鼓词中较为常见的演唱形式之一。

它与起板鼓词不同的是,双板鼓词需要两个人同时担任板书,互相配合,敲打鼓点。

双板鼓词的演唱声音更加齐整,旋律更加丰富。

3. 车板鼓词车板鼓词是温州鼓词中独特的演唱形式之一,它结合了车板和鼓点的演奏方式。

演唱者一边担任板书,一边打击车板,形成独特的音响效果。

车板鼓词的演唱形式独特而富有力量感。

四、常见题材温州鼓词的题材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民间传说温州鼓词常常选取一些民间传说和传统故事作为题材。

比如《白蛇传》、《牡丹亭》等,这些故事通过鼓词的表演方式,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别具一格的舞台世界。

2. 历史故事温州鼓词还常常选择历史故事作为题材,以此来宣扬历史和传统文化。

比如《英雄赵子龙》、《霍去病》等,这些鼓词从历史中挖掘出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通过表演方式展现给观众。

3. 现实题材温州鼓词还会选取一些现实题材作为表演内容,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反映和批判,引起观众的共鸣。

比如《山歌唱给党听》、《扶贫路上奔小康》等,这些鼓词通过真实的情节和生动的表演方式,揭示了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

五、区域特色温州鼓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方言表演温州鼓词中常常使用温州方言演唱,这使得表演更具地方特色。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摘要:一、温州鼓词简介1.温州鼓词的起源和发展2.温州鼓词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二、扫雪求师背景1.扫雪求师的由来2.扫雪求师的意义三、温州鼓词与扫雪求师的结合1.温州鼓词融入扫雪求师的过程2.扫雪求师对温州鼓词的影响四、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的具体内容1.作品简介2.作品主题和情节3.作品的艺术表现和价值正文:温州鼓词,起源于我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以鼓、板、锣等打击乐器伴奏,说唱相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温州鼓词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扫雪求师,源于古时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风俗。

传说古时有一位贫苦学子,因家中贫寒无钱求学,便在冬日大雪时,跪在学堂门外扫雪,以此向先生表达求学诚意。

后来,这位学子奋发图强,终成一位名士。

扫雪求师作为一种尊师重道的表现,传承至今,成为了温州鼓词中一个寓意深刻的题材。

温州鼓词与扫雪求师的结合,为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温州鼓词以扫雪求师为题材,将这一民间传说以说唱的形式呈现出来,既保留了扫雪求师原有的教育意义,又发挥了温州鼓词的艺术魅力。

在温州鼓词中,扫雪求师的故事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手法,既有叙述又有抒情,既有寓意又有教化,成为了温州鼓词中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品。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是一部以扫雪求师为题材的温州鼓词作品。

该作品以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示了扫雪求师这一传统风俗的深刻内涵。

作品通过讲述贫苦学子扫雪求师的故事,表现了尊师重道、勤学励志的主题,对观众产生了积极的教育意义。

同时,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巧妙地运用了温州鼓词的说唱技巧,既有叙述又有抒情,使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受到了教益。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温州鼓词扫雪求师01
摘要:
1.温州鼓词的简介
2.扫雪求师的故事背景
3.扫雪求师的故事内容
4.扫雪求师的教育意义
正文:
温州鼓词是中国浙江省温州市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源于宋朝,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以温州方言表演,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小品等。

扫雪求师是温州鼓词中的一个经典故事,广泛流传于温州地区,深受群众喜爱。

扫雪求师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明朝,讲述了一个名叫周文彬的年轻人,为了求学,不畏艰难险阻,在风雪中扫雪求师的故事。

