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戏曲鉴赏---评剧

合集下载

[精华]中国传统戏曲鉴赏

[精华]中国传统戏曲鉴赏

中国传统戏曲鉴赏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短、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

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

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下面是我对评剧的一些认识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

1935年改称今名。

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

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新凤霞评剧演员新凤霞,是青衣、花旦。

原名杨淑敏。

小名杨小凤,天津市人。

中共党员。

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

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

作家。

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

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她亲自执笔创作演出了以她个人经历为题材的大型评剧现代戏《艺海深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巧儿》是新凤霞青年时代主演的一出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剧目。

在这出戏中,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有其自己特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

评剧简介介绍

评剧简介介绍
现状与影响
如今,评剧已经成为了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 在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走向了全国和世界 ,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评剧的艺术特点
唱腔艺术
• 唱腔艺术是评剧的核心特点之一。评剧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 同时吸收了曲艺、民歌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唱腔风格。评剧 的唱腔具有高亢、激越、口语化的特点,既能够表现抒情、柔 美的情节,又能展现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情感。不同的角色 有不同的唱腔,如小生、小旦的唱腔明快流畅,老生、老旦的 唱腔醇厚稳健。
表演艺术
• 评剧的表演艺术具有朴实、生活化的特点。评剧的表演强调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刻画,注重对细节的把握和表现。在表演 中,演员的念白和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以贴近现实生活的表现为目标。此外,评剧的表演还吸收了京剧、昆曲等剧种的 表演技巧,使得评剧的表演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音乐伴奏
• 评剧的音乐伴奏以传统民族乐器为主,包括二胡、板胡、月 琴、三弦等。音乐伴奏在评剧中起到了烘托情感、增强效果 的作用。在不同的情境下,音乐伴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为剧情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评剧的音乐伴奏还 吸收了西洋乐器的元素,使音乐效果更加丰富多样。
VS
魏荣元在评剧表演中,非常注重唱腔 的创新和表演的真实性,善于运用声 音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情感。同时, 他还致力于推广评剧艺术,为评剧的 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5
评剧的传承和创新
评剧的传承
传统表演艺术
评剧是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之一, 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起 源于华北地区,以华北方言为基 础,融合了说、念、唱、打等多
种表演形式。
艺术风格
评剧的艺术风格独特,表演形式 简洁明快,以细腻入微的人物情 感刻画和丰富多彩的音乐舞蹈表

评剧

评剧

评剧在滦南俗称“落子”,即史载中的 “莲花落”,民国25年(1936)所修的《滦 县志》中载:“莲花落原名莲花乐,俗谓之 蹦蹦戏,昔时乞者沿街乞讨之歌曲也。嗣 后日益发展,居然登台,唯奏曲作态,俗 鄙不堪,诚足以伤风败化,然市井游闲之 辈,热烈欢迎,顾曲者肩摩踵接,争先恐 后,待所谓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 人欤···” ···
第三场刘彦贵向赵金才提出巧儿要退婚后的台词)
• 高占英……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 (《杨三姐告状》第七场)
• 杨王氏……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
• (《杨三姐告状》第二十二场)
• 王寿昌 得啦,别“老虎戴念珠—假充善 人”了。你这一年到头的,干的缺德事还 少哇 ?(《刘巧儿第十三场》)
• 刘巧儿(听不顺耳,调皮地讽刺)当然喽, 你们财东家,有地有房可以吃吃喝喝,就 像一口肥猪一样,吃了睡,睡了吃,踢你 一脚都不动弹! • 刘巧儿……(调皮地)我看你连二流子都不 如,简直就是个饭桶!
评剧的艺术特点
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 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 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 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 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服装特点有夸张的写意之美。
色彩还具有象征人物性格的功能。 第一、评剧服装的象征特点非常突出。 如黑色是具有计谋、严肃感的颜色,为了突出 颜色具有了区别人物身份的功能 包公刚直不阿、正义凛然的性格,穿黑蟒, 蟒袍分为上五色红、绿、黄、白、黑)和 显得威严肃穆。红色具有忠正、耿直之意, 为了突出关公忠烈不二的性格,让其穿绿蟒, 下五色(紫、粉、蓝、湖、香)。什么样 与红脸成反比,显示他智能双全的性格。 的人穿用上五色,什么样的人穿用下五色, 蟒袍上的龙形并非千篇一律, 有比较严格的规范。一般情况下,上五色 分为团龙莽、行龙蟒、 穿用者的身份、地位要略高于下五色的穿 大龙蟒,它们分别代表代表性格沉稳;性格粗犷、 用者。 刚健威严;刚直暴烈或独霸一方

