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流行病学与防治.

合集下载

鼠疫防治Word

鼠疫防治Word

鼠疫防治一、鼠疫概念二、鼠疫的三次大流行三、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四、鼠疫的临床表现五、鼠疫的诊断六、鼠疫病人的隔离治疗七、鼠疫疫情的报告一、鼠疫概念鼠疫(Plague)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播快、病死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

该病原发于啮齿动物之间,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跳蚤。

最常见的是淋巴腺鼠疫,淋巴结受染。

当感染侵袭肺部,称肺鼠疫。

•在国际检疫中鼠疫被列为第1号法定传染病。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鼠疫为甲类传染病之首。

•由于近年来鼠疫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明显回升,人间病例增加,鼠疫已被WHO 列为重新流行的20种传染病之一。

二、鼠疫的三次大流行•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我国鼠疫流行史(一)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527-565年),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这次流行持续了50-60年,流行极期每天死亡5000-10000人,共死亡近1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东罗马帝国的衰退。

•以“汝斯丁瘟疫”载入医学史册。

(二)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1346-1350年),在随后的300多年间,鼠疫在欧洲多次爆发,波及欧、亚、非;尤以欧洲为甚,死亡2500万人(1/4);在人类历史上最疯狂、持续时间最长。

•意大利和英国的死者都达到其人口的半数,直到17世纪末、18世纪初才平息。

•在医学史上称为“黑死病”。

(二)第二次•当时欧洲人把猫当成传播瘟疫的祸首打死。

没有了猫,老鼠就更加横行无忌。

•在伦敦,鼠疫以极快的速度传播,1665年的8月,每周死亡达到2000人,1个以月后就达到8000人。

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

(二)第二次•当鼠疫蔓延到米兰的时候,米兰的大主教急中生智,下令将最先发现瘟疫的三所房屋进行隔离,在它们周围建起围墙,所有人不许迈出半步,这种的隔离措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很好的效果,使鼠疫的扩散受到限制,结果瘟疫没有蔓延到米兰。

鼠疫的症状及流行病学研究

鼠疫的症状及流行病学研究

谢谢大家
研究方法
观察法 描述性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疾病和健康状况在时间、空间和人群间的分布情况,为研究 和控制疾病提供线索,为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参考。 分析性研究 通过观察和询问,对可能的疾病相关因素进行检验。分析性研究主要包括病 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和世代研究(cohort study)(也叫定群研 究或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一组患某病的人(病例),再选取另一组没有患某病的另 一组人(对照),收集两个组人中某一或某几个因素存在的情况,再以统计 学方法来确定某一因素是否和该疾病有关及其关联的程度如何。 世代研究则是选取一组暴露于某种因素的人和另一组不暴露于该因素的人, 再经过一段时间后以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人患某病的情况(如肺癌),以确 定某因素是否和某病有关。 一般来说,世代研究比病例-对照研究的结论较可靠,但世代研究耗时很长 (如研究吸烟和肺癌的关系要数十年的时间),需要更多的资源。
发病原因
1.鼠蚤叮咬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
→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 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患者 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研究方法
“研究”的方法包括监测、观察、假设检验、分析研
究以及实验等。“分布”涉及被研究人群的时间、地 区、不同人群的分析。“决定因素”指影响健康的所 有物理、生物、社会、文化以及行为因素。“健康状 况”包括疾病、死因、行为如吸烟、对于预防措施的 反应以及健康服务的提供和使用情况。“特定人群” 指的是那些有某些特征的人群,即研究所关注的人群。 “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指明了流行病学的研究目 的——促进、保护、恢复健康。流行病学曾经有过许 多定义。过去50年中,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从早期 仅研究传染病扩展到研究与人群健有关的所有现象。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和实验法两大类:

鼠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鼠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鼠疫的防治——疫点消毒
鼠疫的防治——投放预防药
鼠疫的防治——鼠疫尸体焚烧处理
直接接触者:是指在无有效防护状态下与疑似、确诊病例或
相关病例尸体近距离接触且有可能感染鼠疫的人。应对直接接 触者单独隔离状态下进行医学观察。
鼠疫的防治——个人保护
凡接触鼠疫或疑似鼠疫患者的人员,应采取加强防护。 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着全套个人防护装备,主要包括防护
眼镜、防护服、N95口罩、手套、鞋套等。
斧形盖蚤、 谢氏山蚤
谢氏山蚤
谢氏山蚤、 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
蒙、冀、宁、陕 青、甘、藏、疆、川
疆 疆
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
宁、甘
原双蚤田野亚种 光亮额蚤指名亚种

