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
读书心得论语600字(通用8篇)
读书心得论语600字(通用8篇)读书心得论语600字篇1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
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读书心得论语600字篇2《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
”它使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心。
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读《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6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精选16篇)读《论语》篇1在暑假里,我一口气读了论语这本书,我觉得它里面所包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厚了,而且不是一读就懂,要你细细得去品味,去理解,去阅读才能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孔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
我经常在饭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了,从来没有考虑过父母要洗碗,要工作;我经常在父母叫我去买东西的时候,推推拉拉,不肯去买,从来没想过父母会伤心;我经常在花钱的时候大手大脚,从来没考虑过父母挣钱很辛苦…….自从读了论语后,我开始理解父母为了我们,去打工挣钱供我们上学,我们是否应该去好好学习,以此来报答我们亲爱的爸爸妈妈呢?我们现在还小,爸爸妈妈不是要我们去养他们,只要我们听话,爸爸妈妈就会觉得很安慰的了。
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母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2话说浩然居士到这单位两年了,与一些同事渐渐熟识了。
有一天一群同事没什么事,在一起闲侃,其中一位同事姓蔡,当时他拿我打趣,,忽然我想起一事,记得以前看书,说有人给曾国藩写过一副:天子预开麟阁待,相公新破蔡州还。
有人说以麟对蔡,对仗不工整,曾国藩气愤地说,蔡是灵龟,以灵对灵,有什么不工整?后来我查了字典,蔡字确实有龟的意思。
于是当时灵机一动。
就拿他的姓名开涮,说“知道蔡姓的来历吗?古汉语中,蔡是龟的意思....”——朋友,你知道我说完后的结果吗?对了,那人勃然大怒,不欢而散。
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
论语的心得体会(精选18篇)论语的篇1儒学的思想正日益渗入到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每读一次孔子,自己都能收获很多的东西,比如:当读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时,我懂得了要先行后言,莫言过其行,说与做是做人的两个重要方面,无论何时何地,少说多做,说了就做,先做后说永远是我们应该信奉的说话行事规则;当读到“道听途说,不足为缺时,我懂得了,一个传闻,入乎耳,出乎口,不经过考证和内心的思考就说出来,委实轻率,不负责任,但现实中,偏偏又很多人,喜欢传播这种小道消息,飞短流长,看着闹得满城风雨,心里竟会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其实,无论是从道德还是现实做人来讲,这种心理行为,我们都应该摈弃。
当读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挺有感触的,对父母孝顺,是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最看重的道德要求之一,甚至常常拿是否孝顺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信任,值得交往。
“孝”是一个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又有多少子女做到了呢近些年来,受西方所谓的“自主独立”意识的影响,年轻人不愿依赖父母的同时,也把孝的意识抛到了脑后,也许真到我们切切实实想为父母做点什么的那一天,可能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了。
当读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我意识到了,做人得将心比心,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也别硬塞给别人;自己想要站住脚,也得先让别人站住了才行;自己想要有所成就,也得成全别人有所成就的梦想。
当读到“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时,一位仁厚长者的形象呼之欲出,他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教育弟-子们,要多看人家的好处,进步的地方,也许我们永远都无法成就,也绝少拥有孔子那样的胸怀,但我们应该尽量的从中汲取点什么。
论语的心得体会篇2《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
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_心得体会《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今读》是一本对《论语》进行现代阐释和解读的书籍,
通过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有了许多新的体会和感悟。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论语》中所蕴含的智慧是永恒的。
尽管
这些经典作品诞生于数千年前,但其中的道理和哲学思想却依然具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孔子的仁爱之道,还是孟子的仁义之学,都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处世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其次,通过《论语今读》的解读,我对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思想
和行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他们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等美德
和道德准则,对我们塑造良好的人格和品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
今社会,这些价值观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应
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最后,通过阅读《论语今读》,我对自己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
有了新的认识和反思。
书中所传达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让我更加明白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更加注重修身养性,努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论语今读》,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不仅
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论语》中的智慧和道理,也让我对自己的
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努
