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8

合集下载

虚词其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虚词其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虚词其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虚词“其”的用法和意义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作为代词使用,“其”可以指代前面提到的上文中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它的”、“他的”、“她的”、“牠的”、“它们的”等等。

例如:他唱得比其它人好。

这句话中的“其它人”就是指代前文中的其他人。

2.作为连词使用,“其”可以引导定语从句,表示“那”、“它的”、“他的”等。

例如:这是我购买的新房子,其价格相当昂贵。

这句话中的“其价格相当昂贵”是一个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新房子”。

3.在一些成语、固定搭配或文言文中,“其”可以表示客观关系或强
调概念的意思。

例如:其实、其余、其次等。

在这些词语中,“其”强调
了一些概念或表达了特定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其”通常用于正式文体或书面语中,在口语或日常
交流中很少使用。

此外,“其”的用法也受到文体的限制,有些用法在口
语或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

因此,在使用“其”的时候,需要根据具
体情况和语境进行考虑。

汉语言文学专科自考真题-古代汉语

汉语言文学专科自考真题-古代汉语

1804-全国-古代汉语总分:99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下列句中,加了下划线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1分)A:厲王虐,國人謗王B:故子生三月,則父名之C:匪來貿絲,來即我謀D: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2、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分化字关系的一组是()(1分)A:共供B:村邨C:管館D:咳孩3、下列句中,有介词宾语省略的一句是()(1分)A:人皆有兄弟,我獨亡。

B: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C:晏子為齊相。

D: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4、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1分)A: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

B:方術不用,為人所疑。

C:冉有季路見於孔子。

D: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5、下列句中有介词宾语前置的一句是()(1分)A:臣實不才,又誰敢怨B: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C: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

D: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6、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部分属于联绵词的一句是()(1分) A: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

B:天高地迴,覺宇宙之無窮。

C: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D:謹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7、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句是()(1分) A: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

(理:治玉)B: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綏:領導)C: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加:增加)D:業精於勤而荒于嬉。

(嬉:荒淫)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属于同义连用的一句是()(1分)A: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

B:荆人尚猶循表而導之。

C: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

D: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9、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1分)A: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B: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斵之。

C:善張網者引其綱。

D: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10、下列句中的“亡”與“亡不越竟,反不討賊”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句是()(1分) A: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乃“和“其”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乃“和“其”的用法及练习课件

(一)【乃】--用作副词。
1.表承接。于是,就,便。 ①秦王恐其破璧, 辞谢,固请。
秦王怕他(蔺相如)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 决要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 ②既已,不可奈何,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置樊於 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③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 夜驰之沛公军,
(四)【其】--用作助词,不译。
①路 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追寻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 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上天下地)去追求和探索。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犹未悔。 只要是我崇尚和追求的真善美,即使为之九死一生 也不后悔。
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________《六国论》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 赂秦 ________《六国论》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________《六国论》
6.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________《陈涉世 家》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________《示儿》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________《伶官传序》
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 “是”“就是”等。
2.表假设,如果,假如。
①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品德有没有养成的地 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难道是 别人的过失吗? ②沛(pèi)然下雨,则苗浡(bó)然兴之矣。 如是,孰能御之?
天上云气聚合,降下大雨,则禾苗茁壮的生长起来。 如果这样,谁又能阻挡的住呢?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一、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朝济而夕设版焉()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夫列子御风而行()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指出下面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四、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斧斤以时入山林()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1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2.蒙故业,因遗策()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不如因善遇之()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9.于今无会因()10.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六、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古代汉语中“其”字结构类型探析

古代汉语中“其”字结构类型探析

古代汉语中“其”字结构类型探析摘要先秦“其”字可以作时间副词、语气副词、指示代词、第三人称代词、连词、助词等。

到春秋战国时期,“其”的用法基本上涵盖了后世语言中“其”的所有用法。

先秦时期“其”在句中语法功能很多,可以作定语、状语、主语、兼语、宾语、同位语。

基本功能是作定语和状语。

宾语极为少见。

“其”作主语的用法有一定的制约,“其”只能作分句和或主谓短语的主语,作单句主语的用法非常罕见。

“其”在先秦韵文中的用法特殊,与散文相比,为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经》中较多的“其”用在主谓倒置句中。