谢氏山蚤

特新蚤指名亚种

印鼠客蚤
细钩黄鼠蚤、 直缘双蚤指名亚种 臀突客蚤、簇鬃客蚤
滇、闽、粤、桂、黔、赣、 浙
川、青

鼠疫人间流行病学——传染源
1994年印度苏拉特爆发鼠疫,官方统计两周之内 就诊患者多达4780人,30万人逃疫。
2017年,马达加斯加爆发鼠疫疫情,累计报告病 人1297例,其中肺鼠疫846例,死亡102例。
鼠疫人间流行病学——中国鼠疫流行动态
中国鼠疫可谓历史悠久。据伍连德考证,公元前 5世纪至3世纪,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鼠疫的流行。
我国鼠疫有确切记载的最早年代是1644年,山西 省潞安(长治)曾有鼠疫发生。
1644~1949年,在全国20个省区,549个县,流 行鼠疫179年次,共发生鼠疫病例2598794人,死 亡2399400人;
鼠疫人间流行病学——中国鼠疫流行动态
2018年全国动物鼠疫疫情地区分布
鼠疫人间流行病学——自然疫源地分布图

鼠疫传染病防控方案

鼠疫传染病防控方案

鼠疫传染病防治诊疗控制方案.鼠疫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原发于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啮齿类动物之间,主要通过蚤类相互传播。

一、流行病:(1)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自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目前存在着12种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2)症状:鼠疫的潜伏期很短,多数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到9天。

开始的症状与体征是无特征性的发热、畏寒、不适、头及四肢疼痛、恶心、喉痛,最早被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关的淋巴结出现淋巴腺炎,受害的淋巴结发热、肿胀、红肿、变软、化脓。

指导意见: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迅速达到39℃~40℃,剧烈头痛,恶心呕吐伴有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皮肤黏膜先有出血斑,继而大片出血及伴有黑便,血尿。

与之同时或在症状出现稍前有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部最多),典型病例淋巴结有明显触痛、硬、伴周围组织肿胀。

表面皮肤平滑、色红但不发热。

病人多有烦躁、谵妄、神志不清、共济失调。

医生查体时易于触到肿大的肝和脾。

淋巴结可以充满脓液,在第二周内溃破流脓。

如不治疗,60%以上的病人死亡,死亡多发生在发病的第3和第5天之间二、消毒灭鼠灭蚤(一)1、消毒:消毒是防止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

