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的教学应用教学案例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教学设计人教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教学设计人教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f1cfe616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65.png)
3.尊重知识产权,合法使用计算机与移动终端软件、应用;
4.倡导绿色环保,关注电子垃圾处理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5.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传播正能量。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如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网络通信原理等。但在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深入理解、应用及安全防护方面,大部分学生还存在不足。以下是针对学生情况的详细分析:
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一篇关于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日常应用中的心得体会,要求不少于500字。文章中需包含以下内容:
-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场景;
-这些应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与效率提升;
-对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2.设计一份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的安全防护方案,针对以下方面进行阐述:
1.知识层面:学生对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本概念、硬件结构、操作系统等方面有一定了解,但对其内部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
2.技能层面:学生在日常使用计算机与移动终端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但缺乏对高级功能、实用技巧的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3.情感态度:学生对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充满好奇,兴趣浓厚,但在信息安全意识、网络道德素养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缺失。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教学设计人教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章节“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了解其基本工作原理和功能特性。具体知识与技能目标如下:
1.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在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3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2.3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1e50f87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f.png)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及发展历程,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练习内容包括:
1.基本操作练习: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如安装、设置、维护等。
2.高级功能应用:设计实际操作任务,让学生掌握高级功能,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3.个性化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置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主要内容包括:
1.分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讨论中发挥积极作用。
2.话题设置:围绕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应用、信息安全、网络道德等方面,设置具有思考性的讨论话题。
3.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观点,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关注新技术、新应用,为未来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提升自身能力: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实际操作、实践演练,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资源、在线课程等,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信息素养。
实践教学移动技术(3篇)
![实践教学移动技术(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19d7a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8c.png)
第1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实践教学移动技术,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从实践教学移动技术的背景、意义、方法与策略、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背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技术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工具。
实践教学移动技术,是指将移动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移动设备、移动应用等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实践教学移动技术具有以下背景:1. 移动设备的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工具,为实践教学移动技术的实施提供了硬件基础。
2.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实践教学移动技术提供了政策支持。
3. 学生学习需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需求逐渐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和创造,实践教学移动技术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意义实践教学移动技术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移动技术,教师可以更加灵活地设计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教学移动技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促进师生互动:移动技术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丰富教学资源:移动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三、方法与策略1. 创设移动学习环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移动设备,搭建移动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2. 设计移动学习课程:根据学生需求,设计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移动学习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利用移动应用辅助教学:利用移动应用进行教学资源的呈现、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评估。
4. 强化移动学习评价:通过移动学习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a958554d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c.png)
在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我鼓励他们进行深入研究,拓展知识面;对于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我则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习,共同提高。
2.学会使用计算机与移动终端进行信息处理、沟通交流、娱乐休闲等基本操作。
3.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认识它们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4.掌握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本维护与安全使用方法,提高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掌握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技能。
