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云南昆明事业单位公基知识: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在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一直考察中国思想史,儒家思想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

这一次,我将带领大家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产生并开始发展的时期,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主张“仁”的思想,重视礼乐,强调为政以德;孟子发扬了他的思想,主张“仁政”,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而且他认为“性本善”;荀子是这个事情较为后期的人物,他提出“性本恶”,同时还将人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他提出了君舟民水的思想。

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代表人物是董仲舒,他设立太学,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自此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工具。

第三个阶段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儒教,代表人物有北宋时期的程颐、程颢,南宋的朱熹和明朝的王阳明等。

二程的思想主要认为天地只有一个理,他们的学说标志着理学体系的正式形成,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先理后气的观点,还论述了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探求理。

明朝的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他主张心即理也,强调知行合一。

第四个阶段是明末清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批判继承的发展,代表人物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

李贽是儒学异端,他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否定了孔子的权威;黄宗羲强调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否定皇帝一家之法;顾炎武批判了君主专制,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王夫之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提出了气的观点,同时这也是哲学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代表。

本次关于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梳理主要由时间、阶段和代表人物思想组成,大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整理学习,帮助自己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结合这个题目,我跟大家分析一下这部分知识相关的考察方法和内容。

(多选题)下列人物中,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的是()A.朱熹B.王夫之C.顾炎武D.黄宗羲【答案】BCD。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

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

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

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扩展资料发展历程: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

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

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

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他被尊称为“文化圣人”,他的学说对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孔子本人创立儒家学派的阶段。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到前479年之间,他的学说主要包括礼制、仁爱、孝道和中庸之道。

孔子认为社会的和谐与秩序是通过君主的德行和民众的道德修养来实现的。

他主张以“仁”的道德为核心,通过尊重礼仪规范和强调孝道、忠诚、友爱等美德来建立和谐社会。

第二阶段是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深化阶段。

孔子的学说被他的弟子继承和发扬光大,形成了儒家学派。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等。

孟子认为“天生万物,有育之-”万物有天赋的善性,只需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发扬光大。

他主张以仁爱为中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爱人”和“养人”的观点。

与孟子相对的是荀子,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只有通过教育和礼仪的引导,才能培养出道德良好的人。

第三阶段是儒家思想的复兴和发展阶段。

在秦朝儒家学说受到抑制的时期,王夫之等学者通过撰写经书和解释经典的方式重新演绎和宣扬儒家思想。

随着汉朝的建立,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官方学说,儒家学者被任命为官员,推行儒家教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东汉末年的郭象、王充等。

汉代的儒家学者们起草《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进一步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三个阶段,即创立阶段、传承深化阶段和复兴发展阶段。

儒家思想通过不同阶段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在中国历史上持续影响着社会和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社会秩序,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个人道德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流变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经典中有 很多体现,如《论语》中的“学而优 则仕”、“君子先慎乎德”等,都强 调了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 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
03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流变
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转型
从传统到现代
儒家思想在近代面临西方文化的冲击,逐渐从传统的社会主导思 想转变为现代的哲学和文化观念。
全球伦理与共同价值
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原则和人文精神可 以为全球伦理和共同价值的构建提供 重要参考。
儒家提倡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有助 于解决现代社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儒家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01
02
03
教育改革
儒家重视教育和社会化, 对当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具 有启示作用。
政治伦理
儒家强调政治家的道德责 任和社会的公正与公平, 对当代中国的政治伦理建 设具有借鉴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儒家 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儒家对于 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总结。儒家 认为,个人的修养和行为习惯对于家 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 影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是“修己 以敬”,即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 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以达到对于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和贡献。这种思 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素质和社会责 任的认识和追求,强调的是个人应该 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以达到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和贡献。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 用,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和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道 德水平和文化素养。பைடு நூலகம்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为中国 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教育的核心理念包括"有教 无类"、"因材施教"等,这些理念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动荡不安的局势,各个小国之间频繁发生战争和内乱。

为了寻求社会稳定和人治之道,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出了不同的政治、道德和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最早的代表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和学识,可以成为一个有才德的君子,从而可以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

他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提倡“仁爱”和“忠诚”等价值观,并强调了天命的观念。

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壮大。

其中,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者之一。

孟子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君主应关注民生、治理有道,并以身作则。

他也提出了“君者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其他的儒家学派,如荀子和庄子等。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育和制度来约束和教化人。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并主张减少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理。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官方哲学,并通过儒家经典《易经》等著作的正式编纂和教育机构的建立,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现代,尽管儒家思想在中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和批评,但其仍然对中国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产生着深刻影响。

