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课时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与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
当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的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悬浮;当物体的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浮起。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3. 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根据物体的体积、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思考,探索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体浮沉的现象和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轮船、救生圈等浮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浮沉条件。
2. 新课导入:介绍物体的浮沉条件,讲解阿基米德原理。
4. 知识拓展:讲解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体的浮沉条件和计算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物体浮沉条件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体的浮沉条件。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物体浮沉的现象和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步骤:2.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验证浮沉条件。
4.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及教学反思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在液体中浮力与沉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理解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实验检验浮力定律。
2. 教学重点1.物体在液体中受力情况与浮力大小的计算。
2.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3. 教学难点1.如何进行实验检验浮力定律。
4. 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法。
2.探究法。
3.实验法。
5. 教学过程(1)【导入】物体的浮与沉教师板书物体的浮与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发问:•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浮在液体上?为什么?•什么情况下物体会沉入液体?为什么?(2)【理论讲解】浮力的计算教师讲解浮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让学生自主推导公式。
•什么是浮力?•如何计算浮力?(3)【案例分析】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教师介绍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分析案例,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浮力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吗?•物体的质量对浮力大小有影响吗?•物体的形状对浮力大小有影响吗?(4)【实验探究】浮力定律的实验检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检验浮力定律。
•实验装置:较大容积的水槽、一支密度小于水的小物体以及测量浮力大小的装置(如秤或弹簧测力计等)。
•实验过程:将小物体放入水槽中,记录下其完全浸入水中时的重量,再记录下其悬浮在液面上方时的重量,计算出浮力大小,并验证浮力定律是否成立。
(5)【归纳总结】浮力定律教师引导学生对浮力定律进行总结。
•浮力定律是什么?•浮力定律的本质是什么?6.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个别小组的实验表现,学生的答辩,以及日后的作业等考察来进行教学评价。
二、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教师讲授、探究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理论探究及实验实践等不同环节,深化了学生对浮力定律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了启发学生思考与自主探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知识的魅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兴趣。
但是,我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一些学生对浮力定律的掌握仍不够扎实,需要更多的课堂练习和作业来加强;而一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态度不够认真,需要课后重点提醒。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重难点突破教学设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把这个内容分为两个板块: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
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受力分析、二力平衡、阿基米德原理等等,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物理探究能力,因此我设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描述物体的浮沉条件;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浮沉原理的学习,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紧密联系;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
重点: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理解浮力的应用那么如何突破重难点呢?浮力知识在初中物理中是一个难点,学生从接受到理解往往需较长时间,然而教材设置没有分组实验,学生没有动手实验的机会,所以按传统的知识讲解肯定是不行的,只会让学生感到更加抽象枯燥,失去兴趣。
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活动,如:让他们多动手实验,通过亲手制作潜水艇和热气球的实验,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这节课我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中心,以自制教具实验和探究实验突破重难点。
实验方法设计:实验主要运用直观感知、合作探究、讨论法归纳。
三.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四个主要教学环节。
情境引入----认识浮沉-----改变浮沉----浮力的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设计理念1. 情境引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课一开始,我就做一个“听话的瓶子”实验,立即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入课题.其中的奥秘:观察吸管在水瓶中的浮沉情况.2. 认识浮沉 (1)分组实验1: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各种物体的浮沉情况(2)提出问题:你认为物体上浮和下沉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普遍认为重的沉,轻的浮. 鼓励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大胆猜想,并有选择的把学生猜想进行板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3:改变浮沉学生的猜想到底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1)探究实验:设计创新实验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上浮的物体沉下去(2)归纳学生的设计方法:上浮物体: 苹果片-------加钉子空瓶----------加钉子下沉物体:图2图1橡皮泥--------空心气球----------去钢珠 (3)同时,结合受力分析得实现物体的浮与沉的方法-----改变浮力和重力大小关系(4)实现物体的浮与沉的方法---改变液体密度和物体密度关系课本的实验:盐水浮鸡蛋 创新实验改进:铅笔浮沉 铅笔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状态创新点: 1.取材简单,随手可取,占用时间少,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2.铅笔的一端尖而细长,很像标方向的箭头,就给学生留下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鲜明印象。