周文彬出身贫寒,但天资聪颖,志向远大。

他听说温州鼓词大师林正清的技艺高超,便立志拜师学艺。

然而,林正清因误会,拒绝了周文彬的拜师请求。

扫雪求师的故事内容围绕着周文彬求学的过程展开。

尽管受到林正清的拒绝,但周文彬并未气馁。

他听说林正清每晚都会在温州鼓词茶馆表演,便决定每晚去听,并暗中观察林正清的表演技巧。

一天,温州鼓词茶馆门口突然下起了大雪,周文彬知道林正清有洁癖,不喜欢肮脏的环境,便决定扫雪,为林正清提供一个干净的表演场地。

他整整扫了一个时辰,直到雪停。

林正清看到周文彬的举动,深受感动,决定收他为徒。

扫雪求师的教育意义在于强调了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的精神。

周文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他的行为感动了林正清,得到了名师的指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鼓词杭州市启正中学庄荣生编撰【概述】温州鼓词是温州四大地方曲艺(温州鼓词、温州乱弹、温州昆曲、温州道情)之一。

温州鼓词流传于温州地区,流传于接受温州方言的人群之中,是温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文艺。

因解放前,鼓词系盲人操作之业,主要是盲人为了谋生而演唱鼓词,游走于温州民间,所以又称“瞽词”。

解放后,即使鼓词艺人虽非盲人,但也必须戴着墨晶眼镜闭上眼睛装成盲人演唱,否则视为违背行规和职业道德。

因此,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州鼓词声,温州鼓词的流传区域,过去以温州市区鹿城、瓯海、龙湾为中心,南起苍南、平阳、瑞安,西起泰顺、文成,北至永嘉、乐清(乃至温岭),东到洞头海岛,凡是逢年过节,婚丧喜事,祭祀神佛,犯规处罚等时,都是鼓词的表现地方。

现在,温州鼓词的声音随着温州人的足迹,被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成为温州人怀乡恋土的特有情结和休闲娱乐的特有方式。

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

横阳,即今平阳;里巷之曲,指的是民间小调。

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承受了古乐的衣钵,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创造了说唱形式。

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

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平词”,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大词”,也称“娘娘词”。

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

唱大词时,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曲调高亢、粗犷,比较原始。

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

温州鼓词有唱有说,以唱为主。

它的唱腔、曲调,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

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因此各地语音不同,唱腔也各有特色,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

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

温州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折书儿”、“小说”、“部书”等三种。

其句法结构,基本上是七字句,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

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

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

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

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

情节要交代详细,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

温州鼓词在题材上,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

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

【相关链接】一、温州鼓词流传及及相关人物和曲目清乾、嘉年间,有白门松、阿光儿名闻遐迩。

白门松不只是赵钧对他作过评价,又项嵩《午堤集》:“瞽者白门松,工唱词,远近争致之。

名且出于其乡土族以上……”可见白门松声誉之高。

阿光儿,以诙谐闻名,演唱时能随机应变,出口敏捷,风趣横生。

同、光年间,有上坞发、毛行发、东山德等名扬曲坛。

张纲(1862-1943)的《杜隐园日记》赞道:“同、光之间,以唱词知名者,无如上坞发。

阿发唱词,皆细针密缕,无一俗句,其所唱《倭袍传》,尤脍炙人口。

而今日(1906年)则推东出德为巨擘。

”“初五日霁,是日东山德来予家唱词,词目为《双面貌》。

午后唱一本,灯下又接唱,约至四点钟始罢。

所唱故事,乃两生两旦,皆面貌相同,而悲欢离合,情节颇佳,阿德又唱得淋漓尽致,故听者皆忘倦云。

”民国时期,温州鼓词发展几乎停滞不前。

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南北两派。

南派流行于平阳、瑞安一带,风格委婉细腻;北派流行于温州、永嘉一带,风格挺拔刚健。

传统曲目有《双珠江》、《十美图》、《八美图》、《十二红》等。

20世纪四十年代,名艺人层出不穷,民间则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即“林朝藩的劲,叶岳生的文(以演唱《西厢记》闻名),管华山的神,郑声淦的琴,阮世池的音。

