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拓展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一、开设背景按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要求,我校以二期课改理念“学生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整合学校优质资源,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能力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课程和主动学习平台。
经讨论,现对我校拓展型的课程实施制订以下方案。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基本掌握所选择学习领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能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或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祖国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1 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的安排基于学校师资、现有资源的评估分析,在以下几个主要领域开设拓展课程其中,“文学欣赏、我手写我心”等课程是要求全体学生选修的课程,保证了基本素养的落实,体现学校对人文知识的重视。
而“自然科技、音乐、体育、美术领域”等的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选修,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实行走班制,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发展智能。
四、课程实施的条件(二)实施流程教师申报----教务处审定----课程介绍----学生选课----教导处编班调整----课程开设----常规管理----学期考核(三)实施过程1.发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
拓展型课程的开设是教研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和帮助教师撰写校本教材和开好课目。
组长、骨干教师带头、示范,提高本组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并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和研究教材、教法。
定期向教务处反馈教学信息。
2.教务处负责审定、汇编和指导校本教材的编撰。
2教务处指导教师认真编撰校本教材,准备教案讲义并分析教法、学生和实践,力争讲义在一年内逐步形成校本教材。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拓展型学习,学生因该能够: • 拓展和加深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体验 • 拓展基本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形成选择学习、自我规划 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运用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达、交流和各做的能力。 • 发展兴趣爱好,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 格,具有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的精神 • 适应时代的变化,为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个性化的基础
3. 评价的形式与结果
① 评价的形式 ② 评价的结果
(二)对教师的评价
1. 评价的要求
① ② ③ ④ ⑤ 课程实施计划的合理性 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和适切性 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程度 实施拓展型课程的投入程度 在实施、开发和建设拓展型课程过程中其专业水平的 提高程度 ⑥ 课程目标的达成
科目 学科类科目 组(以兴趣 活动、阅读 活动为主) 实践活动类 科目
模块或主题 由若干兴趣活 动和阅读活动 的模块或主题 组成 由班级文化和 班队活动、自 我服务与公益 劳动、社区服 务与社会实践 的模块或主题 组成 由若干专题教 育模块或主题 组成
说明 属自主拓展课程,由 国家、学校开发。 学生自主选择。 属限定拓展课程,由 学校设计实施。 学生限定选择。
1. 学校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2. 教师对学生进行选课指导 (四)积极推进信息科技在课程实施中的应用
八、课程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1. 评价的要求
① 差异性和层次性 ② 限定性和自主性 ③ 社会性和校本性
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初中
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初中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初中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拓展性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拓展性课程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培养综合素养,拓展视野,提高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对于初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 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2.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三、实施方案1. 课程设置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拓展性课程,包括但不限于科技创新、艺术表现、体育健身、社会实践等方面。
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 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制学习、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 资源整合整合校内外资源,如利用校园设施、邀请社会资源、开展校园活动等,为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资源整合,丰富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 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拓展性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实施效果通过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学校可以逐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拓展性课程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五、总结拓展性课程实施方案对于初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拓展性课程的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建设丰富多样课程培养身心健康学生-杨浦高级中学
杨浦高级中学2018学年课程计划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是上海市教委命名的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学校创建于1953年,1960年更名为工农师范大学,1962年更名为杨浦中学,1984年恢复为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1997年转制为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是上海市11所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之一。
学校占地113亩,建筑面积5.2万M2,绿化面积3.1万M2,图书馆藏书10余万册。
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1100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是学校的名誉校长,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47人,专任教师130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高级教师54人,区拔尖人才1人,局拔尖人才5人,区学科带头人10人,区骨干教师11人。