许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如礼仪、孝道、忠诚和和谐,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得到重视和追求。

同时,一些儒家思想家也在探索如何将儒家的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总结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总结整个儒家思想发展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它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东亚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不同思想家的贡献。

本文将总结整个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包括其主要的思想内容和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的边疆不断争斗,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开始寻求一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提出了许多能够改善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主张,他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了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认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恪守道德原则,社会将会有秩序,人们将能够和平共处。

孔子还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认为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础。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培养个人德行和社会责任感。

在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

其中最重要的儒家学派是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所代表的“孟荀之道”。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他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行为不同。

他主张实践仁爱,并通过追求仁义来改变社会。

他认为,政府应该负责保护人民的福祉,而人民有义务尊敬和服从政府。

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们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需要通过教育来纠正。

他强调礼仪的作用,认为它是约束人性的重要工具。

他提倡严厉的法律和政府控制来维持社会秩序。

在汉代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式成为官方哲学,并推广到全国各地。

一些儒学家,如东汉的董仲舒和汉初的刘向,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他们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和人民的忠诚,认为政府应该以德治国。

在唐代(618年-907年)和宋代(960年-1279年),儒家思想达到了巅峰。

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从早期的儒家学派到儒家经典的成书,再到后来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革,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对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进行总结。

儒家学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教导下,儒家学说逐渐形成。

在孔子看来,人们不仅应追求个体的道德修养,更要关注社会伦理和政治问题。

孔子重视尊卑礼仪的观念,主张「仁者爱人」,强调「君子」的理想人格。

他的学说强调人的先天道德素质以及修养,他普及学问,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传播他的学说。

儒家学说在孔子去世后得到了一批儒家学者的继续发扬光大。

他们对孔子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发展。

在这一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形成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

这一时期的儒家学派主要包括子张、子思等人。

子张强调学习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思则注重实际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这一时期的儒家学派通过他们的努力,强化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

儒家学说的崛起离不开儒家经典的成书。

儒家经典《易经》、《诗经》、《书经》、《礼记》、《论语》等先后成书,并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

这些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后来儒家学者的言行和论述,成为后来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依据。

儒家经典的成书标志着儒家思想的一次转型,使其成为一个有体系的哲学系统。

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革。

在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东汉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要通过教育和礼制来约束人性的恶。

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使其吸收了其他哲学思想的有益成分,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在魏晋时期,儒家学派逐渐式微,佛教、道教等思想开始兴盛起来。

然而,这并没有导致儒家学说的消失,反而催生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基本过程孔子像儒家思想曾经长期是我国的正统思想,既是官方的指导思想,也是民间普遍奉行的思想。

我们常常说的文化自信,大体是儒家思想文化方面的自信。

佛家和道家也在民间有一定影响力,但终归没有成为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经历过几个重要的的发展阶段,不防粗略看看:一、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发端和初步形成一种重要的思想形成,必然是经历过漫长的极点,到孔子这时,已基本能成为一种学派。

这个时间是春秋晚期。

早在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时期,周公姬旦等政治家就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敬宗、保民,以及天命无常、有德者居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等思想,儒家思想开始发端。

这个发端是高端的,理论基础比较厚实,一开始就把个人命运与祖宗、上天勾连在一起。

周公像约五百年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和他的弟子继承前人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儒家学派,这个学派的学说一开始并不十分系统,也谈不上很精细。

我们今天见到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以及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

不过,这几本书并不像今天的学术论文那样条理清晰,它们基本是语录体,鸡零狗碎的一句一句说,有的还举例子、讲故事。

好在,它们的中心思想是比较突出的,说来说去,说的都是一件事:如何正心?如何处事?如何成才?围绕这三个如何,孔子和他的弟子总结出了很多经验,最核心的内容是“仁”,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忠,一个是恕。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看似很好理解,自己想成才成功,也要理解别人、支持别人成才成功;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实际上,这两句话没有那么好把握,姑且算是鸡汤。

孔子的弟子曾子对儒家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写的《大学》对人的成才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路径:一是“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二是“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概要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分为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

古代儒学
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得以形成,儒家代表人物为孔子。

在早期的儒学中,以“仁”为
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

《论语》是孔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主要探讨
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理念。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性的良善和道德自觉
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持相反看法,认为人性本恶,强调教育和制度的重要性。

宋明理学
宋明时期的理学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大学派,儒家思想在此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朱熹是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格物致知”,将“理”与“气”相结合,表达
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性本善,但需要通过自我审
视来发现和体现。

王阳明则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提倡“致良知”,强调了“心学”思想,认为人的本性是包含在个体内在心志层面上,需要通过修养和实践来实现。