初中物体浮与沉教案反思
初中物体浮与沉教案反思在进行初中物理浮力教学时,我设计了一节关于物体浮与沉的教学活动。
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实验引入浮力的概念。
我让学生观察一个木块在水中漂浮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木块能够浮在水面上?”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了浮力的概念。
接着,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什么关系?这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分组进行了实验,他们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观察浮力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浮力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不仅加深了对浮力的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浮力的理解仍然存在困惑。
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实验中没有充分观察和思考,或者是对浮力的概念理解不深。
针对这个问题,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浮力的本质。
我会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多观察、多思考,并适时给予他们指导和解答他们的疑问。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
他们能够背诵公式,但在运用时却出现错误。
这说明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意义。
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阿基米德原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原理背后的物理意义,并通过例题和练习题来巩固他们的理解。
总之,这节物体浮与沉的教学让我深刻认识到,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物理现象,增强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2.知道轮船、气球、潜水艇,海底打捞的浮沉条件。
【教学重点】通过受力分析,让学生总结规律,得出浮沉条件,会从力和密度两个不同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并能自觉地将其迁移到其它有关浮力利用的问题的学习和解释有关现象上。
【教学难点】1.将物体的浮沉条件由力的关系转化成密度的关系。
2.能分析物体在上浮和下沉过程中,重力和浮力的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烧杯、清水、盐水、橡皮泥、密度计、潜水艇模型、乒乓球。
【教学过程】一、复习有关知识:(1)复习阿基米德原理及计算浮力的公式;(2)复习两个公式:m=ρv;G=mg。
教师示实验,将土豆和苹果一起放进水里,让学生观察:土豆在水中下沉,而苹果是漂浮在水面上的。
用力向下压苹果使浸没在水中,一松手,苹果又向上浮起。
以上的现象都与物体的浮沉有关,今天我们就亲自来探究影响物体浮沉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
(1)讨论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与重力的关系。
教师: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话对吗?教师:受到浮力大的物体上浮,受到浮力小的物体下沉,这话对吗?教师:物体的浮沉应该由该物体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共同确定。
对浸入液体中的物体运用二力平衡,二力合成知识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物体沉浮的条件:A.F浮<G时,物体下沉。
B.F浮>G时,物体上浮。
C.F浮=G时,物体悬浮。
(2)讨论物体的浮沉与密度的关系。
教师:那物体的沉浮与密度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教师:如果把阿基米德公式两端都换成密度表达式的话,会有怎样的表达方式?学生:G物=ρ物gV物F浮=ρ液gV排。
教师: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物=V排=V,那么物体上浮时有什么结论呢?学生:上浮时G物<F浮,ρ物<ρ液物体最终会漂浮。
教师:那悬浮时呢?学生:G物=F浮ρ物=ρ液物体在水中静止或匀速运动。
教师:还有一个什么情况?学生:下沉G物>F浮,ρ物>ρ液物体最终沉入水底。
物体的沉和浮教学反思7篇
物体的沉和浮教学反思7篇物体的沉和浮教学反思篇1“从不同位置察看物体”是在直观认得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是“空间与图形”中新加添的一个内容。
察看物体的课,内容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身总结、沟通察看物体的感受,并依据自身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
这样躲避了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
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 、本单元紧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沟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乐观性。
2 、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几何知识的教学紧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
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
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得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得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察看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忙学生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 、通过让学生察看、想象,发表自身的见解,并能说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
认得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是察看物体的前提。
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以“简单的活动,真实的感受,有效的学习”这一想法为引导,引导学生渐渐认得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由于学生坐在教室里的不同位置,不能同时看到正方体的左面和右面,因此利用这一资源,美妙设问,让学生在察看中产生怀疑,在怀疑中形成感受。
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不但认得了抽奖箱的正面、侧面和上面,更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察看的位置决议着察看的结果,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
但是由于教具不足,不由得就挥霍了时间。
猴王出世教学反思草船借箭教学反思八班级物理教学反思物体的沉和浮教学反思篇2本课的教学重点知道如何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料子进行模仿本课的探究活动就是基于描述物体是否在运动,了解物体常见的运动方式并能用一些简单的料子进行模仿而打开的,让学生经过了一个提出问题——察看、试验——分析归纳——沟通讨论——得出结论——模仿应用的探究过程。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如: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阿基米德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2.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相互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必要的提示。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巩固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浮力计算、物体浮沉判断等方面,让学生独立完成。