学校曾拥有四个“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师培养基地”,连续14届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2010年被评为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暨师范生实习基地。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2018学年课程计划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加强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及《上海市高中2018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为依据,坚持开足、开齐、开好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背景分析2018学年学校三个年级全部实行新高考制度和新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要求学生在取得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合格考试的基础上,选择三门参加等级考试,其成绩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一部分,这一制度的改革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同时也给学校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
2018学年学校将在高一、高二年级开齐所有合格考课程,并开出所有“+3”学科的选修拓展课供学生选择,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016学年学校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开好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并且在上海市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高中课程拓展方案
高中课程拓展方案引言在高中阶段,课程设置不容忽视。
除了必修科目外,拓展课程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高中课程拓展方案,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广泛的知识和发展个人技能。
一、选修课程高中生应该有机会选择选修课程,以满足他们的兴趣并发展他们的专长。
选修课程可以包括艺术、音乐、体育、心理学等领域,让学生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发掘自己的潜力和独特才能。
二、科学竞赛科学竞赛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学竞赛,例如数学竞赛、物理竞赛、化学竞赛等。
这样的竞赛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并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社区服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的好办法。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清洁活动、义工活动等,让他们体验为他人带来正面影响的重要性。
四、创新项目学生在高中阶段可以提出并实施一些创新项目。
这些项目可以是科学、艺术或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
五、实践经验学校应该提供实践经验的机会给学生们,让他们在学校外拓展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这可以包括实习、实地考察、参观实习等。
通过实践经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学习的内容,并提升他们的职业意识。
六、外语学习提供多种语言学习机会可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增加竞争力。
学校可以开设多种外语课程,如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七、思维训练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非常重要。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思维训练课程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八、文化交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增加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化交流项目、海外交流等,让他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九、领导力培养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是高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可以开设领导力培训课程,提供学生担任学生会、班级干部等职位的机会,并指导他们发展自己的领导潜能。
__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__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__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目的:1、构建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学生的特长。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二、课程原则1、贴近学生: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
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2、关联学科:根据学校的教师力量及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学校开设的各学科相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3、彰显特色: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和现有的教师水平,打造符合学校条件的有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的真正校本化。
三、课程内容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为核心内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和设施的条件等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体育运动素养类、艺术修养类四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体育运动类:通过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1、课程设置:原则上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确定负责人及成员,组织校本课程材料。
2、学生选题: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推荐课程相结合。
中学学年拓展课程实施计划
中学学年拓展课程实施计划中学2014学年拓展课程实施计划一、指导思想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校本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向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性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其课程注重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拓展课的开发与实施,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也是与本校的赞赏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体验并可持续发展,让每位教师在自主发展中感受幸福”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实施旨在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使其进一步得到拓展和深化,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阔眼界,拓展思维,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提升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三、课程设置拓展课分别在六、七、八年级开设,主要科目设置如下类别课程名称艺体类舞蹈选排与欣赏、羽毛球、足球、围棋、乒乓球人文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走进经典、礼仪就在你身边、凝固的音乐、故事会学科类英语影评、趣味数学、Photoshop、市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英语阅读、趣味听力、英美原声、魔法数学自然科学类急救包扎、化学实验探究、科学探究小实验手工类创意服装设计制作、剪纸、陶艺、钩花入门四、课程实施1、学生选课:开学第一周,在班主任、年级组长的配合下,学生根据教导处开出的课程目录,结合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选择课程,每个年级统计后上交教导处,学校根据学生的志愿,结合具体情况,对部分课程进行微调,最后确认班级人数。