2.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的互动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2.问题导入: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是计算机?什么是移动终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发展历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发展历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定义:讲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概念、特点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基本知识。
2.讨论方式: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3.教师辅导: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辅导,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解答他们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0dc46d1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4.png)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案例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成为了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以下将为您介绍几个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虚拟实验室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由于实验设备、场地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往往无法亲自动手进行所有的实验。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某学校引入了虚拟实验室技术。
通过虚拟实验室软件,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化学实验,从简单的物质混合到复杂的化学反应。
软件提供了逼真的实验环境和操作步骤,学生可以像在真实实验室中一样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
例如,在学习酸碱中和反应时,学生可以在虚拟实验室中选择不同的酸和碱进行混合,通过改变试剂的浓度和用量,观察溶液 pH 值的变化。
这种直观的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虚拟实验室不仅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实验,还降低了实验成本和风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后台监控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案例二:智能教育平台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应用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度都有所不同,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很难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某学校利用智能教育平台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该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
学生在平台上完成练习和测试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详细的学习报告,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薄弱点和优势领域。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平台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推送适合其水平和需求的学习资源,如课程视频、练习题和拓展阅读材料。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提升能力。
此外,智能教育平台还提供了在线答疑和互动交流功能,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人教中图版(2019)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人教中图版(2019)](https://img.taocdn.com/s3/m/1bcc7d9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7.png)
1.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定义:信息系统是由输入、处理、输出、反馈等环节组成的,用于管理、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
-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员
2.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作用
-信息处理: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设备,用于处理和传递信息。
-应用场景: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
3.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本功能
1.目的明确:板书内容要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点。
2.结构清晰:板书应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布局,使学生能够条理分明地理解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3.简洁明了:板书应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文字,突出重点,准确精炼地传达信息。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认识到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其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掌握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时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提升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注和理解,增强信息时代下的适应能力。
具体表现在:
1.学生能够清晰地描述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和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其中的作用。
(3)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知识,提高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工作效率,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2.作业反馈: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作业表现,给出具体的问题指出和改进建议。
(1)对于调查报告类作业,关注学生对信息系统和设备的了解程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高实践能力。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年级,1班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案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二章第三节《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1189b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2.png)
教学设计•通过实际演示或视频,展示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操作界面和常用功能。
学生行为:•认真听取教师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功能的讲解,做好笔记。
•观察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思考它们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观看演示或视频,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操作方式。
设计目的:•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功能和特点。
•通过实际演示,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操作的直观理解。
环节(三):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教师行为:•提供几个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不同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案例,如在线教育平台、移动支付系统、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等。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它们如何改善和优化信息系统的功能。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准备小组展示。
学生行为:•阅读案例材料,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参与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案例中的关键点和计算机及移动终端的作用。