县、乡疾控人员在接到鼠疫疫情报告后,应立即赶到现场开展消毒工作。

首先喷洒500ppm二氧化氯或过氧乙酸消毒一条宽通往患者家里的通道。

对腺鼠疫病人住处的地面、墙面及陈列品用%过氧乙酸或2%二氯异氰尿酸钠喷洒,药量为100~300毫升/平方米。

肺鼠疫病人污染的小隔离圈应全面消毒,患者住处可用过氧乙酸~1克/立方米熏蒸(相对湿度达80%以上)消毒空气,密闭缝隙熏2小时后通风。

;患者污染的床单、棉被、内衣或布类先喷洒%过氧乙酸,然后用%过氧乙酸浸泡2小时再清洗或高温灭菌。

廉价物品经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进行焚烧。

贵重仪器、家用电器、手表等用75%酒精擦洗表面。

病人的排泄物或分泌物加入倍量的10%次氯酸钠放置3小时,或用倍量20%漂白粉澄清液浸泡消毒24小时后掩埋处理。

鼠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鼠疫的流行病学及防治
传染期:鼠疫患者在出现症状后,传染性最强。传染期通常持续到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或死亡 后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患者通过飞沫、接触等方式传播病原体。
以上是关于鼠疫流行病学特征的详细描述。了解这些特征对于有效防治鼠疫、减少其传播和 危害至关重要。在继续探讨鼠疫的防治策略时,我们应充分考虑这些流行病学特点,以制定 更全面、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鼠疫的历史背景
鼠疫在历史上被称为“黑死病”,在中世纪欧洲曾导致数百 万人死亡。
自19世纪末以来,鼠疫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一 些地区仍时有发生。
鼠疫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病原体:鼠疫耶尔森菌,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多种抗 生素敏感。
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人类通过接触感染鼠疫的啮齿类动物(如 鼠、兔等)或其排泄物而感染。
如基因测序、遥感监测等,以实现更快速、准确的疫情预警和应对。
02
多元化防治策略
未来防治工作将更加注重多元化策略,包括生态、生物、医学等多种方
法的综合运用,从源头上遏制鼠疫的传播。
03
强化公众教育与意识提升
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知和自我防护能力,形成全民参与的防治格局。
当前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疫情监测与预警
跳蚤叮咬传播:跳蚤叮咬感染鼠疫后,再次叮咬人类时, 可将病原体传入人体。这是鼠疫在人际间传播的主要途径 。
人际传播:在防控措施不到位的情况下,鼠疫可通过飞沫 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在人际间传播。
请注意,这里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在面对鼠疫等疫情时 ,务必遵循当地卫生部门的建议和指导。
02
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
症状治疗
针对鼠疫患者的症状,如高热、疼痛等,采取相应的对症 治疗措施,如解热镇痛药、止痛药等,以缓解患者的痛苦 。

1、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1、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人类鼠疫流行病学
鼠疫是人类最早认识的传染病之一,其病原菌 目前仍然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许多自然疫源地,这些 疫源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许多 国家。鼠疫菌( Yersinia pestis )是引起鼠疫的 病原体,它长期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的啮齿动物宿 主种群中循环繁衍。 鼠疫是一种野生和∕或家栖啮齿类动物的疾病, 主要通过染疫跳蚤的叮咬、互相咬食或可能污染的 土壤在啮齿类动物中传播,也可通过染疫跳蚤叮咬 或处理(剥皮、切肉等)染疫动物传染给人。野鼠 鼠疫可不依赖于人类及其活动而在其自然疫源地中 独立存在,而家鼠鼠疫由于与人的密切关系,在动 物鼠疫流行时往往发生人间鼠疫流行。
0
1981-2003年世界鼠疫流行动态
世界各洲鼠疫流行趋势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81 84 87 90 93 96 99 2
非 洲 美 洲 亚 洲
世界各洲鼠疫流行比例图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81 83 85 87 89 91 93 95 97 99 1 3
美国鼠疫疫源地—中西部17个州
欧洲:欧洲仅俄罗斯存在鼠疫疫源地,分 布于里海低地和高加索东麓,欧亚交接区域的 伏尔加河、顿河和乌拉尔河之间地区。欧洲东 部的疫源地主要分布在草原地区,并且由草原 延续至森林草原区。这些疫源地分布在俄罗斯 等国家,有里海西北部疫源地、伏尔加河和乌 拉尔河之间的山地疫源地、乌拉尔河左岸疫源 地和外高加索高山疫源地。
1906
1126
1055
2956 2242
1901 1911 1921 1931 1941 1951 1961 1971 1981 1991 2001
1000
2000

鼠疫预防与控制

鼠疫预防与控制

鼠疫的预防与控制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理及临床症状 四、临床诊断依据及诊断标准 五、治疗原则 六、感染控制 七、预防与控制
一、病原学
鼠疫耶尔森菌
鼠疫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30℃,
最适pH值为6.9-7.1,对高温和常
用化学消毒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鼠疫是一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特定的地 理和生态环境中鼠疫菌通过媒介蚤在啮齿动物中流行。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染疫动物或媒介蚤将鼠疫传给人, 可造成人类鼠疫流行。 存在鼠疫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区称为鼠疫自然疫源地。

鼠疫患者治愈出院要求
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可考虑出院。不同 病型者还需达到下列要求: 1.腺鼠疫患者,肿大的淋巴结仅残留小块能够移动 的硬结,或完全触碰不到,全身症状消失后,观察 3-5天,病情无复发。 2.肺鼠疫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般症状消失,血、 痰及咽部分泌物连续3次以上鼠疫菌检验阴性(每 隔3天做鼠疫菌检验1次)。 3.败血型和其他类型鼠疫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一 般症状消失,血液连续3次以上鼠疫菌检验阴性 (每隔3天做鼠疫菌检验1次)。
临床诊断依据
(5)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上下眼睑水肿。
(6)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综合征。
(7)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 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 溃后创面呈灰黑色。 (8)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 高、脑脊液浑浊。
临床诊断依据
3.实验室检查 (1)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或眼分泌物, 或尸体脏器、管状骨骨髓标本中分离到鼠疫菌。 (2)上述样本中针对鼠疫菌cafl及pla基因的PCR扩增 阳性,同时各项对照成立。 (3)上述标本中使用胶体金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或反相血凝试验中任何一种方法,检出鼠疫FI抗 原。 (4)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被 动血凝实验检测,针对鼠疫FI抗原的抗体滴度呈4倍 以上增长。

