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人格类型分类与鉴定
《内经》的五型人物是谁 内经五行人格举例
![《内经》的五型人物是谁 内经五行人格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5838bf2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6e.png)
《内经》的五型人物是谁内经五行人格举例引言《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在《内经》中,有关五行学说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分别是木、火、土、金和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在人体中,每个元素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对应,并且与人的性格特点也有着紧密关联。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内经》中所描述的五型人物是谁,并通过具体的人格举例来说明。
1. 木型人物木型人物主要特点是性格活泼、积极向上,具有创造力和冒险精神。
他们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勇于面对挑战,逐渐成长和进步。
木型人物给人以热情活力的印象,常常充满了生命力。
在《内经》中,董氏双手太阴经为代表的肝脏与木相对应,所以肝属于木型人物。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以董氏双手太阴经为代表的双手太阴经为例,他们常常充满激情与创造力,善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2. 火型人物火型人物主要特点是外向、热情,具有强烈的主导欲和社交能力。
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喜欢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
火型人物给人以热情洋溢的印象,常常是团队合作的佼佼者。
在《内经》中,三焦与火相对应,所以三焦属于火型人物。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以三焦为代表的口舌为例,火型人物有着善于交际和助人为乐的特点,他们愿意为他人的福利而付出一切。
3. 土型人物土型人物主要特点是稳重、负责任,具有耐心和坚持的品质。
他们注重安全感和稳定性,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土型人物给人以可靠和成熟的印象,常常是他人可以依靠的支持者。
在《内经》中,脾属于地型人物。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以脾为代表的胃脾为例,地型人物常常心胸开阔,喜欢与人为善,乐于奉献。
4. 金型人物金型人物主要特点是坚毅、理性,具有决断和执行力。
他们追求事业的目标,注重效率和结果,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金型人物给人以可靠和果断的印象,常常是团队中的领导者。
在《内经》中,肺与金相对应,所以肺属于金型人物。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8d51cd3f01dc281e53af08a.png)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杨春晓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亦称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心理学基本分支学科。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亦有着丰富的思想。
综合古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方面:即人格形成思想、人格分类思想、人格鉴定思想。
兹分析如下。
一、人格形成思想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形成的思想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即染积说、差异说、阶段说。
(1)染积说这一观点的意思是说,人格是在各种因素的“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染”和“积”最初是两个概念。
最早提出“染”的概念的是墨子。
他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1]这里的“染”即指由外向内渗透。
后来,荀子又提出一个与之内涵一样的概念“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所渐者然也。
”[2]这里的“渐”也是由外向内靠近、渗透之意,与“染”同。
故此,东汉的王充将两个概念合用,称“渐染”。
王充说:“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兰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
……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
”[3]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指“渐染”的作用。
但是外界因素的“渐染”作用,只是人格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的作用。
“渐染”要发挥好的效果,还离不开被“渐染”者的能动作用。
正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里,内因的能动作用体现为“接受和积累”。
对此,荀子用一个概念“积”来表述。
其意是说,人只有不断接受,长期积累外界信息,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
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古代识人术
![古代识人术](https://img.taocdn.com/s3/m/3ddeb198b307e87100f696d9.png)
古代识人术1、头发多的人是劳碌名,心眼小。
2、眉毛长的人身体虚弱,多病。
3、女人额头上有斑迹者,家庭多有不幸。
4、额头宽的人聪明,开朗。
5、三个头涡的人非大人物便是恶人。
6、牙齿孔隙大的人爱撒谎。
7、大脚勤,小脚懒。
8、好哭的孩子健康。
9、女人肤色白有良缘。
10、眼角多纹,眉重的人多情。
11、眉毛和眼睛间有痣的人多淫。
12、耳朵大耳厚的人有福气。
13、嘴唇厚者不善辞令,嘴唇薄者多嘴、14、昂首走路的人开朗,低头走路的人好色。
心计多。
15、嘴小的人细心,嘴大的人吃四方,性欲强。
古代观眼识人术1、醉眼酒色破财相。
2、睡眼贪贱孤苦相。
3、惊眼胆弱夭折相。
4、病眼体弱多疾病。
5、淫眼奸邪淫色相。
6、丹凤眼智慧聪明。
7、龙眼忠心耿耿可信任。
8、虎眼威严英武大蒋之才感情丰富艺术人才。
9、马眼平庸志不高。
10、鹿眼性急富有感情。
11、猴眼机敏多疑淫为人忠厚讲义气欲强。
12、鱼眼愚笨短命之人。
13、鼠眼灵活好动盗窃之流。
14、羊眼奸诈心恶。
15、鸡眼性急如斗多毒多淫孤僻无人缘。
16、眼神眼神不强的无判断力;眼睛有光的聪明;偷视的奸狡、贪淫;眼光上视的骄傲,目中无人;眼光下视的多疑、拘谨;眼神不定的心不安份,非偷即骗。
古代观鼻识人术中国故相曾称:“鼻者画之山,不高则不灵。