评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评剧经典剧目赏析,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于世。

本文将为您介绍评剧的背景和特点,并通过赏析经典剧目,让您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

一、评剧的背景和特点评剧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于20世纪初发展成熟,被誉为“北方昆曲”。

它以评书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的唱腔技巧和曲牌系统,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唱腔表演:评剧以说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既有念白对话,又有唱腔演唱。

唱腔包括高腔、二黄、梆子、曲调等,运用音调的升降调节情绪,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剧目题材:评剧剧目题材广泛,涵盖历史、古代传说、民间故事等。

其中,历史剧是评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和事件,展现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人物的命运。

表演风格:评剧的演员表演时需具备高度的技巧和功底,他们通过身段、嗓音、眼神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同时,评剧强调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整个演出充满了动感和艺术张力。

二、经典剧目赏析以下将介绍几部评剧中的经典剧目,以展示评剧的独特魅力。

《红灯记》:这是一部讲述清朝宦官权谋斗争的历史剧,通过女主角红灯儿的传奇命运,展现了宫廷阴谋和人性的复杂性。

该剧融合了传统戏曲和评书的艺术元素,唱腔婉转悠扬,表演生动细腻。

《西施》:这是一部以古代美女西施为主题的传奇剧,通过西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权力和爱情的交织与冲突。

该剧以细腻的表演和动人的唱腔展现了西施的美丽与聪明,以及她在纷繁世事中的坚守。

《俏郎君》:这是一部轻喜剧,讲述了一个青年才俊和一位聪明伶俐的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

该剧以活泼欢快的唱腔和诙谐幽默的对白,展现了年轻人的激情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感受评剧的独特魅力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它不仅能够传递情感和塑造角色,还能够通过剧目展现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评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戏剧性和艺术张力的世界。

观众通过欣赏评剧,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共鸣。

评剧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的魅力。

红色中国风非遗系列之评剧介绍

红色中国风非遗系列之评剧介绍
➢ 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戏艺人,不得不先学几 出河北梆子戏这种艺术上的交流,促进了平
竹板仍然保存。拆出时期的剧目主要是
腔戏艺术的革新,并产生了专职编剧,乐队
来自唱本子和子弟书曲目,并将《小姑
去掉竹板,改用鼓(底鼓)和梆子按拍,增 加了板胡和笛子,并采用河北梆子锣鼓经。
贤》《借女吊孝》《蓝桥会》《刘金定
02
小调对口唱衍变而来;“上装”、“下装”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并分别表演剧中人物(如《西厢
记》,“上装”要表演红娘、莺莺、老夫人三个角色)。由于这种表演的局限,表演者不能以剧中人
物来固定着装和勾画脸谱,因此他们的最初装扮是“上装”(旦角)彩扮,身着裙袄或彩裤褂,手持折扇、
手帕;“下装”(丑脚)头戴毡帽或头巾,身着茶衣、腰包,手持竹板或霸王鞭
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 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李金 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20世纪30年代初的 奉天落子时期,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她大胆运用低 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 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 法
特点。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 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 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 骆龙》《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 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
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

第肆章
非遗系列
角色行当

庸俗的节目;有的演员则因吸毒不能演出,许多班社被迫解散,评剧一度衰落下来。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戏曲评剧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戏曲评剧

中华文化中的传统戏曲评剧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承载着丰富多彩的历史遗产和文化内涵。

其中,评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流派之一,以其特殊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华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一、评剧的起源和发展评剧起源于上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