鼠疫防病知识培训资料

鼠疫防病知识培训资料

01
02
03
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其他啮齿动 物,如旱獭等。
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鼠疫耶尔森氏菌普 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 免疫力。
地理分布
鼠疫主要分布在亚洲、非 洲和美洲的某些地区,我 国也是鼠疫的自然疫源地 之一。
鼠疫的流行病学特征
季节分布:鼠疫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与鼠类繁殖和活动有关,一般春夏 季为高发季节。
定期使用安全有效的灭鼠剂进行灭鼠,降 低鼠类密度,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食品安全管理
疫苗接种
储存食品时要确保食品不被鼠类污染,避 免食用被鼠类啃咬过的食物,预防鼠疫通 过食物链传播。
根据当地疫情和医生建议,接种鼠疫疫苗 ,提高个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鼠疫的疫情报告和处置
疫情报告
发现疑似鼠疫病例时,应立即向 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提 供详细病情和接触史,以便专业
鼠疫的康复和随访管理
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开展康复治疗, 包括康复训练、理疗、中医中药等,以 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
VS
随访管理
对于康复出院的患者,应建立随访档案, 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可 能出现的复发或后遗症。同时,加强健康 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05
挑战分析
分析未来鼠疫防控工作可能面临的 挑战,如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改变 、国际交流增多等因素对鼠疫传播
的影响。
A
B
C
D
公众参与
强调公众在鼠疫防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 加强公众教育、提高防控意识等方面的建 议。
跨界合作
讨论如何加强跨部门、跨领域、跨国界的 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鼠疫威胁。
06

鼠疫流行病学及防治

鼠疫流行病学及防治

病例分析(2)
• 细菌学检验结果:第1次咽拭子和痰中检出 鼠疫杆菌。第6、12日痰检鼠疫杆菌阴性。 每次均有采血查鼠疫杆菌阴性。
• 最后诊断:原发性肺鼠疫。
三、临床表现
• 其他类型鼠疫 • (1)皮肤鼠疫 出现疼痛性红斑点,数小时
后发展成水疱、脓疱,表面有黑色痂皮, 基底为坚硬溃疡,周围有暗红色浸润,颇 似皮肤炭疽。 • (2)脑膜脑炎型 多继发于腺型或其他型鼠 疫。出现脑膜脑炎症状时,脑脊液为脓性 ,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耶尔森菌。
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
(4)内毒素 主要成分脂多糖,耐热,较其 他G-内毒素毒性强,能引起发热、DIC和中毒 性休克。 (5)鼠疫菌素(pesticin I,杀菌素) 单聚体 蛋白质,体外可水解各种细菌的胞壁脂蛋白, 杀死其他菌,有助于细菌侵袭扩散。
鼠疫耶尔森菌毒力有关抗原的编码基因
抗原结构及毒力因子
三、临床表现
(3)肠炎型 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 黏液血样便或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 ,粪便可检出病菌。 (4)轻型 又称小鼠疫,有低热,患者局部 淋巴结可肿大,轻度压痛。血培养有时阳 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
三、临床表现
败血型鼠疫 • 原发者病情险恶,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
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大。 皮肤黏膜出血、呕血、鼻衄、便血或血尿 ;极易发生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 h内死亡。病死率几乎高达100%。 •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 疫,症状轻重不一。
三、临床表现
肺鼠疫
性渗出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三、临床表现
• 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曾预防接种者可延 至12天。
• 除其他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 致相似,表现为寒战、高热伴头痛、头晕 及消化道症状,50%以上的腺型、败血型 鼠疫患者有呕吐、腹泻,重者很快陷入极 度虚弱状态,早期出现意识不清、烦躁不 安、谵语及步态蹒跚。