•准备并进行小组展示,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和案例分析。
设计目的:•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实际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
环节(四):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操作实践教师行为:•安排学生进行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实践,如文件管理、网络浏览、应用程序使用等。
•提供操作指导和技术支持,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并提供即时的反馈和帮助。
学生行为:•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实践。
•在实践中积极尝试,遇到问题主动提问并寻求帮助。
•与同伴交流操作经验,共同提高操作技能。
设计目的:•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功能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环节(五):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教师行为:•介绍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如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如何影响它们的未来发展。
移动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移动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6a63cb79a45177232f60a25c.png)
学习内容简介本课程是介绍走进学生的教学——移动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移动设备的越来越普及,它对教学的方面的优势也体现的越来越明显。
本节的第一部分主要以平板电脑为主要的移动设备,讲述了现在用的平板都有哪些种类,用的是什么系统,以及平板电脑用于课堂上是怎样实现一对一的数字化教学的,平板电脑用在教学中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好处等。
第二部分以IPad为例,讲述了IPad用于教学中时是怎么连接投影仪的,还介绍了一款手写记录软件showme,通过它我们可以将课上所讲的内容录下来,方便课下重复观看,为学生和老师都提供了方便。
通过介绍IPad中的一些教学用软件如bContext、Explain Everything、思维导图imindmap以及演示文稿软件如keynote、slideidea等,大家对用IPad 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相信这些都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用的。
最后,在拓展部分,又拓展了手机遥控电脑的内容,通过在课堂上这些实际的操作,能够将手机遥控电脑,能对老师在课堂教学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更好的与学生互动。
以下是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图:学习建议1.了解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应用,体会它给教学带来的便捷性;2.对IPad在教学中的应用的几款教学用软件要会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很好的使用;3.对拓展部分的手机遥控电脑的内容要会实际操作,体验它给课堂带来的好处,能够让老师与学生更好地实现课堂互动。
本课程设置了如下栏目,均列在窗口上侧的“课程学习导航”目录中,请按照顺序渐进学习:专题解析抓住专题内容要点,选取问题情境(实际案例)引入,通过边演示操作边详细讲解的方式介绍了各代表软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用途以及如何使用的过程。
想一想,做一做学习了前边的课程内容后,请您根据提示想一想,并尝试做一做。
拓展学习资源您可以看看与本课程主题相关的拓展资料,从而拓宽您的视野。
移动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拓展1】WIFI-Doc 与MirrorOp Receiver想过您可以用手机或是平板来操控电脑吗?下面给大家介绍两款软件,让您可以通过手机轻松分享电脑上的内容,教师通过此种方法控制屏幕能够与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互动。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
![基于移动终端的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实验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220749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6a.png)
•教法学法•泉于移坊終端的高中物理负主採堯卖验教学设计与棄例研走林芸陈翠邱雯雙(深圳高级中学广东深圳518〇4〇)摘要:利用移动终端开展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实验,旨在帮助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际的动手实践并进行本质探究,充分感知物理现象,完成物理规律的构建,切身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本研究建立在以移动终端为栽体的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实验开发与设计的基础上,为教师们提供实验方案和设计思路,为学生们提供实验资源和实验方法,以期为推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开辟一条新路後.关键词:移动终端;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实验;教学设计;实验案例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 - 4134(2021)01 -0034 - 062020年初,新冠肺炎突如其来,扰乱了人们正常 生活和学习的步伐.疫情防控期间,全世界首次大规模地采用在线教学模式,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教育教 学变革.在线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中物理空间和时间 的限制,让学习活动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疫情之后,教师和学生一定会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以往的课堂教 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物 理发展的源泉,也是认识物理、学习物理的基础,在帮 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重要作用.物理实验 教学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1].将理论学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是优化物理实 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目前,搭载着由 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相关数字化系统软件(A P P)组 成的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以及采集数据高效、精确等优点,能帮助学 生更好地从具体经验到抽象概念、规律的构建,以全 新的面貌呈现出物理实验教学的新趋势.1实验设备实验教学首先要解决实验设备的获取问题,尤其 是物理量的测量问题.由于许多传统物理实验需要在 实验室进行,不仅取材不易,还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生无法随时随地开展实验.因此,我们需要转变 思路,尽可能地利用身边易得的器材来设计并完成实 验.本文的实验器材,主要指移动终端和简单实验器材 两部分.实验器材可以就地取材,鼓励学生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身边的简单材料对物理问题进行探究,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进行 探究现象本质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于物理的兴趣.移动终端,也叫移动通信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 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上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 等.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指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 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它们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 力,可以查资料、拍照、播放视频(音频)等等U].更重 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精巧的传感器开始被 搭载于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之上,这些传 感器主要有加速度传感器、重力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声音传感器、光传感器、磁感应强度及角速度传感器 等,具有测量高度、加速度、磁场强度,记录光强,接收 并分析信号等大量实用功能,一般情况下,下载相应 的A P P就可以实现物理量的测量.实验器材:包括实验室普通器材(如铁架台、刻度 尺、小车、轨道、量筒、学生电源等)和身边的便携器材 (如杯子、卷尺、盒子、硬纸板、乒乓球等,包括网络购 置的简易定制器材如亚克力管、强磁铁、外接温度探 头等).2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与教学内容匹配的自主探究实验, 激发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评价分析能力.