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 孝经原文解读

孝经全文及译文孝经原文解读【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常考专项真题演练(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常考专项真题演练(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常考专项真题演练【有答案】一、虚词练习1.《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①。

性至孝,父疽②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③疾,敬臣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

关保之变,挈④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

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⑤之。

抑亟⑥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而其父被虏去,不知所之。

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

”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注】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抑亟以身蔽母(遮蔽,遮挡)B.不知所之(去,往)C.或语之曰(有人)D.汝慎无往就死也(完成)(2)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而其父被虏去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B.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C.其一犬坐于前(《狼》)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

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

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

忠孝主题文言材料阅读理解

忠孝主题文言材料阅读理解

忠孝主题文言材料阅读理解本文旨在提供一组以忠孝为主题的文言材料,并对其内容进行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文化中这一核心价值观。

【材料一】《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解读:此句出自《孝经》,强调孝是道德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源泉。

在古代中国,孝道被视为最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尊敬和照顾父母,以此为基础,推及至对国家和社会的忠诚。

【材料二】《忠经》云:“忠者,中也,至公无私也。

”解读:此处《忠经》阐述忠的含义,认为忠是公正无私的表现。

在古代,忠诚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还是对国家和君主的责任。

忠诚被视为官员的重要品质,为官者应全心全意为国家和民众服务。

【材料三】《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解读:这句话出自《论语》,强调君子应当致力于根本事务。

在忠孝主题中,这里的“本”可以理解为孝悌,即尊敬父母和兄长。

只有坚守这一根本,才能衍生出正确的道德行为。

【材料四】《史记》记载:“忠臣孝子,国之宝也。

”解读:在《史记》中,司马迁将忠臣和孝子视为国家的宝贵财富。

这表明在古代,忠孝观念被广泛认可,并被视为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材料五】《礼记》云:“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解读:这句话来自《礼记》,强调了家庭中的和谐关系。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古代家庭美德的体现,也是维护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总结:通过对以上忠孝主题文言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忠孝观念。

孝道被视为家庭美德的基石,忠诚则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表现。

这些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对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孝乃德之本

孝乃德之本

孝乃德之本两千多年的一天,孔子问曾参:“前代帝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极为重要的道理,去教化天下百姓,使人民和睦,尊贵和卑微的人都能相安,没有怨言,你知道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参听到老师讲这么重要的问题,立刻恭恭敬敬地站起来,离开座位,到孔子面前说:“弟子不聪敏,不知道这种至德要道!请夫子详细讲解。

”一问一答,引出了“夫孝,德之本也”的观点。

“孝”是一种文化,在中国伦理道德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十四孝”故事,自古至今口口皆碑、久传不衰,成为最通俗、最传统、最普及的教科书,教育着中华儿女懂“孝”、行“孝”。

“孝”是一个专用字,《说文解字》说,“孝”即“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承老也”。

从构词形象上看,可以理解为:子女小的时侯,父母在上面呵护着,遮风挡雨;子女长大后,又承奉着父母,回报亲情,这也是对“孝”最浅显的注释。

“孝”是一种信仰,“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父母即为天底下最大的菩萨、最大的佛,孝敬父母就是最圆满的“善行”和“功德”,在保证父母衣食无忧的同时,还要奉上自己最真诚的尊重和敬爱,这就是积累福报的修行。

“孝”是一份回报,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皆如此,何况于人?父母对子女,有生育之恩,教诲之情,“孝”是子女对父母恩情的回应,是在衣、食、住、行及情感上照顾父母,尽人子之责。

“孝”是一种习惯,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行为,不需要刻意而为,只需要早晚一声问候,冷暖一句关怀,餐桌一声饥饱,出门一个电话,分居两地常回家看看,工作繁忙报一声平安,抻一抻母亲皱褶的衣角,揉一揉父亲僵硬的肩膀,一言一行养成习惯。

“孝”是一场及时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身为儿女为父母长寿而喜,为年岁衰老而惧,尽孝要及时,要让父母在有生之年安枕无忧,而不是等到父母逝去,想要尽孝,却只能对着照片,爱然长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一种悲哀。