《楚辞》中连词用法灵活多变,凸显“其”的停顿作用,而淡化了“其”的语法意义。

“其”与其他虚词形成的固定组合有三个层级:即复合虚词、固定短语、固定句式。

语言精密化的要求,“其”过重的语义负担推动“其”向虚词连用或复合化方向发展,促使语法关系逐渐标志化、显性化,减少交际歧义。

关键词:其;用法;固定;结构;一、引言“其”是古汉语中基本词汇之一。

清朝袁仁林《字汇说》收集归并了“其”的某些用法,以后的字词典也先后做过精细的搜罗和整理工作,但“其”的用法纷繁复杂,其收集整理大多只是简单罗列义项,令人难以执其要略。

自清朝以来不少学者就“其”的某些语法特征做过深入的研究,但大多各执一端,莫衷一是,读者难觅“其”的真实面目。

特别是对“其”做系统的整理研究,探究它的源流,考察它的演变发展机制等还很不充分。

甲骨文时代“其”的语气副词用法多认为由“箕”假借而来,这一问题似乎还未有人作过深入的研究,“其”的语气副词的用法可能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即由时间副词“其”引申而来。

“其”作指示代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假借说”;一是“时空引申说”。

本文试图从时空认知理念和句法结构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作为指示代词的来源。

“其”的连词用法是实词虚化的结果,同步引申造成重新分析,重新解构句法结构。

杨树达《词诊》中认为“其”有句中助词和语末助词之用。

此类说法未能说明“其”作助词的来源,只是对“其”的助词用法做了平面描写。

文言文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文言基础突破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基础突破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一)而[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二)何[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答案:(1)③(2)①(3)④(4)②(5)⑤(三)乎[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虚词以、之、因、其、为、焉结合课文练习

虚词以、之、因、其、为、焉结合课文练习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7、汝识之乎?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 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 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知识点——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知识点——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 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 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 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 25:表示让步“尚且”; 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 作用; 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 33:表示疑问语气。 解析:其字的主要用法。A代词,代第三人称,他 (它),他(它)的。B代词,代第一人称,我, 我的。C作指示代词。D作连词。E语气副词。 总结点评:明晰“其”字的文言用法。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变式训练】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 乎?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知识点解析】
三、常见假设关系文言文虚词运用 1、而: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2、其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表假设的文言虚词
【知识点解析】
3、若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4、则 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 是……就”“那么”“就”“便”。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虚词其且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文言虚词其且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

文言虚词其且的练习与理解含答案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白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且】(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

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3.让步关系,尚且,还。

其字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

其字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

其字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其字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一、作代词1.代人、代物、代事。

作第三人称代词,在翻译句子时,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自己(的)。

在单独解释其时,要指明具体代指的内容。

如:①《〈论语〉十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句:选择他们的优点跟着学习,他们的缺点看看自己有没有,有则改正。

其译为他们,指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三人。

②《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译句:屠户非常窘迫,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其译为两只狼。

③《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句:所以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养自己的孩子,其,译为自己。

2.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译为其中的意思。

①《口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个手上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种(声音)。

其译为其中。

具体指所有的声音。

②《狼》:其一犬坐于前。

译句: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面前。

其译为其中,具体指两只狼。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这)那(这)个那(这)些那(这)里等。

①《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句:那个人眼睛正视表情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

其译为那个或这个。

②《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句:又往前走,想走出这片桃花林。

其译为这片。

二、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使用,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不译。

①《愚公移山》:其如土石何?译句:又能把这么多土石怎么样呢?其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不译。

②《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句: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前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表猜测,可译为恐怕。

③《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其许寡人!译句: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其表愿望,可译为可要。