作者简介:林芸(1986 -),女,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陈翠(1987 -),女,硕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邱雯雯(1994 -),女,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物理学科教学■34 •2.2实验方案 外探究实验、虚拟实验七部分组成.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验方案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几大知识板块(见 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组织、有选择地开表1),由测量理论、力学、热学、振动与波、电磁学、课 展自主探究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表1高中物理自主探究实验方案教学主题实验内容实验设备移动终端及软件简单实验器材测量理论测量工具、数据处理软件的使用、误差分析、实验安全原则安卓手机/苹果手机一次性杯子、纸片力学测量斜面的倾角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 —in c l i n a t i o n”可以作为斜面的木板、硬纸板、轨道等测量地球的半径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 - lo c a tio n(G P S)M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 a c c e le r a ti o n w ith g”刻度尺、泡沫垫子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安卓手机/苹果手机44P h y p h o x- a c c e le r a ti o n (w ith o u t g)n可以作为斜面的木板、硬纸板、轨道等(建议表面均匀光滑)测量电梯的速度研究超重与失重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 p r e s s u r e”垂直电梯研究加速度的方向研究向心加速度的方向苹果手机A c c e lv is u2带定滑轮的轨道、小车、绳子、重物;带马达的圆形转盘研究小球撞击地面的能量损失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 —(i n)e l a s tic c o l lis io n M乒乓球、网球、小铁球、耳麦研究向心加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 c e n t r i p e t a l a c c e le r a t i o n”“P h y p h o x- G y r o s c o p e”带马达的圆形转盘热学测量铜块的比热容安卓手机/低版本温度传感器配套软件手机外接0T G防水温度传感器研究材料的传热性质安卓手机/低版本温度传感器配套软件铝盒、反光纸、黑纸、手机外接0T G防水温度传感器(探头2个)、热源(小太阳)研究温室效应安卓手机(低版本)温度传感器配套软件亚克力玻璃制作而成的实验箱子以及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装置振动与波振动研究单摆的振动(周期)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m a g n e to m e te r”铁架台、可悬挂的小铁球利用单摆测量当地重力加速度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m a g n e t o m e t e r或者加速度传感器”手机壳、绳子、两个铁架台光学发光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两台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L i g h t”米尺或卷尺、两台手机支架不同颜色滤光片的透光率两台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L i g h t”滤光片、光具座、手机支架声学研究声音的多普勒效应两台安卓手机“声音分析仪”自行车测量声音的速度两台智能手机安卓系统或苹果系统的“S o u n d G e n e r a t o r(频率的声音发生器)”I0S系统的“示波器”长l m、直径10c m的亚克力玻璃管高3 - 4c m的置物台.35•续表1教学主题实验内容实验设备移动终端及软件简单实验器材电磁学测量小磁铁周围的磁感应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m a g n e to m e te r’’强磁铁、坐标纸、双面胶研究通电导线管周围磁场强度与电流的关系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p h o x---m a g n e to m e te r”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导线、开关、胶纸课外实验资源IY P T/A Y P T/C Y P T青年物理学家竞赛历年真题安卓手机/苹果手机P h y s ic s to o lb o x N S P A R K v u e N S e n s o r K in e tic s实验室器材和生活中的材料、淘宝定制材料等2.3 实验开发与设计力学实验:利用智能手机传感器A P P“P h y p h o x”的G P S(全球卫星定位)功能测量地球的半径:通过测 量两点的经纬度,得出经线的圆心角,在测量两点间 距离后可根据弧度测量法较为精确地计算出地球半 径[3];利用智能手机“P h y p h o x”的Elevator(电梯)功能 测量垂直电梯的速度:通过内置的气压传感器来测量 垂直高度从而间接测出速度.热学实验:利用智能手机外接O T G温度传感器(双 探头)研究材料的传热性质:在两个铝盒表面分别贴上 黑色胶纸和白色反光胶纸,用卤钨灯模拟太阳光照,通 过0T G温度传感器配套的软件界面获取铝盒内温度变 化情况,可以研究不同材料的导热特性(图1).电磁学实验:利用智能手机内置3D磁力探测器 (一般安装在手机顶部)测量空间磁感应强度:如用坐 标纸和圆柱形强磁铁制作简单教具,研究小磁铁周围 的磁感应强度与场源距离的关系(图3);设计简单电 路,研究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图4).图3测量磁感应强度与距离的关系光学实验:利用智能手机的光强传感器研究发光 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关系:用两台手机支架和米尺制作 简易光具座.其中一台打开手电筒功能,另一台手机 打开“P h y p h o x”的Light(光强)功能,就可以测量不同 位置的发光强度(图2).图2研究发光强度与光源矩离的关系图4探究通电导线磁场强度与电流的关系声学实验:利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P h y p h o x”的S o n a r(声呐)功能测量距离:通过回声原理和声速 测量两点间距;利用两台安卓系统智能手机来研究声 音的多普勒效应(图5):其中一台安装A P P“声音分 析仪”作为接收器(观察者),另一台安装A P P“频率 的声音发生器”作为发射器(声源),然后握在手上挥 动手臂使其做圆周运动,当发射器发出一定频率的声 音并相对于观察者运动时,接收器的声音分析仪界面 就能显示频率的变化情况;利用手机或平板电脑A P P “声音分析仪”、酒杯、量筒、量杯等探究酒杯发声频率 与杯中液体体积的关系(图6):通过手指蘸取液体摩•36•声源静止声源远离声源靠近图5研究声音的多普勒效应擦杯沿发声,用声音分析仪测量发声频率.利用智能 手机内置的声音传感器来研究空气驻波,测量声音的速度(图7):购置定制的透明亚克力玻璃管(长l m 、 直径10c m )作为空气柱的载体,一台智能手机安装“S o u n d Generator (频率的声音发生器)”作为信号发生器置于管的一端,另一台用苹果手机安装“示波器” 作为信号接收器,贴在木制刻度尺(或长条木板)上, 移动尺子(木板)的同时观察“示波器”界面波形的变 化,根据振幅的变化(最大值和最小值)即可确定空气 驻波波腹和波节的位置,从而测量出声波的波长,最 后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高脚杯1筒丫环歷J i.—1L i nt 杯/(H «)11001000酒杯发声频率与杯中液体体积的关系ontu蓝 C L 2S !1°0 23 50 75 100 123 150 175 200 225 250 27S^»>>-)图6探究酒杯发声频率与杯中液体体积的关系2_4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实验教学 过程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各种 活动认识物理世界,训练基本技能,促进智力、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面发展[4].(1)教师根据教学主题发布相关实验内容或实验 小课题.(2)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移动终端和简单器材,设计实验流程,开展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记录、收集实验数据.(3) 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可 以针对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讨 论、评价.比如本实验有哪些优缺点?如何更好地处 理实验数据?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如何对实验进行 改进和拓展等等.(4) 教师提供实验报告框架,学生撰写实验报告.(5)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调整下一阶段的实验方案.2.5 评价实验评价是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参考 国际文凭组织I B 0物理课程对学生实验的评价标准, 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图8):(1) 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与创新性——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性.(2) 实验操作能力——能通过科学的动手操作程 序对物理量进行测量.(3) 数据分析能力——能对实验数据进行选择、处理、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能用图像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4)实验反思能力—能描述有数据支撑的结论,阐述实验的优缺点和改进措施,提出相关拓展.