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竹枝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原文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翻译春天,山上的野桃花红艳艳的开的正旺,蜀江的江水拍着旁边的悬崖峭壁。

一位姑娘看见了,认为丈夫的喜爱如同这桃花转瞬即逝,而无限的忧愁就如这源源不断的江水。

注释山桃:野桃。

上头:山头,山顶上。

鉴赏头两句写眼前景色:“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上句写满山桃花红艳艳,下句写江水拍山而流,描写了水恋山的情景,这样的情景原是很美的,但对诗中的女子来讲,如此美景恰恰勾起了她的无限痛苦:“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这两句是对景抒情,用的是两个比喻:花红易衰,正像郎君的爱情虽甜,但不久便衰落;而流水滔滔不绝,正好像自己的无尽愁苦。

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了这个失恋女子的内心痛苦。

比喻贴切、动人,使人读了,不禁为这个女子在爱情上的不幸遭遇而深受感动。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用江水比拟亡国之痛的深沉悠长,历来被人们称为写愁的名句,其实这正是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脱胎而来的。

这首诗和前首诗一样,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创作背景这组诗一共九首,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竹枝词作者: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译文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

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

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其一~其四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其一~其四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并引)其一~其四赏析《竹枝词九首》(并引)“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其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诗名《竹枝词九首》(并序),我们先从序开始解读起:“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字词典故“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今属重庆市。

此当指夔州。

)赏析刘禹锡说,四方的歌曲,不同的口音而相同的音乐。

这一年正月(据说是822年,即唐穆宗长庆二年),我来到夔州这个地方,这里的儿郎一起唱着《竹枝》歌,吹着短笛,击打着鼓去赶赴节日。

“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字词典故“睢huī”:仰视的样子。

“聆”:听。

“中黄钟之羽“:以黄钟调为基音,当中的羽调(宫商角徵羽)。

“卒章”:结尾的段落。

“激ji1讦jie2”:激烈昂扬。

“伧chen儜ning2”:杂乱粗劣。

“含思”:含情,含意。

“淇、濮”:【太行东侧,有淇水,也有濮水,二水为文化之河,常见于《诗经》、《左传》等早期作品之中。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赏析刘禹锡说,唱歌的人都扬起衣袖,仰视跳舞,使用的乐曲多是先贤写的。

我聆听其中的音乐,主要是以黄钟为基音的羽调。

它们的结尾部分激扬像吴地的声调。

这样的词曲虽然听起来有些杂乱粗劣,而有些分辨不清,不过感觉还是很含情婉转的,大有类似于古代淇,濮地区的艳情。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1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注释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赏析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

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

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

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

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竹枝词》翻译及全诗赏析2竹枝词四首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簇簇,江篱湿叶碧凄凄。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翻译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

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偏斜。

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猿猴和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竹技》曲调苦怨究竟是把谁怨?夜静山空里歌声时续又时断。

巴楚的青年男女齐声来歌唱,愁杯了江楼里的忠州病长官。

坐着小船,从巴东到巴西去。

一路上,江风吹动波浪,大雨下个不停。

那江边的水蓼草开着白里带红的小花,似乎感到了寒冷,相互紧紧挤在一起;被雨打湿的江蓠草叶,更显得幽绿幽绿的。

大江边是谁在唱那《竹枝词》?前声曲幽咽之后声调迟迟。

难怪曲调苦只因为词语苦,所唱的多是通州司马的诗。

注释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

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

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古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古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古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这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组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竹枝词九首》原文唐代:刘禹锡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释⑴岁正月: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

⑵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参见《隋书·地理志》上巴东郡),今属重庆市。

此当指夔州。

⑶睢:仰视。

⑷激讦:激越清脆。

吴声:吴地的乐歌。

⑸伧儜不可分:听不太懂。

⑹淇、濮:周代卫国(今河南省内)的两条水名。

《诗经》多处咏及。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⑺俾:使。

巴歈:巴即巴郡,约当现在重庆一带。

歈即民歌。

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后人对变风变雅的解说很多,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产生的风、雅之诗是正风正雅;而乱世产生的诗歌则失去了雅正平和之气,故称变风、变雅。

刘禹锡此处使用变风一词,似乎并非强调世事之治乱,而是侧重于体察民俗风情之意。

刘禹锡《竹枝》原文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原文及赏析

竹枝
[唐] 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作品赏析
【注释】: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

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

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
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

“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

“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

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

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

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

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

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

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注释赏析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着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注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唱:一说“踏”。

唱歌声,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

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

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翻译】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声调宛转动人。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译文及赏析竹枝词九首作者:刘禹锡(一)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三)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四)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七)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八)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九)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译文(一)春天里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见底。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北方人看着此情景切不要动了乡情。