评剧起初以评弹为基础,融合了其他地方戏曲的表演风格和唱腔。

评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以话本为主要表演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生困境的感慨。

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戏曲流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评剧的剧本多以历史传说、名著改编和当代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曲艺的形式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命运的历程。

评剧中的唱腔和表演方式独具一格,既有丰富的感情表达,又能够准确地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

二、评剧的表演特点评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演员除了要有扎实的演唱功底外,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演技和形体表演能力。

评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吸引观众,使人沉浸于剧情之中。

评剧的唱腔主要有高腔、止腔和大调,唱腔婉转高亢,能够表达出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在表演方面,评剧以娴熟的身段、生动的手势和灵活的语言来塑造角色形象,使观众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三、评剧的艺术价值评剧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不仅给人带来欢乐,同时也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

评剧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扎实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的艺术价值:1. 传承历史文化:评剧以流传已久的经典剧目为基础,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2. 丰富人生体验:评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情感表达,能够深入人心,使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爱情、家庭和社会问题等。

3. 弘扬社会价值观:评剧作为一种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形式,通过表演生动地反映社会现实、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引导观众正确看待现实和面对生活问题。

全国评剧名家名段欣赏

全国评剧名家名段欣赏

全国评剧名家名段欣赏一、评剧的起源与发展评剧是一种中国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北方地区,尤以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最为盛行。

评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戏曲形式,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表演方式使得它在中国戏曲界独树一帜。

评剧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的杂剧,经过多次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评剧形式。

在清代乾隆年间,评剧正式定型,并成为京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评剧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并发展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地方戏曲。

二、评剧名家的特点与贡献评剧名家是评剧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演唱和表演风格以及艺术成就对于评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几位评剧名家及其特点与贡献的介绍:1. 梅兰芳梅兰芳是中国评剧史上最著名的男性演员之一,被誉为“评剧皇帝”。

他以其独特的嗓音和精湛的演技闻名于世,为评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梅兰芳在演唱和表演上对于传统评剧的技巧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使得评剧在他的演绎下更加充满了戏剧性和艺术性。

2. 陆锦花陆锦花是中国评剧界的女性代表,她以其婉转动听的嗓音和出色的表演风格广受好评。

陆锦花的演唱技巧独具特色,她能够通过声音的起伏和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3. 王立平王立平是近年来评剧界的新星,他以其出色的演唱和表演技巧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王立平的演唱风格充满激情和力量,他能够通过声音的高低、音量的大小以及音调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使得观众在观看他的演出时能够完全投入到剧情中去。

三、经典评剧名段欣赏评剧中有许多经典的名段,下面将介绍几个脍炙人口的评剧名段,并进行欣赏:1. 《牡丹亭》选段•选段一:“情不自禁,捧玉双糖丸”•选段二:“誓言已订,山盟海誓”•选段三:“情意绵绵婷婷,风雨凄凄惨惨”•选段四:“他人已侬心已碎,愁肠百结,谁忍相离”2. 《红楼梦》选段•选段一:“忙着给宝玉作饭,又忙着接送宝玉上下梁!”•选段二:“抱住他的尸骸大哭一场,对我说,我的孩儿!你已经走了!”•选段三:“哥哥,你这样不是儿戏了,这样是害人呦!”•选段四:“我只想看到黛玉,才不在乎有没有石头!”3. 《雷雨》选段•选段一:“雷雨姐姐,我为什么会开玩笑?”•选段二:“父亲,听您一句话,你准买!”•选段三:“咱们都不了解,德意广大啊!”通过欣赏这些经典评剧名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评剧的魅力和艺术内涵,同时也能感受到评剧名家们的精湛演技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

中国评剧,传统戏曲大全

中国评剧,传统戏曲大全

中国评剧,传统戏曲大全
评剧
起源于河北东部唐山一带的曲艺“莲花落”,俗称“蹦蹦”,“蹦蹦”原是流行在东北各地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一丑一旦,也使用节子板为主要乐器。

演员自打自唱,且唱且舞。

清末民初吸收京剧、梆子表演艺朮发展而成,后又形成“唐山落子”“奉天落子”等,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曲调流畅自然,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