现代新儒家
新儒家代表了儒家思想走向现代的趋势,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注重实践和改革。

其中,康有为是新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中西合璧”,强调现代化与传统文化
的结合,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者之一。

另一个代表是胡适,他强调思想的独立性,认为儒
家思想应该与西方哲学相互印证,以求根本性的变革。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古代儒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家三个阶段的演变和发
展后,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受到了中国和世界各地人们的重
视和追寻。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学说,它以佛教
传入中国为契机,渐渐发展成为传承至今的儒家思想,甚至影响了中
国文化的发展。

下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分析,
加深对这一思想的理解。

首先,讲论起源。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仁学”,并由孔子代表其名义,树立了“仁政”的理念。

“仁学”是儒
家思想系统的精髓,它提出了“仁义”作为道德准则,认为仁义可以
把人们的品德融入社会的生产和管理,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繁荣。

其次,发展过程。

儒家思想在三百年的发展中,以儒家学派的学者们
的努力为主要推动力,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思考,把儒家思想多层次地
完善和发展成立。

著名的学者如荀子、孟子、韩非子、老子等都对儒
家思想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思想实践,最终把儒家思想演化成一种保守、具有稳定性的思想体系。

最后,有影响力。

发展到宋元时期,儒学已经在中国文化史上起到至
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极大。

《素书》、《左传》以及《论语》等
儒家经典被印发,被尊称为“中国经典三宝”,成为了中国和谐文明
的支柱。

同时,儒家思想也影响了后世对中国人民品德观念的塑造,
成为了中国文化及政治思想的基石。

总之,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源自一系列文化、
政治和社会因素,经历了大量思想家们灌输、润物细无声的努力,最
终发展成为传承至今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思想学说,值得人们去探寻其中的精髓。

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过程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学说奠定基础(老子创立道家思想)(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思想界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原因: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现统一,距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儒家思想遭压制.原因:儒生依然遵循守旧思想以古非今,非议郡县制,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①汉初黄老“无为”思想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面临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②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政治的需要,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原因: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原因:三教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②“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社会生活各个领域③为重兴儒学,一些儒学志士的思考与探索④理学在宋朝兴起的深层次原因:政治上,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经济上,两宋社会经济比唐代有所发展,为适应这一变化,统治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把自然观、认识论、伦理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体系,以便从思想上加深对农民的麻痹.⑤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思想活跃.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原因:①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繁琐方式不满.②明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原因:①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源);另一方面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②政治因素: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走向腐化,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封建统治危机加深.③思想因素:一方面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了人们个性,摧残了人们思想;另一方面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④社会因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他宣称孔子是托故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位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扬资产阶级的新道德、新文化,目的是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宣扬民主与科学,解放人们的思想.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结合,成为了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思想要素.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不少国家也有很大影响.。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思想传统,对中国社会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变和丰富。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中国正处于分裂和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有许多不同的思想家和学派以及各种思想流派的竞争,儒家思想也是其中之一。

儒家思想的早期代表是孔子,他被视为中国儒家学派和文化的缔造者。

孔子的学说放弃了个人利益和私欲,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即关心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概念。

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和关心,守信用和有社会责任感。

他还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学问的重要性,强调通过教育来改变人们的行为。

在公元前5世纪,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孟子出现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不同于孔子他认为人性本恶的观点。

孟子认为,为了实现仁爱和和谐的社会,个人应该通过修身养性来完善自己。

他还提出了"四端",即"仁、义、礼、智"的概念,试图通过培养这些品德来建设一个完美的社会。

孟子的理念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政治的观点。

儒家思想在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达到了巅峰。

儒家经典《论语》和《大学》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并且成为后来儒家思想发展的基石。

在这一时期,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了士人的主要任务,并形成了一种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在唐朝(618-907年)和宋朝(960-1279年)时期达到了另一个高峰。

唐朝时期,儒家教育成为了皇帝任用官员的主要标准,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教育得到了强化。

宋朝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学者们开始将儒家思想和其他学派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理论体系。

在明清时期(1368-1912年),儒家思想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明朝时期,朱熹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张孔子的教义要完全符合经义的原则。

儒家的主要思想和发展历程

儒家的主要思想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主要思想和发展历程创立: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主要思想: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发展历程:1.先秦儒家阶段,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创立。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各学派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而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

2.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初期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3.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之后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儒家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上得。

4.宋代时儒学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理学取得官方地位,称程朱理学。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绝大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

5.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束缚。

明朝王阳明对儒家思想进一步改造,创立了心学。

6.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儒学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发展为近现代新儒学。