2、课程开设:教导处根据上报情况安排课程开设的教室、时间,将每位教师的任课学生、地点、时间以书面形式通知。
开课时间为每周二第7节。
要求每位教师课前做好备课工作,课堂上及时做好点名工作,课后做好评价工作。
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
关于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若干意见(试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一、明确课程功能定位,提升课程育人作用学校拓展型课程建设与实施的主要依据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试行稿)》、《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以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两纲”)。
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发展学生的不同基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的自我发展方向。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利于落实学校育人目标、体现管理者的办学思想、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拓展;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吸收和内化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形成办学特色。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结构的整体认识、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积累并迁移教学经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有利于学生通过选择学习,学会自主选择与自我规划;有利于学生丰富学习经历、激发学习情感、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拓展型课程由限定拓展课程和自主拓展课程组成。
限定拓展课程包括专题教育、学校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主要由国家、地方和学校负责建设,学校负责选择与实施;自主拓展课程包括学科课程的延伸、综合、拓宽及各类兴趣活动和阅读活动,主要由学校负责规划与实施,学生自主选择修习。
本意见的“学校拓展型课程”特指自主拓展课程。
二、明确课程建设要求,形成课程建设规范1.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属学校课程建设范围,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根据学校的育人目标及社区资源、家长资源、学校条件、学生需求等要素,制定学校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统领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2.学校拓展型课程的建设应做到门类完备、活动(科目)品种丰富,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较强的选择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高中学业拓展方案
高中学业拓展方案第一部分:学业拓展的重要性现代社会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仅仅具备基础的学科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
因此,高中学生需要进行学业拓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二部分:语言学习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无论是在学术、职场还是人际交往中,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学生可以选择学习第二外语,例如法语、德语、日语等,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交际能力。
第三部分:科学研究高中学生可以参与科学研究项目,锻炼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以选择参加实验室实践,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并亲身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第四部分:社会实践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高中生可以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同时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可以选择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等,积累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
第五部分:体育锻炼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培养了毅力、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高中学生可以选择加入校队、参加体育比赛等,通过持续的运动锻炼提高自身体质和意志品质。
第六部分:艺术修养艺术是人类情感和审美追求的表达方式,对于塑造个人品位和情感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高中生可以选择学习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部分:亲子关系建设在忙碌的学业中,很容易忽略与父母的关系。
高中学生应该主动与父母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可以选择参加亲子活动、和父母进行心灵沟通,增进亲子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第八部分:自我成长个人的成长不仅仅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更需要自己的努力和反思。
高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写作、参加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
第九部分:实习经历高中学生可以选择进行实习,了解职业环境和锻炼实践能力。
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行业,亲身体验职业生活,并丰富自己的简历和人生经历。
第十部分: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中时期面临着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说明
《上海市中小学拓展型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稿)》的说明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课程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建设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上海中小学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重点。
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包括那些内容,拓展型课程对孩子的成长有那些好处等等,这是许多家长和社会所关心的。
现就拓展型课程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1.为什么要设置拓展型课程?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肩负着时代的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它应该具有超前的培养意识,要随时根据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对未来教育作出的预测,调整培养目标,并设置相应的课程。