(5) 书面表达能力——能撰写出结构清晰、科学 严谨、语言顺畅的实验报告.图7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7•3实验案例研究以“利用智能手机气压传感器测量垂直电梯的运动速度”为例,撰写了如下实验报告.3.1 实验目的(1) 测量垂直电梯运动的速度.(2) 加深学生对位置一时间图像,速度一时间图 像和加速度_时间图像的理解.(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3.2 实验原理大部分智能手机内置了气压传感器,短时间内高 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气压传感器进行精确的测量,这是 连G P S 定位器都无法做到的.由于竖直高度和气压有 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该原理可以用来测量电梯的位置变化,从而利用公式计算出垂直电梯的运动速度.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三维(町加速度传 感器的z 轴传感器测量垂直电梯的加速度.3.3实验器材(1)智能手机一台(手机系统版本不能太低,需内置气压传感器).(2) 小区垂直电梯•(3) 置物平台,如一个小盒子或一张小椅子.(4) 软件:“P h y P h 〇x ” A P P —利用软件中的El evator (电梯 ) 功能.3.4 实验步骤(1) 准备好以上设备进入电梯,确定楼层起始点, 本实验选择1 -5楼.(2)电梯运行到达1楼并处于静止状态时,将手机平放在纸盒上.(3 )先打开P h y p h o x ,选择Elevator ,点击运行按钮,此时软件开始数据采集,然后再按下电梯楼层按 钮5楼,电梯启动后,可以观察到三类图像开始显示 动态测量数据.(4) 电梯到达5楼并静止一小段时间后,点击暂 停按钮,点击右上方下拉菜单一save experimentstate 一to collection 保存实验数据,也可以选择右上方下拉菜单一export d a t a 将数据导出到E x c e l .(5)返回 P h y p h o x 界面,选择 save experi me nt state 打开刚刚保存的实验数据,便可以读取实验数据,根 据物理图像可以随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6)重复以上步骤可以获取更多组测量数据,从 而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如图9和图10所示.图9气压传感器测量的压强数据与垂直髙度一一对应图10手机测量电梯速度实验装置和传感器APP 界面3.5注意事项(1)最好避开电梯使用高峰期,选择清晨或者中 午进行.(2) 为了防止手持手机产生的误差,得到精确的测量结果,手机需要静止平放在水平面上进行测量. 因此,我们建议在电梯里放人一个置物平台如小纸盒、小椅子等,并将手机平放在置物台上面.3.6数据处理与分析图11实验采集到的数据从图像可以看出电梯的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向上 加速、勻速、向上减速.根据速度一时间图像可以直接 读出电梯匀速运动时的平均速度约为1.70m /s,利用导出的E x c e l 数据则可以读出每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同时更精确地计算出匀速运动阶段的平均速度为1. 67m /s .• 38•根据位置一时间图像结合加速度一时间图像可 以获取电梯从1楼运行到5楼的运动时间为4s - 17s ,位置变化为〇-16m ,间接计算出全程平均速度为 1. 23m /s ,另外,根据加速度一时间图像还可以获取电 梯运行时的加速度及其变化规律.3.7 实验结论与评价(1)实验结论:电梯从1楼到5楼的运动过程中, 先是以恒定加速度向上做加速运动,接着做匀速直线 运动,然后以恒定加速度向上做减速运动.电梯做匀 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67m /s ,全程平均速度为 1.23m /s .(2)实验评价:本实验的优点是利用气压传感器测量大气压强从而精确地测量出高度的变化值,缺点 是电梯为公共资源,数据采集过程可能会遇到他人使 用电梯而使电梯停在某一楼层,导致实验数据无效, 需要重做.(3) 实验改进:宜多次测量以减小误差.(4)实验拓展:研究电梯向下运动时的位置一时 间图像、速度_时间图像和加速度_时间图像;研究 电梯超重和失重的运动学特点;还可以选择不同的楼 层间距如1-10楼、1 -20楼、1 -30楼等,研究电梯 平均速度与楼层间距的关系.4结论与建议综上,对基于移动终端开发的高中物理自主探究 实验进行研究,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移动设备进 行教学.得到如下结论.4. 1真实的物理情境,更能够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移动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为教师营造 物理情境带来极大的便利,可直接探究生活中的物理 现象•比如,利用“P h y P h o x ”A P P 测量垂直电梯速度的 实验•实验者带着装有“P h y p h o x ” AP P且配有气压传感器的手机乘坐电梯,可以明显观察到电梯在加速、 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同时也会给出图像,学生们不 仅能观察速度的变化,还可以深入理解电梯在运行过 程中的超重、失重等现象.在以往的常规教学中,该知 识点的教学大多数教师靠讲解来完成,学生对该知识 点的理解并不透彻.建议教师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 学生带着手机坐电梯,观测加速度、速度的变化.这 样,实验不再局限于课堂,真正实现了开放,充分体现 物理来源于生活,实现了翻转课堂.4. 2 形象的结果展示,更能够加深原理的理解移动终端把一些感受性、抽象性的信号以图表、 数据的形式展现在终端屏幕,用数据“说话而在一 些传统实验中,动态的数据变化比较难捕捉,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测量,可以实现数据的精准测量.比如,驻 波法测量声速的实验,传统实验用示波器、声音发射 器及实验箱进行实验,观察示波器上波的振幅来说明 声波振幅与频率的关系,要求学生将感性的体验上升 到理性的思考.而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声速测量实验依靠“声音分析仪” A P P 来测量波形图,能够在屏幕上明显呈现出共振波形图逐渐变化的图样,且振幅变化强烈•而且,利用马克笔在自制亚克力管上标记声波出 现共振的位置能够让学生很好地理解驻波法测声波 的原理,提升教学效果.4.3 直观的数据呈现,更能够反映现象的基本规律传统实验教学由于受实验仪器和手段的限制,一些实验数据不易准确测量,实验难以完成,实验效果 和教学效果上仍然存在缺陷.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实 验,引人新的测量方法,解决了数据难以测量的问题, 数据自动采集、快速高效,在显示实验数据这一方面优势明显.基于移动终端的实验,鼓励学生把重心放在物理规律的学习上,这也与科学探究的目的相吻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充分进行科学探究并组织探 究性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 新能力•比如,探究光强与光源距离的关系时,两部手机中的一部打开手电筒功能,另外一部则打开“P h y -p h o x ”的“光强”功能,在两部手机之间放上米尺,让带有“P h y p h o x ”A P P的手机沿直尺运动,可以在手机界面看到非常明显的光强变化,并且图像呈现指数衰变的特点.在科学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时 代背景下,教师宜合理利用移动终端开展高中物理自 主探究实验,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经验到抽象概念、规 律的构建,让教学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 学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含义•同时,将基于 移动终端的实验和传统实验整合起来,教学与时俱 进,用身边的实验来贴近与学生的距离,使研究的问 题更加丰富.参考文献:[1 ]张增明.64学时大学物理实验线上教学方案及其设计 思路[J ].物理与工程,2020(02) :7 -10.[2]徐慧.基于移动终端设备iPad 的高中物理教学——以《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为例[J ].物理教学探讨,2014,32 (12) :60 - 65,[3]刘智谦.使用手机GPS 定位软件巧测地球半径[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8,35(01) :71 -72.[4] 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第二版)[M ].北京:科 学出版社,2016.(收稿日期:2020 - 08 - 08)• 39 .。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实验探究)-人教中图(2019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教学设计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实验探究)-人教中图(2019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912b19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50.png)
-组织学生参与学校计算机房和移动终端实验室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动手能力。
-倡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拓展视野。
-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在深入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差异、性能评估等方面遇到困难。此外,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采用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异同;结合实际案例,深入剖析二者性能及应用场景;以项目为导向,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案例进行分析,如企业信息系统、移动支付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计算机与移动终端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2024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精选)
