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31-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2.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3.课程编码:0810314.学时:共60学时5.适应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二)课程性质《中外民俗》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将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俗的基本知识和内容,同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作铺垫。
其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具备一定民俗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本门课程完整、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中国民族宗教世俗信仰、民族服饰、饮食特点、社交礼仪和传统节日。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现象,提高学生的旅游品位,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力和开发、挖掘能力。
本课程为学生从事民俗导游、旅游管理打下深厚的知识与理论基础。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1.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中外民俗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的职业能力,该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在酒店工作时,根据宾客的习惯、信仰、宗教等特殊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
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中外民俗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①课程目标能力化: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预期成果。
包括职业业务范围内的技能、知识及态度。
②课程结构过程化、项目化:按照“工学结合”课程设计的思想,在分析职业岗位(群)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的过程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工作任务分析为参照点,将课程内容组成 7 个模块,根据每个项目工作任务中技能与知识关系,构建项目内容体系。
③课程内容综合化:以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群)工作任务的具体工作内容为载体,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实现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同步,学习与工作的同步;同时理论知识根据行业发展适当延伸,如增强高职学生运筹帷幄能力。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
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
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
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一、民俗二、风俗三、习俗与礼俗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一、物质民俗二、社会民俗三、意识民俗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一、民俗旅游的含义二、民俗旅游的类型三、民俗旅游特点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一、民俗旅游的构成二、民俗旅游系统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三、考核知识点1、民俗具体内容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3、民俗旅游的架构4、民俗旅游特点四、考核要求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3、简单应用:。
中外民俗——精选推荐

中外民俗《中外民族民俗》教学计划⼀、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铁道客运服务专业的专业课,以培养德、智、体全⾯发展,掌握中外名族名俗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俗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同时更能满⾜从事铁道客运服务专业实际运作和⼯作需要的应⽤性专门⼈才。
⼆、学⽣情况分析我校学⽣⼤多来⾃本县各个乡村及周边地区,有乡村的,有城镇的,因城乡差距较⼤,⽽这些学⽣⼤多数都是中考落榜和初中肄业的学⽣,对待学习积极性不⾼,学习主动性差,但学⽣对此门课程有较⼤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必须认真考虑诸如此类不利及消极因素,采取有效办法来解决,以更好的⽅式⽅法来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的及要求1、课程⽬的按照课程要求分别进⾏绪论、中国名族名俗概述、中国部分名族的名俗、世界名族概述、世界部分名族的名俗等五⼤模块的学习,重点学习中国和世界上部分名族的概况和名俗⽂化,围绕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让学⽣了解并掌握各地不同名俗风情。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进⼀步提⾼旅游品位,培养⽂化情趣和名族⾃豪感,增强对名族名俗旅游资源的认识能⼒和开发、挖掘能⼒,为进⼀步学习专业课及从事实际⼯作打下基础。
2、教学要求(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具有特⾊的风俗习惯。
(3)结合实际对名族名俗知识加以应⽤四、教学⼿段与⽅法本课程由教师课堂讲解为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视频和⾳频⽂件,让学⽣更加直观地掌握教学内容。
课堂中可结合⼤量图⽚视频等,让学⽣更深刻地感受到当地穿着打扮,风俗民情等,既⽅便记忆⼜增加了学⽣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认识到中外名族名俗课程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从⽽对本课程产⽣兴趣。
五、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概述对名族名俗的简单介绍及认识(2课时)第⼀部分中国名族名俗概述简要认识名族名俗的相关概念、了解中国名族的分布和现状、名俗与特点,逐步认识我国地区分布和⼈⼝、语⾔及⽂字、⾐⾷住⾏、婚姻、节⽇及禁忌等习俗特点(8课时)第⼆部分中国部分名族的风俗本章要求熟悉中国汉族和部分少数名族的名俗,包括⾐⾷住⾏、婚丧节庆、宗教信仰及禁忌等。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3页

探索人类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通过对比和分析世界各地民俗形式 的异同,全面认知不同文明的精神内核。
by
课程简介
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外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体系。
教学方式
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参与度。
参考资料
推荐多种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学术论文,丰富学习内容。
非洲国家的丧葬礼俗
丧礼仪式
非洲国家的丧礼仪式通常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充满了歌舞、祭祀等悼念和庆祝活动。
服饰习俗
在丧礼期间,遗属通常身穿黑色或其他暗色服饰,并戴头巾或帽子表示哀悼。
葬礼方式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葬礼方式,如土葬、火葬,以及将死者安葬在家中等。
中外民俗比较