“孝”是一场接力赛,“孝”树前人栽,树正影不歪,子孙乘荫凉,一代传一代,在日常的每一天中,对长辈所倾注的每一点每一滴的孝心,是一种储藏,等到我们年老的那一天,我们的孩子会加倍地偿还给我们。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含解析)

文言文专题训练-------《孝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

然后能守其宗庙。

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已者,未之有也。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节选自《孝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B.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C.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D.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避席,离开席位。

23.《孟子》二则

23.《孟子》二则
23.《孟子》二则
课堂导学 基础闯关 阅读感悟 传统文化 课时答案
课堂导学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伟大的思 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 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语言犀利酣畅,比喻准 确形象,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对后世的散文产生了深 刻的影响。
(原文有删改) 【注】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④挈:带领。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抑亟以身蔽.母(遮蔽,遮挡) B.不知所之.(去,往) C.或.语之曰(有人) D.汝慎无往就.死也(完成)
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 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 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 最终没有成功。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译注》)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
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 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 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4.[18 儒墨教研原创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A.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C.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名师讲题】《孝经(节选)》《新唐书 任敬臣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孝经(节选)》《新唐书 任敬臣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材料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节选自《孝经》)材料二:任敬臣,字希古,棣州人。

五岁丧母,哀毁天至。

七岁,问父英曰:“若何可以报母?”英曰:“扬名显亲可也。

”乃刻志从学。

汝南任处权见其文,惊曰:“孔子称颜回之贤,以为弗如也。

吾非古人,然见此儿,信不可及。

”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

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

父亡,数殒绝,继母曰:“而不胜丧,谓孝可乎?”敬臣更进饘粥。

服除,迁秘书郎。

休沐,阖门诵书。

监虞世南器其人,岁终,书上考,固辞。

召为弘文馆学士,俄授越王府西阁祭酒。

当代,王再表留,进朝请郎。

举制科,擢许王文学。

复为弘文馆学士,终太子舍人。

(节选自《新唐书·任敬臣传》)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试卷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爱A敬尽于事B亲C而德教D加E于百姓F刑于四海G盖天子H之孝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敏,指不聪慧,属于谦辞,与成语“敬谢不敏”的“不敏”意思相同。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孝经》附答案及译文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孝经》附答案及译文

【山东省青岛市】9.(一)文言文阅读《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为诸生,受业与校。

性至孝,父疽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

关保之变,挈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

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之。

抑亟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而抑父被虏去,不知所之.。

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

”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⑴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抑亟以身蔽.母蔽:遮蔽,遮挡B.不知所之.之:去、往C.或.语之曰或:有人D.汝慎无往就.死也就:完成⑵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而其.父被掳去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B.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C.其.一犬坐于前(《狼》)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⑶下列句子,与“夫孝,德之本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A.必以分人(《曹刿论战》)B.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C.贤能为之用(《隆中对》)D.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⑷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劫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D.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

孝经中30句精华

孝经中30句精华

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译文: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赏析: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做人必须从行孝开始,摒弃心中那些不良的恶念。

那些不忠不孝之人,与禽兽何异?如果人人都讲孝道,和谐共处将不是一句空话。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译文:我们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父母给的,不能轻易毁坏或伤害它们,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赏析:父母给了我们肉身,我们应该加倍爱惜。

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任何事情去出卖和伤害自己的身体,以换求什么好处。

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我们只有先学会善待自己,才能去爱他人。

我们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伤心事,但不管遇到多大的伤心事,都不能选择终结生命。

3、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我们立身处世,施行孝道,把美好的名声传给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就是孝道的终极目标。

赏析:人须孝悌立根基,我们应该把孝道作为立身之本,时刻用孝道约束自己的言行,给自己的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孝道一直传承下去。

我们希望子女将来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就该如何对待我们的父母。

4、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译文:爱自己的父母的人,不会去厌恶别人,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不会去怠慢别人。

赏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有大爱精神的人,对生命会有敬畏之心,他会善待一切人,一切生命。