鼻通于气,以察神志之躁静,心胆之强弱,1、鼻高而不对称则凶。
2、鼻塌而鼻尖肥,是劳碌名,难成事。
3、狮子鼻属政治家、外交家型,不论男女精力充沛,好动、活泼,进取心强。
4、伏犀鼻艺术家型的鼻子直长,细而凸出,这种人大都内向,性情平和、温柔,不走极端,暧美、富有理想,富有艺术天份。
5、折欠鼻型,鼻子尖往上翻,是鲫鱼嘴型,固执。
这种人多爱嫖,赌次,问东问西。
6、鹰勾鼻,笔尖向下留勾,这种人贪梦,自私自利,为人奸诈狡猾。
古代观口唇识人术古人云:“喜怒哀乐,有动于中,必形于外。
”1、唇厚的人,富贵长寿之相。
过于厚的人其肉欲旺盛。
2、唇厚的人,好辨,机伶,外刚内怯,是薄情人。
中国哲学史上四种不同的人格
![中国哲学史上四种不同的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94e6e676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4d.png)
中国哲学史上四种不同的人格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研究者,有责任去探讨这样一个问题:面对人类由于科技文明日益加深的疏离感,而产生的心灵空虚、苦闷和孤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能不能提供一些克服这问题的智慧呢?在我的了解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虽不足以克服当前人类心灵的复杂问题,但中国经几千年忧患培育的文化智慧,尤其是文化智慧与生命凝结而成的一些人格典型,对当代人类苏醒智慧和恢复自我的努力,无论如何可以提供一份丰富的滋养。
下面所讲到的四种人格,不一定都能称之为人格典型,却的确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虽有褒有贬,但在今天看来,这四位哲学家的人格,都是很值得我们向往的。
孟子的刚健读《孟子》一书,不难感受到一股逼人的光焰,这种光焰,是由他刚健的人格投射出来的,而刚健就正是他人格最突出的部分。
孟子的刚健人格,具有哪些内涵呢?第一,坚强的自信心。
这是世界上具有特殊成就者必备的一个条件。
有人自信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学说,有人自信可以成就一种新的功业,创造新学说,成就新功业,就是人生的肯定,就是生命意义的赋予,人就在肯定和生命的意义中建立起信念,再由信念去推动自信心。
孟子的基本信念在实践仁义,有一次孟子与人讨论到尚志问题,那人问:“何谓尚志?”他的回答是:“仁义而已矣。
”又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朱熹把“志”解释为“心之所至”,换为现代语,志就是信念,这信念乃承继孔子而来,复又深深影响后世的儒者。
孟子的一生,和孔子一样,也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能得君行道。
终其一生,客观的功业方面,是彻底失败了,但对实践仁义的理想,却始终怀抱信心。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就是借颇为激烈的言辞,表达了他坚强的自信心。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这是说一个有真信念的人,他能不计个人的成败,不顾世俗的毁誉,百折不回,独行其是。
孟子就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他生存在一个好战尚利的社会,独抱仁义与之对抗,知其不可为而为,在当时虽缺成效,可是仁义的理想,却为中国文化开拓了一个远景。
浅论中国古代人格结构体系
![浅论中国古代人格结构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196d5862561252d380eb6e88.png)
,
神性人格
神性人 格是 指在 漫长 的历史 过程 中 ,通 过 语 言概 念所 表达 的价 值观念 、各 种制度 风 俗 习 惯 、宗教 信仰 等各种 因 素形成 的稳 定 、持 续 不 变 的 价 值 取 向 ,并 且 在 人 们 的 思 维 、价 值 观 念 、行为 和生活 中起 重大作 用 ,具 有神 圣性 。
平凉 740) 400
摘
要 :人类个体存在的价值 和意 义, 自古以来有着众多分析 和论 述 。运用现代拓展了的人格理
论对 中国古代文 化 、观念 、制度 的梳理 总结 ,可以归纳 出由神性人格 、德性人格和功利性人格构成 的
中国古代人格结构体 系,以此可以反映 中国古代主体存在的价值 和意义。
参考文献 : 【郭洪纪 . 家伦理 与中国文化转 型【 青海 :青海人 1 】 儒 Ml
民出版社 , 19 96, I i:19 6
古人 的 思想价 值观 念 ,又是 他们 行为 的指导 。 功 利性人 格在 古代 是在 私欲 和利 益驱 动下 衍生
的非主流人格表现 ,但 同时也是人性的基本表
“ ”的合理 性 。第 三层 次理 想 人格 同样 具有 孝 普世 价值 ,如大 同理 想和 自由等追 求 是不 分时
间 、地域 以及人 种的 ,是 根植 于 一切 生灵 灵魂 的最 高存在 价值 。
德性 人格 是我 们 祖先 理性 的追 求 和人 的天 性 的表现 ,也 是维 系社会 的基 本价 值保 证 。
功利 性人 格 的核 心是 “ ”和 “ 益 ” , 私 利
是对主流意识和价值的颠覆和反叛 ,是现行制
度衍 生的 “ 胎 ” 。 怪
中国 人格类型学
![中国 人格类型学](https://img.taocdn.com/s3/m/0b1ac01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54.png)
中国人格类型学
人格类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特点的学科,旨在揭示人
的内在特质和行为方式。
中国的人格类型学主要包括四大类型:朱子
学派、阳明学派、理学派和心理学派。
朱子学派强调人的内在道德和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和人际关系。
他们认为人的人格类型主要取决于道德修养的程度和行为表现的品质。
阳明学派强调人的自觉和自省,认为人的人格类型是通过内心的
自我觉察和修正来实现的。
他们提倡“知行合一”,通过不断反省自
我和实践修炼,达到自我的完善。
理学派注重人的理性思维和道德行为。
他们认为人的人格类型是
通过思考和品德修养来获得的,倡导用理性的思维来指导行为。
心理学派运用现代心理学方法,研究探讨人格类型。
他们从心理
结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来揭示不同人格类型之间的差异
和共性。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格类型学对人类个体的特点和差异有着独特
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通过多元的学派和角度,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不
同人格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这为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提升个人
修养和发展社会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 人格类型学
![中国 人格类型学](https://img.taocdn.com/s3/m/ce2c0115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3.png)