![2024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73e371a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e.png)
信息化教学教案案例(精选)目录•信息化教学概述•教案设计原则与方法•精选案例一: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精选案例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探索•精选案例三:移动终端支持下互动课堂构建•总结与展望信息化教学概述定义与发展趋势定义发展趋势信息化教学优势与挑战优势挑战精选案例背景介绍案例一01案例二02案例三03教案设计原则与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了解学生需求030201明确教学目标与要求制定合理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参与选用恰当技术手段选择合适的技术工具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选择适合的技术工具,如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等。
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整合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确保技术可行性在选用技术手段时,要确保技术可行性和稳定性,避免出现技术故障影响教学效果。
精选案例一: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案例背景及目标设定背景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资源准备与整合资源准备资源整合实施过程与效果评估实施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方案合理运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实践。
同时,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作业完成情况等多种方式,对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显示,学生在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点理解和掌握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
精选案例二: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模式探索案例背景及目标设定案例背景目标设定网络资源平台搭建与内容设计平台搭建选择适合的网络教学平台,如Moodle、Blackboard等,搭建在线课程网站。
确保平台具备课程管理、学习资源、在线交流、作业提交等功能。
内容设计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求,设计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课程PPT、教学视频、在线测试、讨论区等。
同时,提供学习指南和建议,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和进度。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452782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2b.png)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应用研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设备已经成为生活工作的必备工具,同时也逐渐深入到了教育领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创新,加速了教育行业的数字化进程。
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从业者需要更加关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有效的应用和创新。
一、移动互联网教育的特点随着移动设备普及率和使用频率的不断提高,基于移动终端的教育方式也愈加普及。
移动互联网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1. 时空灵活移动互联网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必须面对面、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教学模式,通过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实现了时空的解禁。
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极大地方便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 资源丰富移动互联网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和互联网资源,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适合的学习材料。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快速获取到有关知识点的资料和信息,可以与全球学府交流,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多媒体技术,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3. 互动性强移动互联网教育最显著的好处就在于其强大的互动性。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多种形式与老师和其他学员进行互动交流,沟通交流方便快捷,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针对移动互联网教育的特点,教学者可以从课程内容、教学现场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具体来说,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1. 创新课程内容教学者可以开发出更加生动有趣、符合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内容。
内容创新可以采用教师讲解、学习资源、互动视频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学科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多个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创新教学现场移动互联网教育摆脱了传统教育教室限制,因此教学者可以设置更加灵活的教学场所,例如公共场所、室外等多种地方进行教学。
移动终端辅助教学设计方案
![移动终端辅助教学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e7254b2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6.png)
监控与评估: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 学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了解教学效果。
课后拓展策略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固所学知识 拓展资料: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反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通过微信平台,发布英 语听说教学资源,包括语音、视频、 文本等,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教学效果:通过实时反馈、数据分 析等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 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二:基于APP的数学探究学习
案例背景:介绍该APP的设计理念、功能特点和使用范围 案例目标:明确该APP在数学探究学习中的目标和作用 案例实施:详细描述该APP在数学探究学习中的具体实施过程 案例效果:分析该APP在数学探究学习中的效果和影响 案例总结:总结该APP在数学探究学习中的优势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互动性:移动终端可以 支持在线讨论、小组合 作等互动形式,增强学 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移动终端辅助教 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与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移动终端辅助教学,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移动终端辅助教学的内容,包括知识点、案例、互动等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讨论、实践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评价: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教育技术的应用案例
![教育技术的应用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966a348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23.png)
教育技术的应用案例在当今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教育的形态和方式。
从在线学习平台到虚拟现实教学,从智能教育软件到远程教育模式,教育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
以下将为您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技术应用案例。