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俗文化的特点和差异,深入认识民俗的共性与个性,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民俗概论
民俗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俗和信仰 。本单元将全面介绍民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体系,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民俗的定义及特点
广泛性
民俗是一个广泛涵盖日常生活中各种习俗 和传统文化的概念,是人类活动的多样化缩 影。
传统性
民俗源于古老的传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 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
文化交流与融合
相互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俗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借鉴,形成新的文化融合 现象。这种跨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助于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创新,吸收外来元素,融合成新的文化 形式。这种创新发展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造。
民俗保护与传承
记录与整理
系统记录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料,建 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库,为后续保护 和传承奠定基础。
中外民俗教学计划

川大科技园职业技能培训学院__2014___学年__ 第一__学期授课计划任课教师郭瑞雪授课班级13级旅游1,2,3班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教材名称中国民族民俗依大纲名称本课程重、难点1、生产、生活民俗与礼仪、信仰民俗2、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授课计划编写说明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综合素质编写此计划本学期计划学时数108 教学周数18审批人周学时 6授课按排理论教学104 教研室主任实践教学习题课教务处处长复习课 2机动 2 校长合计108教学授课进度安排表周次日期授课章节内容摘要学时作业备注1 民族概念;中国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2课后习题书上2 中国多民族的特点及其概况 2课后习题书上3 民俗的概念;中国民俗的起源与发展 2课后习题书上4 民族民俗与旅游2课后习题书上5 生产民俗2课后习题书上6 生活民俗2课后习题书上7 礼仪民俗2课后习题书上8 信仰民俗2 课后习题书上9 汉族的形成、发展及民俗风情2 课后习题书上10 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交流2课后习题书上11 北方少数民族(满,回,维,蒙,朝鲜等族)的民俗风情 2课后习题书上12 北方少数民族(哈萨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族)的民俗风情 2课后习题书上13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苗,彝,藏等族)的民俗风情 2课后习题书上14 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侗,白,傣,纳西等族)的民俗风情 2课后习题书上15 中南及东南部分少数民族(壮,土家等族)的民俗风情 2课后习题书上16中南及东南部分少数民族(瑶,黎等族)的民俗风情 2课后习题书上17 中南及东南部分少数民族(畲,高山等族)的民俗风情 2课后习题书上18 期末复习2要求:1、授课计划编写一式二份。
2、学时以二学时为单位。
中西民间艺术教学大纲

《中外民间艺术》课程总结中外民间艺术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选修课。
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可以探寻到传统民俗文化中古老而神秘的理念,并将产生的灵感应用到艺术设计专业学习,开拓设计思维与创新思维,把设计理念和多角度探讨新设计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从而达到设计创意目的。
它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将不同艺术领域的形式传达,楔入设计思考,并使之更富有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此课程的教学中学习到中西两个方面相同领域但不同艺术手法的工艺制作。
通过对中外民间艺术的分析、研究,了解中外民间艺术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趋势,熟悉中外民间艺术的艺术概念和艺术特征。
本课程从中国剪纸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中国民间编织历史文化渊源制作工艺与艺术特色到中外陶瓷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艺术特色、到中外民间玩具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种类存在的时代文化背景、审美特征,技法特征、代表作品、代表人物、及其艺术风格、艺术成就和影响,并关注到每个时期的发展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意义与审美价值。
本课程具体的目的要求在于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中外民间艺术史的基础知识,对若干历史时期民间艺术发展的审美特征、重要流派、代表人物的艺术思想和其具体的代表作品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评价,从而较为科学清晰地梳理出一条民间艺术史发展的线索。
通过系统学习比较全面地把握对民间艺术史的发展流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认识力、审美力、表现力、创新力,开阔活跃的艺术思维。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对自己严格要求,针对选修本课程学生的具体情况,仔细安排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和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上坚持“由简入繁,循序渐进”的方针,秉持“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影像资料、ppt、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在规定学时内,有效完成了教学任务。
首先是认真备课。
在备课过程中,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有条不紊地安排教学步骤,抓住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一、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 40学时学分:2.5分适用专业:新闻采编与写作开课系:语言媒体系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性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积淀异常丰厚。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作为编辑或记者,都必须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中外民俗》是新闻采编与写作专业学生所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任务: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认识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民俗遗产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概况。
2、掌握各民族具有特色的风俗习惯。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生在掌握新闻采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更好的服务于不同民族大众,使得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都能得以传承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