④《〈论语〉十则》:其恕乎。

译句:大概就是恕了。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谓】所说的。 【所在】 1.到处。 2.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 。 2.以为,认为。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 “为……所”,译为“被”。
2.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 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 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 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 作用,可不译。
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 较起来怎么样。”
十六、【则 】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 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 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 是”。
2.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 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 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之】(一)助词1.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的客人称赞我没,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2.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解析:本句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

3.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例: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解析:“之”在这里即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因此本句可译为: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完一石粮食。

(二)动词,到……去。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解析:本句中的“之”后面跟地点性的名词,所以为动词,翻译成“到……去”。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而】(一)连词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连接“博学”和“日参省”表示强调,是”而且“的意思,表递进关系。

因此本句可译为: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因此本句可译为: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3.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在这里可以不用翻译。

因此本句可译为:我曾经踮起脚尖往远处看,不如登上高处看到的范围广。

4.表示因果关系。

例: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解析:本句中的“而”,表示因果关系,可以不译,或者译为“因而”,因此本句可译为:刘表厌恶刘备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文言词“其”的用法总结

文言词“其”的用法总结

文言词“其”的用法总结本文是关于文言词“其”的用法总结,感谢您的阅读!“其”是一个重要的文言词,掌握“其”字的常见用法,是初中文言文阅读的必备技巧之一,那么“其”字有多少常见的用法呢?下面笔者就把“其”字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简单归纳一下。

一、作代词1.代人、代物、代事。

作第三人称代词,在翻译句子时,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的)”“自己(的)”。

在单独解释“其”时,要指明具体代指的内容。

如:①《〈论语〉十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句:选择他们的优点跟着学习,他们的缺点看看自己有没有,有则改正。

“其”译为“他们”,指“三人行必有我师”中的“三人”。

②《狼》: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译句:屠户非常窘迫,恐怕前后受到狼的攻击。

“其”译为“两只狼”。

③《大道之行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句:所以人们不只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抚养自己的孩子,“其”,译为“自己”。

2.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译为“其中”的意思。

①《口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个手上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种(声音)。

“其”译为“其中”。

具体指“所有的声音”。

②《狼》:其一犬坐于前。

译句: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面前。

“其”译为“其中”,具体指“两只狼”。

3.指示代词,可译为“那(这)”“那(这)个”“那(这)些”“那(这)里”等。

①《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句:那个人眼睛正视表情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

“其”译为“那个”或“这个”。

②《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句:又往前走,想走出这片桃花林。

“其”译为“这片”。

二、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使用,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不译。

①《愚公移山》:其如土石何?译句:又能把这么多土石怎么样呢?“其”用在“如……何”前,加强反问语气,不译。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其”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其”

考点三:文言虚词“为”一、解词释义为(一)用作介词,读作“wèi”。

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等。

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鱼我所欲也》)3. 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①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士卒多为用者(《涉世家》)(二)“为”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②知之为知之《<论语>八则》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④若为佣耕(《涉世家》)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如:①为坛而盟(筑)(《涉世家》)②以丛草为林(当作,作为)(《幼时记趣》)③孰为汝多知乎!(认为)(《两小儿辩日》)④为人五(雕刻)(《核舟记》)(三)“为”用作名词,如:或异二者之为(指心理活动)《楼记》。

练一练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1.以径寸之木为宫室()(《核舟记》)2.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项燕为楚将()(《涉世家》)4.愿为市鞍马()(《木兰诗》)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涉世家》)二、中考真题1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其岸势犬牙差互:②念无与为乐者:三、中考真题22011年中考(一)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2分)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教案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1  教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案【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虚词考点的基本要求。

2.掌握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3.提高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而、何、乎、乃、其、且意义及用法。

【学习难点】准确辨析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课前背诵】《劝学》【课时】2课时【准备】学案教学过程和内容一、【“考纲”解读】1、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而且明确列出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虚词的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既是高考文言文复习的重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一个难点。

所谓“常见”,指以《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

所谓“在文中”,指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04-13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情况:湖南卷:2004年以其而于以 62005年之其 62006年乎以而与于 32007年之其则于而 42008年因以其与之 52009年其于以者与 22010年而且也之2011年其2012年为之以其2013年而以乃之说明:乎乃为则也因者 1(1)高考不回避热点,可以重复考。