一、在线学习平台在线学习平台是近年来教育领域中最为普及和重要的教育技术应用之一。
以“慕课”(MOOC)为例,它为学习者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顶尖高校和专家的课程资源。
例如,Coursera 是一个知名的在线学习平台,与全球众多知名大学和机构合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科学、商业管理、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并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对于那些身处偏远地区、无法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顶尖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二、虚拟现实教学虚拟现实(VR)技术为教育带来了沉浸式的学习体验。
在医学教育中,VR 技术可以创建逼真的人体解剖模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人体内部结构,进行模拟手术操作。
比如,_____医科大学引入了 VR 解剖教学系统。
学生戴上 VR 头盔,仿佛进入了一个真实的人体内部。
他们可以近距离观察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还可以进行虚拟的手术操作练习。
这种直观、生动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复杂的医学知识和技能。
在历史教育中,VR 技术可以让学生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历史事件和场景。
例如,学生可以“走进”古埃及的金字塔,感受当时的建筑工艺和文化氛围;或者“置身”于二战的战场,了解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意义。
三、智能教育软件智能教育软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以智能辅导系统为例,它可以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并针对性地推送学习资料和练习题。
《移动终端UI设计》教学教案04按钮设计
![《移动终端UI设计》教学教案04按钮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86faa8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fd.png)
****** 学柠教师教案(学年第学期)课程名称:移动端UI设计授课专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系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年8月4.2色块按钮设计掌握如何利用PS CC 软件绘制该部件的样式。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手机客户端。
重点:掌握色块按钮的设计方法难点:透彻色块按钮的设计思路授课内容:4. 2.1设计要求 1 .大色块样式 2 .幽灵式按钮 3 .投影式按钮 4 .渐变色块按钮 5 .执教按钮和圆角按钮 4. 2.2思路剖析在设计按钮的时候,1 .要注意颜色的搭配,功能越强,颜色的突出会对用户更有帮 助,相反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操作。
2 .在做色块按钮设计的时候,也要注意层级上的比重,颜色太 鲜明对比,会给人以跳跃的视觉体验,从而会产生一些操作上的困 扰。
3.同一应用功能上,同级别的按钮,风格上,角度上,配色上, 和圆角的弧度,都要做到统一,反而会使页面显得混乱,毫无一致 性。
4,注意按钮的大小,过小会显得没有呼吸感,要注意留白。
5 .一般用户会使用右手,因为大部分人的右手比较灵活,有用 右手操作的习惯,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们要把相对于重要的操作 放置在界面的右侧,这样用户使用更为便捷。
6 .注意不要太过花哨,在扁平化的软件中,讲究的就是操作效 率高,易于表达,如果按钮过于花哨,从而会增加用户的阅读难度。
4. 2. 3实现步骤 (最终效果图)任务名称 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重点难点 教学 内容 设计PS 文件(D 编箱§ E®U) BSS(L)文字①i≈¾S)鹿馍①3D(D) β≡(V)窗口侬科助回171.6% 文档:338.7K/13.4M总结课程内容,重申重点、难点课后作业完善课堂任务总结课程内容,重申重点、难点课后作业完善课堂任务任务名称 4.4水晶按钮设计教学目的 掌握如何利用PS CC 软件绘制该部件的样式。
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案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2d6e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db.png)
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案例分析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拓展教育资源和颠覆传统教学方式,更能够实现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
本文将通过几个具体案例来论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推动教育变革的作用。
案例一:智慧校园系统智慧校园系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校管理、教学于辅助等方面。
例如浙江师范大学依托于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在校园管理、教育教学、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应用,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从而推动了学校的转型升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智慧校园系统不仅让学生们在校园实现了线上培训和学习,而且通过学生档案的管理,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个人情况真实记录。
此外,智慧校园系统在管理方面也得到了全方位的应用,从教育教学管理到生活管理,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也方便了师生和家长的交流,增强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
案例二:云学习云学习是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中的另一个典型案例。
从传统的教育环节中,学生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书本等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而云学习却可以让学生在线上获取到丰富的学习资源,包括学习视频、在线测试、论文参考等。
品牌项目“学堂在线”便是云学习项目的代表之一,学生们可以在学堂在线上选择自己所需的网络视频课、在线论文库,甚至还可以在线上参与到公开课程的学习中去,享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案例三:移动学习移动学习是应用最广的信息化教育模式之一,主要是针对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所设计的。
借助移动终端设备,学生们可以在自己想要的时间和地点上获取到教育资源和学习支持。
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也为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创新解决方案。
比如,浙江省某一中学的移动学习中心不仅搭建了人工智能家电、程序设计、VR、智能机器人等实践课程和培训项目,还组织了各项学科、兴趣、身心、社会公益等方面的在线活动。
2.3移动终端优秀教学案例
![2.3移动终端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863435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6.png)
2.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给予建议和指导。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通过自我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给予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2.3移动终端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数字化教学日益普及的今天,移动终端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本案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叶母亲》一课为例,探讨如何利用移动终端开展有效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开展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移动终端的音频播放,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2.利用移动终端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优势,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在移动终端上准备好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2.课堂导入:教师利用移动终端播放课文对应的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朗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堂讲解:教师利用移动终端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向学生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3.1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与移动终端优秀教学案例人教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63e584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3.png)
