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应用实录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2)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7《风的成因》教科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概念,知道风的成因,理解风对生活的影响。
2. 学会观察、描述风的特征,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气象变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过程,如何观察和描述风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风扇、气球、风车、气象观测箱、指南针、风速计等。
学具:纸张、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播放风的声音,引导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声音,从而引出风的概念。
2. 讲解风的概念、成因: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如吹气球、旋转风车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风的形成过程。
3. 例题讲解:讲解风的分类、风的作用及影响,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说明。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窗外或教室内的风,描述其特征,并进行分类。
5. 小组讨论:讨论风对生活的影响,如何利用和防范风。
六、板书设计1. 风的概念2. 风的成因3. 风的分类4. 风的作用及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描述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的风的特征,分析其原因。
2. 答案:根据观察和描述,分析风的速度、方向、温度等特征与时间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风的成因、分类、作用及影响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观察和描述风的能力的培养。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风能发电、风力等级等知识,提高学生对风能利用的认识。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气象变化,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重点:风的成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难点解析:学生对风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教师应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过程。
(整理)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实录
《风的形成》课堂实录一、谜语引入,揭示课题1.出示谜语:师:“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风)生:风2.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风是从哪里来的吗?生:猜测。
教师(板书课题)二、探究过程(一)活动一:风从哪里来?1.师:你在哪些方面发现了风?生:展示交流自己搜集的各种文字、图片资料.2.课件展示有关风的音像资料。
谈话:风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看得见吗?(学生思考,回答)3.讨论:你能不能利用你周围的材料,想办法制造和感受风?(分组活动)4.汇报:刚才的活动中,你们都是怎么做的?风虽然看不见,但我们通过吹、扇等动作,脸上感到有凉气,看见了头发飘动、纸条摆动等,根据这些现象我们就可以判断有风。
引导:想一想刚才我们吹的、扇的是什么?它有什么变化?这说了风是什么?5.学生猜测感受: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
(二)活动二: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1.提出问题: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与哪些条件有关系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猜想,并说出这种猜想的理由)(三)活动三: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1.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你怎样利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自制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大花生油瓶小塑料水瓶)蜡烛火柴香。
实验桌上另有一张记录单。
)2.讨论、交流设计思路,教师指导补充完善。
(第一步:摆好风的形成实验装置,在大瓶内放一根未燃的蜡烛;第二步:把点燃的香,放在大瓶的侧洞口外,观察烟飘动的路线;第三步:点燃大瓶内的蜡烛,依然把点燃的香放在大瓶的侧洞口外,观察烟飘动的路线。
)如果我们现在来做实验,你认为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提示注意安全)3.小组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4.汇报交流:(1)没有点燃大瓶内的蜡烛时,大瓶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烟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了什么?(2)点燃大瓶内的蜡烛后,大瓶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哪里比较热?哪里比较冷?烟又是怎样飘动的?说明什么?5.思考、讨论:(1)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点燃大瓶内的蜡烛后会形成风呢?(2)实验说明,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6.引导推理:(1)自然界里的空气有冷热差别吗?哪里的空气冷?哪里的空气热?为什么?这些空气怎样流动?(2)根据实验中风的形成,推想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7.师生小结:实验说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篇一:《风的形成》优秀教学设计《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气球、风车深入引导: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风是借助器械来制造的?学生回想:生活中的造风现象(风扇、吹风机、飞机螺旋桨、空调)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实录
风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导课1.回忆上节课内容。
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上下纸片向哪个方向飘?为什么?2.话题引入。
教师:为什么冬天门开一条缝会感觉到冷?学生回答猜想风是怎么形成的?学生回答。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学生回答教师拿出实验箱(二)新课教学A教师说:请你观察一下,说说实验箱的构造。
实验箱上方小口,左侧有一个小口,前面是密封的,为了不透气。
b教师:你的桌上还准备了蜡烛、蚊香、火柴、毛巾大家想一想,怎样设计实验学生回答你的这个实验,变量是什么?教师强调:操作过程中,小心火,注意纸筒别着火,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
提醒学生严格按实验方法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纠正操作中的错误,提示学生注意不安全因素。
学生可以利用图画记录实验现象。
3.汇报实验结果。
(1)你是怎样做的?(2)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3)遇到了什么问题?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出示幻灯片思考题,小组讨论:①实验中不点燃蜡烛与点燃蜡烛,蚊香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②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会有风呢?③实验说明在什么?(2)在学生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5.根据教学情况,进行适当拓展。
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是空气的对流,温度差造成的。
6.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对流现象?出示幻灯片:(1)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