力将书中的智慧付诸实践,做一个更加有道德修养和责任感的人。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通用25篇)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论语》学习心得体会(通用25篇)《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篇1暑假里本是为了应付检查才捧起丢在案头已近乎遗忘的《论语》,最初总觉得上学时已经学过多篇关于《论语》的文章,感觉自己已经读得很透,可是今天当我再以教师的身份去拜读它的时候,却有了另外一番的收获。
或许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习惯,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许多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耐地去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再说说“学而不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
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
”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自己不但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
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论语》中孔子采用了多种教育方法,其中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因材施教”。
作为教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环境肯定会让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不能一把尺子下来,十个手指伸出来还有长有短,所以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让学生能体会到不同的快乐。
《论语》中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
读《论语》心得体会(通用22篇)
读《论语》心得体会读《论语》心得体会(通用22篇)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论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1现在是信息社会,什么东西变化都快,连教材也是如此。
从本周开始,我们结束了高中语文必修课程的学习,开始了选修课程的学习。
应当说现在的教材编的有特色,能让使用者学到较为系统的知识。
不过说是选修课,但选什么却是上面早就定下来了的,并无选择的自由。
本学期我们选修的是《先秦诸子选读》。
该册书的第一单元是《论语》选读。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
前人对《论语》的评价极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而孔子则是与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并列的四大圣人之一。
孔子的思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今天“孔子学院”已开办到了很多国家。
作为孔子故乡的中国人,更有必要学习了、了解孔子的思想。
春秋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
生活在春秋晚期的孔子,经历了社会变革的大动荡,“礼崩乐坏”是那个时代的特点。
如何使动荡的社会变得有“序”,变得更好,各家各派各抒己见。
孔子开出的药方是以“礼”治理天下。
孔子的“礼”,是对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它既要求个体社会成员具有某种内在与外在的合理性,又要求社会群体也具有某种合理性。
为达此目的,他主张“仁”,要求人们“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定。
孔子积极向别人宣扬自己的主张,更是躬行自己的主张。
孔子明知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但还是执着地去追求。
他从不会因为环境的险恶因为别人的不理解别人的反对而放弃自己的追求。
孔子的伟大,既在于他的思想,更在于他的实践。
我们可以从《论语》选读的第一篇课文中,看到当时的恶劣环境,看到孔子的执着。
仪封人(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说:“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3篇)(2022年)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3篇)(2022年)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论语今读读书心得(3篇)(2022年),供大家参考。
本页是最新发布的《论语今读读书心得(3篇)》的具体范文参考文章,好的范文应当跟大家共享,看完假如觉得有关心请记得(CTRL+D)保藏本页。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力量。
信任很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篇一</h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句至理名言,他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更加突出了这句话中的道理的深刻……人们在赞美其写作手法时,其中的道理也就刻在人们的心中了。
这句话形象、直观地写出了学习与思索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是读书却不思索便会受骗上当;而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读书,便会越想越糊涂!那是多么可怕的两种结果!我们再来想想,一味读死书,却不对读的内容加以思索和理解,不把它运用在生活中,那结果只相当于翻过几张白纸罢了!由此说明,书中的“黄金屋”是要通过“发掘”才会显现出来的!由此,让我想到:世界上有许很多多的思想家,但他们只会思索吗?不,他们还会用语言和自己的双手将其表达出来,从而得到人们的欣赏与确定,而只思索却不做出行动的思想家呢?那就叫空想家了——想这想那,却不付出行动,那又有什么意义呢?总而言之,这句话也告知了我们:只有思想与行动相结合,才能达到令人满足的效果!我们在生活中,千万不要成为以上的几种人,否则将给我们带来特别可怕,不堪设想的后果,我们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把学与思索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会使学习变得特别轻松,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甚至是厌烦的感觉。
感悟人生的开头,就从《论语》读起吧!让我们从这一刻起,走进那文学的殿堂,一起去感受这能贯彻古今的,这能通透人生的经典吧!论语今读读书心得篇二</h3 读了论语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他的许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论语今读》读后感500字
《论语今读》读后感500字下面是整理的《论语今读》读后感500字,欢迎阅读!!!!!《论语今读》读后感500字篇一在中学都学过论语,但当时也只是应付考试,虽然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
《论语今读》把现代社会跟论语相结合起来,我发现原来我们是需要论语这个指导思想来帮助我们学习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却又所缺失的一些精神。