7.1919年新文化运动,陈独秀,鲁迅,李大钊等人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的同时,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攻击,树立起了“打倒孔家店”的的大旗。

总结古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总结古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

总结古代儒家思想演变过程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最初的孔子时代,到后来的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发展,再到宋明理学时代的新儒家学派的兴起,儒家思想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要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

他生活在公元前551年至前479年之间,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和政治家。

孔子强调了道德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个人和社会的和谐需要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和道义。

孔子也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只有通过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儒家思想在孔子之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停滞,直到孟子的出现才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第二代重要代表,他生活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之间。

孟子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天命的重要性,认为人性具有善的本性,但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和引导。

他提出了“性善论”,主张天下万物都有其善性,如同种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成长为茂盛的植物一样,人的善性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得以发扬光大。

儒家思想在孔、孟两代的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阶段。

在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如墨家、道家、法家等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荀子是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他生活在公元前313年至前238年之间。

荀子强调了人性的恶和人的自私本性,认为人性的恶性是无法改变的。

他主张通过法制和礼仪来规范人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与孟子的思想形成了对立的观点,引起了儒家思想的内部争论和发展。

进入汉代,儒家思想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的国学,并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哲学。

儒家的经典《论语》、《大学》、《中庸》等开始被广泛学习,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同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儒家思想的理论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体系,包括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等重要概念。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在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政治、教育、社会伦理等。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总结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在整个古代历史中,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的总结。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最重要的代表。

孔子强调道德伦理,主张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

他提倡的中庸思想,强调的是保持稳定和中和的状态,避免过度和极端。

此外,其他儒家代表如孟子和荀子也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打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法家思想,将儒家思想排斥在外。

然而,到了汉朝,儒家思想又重新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用了儒家思想,并将其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与此同时,儒家经典《易经》等也得到了重新整理和发扬。

一些儒家学者如董仲舒和穆天子,也继续发展儒家思想,提出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社会伦理观点。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社会混乱,儒家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佛教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对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儒家思想并没有被完全取代,仍然有一些儒家学者如王通和陶渊明继续发展和维护儒家思想的传统。

第四阶段:唐宋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并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儒家学者如孔颖达、程颢、程颐和朱熹等,继续深化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道德伦理、政治治理和教育理念的观点。

此外,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还与道家、佛教等其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演变和发展历程

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得中国传统思想演变与发展得历程(一)(一)儒家思想形成——先秦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她提出以“仁”为核心得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得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与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就是孔子政治思想中得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与编订得《诗经》《尚书》《礼》《易》《春秋》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得“五经”。

战国:孟子就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得代表。

她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得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与得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得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得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得人定胜天观点,就是当时生产力进步得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特点: 此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得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得理论基础, 大多就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得道德规范与政治理想得治国原则;孟子得“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二)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得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得政治势力与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得建议,实行野蛮得“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得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得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特点: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与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三)儒学独尊地位——汉代西汉: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

这时得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得需要。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1)春秋时期创立: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提出了“仁”的学说,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他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

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提出“知天命而用之”的主张,认为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要自然规律去办事。

(3)秦朝时期受压制: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政策,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4)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5)维新变法时期出“新意”: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

发表《孔子改制考》,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否定顽固派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6)新文化运动时期受抨击: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对封建思想文化还没有进行彻底批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为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陈独秀等人直接打出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7)“文革”时期被否定:江青等“四人帮”开展所谓“批林批孔”运动,矛头直指周恩来的落实干部政策和恢复“文革”前的一些政策措施。

在十年动乱时期,儒学被错误地全面否定、批判。

(8)新时期批判地继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政策应该是古为今用,批判地吸收和继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初兴、形成、兴盛和衰落几个方面综述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初兴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被誉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主张人们应该尊重他人,以礼待人,以求社会和谐发展。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个人修养和个人行为的榜样来影响社会,以达到和谐的目的。

孔子的思想受到许多学生和后来的儒家学派持续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孔子去世,儒家学派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其中代表性的学派有其学生弟子孟子主导的孟子学派,另外还有颜回、子思、子产等人创立的学派。

他们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人的善良品质。

颜回注重个体修养,注重个人自我完善,并提出了“吾与汝皆斯人也,孰谓斯人必有是非之心”的观点,强调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学习和修养来达到道德境界。

儒家学派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为儒家思想在后来的时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迎来了兴盛的时期。

儒家学派逐渐崛起,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代表性的儒家学派如荀子、韩非子、墨子等人,纷纷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下进行思考和创作。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依靠教育和道德规范来改善人的行为。