五、本课程授课内容导论 2学时第一章汉族 2学时第二章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三章东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四章华东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2学时第五章中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4学时第六章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11学时第七章西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5学时第八章信仰佛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九章信仰基督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4学时第十章信仰伊斯兰教的部分外国国家民俗 2学时六、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1、本课程的重点:掌握各民族的特色风俗。
2、本课程的难点:在掌握各民族特色风俗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遵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七、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无八、本课程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推荐教材:方澜、孙廷忠等中外民俗[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2、参考书: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 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阿克斯特尔礼仪与禁忌[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李茜

《中外民俗》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课程类型:理论与实践课(A类)计划学时:16时内容计划学分:校企开发:无考核方法:笔试适用专业:旅游英语一、课程教学设计(一)课程定位: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旅游英语方向的专科学生,属于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修养,使其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能够真正学以致用。
旅游英语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有着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同时民俗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存在,也要求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学的某些基本概念,民俗的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本课程与旅游英语专业的其他课程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融通,互补,衔接,确保了旅游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整体性,非常注意系统设计,整体推进。
并且该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
该课程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民俗信仰、游艺民俗等各类民俗事项的分类介绍,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
同时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的特点,最后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三)教学内容选取与组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有一定的针对性,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教材的选取从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遵循“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在借鉴和吸取众多中外民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了介绍。
河西学院《中外民俗》说课稿

《中外民俗》说课稿说课教师:赵宏亮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程是《中外民俗》,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教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该门课程的整体构思,并以第一章绪论为例说明教学实施过程,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中外民俗》这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的分类和介绍,为学生提供丰富而生动的中外民俗知识,是其它任何课程不可替代的,同时也是旅游服务人员全面热情宣传中国,推介中国的知识源泉。
本书知识结构上先总论后分论,全书共12章,1至4章总论用时20学时,5至12章分论用时20学时。
二、说学生本课程做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是贴近生活的、生动活泼的人文课程。
开设在大四第二学期,《旅游地理学》、《旅游文化学》、《客源国概况》是本课程的基础。
学生都已在大学二、三年级学习过,基本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民俗的五特点3.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民俗和旅游的关系重点:1、民俗及其种类2、民俗的基本特点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四、说教法1.讲授法:讲授本章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激情引趣法: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3.自身经历引导法:教师讲述自己在国内的旅游经历,尤其是民族文化的差异部分4.参与介绍法:自由发言谈论自己所了解的民俗活动五、说学法要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歌曲MV:《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设计意图:通过MV里的不同民族服饰,引入课题,比如藏族为什么喜欢穿宽大的、长袖、无襟的衣服。
主要原因是所生活区域高寒,昼夜温差大所致,即什么是民俗。
民俗就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一)民俗及其分类教师活动:1.民俗的过去和现在2.让学生参与介绍和演唱。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

《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pdf课程标准《中外民俗概论》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代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开设专业商务英语(航空⽅向)规定课时36学分考核⽅式考查⼀、课程性质与定位《中外民俗概论》课程作为航空服务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产民俗、服饰民俗、饮⾷习俗、居住民俗、⼈⽣仪礼民俗、社会关系民俗、社会交往礼仪、岁时节⽇民俗、象征民俗、信仰民俗、民间语⾔⽂学、民间科技⼯艺、民间游娱竞技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航空服务专业的学⽣提供较为全⾯的民俗⽂化基础知识。
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外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
⼆、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航空服务专业⼯作任务与职业能⼒分析为依据设置。
