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心肌病超声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性心肌病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糖尿病性心肌病(dcm)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确诊的dcm 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0例健康体检正常成人为对照组。均予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结构特征及左心室功能各项指标变化。结果本组42例患者,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提示有此病的特征表现。具体表现为左心房/室扩大,室间隔(ivs)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轻度增厚,且dcm患者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可见强回声光斑,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显著
(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设备采用美国进口的gevivid7、荷兰phiiipshd15心腹两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mhz,取样容积2mm,声束与血流间夹角≤60。
1.2.2 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充分暴露心前区胸壁。采用标准探测切面,二维超声观察心室内膜情况,重点观察心尖段形态、室壁运动幅度及心内结构。①监测收缩期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esd)、室间隔(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②于四腔心切面分别记录左室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pve)及舒张晚期最大血流速度(pva),算出舒张早期/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pve/pva);测量左室收缩期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分数(fs)。采用长度-面积法检查左心室功能。所有参数均
重复测量3次,取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χ±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二维心脏左室结构比较本组42例患者,经心脏彩超检查均提示有此病的特征表现。具体表现为左心房/室扩大,室间隔(ivs)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轻度增厚,且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可见强回声光斑,见图1,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左心室功能比较 dcm患者左心室舒张期及收缩期功能均降低,舒张期功能减低更明显、发生更早,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或p<0.01),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人口老龄化的加速,dm 的发病率显著上涨,已经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dcm是指发生于dm患者,不能用高血压病、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及其他心脏病变来解释的心肌疾病。目前学界多认为dcm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其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发病者主要发生间质性病理改变与微血管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为心肌细胞肥大、心肌纤维化以及心肌微小血管广泛的内膜病变等。
有研究发现,细胞因子(tgfβ1)参与了dcm的发病和进展。患者
tgfβ1分泌的增多,直接使细胞外基质(ecm)增多,并在细胞间沉积,从而导致心肌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缺陷,最终演变为心力衰竭,加之dm患者本身会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心肌转运葡萄糖能力发生障碍,也使得甘油三酯(tg)及游离脂肪酸在心肌细胞内的累积[3]。近年来国内外有报道指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可能参与了dcm的发病;一氧化氮(no)也是dcm发生不可忽略的因素。但上述说法迄今未有充分的实证,相关病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临床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dcm在心电图、x线胸片等常规辅助检查中可有阳性表现,但均缺少充分准确的诊断依据,均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导致在未行超声心动图前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延误了病情,使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及预后[4]。随着高频彩超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临床上对本病的病理特点有了全新的认识,诊断率得到了明显提高[5]。本次研究中,42例dcm 患者经心脏彩超检查均提示有此病的特征表现。具体表现为:左心房/室扩大,室间隔(ivs)及左室后壁厚度(lvpw)轻度增厚,且左心室后壁与室间隔可见强回声光斑;左心室舒张期及收缩期功能均降低,且舒张期功能减低更明显、发生更早,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或p<0.01)。
综上,dcm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应用超声心动图可在无明显无症状阶段即发现dcm的特征性改变,并可显示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 高嵩,危春英.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及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8):2796-2799.
[2] 徐小凤,李卫华,黄峥嵘.糖尿病心肌病的电生理改变[j].医学综述,2012(18):3015-3018.
[3] 陈简庆,吴超扬.糖尿病心肌病50例临床特点分析[j].海南医学,2009(3).
[4] 袁亮辉,周启昌.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应用进展[j].当代医学,2012(10):25-27.
[5] 邱前义,吴长君,申庆欣,等.超声心动图对早期糖尿病心肌病探讨的实验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