4.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结论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5.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简易浮力秤,并记录制作过程及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6.请学生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浮力在船舶、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如力、质量、重力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探究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可能对浮力概念和计算方法尚不熟悉。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此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难点:浮力计算方法的运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自主探究物体浮沉条件。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物体浮沉现象,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4.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浮选技术在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学物理、用物理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1.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2. 物体浮沉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体的浮沉现象。
2.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问题。
4.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知识讲解:讲解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和浮力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4.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5.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体浮沉条件及相关知识。
2. 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八、拓展与延伸:1. 介绍浮力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船舶、潜水艇等。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反思是为了以后的教学工作能做得更好,关于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有哪些反思呢?接下来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一)物体的浮与沉的现象,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再加上学习了阿基米德定律后,学生对浮力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本来我认为不需要用很多时间分析,但事实不是这样。
问“浮沉与什么有关”,回答千奇百怪。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抓住学生乐于参与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了解与物理规律有关的图片的特性,在玩中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以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节课主要分为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通过演示实验并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得出物体浮沉条件,第二环节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得出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物体,可以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通过课本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技巧,并能对生活中有关浮沉条件应用的例子进行分析和解释,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因为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自己得出结论,所以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领悟力也较好,所以顺利达到了预期设想的教学目标。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二)1.从教学效果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与流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很好,达成度较高。
2.在实验过程中随机的错误很多,老师要能迅速判断并及时引导。
3.如何处理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如有些学生在自主探究控制物体浮沉时将包裹气球皮的橡皮泥捏成了船状使其浮上来,或将颜料壳的开口用橡皮泥堵住将橡皮泥捏成船状将颜料壳浮上来等与教师上课前的预设:气球吹气、做成空心状等异曲同工,教师如何捕捉这样有创意的生成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是值得探讨的一个命题。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三)在《物体的浮与沉》一课上,我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的:1、首先,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一个《阿凡提帮助穷人的故事》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浮与沉还能帮助人们做事。
人教版八年级(下)物理精品教案及反思--物体的浮沉条件
第1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了解轮船是怎样浮在水面上的。
2.了解浮沉的各种现象,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
3.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结合阿基米德原理掌握浮力问题的解决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兴趣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方法。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浮沉条件和密度大的物体实现漂浮的方法。
教学难点综合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探究浮沉条件。
教具准备乒乓球、沙、装有水的水槽、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实验1:将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浸没在水中,小木块、乒乓球上浮,小铁块下沉。
实验2:将牙膏皮放入水中下沉,将牙膏皮折成小盒子,牙膏皮漂浮在水面上。
同时多媒体展示图片:人在死海中悠闲地戏水、飞艇在空中自由地上升、下降。
引导:对于刚才的实验,还有上面展示的两幅图片,请思考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上浮?为什么有的物体会下沉?物体的浮与沉取决于什么条件?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进行相关探究,引出课题:物体的浮沉条件。
二、新课教学探究点:物体的浮沉条件1.漂浮、悬浮和下沉演示实验:将三个乒乓球浸没水中(一个充满沙;一个中空;一个有部分沙,用蜡封住),松手后出现什么现象?引导:首先指明这些现象可以描述为“漂浮”“下沉”“悬浮”,规范物理语言,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谁?交流讨论:一个物体在受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由这些力共同决定。