根据⼈才培养⽬标的要求,基于就业岗位群的实际⼯作需要,着重对学⽣传授民俗基本知识,了解丰富多彩的民俗事项,增强见闻并进⾏分析,理解民间⽂化的内涵,从⽽热爱中华传统⽂化,了解中外民族的⽣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化⾯貌,并在航空服务⼯作中传承和运⽤。
三、课程⽬标1、知识标准(1)了解民俗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法。
(2)解读民间⽂化的起源、发展和内涵,从⽽增进对民间⽂化的认识,如了解有关物质⽣产、⽣活的民俗,岁时节庆民俗,⼈⽣仪俗,民间信仰,民间⽂学等知识。
掌握民俗学的概念、现状与发展,认知民俗现象的能⼒;2、能⼒标准(1)培养学⽣解读民间⽂化的能⼒。
(2)培养学⽣运⽤民俗知识的能⼒。
3、素质标准(1)培养学⽣深厚的⽂化底蕴。
(2)具有热本专业,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3)发展学⽣探究能⼒(4)拓宽学⽣民俗⽂化知识⾯4.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学⽣可根据兴趣需求考取导游⼈员从业资格证。
四、课程内容与任务设计序号教学单元知识要求能⼒要求课时1 概述本章为概论,主要介绍了⼀些有关民俗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民俗的概念、分类,明确民俗特征与社会功能,懂得民俗是如何构成、养成与传承,理解民俗⽂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之间的关系,进⽽掌握民俗的⼀般理论。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doc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编号: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3、课程学时:总学时724、学分:5、修读对象:旅游管理专业6、大纲执笔人:彭红碧7、大纲审定单位:8、修订时间: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要从学习方法、基本知识点、基础理论考核和有关民俗实例等儿个方面综合起来,对民俗学全面加以把握。
在本科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学习民俗学,强调其中基本知识点是主体,学习与考核的目标是对其的阐述与说明。
(一)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对知识点所应掌握的深度的概况。
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对考核知识点的深度掌握,了解、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
(二)基本知识点基本知识点是对课程知识体系在广度上的概括。
根据课程的特殊性而言,其知识广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础知识。
本课程的基本理论,是指构建民俗学的一些基础理论;基本方法是指运用民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指导旅游实践活动的方法论;基础知识是指中外民俗的一些典型例子,其既是基础的知识点,又是扩展知识面的重要一环。
本课程主要限于讲授民俗学的理论、方法和中外民俗的一些基础知识。
三、基本要求(一)旅游概述1.了解旅游的属性、旅游组织。
2.理解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3.理解旅游的特点。
4.掌握旅游的类型。
(二)旅游简史1.了解世界旅游历史发展的概况和各时期旅游的特点。
2.了解中国旅游历史的沿革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联系。
3.理解世界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
4.理解我国近代旅游的特点。
(三)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1.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2.理解旅游资源的类型、旅游业的特点和作用。
3.掌握旅游者的概念、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
4.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
5.掌握旅游业的概念。
(四)旅游业的构成1.了解旅游商场的作用。
2.了解旅游娱乐的作用。
3.理解旅行社质量保证。
4.理解旅游者对旅游饭店的基本要求。
5.理解旅游景区(点)的概述和等级情况。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纲《中外民俗》教学⼤纲课程名称:中外民俗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适⽤专业:旅游管理⼀、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节⽇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运⽤⼀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进⾏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了解社会⼤的⽅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
引导学⽣树⽴正确的⼈⽣观和价值观。
因为学⽣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换位思考,从⼀个旅客的⾓度思考如何去做⼀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三、课程的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本课程从旅游⾏业⾃⾝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的职业能⼒为⽬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为主,知识以适⽤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式,充分利⽤数据、图⽚、案例分析、讨论等⽅法,突出应⽤性特点,⼒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的基础理论⽔平与应⽤能⼒,提⾼学⽣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具体的民俗事象进⾏分析,利于学⽣的理解与掌握。
第⼀章主要让学⽣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字、⽂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民俗、服饰民俗、⼈⽣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中外民俗》教案

《中外民俗》教案目录第1章民俗概述第2章1.1民俗的定义及分类第3章1.2民俗的基本特征第4章1.3民俗的社会功能第5章1.4民俗的形成第6章1.5民俗与旅游第7章第8章第2章服饰民俗2.1服饰民俗概述2.2中国汉族服饰民俗流变2.3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民俗2.4外国服饰民俗第3章饮食民俗3.1饮食民俗概述3.2中国汉族饮食民俗3.3中国少数民族饮食民俗3.4中国港澳台地区饮食民俗3.5外国饮食民俗第4章居住民俗4.1居住民俗概述4.2中国汉族居住民俗4.3中国少数民族居住民俗4.4中国港澳台地区居住民俗4.5外国居住民俗第5章交通民俗5.1交通民俗概述5.2中国交通民俗5.3外国交通民俗第6章农业民俗6.1农业民俗概述6.2中国汉族农业民俗6.3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6.4中国港澳台地区农业民俗6.5外国农业民俗6.6农业民俗与旅游第7章工艺美术民俗7.1工艺美术民俗概述7.2中国工艺美术民俗7.3外国工艺美术民俗第8章人际礼仪民俗8.1人际礼仪民俗概述8.2中国人际礼仪民俗8.3外国人际礼仪民俗8.4旅游交际礼仪第9章岁时节日民俗9.1岁时节日民俗概述9.2中国汉族岁时节日民俗9.3中国少数民族岁时节日民俗9.4中国港澳台地区岁时节日民俗9.5外国岁时节日民俗第10章游艺民俗10.1游艺民俗概述10.2中国汉族游艺民俗10.3中国少数民族游艺民俗10.4中国港澳台地区游艺民俗10.5外国游艺民俗第11章世界主要宗教11.1宗教概述11.2佛教11.3基督教11.4伊斯兰教11.5其他宗教第12章我国主要民俗村和民俗博物馆12.1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12.2云南海埂民俗村12.3北京民俗博物馆12.4南京民俗博物馆12.5天津民俗博物馆。
中外民俗第一讲 讲义

同学们,大家上午好!非常开心能够和你们一起相处一个学期,共同学习《中外民俗》的课程。
