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2006-2010年统计公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株洲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株洲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06年株洲市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大关,达605.3亿元,增长12.3%,高于“十五”平均增幅0.9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增加值75.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1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分别增长5.3%、13.6%和13.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16526元,比上年增加2029元;按汇率折算人均为2120美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为12.5:51.5:36,一、三产业分别下降了1和0.2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了1.2个百分点;城乡经济结构比为0.9:1,城市经济占株洲市经济比重为47.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非农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59.8%;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8.7%,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较快发展。
株洲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18亿元,增长12.3%,非公经济占GDP 比重达52.5%。
规模工业中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69亿元,增长21.3%,高于株洲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06.4亿元,增长42.9%,高于株洲市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69.3亿元,增长15.9%,高于株洲市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
年末注册个体工商户7.2万户,私营企业8263户,注册资本金达143.8亿元。
市场物价温和上扬。
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8%。
省市实事进展顺利。
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47项考核指标全部完成全年任务,其中31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
如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24所,为年目标的600%;市区新增“学位”7400个,为年目标的164.4%;新建城镇经济适用房10.1万平方米,为年目标的169%;新建城市绿地面积88.7万平方米,为年目标的251.8%。
二、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
中环线(快速环道)全线竣工通车,湘江四桥实现合拢。
建宁大道等六条城市主次干道完成投资3080万元,11条小街小巷的改造工程完成投资1200万元。
改造县到乡镇公路25.4公里,完成通达工程133.6公里,通畅工程1565.4公里。
建成农村乡镇客运站22个。
城市公用设施更加完备。
公共汽车运营车辆693辆,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4标台。
城市管道燃气家庭用户10.7万户,其中天然气用户9.8万户;瓶装液化气用户13.2万户。
居民燃气普及率为94.4%。
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127.6万吨,供水总量17541万吨。
全社会用电量57.5亿千瓦时,增长7.3%,其中工业用电38.7亿千瓦时,增长4.1%。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为38.9%。
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成功退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行列,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79,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08天,比上年增加10天。
湘江株洲段水质由原来的四类改善到三类,饮用水源达标率98.1%。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量达4454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1.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三、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达52.5亿元,增长21.3%。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9.7亿元,增长20.9%。
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分别增长22.7%、21.4%和46.1%。
财政总支出55.7亿元,增长16.7%。
金融态势平稳运行。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552.4亿元,增长16.9%。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368.7亿元,增长15.1%。
各项贷款余额254.5亿元,增长8.2%。
其中短期贷款158.5亿元,增长8.4%,中长期贷款80.4亿元,增长8.7%。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
全年保费收入11亿元,增长11.2%。
其中,财产保险收入2.9亿元,增长25.2%;人身保险收入8.2亿元,增长6.9%。
各项赔款和给付额3亿元,增长40%。
证券市场取得新成效。
年末境内上市公司7家,发行A股11.4亿股,共筹集资金28亿元。
12月20日“南车时代电气”在香港成功上市,发行H股3.6亿股,筹资22亿港元。
年末株洲市上市公司总市值140亿元,增长70.6%。
四、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
年末户籍总人口376.9万人,比上年增加 4.7万人,其中市区79.3万人。
常住人口367.4万人。
计划生育率达95.72 %,人口自然增长率5.01‰,比上年降低个0.79千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
年末株洲市从业人员达21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4%。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79%。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6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人数5.3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55元,增长10.9%;生活消费性支出9777元,增长17.1%;人均住房面积21.1平方米,增长6.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0.4%,降低3.9个百分点。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平工资18343元,增长10.7%。
农民人均纯收入4366元,增长10.3%;人均消费性支出3427元,增长15.7%;人均住房面积54.3平方米,增长6.3%;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3.6%,降低4.2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和福利进一步完善。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86万人,增长1.8%;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2.46万人,增长3.3%;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6.7万人,增长0.5%;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4.3万人,增长3.5%;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8.6万人,增长3.1%。
株洲市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5406张,增长10.5%;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9.09万人;全年接收社会捐赠款219.5万元。
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4所。
五、科学技术与社会事业
科技投入力度加大。
株洲市科技三项费用5500万元,增长16%,新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
全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千件,达1061件,增长18.4%。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05件,增长48%。
交流传动系统及其性能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决策应用软件