”当然,像高美卿、郑明钦等都很有成就。

解放后又吸收了京剧、越剧、梆子、黄梅戏等戏曲音乐,不同程度地套用了戏曲曲牌音乐,产生了阮(世池)、丁(凌生)、陈(志雄)三大流派。

阮派善于吸收民间俗语和其他艺术门类之长,咬子准、吐子清、道白通俗、唱词婉约,以刻画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农妇村姑见长,艺术风格纤细华美,代表曲目有《文武香球》、《十美图》等;丁派表演庄重、唱腔平缓、道白自然、用鼓准确,善于演唱英雄人物,艺术风格庄重浑厚,代表曲目有《天宝图》、《拳打镇关西》等;陈派嗓音高亢清亮、间色甜美醇厚、唱腔刚柔相济、音乐可塑性强,能适应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说唱,艺术风格清丽壮美,代表曲目有《三打白骨精》、《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其中,50年代以来则有阮世池、丁凌生、陈志雄、项宗光、方克多等人,至今犹活跃在各地的词坛上。

六十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前期,因受“十年浩劫”,名师无从诞生。

八十年代至今,新秀犹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有徐玉燕、阮爱兰、林秀珍这些脱颖而出的新秀。

此外,唐孙文、万爱琴、黄世铭、凌康君等一批中年艺人也各红一方,成为当今曲坛的骨干力量。

二、代表性名家介绍林朝藩(1904-1984),字月儒,时称“赵岩先生”,幼家贫,曾入私塾,好诗文、书法。

十四岁从鼓词名师“东山德”学艺,一年后即出师登台演唱。

以演唱武侠题材见长。

音域宽广、声腔、道白刚劲、优美、琴鼓伴奏恰到好处,有力烘托故事情节,善于随情节的发展演多种武打动作,有时还以武术师装束上场,听众莫不凝神屏息,形成独特风格。

时人誉为:赵岩的“劲”,岳生的“文”,华山的“琴”,世池的“音”。

一次在平阳县城演唱时,台下巧有一武术师听唱,不觉听之入迷,模仿其动作。

演唱结束后,武术师所坐登椅竟被碾碎。

代表曲目:《三门街》、《龙虎图》、《十粒金丹》等,1949年后演唱的新题材有:《渔姑乐》、《三世仇》、《黄继光》。

管华山(1916.8.25-1960.1.11),乳名南山兆。

原藉瑞安市塘下镇南山西岸村,1951年迁居温州市区,十三岁学艺,师承候福祥,曾过堂于陈宝焕先生,1936年,参加由温州民众教育馆举办的温州鼓词演唱大比赛,演唱《貂蝉拜月》获第一名,从而崭露头角,四十年代,经常演唱于温州市区各(书)词坊,以他严肃的舞台作风,认真的艺术态度,更博得广大听众的赞扬。

演唱的词目有《玉堂春》、《杨乃武与小白菜》、《董小宛》等,代表词目有《孟丽君》、自编词目《三错奇缘》,他擅长须袍正旦,唱腔平实厚朴,道白自如,自屈一指,刻划人物感情真切逼真。

形神兼备,尤以神似为最,民间把“管华山的神似油”作为美谈。

1958年,他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新群英会》,获优秀演出奖。

而且参加温州市民间曲艺首届观摩演唱大会,获得演员一等奖。

解放初期,曾任瑞安县曲艺改进会主席,温州市第一届曲协主席,浙江省第一届曲协副主席,温州市一、二届政协委员。

管华山一生短暂,但仍不愧为温州曲坛的前辈。

阮世池(1928.9.11- ),瑞安市安阳镇人。

浙江省文化厅首批命名的民间艺术家、温州鼓词“阮派”创始人。

十四岁拜王启凡学艺,后重师陈宝生、陈阿奴先生。

十七岁时,以唱《五凤图》、《十二红》成名。

解放初期,任瑞安市曲艺改进会副主席。

1952年参加浙江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演唱鼓词《王贵与李香香》,1956年又赴省城,演唱《秋香爱社》,均获好评。

