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346493b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9c.png)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及答案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可能是
因为其目的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寻求新知识。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通过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来实现。
3、XXX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
讨自己,而“格”在此句中的意思是探究。
4、本段选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和比较论证的方法。
5、加粗的词语不能删掉,因为它们是关键词,表达了文
章的核心思想。
6、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培养实验的精神,不管是研究自
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同时,也需要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有想像力和有计划,不是消极的旁观者。
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非常重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
实验过程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和一个适当的目标,需要实验者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需要改变这种研究惯。
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和一个适当的目标,需要实验者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在求知过程中,需要摒弃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惯,需要培养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这是因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需要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而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需要改变这种研究惯,才能在研究工作中拿主意时游刃有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010湖南张家界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010湖南张家界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76f68d3e964bcf84b9d57be4.png)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再适当也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茭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4.中国传统教育里“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作者所体会到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2分)15.“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错在哪里?“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2分)16.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17.阅读文中画线句子,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应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阅读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c226f3d6edb6f1aff001f3a.png)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专注下一代成长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附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具体细致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一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幺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幺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幺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就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惊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1、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幺?(3分)2、在科学实验过程中,需要怎幺做?在求知过程中,又该摒弃哪些不良的学习习惯?为什幺?(8分)3、从初中学过的课文中选取一位科学家的事例做事实论据,以支持作者。
部编版语文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及解析
![部编版语文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0f92cde76c66137ee0619de.png)
部编版语文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及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2.0分)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老师的一番教育,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B. 故事会上,有几个同学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C. 《流浪地球》这部电影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情节。
D. 只要坚持不懈地攀登,我们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2.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B.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C. 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D. 屏也有大小之分。
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
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听了一次次求助者被跌倒老人讹诈的事件,我们是否可以心安理得地选择袖手旁观。
B. 在面临紧急情况时,由于缺少经验,这位记者有点儿不知所措。
C. 狂风骤起,深蓝色的海面卷起阵阵巨浪,滔滔不绝地涌向岸边。
D. 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作为华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很让我们扬眉吐气。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读书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 在书店里,总有人看上如走马观花,对书籍袖手旁观。
C. 无论做学问还是做实验,格物致知的精神均不可或缺。
D.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一是“趣味”。
B. 我想借这个机会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C.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D. 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6.下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 丁肇(zhào)中埋没(mò)没(méi)有B. 彷徨(pánɡ)(huánɡ)中庸(yōnɡ)测量(liánɡ)C. 相濡(rú)以沫儒(rǔ)家孺(rú)子D. 华裔(yì)论(lún)语议论(lùn)二、书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7.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https://img.taocdn.com/s3/m/017eb9a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ff.png)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一)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加粗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完成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及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9e058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3d.png)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及答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及答案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袖手旁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儒家的“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____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____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论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它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哪些不良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2)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2.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3.但是因为不是而是4.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5.示例: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对我们今天的不良影响”略。
2021-2021九年级语文上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2(新版)新人教版
![2021-2021九年级语文上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2(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4ba2881ed9ad51f11df269.png)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孜孜不倦一番风顺模式 B.根深蒂固不言而喻修身C.袖手旁观不知所措汲取 D.格物致知实验精神诚意2.根据句子的意思写出成语。
(1)不知如何办才好,形容发急或受窘。
( )(2)把手揣在袖子里观看。
形容置身事外而不参与,不协助。
( )(3)船只扬帆顺风行驶。
比喻非常顺利。
( )(4)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 )3.(盐城中考)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本次亚信峰会上,我国认为,在复杂的安全挑战面前,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唯有通过合作,才能迎来共同安全。
B.我国政府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有效的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活动,切实维护新疆团结稳定的大局。
C.今年,“端午”恰逢“六一”,幸福的假日属于孩子,加上天气晴好阳光明媚,以家庭为单位的“亲子游”成为旅客出游的主流。
D.美食片做成了社会纪录片,这是《舌尖2》引发的最大争议所在的地方,对网友“口水与泪水比例失调”的吐槽,引起了导演组的思考(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2)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3)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
文章的论点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B.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与《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不一样。
C.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地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D.中国学生大都俯身于理论而轻视实验,俯身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不会做研究。
这是中国传统教育所致。
6.(黔南州中考)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附答案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cadeb4d4d8d15abe234ef9.png)
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附答案)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附答案)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选段,回答问题。
(11分)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9、上文论述的中心是什么?(2分)10、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持什么态度?(3分)11、“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意思?(2分)12、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分)13、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的意义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9、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https://img.taocdn.com/s3/m/6655272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8.png)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丁肇中()朱熹()论语()儒家()测量()向导()彷徨()适当()二、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不知所措──儒家──三、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四、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1.____________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_________传统教育的目的并__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___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实验的过程__________消极的观察,__________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五、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一)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平天下。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c66878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74.png)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测试题(含答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荣幸(xìng) 授予(yú) 缅怀不知所措B.测量(liàng) 恐慌(huāng) 瞭望开拓进取C.彷徨(fǎng) 埋没(mò) 检讨秀手旁观D.领悟(wù) 激变(jī) 探察格物致知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孩子阅读传统典籍,父母不能袖手旁观,最好和孩子一起研读和辨析。