教育要着眼于未来,而未来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一个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
拓展型课程正是着眼于这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开发作为重点,努力改变学校教育“千人一面,万人同一张课程表”的培养模式,改变基础教育课程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
在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新的理念的指导下,拓展型课程为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础人才设置了学习通道。
拓展型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兴趣和爱好、需要和追求。
学校通过三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既有最基本的的知识技能,又拥有广博的视野,既有共同的基础,又有发展自己个性特长的不同基础,既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又具备坚实的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而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什么是拓展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改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选择学习的能力为宗旨,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经历,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同时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学科拓展课程实施方案
学科拓展课程实施方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科拓展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学科拓展课程是指在传统学科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本文将就学科拓展课程的实施方案进行探讨,以期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课程设置与规划。
学科拓展课程的设置与规划是学校开展此类课程的首要任务。
首先,学校需要明确学科拓展课程的定位和目标,确定开设的学科拓展课程类型,如STEM课程、STEAM课程、创客课程等。
其次,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安排学科拓展课程的内容和形式,确保课程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最后,学校需要结合学科拓展课程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课程的时间安排和教学资源的配置,确保课程的顺利实施。
二、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科拓展课程实施的关键。
学校需要建立一支具有跨学科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
其次,学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专家学者参与学科拓展课程的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持。
最后,学校要建立健全的教师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教学质量。
三、课程评价与反馈。
学科拓展课程的评价与反馈是保障课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学校需要建立科学、全面的课程评价体系,包括课程目标评价、课程内容评价、教学方法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多个方面。
同时,学校还要注重对学科拓展课程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四、资源支持与保障。
学科拓展课程的实施需要得到全面的资源支持与保障。
学校要积极争取各类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材教辅、教学场地等,为学科拓展课程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学校还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吸纳社会资源,为学科拓展课程的实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定位:拓展型课程是按不同需求夯实不同基础的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必须修习与可供选择相结合的课程;是拓展基础型课程并为研究型课程作准备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掌握所选择学习领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具有自主学习、定向选择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能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并获得某一方面方面的定向发展,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或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兴趣爱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设置原则:1、基础性: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和生存发展发展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2、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
3、开放性:强调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加强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知识的来源的开放性。
4、时代性: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最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内容的编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加强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综合性:加强课程学科知识的再组合,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整合;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四、课程设置:(一)学科拓展型课程:1、分层拓展课程:与基础型课程领域(学科)相同、内容层次不同的课程。
拓展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一、开设背景按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要求,我校以二期课改理念“学生发展为本”为指导思想,整合学校优质资源,将学生的需求与教师的能力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课程和主动学习平台。
经讨论,现对我校拓展型的课程实施制订以下方案。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基本掌握所选择学习领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能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或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为祖国建设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1 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的安排基于学校师资、现有资源的评估分析,在以下几个主要领域开设拓展课程其中,“文学欣赏、我手写我心”等课程是要求全体学生选修的课程,保证了基本素养的落实,体现学校对人文知识的重视。
而“自然科技、音乐、体育、美术领域”等的课程完全由学生自主选修,每周安排一定的时间实行走班制,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开阔眼界、拓展思维、发展智能。
四、课程实施的条件(二)实施流程教师申报----教务处审定----课程介绍----学生选课----教导处编班调整----课程开设----常规管理----学期考核(三)实施过程1.发挥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