(2)分析暖气片为什么要安装在室内窗户的下面,而厨房里的排风扇或室内的空调要安装在比较高的地方的道理。
(3)谁还能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比一比谁的例子更好,解释更科学合理。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1【理论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
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
“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
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风的成因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活动地点:市实验小学科学教研室参与人员:市实验小学科学组全体教师一、活动背景随着春季的到来,气温逐渐回暖,风也开始变得频繁。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的成因,提高科学素养,我校科学组决定开展一次以“风的成因”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研讨交流等形式,提升教师对“风的成因”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 时间:3月10日- 内容:教师们共同探讨“风的成因”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 过程:- 首先,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自己对“风的成因”的教学理解。
- 然后,全体教师就教学设计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讨论,如如何引导学生观察风、如何解释风的产生机制等。
- 最后,根据讨论结果,形成统一的教学方案。
2. 课堂观摩- 时间:3月15日- 内容:由一位教师进行“风的成因”公开课展示。
- 过程:-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风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 利用实验器材,如风车、气球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风的力量。
-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风的成因,并得出结论。
3. 研讨交流- 时间:3月15日课后- 内容:对课堂观摩进行总结和反思,交流教学心得。
- 过程:- 首先,公开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分享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 然后,其他教师针对公开课的教学环节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 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强调风的教学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三、活动总结1. 教学目标达成-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理解风的形成原因,知道风的形成与气压差、地球自转等因素有关。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风现象,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们采用了多媒体、实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价优化- 教师们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风的成因》课例
《风的成因》课例【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通过课堂的模拟实验,知道冷热的空气流动形成风。
2.科学思维:基于“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观察,合理推测风的形成。
3.探究实践:在观察热空气上升现象中,用文字、画图的形式记录并解释实验现象。
4.责任态度: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形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观察区分,引发思考出示红旗图片2张。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片,谁能告诉老师哪张图片里有风?生1:第二张图片里有风。
师:你看见风了吗?生1:没有。
师:同学们,我们能直接看见风吗?生:不能。
师:那你怎么知道第二张图片里有风呢?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生1:因为第二张图里的红旗是飘起来的,所以我知道有风。
第一张图里的红旗是挂下来的,所以没有风。
师:你说得真有道理。
师:出示树林动图2张,哪副图有风?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生2:第二幅图有风,因为树枝都被吹弯了,第一幅图树都是直的的。
师:出示炊烟动图2张,哪个有风?依据是?生3:第二幅图有风,因为第二幅图里烟在飘动,第一幅图里烟是直的。
师:出示6张图,我们从图片中有没有直接看到风?生:没有。
师:但是我们刚刚都判断出来了哪里有风哪里没有风,我们是通过什么观察到的?生4:我们通过红旗、树叶、炊烟有没有飘动来观察到有没有风。
师:很好,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风,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红旗、树、烟等其他事物地变化来观察到风)板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事物的变化来观察到风。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对比,学生可以发现我们无法直接看到风,从而引出我们需要通过别的物体来观察到风。
】二、设置情境,引导猜测出示实验装置的图片。
师:今天老师这儿有一个房子,它的侧面有一个窗,我们叫它A,顶部有一个烟囱,我们叫它B。
如果我们在B的正下方点燃一个蜡烛,屋子里有个人,这个人就能吹到风,你们信不信?生:不信。
师:如果真的会产生风,老师想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这个风会往哪边吹?我们接下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然后用箭头表示风的方向,在记录单上画一下。
小学科学27《风的成因》(教案)
小学科学27《风的成因》(教案)风的成因一、教学目标:1. 了解风的概念及其成因;2. 掌握风形成的基本原理;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4. 能够通过实践探究方法,观察、探究风的成因。
二、教学重难点:1. 风的概念及其成因;2. 风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准备:1. 课件、PPT或教学图示;2. 模型或实物等教学辅助材料;3. 科学实验器材:风力测量仪等;4. 学生的实验记录表和笔。
四、教学过程:Step1:引入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中的大树、彩旗等能随风摆动的物体,并与无风时的景象进行对比。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曾经见过这种现象吗?它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与风有关?Step2:探究风的成因1. 展示风力测量仪,解释其原理和作用。
2. 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步骤1: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测量者,其他同学是观察者;- 步骤2:观察者依次放在教室门口、校园开阔地和宿舍窗户前,观察迎风面测量者测量的风力大小;- 步骤3:记录观察结果,并总结得出结论。
Step3:总结风的成因1. 邀请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引导学生正确归纳总结,简要描述风的成因。
2. 通过引导,向学生介绍风的概念和形成的原理:- 风是大气在地球上产生的气流运动,由气压差引起;- 当地球某一部分受热时,空气会膨胀,使得空气压强减小;- 周围较高压力的空气就会朝着低压区流动,形成风。
3. 结合实际情况,例如降雨前的阵风和春天中午的微风等,加深学生对风的概念和成因的理解。
Step4:小结回顾1. 整理核心知识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2. 引导学生总结风的成因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五、实践探究:1. 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风的成因实践探究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和结论等。
2. 学生们可以使用插图、照片或实物模型等形式,将实践探究结果展示给全班同学。