鼠疫 - 鼠疫诊断和防治

鼠疫 - 鼠疫诊断和防治

12
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发病机制
持续更新●▂●欢迎收藏 学而不
13
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临床表现
潜伏期:1-8日,肺鼠疫为几小时至3日 突然起病 临床表现与感染类型相关
持续更新●▂●欢迎收藏 学而不
14
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临床分型
1.腺鼠疫 2.肺鼠疫 3.败血型鼠疫 4.皮肤型鼠疫 5.肠鼠疫
持续更新●▂●欢迎收藏 学而不
42
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鉴别诊断
败血型鼠疫
炭疽败血症:可有皮肤黑痂溃疡及其周围广泛 的无痛性凹陷性水肿,血培养炭疽杆菌生长 有助鉴别。
流行性出血热:以发热休克肾损害为主要表现, 临床上有三红三痛、充血出血渗出改变及五 期临床经过、血出血热抗体阳性有助鉴别。
鉴别诊断
肺鼠疫
大叶性肺炎:突起寒战、高热,咳嗽、胸痛、铁锈色 痰,呼吸音减低,有湿罗音,痰涂片可见大量革兰 氏阳性球菌 ,胸部X线检查显示段或叶性均匀一致 的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型:有疫水接触史,腓肠肌握痛, 淋巴结肿痛较轻,最终需病原学和血清学鉴别。
肺炭疽: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痰涂片及培养查到G+竹 节状炭疽杆菌可资鉴别。
人类警示,“瘟疫”依然存在。
我国鼠疫流行史
最早于14世纪世界大流行传入;
1991-2019年发生人间鼠疫640人,死亡54人。
病人主要是农牧民,大都因猎捕或剥食旱獭所 感染,多见于西北牧区和青藏高原
我国有11类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19个省
区,不断有动物鼠疫流行,近十年人间鼠疫病 例数逐年增多。
30
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败血症型鼠疫转归

2024版鼠疫诊疗与防控方案

2024版鼠疫诊疗与防控方案

2024版鼠疫诊疗与防控方案2024年版鼠疫诊疗与防控方案是中国卫生部于2024年发布的鼠疫诊疗和防控的指导方针。

该方案主要包括鼠疫的疾病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等内容。

以下是该方案的详细介绍。

一、疾病特征1.鼠疫是一种由鼠疫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以急性发热、淋巴结肿胀和出血性病变为主要特征。

2.鼠疫可分为鼠源性鼠疫、黏膜鼠疫、肺鼠疫三种类型,其中以肺鼠疫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

二、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对鼠疫进行诊断。

具体的诊断标准包括:1.病例定义:符合临床表现的患者,如有鼠疫嫌疑,则应进行详细检查。

2.临床诊断:鼠疫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热、淋巴结肿胀、出血性病变等,具备这些表现的患者可能是鼠疫的疑似病例。

3.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清、培养、PCR等方法,检测鼠疫菌的存在。

三、治疗措施鼠疫的治疗主要通过抗生素治疗,具体的治疗措施如下:1.病例治疗:对于疑似或确诊的鼠疫患者,应立即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如链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

2.防治病源:对于鼠疫疫源地,应采取灭鼠、隔离患者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密切接触者治疗:鼠疫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及时的预防性治疗,包括接种鼠疫疫苗、使用抗生素等措施。

四、预防与控制措施鼠疫的预防与控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防止鼠类侵入:加强卫生环境管理,防止鼠类侵入人类居住区,减少传播机会。

2.早期发现和报告:通过提升医院、卫生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例。

3.做好个人防护:在疫情高发地区或从事可能接触鼠类的职业中,应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口罩、手套等。

4.鼠疫疫苗接种:对于高危人群,如常接触鼠类的人员,应进行鼠疫疫苗接种,提高抵抗力。

5.教育宣传:通过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总结起来,2024年版鼠疫诊疗与防控方案详细介绍了鼠疫的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和预防控制措施。

该方案的发布对于鼠疫的防控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有效地控制了鼠疫的传播和暴发。

鼠疫的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

鼠疫的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

鼠疫的诊断标准、治疗及预防一、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原则鼠疫的诊断需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二)诊断条件1.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天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2.临床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1)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2)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3)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4)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5)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6)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7)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3.细菌培养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耶尔森杆菌。

4.被动血凝试验患者2次(间隔10天)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三)诊断标准1.疑似病例具备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诊断疑似病例。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细菌培养分离到鼠疫耶尔森杆菌或被动血凝试验抗体检测呈4倍以上增长。