评剧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艺术行类的综合体现,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很受人民的欢迎。

评剧本来是以小生、小旦、小花脸(小丑)为主的「三小」戏,评剧就如它的名称「平腔梆子」所突显出来的一样,是一种梆子戏,和其他的梆子戏一样,
主弦都是板胡,都是富于板式变化的板腔体。

【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知识大全】。

谈谈对评剧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对评剧的认识和理解

谈谈对评剧的认识和理解
评剧起源于唐山,是在民间歌舞莲花落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二人转、河北梆子、京剧等艺术成就逐步发展形成的,唐山的永盛茶园被誉为“评剧的摇篮”。

在京津冀、东北等地有广泛群众基础。

评剧表演吸收梆子和京剧的身段动作及唱腔,反映平民百姓喜怒哀乐,表达普通民众的愿望与心声,剧目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代表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王二姐思夫》《刘巧儿》《小二黑结婚》等。

2006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是一个既蕴含着深厚民间文化传统,又能体现现代审美意识的新兴剧种,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最终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评剧分四功五法,演员“唱、做、念、打”四种表演功夫和手、眼、
身、法、步五种表演技巧方法的合称。

其中唱指唱功,做指做功(表演),念指念白,打指武打。

评剧唱腔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基础上,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皮影、大鼓等剧种、曲种音乐发展起来的。

唱词通俗易懂,旋律优美动听,既有不同行当的唱腔,又有正调、反调、越调、越反调四大声腔体系;每种声腔又有各自的主体板式、附属板式。

由于演唱者润腔方法的不同,又形成诸多风格各异的流派唱腔。

戏曲大全之评剧的艺术特点(这是国人的骄傲)

戏曲大全之评剧的艺术特点(这是国人的骄傲)

戏曲大全之评剧的艺术特点(这是国人的骄傲)戏曲是指我国传统戏剧形式。

它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

它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

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加工,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政策鼓舞下,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

根据1959年的统计,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约三百六十余种。

我国戏曲不但历史悠久,剧种众多,而且还有丰富的剧目、唱腔和出类拔萃的演员及各具特色的流派。

京剧,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不但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备受推崇,被看成是中国的艺术象征。

京剧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艺术流派呢?这要从清朝的乾隆皇帝爱看戏说起。

1790年他过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好戏班都到北京演出。

当时比较突出的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等四个唱“徽调”的戏班。

他们唱二黄腔的“徽调”刚健清新,演出生动活泼,使人耳目一新。

逐渐取代了原来流行于北京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昆曲。

1828年,湖北的“楚班”来北京演唱以西皮腔为主的“楚调”,也叫“汉调”,常和“徽班”同台演出。

他们的演唱既有“二黄”,又有“西皮”,统称为“皮黄”戏,也就是后来的京剧。

“皮黄”戏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从剧目、唱腔、表演、锣鼓等各方面广泛吸收了昆曲以及各地方剧种的长处,一跃而成为全国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

京剧若从“西皮”、“二黄”合流至今已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若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则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京剧的角色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个大行当。

“行当”是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是根据所演的不同角色类型以及表演艺术上的不同特点而逐浙划分形成的。

京剧原来分为七行,即“生、旦、净、末、丑、流行、武行”,后来简化为“生、旦、净、丑”四行。

“生”,演的都是戏里的男性人物,其中挂胡须的中年、老年角色称为老生。

评剧

评剧

唐山评剧评剧是我国北方较大的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山评剧榜上有名,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流传之广、剧团之多、观众层面之广厚,在北方有突出位置。

评剧在20世纪初起源于唐山,迄今已有百年的历史。

评剧以当地流行的“莲花落”为基础,吸收了“蹦蹦戏”的说唱和表演,经过“彩扮”、“拆出”等形式进化,又吸收河北梆子、滦州皮影、乐亭大鼓、京剧的部分音乐与表演形式,形成“平腔梆子戏”,具备板腔体剧种的特点。