中国人格类型学中国人格类型学是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类型的学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中国人的人格类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人格类型学的相关内容。
一、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他们重视人际关系,注重人情味和面子。
中国人通常表现出谦虚、忍让、顾全大局的特点,追求稳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尊重长辈和权威。
二、中国人格类型的划分根据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可以将中国人的人格类型分为几个主要类型。
1. 家庭型人格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家庭型人格在中国人中非常常见。
家庭型人格的特点是关注家庭的幸福和利益,愿意为家庭付出一切。
他们注重家庭和睦,尊重家长和长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家庭意识。
2. 社会型人格中国人重视社会和谐,注重人际关系。
社会型人格的特点是善于与人相处,注重人情味和面子。
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懂得维护人际关系,愿意为了社会和谐付出努力。
3. 群体型人格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重视集体荣誉。
群体型人格的特点是善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他们愿意为集体付出,乐于奉献。
群体型人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培养和强化。
三、中国人格类型与个体发展中国人格类型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个体发展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因此,中国人格类型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1. 自我型人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人越来越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实现。
自我型人格的特点是独立、自主、追求个人价值实现。
他们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2. 创新型人格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和创造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创新型人格的特点是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勇于冒险和创新。
3. 公民型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fa85741f7ec4afe04a1df7f.png)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杨春晓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亦称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心理学基本分支学科。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亦有着丰富的思想。
综合古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方面:即人格形成思想、人格分类思想、人格鉴定思想。
兹分析如下。
一、人格形成思想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形成的思想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即染积说、差异说、阶段说。
(1)染积说这一观点的意思是说,人格是在各种因素的“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染”和“积”最初是两个概念。
最早提出“染”的概念的是墨子。
他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1]这里的“染”即指由外向内渗透。
后来,荀子又提出一个与之内涵一样的概念“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所渐者然也。
”[2]这里的“渐”也是由外向内靠近、渗透之意,与“染”同。
故此,东汉的王充将两个概念合用,称“渐染”。
王充说:“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兰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
……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
”[3]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指“渐染”的作用。
但是外界因素的“渐染”作用,只是人格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的作用。
“渐染”要发挥好的效果,还离不开被“渐染”者的能动作用。
正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里,内因的能动作用体现为“接受和积累”。
对此,荀子用一个概念“积”来表述。
其意是说,人只有不断接受,长期积累外界信息,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
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古代五型性格论
![古代五型性格论](https://img.taocdn.com/s3/m/49ba279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4.png)
古代五型性格论五型性格总论五型性格学说,认为人的性格由最基本五种类型组成,即:印型、比型、食型、财型、官型。
与五型性格相对应的人称为:印型人、比型人、食型人、财型人、官型人。
五型性格各有自己的人物原型。
比型的人物原型,在家庭是自己和兄弟姐妹,在社会是体力劳动者。
印型的人物原型,在家庭是母亲,在社会是文化人。
食型的人物原型,在家庭是孩子,在社会是技艺人。
财型的人物原型,在家庭是妻子,在社会是商人。
官型的人物原型,在家是一家之主的丈夫,在社会是领导官贵。
牢记五型的人物原型,非常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五型性格。
一、比型性格比型的家庭人物原型其一兄弟姐妹,所以比型人具备了兄弟的性格。
很多比型人重兄弟义气,喜交友,轻财重义的特点。
他们不注重钱财,花钱如流水,财来财去。
比型的家庭人物原型其二是自己,所以比型人性格也往往比较自我,有主见,固执倔强,比较大气。
比型人一般不太喜欢做事,尤其不喜欢做小事,所以有些比型人会显得游手好闲无所事事。
他们喜欢做大事,有大志。
一旦做起事来,往往容易坚持下去,比如工作往往会在一个行业,做事更喜欢身体力行,不太会投机取巧。
比型人在感情上不太善于谈情说爱,情商较低,不太会体会别人心思。
二、印型性格印型的家庭人物原型是母亲,所以印型人具备了母亲的性格。
很多印型人性格内向,仁慈善良,有母爱,心肠软,有同情心,重孝道,生性节俭,穿着朴素。