韩非子则强调了强制力的重要性,认为必须通过严厉的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墨子则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和平与公正的重要性。

这些学派的形成,不仅丰富了儒家思想,也为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然而,儒家思想的兴盛并没有持续太久。

秦朝统一天下后,儒家思想受到了严重的打压,儒家经典被焚毁,儒家学者被迫转向隐居或从事其他职业。

而西汉时期,因为刘邦等汉高祖重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开始恢复。

汉代著名的儒家学者如邓析、贾谊、扬雄等纷纷出现,儒家思想重新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东汉时期,经过王莽篡位和赤眉军之乱,儒家思想再次衰落。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兴起)→战国时期(蔚然大宗)→秦朝时期(受到打击)→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盛行)→隋唐时期(受到挑战)→宋明时期(理学、新学传统地位)→明清(批判、继承)
⒉“百家争鸣”的影响(2点)P4
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相关内容P8-11
⒋“宋明理学”的特点(3点)P14
⒌“理学”、“心学”的比较(不同点3相同点3)P15
⒍李蛰的离经叛道P16
二、评价儒学
①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②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民本思想,以及教育思想等,在今天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仍具有很大价值
③儒家思想座位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人们的思想,阻滞科学的发展等也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现代价值
①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和谐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文明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四、打击
⒈秦
⒉明清
⒊新文化运动
⒋文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云南昆明事业单位公基知识: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公昆明公务员考试网整理发布2020云南昆明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资料,以帮助大家备考笔试,本文内容为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对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儒家思想也经历过低谷和繁盛的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哲学大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儒家思想一直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

这里主要介绍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和核心内容。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孔子和早期儒学: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

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施行仁政来恢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称为“三纲五常”。

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汉武帝接受他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3.儒学成为正统: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设,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即可到政府任官。

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1.三教合一: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就是天理。

朱熹是理不集大成者,他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朱熹理认为,“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

“格物致知”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3.陆王心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

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

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的离经叛道: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

道学家(儒家中以正统自居的理学家,他们把儒家经典鼓吹成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理论,一些貌似圣贤而实际品质恶劣的人以此为幌子)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扶天纲、立地纪”的神圣。

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形成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他自称为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

他批判道学家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空谈仁义道德。

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他从明亡的历史中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生活在明末清初。

面对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他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他重视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他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他经过实地考察写成了巨著《天国郡国利病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欲、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同时代的王夫之,继续和发展了前代思想家的唯物思想。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五、近代的儒学思想(1919——1949)民国四五年之交,整个中国陷在革命顿挫,内部危机四伏,外患侵入不已的苦闷之中,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城却浸没在一片尊孔复古的逆流之中。

帝制复辟的事实,说明君主专制的影响仍然浸透于中国社会的机体之中。

这使得一批年轻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感到,民主共和国制度未能在中国真正确立,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触动以孔教为核心的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

基于这种需要,他们进行了一场精神解放运动,对孔子、儒学做出有力的批判,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形成了“五四”时期轰轰烈烈的批判儒家政治思想的时代潮流。

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儒家传统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丧失殆尽。

“五四”批孔风暴之后,中国学界坚持唯真唯实的一批学者开始认真思考关于孔子评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问题。

他们对孔子、对儒家政治思想开始重新研究。

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张君劢、冯友兰、熊十力、贺麟等。

六、近现代的儒学思想(1949——1976)这一时期,中国大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之政治伦理思想偏重于批判,并且随着思想文化领域里“左”倾思潮的日趋严重,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全民批孔、全盘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这一时期,在“左”的思潮的影响下,虽然有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但实际上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家独尊,儒家文化等同于封建主义,只能作为批判对象而存在。

儒家文化尤其是儒家政治思想既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也没有传播的市场和条件,儒家之政治思想作为一种思潮,在中国大陆已无立足之地。

现代新儒学这股保守主义的势力被迫转至香港及台湾两地,且得到重要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方东美等人。

七、改革开放以来儒学思想伴随着盛行一时的极左思潮的消退,儒学在这一时期开始“复兴”,并随着蓬勃而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兴盛起来,甚至成为当代中国的“显学”。

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宽松,学术交流的频繁使儒家思想的研究在这一时期进入到了黄金阶段。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成立了众多的儒学研究机构。

其二,创办了一些专门的儒学研究刊物。

其三,召开了大量的国内国际儒学研讨会。

其四,发表出版了数量可观的儒学研究学术论著。

其五,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儒学研究普遍的关注与重视。

其六,儒学诸问题探讨的深度、广度的双向拓展、对待孔子儒学之态度的根本性改变是儒学研究之繁荣的内在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