评剧创始人之一成兆才先生随着评剧的形成,不断创作出大量的剧本,丰富了评剧的演出剧目。

“平腔梆子戏”随时代进步日趋完善,改称“唐山落子”,然后走出唐山,北上南下。

北上至东北各地,称“奉天落子”;南下至上海。

并于20年代中期定名为评剧。

50年代以后,评剧发展迅速,除上演传统戏以外,还演出贴近生活的现代戏如《向阳商店》、《夺印》、《金沙江畔》等。

使评剧流传范围更为广阔。

这是评剧发展史中的鼎盛时期,使评剧成为了除京剧以外最大的戏曲剧种。

评剧至今尚保留着它的俗称“落子”,说明它与冀东莲花落的血缘关系。

唱腔的基础极富冀东昌、滦、乐一带乡土韵味。

评剧艺人以唐山民歌及叫卖小调为素材加以再塑造,形成优美而独特的腔调。

板式有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四类。

主奏乐器是板胡。

弦乐有二胡、中胡、低胡;弹拨乐有琵琶、三弦、扬琴;吹奏乐有笛子、唢呐、笙;打击乐基本与河北梆子相同。

近年来随着音乐发展的需要,乐队又增加了大提琴、电子琴等。

评剧的行当,原以三小(小旦、小生、小花脸)为主,辅以彩旦。

后受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行当逐渐齐全,可分生、旦、净、丑等。

评剧以唱功见长,或高亢悲壮,或低回委婉,节奏、速度、调式多变,唱词通俗易懂,观众容易学会。

评剧形式通俗,剧目接近民众,代表剧目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李三娘》、《秦香莲》、《张羽煮海》、《杜十娘》、《刘巧儿》、《小女婿》、《绣鞋记》等,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及老一辈评剧艺术家如月明珠、孙凤岗、刘子西、白玉霜、魏荣元、韩少云、花淑兰等都是唐山人,李金顺、喜彩莲、新凤霞、筱俊亭等众多评剧表演艺术家也都在唐山唱红,成为评剧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摘要】评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特征。

在传统元素方面,评剧表演继承了古典文学和历史传统,通过唱念做打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故事情节。

在舞台表现方面,评剧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和舞台布景的精美,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音乐美学方面,评剧的音乐旋律婉转动听,配合角色情绪和情节发展,增强了表演的感染力和张力。

角色表演方面,评剧演员注重角色性格的细致描绘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使得角色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在审美价值方面,评剧通过叙事和表演艺术形式,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情感内涵,引发观众对美的共鸣和感悟。

评剧表演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意义不可忽视,为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评剧表演、艺术特点、审美、传统元素、舞台表现、音乐美学、角色表演、审美价值、艺术魅力、审美意义1. 引言1.1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评剧表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与审美,深受观众喜爱。

评剧表演注重情感的表达,以及舞台上角色的生动演绎,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与美感。

在评剧表演中,传统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服装、道具和化妆等,都展现出传统的韵味与美学。

评剧表演的舞台表现也是其特点之一,演员们会通过身体语言和动作,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评剧表演的音乐美学也是其独特之处,配以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唱,使整个表演更加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评剧表演中的角色表演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演员们会通过声音、表情和动作,完美地诠释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评剧表演的审美价值在于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现,以及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探讨,使观众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震撼和滋养。

评剧表演的艺术特点与审美,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与感悟。

2. 正文2.1 评剧表演的传统元素评剧表演的传统元素包括剧本、唱腔、表演和化妆。

剧本是评剧表演的基础,承载着古老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的演绎,传达着历史、民俗和人情世态。