也有些印型人表现为依赖性强,好吃懒做,懒散的性格。
印型人对钱财的态度会有两种极端表现,一种印型人比较轻财,一种是吝财。
印型人总体生活简朴,与世无争,注重亲情,低调不争,喜欢保密隐藏自己。
印型人往往内向、保守、低调,不擅长沟通交流,口才不佳,严重的甚至笨嘴拙舌。
他们注重自我的内心世界享受,一个人独处也很自在。
在感情上印型人也不太会谈情说爱,容易含羞,往往依靠长辈介绍结婚成家。
印型的社会人物原型是文化人,所以印型人具备文化人的性格。
他们往往喜文化,喜读书,喜安静,喜欢较偏门较深奥的学问,故往往易有特殊专长。
我国传统人格的分类
![我国传统人格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a39edc956bec0975f465e2d8.png)
我国传统人格的分类中国最早的一本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出现了关于气质分类的理论。
这本古代医学书按阴阳学说把人分为五种类型,.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黄帝内经》五种气质类型气质类型 阴阳匹配 人格特点太阴 多阴无阳 贪婪冷酷,好内恶出。
心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少阴 多阴少阳 小贪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见人有荣,乃反恼怒太阳 多阳无阴 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虚说,志发四野,败而无侮少阳 多阳少阴 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虚说,志发四野,败而无侮自命不凡,好为外交,内而不附,立则好仰,行则好摇阴阳和平 阴阳平衡 举止稳重,临危不惧,遇喜不狂,婉然从物,与时变化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尚书》中就有关于人格类型的描述。
该书提出了所谓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尚书皋陶谟》)。
这里实际上把人格分成了九种类型:①人是宽宏大量而又能严肃敬谨;②人是性格温柔而又能坚持己见;③人是行为谦虚而又能庄重自尊;④ 人是具有才干而又能谨慎认真;⑤人是柔顺虚心而又能刚毅果断;⑥人是正直不阿而又能态度温和;⑦人是大处着眼而又能小处着手;⑧人是性格刚正而又不鲁莽从事;⑨人是坚强勇敢而又能诚实善良。
这一分类对后世中国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三国时候的刘邵关于人格的分类方法就受到“九德"的启示。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根据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人格分类的方法。
他不仅从人的智力上把人分为上智、中人和下愚三类,而且从性格上把人分为狂者、中行和狷者三种。
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这是说,如果找不到中行者做朋友,.那只有交上狂者或狷者。
狂者富于进取心,敢作敢当;而狷者拘谨退缩,什么事都不想干。
在孔子看来,狂者与狷者都比较极端j都不如中行者好,中行者不过分进取,也不过分拘谨。
中 国古代人格心理学
![中 国古代人格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de2c387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3b.png)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人格,是一个复杂而又迷人的话题。
当我们回溯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会发现古人对于人格的探讨和思考早已蕴含在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哲学思想之中。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人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仁”,认为具备仁德的人,应当具备善良、宽厚、爱人等品质。
孔子所倡导的“君子”人格,就是一种理想化的人格典范。
君子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同时,君子还应当博学多才,“学而时习之”,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在行为举止上,君子要“温、良、恭、俭、让”,表现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品质。
这种君子人格,成为了古代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目标。
道家的思想则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独特的人格类型。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自然、超脱和自由的人格境界。
道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刻意去追求功名利禄,不为世俗的事物所束缚。
“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高飞,自由翱翔,象征着道家所向往的那种超越尘世、自由自在的人格精神。
老子所提倡的“柔弱胜刚强”,也反映出道家对于一种内敛、含蓄、柔韧人格的推崇。
墨家则注重“兼爱”,倡导平等地关爱所有人,不分亲疏贵贱。
具有墨家理想人格的人,应当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为了实现天下大同而努力奋斗。
他们不畏艰难,敢于牺牲,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各种人格类型的描绘。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他忠诚、勇敢、义气,成为了忠义人格的代表;《水浒传》中的鲁智深,豪爽、正直、嫉恶如仇,展现出了一种率真洒脱的人格魅力。
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也有关于人格与健康关系的探讨。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性格急躁易怒的人,容易肝火旺盛;而性格忧郁的人,则可能肝气郁结。
这种观点体现了古人对于人格与生理之间相互影响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于人格的研究和思考,虽然没有形成像现代心理学那样系统的学科体系,但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
孔子仁学对人格的划分层次
![孔子仁学对人格的划分层次](https://img.taocdn.com/s3/m/33228ef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65.png)
孔子仁学对人格的划分层次
孔子曾经把人格自下而上划分为五个层次——即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
《孔子家语·五仪解》记载了孔子在回答鲁国国君鲁哀公的询问时的一段话,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意思是说,人有五种,一个国君如果能够把这五种人了解清楚,治理国家就容易了。