开发平台、有色金属工业重金属废水重复利用综合技术研究3个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
高新产业加速发展。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家、民营科技企业19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5家,年末株洲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6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28.9亿元,增长34.7%。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顺利完成城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湖南工业大学正式挂牌。
株洲市拥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7所,在校生4.5万人,增长3%;拥有普通高中48所,在校生8万人,增长1.3%;拥有普通初中160所,在校生11.9万人,下降26.4%;拥有小学689所,在校生20.5万人,增长2.7%;拥有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机构539所,增加61所,新增学位2000余个,民办幼儿园在园生比例达90%。
发放救助金额2900万元,对10万余名贫困生实施了“两免一补”。
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8.5亿元,增长17.5%。
年末拥有艺术表演团体6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6个。
现代花鼓戏《城市英雄》参加全省艺术节获“田汉新剧目奖”。
周周乐演出23场。
大型史书《株洲历史上的今天》编纂完成。
县市区政府及其部门软件正版化基本完成。
“炎帝陵祭祀”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组建了广电产业集团,广播电视产业突破亿元大关,经济总量达1.1亿元,增长27.5%。
有线电视用户35.5万户,年末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5%。
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推进。
株洲市发展城郊和农村无线数字电视用户2万余户。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年末株洲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2个,实有床位11208张,卫生工作人员14831人。
新改建扩建乡镇卫生院44所。
炎陵、茶陵县和醴陵三县(市)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89%。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面达90%。
儿童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达96.5%。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
成功承办了湖南省第十届运动会和湖南省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在省“十运”会上,株洲市体育健儿夺得金牌160枚、银牌131枚、铜牌98枚,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居全省第二。
在省七届残运会上株洲市残疾人运动员获得金牌64枚,银牌28枚,铜牌15枚,总分居全省第一。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5.5亿元,增长5.3%。
粮食播种面积25.9万公顷,增长0.6%;经济作物播种面积9.5万公顷,下降0.4%;株洲市造林面积3740公顷。
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
9个县市区的村庄布点总体规划和116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建设规划全面完成。
水利建设连续五次夺得省“芙蓉杯”。
株洲市森林覆盖率达59.21%。
新建农村沼气池8130个,农村沼气使用户突破5万户。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9.7亿元。
株洲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77.5万千瓦,增长10.1%。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0.6亿元,增长14.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18.3%。
其中化工、有色冶金、交通装备、非金属矿物制品、农副食品加工等五大优势行业完成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8.5%,拉动规模工业增长13.5个百分点。
株冶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和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结束株洲市无百亿工业企业的历史。
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4.6亿元,增长27.1%。
实现利润24.3亿元,增长81.2%。
实现利税47.4亿元,增长56.4%。
亏损面由上年的20.2%降为17.7%。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3.8,提高26.7个百分点。
园区经济良性发展。
株洲市拥有省级以上开发园区5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1个。
园区技工贸总收入292.7亿元,增长11.4%。
工业增加值84.5亿元,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2.4亿元,增长32.2%;实际到位外资8927万美元,增长82.4%,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16.8亿元,增长21.2%。
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
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4.7%,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46%;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1%;工业技术改造资金占工业投资比重达82.8%。
列入改革扫尾计划的17家市属国有工业企业,5家基本完成任务,12家完成70%的工作量。
建筑业平稳发展。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1.1亿元,增长7.5%。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为812.8和385.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4.1%和2.0%。
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4.1亿元,增长11.6%。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3.2亿元,增长26.5%。
其中,城镇投资174.1亿元,增长26.8%;农村投资29.2亿元,增长24.8%。
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44.4亿元,增长36.5%;工业投资76.8亿元,增长42.7%。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株洲市54个重点工程,完成投资58.2亿元,为年计划的116.5%,市体育中心、智成化工年产11.5万吨过氧化氢改扩、浙赣电气化铁路改造等6个项目顺利竣工,株洲五金机电大市场一期顺利开业,醴潭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全面完成,长株、衡炎高速公路开工建设。
(四)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0.8亿元,增长12.4%。
年末民用车辆拥有量达31万辆,增长6.9%,其中私人汽车28.5万辆,增长6.3%。
公路货运量7665万吨,增长17.7%;公路客运量10222万人,增长15.8%。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
全年邮电通讯业务总量23.6亿元,增长22.5%。
其中电信业务量22.4亿元,增长23%。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99.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1.9万户。
其中,城市电话用户63.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36万户。
据测算,株洲市信息产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20%。
(五)内外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08.5亿元,增长15.1%。
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3%。
城市和农村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9.4亿元和79.1亿元,分别增长16.4%和13%。
餐饮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势强劲,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5.1亿元和179.9亿元,分别增长16.9%和15.0%。
对外贸易继续扩张。
全年进出口总额9.7亿美元,增长40.5%。
其中,出口额8.1亿美元,增长49.4%。
出口仍以一般贸易为主,达7.3亿美元,增长49.3%。
进口额1.5亿美元,增长6.8%。
招商引资有新进展。