3.隐性感染者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4.追溯诊断病例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病型疑似或确诊病例,根据其临床上的特殊表现,确定鼠疫的具体类型。

有临床表现(1)者,为腺型鼠疫。

有临床表现(2)者,为败血型鼠疫。

有临床表现(3)者,为肺型鼠疫。

有临床表现(4)者,为眼型鼠疫。

鼠疫概述及诊断治疗

鼠疫概述及诊断治疗

小家鼠
根田鼠
青海田鼠
五趾跳鼠
达乌尔鼠兔


沙狐
荒漠猫
昆虫媒 介传播
空气 传播
接触 传播
实验室 感染




传播途径 2.传播途径。 (1)经跳蚤叮咬传播。人类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致,最 常见的是印鼠客蚤,该蚤在世界性范围内分布广泛,主要寄生于家栖鼠 类。其次是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的主要寄生蚤。 (2)经直接接触传播。人类通过捕猎、宰杀、剥皮及食肉等方式直 接接触染疫动物。鼠疫菌可以通过手部伤口,包括非常细小的伤口,如 手指的倒刺等进入人体,然后经淋巴管或血液引起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3)经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或动物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鼠疫 菌,可通过呼吸、咳嗽将鼠疫菌排入周围空气中,形成细菌微粒及气溶 胶,造成肺鼠疫传播。 (4)实验室感染。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防护不严、操作不当和 实验室事故,可通过吸入、锐器刺伤等途径感染鼠疫。
察北鼠疫的流行

内蒙古察汗崩崩村于1949年8月13日发 生第1例鼠疫病人,到10月18日,发病 19户,患者34人,全部死亡。开始发病 的3例病人为腺鼠疫并相继死亡,后发展 成肺鼠疫,相继在龙王庙、沈万青、前营 吐、后营吐村发生鼠疫,共有53人发病。 后传至河北省康保县的北沙城、李占地、 南井沟,相继有11人发病。张家口市姬 家房村民郭俊德从察汗崩崩村染疫,回村 后郭及其家人相继4人发病死亡。这次鼠 疫流行共发病68人,死亡66人。交通封 锁、铁路中断、村村封锁、停市停课。
鼠疫杆菌革兰氏染色
鼠疫菌美兰染色
病原学
1、菌体特性
典型菌:短而粗,两端钝圆,两极浓染,几乎 成卵圆或椭圆形的小杆菌,长约1~2um,宽0.5~ 0.7um。有荚膜,无鞭毛,无芽孢。

鼠疫及其防制ppt课件

鼠疫及其防制ppt课件
通过多种渠道普及鼠疫防控知识,提高公众认知水平和自我保护能 力。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 2
鼠疫监测与预警技术将不断完善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鼠疫监测与预警技术将更 加精准、高效,为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鼠类动物控制将更加智能化
未来可能会利用人工பைடு நூலகம்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 实现鼠类动物数量的实时监测和精准控制。
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确 保及时发现和确诊鼠疫病 例,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 依据。
建立预警机制
根据监测结果和疫情形势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 醒相关部门和公众采取防 控措施。
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活动组织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鼠疫疫情,制定 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明确各
部门职责和应对措施。
开展演练活动
早期、足量、联合、规律用药, 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注意事项
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 意防止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对症支持治疗措施介绍
发热处理
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保持患者体温 在正常水平。
疼痛缓解
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疼痛感。
营养支持
提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 ,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加强消毒工作
对疫源地、交通要道、公 共场所等重点区域进行定 期消毒,杀灭病原体,降 低传播风险。
推广卫生习惯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 卫生意识,倡导勤洗手、 戴口罩等良好卫生习惯。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运行机制
完善监测网络
建立健全鼠疫监测网络, 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掌 握疫情动态和流行趋势。
加强实验室检测
3
公众参与度将不断提高
随着公众对鼠疫认知的加深和防控意识的提高, 将有更多人参与到鼠疫防控工作中来,形成群防 群控的局面。