然后鲁哀公分别问什么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分别作了回答。
因为原话比较长,这里就不引用了。
孟子把人格分为六类:善人、信人、美人、大人、圣人、神人。
《孟子·尽心》中有一段话:“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意思是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妙不可测叫作神。
这里在圣之上还加了个神。
这个神不是宗教迷信当中鬼神的“神”,而是儒家强调的妙不可测的一种境界。
中国古代的人格分裂案例
![中国古代的人格分裂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5b6c64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9.png)
中国古代的人格分裂案例
中国古代的人格分裂案例有很多,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是“刘子疑病”。
刘子疑病的故事出自《列异传》,讲的是西汉时代有个名叫刘子的人,因为听到神女之语,相信自己身上住着另外五个“鬼怪”,从而表现出多种人格特征,也就是所谓的“人格分裂”。
这五个人分别是“愚公”、“精卫”、“夸父”、“娥皇”和“女英”,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在这个故事中,刘子因为听到神女之语,开始怀疑自己身上住着五个“鬼怪”,从而表现出多种人格特征。
他一会儿表现出愚公的顽固和坚定,一会儿又表现出精卫的坚毅和决心,一会儿又表现出夸父的勇敢和冒险精神,还有娥皇和女英的柔情和机智。
这些不同的性格特征在故事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人格结构,表现出一种人格分裂的现象。
这个故事虽然是一种神话传说,但是它所反映的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却是普遍存在的。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可能表现出类似的人格分裂现象,他们可能同时拥有多种不同的性格特征,而这些特征之间可能会相互矛盾或冲突。
这种人
格结构的复杂性可能会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古代的人格分裂案例虽然是一种神话传说,但是它所反映的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却是普遍存在的。
这些故事提醒我们,人性的复杂性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
中 国古代人格心理学
![中 国古代人格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c0a715b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70.png)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差异和个体行为背后的心理特征的学科,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当我们回溯历史,会发现中国古代文化中早已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人格的探讨,往往与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等紧密相连。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就十分重视人格的修养。
他提出“仁”的理念,认为具备“仁”的品质是理想人格的核心。
“仁”包括爱人、克己复礼等诸多方面。
一个人要达到“仁”的境界,需要不断地自我约束、自我反省和学习。
在孔子看来,君子应该具备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等品德。
他强调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这些品德,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等言论,都体现了他对人格成长的重视。
与儒家不同,道家则追求一种自然无为的人格境界。
老子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刻意追求,不为外物所累。
庄子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思想,他倡导“逍遥游”,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在道家的观念中,理想的人格是能够超越世俗的功名利禄,回归到本真的自然状态,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墨家的人格观念强调“兼爱”“非攻”。
墨家认为,人人平等,应该相互关爱,反对战争和侵略。
具有墨家理想人格的人,会积极地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努力,不惜付出自己的力量。
法家虽然在人格塑造方面没有像儒家、道家和墨家那样形成系统的理论,但他们主张以法治国,强调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
在法家的观念中,一个合格的统治者应该具备果断、刚毅、公正等品质,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和社会的稳定。
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中,也有人格心理学的影子。
中医的“情志说”认为,人的情绪和性格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例如,长期的愤怒可能会损伤肝脏,过度的忧虑可能会影响脾胃。
这种观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人格与生理健康相互关系的独特认识。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各种生动的人格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智慧超群、忠诚勤勉,展现了一种智者和忠臣的人格典范;《水浒传》中的鲁智深,豪爽仗义、疾恶如仇,体现了一种侠肝义胆的人格特质。
中医五态人格你了解多少
![中医五态人格你了解多少](https://img.taocdn.com/s3/m/01e7657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3.png)
中医五态人格你了解多少如果说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那就非阴阳五行莫属了,作为古代道教的哲学观,阴阳五行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
在阴阳五行观的影响下,中医学重视个体在社会和自然中的和谐与心理健康,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蕴含着大量关于人格、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思想,其中关于五态人格的描述最为详细,体现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心身健康整体观。