检验一个人的德行,就看他如何对待父母。

对待父母的态度,能反映出一个人最真实的品性。

5、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译文:身处高位而不骄傲,这样才能够居高而不危险。

在物质生活方面,懂得节制欲望,懂得把握好尺度,这样才能够水满而不溢出。

赏析:我们的名位越高,权力越大,就越要低调谦虚,博施众济,平易待人,就会远离祸患危险。

我们如果富贵发达了,就仗势欺人,恃强凌弱,身边就有小人会嫉妒我们,从而心生报复之心。

我们要克制己欲,欲望过多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恶念,就会铤而走险,让自己身陷囹圄,使父母伤心欲绝。

孝经全文及翻译

孝经全文及翻译

孝经全文及翻译开宗明义章第一【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

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么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

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古诗文网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读解】这一章书,是全部孝经的纲领。

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

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

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

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

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

中考语文第2篇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作业

中考语文第2篇古诗文阅读与积累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作业

专题七文言文阅读作业真题精选一、[2017·青岛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①。

性至孝,父疽②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③疾,敬臣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

关保之变,挈④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

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⑤之。

抑亟⑥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而其父被虏去,不知所之.。

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

”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ï):砍。

⑥亟(jí):急忙。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卧于榻下B.世居/晋宁洪洞县C.拔/白刃吓抑母D.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蔽( ) (2)之( )(3)语(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选文中王敬臣和孙抑的“孝”分别体现在哪几件事情上?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7·舟山改编]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理工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山东理工大学

第一章测试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出自于以下哪部典籍?()A:《孟子》B:《论语》C:《孝经》D:《中庸》答案:C2.中国最早的文化一词出自以下哪部典籍?()A:《荀子》B:《周易》C:《论语》D:《孟子》答案:B3.“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体现了以下哪些?()A:融会贯通B:文化自信C:和而不同D:文化自觉答案:ABCD4.汉代的七经是在《诗》《书》《礼》《易》《春秋》五经的基础上,加上了哪两部经书的基础上形成的?()A:《论语》和《春秋繁露》B:《孝经》和《春秋繁露》C:《论语》和和《孟子》D:《孝经》和《论语》答案:D5.故宫既对中国公民也对世界其他国家公民开放,这体现了文化的()A:民族性B:符号性C:复合性D:共享性答案:D6.将人与动物界最终分开的是()A:弓箭的发明B:打造石器C:摩擦生火D:磨制石器答案:C7.以某种生物或无生物作为氏族徽号或象征符号的古代宗教崇拜称( )A:萨满崇拜B:祖先崇拜C:图腾崇拜D:自然崇拜答案:C8.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的思想家是( )A:王守仁B:朱熹C:张载D:陆九渊答案:A9.《论语》中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实际上是强调( )A:血缘伦理B:祭之以礼C:重德守本D:死,葬之以礼答案:ABCD10.伦理主义的作用在于( )A:约束人们的行为B:维系社会和谐与安定C:维系家族稳定D:形成家国情怀答案:ABCD11.齐史兄弟三人前赴后继书写“崔杼弑其君”,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 )A:中庸的公平、公正B:还原客观C:自强不息D:史官秉笔直书,写信史答案:ABCD12.春秋时期形成的地域文化包括以下哪几种?( )A:齐鲁文化B:秦文化C:三晋文化D:岭南文化答案:ABC13.“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语出自古代哪部典籍?( )A:《孟子》B:《论语》C:《潜夫论》D:《淮南子》答案:C14.宗法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A:嫡长子继承制B:分封制C:宗庙祭祀制度D:家国同构制答案:ABC15.古代天子坐北面南,宗庙与社稷坛的位置是左社右宗。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20)

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    (20)

山东省青岛市中考语文试题及解析一、语言积累及运用【本题满分31分】(一)基础知识【本题满分6分】1.下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真好啊”像一阵清凉的冯吹皴一池春水,美妙的涟漪.就这样荡漾开去,让人心旷.神怡!“真好啊”,蕴含着对生活的感恩、对困难的藐视和对幸福的提醒。