浅析评剧演唱技法与民族声乐的交织——以《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为例

浅析评剧演唱技法与民族声乐的交织——以《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为例

味儿,被声乐演唱者所喜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专业院校的民族声乐学习中,演唱者也开始学习和借
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演唱技法和音乐特色来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评剧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如何将评剧的演唱
技法与民族声乐演唱进行完美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演唱者的演唱技能,而且也可以让聆听者更好地感受到
评剧独特的艺术魅力。本文将以评剧演唱技法与民族声乐演唱的融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评剧《刘巧儿》选段
作者简介:王燚璇(1996-),女,哈尔滨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131
音乐表演
吸之后又一重要的环节。 歌唱时除了要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还要在发声时
找到身体的共鸣位置。调动身体的声音共鸣能使歌唱者 发出的声音明亮优美,具有感染力。在民族声乐中,要 控制身体共鸣腔体配合演唱,例如“头腔共鸣”“胸腔 共鸣”等。共鸣是歌唱时控制身体各部分器官的调动与 配合,以及正确运用呼吸方法获得的音色统一的结果, 因此不能为了追求共鸣而忽略其它要素的协调和统一。 在掌握了声音的共鸣位置后,演唱者的咬字吐字也同样 重要。作为依附于语言而存在的歌唱,而语言又是通过 咬字吐字来表现的。准确掌握咬字吐字是声乐演唱中塑 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内心情感、深入刻画主题的关键 所在。如果演唱者没有对作品的唱词进行正确的归韵, 不仅作品内涵无法展现,而且歌曲所蕴含的情感也都无 法向观众传达,从而达不到理想的舞台艺术效果。
在选段《火红的太阳出东方》中的“桥下流水日夜 忙”唱句中,其中的“桥下流”三个字所对应的旋律没 有实际意义,演唱者不需要演唱乐句的旋律曲调,而是 要运用说话的方式来读出。在演唱“水”字时,其发音 的归韵时要为“ei”的音,并运用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中 头腔共鸣的方法,使气息经过气管进入上颚到达头腔, 使“ei”的声音在头腔中振动产生共鸣;在演唱“日夜 忙”中的“夜”字时,虽然乐谱标注的是上行的音,但 演唱声调要突出的表现为下行。所以在唱这个字的时候 要先上后下,从而呈现出歌曲的韵味,而最后的“忙”字, 演唱者要在保持前几个字的状态下流畅的唱出来。

评剧的由来及特点

评剧的由来及特点

文艺理论104评剧是我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发源于清朝末年中国京东唐山一带,中华民国时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简称和京剧因政治因素而改换的新名称“平剧”“平戏”混淆,成兆才于是在建议下把“平腔梆子”的简称改为“评剧”“评戏”,这个名称就此确立,直到现在。

评剧早期叫“蹦蹦戏”,也叫“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

起源于冀东民歌,胚胎孕育于莲花落。

它是广取博采,融化吸收京剧、二人转、乐亭大鼓等部分唱腔不断改革、创新发展而来的。

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

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主要演职人员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评剧的行当因评剧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农民阶层、市民阶层、下层官吏的生活为主。

因此,早期评剧以旦角为主,小丑、小生居其次,老生、花脸各行均处于从属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和新编现代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最终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评剧最为著名的剧目是该剧种第一个剧作家成兆才于1919年写的《杨三姐告状》,另外有《小借年》《小姑贤》《马寡妇开店》,还有《秦香莲》《刘巧儿》、《花为媒》《茶瓶计》《对花枪》《牧羊圈》《小女婿》《刘伶醉酒》等。

改革开发放以后,评剧剧作家又创作了《夺印》《金沙江畔》《疙瘩屯》《我那呼兰河》《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成兆才》等。

评剧的早期艺术家们成兆才、月明珠、花莲舫、李金顺、筱桂花、金开芳、碧莲花、花月仙、刘翠霞、鲜灵霞、爱莲君、喜彩莲等为评剧的革新和发展做出毕生的贡献。

经典评剧大全

经典评剧大全

经典评剧大全评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评剧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国粹”。

经典评剧大全,是对评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集大成之作。

它包括了评剧艺术的各个方面,从剧本、音乐、表演、服装、道具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是评剧艺术的珍贵文化遗产。

在经典评剧大全中,我们可以看到《牡丹亭》、《珠帘寨》、《桃花扇》、《孔雀东南飞》等经典剧目。

这些剧目在评剧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在剧情上富有深刻的内涵,而且在音乐、表演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这些经典剧目,观众可以深入了解评剧这一艺术形式的精髓和魅力所在。

