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约束核聚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惯性约束核聚变

核能的安全使用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相对于核裂变,核聚变具有无放射性,单位质量提供的能量多等优点,而且地球上核聚变物质储量远远多于核裂变物质储量。实现受控核聚变。

聚变的原理:

他们是利用加速器或其它方法使原子核相互碰撞, 从而得到或失去能量。

要实现受控核聚变,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将燃料加热到很高的热核反应温度;二是,必须在足够时间长时间内将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约束在一起。Lawson 判据限定了实现核聚变的具体条件,即受约束的等离子体必须达到一定的密度n 、温度T 及约束时间τ。对氘氚反应,)/(109.3311mm s n ⨯≥τ,T 约为K 810。

有两种方法,实现受控核聚变。一是磁约束聚变(Magnectic Confinement Fusion ,MCF ),就是利用磁场将带电离子约束住,使之发生聚变的反应。二是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就是基于氢弹原理,即利用高能激光驱动器在极短时间将巨变燃料小球(靶丸)加热、压缩到高温、高密度,使之在中心“点火”,点燃后继核反应实现受控核聚变,从而获得干净聚变能源。

聚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强激光束快速加热氘氚靶丸表面,形成等离子体烧蚀层;二、驱动器的能量以激光或X 光形式迅速传递给烧蚀体,使之加热并迅速膨胀;当壳体外部向外扩张时,根据动量守恒定理,剩余部分则向中心挤压,反向压缩燃料;

三、向心聚爆将靶丸压缩至一定程度,使氘氚燃料达到高温、高密度状态,在靶丸中心形成热点;四、热核燃烧在被压缩的燃料内部蔓延,使主体燃料发生聚变反应,产生数倍的能量增益,从而产生大量的聚变能输出。

现在的惯性约束核聚变存在以下问题:

一、激光和离子束功率没有达到足够大;

二、激光必须照射均匀,小球壳本身厚薄均匀;

三、目前的爆炸方法有待改进。

ICF 研究进展

自从60年代初激光器问世以后,中、美、日、前苏联等国即着手激光驱动ICF 研究,多年来ICF 研究已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仍处在科学上可行性研究 阶段,即掌握主要环节的靶物理规律,实现实验室演示点火目标。为此需要驱动器(主要是高功率、高能量激光器)、靶物理理论和实验、精密诊断设备、靶的制备五个方面协调研究发展。下面主要介绍美、法、日等国在激光驱动器和靶物理方面的研究发展情况。

美国

从1975年至今,已建立了6代固体激光器,输出功率提高了近5个量级。

1985年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固体激光器NOV A ,脉宽约1ns ,10路、三倍频,能量(下同)输出约20KJ 。1994年NOV A 完成精密化,能量升级至40KJ 。

1995年在Rochester 大学建成固体激光器OMEGA (1ns ,60路、约45KJ )。

正在建造国家点火装置(NIF ),3~5ns 、,192路、1.8KJ ,预计2005年前后建成。目前能源部的一个专门小组正在对NIF 的技术进行评估。

拍瓦(W 1510)装置(1ps 、1路、1KJ )正在运行。

法国

PHEBUS 装置约1ns 、2路、KJ 42⨯正在运行。

在美国帮助下正在研制百万千焦LMJ ,3~5ns ,240路,1.8MJ ,预计2010年建成。 P102超短脉冲激光器,约350fs ,1路,55TW

我国

1964年,王淦昌在国际上独立提出激光驱动聚变的建议,由此开始了我国ICF 研究历史。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与当时九院合作研究促进了我国ICF 的发展。1993年,国家高技术863计划成立了惯性约束聚变主题专家组后,规划了国家ICF 发展目标,并在驱动器、靶物理理论和实验、精密化诊断设备、靶的制备五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

经过早期几代固体激光器的研制,1986年建成神光一号(SG-1)———当时称为LF-12,脉宽1ns 、2路、基频能量为J 8002⨯,1994年退役;与此同时建成了星光装置(1ns 、1路),目前输出能量约100J 。

1994年决定建造∏-SG ,1ns 、8路、6KJ ()ϖ1、3KJ (ϖ3),经过改造,2000年已开始投入运行。

1996年开始进行,I∏-SG 原型概念设计。I∏-SG 为60路、1ns 、输出到靶面的总能量为60KJ (ϖ3),它是我国进行点火前靶物理并外推到点火物理研究的驱动器,约

2010年建成。

-

SG的科学技术集成SG原型为2路、1ns、2~3KJ(ϖ3)装置,它是为I∏

-

I∏

和工程过渡提供依据,2003年建成;四程放大装置、主放大器模块系统等七个分系统将于2000年建成。

为了发展我国高性能、高功率、大能量固体激光器,经过几年努力,已奠定了关键技术、高性能大尺寸元器件及加工技术等初步技术基础。

作为能源候选驱动器的天光一号准分子KrF气体激光器的研制进展良好,正在运行。

惯性约束核聚变的关键是实现π

4立体角内的均匀内爆,获得高倍的靶丸压缩比而达到聚变所需的物理条件。在聚变实现的靶场,靶丸与腔壁等物质在强激光的作用下会迅速形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的瑞利泰勒不稳定性以及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不稳定性会破坏内爆的均匀性。抑制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的不稳定性是ICF驱动激光器总体设计的物理依据之一。激光强度分布不均匀性和等离子体密度局部不均匀性会降低靶面对激光能量的有效吸收;等离子体中的成丝(自聚焦)会造成散射光并增加内爆靶丸辐射的不均匀性;受激拉曼散射、受激布里渊散射等将产生大量有害的超热电子。

这些现象与驱动激光的照明均匀性直接相关。入射光的空间强度分布越均匀,不稳定性越小。因此,ICF对激光照明均匀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根据强激光束引燃聚变的方式不同,目前惯性约束聚变的实现方式可分为直接驱动和间接驱动两种,①直接驱动是指直接将激光能量均匀地辐照到靶上,以获得靶丸内爆的对称性和高的增益。激光与靶壳相互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向外膨胀,其产生的反向压力驱动剩余靶壳向内运动压缩靶丸产生聚变;采用直接驱动可以通过较少的能量实现聚变点火,但对靶丸辐照的均匀度的要求十分苛刻;②间接驱动是指即将氘氚小球放在黑洞靶腔内,将激光能量辐照到靶腔的内壁上,靶腔内壁吸收激光能量产生X涉嫌,由这种强度极高的X光辐照、压缩靶丸,从而引发核聚变。间接驱动方式对激光驱动的均匀性和对称性要求较之直接驱动要低些,但因为X光辐射输运过程降低了激光能量的利用率,因此需要的辐照激光能量要高。

惯性约束聚变驱动方式

束匀滑技术在ICF系统中的应用

ICF对靶面均匀辐照的要求:成功实现内爆的关键是在靶面形成球对称的烧蚀压。八面的均匀辐照和球靶的对称完善是形成均匀烧蚀的保证。

直接驱动中,由于激光直接辐照在靶丸上,能有效地将驱动能量耦合到聚变靶丸,从而可降低对驱动能量的要求,直接驱动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激光辐照的不均匀性会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