一句淳.朴的“真好啊”,普通的事也会蒙上理想化的色彩,糟糕的事不再让人忧心忡.忡。

在生活中要记得常说“真好啊”!A.yǐ kuàng chún zhǒngB.yī guǎng zhūn chōngC.yī kuàng chún chōngD.yǐ guǎng zhūn zhǒng【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

“漪”为形声字,但是读音发生了音变,应读作“yī”;“旷”为形声字, 但是读音发生了音变,不读“guǎng”,应读作“kuàng”;“淳”与“谆”形似音不同,应读作“chún ”;“忡”为形声字,但是读音发生了音变,应读作“chōng”。

2.给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山雀早就迫不急待..,提醒我新的一天开始了。

....地开始清理嗓子,鸣叫声打破了清晨的静谧B.“朗读者”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主持人董卿精美的语言和锐智....。

...的思想,让很多观众获益匪浅C.青岛的小巷美不盛收....,道路两旁的老式小洋楼,斑驳的院墙,光滑的石板路,在时光的打磨下增添了遒.劲.沧桑的质感。

D.任时光流逝,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人、事、物,永远挥之不去,即使海枯石烂..在心....,那份美好始终镶嵌灵深处。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同音字辨析能力。

A项,“迫不急待”意思是迫不急待,应写作“迫不及待”;“静谧”意思是安静,正确。

B项,“锐智”意思是极度聪明而且有智慧,应写作“睿智”;“获益匪浅”形容受到很大的益处和启迪,正确。

最新孝经题(带答案)

最新孝经题(带答案)

精品文档一、填空1、仲尼居,( 曾子 )侍2、先王有( 至德要道 ),以顺天下3、曾子( 避席 )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4、夫孝,( 德 )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中于(事君 ),终于( 立身 )。

9、爱敬尽于 ( 事亲 ),而德教( 加于百姓 ),刑于( 四海 )10、在上( 不骄 ),高而( 不危 )。

11、高而不危,所以( 长守贵也 )。

满而不溢, 所以(长守富也 ) 12、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 社稷 ),而和其( 民人 )。

13、非先王之( 法服 )不敢服,非先王之( 法言 )不敢道,非先 王之( 德行 )不敢行。

14、是故( 非法 )不言,( 非道 )不行。

15、口无( 择言 ),身无( 择行 )。

16、言满天下( 无口过 )。

17、行满天下( 无怨恶 )。

:18、三者备矣,然后能( 守其宗庙 19、资于事父以( 事母 ),而爱同。

20、资于事父以( 事君 ),而敬同。

21、故母取( 其爱 ),而君取( 其敬 ),兼之者(23、忠顺不失,以事( 其上 ),然后能保其( 禄位 ),而守其( 祭 祀 )。

24、用天(之道 ),分地( 之利 ) 25、 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 ), ( 孝 )无终始。

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26、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

(民用和睦 ),上下无怨。

27、 敬亲者,不敢( 慢于人)。

28、 制节( 谨度 ),满而((不溢 )。

29、 谨身( 节用 ),以养( 父母 )。

30、( 孝 )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二、对子1、无念尔祖, ( 聿修厥德 )。

2、一人有庆, (兆民赖之 )。

3、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精品文档 5、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6、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7、夫孝,始于( 事亲 )8、爱亲者,不敢( 恶于人盖卿大夫之孝也父也 )22、故以孝事君( 则忠 ),以敬事长( 则顺。

绪余(孝悌忠信-礼仪廉耻)

绪余(孝悌忠信-礼仪廉耻)

孝篇夫孝、德之本也。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经》云:“孝子之事亲也。

居则致其敬。

养则致其乐。

病则致其忧。

丧则致其哀。

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

然后能事亲。

”“君子之事亲孝。

故忠可移于君。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小孝用力。

中孝用劳。

大孝不匮。

试观乌鸟反哺。

羔羊跪乳。

禽兽尚知孝。

可以人而反不如乎。

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性、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