全年实际利用内资81亿元,增长33.1%。
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7个,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增长20.2%。
世界500强有8家在株洲投资。
旅游收入快速增长。
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1万人次,增长25.4%。
境外游客2.2万人次,增长25.6%;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1亿元,增长30.9%,其中旅游创汇621万美元,增长17.2%。
全年出境人数1.8万人次,其中因私出境人数1.7万人次。
年末株洲市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8家。
4A级旅游景点1个。
各类旅行社38家。
注:⒈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株洲统计年鉴》为准。
⒉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⒊公报中美元兑人民币按2006年12月31日汇率中间价7.8087:1计算。
⒋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株洲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全市上下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工作主题,突出四大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
全市呈现出经济稳健快速增长、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总体特征是"又好又快又稳"。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48.7亿元,增长14.9%,比上年加快2.6个百分点,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9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5.8亿元,分别增长5.5%、17.8%和14.1%。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0元大关,达到20257元,比上年增加3731
元。
全市GDP总量从2002年的344亿元,连续跨越400亿、500亿、600亿和700亿元四个台阶,5年GDP年均增长12.6%。
在全国百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中,列第56位。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7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5:51.5:36.0调整为12.9:52.9:34.2(按现价GDP计算),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新型工业化的有力推进,一、二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上升了0.4和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5.2%,提高26.4个百分点。
城乡经济结构比为0.94:1,城市经济占株洲市经济比重为48.5%,提高1.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9%,提高0.31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2007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02.6亿元,增长15.8%,比GDP增幅快0.9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8.4亿元,增长34.9%;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167.2亿元,增长57.2%;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2.9亿元,增长19.9%。
年末有个体私营经济90133户,从业人员24万人。
市场物价结构性上涨。
2007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5%,市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8%,涨幅分别比上年各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7.1%,比上年提高了4.9个百分点。
按八大类分,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4.2%,居住类价格上涨3.9%,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2.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7%。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
安全生产形势趋好。
2007年全市发生安全事故1026起,比上年减少96起。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37人,比上年减少50人。
2007年全市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317,下降33.1%;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安全死亡率为4.76,下降18.2%;道路交通万车事故死亡率为5.13,下降33.4%;煤炭百万吨事故死亡率为5.99,下降12.6%。
省市实事进展顺利。
2007年省8件实事、市10件实事43项考核项目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26项指标超额完成任务。
2007年援助城镇零就业家庭607户,下岗失业再就业2.56万人。
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5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0万人。
2007年发放贫困学生家庭救助金2130万元,救助贫困生人数9.58万人。
建成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中心1个。
为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1143起。
新建、扩建乡镇敬老院18所,城市和农村低保资金按标准100%拨付到位。
二、投资、建设、环保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288.7亿元,增长42%,增幅比上年提高15.5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高增幅。
其中,城镇投资254.5亿元,增长46.2%;农村投资34.2亿元,增长16.9 %。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57.9亿元,增长30.6 %;工业投资139.8亿元,增长81.9 %。
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
2007年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1.3亿元,增长22.5%。
开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9个,其中重点基础设施项目14个。
天元大桥、建宁大道、合泰涵洞扩改和河东沿江防洪景观道路一期工程等7个项目已完工,提质改造城市小街小巷11条。
湘江五桥、田心立交、泰山西路、石宋大道、新塘路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2007年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亿元,重点支持了11个市级重点镇的建设。
城市公用设施更加完备。
公共汽车运营车辆701辆,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0.6标台。
城市管道燃气家庭用户13.36万户,其中天然气用户12.6万户,煤气用户0.76万户。
居民燃气普及率为95 %。
城市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25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1.4亿立方米。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38.6 %和40.1%。
市区公园增加到14个,成功创建了国家园林城市。
调整城区公交线路和站点的布局,拆除城区三座跨江大桥收费站,长株潭公交车正式开通。
全社会用电量为68.5亿千瓦时,增长14.1%,其中工业用电46.6亿千瓦时,增长14 %。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株洲市44个重点工程,完成投资62.2亿元,为年计划的119.9%。
株洲电网建设工程、天元大桥、天台金谷等5个项目顺利竣工,欧洲工业园、株冶循环经济项目等一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
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2007年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63,比上年下降0.32。
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316天,比上年增加8天,空气质量达标率为86.6%。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1.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工业项目环保"三同时"执行合格率为10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1.6%。
湘江株洲段水质保持三类标准,饮用水源达标率为98.9%,比上年增加0.8个百分点。