鼠疫

鼠疫

临床表现
(3)肠炎型 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 黏液血样便或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 粪便可检出病菌。 (4)轻型 又称小鼠疫,有低热,患者局部 淋巴结可肿大,轻度压痛。血培养有时阳 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
诊断
• 及时发现与确诊第1例患者,对鼠疫的控制 与预防极为重要。 • 1• • • • • 发病前10天内曾否去过鼠疫疫区。 曾否与鼠疫病人或尸体接触 有无剥食或猎捕啮齿类及其它动物 有无被跳蚤叮咬的可能 发病当时是否为当地鼠疫流行季节 当地曾否发现病死啮齿类或其它动物 当地是否有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 是否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 用品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2)病原治疗 原则是早期、足量、联合选用 敏感的抗生素。 1)首选链霉素,大剂量突击疗法。 2)庆大霉素24~32万∪/天,分次稀释后静 脉滴注,持续7~10天。 3)对链霉素耐药者可使用四环素类或氯霉素 4)多种广谱抗菌药物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消毒隔离与防护
1.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时应 脱去工作服。 2)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 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 程。 3)无菌器械容器、器械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 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 消毒液浸泡。 4)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 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 毒。
流行病学特点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疫情持 续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 死亡总数近一亿人。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持续 近 300年。这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 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 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鼠疫防控培训课件2020年最新