B.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C.曲折是人生的清醒剂,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教益,是你一帆风顺时难以得到的。
D.易中天老师在演讲中时时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简直令同学们目不暇接。
3.选出填入空白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________美国总统杜鲁门曾发表声明,表示美国承认中国对台湾行使主权,________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________派军队侵占台湾,________抛出“台湾地位未定"等谬论,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予以坚决反对。
尽管可是只是才B.如果那么不仅而且C.尽管但是不仅而且D.如果那么只有才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丁肇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B.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C.“四书"是指《大学》《春秋》《论语》《孟子》这四部儒家经典著作。
D.“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们体会意义。
5.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互动百科"号称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但在今年央视“3·15”晚会上,“互动百科"被曝光成“最大虚假广告垃圾网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及标准答案.doc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及标准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5c8457a58f5f61fb73666e5.png)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一 )阅读文章片段,回答下列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自己有判断力。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段选文中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加粗的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98656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f.png)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练习题(含答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的加点字注音及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模式(mú)探索(suǒ)孜孜不倦(zì)B.汲取(xí)儒家(rǔ)根深底固(dì)C.埋没(mò)关键(jiàn)不言而谕(yù)D.肇事(zhào)彷徨(páng)格物致知(zhì)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B.艺术创作鼓励创新,但艺术家不能有一帆风顺的速成心态。
C.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绝不能袖手旁观。
D.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他一时不知所措。
3.比较下面两句话,说说哪一句话表达效果好一些,并说明理由。
A.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B.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承办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不仅成都展示了美育成果,还扩大了城市影响力。
B.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安全到达火星表面,执行一系列巡视探测。
C.经过精心设计的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外形憨态可掬,寓意丰富深刻,深受大家喜爱。
D.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时间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
5.文学文体知识填空。
本文作者_ 是籍华裔物理学家。
在文中“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一句中,“四书”指的是《_》《_》《_》《_》。
6、请把下面应用文补写完整。
5月5日达川区光明中学校团委组织以“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演讲赛,团支书郑明负责通知参赛选手当日下午三点到学术报告厅参赛。
根据通知的写作要求,请你代他将下面的通知补写完整。
通知①____:今天下午学校举行以“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为主题的演讲赛,请参赛选手____②____。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67e13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3.png)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x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x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x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训练题(含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训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a8397a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4.png)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训练题(含答案)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华裔(yì) 彷徨(pánɡ) 根深蒂固(dì) 袖手旁观(xiù)B.探测(cè) 儒家(rǔ) 格物致知(ɡé) 不言而喻(yù)C.领悟(wù) 接触(zhù) 实验精神(yàn) 一帆风顺(fān)D.朱熹(xī) 埋没(méi) 孜孜不倦(zī) 不知所措(cuò)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B.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崇尚道德的礼仪之邦。
C.在数字化阅读流行的时代,纸质阅读对于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阅读水平,具有数字化阅读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D.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原因,自贡市灯会创新性开启“云观灯”,实现了就地过年、足不出户看灯会的新体验。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视频短片《后浪》的演讲者,用一句“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的评语,激发了年轻人追逐梦想的热情。
B.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C.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D.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革命旧址群、红安烈士陵园等……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都记录着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docx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docx](https://img.taocdn.com/s3/m/80bb18ac7fd5360cba1adbfd.png)
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语文版初二八年级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题答案同步练习题课课练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丁肇中朱熹论语儒家测量向导彷徨适当二、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不知所措一儒家----三、根据本义写出相应的成语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四、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1. ___________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__________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 ___________寻求新知识,___________ 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2. 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的过程_____________ 消极的观察, _____________ 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五、给下面的一段文字加标点符号在中国的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六、阅读文章,回答问题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平天下。
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显然,这位先生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 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测试卷练习题
![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测试卷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5fbf5bb25c52cc58ad6be5c.png)
鲁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内容精选学知识要点,背诵课文,基础知识很重要!鲁教版初中语文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练习一.课内阅读1.课内阅读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在个人行动上,我们()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②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子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2)用一句话概括文段中作者的观点。
(3)文段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4)作者认为几千年前经书里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于环境激变的今天有何指导意义?(5)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写一段话,字数在150字左右。
答案:(1)不管或者都(2)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3)道理论证(4)一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二是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5)围绕勇于实践、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来谈即可。
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数学思维可以让他们更理性地看待人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4d3321e87101f69e31952a.png)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阅读答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答案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予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予,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
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劓艮“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
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
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从民间修家谱热谈开去》完成17—21题(14分)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例如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
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并以此为目标,苦苦求索,终于有了自己的发现。
在1820年4月,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
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九年级上册《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删改)
17、选文第①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2分)
18、“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是什么?(2分)
19、结合选文③段内容,分析王阳明“格物”失败的原因。
(3分)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20、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1、结合选文内容简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
(3分)
答案:
17、选文第①段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全文就是围绕着这个论题进行论述的。
(2分)
18、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1分),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也就是实验检验、探索求证精神(1分)。
19、王阳明的“格物”重视理论与空想,轻视实验,(1分)不去积极观察、探测实际物体,而是在探求自己,(1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所以失败了(1分)。
20、举例论证(2分),该段列举了“奥斯特怀疑电、磁之间存在联系,以此为目标进行了电流磁效应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这一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实验的过程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还需要有眼光、勇气和毅力”这一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2分)
21、①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②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