在开始我们的课程之前我想送给大家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这是龙应台写给她儿子的一段话,几乎说出了所有师长的心声。
在这里,我送给你们,因为进了大学的校门,孩子们,大家又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了,211和我们的差距不在学校的盛名、不在硬件环境、更不在有没有大师来教学,我们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学生对自己的期许和认可程度,从而影响到了同学们学习的软环境,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们都生活在良性竞争、自我认同、有强烈成功欲望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彼此促进与共同成长?!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拥有选择的权利,让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好!下面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民俗,大家都不陌生,你认为什么是民俗呢?(找几个同学回答)好,同学们对民俗都有自己的理解,让我们看看学者对民俗的定义。
开始这门课的第一章,民俗概述首先,来看民俗的概念与分类。
民俗的概念古已有之,《礼记•缁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慎恶以御民之淫,则民不惑矣。
所以统治百姓的人,要表明自己的喜好,来引导民间风俗的趋向;谨慎地表明自己的厌恶,来控制百姓的贪欲和奢望。
这样百姓就不会迷惑了。
《管子•正世》: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
故法可立而治可行。
【译文】古时想要匡正当世调治天下的人,一定要先考察国家的政情,调查国家的事务,了解人民的习俗,查明治乱根源与得失所在,然后着手进行。
这样,法制才能成立,政治措施才能贯彻。
《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同学们,注意了啊,学民俗,赠送管理学课程了哈。
中外民俗旅游-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旅游》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目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数千年来,曾有许多民族活跃在各个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和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今天56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和民族问题,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中华大地上建立起了一个空前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
《中外民俗旅游》课程重点介绍世界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特征、民族历史、民族问题以及人文地理、风俗礼仪、宗教信仰等有关问题,通过本课程使同学们世界民族的历史、文化等知识。
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角度出发,通过课程教学使同学们了解中华民族和世界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传统节日等民族文化,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通过学习认识到坚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重要性,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目标:1、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外各国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众多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
为从事客运乘务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2、思想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个民族的新理论,有效地树立起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
3、知识教育目标:全面了解民族的基本原理、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传统民俗、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
4、技能培养目标:结合实例进行分析、通过讨论、辩论获得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入知识,并能更好的解决日常工作所遇到的难题。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中外民俗教学大纲民俗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习惯。
因此,对于中外民俗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中外民俗教学的大纲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传授这一重要的文化知识。
一、民俗的定义与分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民俗的定义和分类。
民俗是指一定地域和社会群体内人们长期遵循的、具有特定意义的行为方式和文化传统。
它可以分为宗教民俗、婚俗、丧葬俗、节日俗等。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民俗的整体概念的介绍,以及各类民俗的具体内容和特点的介绍。
二、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其次,我们需要进行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
通过对比中外民俗的异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例如,中西方婚俗的对比可以揭示出婚姻观念的差异,中外节日俗的对比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对于时间和节日的重视程度。
三、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大纲中,我们还需要明确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民俗教学应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参观实地、观察实物、体验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和参与其中。
同时,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和讲解,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除了传授具体的民俗知识,民俗教学还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俗进行学习和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大纲应包括对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和方法的明确规定。
五、评估与反馈最后,教学大纲还应包括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评估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书面作业等方式进行,以确保学生对民俗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总结起来,中外民俗教学大纲应包括民俗的定义与分类、中外民俗的对比研究、民俗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及评估与反馈等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学大纲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安排民俗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跨文化意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