(1)F浮=G时,它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2)F浮>G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3)F浮<G时,它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将处于什么状态?思考问题:下沉的物体最终处于什么状态?为什么?那么上浮的物体最终又处于什么状态?2.物体的浮沉条件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得出浮沉条件。
物体浮与沉教学反思(5篇)
物体浮与沉教学反思(5篇)本站作者为你精心整理了5篇《物体浮与沉教学反思》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物体浮与沉教学反思》相关的内容。
篇1: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参加百节好课评比让我更进一步认识什么才是一节好的物理课,以下是对本节课的一些想法。
引入——浮沉子浮沉子实验非常神奇,但往往是一个备选实验。
小玻璃瓶在生活中并不常见,配重过程又比较繁琐,且揭秘时不易“看”清原理。
我将弯折的吸管和回形针组合起来,通过吸管长度的调节和回形针数量的增减可以方便的调节浮沉子的比重,揭秘可以课上现场拆解也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去寻找答案。
G物影响浮沉——瓶子与吸管实验采用的是330ml的塑料瓶替代了原来的小玻璃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单凭手的感觉就能轻易分辨浮力和重力关系。
通常探究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如何让浮着空瓶沉下去,第二个是如何让沉下去的瓶子浮起来。
学生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通常的做法是把瓶子从水中取出,倒掉里面的东西实现上浮。
但是本节课要求学生不许用手触碰沉底的瓶子,借助一个吸管让瓶子浮起来。
这将原来过于简单的问题变得有挑战性,学生求知欲很强。
向瓶子里吹起控制瓶子的沉浮这一方法也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
该实验对如何控制气球的沉浮,潜水艇的沉浮是一个铺垫。
V排影响浮沉——沉底的气球气球体积的变化是很容易观察的,吹起后浮力的变化也很容易用手感知。
该实验对鱼的沉浮,汤圆的沉浮是一个铺垫。
液影响浮沉——鸡蛋与蜡烛控制鸡蛋沉浮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尤其是悬浮。
实验中用浓盐水代替了盐,在改变浓度的时候液体不会有大的晃动,鸡蛋上浮下沉情况比较稳定。
在得出结论后,随机取一小组的蜡烛放入酒精中沉底,学生会感到神奇而合理。
上浮至漂浮过程中浮力的变化——几何画板这一过程书上给出了四幅图片,将过程一一展现比较清晰,但如果实现动态的过程就更好了。
浮力在水面以下和以下是分两种情况的,像PPT,白板不易实现。
物体的浮与沉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人教版
通过实际 应用,激发学 习兴趣。
2.让学生观看“潜水艇”模型课 理。
件,引导学生总结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将较复杂的问题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 使学生容易接受。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弄清热气球的工作 原理。
列举我国古代 劳动人民利用浮力 解决问题的实例。
∴ρ 液 学生动手实验,
亲身体
发表见解,讨论交 会 , 建 立 经 ∴ρ 液 流。自己总结物体的 验,获取实验
浮与沉条件。 ∴ρ 液
数据
<ρ 物
简单的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和
沉,取决于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情
况。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和物体密度来改变
物体的浮沉状态。
看书,讨论分
析轮船的原理。
(三)浮沉条件的应用 1.引导学生观察轮船的照片,利用
本节课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习浮力和阿基米德原 理的基础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首 先演示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想到“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这个问题,接 着由这个问题出发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的变化情况, 顺理成章地安排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活动,并有意突出了实验方案的设计 环节。最后,为了让学生明确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专门安排了关 于浮沉条件的应用的三个方面的实例,即轮船、潜水艇和热气球。 【教法分析】
培养学生 善于交流与合 作的精神和归 纳概括的能 力。
(c)调整小瓶的水让小瓶在水中既不下沉也
不上浮,分析小瓶的手机情况。
(a)学生观察回答。
装水和放入石块的目的是什么?
小瓶装水后,重力增大,重力比浮力 (b)教师引导得出装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与反思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与反思课标与教材课标内容:2.2.9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比如:了解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课标分析:本部分为一级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下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的内容。
通过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总结说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说出改变浮沉的方法。
提高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知识的价值。
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潜水艇、密度计、盐水选种、热气球的原理,特别是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让学生学会分析,并加强表达说理能力方面的训练。
通过列举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让学生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
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节也是对本章“认识浮力”这一课标的进一步延伸。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物体的浮与沉,是在学习了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综合了二力平衡条件及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是更深层次浮力知识的延伸。
物体浮沉条件是初中物理浮力章节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具有知识量大,相互联系紧密和知识交叉的特点。
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比苏科版教材中,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认识上浮与下沉,接着以如何改变浮沉的实验,让学生总结改变浮沉的方法,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
最后列举潜水艇及打捞沉船问题,让学生知道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
沪科版教材首先介绍生活中的各种浮沉现象,让学生简单回忆漂浮、悬浮、上浮、下沉这四种浮沉状态。
从学生最熟悉的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然后通过图示引发学生疑问:物体的浮沉究竟取决于什么?接着安排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活动,并有意安排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
探究中结合受力分析、二力平衡和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力学知识,分析四种浮沉状态中物体所受浮力与重力的大小。
充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为如何改变物体浮沉,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做出铺垫。