1.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先向学生介绍信息系统的概念,包括硬件、软件、网络和数据库等组成部分。
2.接着,我会讲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关系。
3.我会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际操作,向学生演示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应用程序使用等。
4.同时,我还会介绍移动终端的特点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移动终端进行信息处理。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也能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效果。
3.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我会适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的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还存在哪些不足,并找出改进的方法。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设计了一个实际操作的教学案例。首先,我会让学生了解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和数据库等,并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介绍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组成部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接着,我会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基本操作,包括文件管理、应用程序使用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最后,我会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信息系统,从而加深他们对信息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4.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5.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在课堂一开始创设一个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例如,通过展示一个学校教务管理系统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超星学习通为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研究——以体育理论课为例
![基于超星学习通为平台的移动教学模式研究——以体育理论课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48af06a581b6bd97f19eac6.png)
设
讨论报告 知识应用 成果展示
深入学习 产生新的问题
学习新知识 拓展知识
计
个性化辅导
学有余力-拓展、深入、专题 学有困难找原因、巩固
教师
学生
评价、调整
教学设计
教
师 课 前 教
课程资源开发
课件 教学视频
超星学习通、 专题、讲座公开课
学
设 计
课程资源发布
作业发布
观看视频
学
完成作业
生
查看学生学习统计问题汇总 在线交流、提出新问题
反馈评价
超星学习通平台
反馈评价
教
学
上传资源 师 发布作业
通知、分组、讨论 下载、作业、投票
看视频 做作业
生
查看学情 答疑
形成新的学习问题 在线交流、讨论
合作探究
线上交流 提问
以手机、平板等移动 终端的交互模式
评价、调整
教师
学生
课
分组讨论
案例分析
堂
体育实践拓展
内
活
拓展 答疑
动
补充学习任务
新的教学资源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案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4d7ec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60.png)
信息系统中的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定义和功能特点;2. 了解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3. 掌握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利用网络传输信息的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定义和特点;2. 移动终端的定义和特点;3. 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4. 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利用网络传输信息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引出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计算机的定义和特点计算机是一种能够接收指令、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输出处理结果的电子设备。
其特点包括:高速处理能力、存储能力强、可编程性强、多媒体支持多样化。
(2)移动终端的定义和特点移动终端是指一类功能强大的便携式无线电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手持终端等。
其特点包括:体积小、重量轻、低功耗、多功能。
(3)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包括:储存、处理、传输和展示信息等,例如网站、软件、游戏等。
(4)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利用网络传输信息的原理和方法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利用网络传输信息的原理和方法包括:数据传输协议、网络拓扑结构、数据安全和数据流程等。
3.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针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应用和网络传输信息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和探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4.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学生在日常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时应注意数据的安全和保护。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定义、特点和在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掌握了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利用网络传输信息的原理和方法。
同时,学生也增强了对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的使用技能和数据安全保护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是需要感知的,信息的作用只有在它为人所感知,并理解的时候才能发挥出来。
信息是现实世界中可以被感官直接或间接感知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2、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方法
3、信息社会
4、信息技术初步
信息技术是信息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简介因特网、计算机辅助教学、远程教育、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难点
信息的概念信息技术简介
教法、学法
师:讲演辅结合生:边学边练,自主探究
教学程序
认知
操作
一、复习提问
1.统计在小学学过计算机的人数?
2.怎样开机,关机你还记得吗?
二、新知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它,了解信息,认识信息,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教学后记
对小学阶段未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学生,要分层进行讲解正确的开机、关机方法。必要的资料查询、广泛的交流与讨论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
课
题
第一章迈向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简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第一节信息和信息处理第二节信息技术简介
教学目标
(思想、知识、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正确把握信息的基本概念,了解简单的信息获取、处理、传递方法,完成“个人信息卡片”制作。
2.结合课堂教学,查阅有关资料,完成命题作文:“从烽火台到因特网”,并展开讨论。
3.会开机、关机操作
5、信息技术展望
三、小结:
1.信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正确认识、运用各类信息及其载体,探索广阔的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自觉、高效的信息意识是我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根本目的。
2.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生活中认真观察和分析。
四、思考与练习:KP7、15
一.练习开机操作
二.练习登录入网操作
三.练习关机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