拓展型课程的开设是教研组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鼓励和帮助教师撰写校本教材和开好课目。
组长、骨干教师带头、示范,提高本组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并深入课堂听课,指导和研究教材、教法。
定期向教务处反馈教学信息。
2.教务处负责审定、汇编和指导校本教材的编撰。
2教务处指导教师认真编撰校本教材,准备教案讲义并分析教法、学生和实践,力争讲义在一年内逐步形成校本教材。
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标现代教育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拓展型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方案旨在实施拓展型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实施步骤1. 制定课程目标:明确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例如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2. 设计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应包含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和团队合作等环节。
例如,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可以设计相关的创新项目,让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
3. 确定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目标,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4. 选择教学资源:根据课程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资源,如课本、教辅资料、实验设备等。
同时,也可以引入外部资源,如专家讲座、企业合作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5. 制定考核评价方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在课程中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提升情况。
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如学习报告、项目展示、小组讨论等。
6. 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使其了解拓展型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实施要求。
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流程,确保课程顺利进行。
7. 学校支持和资源投入:学校应给予拓展型课程充分的支持和资源投入,包括教室设施、实验设备、教师配备等。
同时,也可以积极与外部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8. 展示交流和经验总结:定期举办学生作品展示、教师交流会等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经验。
同时,也可以进行课程的经验总结和改进,提高课程的实施质量。
三、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拓展型课程,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2.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激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中学拓展型课程、资优生课程、研究型课程、社团课程课时方案
中学拓展型课程、资优生课程、研究型课程、社团课程课时方案一、拓展型课程与资优生课程1、课时安排2、星级课程课时津贴的考核标准3、说明(1)拓展型课程与资优生课程覆盖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2)拓展型课程与资优生课程产生的课时数每周统计,每学期末结算。
课时津贴单价按照核定的课程星级决定。
(3)每年6月份进行宣传动员,教师领取或上网下载拓展型课程开设申报表。
要求除了任教高三高考学科的教师外,其他教师必须在每学年设计申报至少1个课程。
(4)资优生课程任课教师每学期由教学管理部聘请。
开设以培养资优生创新素养为主的微型课程。
资优生课程课时津贴参照拓展型课程。
(5)未达到一星级课程要求的课程为不合格课程,由教学管理部核算时酌情减少课时数。
二、研究型课程与社团课程(每学年10个研究型课程与社团课程封顶)1、课程津贴考核及奖励标准(1)研究型课程与社团课程覆盖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
(2)研究型课程与社团课程工资由指导津贴和奖励两部分组成,在每学期末结算。
研究型课程与社团课程工资的计算方法为指导津贴与奖励之和。
(3)担任一个课题或社团的指导教师,指导津贴为200元/学期。
每位教师最多担任10个课题和社团的指导教师(即所指导的课题与社团总数相加不超过10个)。
指导津贴封顶为2000元/学期。
(4)所指导的课题或社团获得各级各类奖项,指导教师可获得奖励为100-300元。
同一个课题或社团的奖励就高不就低,不同课题或社团获奖可以累加,上不封顶(即指导津贴与奖励之和可以超过2000元)。
(5)研究型课程课题指导时间请任课教师自行安排。
学校统一安排5次集中指导活动。
(6)社团活动时间统一安排在中午时间①夏令时每周二中午12:40-13:20②冬令时每周二中午12:00-12:40。
(7)若存在未达到基本课程要求、课程评价为不合格课程,由教学管理部酌情减少课时数核算。
若存在研究型课程与社团课程指导过程中弄虚作假的行为,经查实后作为教学事故,由教学管理部酌情减少绩效工资。
课题型课程实施方案-杨浦高级中学
课题型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定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
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在于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记忆和理解、立足于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究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而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载体。
开发一种新的课程类型,来实现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探究,提高基础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水平,夯实“终身学习”的基础。
2.分年级目标:高一年级:(1)开设科学系列讲座。
通过科学系列讲座,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奉献祖国的精神;逐步形成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逐步形成打破学科界限看问题的意识,初步了解科学实践、社会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最基本的技能。
(3)通过课题型课程初步知识的介绍以及小课题研究的实践,使学生初步了解课题研究的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
高二年级:(1)在专家学者的亲自指导下,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培养选题的能力,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的能力,撰写课题报告,表达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等。
初步掌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促进学生乐于探究的积极情感体验的形成。
(3)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和成果共享的意识。
高三年级:(1)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
能根据“课题型课程学生记录手册”、论文等资料,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反思、评价和完善。
(2)养成共享成果的习惯,主动向低年级同学介绍自己进行课题研究的体会,提供有关资料、作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杨浦高级中学“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高级中学‚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讨论稿)一、指导思想与目标1、课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学校科学发展;围绕‘精’字做文章:精益求精、精心设计,精品意识、精细管理。