在心理学中,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 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条件下, 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而与人的先天因素有关, 又受后天因素影响而改变。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经历有异, 所以个性也各不相同。
这些不同表现在对其环境的全部心身反应与调节, 归结为处事为人,而中医的个性学说就包含了这些内容。
中医五态人格学说基于阴阳含量之多少而把人分为五型, 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与阴阳和平之人。
阴阳平衡一、中医五态人格的叙述太阳之人,性格会比较急躁,对事情的感知反应会比较速度,行动会相对敏捷,同时看上去有力量,壮实的样子。
同时他们不拘小格,心理活动很容易就能被观察到,这类人一般比较自我,就算犯错了也不会轻易的反悔认错,喜欢说大事,说话做事有点不拘小节的样子,用现在的话说,太阳之人就是我们口中的“糙汉子”。
少阳之人,性格也相对比较急躁,对自我的认知比较高。
他们一般好社交、善交际、个性开朗、敏捷乐观、为人比较随和。
少阳之人不愿静而愿动,平时的文娱活动会比较丰富,看似没什么牵挂,为人会比较洒脱。
但做事不易坚持,很容易就会放弃手头上的事情。
太阴之人,外貌多谦虚,他们的思想一般比较深邃,会考虑很多事情,同时也深藏不露,不喜欢把自己的内心暴露给他人,会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太阴之人偏向先看他人的成败才决定自己的下一步动态、不肯带头行事,所以在团队中一般会处于被领导的地位。
少阴之人性格冷淡沉静,一般是比较有才的人,对事对物的认知水平各方面,相对比较深刻,少阴之人心思虽然比较缜密,但是他们也不会轻易外露自己的感受。
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分类及其特点
![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分类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759f3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6.png)
传统文化中的人格分类及其特点人格是心理的核心,是心理咨询的主体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更是心理咨询实践中主要的调整治疗对象。
人格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所谓的“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由于各自观点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先后出现了几十种人格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人格进行了探讨,现在主流的有四种人格理论:特质论、多元类型论、心理动力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中国文化中的人格分类中国文化传统,作为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东方文化体系,历来注重人的修养和陶冶,其中也有很多独特的有关人性、人格的知识理论,一下介绍。
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原文:夫天下重器,王者大统,莫不劳聪明于品材,获安逸于任使。
故孔子日:“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
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译文: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王位的稳定和延续,莫不决定于对人材的鉴识和正确使用。
所以孔子说:“人可分为五类:庸人、士人、君子、圣人和贤人。
能详察这五种人并妥当加以使用的,就算完全掌握了治国安邦的方法了。
”庸人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之言。
不择贤以托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而不知所执。
此庸人也。
胸无大志,不在乎身前身后名声,信口雌黄、谈吐粗俗。
既不能选择贤明之主赖以托身,又不能靠自己的努力安身立命,目光短浅,不识大局,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迷恋于声色犬马,随波逐流,毫无主见。
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士人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
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百善之美,必有处也。
是故智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
智既知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形骸之不可易也。
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有信念,有原则。
虽然不能洞察天道和人道的根本,但向来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虽然不能遍行百善之美,但总有可称道的善行美德。
国学:中国古代把人分的三、六、九等
![国学:中国古代把人分的三、六、九等](https://img.taocdn.com/s3/m/cfc8622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87.png)
国学:中国古代把人分的三、六、九等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内分五花三层。
中国古代最早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当属东汉的史学家班固,他把人分为三等:上(上智之人)、中(中智之人)、下(下愚之人)三等人。
后来又经过总结,把人分为十类级别: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站在某个角度来看,我个人挺赞同这个排序的。
我觉得它有科学道理。
特别是把儒学排到娼妓后面和乞丐前面。
儒家只是一家之言,是不究竟的学问。
相比之下,远没有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更究竟,更接近“天道法则”和“宇宙真理”。
当然,前提是要刨除封建迷信的成分之后。
揭开最深层的真实的佛道智慧。
当然我也不完全排斥儒家思想,其中有很多还是很美好的。
只因是一家之言,且可有可无,不太究竟,也没那么伟大而已。
关于九流九流也分上中下三层。
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阁老六宰相,七进八举九解元。
”一流是佛祖,二流是玉皇大帝(天帝),三流是君王皇帝,四流是官,五六流是内阁宰相,七流进士,八流举人,九流解元。
最后上三流都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
”不知道怎么这时又把佛道放在中九流的后面位置了。
可能一个朝代一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变化。