最后通过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浮沉原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学习浮沉条件的意义和价值。
《第十章 五、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下册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和重力概念,掌握物体浮沉的条件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物体浮沉的条件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浮沉原理及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水槽、水、木块、铁块、乒乓球、小船等。
2. 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浮沉的动画和案例。
3. 板书设计: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轮船在水中上浮和下沉,冰块在水中漂浮或沉没,让学生意识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主题。
2. 实验探究: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几个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在空气和液体中的重力,观察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等。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
3. 讲解原理: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详细解释物体浮沉的原理,包括浮力、重力、排开液体的体积等因素。
这个环节需要耐心细致地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4. 小组讨论:在学生理解了浮沉原理之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一些与浮沉现象相关的问题,如如何让一个沉在水底的物体浮起来?如何制作一个可以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机器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展示与评价:每个小组都会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我会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同时,我也会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6.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设计一个可以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机器人模型,或者写一篇关于物体浮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1课时 物体的浮沉条件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
欧阳修青海一中李清第1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浮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教学难点】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鸡蛋、食盐、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不同浓度的盐水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教师演示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1)把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鸡蛋下沉;(2)向水中撒入少许食盐,并轻轻搅拌,发现鸡蛋慢慢上升,停止加盐,鸡蛋悬浮在水中;(3)再继续加入食盐,发现鸡蛋继续上升,最后露出水面,漂浮在水面.师上述三种情况下,鸡蛋有几种状态?生:先下沉,接着开始上浮至悬浮(水中静止),后来又上浮至漂浮.师回答正确.那鸡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四种状态(下沉、上浮、悬浮和漂浮)呢?这就是物体的浮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进行新课】知识点1 漂浮、上浮和下沉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师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前)各受到什么力?生:浮力、重力.师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为什么?生:相等.因为V排相等,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师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当物体受到力为非平衡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改变.由此可见,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生:重力、浮力的大小关系.师回答正确,很棒!我们来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1)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减小到与重力 G物相等时,即F浮=G蜡,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物体上浮,最终漂浮,漂浮状态时,F浮G蜡.(2)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物体下沉,最终沉底.板书: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1)当F浮>G物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2)当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时,F浮=G物.(3)当F浮<G物时,物体下沉,最终沉底师我们比较一下蜡烛、水、铁块的密度大小关系.生: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铁的密度大于水密度.师刚才,们向水中加入食盐,发现鸡蛋上浮.向水中加入食盐,水的密度变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增大,大于鸡蛋的力,所以鸡蛋就上浮.由此可见,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板书:从密度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1)当ρ液>ρ物,物体上浮;(2)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师下面请大家一起观察“盐水选种”的实验并说说如何判断哪种稻米粒最饱满,为什么?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把稻谷撒入盐水烧杯中,一部分稻谷米粒沉入水底,一部分稻谷米粒漂浮在水面上.学生思考并回答:沉入底部的稻谷米粒最饱满,因为密度最大的稻谷沉入水底下,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而浮在水面上的稻谷干瘪不合格,密度较小.例题1 (用多媒展示)如图所示,将两个小球放入水中,A球漂浮在水面上(部分露在水面以上),B球下沉至容底(对容器底有压力).已知A、B两球体积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球所受浮力大于B球所受浮力B.A球密度大于B球密度C.A球的重力大于B球的重力D.A球所受浮力小于B球所受浮力解析:A球漂浮在水面上,B球沉入水底,显然,A球排开水的体积小于B 球排开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A球所受浮力小于B球所受浮力;又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A球所受浮力等于重力,而B球下沉,说明B球的重力大于它所受的浮力,故A球的重力小于B球的重力,从密度的角度,可知A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B球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故A球密度小于B球密度.答案:D知识点2 悬浮教师演示实验:将配制好的三杯不同浓度的盐水放在讲台上,各放入一个鸡蛋,其中一个鸡蛋漂浮、一个鸡蛋悬浮、一个鸡蛋下沉.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观察、思考:(1)所受浮力与重力的比较;(2)物体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大小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1)漂浮的鸡蛋,浮力等于重力,鸡蛋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2)悬浮的鸡蛋,浮力等于重力,鸡蛋的密度等于盐水的密度;教师提示: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悬浮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自身的体积.