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受到社会的关注,人民的爱戴,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
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情操,有着小人所没有的想法。
其一,人与他人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己家庭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情。
在人情的种种关系(亲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中,孔子特别强调的是忠和孝。
孔子甚至认为忠孝为人之本。
学而第一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为政第二篇中,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其二,主张个人的修养,也就是后世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
在这里孔子重点强调了君子行礼尽义,提高自身素质。
例学而第一篇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为政第二篇中,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孔子对于“信是非常重视的。
学而第一篇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为政第二篇中,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其三,孔子主张君主要仁义爱人,同时主张恢复周力。
一方面孔子从正面强调作为君主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民信服。
为政第二篇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今读读书感悟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论语今读读书感悟引言《论语今读》是一本让我深感震撼的读物。
《论语》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一直以来都被广泛研读和传颂。
然而,在今天这个浮躁和喧嚣的时代,再读《论语》给予我的启示和教诲更加珍贵和宝贵。
本文将分享我读《论语今读》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重视人本主义思想《论语今读》中的文字让我感到,孔子的思想家之路,是一条充满人本主义思想的漫长旅程。
无论是对待人际关系还是处世态度,孔子始终将人的价值放在首位。
他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人的品德和人格。
通过他的言行,我们看到了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那是一种尊重人的尊严和重视人的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本主义的思想依然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和践行。
我们应该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尊严。
只有在平等和宽容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
功利主义与德行的冲突读完《论语今读》,我对功利主义与德行的冲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放纵个人欲望和追求短期利益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很容易忽视道德和良知的价值。
孔子一直强调的是道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修养和德行的培养来影响他人。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功利主义的思想大行其道,追求个人利益和短期效益成为了主要的导向。
这与孔子的思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论语今读》使我认识到了这一冲突的存在,并激起了我对德行和道德价值的深思。
我们需要时刻警醒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
追求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孔子一直倡导追求知识,提倡持续学习的精神。
他认为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进步和实现个人的价值。
在《论语今读》中,我看到了孔子对学习的高度重视和对知识的渴求。
他在一次与子路的对话中说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孔子把学习比喻成结交远方朋友一样的快乐,这显示了他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知识的渴求。
我深深地认同孔子的观点,知识是一种无尽的财富,它可以让我们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论语阅读心得体会感悟(精选13篇)
论语阅读心得体会感悟(精选13篇)论语阅读感悟篇1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
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
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
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
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
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
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
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
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
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
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
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论语的读书篇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现在有一些人办事,无论事大事小,总是要把前因后果,种种可能都考虑清楚。
反反复复,举棋不定。
用当今主流的眼光看来,这种人都是可以统领大事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谨慎,精打细算。
由此看来,三思而后行是夸赞人谨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却并不赞成以季文子为例的三思而后行。
三在古文中多作虚词,当多次讲。
季文子是鲁国大夫,非常计较个人得失。
这人考虑事情反复不定,办事过于谨慎。
孔子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为什么是两次而不是多次考虑呢?我想,这就牵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讷于言。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倡君子之道。
何谓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躯,但是办事讲究迅速敏捷,说话谨小慎微。