六、课堂延伸: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风向标,并记录每天的风向和风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程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 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学准备: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2、课前观察身边哪里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
3、模拟实验材料:可乐瓶、蜡烛、火柴(或打火机)、香等。
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提出要研究的科学问题。
谜语导入: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大家出一个,你猜猜:“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是什么?(风)师生谈话:风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
生活中哪里有风?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谈论、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教师引出科学问题:原来,风无处不在,风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课件出示)彩旗飘扬,帆船疾驶,林涛怒吼,波浪汹涌一-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
那么,你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风的形成(出示课题)二、科学探究:通过猜测和实验,发现风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制造风,并研究风形成的原因。
探究引导:我们教室里有风吗?现在,请同学们试试,你能不能制造风?学生自己活动。
(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造风:用嘴吹,用书扇、开窗等。
继续引导: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材料,你能利用它制造出风吗?谁来试试?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造风:扇子、风车等。
4.14《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科学三年级下册
学习者分析
1. 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大气层的基本知识,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基本概念,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风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风的未来发展趋势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② 观察风的形成过程,如热气球升空、风筝飞行等。
③ 实验探究风的速度、风向和风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5. 风的应用和影响
① 风能是一种可再生的能源,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形式。
② 风对交通、建筑和农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③ 了解风能的利用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板书设计:
① 风的定义与特性
- 风是空气的流动
- 速度、风向、风力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的知识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风的基本概念、形成原理、案例分析等。
强调风知识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风的知识。
- 影响生活和环境
② 风的形成原理
- 大气运动
- 地形差异
- 地球自转
三年级科学第8课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第8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8《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激发兴趣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题,导入新。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小学科学:《风的成因》教案
《风的成因》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
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们感受到的风。
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造“风”。
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体验一下。
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
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成。
【学情分析】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
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科学《风的形成》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课是在热空气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空气流动的原理。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课的教学需要把握好学生的认知水平,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使学生在认识空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
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
最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知道风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空气流动产生风的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发现,能运用已有的的知识,作出自己对问题的假想答案。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
3、能初步用实验产生的结果来验证某种假设的结论,并运用类比探讨风的成因。
4、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空气流动的原因,以及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实验探究启迪思维师:夏天,我们用扇子扇,有没有风?学生回答:有。
你有没有想过方式怎样形成的?学生猜测。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猜测。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师: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对不对,如何做?生:做实验。
师:下面我们设计实验一起验证我们的猜测。
(师出示实验提示卡)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蚊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蚊香的烟流动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师: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塑料瓶内,使得里面的温度升高空气变轻,瓶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形成风,我们就看到蚊香的烟飘起来,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形成风的。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风的形成 教案
《风的成因》教案授课者谢长廷一、教材所在的位置《风的形成》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七课, 是上一节课《我们来做“热气球”》的延续。
本课只要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
不需要更深入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1、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就会形成风。