(3)下沉的鸡蛋,浮力小于重力,鸡蛋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教师强调:漂浮、悬浮是平衡状态,上浮、下沉是非平衡状态,沉底是平衡状态,但受到重力、容器底的支持力和浮力.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小球,放入水中后,甲球漂浮,乙球悬浮,丙球下沉,位置如图所示,则( )A.F甲<F乙<F丙B.ρ甲>ρ乙>ρ丙C.V甲<V乙<V丙D.G甲=G乙=G丙解析:三个小球质量相等,则有G甲=G乙=G丙;甲球漂浮,有F甲=G甲,ρ甲<ρ水;乙球悬浮,有F乙=G乙,ρ乙=ρ水;丙球下沉,有F丙<G丙,ρ丙>ρ水.综上可得,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由于m甲=m乙=m 丙,由ρ=m/V,可得V甲>V乙>V丙.答案:D【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即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是上浮、悬浮还是下沉,取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自身重力的关系.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浮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好,谢谢大家!课后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通过加食盐改变水的密度实现鸡蛋由下沉变成上浮、悬浮,到漂浮在水面上这个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通过观察把体积相同的蜡块、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一个上浮,一个下沉.设问引导学生,将受力分析、运动和力的关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理解了物体的浮沉条件.物体浮沉各种状态比较【素材积累】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
《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物体的浮与沉》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上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继续探究。
在探究内容上主要有三:一是认识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与下沉现象;二是探究浸没在液体中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三是通过学习,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材重点主要是通过实验观察浸没在水中小瓶运动,继而分析小瓶上浮与下沉时的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的合力,得出物体上浮与下沉的条件,进而得出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的条件。
本节主要突处物体的浮沉条件,以及利用浮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活应用及解释。
本节课以新物理课程标准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参与体验,交流合作的学习新理念,落实了三维目标,坚持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文化育人贯穿始终、探究体验贯穿始终、展示交流贯穿始终、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完成了创设情景、自主学习、合作共建、知能应用、诊断评价五个环节。
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用灵活的方式、方法创设与本节内容有关的物理情景,从生活走向物理。
在本课教学中,在一个饮料瓶里放一个倒置的小瓶,通过挤压实现小瓶的浮与沉。
从而创造出与物体的浮与沉相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励他们质疑,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自主学习探究,重视过程体验。
在物体的上浮与下沉实验探究方面,注重了让学生用小瓶根据题目,自主探究盖上盖子的空小瓶浸没于水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的小瓶浸没于水中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及合力的知识分析归纳物体的浮沉条件。
三、小组合作共建,重视合作交流。
如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注重了让学生分工合作,有的小组探究下沉条件,有的小组探究上浮条件,从不同的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同时小组之间交流合作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方法,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
四、知能应用,从物理走向社会。
本节课遵循着物理来自生活,最终还是应用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青海一中李清
第1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浮沉现象,能从受力分析的角度判断物体的浮沉状况.
2.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能运用它解释浮沉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体会物体漂浮、上浮、下沉、悬浮的原因.
2.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浮力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上浮、下沉、漂浮、悬浮的分析与判断.
【教学难点】
物体处在上浮、漂浮、悬浮、下沉的不同状态下,浮力、重力、密度的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鸡蛋、食盐、烧杯、水、体积相同的蜡块和铁块、不同浓度的盐水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教师演示实验,请大家注意观察:
(1)把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到鸡蛋下沉;
(2)向水中撒入少许食盐,并轻轻搅拌,发现鸡蛋慢慢上升,停止加盐,鸡蛋悬浮在水中;
(3)再继续加入食盐,发现鸡蛋继续上升,最后露出水面,漂浮在水面.
师上述三种情况下,鸡蛋有几种状态?
生:先下沉,接着开始上浮至悬浮(水中静止),后来又上浮至漂浮.
师回答正确.那鸡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四种状态(下沉、上浮、悬浮和漂浮)呢?这就是物体的浮沉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漂浮、上浮和下沉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思考:
(1)出示铁块和蜡块让学生观察发现它们体积相等.
(2)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蜡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
学生观察现象并回答:铁块沉入杯底而蜡块上浮最终浮在水面.
师浸没在水中的铁块、蜡块(松手前)各受到什么力?
生:浮力、重力.
师铁块和蜡块受到的浮力相等吗?为什么?
生:相等.因为V排相等,排开水的重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相等.
师既然铁块和蜡块受到的F浮相同,为什么松手后铁块沉底而蜡块上浮?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前面我们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当物体受到力为非平衡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改变.由此可见,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什么呢?
生:重力、浮力的大小关系.
师回答正确,很棒!我们来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
(1)分析蜡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蜡块所受到的F浮>G蜡,所以蜡块上浮.当蜡块逐渐露出水面,V排减小,浮力减小,当F浮减小到与重力 G物
相等时,即F浮=G蜡,蜡块最终漂浮在水面.即:F浮>G物,物体上浮,最终漂浮,漂浮状态时,F浮=G蜡.