这就是季文子的谨慎之所以不为孔子所称赞的缘故。
孔子所说的敏于行,并不是说毫不考虑后果地草草了事。
孔子是要人们斟酌计划两次。
因为有敏于行作为基础,所以第一次思考便应该定下了大致脉络,第二次思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查漏补缺罢了。
由此看来,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纯数多余了。
这种情况和我在考场上的境况大致相同。
第一遍填完答卷,整个试卷就明白了打半。
这时候的胜负其实几乎成了定局,只不过还应该检查一遍,以防有小节有亏。
但是别说时间无多,就算有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检查下去,我也不会做。
为什么?因为这时候第三次视察考卷,虽然更加细致谨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别是在一些改动过的大题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断全都抛诸九霄云外了,当真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倒坏了事。
谨慎是人沉稳的表现,但是过于谨慎了,却是小器,拘泥于琐屑之中了。
所谓物极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机,自己吃自己种下的苦果了。
论语的读书心得体会篇2南怀瑾先生著作《论语别裁》中南师有谈到“才具、学识、品德三者具备,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有感于现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学识”而忽略“才具、品德”的培养,谈几件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小事。
《论语》读书心得14篇
《论语》读书心得14篇《论语》读书心得篇1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传世名句。
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
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
除了记载伦理、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
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
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
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
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
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
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今读读后感论语今读读后感【篇一:论语今读读后感】《论语》,众所周知,是孔子的著名学说,影响了中国人数以千年,而如今论语思想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们所熟知和研究。
提到论语,首先想到的就是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提到“乐”是通假字,通“悦”,意思是“高兴”。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很高兴”,这是我对孔子《论语》的第一次接触,接触之后的想法就是觉得孔子真的很牛,牛在可以以很少的话来表明一个很深刻的故事,一个思想,一个意义。
那么,拿到《论语今读》这本书之后,我就感觉到这是一本充满了孔子思想的书籍。
那么作者也提到,他在写书的过程中发现孔子的几点特殊:一,孔子特别注重人性情感的培育,忠实动物性欲与社会性理的交融统一二,孔子极重道德,他讲政治,伦理,宗教三者交融混合在道德之中。
三,孔子强调“知命”“立命”,即个性的自我建立,亦即个人主体性的探索追求。
我认为,作者提到的以上三点,据我观察都是很贴切的,因为我认为之所以孔子是思想上的大家,在他身上一定是具备一些品格的。
每一个人都在孔子身上看到不同的东西,像我在他身上就看到了做人一定要“大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做人的标杆。
他的思想鞭策着我要好好对待每一件事情,在人生上面要有自己的建树。
学而第一,“仁”是孔学的根本,也是人性结构的理想。
由“礼”到“仁”的转变是孔子的一个重大贡献。
孔学是半宗教半哲学的学科。
孔子把某些根本的理论建立在情感的心理上面,并且使理智和情感达到交融。
“仁”不是某种外在的华丽,而是在外在的面容语言应该服从心灵的塑造。
“仁”的特征就是“爱”,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爱,无论是谁,贫穷也好,富贵也好,都是性本善的。
“敬”也是《论语》之中,重要的元素,它既是一种外在态度,更是一种内在情感,理性转变为生活态度和情感要求,因而成为人性塑造的一个部分。
儒家的“学”,只要是指现实的实践行为,而非书面的诵读研究。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0篇)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30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学习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论语》学习心得体会 1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
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
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
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
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
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
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
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
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
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
读《论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推荐6篇)
读《论语》学生个人感想和体会 (推荐6篇)1.《论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道德教诲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书,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的伟大。
他强调修己以治人,注重修身养性,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根本。
他的言论不仅能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能指导我们做人的道路。
2.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句话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学习的道路上,持之以恒的态度非常重要。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和归纳,才能让学到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财富。