除了剧目本身,经典评剧大全还包括了对评剧表演艺术的系统总结和介绍。

评剧表演有着独特的唱腔、动作和表情,这些都是评剧艺术的精华所在。

在经典评剧大全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这些表演技巧的详细解说和示范,这为后人学习和传承评剧表演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此外,经典评剧大全还对评剧音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介绍。

评剧音乐是评剧艺术的灵魂所在,它融汇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在经典评剧大全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评剧音乐的详细分析和介绍,这为后人学习和传承评剧音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总的来说,经典评剧大全是对评剧艺术的一次系统总结和梳理,它不仅是对评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珍贵记录,更是为后人学习和传承评剧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通过学习和研究经典评剧大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评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内涵和精髓,为评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

在今天,评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学习和传承经典评剧大全,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评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为其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评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继续为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

评剧_精品文档

评剧_精品文档
细腻传神。

扮演性格刚烈或粗犷的男性角 色,注重唱功和做功,要求声 音洪亮有力,表演豪放洒脱。

扮演滑稽幽默或阴险狡诈的角 色,注重念白和做功,要求语 言诙谐生动,表演夸张有趣。
身段、手势与眼神运用
身段
评剧演员的身段要优美大方,动 作要规范准确。常见的身段有云
手、山膀、顺风旗等。
手势
评剧演员的手势要丰富多变,能够 准确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常见的手势有兰花指、剑指、单 指等。
04
评剧剧目与传承
传统经典剧目介绍
《秦香莲》
该剧目是评剧经典之作,讲述了 秦香莲与陈世美之间的爱情悲剧 ,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善恶冲突

《杨三姐告状》
该剧目以真实事件为背景,通过 杨三姐为兄申冤的故事,揭示了
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刘巧儿》
该剧目以农村姑娘刘巧儿的爱情 经历为主线,展现了新中国成立
开展评剧进校园、青少年评剧夏令营等活动,培 养青少年对评剧的兴趣和爱好。
THANK YOU
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评剧在国际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和广泛传播,提升了中国文 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06
评剧面临的挑战与未 来发展
当前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观众群体老龄化
当前评剧的主要受众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对评剧的兴趣不高,导 致观众群体逐渐缩小。
创新不足
评剧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评剧传承方式与途径
师徒传承
01
评剧艺术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得以延续,老一辈艺术家通过口
传心授、亲身示范等方式将技艺传授给年轻演员。
院校教育
02
随着戏曲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戏曲院校开设了评剧专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评剧
这学期的公选课——民歌戏曲鉴赏课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的戏曲,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评剧。

评剧,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

1909年左右形成于唐山。

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平戏”等称谓。

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

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

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等,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评剧的艺术特点来看,她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

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

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

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善于表现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

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评剧进入了新的繁荣发展时期,演出了一批受群众欢迎的现代戏,除了上面所说的小白玉霜和新风霞的作品外,还有《金沙江畔》《野火春风斗古城》等;改革开放以后又出现《山里人家》《黑头与四大名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优秀现代剧目。

再从评剧的行当来看,她的行当是随着评剧的发展历史,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而逐渐形成的。

评剧的前身“蹦蹦戏”曾经历了“对口戏”、“拆出戏”两个阶段,那时的行当也不象现今这样分明。

经过1909年至1921年的重大改革,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

评剧的行当,也依据表演的需要吸取京、梆等剧种的行当分类经验,逐渐形成现在生、旦、净、丑门类齐全的规模。

评剧由于历史较短,又受剧目题材的局限,所以没有像京、梆大剧种那样具有驾驭反映帝王将相生活和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重大内容的能力,多以反映下层官吏、市民阶层、农民阶层的生活为主,因此各行当的表演艺术(声腔、技巧),特别是老生、净、刀马旦、武生行的表演手段,仍有待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新编历史故事戏不断增多,各行当,特别是小生、老生、净行的表演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目前的评剧逐渐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

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从评剧的唱腔来看,有男腔和女腔,是在莲花落、蹦蹦戏的音乐基础上,逐步吸收并借鉴梆子、京剧的唱法形成的。