1958年进瑞安市曲艺队任演员,当年参加浙江省第一次曲艺会演,演唱《山岗红波》,获优秀演出奖,同年8月,上北京参加全国首屈曲艺会演,演唱鼓词《别靠天》,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随后,中选参加由中央文化部组织的巡回演出江苏、上海、江西、广东、辽宁、天津、山东等十一个省市,又参加福建前线慰问前线三军,受到热烈欢迎。

1964年参加浙江省曲艺调演,演唱《李大娘捉特务》,1968年转瑞安广播器材厂当工人。

77年归队。

1979年,参加温州(地区)曲艺会演,演唱自己改编的《迁玄坛》,获表演一等奖。

1980年转干,落实瑞安市文化馆工作。

他经常演唱的词目有《八窃珠》、《红绿梅花簪》、《黄金镯》、《紫金鞭》、《粉妆楼》等,代表词目《文武香球》、《十美图》;他积极提倡演唱现代词目,自编自唱或改编的现代词目有《破晓记》、《祖国处处有亲人》、《一个降落伞包》、《阿种娘》等数十篇,改编或整理的传统词目有《十二红》、《飞虎鞭》、《合同记》等。

他敢于突破旧框框,善于吸取民间俗语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长,咬字准,吐字清,道白通俗,唱词婉约妩媚,以刻划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农村妇姑见长,形成了纤细华美之独风格,影响广泛,被人们称为“阮派”。

1985年,他创建温州市少儿图书馆集资,与丁凌生、陈志雄、方克多同台义演,演唱《逼上梁山》中的《发配沧州道》,被人们作为美谈;又与上述三人合作,演唱《蝴蝶杯》中的《献杯》选段,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现为中国曲协会员,第二届浙江曲协副主席,温州曲协副主席,瑞安市曲协主席,瑞安市政协常委、四届温州政协常委,曾任瑞安1-6届人民代表。

陈昌牌(1865—1947)又名牌先,号称“天下一”,瞽目,平阳县鳌江镇滨海村人,系温州鼓词已故名师,温州鼓词牛筋琴的创造者。

他的一生为温州鼓词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起初从好朋友陈焕昌和陈尤千处学些戏班和学习班得来的知识,在乡里小有名气。

在22岁那年拜师著名鼓词艺人萧江毛家处毛阿发学唱温州鼓词。

他认为演唱鼓词同戏曲舞台演戏差不多,但鼓词是靠一个人唱、念、表、叙来完成任务的。

如果把鼓词中人物也模仿戏剧中每个人物声腔而富有表情地进行唱念表述,就更能吸引听众兴趣。

因此,他模仿戏剧中老生、老旦、小生、花旦、花脸等各行当声腔运用到唱词中来。

在清·光绪中叶时,陈昌牌在听众一片赞扬声中,他没有满足现状,认为演唱鼓词专靠一个扁鼓作配器感到太单调,他听说永嘉一位鼓词艺人把弹棉花用的牛筋缚在椅脚上敲的启发下。

他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苦思研究,终于想出了用一块弓形长方形的梧桐板,制作成长62公分、宽32公分,厚3.8公分,用竹码作琴线填子,排成梯形作音皆,两头用硬木做框架,框两头拧上螺丝可以松紧作校音,用一杆小竹签在牛筋弦上敲打发音,牛筋琴终能发出宫、商、角、微、羽五个浑厚、柔美、响亮清脆的声音,而且具有传音远的特色,能奏出小曲小调,取名“牛筋琴”。

他说既然有曲有调,还必须有板有眼,于是又把戏曲中“三粒”(拍)和“小抱月”(梆)都用上,加强了节奏感。

牛筋琴问世,大大增强了温州鼓词的表现力,为温州鼓词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这位唱红了瓯江南北的鼓词大师,在后期时也培养了一批鼓词艺人,如墨城的苏方足等人,苏方足是个有文化的明眼学生,他接受能力强,三天能学会一本词,只可惜他的嗓子条件不很好,没有唱红,可是他把老师肚里的词本都能用文字把它记录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