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虎妈_狼爸_的教育学反思_胡定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妈”“狼爸”的教育学反思

■胡定荣

摘要:“虎妈”“狼爸”的“教育学”,以动物性为人性假设,以全面发展和智育优先为教育目的,以家族利益和

名利为教育价值,以强制训练和惩罚为教育措施。这不符合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其效果和危害需要分析。文章认为,“虎妈”“狼爸”们的“家庭教育学”需要用教育科学知识加以引导,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关键词:虎妈;狼爸;个人教育学;家庭教育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4)05-0031-05

作者简介:胡定荣,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北京100875)。

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

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

每个家长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每个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都有个人的“教育学”。只是有的自觉,有的不自觉。“虎妈”和“狼爸”的“教育学”无疑是自觉的。因为,她(他)们不仅把教育孩子的经历写成书(《虎妈战歌》[1]、《所以,北大兄妹》[2]),而且认为他们的教育主张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教育科学(“狼爸”称自己的教育思想为“萧式教育哲学”)。

“虎妈”“狼爸”的“教育学”到底是什么?其传递的教育理念和做法能否代表中国传统教育学?是否科学或值得信赖?我们应该具备何种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否则,沉重的爱换来的可能是无法挽回的伤痛或伤害。

一、“虎妈”“狼爸”的人性假设及其发展观教育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人的发展,是人的本质特性的发展。对人性的正确认识是实现人性化的教育或人道教育的前提。

那么,“虎妈”和“狼爸”的人性假设是什么?“虎妈”蔡美儿没有明确提出她的人性观,但是,“虎妈”形容她的小女儿露露是“一个长着天使面孔的野丫头”,提到女儿,她就不由得想到如何才能驯服一匹狂野奔放的马。

[3]

在谈到孩子的本性时,“虎妈”认

为,孩子们从本性来讲,绝不会爱好努力。因此,一开

始就不给他们选择“不努力”的机会,便显得至关重要。

[4]

由此可以看出,“虎妈”把人性看成是动物性,而

动物性需要的是驯服。

“狼爸”萧百佑在接受记者访谈时则明确指出,孩子身上有三个特性:动物性、人性、社会性。在12周岁之前,孩子身上动物性的特征表现得比较强烈,必须用“打”的方式才能让孩子懂得是非道理。

[5]

从“虎妈”“狼爸”的人性观来看,他们都认为人性中存在动物性,并且这种动物性在幼年和青少年发展阶段起主导作用。孩子的发展过程就是去动物性的过程,教育的作用就是对动物性的克制或驯服。

“虎妈”“狼爸”的人性观能否代表中国传统教育的人性观?从中国传统教育的人性观来看,历来众说纷纭。主要有“性善说”、“性恶说”、“性无善无恶说”、“性三品说”等。其中又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和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影响最大。孟子“性善论”认为,人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四者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这种先天的善的本能容易受后天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教育就是通过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道德修养(寡欲和反求诸己)来保持或恢复人先天性善本能的活动。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则认为,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

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第5期

理好愉逸”,这都是人性恶的表现。人所以能够改恶从善,这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结果。教育的作用是对人性恶的矫正、改造与控制。相比荀子的性恶论,孟子的性善论对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更大。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家教育思想又首推孔孟。受孔孟思想影响,家喻户晓、流传甚广的传统蒙学教材《三字经》,起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以成人为教育对象的《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说人的本性中有一种纯洁光明的德性。明明德,就是需要教育去彰明、去恢复。这说明,中国传统教育的人性论是以性善论为主流的。把施教活动的前提或可能性放在人性的道德自觉性上,发现人性与动物性的区别,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贡献。

由此来看,“虎妈”“狼爸”的人性观,类似荀子的“性恶论”。“性恶论”只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一种人性学说,并不能代表全部和主流。因此,“虎妈”“狼爸”把自己的人性论上升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代表,这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虎妈”“狼爸”的人性观是否合理?综合现代哲学、人类学、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对人性研究的结果来看,人性有如下重要特征:(1)整体性。人性包括人身体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的精神特性。人是身心统一、形神具备的整体。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基于人性的整体性,人性的发展和教育,需要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否则,就会培养出身体和人格有缺陷的人。(2)发展性。根据皮亚杰、科尔伯格和埃里克森等人的研究成果,人的认知、道德和人格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大人和小孩之间的很多冲突,不是因为小孩受动物性支配而不讲道理,而是由于小孩眼中的世界以及小孩与周围世界、人打交道的方式与成人不一样造成的认知冲突。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意味着教育不是一味用强,把孩子当成小大人,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去要求和束缚孩子,而是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孩子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学会控制情绪,不断认识和发现自我。(3)未特定性或自由自觉性。从人类学的研究发现来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本质的未特定化。动物一生下来,其发展内容和方向基本上已经先天决定了,只不过是等待成熟而已。而人一生下来,发展的内容和方向都不确定,成为何种人,具备哪些能力皆需要学习和教育。人只有通过学习和教育才能成为人。否则,和虎生活在一起就成为“虎娃”,和狼生活在一起就成为“狼崽”。从哲学的研究来看,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或本性,是人的类特性——

—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不是先天规定性和抽象的人本性,而是后天的环境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赋予的无限可能性。

用现代人性观来反观“虎妈”“狼爸”的人性观,我们可以发现,“虎妈”“狼爸”仅仅看到了人性的生物性或生理性的一面,把人性中类似动物的自私、贪婪、冲动、攻击等弱点放大了,把它们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但是,如果我们仅仅依据人的动物性来施教,那就难以解释为什么动物难以具有人类的本领,而人却具有动物难以企及的智慧。“虎妈”“狼爸”没有看到人性的整体性、发展性和自由自觉性。忽视人性的整体性,就会培养出身心人格不健全的人;忽视人性的发展性,就会培养出老气横秋的“小大人”;忽视人的自由自觉性,就会培养出听话服从的“工具人”。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虎妈”“狼爸”的人性观既不是来自传统,也不符合现代人性论的观点,那么,她(他)们的人性观从何而来?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笔者分析,主要原因有三:(1)从小挨打的经历。“虎妈”自述从小在家里挨打的机会比较多,譬如她的父母要求孩子在家里说中国话,如果一不留神说漏了嘴,在言语间夹杂着一两个英语单词,立刻就会为此受到惩罚:用筷子打手板,而且是被狠狠地打。“狼爸”则说,他是被母亲打大的。读小学的时候,是一天三顿打。当挨打成为一种习惯时,“虎妈”“狼爸”自然形成了人与动物一样的人性观。(2)缺乏对人性的反思批判和自觉。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猿楫别,发现人与动物的区别,发现人的良知良能,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6]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因为对孩子的言行不合己意而生气或情绪失控,很容易把孩子和动物联系在一起,把孩子视为“犬子”和“孽障”,把孩子的非理性、冲动性放大为动物性;(3)缺乏对现代人性论的了解。

基于对“虎妈”“狼爸”人性观成因和危害的分析,笔者认为,为人父母,需要反思自己的人性论假设,认识人性,尊重人性,追求更加人性化或人道的教育,避免把教育学变成“畜牧学”、“驯兽学”。

二、“虎妈”“狼爸”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观

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需要考虑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使孩子具备何种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