3.《论语》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都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我们需要学会从别人身上吸取养分,不断提升自己。
我们也要抛弃傲慢和自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他人的批评和教导。
4.读了《论语》后,我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非常注重教育,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作为学生,我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论语》中的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深地触动了我。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感兴趣,才能有动力去深入学习,不断追求卓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感到愉悦才能更好地学习。
6.孔子提倡的“和而不流”让我深受启发。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与他人和睦相处,遵循规则和道德,不偏离正道。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快乐地成长。
这让我明白了,只有善待他人,与他人共同进步,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目标。
《论语》作为古代经典著作,有着非常深刻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阅读和研究《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伟大和他对人类教育的深刻思考。
这部书给我提供了很多启示和指导,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感悟(优秀8篇)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感悟(优秀8篇)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感悟篇1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
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
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
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
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感悟篇2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无意中的言行变成了世人的楷模,《论语》于是问世并名动天下。
打开《论语》,像是走进了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的谋略,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由于此原因了。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
我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自己敞开心扉,说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不用察言观色。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通用7篇)
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通用7篇)读论语心得感受和收获篇1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再谈《诗经》。
《诗经》的主旨,一言以蔽之,就是“无邪”(“思”为语助词,并非思想的意思)。
这里的邪不是邪恶,而是邪曲,即伪饰。
无邪,就是真诚无虚。
李泽厚《今读》引郑浩《论语集注述要》: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若说“为人之学”,其中伪饰必然难免。
*伪饰并不难,为此下功夫的人也不少,却很少听说有谁耗费心力去硬写诗来伪饰自己,更不曾听说有哪一首抱此目的写成的诗被誉为佳作。
“诗言志”,志是感情,感情本不易伪饰,即便试图伪饰也很容易被发现。
因此,诗最可称得上一个“真”字。
《宋诗菁华录》评陆游《钗头凤》曰:“无此绝等伤心之事,亦无此绝等伤心之诗。
”唯其情真意诚,笔端才能凄婉萧索。
又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寥寥四句,语意平凡,直似脱口而出一般,豪无华丽辞藻可言,不带半点修饰。
但这首极为平凡的诗,却因感情真诚,便如江上清风山间明月,陶陶然令人沉醉。
我是喜欢诗的,自忖也还有一两分诗情,只是空有诗情,无奈缺少诗才,所以只能体悟诗人的情感,却难以用好诗来表达自己。
以前也曾硬着头皮凑出几首,方家一看便知蹩脚之极,看来这写诗是勉强不来的。
孔子不是诗人,似乎也不见得有诗人气质,但《诗经》是先秦思想家必读的典籍,孔子没有不精通的道理。
他读《诗经》,读的是兴、观、群、怨之道(《阳货第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因此所有的诗句都带上了礼乐教化的色彩,这才有了《论语》中的多次引用。
原本“诗无达诂”,况且诗中本就很多比兴,后人对《诗经》断章取义,强作类比,也无可厚非。
而且这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本来就为孔子所惯用。
孔子思想不重严密的逻辑推理,也很少论及“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他的思路多为“如何做”,于平凡的行为要求中见大智慧。
最新论语读书心得5篇
最新论语读书心得5篇读书心得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东西,浓缩成简略的文字,然后加以评价,最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最新论语读书心得5篇,欢迎阅读参考!最新论语读书心得(1)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
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
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
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范文说来也巧,6月中旬开始读这本书之后,南方人物周刊最新一期的封面人物刚好是李泽厚,标题是:八十李泽厚,寂寞的先知。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收集关于《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参考。
《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一他也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二十几岁即因与美学名家朱光潜论战而成名,八十年代他的学术性的美学书籍居然在社会上风靡一时,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读了整整一个月,终于将这本500多页的书读完,非常、相当有成就感,毕竟是第一次全部读完这本书(也为自己汗颜,毕竟这也是系里的必修啊!)此前最接近孔子的一次,就是读钱穆的《孔子传》,比起他的《论语新解》,这本书相对简单易读,而且呈现出的孔子形象,也比较可爱。
对《论语》的解读,几千年来从未停止,最近的不是有于丹的“心灵鸡汤”式么?比较出名的几大学派,有汉代董仲舒,宋明理学,现代儒学等等。