(二)鲜红的桃花开满山头,蜀江的春水拍打着山崖向东流。

桃花红颜容易凋谢就像郎君心意,春水长流不尽恰似我的忧愁。

(三)雨后初晴的阳光照耀着江上的红楼,瀼西的春江水泛着粼粼微波。

桥东桥西长着美好的杨柳,树下人来人往唱着民歌。

(四)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船帆。

托他给我那个冤家捎一封信,冤家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五)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杯。

昭君坊中有很多的妇女相伴,她们是从永安宫外踏青回来。

(六)城西门前大江中的滟滪堆,年年被波浪冲击也不能摧毁。

懊恼的是人心比不上这石头,一会儿往东去,一会儿又朝西来。

(七)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

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八)巫峡苍苍在烟雨迷蒙的时节,凄清的猿啼从最高的树枝上传来。

这里愁苦的旅人自然断肠,但从来不是由于那猿啼声音悲哀。

(九)山上层层开满桃花李花,白云里升起烟火是山上人家。

戴银钏金钗的妇女下山来背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前去烧荒种庄稼。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篇一」原文:竹枝词朝代:明代作者:何景明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翻译: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

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

孤舟客:作者自指。

赏析:竹枝词本为民歌,大抵唐人所写多为儿女柔情,或离人旅思;后世所作,除上述主题外,多歌咏风俗人情。

这首竹枝词为作者舟过瞿塘峡的旅思之作。

长江三峡凄清冷峻自古闻名,“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作者此时孤舟过峡,眼见秋草荒芜,寒月当空,冷烟萦绕,峡深流急,令人胆寒心悸。

作者在此“实话实说”,倒跳出了前人窠臼。

这样写来更见出瞿塘峡之险,“断肠”并非是凄厉的猿声,而是这阴森恐怖的江峡,江峡之险才是令人“断肠”的真正原因。

竹枝词刘禹锡原文赏析及翻译「篇二」原文: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九》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其九唐·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释烧畲(shē):指的是烧荒种田。

翻译山上开放的桃花、梨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下山担水准备做饭,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赏析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

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

”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

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

“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

此山彼山,触处皆是。

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

次句由景及人。

“云间”形容山顶之高。

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

“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

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

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

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

一、借代。

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对仗。

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

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

竹枝词古诗译文及赏析

竹枝词古诗译文及赏析

竹枝词古诗译文及赏析竹枝词古诗译文及赏析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出自刘禹锡的《竹枝词》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诗文解释】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唱:一说“踏”。

唱歌声,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

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

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著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诗文赏析】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声调宛转动人。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一》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一》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其一
唐·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注释
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

东汉初公孙述筑城。

述自号白帝,因名。

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

白盐山: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

蜀江:泛指蜀地境内河流。

翻译
春天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澈见底。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没上去的北方人也动了乡情。

赏析
本诗开头两句写夔门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

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

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

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

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
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

此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与歌的悦耳,但因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便自然地表现出歌声的优美。

“北人莫上动乡情”,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

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此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

竹枝词九首·其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竹枝词九首·其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最新)

竹枝词九首·其九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竹枝词九首·其九唐代:刘禹锡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译文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山上开放的桃花、梨花层层叠叠、布满山野,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下山担水准备做饭,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

注释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shē)。

烧畲:指的是烧荒种田。

赏析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

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

”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

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

“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

此山彼山,触处皆是。

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

次句由景及人。

“云间”形容山顶之高。

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

“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

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

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

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

一、借代。

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注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注释赏析刘禹锡《竹枝词》原文注释赏析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

他是匈奴族后裔,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

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今属浙江)。

刘禹锡出生在嘉兴。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

他的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的显着特色,情调上独具一格。

语言简朴生动,情致缠绵,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中《竹枝》(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句为著名的双关语,足见诗人之匠心独具。

其诗结有《刘宾客集》。

【注释】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唱:一说“踏”。

唱歌声,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

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

踏歌,是民间的一种歌调,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翻译】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

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

声调宛转动人。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写了十来篇,这是其中一首摹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它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九》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烧畲同烧畲)
1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赏析这是组《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

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

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

”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

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

“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

此山彼山,触处皆是。

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

次句由景及人。

“云间”形容山顶之高。

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

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

“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

“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

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

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

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年代:唐作者: 刘禹锡《竹枝》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

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

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

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

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

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

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

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

第三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

刘禹锡《竹枝》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刘禹锡《竹枝》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竹枝刘禹锡(唐代)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家住成都万里桥。

译文日出三竿高,春雾已消散,江边停泊着蜀客的行船。

托他给我的丈夫捎一封信,他就住在成都的万里桥畔。

注释兰桡(ráo):船桨的美称。

语从屈原《九歌·湘君》“桂棹兮兰枻,斫冰兮积雪”中的“兰枻”化出,南朝宫廷诗中多有使用。

狂夫:女子对丈夫的称呼。

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万里桥:故址在今成都南门锦江上。

创作背景本诗是组诗《竹枝词九首》中的第四首。

这组诗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夔州在长江三峡的上游,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当地流行着叫“竹枝词”的民歌形式。