”故大孝尊亲。

其次不辱。

其下能养。

五孝惟庶人始言养。

盖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必也一举足而不敢忘父母。

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

道而不径。

舟而不游。

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

恶言不出于口。

忿言不反于身。

不辱其身。

不羞其亲。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

以保令名。

斯可以谓孝。

而悌忠信礼义廉耻。

皆在其中矣。

易言之。

则不悌不忠不信。

无礼无义无廉无耻。

皆为不孝尔。

孝者。

所以事亲也。

人子之身。

父母之分身也。

不孝父母。

则此身之根本已失。

有身如无身矣。

父母之身。

祖宗之分身也。

孝父母、即孝其祖宗矣。

而女子之孝。

则尤有进。

在家则孝其父母。

出嫁须孝其舅姑。

盖以夫者。

舅姑之分身也。

人每爱其夫。

而以舅姑谓无生身之恩。

恝然置之。

抑思舅姑之育夫。

犹之父母之育己也。

夫妇一体。

而谓可忽乎哉。

女子以节孝为主。

万善百行。

惟孝为尊。

故八德以孝先焉。

其各勉之。

女子之孝。

不仅温凊定省而已。

凡各项事务。

与父母舅姑。

有切实关系。

皆当挺身担任之。

惟情有难易之不同。

如未嫁时。

倚父母以生存。

则奋不顾身。

以急父母之事。

乃良知良能之发现。

犹亲亲之本心也。

迨既嫁以后。

有夫与子以牵其情。

此时对于父母。

亦奋身急事。

一如未嫁时。

则其至性。

不为私念所夺。

若非有毅力者。

曷克至此。

至子妇对于舅姑。

似无毛里之属。

未蒙抚育之恩。

无非敬夫所尊。

爱夫所亲已耳。

乃能推孝父母之心以孝之。

修人补天。

《孝经》全文及解释

《孝经》全文及解释

孝经孝是我国传统(de)美德,最早记载孝行(de)文献是尚书.自古以来施政者都重视孝道,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都有评选表彰孝子(de)活动,孝道是人间第一义.至圣先师孔老夫子一生倡导“仁”道,并以孝作为实践仁道(de)根本.因此他教导学生做人(de)第一件要事,就是孝悌.论语·学而篇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老夫子把力行孝道作为“仁”(de)根本,非常注重生活实践.夫子教诲学生,孝是一个人行为最起码(de)要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夫子(de)学生中,曾子不仅一生力行孝道,而且能够发挥孝道(de)思想.曾子以后,孟子秉承并进一步阐述孝道.此后(de)圣贤学者都继承了孝道思想,加以阐述,并且制定各种礼节,使人们很好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孝经是儒家讨论孝道(de)一部专书,关于成书有几种说法.比较被认可(de)是曾子记录孔老夫子教诲,并经过自身生活实践和体悟综述了孝道思想.全书共有十八章,第一章开宗明义章第一,揭示(de)是全书(de)总纲,也是对下面十七章(de)一个概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把侍奉父母(de)孝,扩充为奉事君主,服务国家(de)忠,而以立身行道为终极(de)目标.接着以下五章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行孝(de)方式,虽各有所当,但以“爱”、“敬”来侍奉父母却是一致(de),所以接着三才章第七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孝经全书论孝(de)总义.其下各章,都是根据这个理念加以阐述(de).孝经把子女敬爱父母(de)心,从珍惜自己(de)生命和人格,到敬重尊长,爱护君王,乃至爱护国家以至于天下人民.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de)道理都涵摄在了孝道当中,因此感应章第十六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在汉武帝时代,正式将儒家学说确立为教育政策,儒家思想成为教育体系(de)主导.而孝经作为十三经之首,是儒家重要(de)经典,两千年来一直是广大学习者(de)必读书籍,其文字浅显易懂,容易了解,因此广为流传,使孝道思想普遍深入民间.现代有人误解,认为孝道迂腐.如果大家细读谏诤章第十五:“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便可以更全面体悟孝道(de)真谛.弟子规“入则孝”亦云: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历代圣贤对孝道圆满落实有全面(de)教诲,我们学习之时只有深入经典,才能充分了解,真正明理.总之,孝道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思想(de)中心,从敬爱父母,进而尊敬长上,爱护人民,以至于爱护万物,这也是孟子在尽心章句上所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de)意思.