鼠疫防控培训课件2020年最新

世界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
有动物鼠疫存在和流行的地区为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自
然疫源地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的53个国家。
我国鼠疫疫情态势
1 、流行范围不断扩大,疫源地不断增加 2、人间疫情呈上升趋势 3、间隔多年突然暴发,从静息转入活跃 4、鼠疫向城市、旅游区等人口密集区逼 5、 染疫动物种类增多,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加大 6、大型项目建设,鼠疫流行危险因素增加
年龄 从全国情况看,青壮年的发病率较高,这与接 触机会有关。在南方家鼠疫源地,感染途径主要是跳蚤叮 咬,因此儿童发病较多。
职业 鼠疫的发生与人类从事的某些生产活动有关,如 从事猎捕旱獭的农民,其感染鼠疫的机会就比较多。
临床表现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 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5、吸入或菌液溅入眼内 鼠疫实验室工作人员,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救治鼠疫病人的医护人员,在防 护不当或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除了可以通过其它途 径感染鼠疫外,也可因吸入或菌液溅入眼内感染鼠疫。
传播途径
• 媒介昆虫叮咬:
叮咬前
叮咬后
传播途径
• 经皮肤伤口直接侵入:
传播途径
• 经呼吸道: • 经胃肠道:
Hale Waihona Puke 传播途径构成疫蚤叮咬 24%
接触染疫动物 38%
剥食动物 38%
1966年—2008年人间鼠疫感染途径统计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鼠疫菌普遍易感,人不分种族、性别、年龄、 职业对鼠疫菌都具有高度感受性,流行病学上表现出的差 异与接触传染源的机会和频次有关。
性别 我国鼠疫的发病率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别,但 在西部旱獭疫区,男性的发病率较高,占78.28%,女性占 21.7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年代鼠疫病例数102例; 90年代鼠疫病例数371 例;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 3.6倍) 。 进入21世纪疫情形势依然严峻,2000年云南、广 西、贵州、西藏、甘肃5省(区)13个县(市)报 告人间鼠疫254例,死亡3例。其中云南报告122例, 广西42例,贵州88例(死亡1人),西藏、甘肃各1 例均死亡。值得注意的是广西时隔53年重又发生鼠 疫,贵州历史上无鼠疫流行记载。
在黄鼠和家鼠鼠疫疫源地内,鼠疫病例男、女几乎各占 50%,其原因为室内或居住区内蚤叮咬所致。
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
(1)动物→跳蚤→人,蚤叮咬,经血液传播,多 为腺鼠疫。称为动物型传播。
(2)人→空气飞沫→人, 传播肺鼠疫,称为人 型传播。进入创口而 感染,接触传播,或吸入带菌皮毛中的 尘埃感染。
鼠疫流行特点
• 流行范围不断扩大。全国疫源县已从1995年的225个增加到2006年的 291个。疫源地面积从2003年的115万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140 余万平方公里。
• 间隔多年再度暴发。印度1963年以后无病例报告,28年后于1994年 暴发肺鼠疫流行 。我国云南、广西间隔多年重新暴发,四川、贵州 首次发生人间鼠疫报告。河北康保长爪沙鼠疫源地,间隔22年于 1994年重又暴发流行。
99.5 2003
115 2005
140 2006
疫源县(个) 疫源地面积(万平方公里)
1990~2006年全国动物鼠疫流行县
80
70
动 60
物 50
疫 情
40
县 30
数 20
10
0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10
鼠疫流行病学
病原体
引起鼠疫的病原体是鼠疫耶尔森氏菌 (Yersinia Pestis)。典型的鼠疫菌呈短而粗,中 段膨大,两头钝圆的短小杆菌。有荚膜,无鞭毛, 无芽孢。为革兰氏染色阴性。鼠疫菌是一种强毒 力的病原体,对敏感动物和人具有猛烈的侵袭力 和快速传染性。
传染源
各种感染鼠疫菌的啮齿动物 鼠疫病人
鼠疫流行病学与防控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
杨学明
鼠疫疫情动态
烈性传染病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以发 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为特 点的烈性传染病。鼠疫被WHO规定为国境 检疫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
鼠疫流行趋势
世界鼠疫疫情:
• 1980-1999年全世界有27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其中非洲 有14个国家,亚洲8个国家,美洲有5个国家报告人间鼠疫。 其中有9个国家几乎每年都有人间鼠疫发生。分别是马达 加斯加、坦桑尼亚、巴西、秘鲁、美国、中国、越南、蒙 古(1989年后)、缅甸。
2. 取食未充分煮熟的染疫兽肉,经消化道 感染。
3. 实验室感染。 4. 染疫动物随运输工具传到其他地区。
人间鼠疫流行季节
各类旱獭及达乌尔黄鼠疫源地:流行高 峰在7、8、9月。(单峰型) 长爪沙鼠疫源地:每年4~5月和10~11月 两个高峰。(双峰型) 南方家鼠疫源地:长年可流行。
鼠疫自然疫源地
人群易感性
人对鼠疫没有自然免疫力,所有人群都 有易感性。
职业因素
在各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内不同职业与发病率的高低,主 要取决于该职业人群与染疫动物及其媒介接触机会的多寡, 而不是职业本身造成对鼠疫的感受性差异。
在旱獭鼠疫疫源地内,鼠疫病例以男性居多,占 78.28%,原因是他们多为狩猎者或野外务工人员,直接接 触旱獭机会多。
• 20年间,全世界 90年代鼠疫病例数是80年代病例数的 2.93倍。
• 进入21世纪鼠疫流行有增无减,2000-2001年,有11个国 家报告人间鼠疫。
世界鼠疫疫情呈上升趋势
3000
2500
发 2000
病 人
1500
数 1000
500
0
687 70年代
937 80年代
2884 90年代
●国内鼠疫疫情: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发现于1954年,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四川的 79个县。 疫源地面积44.32余万平方千米。 主要宿主为喜马拉雅旱獭。 鼠疫菌97%为强毒株。 动物鼠疫流行季节(4~10月),高峰期在6~7月,呈 单峰型。
疫源地景观俯瞰图
远距离传播构成鼠疫流行的新特点。1994年印度暴发鼠疫 时,证实鼠疫是从马哈拉施特拉邦传至新德里。1988年、 青海农民感染鼠疫后乘车近800公里,经省会西宁返回互助 县。2000年,甘肃张掖地区截获偷猎运往广东旱獭218只, 其中30只已经死亡,并分离出鼠疫菌5株,如运到餐馆宰食 则后果不堪设想。在目前鼠疫疫源地广泛存在,人间、动物 间鼠疫频繁发生,加之交通运输日益快捷,人员流动更加活 跃,鼠疫远距离传播的危险性值得特别关注与认真对待。
• 鼠疫向城市及人口密集区逼近。印度1994年苏拉特市肺鼠疫流行传 播到首都新德里。云南宜良县鼠疫疫点距昆明市近30公里。拉萨市周 围遍布鼠疫疫点,疫点距市区最近只有10公里。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在扩大
300
250
272
279
286
291
200 150 185
100
50 45.9
0 1982
93.6 2000
中国鼠疫疫源地类型与分布
• 包括旱獭、黄鼠、沙鼠、田鼠、家鼠5大类型 鼠疫疫源地。
•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的19个 省、自治区、291个县。
• 疫源地总面积140余万平方千米。
中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名称
1.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2. 天山山地灰旱獭—长尾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3. 帕米尔高原长尾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4. 呼伦贝尔高原蒙古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 5. 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6. 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7. 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8. 锡林郭勒草原布氏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9. 滇西北山地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0. 滇粤闽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11. 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