评剧女腔是由月明珠等人创造的,男腔是由倪俊生等人创造的。

评剧唱腔是在唐山民歌、莲花落等民间音乐基础上,吸收东北二人转、京剧、河北梆子等冀东和京津一带地方戏曲的音乐成分形成。

其特点为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味浓。

唱腔为板腔体结构,由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四种节拍形式组成。

常用的板式有慢板、反调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尖板等。

在唱、做、念、打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上,评剧的唱功最为突出,早期的男旦演员月明珠和女演员李金顺等,都曾以唱功称绝一时。

李金顺的“李派”唱腔对后辈影响甚大,在其影响下,30年代初的奉天落子时期,
又产生了著名评剧声腔革新家白玉霜。

她大胆运用低腔,发展了评剧的中音唱法,形成“白派”。

与白玉霜同时,刘翠霞创造了高亢脆亮的“刘派”唱法,爱莲君创造了“爱派”的疙瘩腔唱法。

此外,还有在北京与白玉霜相对峙的喜彩莲创造了华丽而清新的“喜派”唱法。

四名女演员在建国前被称为评剧“四大名旦”。

继之而起的是筱白玉霜,她继承和发展了“白派”唱腔。

使评剧唱腔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大大增强了评剧表现力。

从伴奏乐器来看,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武场有板鼓、梆子、锣伴奏乐器分文场和武场。

武场有板鼓、梆子、锣、镲等;文场有板胡、二胡、中胡、低胡、琵琶、笛、笙等。

后来又增加了大瓢胡、倍司、铜管、大提琴、小提琴等。

评剧发展到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的评剧大家和经典剧目,其中就有《花为媒》。

《花为媒》是评剧经典剧目,喜剧。

剧名的意思是“以花为媒”。

风格幽默,唱词优美。

几个高潮或著名唱段为:报花名、菱花自叹、闹洞房。

《花为媒》讲的是一个比较浪漫的故事。

大概故事情节是:王少安寿诞之日,其子王俊卿在酒席宴前与表姐李月娥相见,互诉衷情,并赠罗帕定终身。

李月娥走后,王母托媒人阮妈为俊卿说亲。

阮妈来到张家,张家有女名叫五可,才貌双全,一说便妥,但王俊卿心爱表姐月娥,不允张家亲事,并忧虑成疾。

王母又托阮妈到李家说亲,月娥与李母喜出望外,惟其父李茂林则说王俊卿轻狂,不懂礼教,顽固拒婚。

王俊卿闻知与李月娥的婚事不成,病情更重,王母爱子心切,心焦如焚。

阮妈献计去张家花园相亲,以为王俊卿亲眼看见张五可的才貌后便会答应,但王俊卿病重,不能前往,乃请其表弟贾俊英代为相亲。

贾俊英代替王俊卿前去张家花园相亲。

张五可恨王俊卿拒婚之情,但见贾俊英英俊文雅,心中之恨,顿时雪化冰消,并赠红玫瑰,私订终身。

贾俊英将张五可私赠的红玫瑰转送表兄,倍加赞美张五可的才貌,但王俊卿拒不接受,并将红玫瑰扔在地上。

阮妈又向王母献策,先将张家小姐娶来,待王俊卿看到如花似玉的张五可,病必好。

王母只好应允,于是婚事商定,定期迎娶。

李月娥得知,痛苦万分。

李母溺爱其女,乘李父不在家中,采纳了二大娘冒名送女之计,抢先将李月娥送到王家与王俊卿拜堂成亲。

王俊卿以为新娘是张五可,拒不拜堂。

当他听说新娘是表姐李月娥,顿时心花怒放,疾病痊愈。

待张五可的花轿前来,他们早已拜完花堂。

张五可闻知此事,心中大怒,立即闯进洞房,质问王俊卿。

阮妈见状,无地自容,不知如何是好。

正当此际,突然发现贾俊英,随即将他拖入洞房,于是真相大白,两对有情人各遂心愿。

最终获得圆满的结局。

学习了民歌戏曲鉴赏这门课后,我受益匪浅。

这门课程对于提高我们的音乐文化修养有很大的帮助,促进我们了解我国的传统民间戏曲艺术,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