而宋代张载在西铭中说: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伟大(de)胸襟就是从敬爱父母开始培养(de).我们(de)教育是以培养人们修身自立,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太平为宗旨,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孝道实应为当前教育首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几千年(de)文明史告诉我们,教育应当首重德行.近年来,海内外掀起了恢复学习传统文化(de)热潮,很多人回溯到古圣先贤留给我们(de)经典之中,去寻找人生(de)智慧.孝经一书,一言一语,无不含义隽妙.正是一部千秋永恒、亘古不变(de)宝典,更是现代人安身立命(de)一帖良药.涵泳于孝经(de)智慧之海,心中生起(de)是对先祖先哲无尽(de)感恩.白话注解可为初学者提供理解基础,欲贯通则需“经读千遍,其义自现”,落实愈力体悟愈深.因历代注解甚多,我们所恭录之选解仅供诸位参考,愿为大众学习孝经抛砖引玉.其误漏之处,敬请不吝指正,真诚地感恩大家,谢谢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章节主旨这一章是全书(de)纲领,开示孝道(de)宗旨.说明以孝为政,则上下无怨;以孝立身,则显亲扬名.词语注释1. 开宗明义:开示全书(de)宗旨,以说明孝(de)意义.开,开示.宗,宗旨.明,显明,说明.义,意义.2. 仲尼居:仲尼,孔子(de)字.居,闲居.孔子,名丘,春秋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我国伟大(de)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宗师,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居,闲居.3.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人.孔子弟子,虽天资鲁钝,但事亲至孝,刻苦力学,日三省其身,终传孔子之道,述大学,被后世称为宗圣.4. 侍:卑幼者陪从在尊者之侧.此处指侍坐,在尊长坐席旁边陪坐之意.5. 先王:古代英明贤圣(de)君王,如尧、舜、禹、汤、文王、武王等.6. 至德要道:至高(de)德行,切要(de)道理.此处指孝道.7. 以顺天下:用来使天下(de)人和顺.以,用来.8. 民用和睦: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和睦相处.用,因此.和睦,相亲相爱.9. 上下无怨:尊卑上下,彼此不相抱怨.上,做官(de)、长者、位尊者.下,百姓、幼者、位卑者.10. 避席: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表示尊敬则离席而起.此处指曾子聆听夫子教诲,表示恭敬而离席起立.11. 参不敏:参,曾子称呼自己,表示尊师之意.敏,聪敏,灵敏.不敏,有迟钝意,曾子自谦之词.12. 何足:那能够.13. 德之本:德行(de)根本.德,德行.本,根本、基本.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所以说是“德之本”.14. 教之所由生: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教,教化.由,自.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产生出来,所以说是“教之所由生”.15. 复坐:返回坐席.曾子起立对答,故使返回原位坐下.16. 语:告诉.17. 身体发肤:身躯、四肢、毛发、皮肤.18. 受之父母:承受于父母.受,承受,秉受.之,于.19. 不敢毁伤:不敢毁坏损伤.毁,毁坏.伤,伤残.孝子之心,以为自己(de)身体,承受于父母,应该谨慎爱护,勿使毁伤.20. 立身行道:意为卓然自立,有所建树,又能遵行正道,不越轨妄为.立身,一身有所树立,不依赖任何人,即顶天立地.行道,依道行事.21. 扬名于后世:在后世中显扬自己(de)名声.扬名,显扬名声.22. 以显父母:使父母显耀,光宗耀祖(de)意思.显,显耀.23. 始于事亲:从孝顺父母开始.始,开始.24. 中于事君:然后把对父母(de)亲爱扩大,奉侍君王,为国家服务,所谓“移孝作忠”.25. 终于立身:(孝亲尊师,奉事君长)最终立身无愧,圆满孝道.终,最终.26. 大雅:诗经(de)一部分.诗经(de)内容,根据性质可分为<风>、<雅>、<颂>三种,<雅>又分<小雅>、<大雅>.<大雅>共三十一篇,大抵为西周时代(de)作品.27.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那就一定要修养自己,发扬光大先祖(de)美德.这是诗经·大雅·文王篇(de)诗句.祖,在诗经里指文王,引申为祖先.尔,你.聿,发语词.(一说:聿,述,遵循.)厥,其,指文王.修,修养.章节浅译孔子在家闲坐着,他(de)学生曾参在一旁侍坐.