(2)题型是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组。

(3)每年很可能考一个新词。

(未考虚词:若、何、所、焉)(4)2014年预测:考四个虚词,“以”字不会再考,“其、焉、于”考的可能性大。

3、文言虚词的词类知识:(一)代词:起指代作用的词语。

人称代词:吾、予、余、汝、而、尔、若、乃、其、彼、之、孤、寡指示代词:是、此、斯、兹、之、彼、夫、其、他、某、莫疑问代词:谁、孰、何、胡、曷、奚、安、恶、焉(二)副词: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程度副词:少、稍、略、愈、益、弥、尤、更、最、极、甚、殊、太、特范围副词:悉、皆、尽、咸、俱、举、惟、特、共、并时间副词:既、已、曾、尝、向、初、曩、始、常、雅、素、方、正、将、终语气副词:必、诚、信、固、果、不、弗、非、靡、否、殆、勿、莫、盖、宁频率副词:屡、辄、每、累、复、更、在、又谦敬副词:窃、辱、伏惟(三)介词: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其的用法

其的用法

“其如土石何”中的“其”是什么意思一、出自《列子·汤问》的《愚公移山》这句是智叟的话,全句是: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里,“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二、古文中“其”的用法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如: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南水北:阳)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①句,“其”作“乃华山之阳”的主语,相当于“它”,代指“华山洞”.②句,“其”与“为文”构成主谓短语,相当于“它”,代指“仆碑”.③句,“其”与“求思”构成主谓词组,相当于“他们”,代指“古人”。

“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如:①其下平旷,有泉侧出.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在也.上述五句中的“其”,都可译成第三人称代词“它的”.①句,“其下”指山的下面.②句,“其文”指“仆碑上的文字”.③句,“其左右”指“山洞的两旁”.④句,“其深”指“山洞的深处”.⑤句,“其传”指“古书的传说(文字)”.“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句,“其”指代上文的“余与四人”,只能译成“我们”.②句,“其”指的是“我(自己)”.“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④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①句,“其址”指那个地方,“其后”指从那以后.②句,“其院”指那个禅院.③句,“其好游者”指那些爱好游赏的人.④句,“其欲出者”指那个要求出来的人.句,前者指代后洞,那.后者指代到达的人,那些.“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如: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前“其”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可不翻译;“既其出”可译为“出洞以后”.由指示代词“那,那些”虚化而来.后“其”指示代词“那个”。

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其的意义和用法
(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如: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 其无知,悲不几时
4.用作副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表示期望、劝告或祈使的语气,相当于“一定”,“千万”。
如: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孤家寡人
(二)表示商量,相当于“还是”。 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自己的,代词 其中的,指示代词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也
你,代词
7.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 那,那个,指
示代词
8、吾其还也。
“还是”,表商量语 气, 语气副词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 其孰能讥之乎?
11.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大概”,表示揣测 ,语气副 词
“岂” “难道” ,表 反问,语气副词
(三)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
(四)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何其:多么 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狐谓狼曰:“羊肉其 ⑴鲜乎!君其⑵有意, 叼其⑶一而啖之,得饱 其⑷口福。”狼曰:“ 其⑸如猛犬何?”狐间 于犬曰:“羊数詈言, 其⑹言不堪入耳,君乃 无所怒,其⑺无闻邪, 其⑻畏主人邪?及其⑼ 嬉逐,愿为一雪其⑽耻 。君其⑾许之!”犬笑 曰:“欲加之罪,其⑿ 无辞乎?”护羊愈谨。 狐与狼遂去。
关系可译为“是……还是”或“是……还是……还是”。 (16)句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常用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作者:————————————————————————————————日期: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童微伺其睡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独其为文犹可识
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其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溱与洧,浏其清矣
27、北方其凉,雨雪其雱
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
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

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
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

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2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文言虚词练习(五)答案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iˉ)表示疑问语气。

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⑨大概
三、1、代词,可译为他
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
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8、代词,可译为其中
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
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11、助词,补足音节,可译为不译
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