人家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论语》也是吧?的开头,就明确指出,这本书在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孔子,一个在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社会里奔走救赎礼崩乐坏的时代的孔子。
黑格尔曾经嘲笑论语就是一本人生箴言,根本没有哲学思辨的成分。
当我们从前三三两两读着《论语》里的篇章时,得出的结论可能1 / 10也正是如此。
而李泽厚则否定了这种看法。
《论语》不是散漫的无体系的格言。
相反,通篇读完,孔子的思想已经浮出水面。
书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教育及政治思想。
但中国人确实不善于思辨哲学,《论语》所体现的哲学为“实用理性”,即一切思想均可应用于政治和生活。
因此与西方的哲学体系分发为两种不同的体系,这种体系的分别也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所在。
孔子思想的源头及最终的理想即是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社会关系。
氏族长不仅在政治上统领族人,而在在思想道德上,也是部落的典范,比如尧舜。
因此,中国人对统治者向来要求“内圣外王”,及“社会性公德”与“宗教性私德”不分。
同时,这些首领是由古代负责与上帝沟通的巫师发展而来。
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政教统一。
转载自读后感//m. ,请保留此标记。
,孔子的贡献之一,在于对氏族社会形成的一些典礼,礼仪,重新进行解释,内化为中国人心中的情感,即“仁”。
比如守孝三年的制度,古已有之。
而在孔子这里,就解释成了,婴儿从出生到脱离父母的怀抱有3年的时间,因此孝子要用3年的时间来报答父母,已寄哀思。
"礼"经情感化而变成“仁”(所谓“情本体”),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积淀,团结了整个民族。
以上所述的“情本体”“两种道德”等等,只是《今读》所阐述2 / 10的基本的理论基础。
《论语》各章,从一些细节方面对这些理论进行解释、补充及说明。
当然,《今读》的目的之一是还原真实的孔子。
如果在读《论语》之前,读者不去接触其他各家的阐释,则各章中所显现出来的孔子形象,也绝不是后世所看到的在神坛之上受人膜拜的圣人。
比如,孔子的“经”与“权”,即原则性与灵活性。
理论上三年守孝,那如果守孝一年之后,你觉得自己可以接受锦衣玉食,孔子也认为可以,因为守孝是为了寄托哀思,时间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比如,如何报怨?以德么?不是,孔子说,要“以直报怨”,公正对待,这就是报答别人怨仇的方式,犯不着人家打你左脸,你右脸也伸过去给人家打......孔子的弟子中,除了颜回最为人熟知之外,《论语》中所刻画的其他的人物,也各有特性,栩栩如生,如勇猛的子路,好辩的宰我,迟钝的樊迟,修身养性的曾子,一心从政的子张等等。
对待不同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同,可谓因材施教也......松下幸之助创办的旨在培养青年政治力量的松下政经塾,将《论语》列为学员必读科目,且必须熟练背诵。
《论语》的魅力,跨越时代与国家。
如果有时间,还是可以多读几遍滴!《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二《论语今读》是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李泽厚先生提倡古为今用。
一方面,李泽厚先生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3 / 10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
通过阅读《论语今读》,值得我们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是现代的孔子思想。
粗略的阅读了一遍之后,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李泽厚先生对论语中孝道,读书,以及为人修身养性之道所做的阐述。
《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作,有着包罗万象的价值观念,如“孔颜” 一样的的人格,自古以来都有着独特的感召力,其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始中激励着人们不要碌碌无为的虚度人生。
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孔子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论语”中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诸多环节,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一、孝道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4 / 10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二、读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5 / 10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为人之道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 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 ,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 ,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6 / 10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
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四、修身之道《论语》所创导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是:自省、克己、慎独、忠恕、中庸和力行。
自省是在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举动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忠恕便是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而深度则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修养方式;中庸就是宽容和接纳异己,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聆听别人的心声,和谐人际关系。
这些丰富的思想就是在现代的中小学7 / 10政治思想教本中也有不少引入。
它对青少年健康道德观与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这是孔子教导人们养性之道。
做人应持虚怀若谷之心,揣广博天地胸襟。
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在生活中,假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设身处地多为别人考虑,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问题、做事,我想许许多多的矛盾、纠纷甚至悲剧都不会产生。
然而,当利益冲突一旦出现,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想问题总是忽略了它呢? 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论语今读》读书心得三吃完晚饭,拿起寒假学习书目《论语今读》翻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