(2)分析铁块: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到的F浮<G铁,铁块下沉.到达容器底部后,铁受到F浮、G铁和F支,三力平衡,静止在容器底,我们说铁块沉底.即:F浮<G物,物体下沉,最终沉底.
板书: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所受F浮与G物的关系.
(1)当F浮>G物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
(2)当物体处于漂浮状态时,F浮=G物.
(3)当F浮<G物时,物体下沉,最终沉底.
师我们比较一下蜡烛、水、铁块的密度大小关系.
生: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铁的密度大于水密度.
师刚才,我们向水中加入食盐,发现鸡蛋上浮.向水中加入食盐,水的密度变大,鸡蛋受到的浮力增大,大于鸡蛋的力,所以鸡蛋就上浮.由此可见,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
板书:从密度的角度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
(1)当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
(2)当ρ液<ρ物时,物体下沉.
师下面请大家一起观察“盐水选种”的实验并说说如何判断哪种稻米粒最饱满,为什么?
教师演示实验:将一把稻谷撒入盐水烧杯中,一部分稻谷米粒沉入水底,一部分稻谷米粒漂浮在水面上.
学生思考并回答:沉入底部的稻谷米粒最饱满,因为密度最大的稻谷沉入水底下,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而浮在水面上的稻谷干瘪不合格,密度较小.
例题1 (用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将两个小球放入水中,A球漂浮在水面上(部分露在水面以上),B球下沉至容底(对容器底有压力).已知A、B两球体积相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球所受浮力大于B球所受浮力
B.A球密度大于B球密度
C.A球的重力大于B球的重力
D.A球所受浮力小于B球所受浮力
解析:A球漂浮在水面上,B球沉入水底,显然,A球排开水的体积小于B 球排开水的体积,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A球所受浮力小于B球所受浮力;又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A球所受浮力等于重力,而B球下沉,说明B球的重力大于它所受的浮力,故A球的重力小于B球的重力,从密度的角度,可知A
球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B球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故A球密度小于B球密度.
答案:D
知识点2 悬浮
教师演示实验:将配制好的三杯不同浓度的盐水放在讲台上,各放入一个鸡蛋,其中一个鸡蛋漂浮、一个鸡蛋悬浮、一个鸡蛋下沉.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观察、思考:
(1)所受浮力与重力的比较;
(2)物体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大小比较.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1)漂浮的鸡蛋,浮力等于重力,鸡蛋的密度小于盐水的密度;
(2)悬浮的鸡蛋,浮力等于重力,鸡蛋的密度等于盐水的密度;
教师提示:若一个物体浸没在水中,松手后F浮=G物,受力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我们说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即:F浮=G物,最终悬浮.悬浮时,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物体自身的体积.
(3)下沉的鸡蛋,浮力小于重力,鸡蛋的密度大于盐水的密度.
教师强调:漂浮、悬浮是平衡状态,上浮、下沉是非平衡状态,沉底是平衡状态,但受到重力、容器底的支持力和浮力.
例题2 (用多媒体展示)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小球,放入水中后,甲球漂浮,乙球悬浮,丙球下沉,位置如图所示,则( )
A.F甲<F乙<F丙
B.ρ甲>ρ乙>ρ丙
C.V甲<V乙<V丙
D.G甲=G乙=G丙
解析:三个小球质量相等,则有G甲=G乙=G丙;甲球漂浮,有F甲=G甲,ρ甲<ρ水;乙球悬浮,有F乙=G乙,ρ乙=ρ水;丙球下沉,有F丙<G丙,
ρ丙>ρ水.综上可得,F甲=F乙>F丙,ρ甲<ρ乙<ρ丙.由于m甲=m乙=m 丙,由ρ=m/V,可得V甲>V乙>V丙.
答案:D
【教师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即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是上浮、悬浮还是下沉,取决于物体所受的浮力与自身重力的关系.在现实生活、生产中,浮力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好,谢谢大家!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1.通过加食盐改变水的密度实现鸡蛋由下沉变成上浮、悬浮,到漂浮在水面上这个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通过观察把体积相同的蜡块、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后松手,一个上浮,一个下沉.设问引导学生,将受力分析、运动和力的关系结合起来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理解了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体浮沉各种状态比较
【素材积累】
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
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