2、发展目标:每年成熟几门建设几门精品课程,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建成30 门左右校级特色课程、20门左右精品课程。
二、课程体系与内容精品课程建设包括校本化的课程开发和校本化的课程实施。
既包括学校自身独特性的课程开发,也包括对国家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的精品课程由学科、模块、专题三个层面组成,涵盖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
1、基础型课程。
力求科学、有效、合理。
着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同时为学生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奠定基础的课程,有相对统一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学生必须共同修习的课程。
体现出符合该学段特点的可再生长的基础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能力,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信息科技、体育与保健及有关综合或分科知识类等科目。
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课时设置调整?精品教学方案?精辟教学专题?精品训练体系?2、拓展型课程。
因人设课,形成特色教师、特色课程。
在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知识上的扩展和潜在能力的发展,着重培养为学生终生学习打基础的发展性学力,兼顾学生创造性学力培养。
是学生可以分领域限定选学的课程。
内容与要求有弹性、可变动,不重知识量,而重点在于独立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
其发展的领域有相同性,而层次与内容可有不同,对个性特长的培养具有从启发到初步发展的功能。
分学科、技术、思想理论、劳动技术、为终身保健打基础的体锻项目及保健知识、文化素养和实践活动等领域,设置学科纵向深化以及横向交叉、综合性的科目。
搭建平台促进教师发展,发挥特长,开设特色课程;任务驱动,建设精品课程?3、研究型课程。
勇创特色,追求品牌。
在基础型课程及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在实践和研究基础上的创造性学力,包括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特长等,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的培养。
高中拓展课实施方案
高中拓展课实施方案随着高中教育的不断发展,拓展课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拓展课的实施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高中拓展课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拓展课的内容应该多样化,涵盖多个领域。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设不同类型的拓展课程,如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
这样一来,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次,拓展课的实施应该注重与课堂教学的衔接。
拓展课不应该成为学生课业负担的增加,而是应该与课堂教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拓展课程,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另外,拓展课的实施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参与。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选修课程、社团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并参与感兴趣的拓展课程。
这样一来,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拓展课的实施还应该注重评价机制的建立。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考核、学科竞赛、作品展示等方式,对学生在拓展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
这样一来,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总之,高中拓展课的实施方案应该多样化、与课堂教学衔接、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参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拓展课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各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真思考和探讨,共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高中拓展课实施方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浦高级中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定位:
拓展型课程是按不同需求夯实不同基础的课程;是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的课程;是必须修习与可供选择相结合的课程;是拓展基础型课程并为研究型课程作准备的课程。
二、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基本掌握所选择学习领域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学习习惯,具有自主学习、定向选择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能动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具有个体的学习经历、经验和体验,并获得某一方面方面的定向发展,形成自身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或深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具有兴趣爱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责任感和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形成健康的个性特长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设置原则:
1、基础性: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满足学生个性特长和生存发展发展需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
2、多样性:课程内容具有多样性,提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的需要有更多的选择,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个性发展需要。
3、开放性:强调学习与生活及社会发展的联系,加强知识系统的开放性、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开放性、知识的来源的开放性。
4、时代性: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最新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及国内外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课程内容的编制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现代科学及学科发展的新变化,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断加强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综合性:加强课程学科知识的再组合,重视学科内知识的相互渗透和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重视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重视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整合;注重科学原理的认识和掌握;注重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
四、课程设置:
(一)学科拓展型课程:
1、分层拓展课程:与基础型课程领域(学科)相同、内容层次不同的课程。
相关课程: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和高一、高二年级物理、化学学科中的分层内容。
由国家设置,学生限定选择。
2、分科拓展课程:根据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不同设置不同类型的课程。