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

简析“日出三竿”一首,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

诗中的“兰桡”和“狂夫”属于文人用典,与竹枝词的风格不合,有卖弄典故之嫌。

“狂夫”一词源自《诗经》,作为妇女称呼自己丈夫的谦辞,曾被唐代诗人大量使用。

这里既是用典又是时俗,加上诗中女子给远在成都那个商业兴盛、水陆繁忙之地万里桥的丈夫捎信时思念、嗔怒交织的口吻,生动地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丈夫怨爱交加的情感。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竹枝词》全诗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朝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参考译文: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

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赏析:《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五~其九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五~其九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五~其九赏析《竹枝词九首》刘禹锡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字词典故“两岸”:指三峡两岸。

赏析刘禹锡说,两岸漫山遍野,如下雪般地开满了山花。

两岸的百姓人家,家家都拿出银杯,盛满了春天的美酒。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字词典故“昭君”:昭君的故乡“秭zi3归县”离此不远,“巫山县”顺江下去“巴东县”,再下去就是“秭归县”。

“坊”:街坊,巷里。

“永安宫”:永安宫在白帝城,是刘备的行宫和托孤的地方。

赏析刘禹锡说,这里的女子就如昭君一般美丽,阳春季节,女子的坊中多有女伴相聚,一同来到永安宫外,踏青赏花。

山花与美女相映成趣。

其五“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其六“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字词典故“城”:白帝城。

“滟滪堆”:【滟滪堆,俗称燕窝石,古代又名犹豫石。

位于白帝城下瞿塘峡口,因航运障碍,于1958年冬炸除,现在这块巨石存放在重庆的三峡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

】赏析刘禹锡说,来到白帝城的西门前,就可以看到江中的“滟滪堆”。

“滟滪堆”这块巨石啊,实在是坚强,年复一年的波浪都不能把它摧毁。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字词典故“少shao4时”:少年的时候,青春的时候。

赏析刘禹锡说,懊恼啊,人心不如石头坚定。

很多人少年的时候雄心壮志地往东边去,后来又纷纷回到西边来。

这个“少时”有得探讨,如果读“少shao4时”,是青春少年之时;如果读“少shao3时”,就是一会儿的意思。

就是说,一会往东去,一会儿又往西来,来来去去,心都没有一个定性,这样的解释也是行得通。

不过,考虑这三峡的险要,恐怕没那么容易来来去去吧,所以解释成少年之时,或者更加合理。

竹枝词九首其一的意思

竹枝词九首其一的意思

竹枝词九首其一的意思
竹枝词九首其一的意思
竹枝词九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译文
春天白帝城头长满青草,白盐山下蜀江水清澈见底。

当地人来来往往唱着当地民歌,北方人见到不要动了乡情。

注释
白帝城: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下临瞿塘峡口之夔门。

东汉初公孙述筑城。

述自号白帝,因名。

三国时刘备为吴将陆逊所败,退居于此,卒于城中永安宫。

白盐山: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南长江南岸。

蜀江:泛指蜀地境内河流。

第 1 页共1 页。

《竹枝词》全诗及赏析

《竹枝词》全诗及赏析

《竹枝词》全诗及赏析《竹枝词》全诗及赏析一、《竹枝词》全诗及注解《竹枝词》作者: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词释义竹枝词:古代四川的民歌。

唱:亦作“踏”,“踏歌”,唱歌以脚踏地为节拍。

晴:与“情”同音,谐音双关。

这一句语意双关,既写江上晴雨天气,又写出了好的心情。

古诗今译岸上杨柳青青江水平平,听到情郎在江上的歌声。

东边出太阳西边下着雨,以为它没晴原来却有晴。

二、《竹枝词》赏析赏析一《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

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枝词九首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

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3]
整体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

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

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名家点评
其一
《笺要》:
i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

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

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

[4]
其一
/、k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

第三句承首句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

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

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比而兼兴之体也。

[5]
其六
《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

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

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

慨世情之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

[6]
其七
《诗境浅说续编》:
首言十二滩道路艰难,以质朴之笔写之,合《竹枝》格调。

第四
直(按指城西门前滟滪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

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
称,因水为万山所束,巨石所阻,激而为不平之鸣,一入平原,江流漫缓矣。

若人心则平地可起波澜,其险恶殆过于瞿唐千尺滩也。

[7]
其九
《山谷题跋》: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

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

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刘梦得《竹枝》九篇,盖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

使、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碧鸡漫志》:
唐时占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
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闻见后录》:
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
宛转之艳,他妓者皆不能也。

《韵语阳秋》: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

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

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

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唐诗镜》:
竹枝词俚而雅。

《唐诗绝句类选》:
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唐诗摘钞》:
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耳。

《诗辩坻》:
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

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

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