《中外民俗》课程标准一、课程属性1.课程归属:航空服务与管理学院空中乘务教研室2.适用专业:航空服务类专业(包括空中乘务、机场运行、民航安全技术管理、民航运输、通用航空航务技术等专业)3.课程学时:40学时4.课程类型:理论5.课程代码: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外民俗》是院航空服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主要包含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熟悉常见民俗事象、理解文化内涵、尊重中外民俗文化差异的能力。
课程的设置对应航空服务类专业职业岗位的所有岗位群。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社交礼仪》、《客源国概况》,后续课程无。
三、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民俗的概念、特征、类型;(2)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服饰的文化内涵;(3)掌握主要国家和民族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禁忌;(4)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不同风格民居的特点;(5)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的交通工具与交通方式;(6)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工艺品;(7)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的游艺活动项目;(8)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婚丧的主要内容;(9)熟悉主要国家和民族岁时节日的主要内容;(10)熟悉原始信仰和宗教信仰的一般内容。
2.能力目标(1)具有一定的辨认民俗事象的能力;(2)具有一定的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服饰内涵的能力;(3)具有一定的理解主要国家和民族饮食文化的能力;(4)具有一定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民居文化的能力;(5)能辨别主要国家和民族的交通工具与方式;(6)具有一定的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的工艺美术作品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认知主要国家和民族游艺活动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外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传统人生礼仪民俗文化内涵的能力;(9)具有辨识中外主要国家和民族主要传统节日的能力;(10)能辨别不同宗教信仰教徒的宗教习惯与禁忌。
3.素质目标(1)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认同感;(2)培养自信、平等、开放、接纳的心态;(3)培养沟通协调的意识;(4)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运用一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社会大的方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面。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学生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一个旅客的角度思考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从旅游行业自身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用为主,知识以适用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生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数据、图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突出应用性特点,力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具体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第二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与鄂伦春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蒙古族的民居、饮食、服饰和岁时节日等民俗事象,并能理解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掌握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旅游的特色和旅游价值,同时培养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情趣,提高旅游的品味。
第三章了解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朝鲜族和满族的民俗常识。
了解朝鲜族、满族的概况,掌握朝鲜族与满族的居住、饮食、服饰、人生礼仪等民俗。
第四章了解我国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畲族和高山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并能理解民族服饰中所寄予的图腾崇拜
内涵,从而认识到保护与传承民族民俗遗产的重要性。
第五章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南地区世居少数民族的概况,熟悉各少数民族的民俗事象,掌握壮族、瑶族、土家族、黎族的饮食、服饰、婚恋、人生礼仪、禁忌习俗等,并能比较准确地进行鉴别。
第六章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概况,掌握西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藏族、彝族、布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苗族等)民俗,理解各民族民俗与历史、生活环境的关系。
第七章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概况,熟悉各少数民族的民俗,掌握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土族的饮食、服饰、婚姻、人生礼仪、禁忌习俗等,并能比较准确地进行鉴别。
第八章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佛教的产生、基本教义、教规和不同教派间的异同,掌握几个典型的信仰佛教国家的自然地理、政治制度和经济面貌,了解佛教国家的民情风俗,包括人际与人生礼仪、服饰与饮食民俗、信仰与行为禁忌等,掌握必要的跨文化交流与应对能力。
第九章了解并掌握基督教的产生、基本教义、教规、教派,了解欧美典型的基督教国家的自然地理、政治制度和经济面貌,掌握部分基督教国家的民情风俗,包括人际与人生礼仪、服饰与饮食民俗、信仰与行为禁忌等,在出访接待、旅游等活动中具备必要的跨文化交流与应对能力。
第十章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对伊斯兰教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尔代夫、沙特阿拉伯、埃及、伊朗等几个典型的穆斯林国家的民俗。
(二)课外教学的安排或要求
1、利用时间到市内的具有民俗特色的景点参观。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中外民俗/方澜孙廷忠.--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5(2010.1重印)
参考书:
1、中外民俗/游明谦.--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5
2、中外民俗/吴忠军.—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2009.2重印)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的成绩评定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两部分
1、平时考核:平时成绩占20%。
(包括日常出席、平时表现、平时作业)
2、考试成绩:本课程的考试方式为笔试为主。
笔试成绩占80(期末以试卷
的形式),口试作为参考,随堂进行。
大纲制订者:人文教研室刘金凤
大纲审定者:
订日期:2011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