2003年以来环保累计投入达36.7亿元,通过"蓝天行动",全面整治城市大气污染,2005年成功退出"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行列。
三、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60亿元大关,达67.6亿元,增长28.6%,增幅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
全市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为80.5%,收入结构更趋合理。
一般预算收入37.6亿元,增长26.6%。
全市财政收入从2002年24.4亿元,连续跨越30亿、40亿、50亿和60亿元四个台阶, 5年年均增长21.3%,连续4年增幅超过20%。
2007年全市财政总支出73.7亿元,增长27.8%。
金融态势平稳运行。
2007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现金支出分别为2147.2亿元、2076.7亿元,增长16.7%和17%;货币回笼70.5亿元,增长7.5%。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638亿元,增长15.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04亿元,增长9.6%,增幅低于上年5.5个百分点。
各项贷款余额303.8亿元,增长19.4 %,其中短期贷款175.6亿元,增长10.8%;中长期贷款113.4亿元,增长41.1%。
银行存贷比为47.5%,提高1.5个百分点。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
2007年保费收入14.49亿元,增长31.3%。
其中,财产保险收入3.75 亿元,增长29.7 %;人身保险收入10.75亿元,增长31.7 %。
2007年各项赔款和给付额5.36亿元,增长76.9%。
其中,财产保险赔付额2.09亿元,增长28.2%;人身保险赔付3.27亿元,增长33.7%。
四、人口、就业、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有序扩大。
2007年末总人口380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其中市区79.5万人。
常住人口369.6万人。
城镇化率为47.4%,提高1.4个百分点。
2007年计划生育率为96.8 %,人口出生率为12.7‰,人口自然增长率5.89‰,比上年提高0.34个千分点。
就业工作不断加强。
2007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5.0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6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5394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607户。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9万人。
培训各类人员11.21万人次,其中2.54万人获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
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非国有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分别达98.9%和80%。
5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0.0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14.8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03元,增长16.4%,增幅提高5.5个百分点;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812元,增长10.7%;人均住房面积20.8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2.9%,上升2.5个百分点。
城镇单位
在岗职工人平工资21800元,增长16.5%。
农民人均纯收入5044元,增长15.5%,增幅提高5.2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3950元,增长15.3%;人均住房面积55.9平方米,增长3.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2.8%,降低0.8个百分点。
实现商品房屋销售额68.5亿元,增长67.1%,商品房销售面积334.9万平方米,增长55.5%。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
2007年全市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分别新增参保3.9万人、2.35万人、2.64万人、4.61万人和3万人,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2007当年目标任务。
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征缴基金8.38亿元,为全市12.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1.34亿元。
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继续保持了按时足额和社会化发放两个100%。
城区、县市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530元/月和460元/月,比2003年分别增长47%和35.3%。
城乡低保家庭12.95万户,增加1069户。
社会福利单位床位数6227张,增加245张。
五、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绩。
2007年争取国家、省级计划项目80项,其中国家"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9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4项。
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22项,省科技进步奖14项。
签订各类技术合同登记244项,合同金额8721.8万元。
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工程)中心7家,省级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7家。
全市申报专利1287件,增长21.3%,其中发明专利316件,增长54.1%。
高新产业加速发展。
2007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5家,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35家。
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4.5亿元,增长32.9%,实现增加值112.2亿元,增长32.6%,其中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技术、新能源及高效能源分别完成产值160.4亿元、107.6亿元、39.1亿元和22亿元,占全市高新产值的95.5%。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39所,在校学生4.6万人,增长3.9%;有普通高中47所,在校学生7.4万人,下降7%;有普通初中159所,在校学生9.6万人,下降19%;有小学611所,在校学生20.9万人,增长2%。
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生辍学率1.06%,初中毕业升高中阶段学生比例79.34%。
发放救助金2137万元,对9.6万贫困生实施了"两免一补"。
五年来先后完成了城区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湖南工业大学正式挂牌。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2007年全市共有文化经营户1816家,其中市区954家。
举办炎帝广场"周周乐"文化活动28场次,送戏下乡1219场,电影下乡10283场。
城区20万户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基本完成,全市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8.88万户,增长9.4%。
确立公布了《株洲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全市一批文化精品荣获全国、全省"五个一"工程奖,"炎帝陵祭祀"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2007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933个,病床总数14338张。
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257万人,参合农民227万人,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达87.9%。
儿童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为92.5%,孕产妇住院分娩率为95%,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二以下。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
成功举办了迎奥五环潇湘行株洲市工人趣味运动会暨市第三届大众体育运动会等群众体育运动。
组织参加湖南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夺得6枚金牌,金牌总数列全省第三。
湖南省青少年体育比赛金牌总数和团体部分全省第三。
过去五年,杨云、郑波、李玄旭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锦标赛、城运会等国际、国内赛事中夺得奖牌。
六、行业经济
(一)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