下九流:“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
下九流就是广大普通老百姓的职业了。
在下九流当中,“娱乐圈”里的艺人是最高的。
貌似唱歌的比演戏的要高级,会弹唱的归属在上面中九流之中。
中国古代的社会人群等级划分还是蛮有趣的,相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比较简单,现代社会的行业和职业已经太多了。
不好划分那么清了。
浅谈中国古代人格类型分类与鉴定
![浅谈中国古代人格类型分类与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14dde216650e52ea551898a0.png)
浅谈中国古代人格类型分类与鉴定“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作者认为传统中国文化本身是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心理学意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因此,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应注重中国文化中的这种心理学的意义。
西方不少心理学家将中国作为心理学的第一故乡,而中国心理学家则将心理学单纯作为西方科学。
我们都不能因为引进西方的“psychology”,接受西方的“mind”,而丢弃或忽略了自己的“心”。
当代心理学已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但是其所缺少的,正是一颗“心”。
中国文化心理学所蕴含的正是这种“心”的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里谈谈中国古代学者对人格类型的分类是有必要的。
古代思想家为了增进对人的认识,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分类。
如孔子、荀子、刘劭等人以及《黄帝内经》等著作,都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
由于笔者的知识有限,在这里笔者仅仅简介一下。
孔子的人格类型说孔子从德行、智能和气禀三个方面对人格进行分类,提出自己的人格类型说。
首先,孔子从德行方面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
这一划分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全部历史,直至今日,仍深入人心。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此后,《荀子》《淮南子》等著作对孔子的界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扬。
其次,孔子从人的气禀方面将人分为狂、狷和中行三种。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即敢说敢为,积极进取;“狷”即遇事拘谨,不敢作为;“中行”则是言行合乎中庸。
再次,孔子从智能的角度将人划分为上智、下愚和中人。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医学:中医人格分类
![中医学:中医人格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7cfc1106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8.png)
中医学:中医人格分类人的不同心理特征,与心身健康和疾病诊治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学很早就十分重视对人格的探讨,并试图对之进行分类,以便指导对疾病的诊治。
早在《内经》时代,已提出了好几种分类方法。
如《灵枢·论勇》按勇怯将人分为“勇士”、“怯士”两类;《灵枢·寿夭刚柔》以“刚柔”为尺度进行划分;《素问·血气形态》则根据“形志苦乐”,将人分成“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五种。
其中最典型的是《灵枢·通天》的“五态之人”分类,它根据人的形态、脏腑、气血等体质特点和相应的习性、行为、态度、内外向及情感特点等,将人分作“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和“阴阳和平”五类。
太阳之人多有阳盛的体质特点,表现出主观,冲动,好言大事,志发于四野,任性悖理,傲慢自负等阳刚亢烈的个性特征。
少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好外交,不内附,轻浮易变,机敏随和,喜动而少静,做事常漫不经心,难以持久,并有明显外向等个性特征。
少阴之人,多阴而少阳,有深沉不外露,小贪而贼心,易嫉妒,做事刻板,不轻举妄动,常内向等个性特征。
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血浊而气涩,阴阳不和,表现贪而不仁,好内恶出,外谦内奸,多疑虑,阴柔寡断,孤僻自私,独居独行等个性特征。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匀和,气血调顺,和悦安宁,有通情达理,处事有方,待人诚恳,能自控情绪,不争胜好强等个性特点。
五态人的分类,是古代医家在形神合一整体观指导下,基于临床直观和诊治经验综合而提出的,比较重视个性心理特征与脏腑阴阳的关系,体现了中医学对人格认识的重点,并对临床诊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然而,由于人格是个体心理特征的综合,复杂的特性以简单的阴阳多少来分类,难免挂漏;体质与人格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线性对应关系,而要错综复杂得多。
因此,上述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另外,《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以木、火、土、金、水五行立论,将人分为五大类,称作“五行人”,比较重视个性心理特征与脏腑阴阳的关系。
古代对人的分类
![古代对人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4550774c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a.png)
古代对人的分类
以下是 9 条关于古代对人的分类:
1. 古代有君子这样的人啊!就像孔子,他是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代表,温文尔雅,以礼待人,这不就是君子的典范吗?
2. 还有隐士这类人呢!像陶渊明,远离尘世喧嚣,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悠然自得,多惬意啊!他不就是个典型的隐士吗?
3. 难道忘了侠士吗?像展昭那样,行侠仗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股子豪气,让人好生敬佩啊!
4. 谋士也是很重要的一类呀!就像诸葛亮,足智多谋,为君主出谋划策,那智慧,简直绝了,不是吗?
5. 古代的文人也很了不起啊!像李白,潇洒不羁,饮酒作诗,那才情四溢的样子,真让人羡慕呢!
6. 武士也是不可忽视的呢!好比关羽,武艺高强,威震天下,这强大的实力,能不让人惊叹吗?
7. 还有那些贤达之人呀!像伯夷叔齐,坚守道义,高尚其志,这坚守的精神,不令人动容吗?
8. 政客算一类吧!就像吕不韦,在政治舞台上翻云覆雨,手段厉害着呢,这就是政客的特点啊!
9. 古代的贵族们也有独特之处啊!像那些王公贵族们,过着奢华的生活,举手投足间都透着高贵,不就是贵族的样子吗?