孔老夫子说:“古代贤明(de)帝王有至高(de)德行与最切要(de)道理,他们用这种德行和道理教化人,使天下(de)人顺从,人民因此相亲相爱,尊卑长幼都没有怨恨.你知道这个道理是什么吗”曾子离开坐席站起来说:“曾参不够聪敏,如何能知道呢”孔子说:“孝道,是所有德行(de)根本,也是一切教化产生(de)根源.你坐下,让我来告诉你.人(de)身躯、四肢、毛发与皮肤都是从父母那儿继承来(de),(所以为人子女(de),应当遵守仁德做事,善加爱护,谨慎保全),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实行孝道(de)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声名显扬于后世,光宗耀祖,则是实行孝道最终(de)目(de).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de)目(de)则是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圆满孝道.正如诗经·大雅·文王篇上说:‘怎么能够不追念你(de)先祖呢要修养自己,发扬先祖(de)美德.’”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章节主旨这一章讲述天子(de)孝道.天子虽然地位尊贵,但也是父母所生,天子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爱敬父母,那么人民一定会受其感化,都能尽孝.词语注释1. 天子:古代统治天下(de)君主.意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民,是天帝之子.2.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憎恶别人(de)父母.恶,音wù,厌恶,憎恨.3. 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易怠慢别人(de)父母.慢,轻慢,怠慢.4. 刑于四海:作为天下(de)典型.刑,通“型”,法则,模范.四海,古代以为中国四境环海,故称四方为四海,即天下.5. 甫刑:尚书·吕刑篇(de)别名.吕侯(一作甫侯)所作.吕侯,是周穆王(武王第四代孙)(de)臣子,为司寇,穆王命他作书,取法夏时轻刑之法,以布告天下,故又名甫刑.6.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一人有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都仰赖他.一人,指天子.庆,善事.此处专指爱敬父母(de)孝行.兆,十亿.(一说:兆,万亿.)章节浅译孔老夫子说:“亲爱自己父母(de)人,不敢厌恶别人(de)父母;尊敬自己父母(de)人,不敢轻慢别人(de)父母.竭尽爱敬之心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de)身上,作为天下(de)典范,这就是天子(de)孝道.尚书·甫刑篇上说:『天子一人做好了孝道这个善行,天下亿万(de)民众就都会仰赖(进而效法)他.』”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章节主旨这一章是说明诸侯(de)孝道.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de)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吃穿用度,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de)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词语注释1. 诸侯: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周朝天子将天下分成许多小(de)列国,所分封(de)列国(de)国君称为诸侯.诸侯一般按照亲疏关系和功勋大小来分封,有不同(de)爵位.礼记·王制中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de)封土可以世袭,对王朝所尽(de)义务主要是服从王朝政令,定期朝贡天子,向天子述职,必要(de)时候出兵和为王朝服役.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所以将诸侯之孝列在第二位,仅次于天子之孝进行论述.2. 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一国之君,地位仅次于天子,而在万民之上.骄,自满,自高自大.群书治要郑注言: “敬上爱下,谓之不骄.”3. 高而不危:高,言诸侯居于列国最高之位.危,危险.此接上句,意思是说,诸侯居于万民之上(de)崇高地位,如果能不自高自大,就不会发生危险.4. 制节谨度:制节,指所有开支费用节约俭省.谨度,指行为举止谦逊谨慎而合乎典章制度.5. 满而不溢:国库充实,但生活仍然应该节俭有度,不可奢侈浪费.满,充满,这里指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水充满容器而漫出.这里指奢侈、浪费.6. 