相关课程:高三年级自然科学学科领域中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学科领域中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
由国家设置,学生限定选择。
3、分项拓展课程:在学科领域设置平行的项目。
相关课程:体育与健身学科中设置不同的项目。
根据国家要求和学校实际进行设置,教师可以跨年级开设,学生限定选择。
4、自主拓展课程:为发现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而设置的课程。
相关课程:教师根据学校整体设计,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体美育、信息科技等领域设置不同的项目。
由学校设置,教师可以跨年级开设,学生任意选择。
(二)综合实践拓展型课程:为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而设置的课程。
相关课程: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公益劳动、班团活动以及参观、考察、咨询等。
五、管理网络
1、领导小组:
成员:校长、分管校长、分管主任等
职责:策划并实施本校的拓展型课程,制定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奖惩条例;
2、工作小组:
成员:分管校长、分管主任、教研组长、拓展型课程骨干教师
职责:负责对各年级拓展型课程的落实、督查和教师的考核;遴选和编辑拓展型课程优秀校本教材;组织拓展型课程教学评比活动;在学校网站建立“拓展型课程”专题网页。
六、实施方案
(一)课程时间:
1、自主拓展课程:高一年级周一下午第8、9节课,周二下午第9节;高二年级周一下午第8、9节课,周二下午第9节。
2、综合实践拓展型课程:各种社团活动,周五下午第8、9节。
其它活动学校规定时间和课余时间。
(二)自主拓展课程实施方案:
自主拓展课程由专人负责一个项目,每位教师均必须申请至少1个项目。
项目可从学校拟定开设的项目中选择,也可根据自己的专长确定项目,可以根据学校以前其他教师开设的项目进行借鉴。
教师可以跨年级开设拓展型课。
1、课程开设对象:所有高一、二任课教师。
2、学期末进行宣传动员,教师领取或上网下载拓展型课程开设申报表。
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申报1—2个拓展型课程项目。
3、开学前一星期为拓展型课程开设申报截止日,开课申报表交教导处。
4、开学前教导处完成拓展型课程项目的汇总及整合,确定学校开设的拓展型课程项目。
5、开学初向学生公布学校开设的拓展型课程内容介绍,供学生选择参考。
6、第一周拓展型课,学生网上选报课程。
7、教导处汇总各课程的学生名单,并进行调整,确定正式开设的课程,落实开课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第二周开始上课。
8、正式开设拓展型课的教师须制订《课程纲要》,一般应包括下述内容:
(1)关于课程目标的陈述:主要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活动的安排:主要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等;
(3)课程实施:主要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等。
(三)课程管理:
1、拓展型课程开设是教师专业发展必需,是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结合自己的特点及专长所能,在规定时间内向教导处提供项目,由教导处汇总成项目库,每学期初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
2、拓展型课程采用多元双向选择的方法。
每学期初学生必须依据学校提供的拓展型课程选课表,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课程。
每位学生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学校规定的限定性选择课程的选修。
3、拓展型课程由教导处统一负责管理和实施;教导处每学期将抽查拓展型课程的教案,平时将加强巡视和组织听课评课。
每位教师的上课情况将作为教师业务考评的参考依据之一。
4、教师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强对拓展型课程教材的研究,根据学科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积极编制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
包括普通学科教材与微型课程教材、实验与实践设计教材、范例与原始材料、自学研究教材、菜单式自学方向指导教材、模块化结构教材、主题式教材等等。
可以是文字教材、电子教材或音像教材等。
可以是成套的系列教材,也可以是活页、单元组合式教材,还可以是学习包的形式等等。
(四)教学评价:(对教师)
1、评价内容
(1)教学计划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合理性;
(2)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层次性和综合性;
(3)对所教每一个学生的关注程度;
(4)教师在开发和建设拓展型课程过程中其专业水平的提高程度;
(5)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
2、评价方法
(1)学校评价
学校成立的评价小组,组成人员应对拓展型课程具有正确的认识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可以通过听课、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检查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情况、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和教学安排等手段给教师作出一定的评价。
(2)教师自我评价
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建设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以不断提高自己开发与实施拓展型课程的能力。
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引导教师学会自我评价,淡化教师之间的相互比较。
(3)学生评价
在拓展型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及完成后,可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并以此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不断提高拓展型课程的质量,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五)教学评价:(对学生)
1、评价目标:
(1)在知识或技能的某些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广或提高;
(2)兴趣爱好和潜能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3)学会选择并作出决策,能根据自身的基础、兴趣爱好和社会发展需要选择拓展内容与方向;
(4)在综合实践能力方面得到提高;
(5)在自学能力、合作能力、批评性思维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增强;
(6)勇于探索、积极创新、自觉钻研、进取向上的精神得到培养。
2、建议教师使用多种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1)自我评价:由教师确立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或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多种评价项目和方法,供学生选择,或完全由学生自己确立评价的项目和评价的方法),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教师评价:由教师通过观察、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记录,以及各种形式的问卷、多种形式的作业以及书面考核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3)相互评价: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评论。
(4)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习拓展型课程的评价。
(5)国家考试机构评价:属于国家课程的部分拓展型课程(高校录取新生时的依据之一),目前一般采取由上海市考试院的专家对学生的书面考核作出评价。
(6)由社会教育机构认定的拓展型课程:某些与社会教育机构接轨的拓展型课程的成绩评定可以直接参加社会权威教育机构的认定,如: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乐器演奏的等级考试、写字等级考试和普通话等级考试等等。
3、学分认定:满足下列条件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1)学生的出勤情况:学生对所选科目的出勤率必须达到该科目总课时的80%以上。
(2)课程评价:考核评价必须达到合格及以上。
教师根据开设课程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考核评定,评定一般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