2、能够借助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3、乐于在情景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4、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自然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
难点:通过实验模拟风的形成,认识到风的形成与空气温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温度计、实验记录表,各12份。
教师准备:蜡烛、纸条、羽毛、小风车、火柴、蚊香、扇子、电子温度计、风的形成演示仪(玻璃的)。
五、教学过程1、通过扇动纸条活动,进入课题。
师:同学们,在教室内,在现有的这些条件下,你有哪些办法制造风?生:用嘴吹、开电风扇、拍手、用书扇动。
师:这些办法真好。
来,请这个同学用扇子来制造风,让纸条飘动起来。
现在,不准用以上办法,你还能让纸条飘动起来吗?师:同学们在大自然,风千变万化。
有时狂风大作,有时清风拂fu面。
这些风难道也是人们制造的吗?是大力士在高空中吹的吗?(不是)。
那大自然的风又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在教室内该怎样做才能制造出自然风?你们想探究这个问题吗?(板书课题一一风的成因),2、大胆猜测,拟定实验方案。
(1)生:猜测一:猜测二:师:提示:白天、晚上是怎么形成的?(与自转、太阳照射有关)那风的形成与太阳也有关系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认为?在自然界,有的地方被太阳照着,温度就高;有的地方没有被太阳照着,温度就低。
风的形成与太阳的照射有没有关系呢。
①用什么来代替太阳发热?(蜡烛。
不可能把太阳搬来)②用什么物体来代表迎风的物体?(纸条。
10课《风的形成》(教案)四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答案:风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风力发电的好处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等。
5. 请描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减少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少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以抵御强风;植树造林,以降低风速和减少风害;使用防风屏障或围墙,以保护农作物和建筑物。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学《风的形成》这一章节后,我设计了一些反思活动来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反馈,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首先,在理论介绍部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气压、温度、湿度等概念感到困惑,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更多的实例和比较,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现象联系起来。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风的基本概念。风是空气流动的现象。它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风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风的形成和风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 请举例说明风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影响。
答案:风在自然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风可以携带种子和花粉,帮助植物繁殖。风还可以影响天气和气候,如引起云的形成和降水。此外,风还能帮助地球散热,维持地球的温度平衡。
3. 请解释如何通过观察和测量来了解风的强度和方向。
答案:通过观察和测量可以了解风的强度和方向。例如,可以通过观察树叶摇动、旗帜飘扬等现象来估计风速。此外,使用风速计和风向标等工具可以帮助准确测量风的强度和方向。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风的形成》的实验教学一、《风的形成》的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学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并做出解释。
3. 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归纳风的成因。
4. 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课前准备:1.教具学具准备铁架台、蜡烛、火柴、细线、风的形成演示箱(纸风箱)、蚊香、湿毛巾。
2.投影:风向示意图(校园国旗随风飘)。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比如:(出示课件演示)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的情景,给人以美的感觉。
看到这一现象,同学们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提出来。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内容,根据提示进行操作。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实验提示:①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②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③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④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⑵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观察研究。
根据观察,在小组内推测纸螺旋圈转动可能与什么有关。
⑶谈话:刚才很多小组已完成了这个实验,哪个小组能把你们小组的结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谈出:热空气上升带动纸螺旋圈转动起来。
)⑷谈话:我们想想: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应如何解释?(房内温度高,室内热空气上升,外边的冷空气过来补充。
)⑸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实例你还知道哪些?(同时利用多媒体出示过去人们对热空气上升的利用事例。
)3、深入探索、建构认知⑴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需要用到纸风箱,请大家观察自己面前的纸风箱是怎样的。
⑵在做实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教材上的实验提示。
(学生自读理解提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强调的三点: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点燃和不点燃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
《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风的形成》实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科学《风的形成》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2.能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3.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愿意利用所学的热传递(对流)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科学知识目标:1、能解释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2、能理解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课前准备:1.线香、蜡烛、火柴、空气流动实验箱。
2.投影:海陆风向示意图。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师谈话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门缝飘纸片的实验以及学校周一升国旗随风飘动,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2、实验探究、启迪思维(1)师出示实验提示内容。
(2)学生以小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提出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思考: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4)小组讨论:根据科学在线解释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3、深入探索、认识建构(1)观察实验箱,介绍实验箱的构造和实验方法。