我觉得古代对人的分类很有意思,每种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和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人格类型分类与鉴定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作者认为传统中国文化本身是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心理学意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因此,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应注重中国文化中的这种心理学的意义。
西方不少心理学家将中国作为心理学的第一故乡,而中国心理学家则将心理学单纯作为西方科学。
我们都不能因为引进西方的“psychology”,接受西方的“mind”,而丢弃或忽略了自己的“心”。
当代心理学已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但是其所缺少的,正是一颗“心”。
中国文化心理学所蕴含的正是这种“心”的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里谈谈中国古代学者对人格类型的分类是有必要的。
古代思想家为了增进对人的认识,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分类。
如孔子、荀子、刘劭等人以及《黄帝内经》等著作,都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
由于笔者的知识有限,在这里笔者仅仅简介一下。
孔子的人格类型说
孔子从德行、智能和气禀三个方面对人格进行分类,提出自己的人格类型说。
首先,孔子从德行方面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
这一划分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全部历史,直至今日,仍深入人心。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此后,《荀子》《淮南子》等著作对孔子的界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扬。
其次,孔子从人的气禀方面将人分为狂、狷和中行三种。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即敢说敢为,积极进取;“狷”即遇事拘谨,不敢作为;“中行”则是言行合乎中庸。
再次,孔子从智能的角度将人划分为上智、下愚和中人。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荀子的人格类型说
荀子除了继承孔子的君子、小人观之外,又提出了新的人格类型说。
首先,他根据“勇”的程度,把人分为上勇之人、中勇之人和下勇之人,荀子说:“天下有中(正道之意),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
轻身而重货,
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这里的上勇是大智大勇,中勇次之,下勇是匹夫之勇,逞一时之快。
其次,荀子根据“勇”的性质,将人分为狗彘之勇者,贾盗之勇者,小人之勇者,士君子之勇者。
在小人之勇与君子之勇的基础上,将小人之勇分化为三种,并与士君子之勇相对。
再次,荀子根据德行,将人分为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小人五种。
荀子说:“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
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
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这实质上是在君子与小人的划分基础上,将君子分成四种,并与小人相对。
这样进一步分化而具体,更增进了此依据的准确性。
《黄帝内经》的人格类型说
《黄帝内经》对人的划分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
一是从秉持阴阳之气的多少,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少阳之人,太阳之人。
二是从五行的角度,将人分为金形之人,木形之人,水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
前者侧重于心理,后者侧重于生理。
两类相互搭配,又形成二十五种复合型之人。
就阴阳五种人格的本性、德行而言,《黄帝内经?灵枢》写道:“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容,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得意自足的样子),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是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此外,《黄帝内经》从情态、年龄、体型、勇怯等方面揭示人格的特征,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刘向、诸葛亮、唐太宗、司马光等亦对人格的类型有所论述。
人格鉴定思想
在古人看来,知人是最难的一件事。
如庄子就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夏秋冬,旦暮之期。
人者,厚貌深情。
”所以,古代思想家在如何鉴定人格的问题上多有探讨。
如孔子、庄子、韩非子、诸葛亮等分别提出各自的人格鉴定方法,又称知人法。
兹列举如下。
(1)孔子的“听观法”。
孔子不仅从多角度提出知人的依据,而且还提出自己的知人方法。
他认为,知人不能只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即“观其所由,察其所举,视其所安”。
只有将“听言”与“观行”结合起来,长期考察,才能知人。
(2)庄子的“九征”法。
庄子认为“人者貌厚情深”,所以知人甚难。
但并非不可知,于是他提出知人“九征”法。
他说:“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
(3)韩非子的知人术。
韩非子提出御臣七术,其中“三术”是讲知人的方法。
韩非子说:“主之所用也,七术。
所察也,六微。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
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其中的“众端参观”就是要从各个方面考察臣子的言行;“挟知而问”就是明知故问;“倒言反事”就是正话反说,正事反做。
后两项是用来考察臣子是否忠诚、可信。
(4)诸葛亮“知人七法”。
诸葛亮一方面强调知人之难,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实,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约定之意)之以事而观其信”。
如果以现代心理学观点审视古代人格鉴定方法,则主要有谈话法、调查法、观察法、情境法。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活动产品分析法,此法主要是通过分析诗文或书画作品来鉴定人格的方法。
这是古代思想家在“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言为心声,字为心画”等命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知人方法。
关于文学作品与作者人格的相关性,古代思想家早有清晰的认识。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诗言志”之说。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古人通过诗、文、书、画鉴定书写者的人格,是一种十分便捷而有效的方法。
综观古代思想家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先秦、汉魏六朝和唐代。
唐代以后,少有惊人之说。
这也说明,中国古代社会走过鼎盛时期以后,其思想领域也在承袭旧说中走向衰微。
比较来看,我国古代的人格形成、分类、鉴定思想多有独到之处。
有些问题,西文现代心理学家还在研究之中,而中国古代思想家却以整体思维的方法早已跨入了真理的大门。
如鉴定人格的情境法、诗文书画分析法等。
所以,总结并继承我国古代这一份优秀的思想遗产,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