(2)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在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现象?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前线香的烟是怎样流动的?点燃蜡烛后线香的烟流动的路径又发生什么变化?这个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出如下要点: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箱)(3)集体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4)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5)小结:当燃烧的蜡烛放在右箱,使右箱内的温升高空气变轻,左箱内温度相对较冷于是冷空气就流入右箱形成风。
是蜡烛燃烧的热量使空气流动成风的。
三、联系生活、应用实践(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例子。
(2)师课件演示搜集的资料。
四、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1)你有什么收获?(2)教师小结五、布置作业(1)室外活动,到教室外吹泡泡,看泡泡是怎么随风向的变化飘动的。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21课《风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节课程主要围绕“风的形成”这个主题展开,涵盖的内容包括:风的形成原理、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风的分类等方面,通俗易懂、生动有趣,非常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程度。
2. 教材重难点本节课中,风的形成原理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
风的分类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2.掌握风向和风速的测量方法;3.理解三种不同类型的风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环境、勇于探索的精神;3.引导学生了解风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价值。
三、教具准备1.PPT课件;2.风力计、风向计等测风仪器、实验室数据;3.相关教具图片、视频。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教具、测量仪器、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具;2.教师将教案和PPT课件制作好并备份。
2. 导入教师播放风的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风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风是如何形成的。
3. 提纲挈领教师通过PPT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布置本节课的任务。
4. 自主探究1.学生通过学习教师提供的实验室数据,从实验室数据中发现风的规律和特点;2.学生使用风力计、风向计等测风仪器,自行测量风的速度和方向;3.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室图片和视频,深入了解风的分类和形成原理;4.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巩固并掌握本节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
5. 整合输出1.在自主探究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分组展示所掌握的知识;2.学生进行展示和分享,并给予同学提问和分享经验。
6.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总结和归纳的方式,再次巩固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7.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巩固并拓展学生所学知识,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写一篇小论文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的形成》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师:我看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聪明,我想你们一定都喜欢猜谜语吧,喜不喜欢?有没有自信,大声一点!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咱们看看谁猜得既快又准?请听好“看不到来,摸不着去,四面八方到处跑。
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树林树呼啸。
”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我说嘛,咱们班同学确实聪明,老师真佩服你们。
除了老师给大家带来的这个谜语,谁还收集了关于“风”的谜语?(指名两名学生)
师:同学们收集的真不少,是啊,风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现象,它竟如此奇妙,能让大江激起千层浪,能驱走夏日的酷热,也能带来冬日的严寒,你想不想进一步了解风呢?(想)这节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风的形成》(板书)
二、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谁能说说,你知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用扇子扇,用嘴吹气,跑起来的车------(板书)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对,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风的形成过程。
师:现在,你们每个组都有一把扇子,拿起来扇一扇,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风
师:停下手中的扇子,你还能不能感觉到?
生:不能
师:为什么扇扇子会形成风呢?
师:对了我们周围有我们看不到的朋友,那就是空气,扇扇子使空气流动,从而产生了风。
你还想到可以用哪些方法可以产生风呢?
师:刚才这些风都是通过人工活动的方式获得的,那么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生:------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我们一块来看一下风的形成(出示课件)谁来给大家念一下?
师:是的,冷暖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过程。
三、设计实验,合作探究
我们一块来做实验:
师:把一支蜡烛点燃,并把它固定在桌子上,屏住呼吸,仔细观察,看蜡烛的火苗有什么特点。
生:火苗呈椭圆形;火苗上下的颜色不一样;火苗直直的往上;
师:对了,为什么让你屏住呼吸呢?为什么火苗直直的往上呢?
生:因为我们教室里没有风。
师:对了,因为我们教室里没有风,所以火苗是直直的。
那谁能想办法,让蜡烛的火苗偏转呢?但有一个条件,不能用嘴吹。
生:----------
师:我就不难为同学们了。
请你们拿出我给你们准备的装置,仔细研究它的构造。
生:仔细观察,分析它的构造特点。
师:谁能说说它的结构特点?
生:两个瓶子,
一大一小,
相互交叉,
都没底,
上面敞口
交叉处好用橡皮泥密封了
-----------
师:同学们看的真仔细,说的很对。
这个装置就叫“风的形成模拟装置”。
下面我们就一快来用这个装置制造风。
请同学们跟我做。
1、再把蜡烛点燃,并固定好。
2、然后把这个装置从蜡烛上面竖直放下来,将蜡烛罩住。
3、屏住呼吸,仔细观察火焰的变化。
师: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惊呼:火焰偏转了!疑问:咦,是谁吹的呢?我们可都闭着嘴呢。
师:对啊,蜡烛的火焰为什么偏转了呢?想一想
生:--------------
生:我知道了,里面的蜡烛在燃烧,空气受热,变成了热空气生:而热空气变轻,会上升,从瓶口跑出去
生:里面的气压就变小,外面的空气就过来补充
生:外面的空气一往里跑,当然就会带动蜡烛的火焰偏转了
生:我还看到;蜡烛的火焰是往里偏的,说明外面的空气一直在往里跑
生:我们不用嘴吹,也能使蜡烛的火焰偏转了!
师: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出示图片和课件,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自然界风的形成过程。
看一段天气预报。
四、结论
自然界的风实际上是气压的变化引起的空气的流动,也就是空气从高气压向低气压流动形成的。
五、联系生活,课外拓展
①技术应用任务单、②内含设计作品应用的教学设计(教案)、③教学应用实录(涉及应用的视频或文本片断)、④课堂观察报告或听课评课记录、⑤实践后调整修改后设计作品及附上对修改的说明与反思等。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