长守贵: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贵,指政治地位高.7. 长守富:长久地守住财富.富,指钱财多.8. 社稷:社,祭祀土神(de)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与谷物是国家(de)根本,古代立国必先祭社稷之神,只有天子和诸侯有祭祀社稷(de)权力;天子、诸侯失去其国,即失去了祭祀社稷(de)权力.因而,“社稷”便成为国家(de)代称.9. 和其民人:使人民和睦相处.和,动词,使和睦.民人,即人民,百姓.10. 诗:即诗经.汉代以前诗经只称为诗;汉武帝尊崇儒学,重视儒家着作,为诗加上“经”字,称为诗经.11.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心谨慎(de)样子就如同是身处深潭边上,惟恐掉下去,脚踏薄冰之上,惟恐陷进去.战战,恐惧(de)样子.兢兢,谨慎(de)样子.临,靠近.渊,深水,深潭.履,踏,踩.章节浅译虽然身居高官,但能毫无骄傲之心,那么尽管高高在上,也不会遭到倾覆(de)危险;如果凡事俭省节约,慎守法度,府库经费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高高在上而没有倾覆(de)危险,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尊贵(de)地位;资财充裕而不奢侈浪费,这样就能长久地守住财富.能够紧紧地把握住富与贵,然后才能保住自己(de)国家,使自己(de)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de)孝道啊.诗经里说:“凡事必须小心谨慎,戒慎恐惧,就好像走在深潭(de)旁边,又好像踏在薄冰(de)上面.”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卿大夫(de)孝行,从服饰、言论、行动都必须要合乎先王所制定(de)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够保全宗庙祭祀,以事奉君上.词语注释1. 卿大夫:卿是王朝和诸侯国中(de)高级官员,又称“上大夫”,地位比大夫略高.2. 法服:按照礼法制定(de)服装.古代服装(de)式样、着色、花纹、质料等,不同(de)等级,不同(de)身份,有不同(de)规定.3. 法言:合乎礼法(de)言论.4. 德行:合乎道德规范(de)行为.5. 非法不言:不符合礼法(de)话不说,言必守法.6. 非道不行:不符合道德(de)事不做,行必遵道.7. 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行都合乎礼义,用不着斟酌选择.8. 口过: 言语(de)过失.9. 怨恶:怨恨,不满.10. 三者备: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备,完备齐全.11. 宗庙:古代祭祀祖宗(de)屋舍.12.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出自诗经·大雅·烝民篇,原诗是赞美周宣王(de)卿大夫仲山甫,从早到晚,毫无懈怠,竭心尽力地侍奉宣王一人.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一人,指周天子.章节浅译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de)服装,不敢穿在身上;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de)言语,不敢说出口;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de)道德行为,不敢做出来.因此,不合礼法(de)言语不说,不合正道(de)行为不做;言语合于礼法,行为合于正道,就不用斟酌选择了.因此,言谈遍于天下,但从没有什么过失;虽然举止遍于天下,但从不会招致怨恨.完全地做到了这三点,即服饰、言语、行为都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己(de)宗庙,祭祀先祖.这就是卿大夫(de)孝道.诗经·大雅·烝民篇里说:“卿大夫从早到晚整天都要尽心尽力地侍奉天子,而不能有所松懈、怠慢.”士章第五原文“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章节主旨这一章讲(de)是士(de)孝行,以侍奉父母(de)爱敬之心去事君、事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这样尽职尽分,不辱及生身父母,完成自己肩负(de)重任.词语注释1.士:是指次于卿大夫(de)最后一等(de)爵位,其中分上士、中士、下士三级;又是低级官吏(de)名称,如周礼·秋官中(de)乡士、方士、朝士、家士;还是对各种有特殊技能和知识(de)人(de)通称,如武士、智士等.这里是第一种意思,即指大夫以下庶民以上者,是全国和诸侯国中面向庶民百姓负责处理具体事务(de)人员.白虎通义·爵中说,“士者,事也,任事之称也.”2.资,取,拿.事,奉事.敬,崇敬,尊敬.3.兼之者父也:兼,同时具备.之,代词,指爱与敬.指侍奉父亲,兼有爱心和敬心.4.忠,出自内心(de)诚挚与竭尽全力(de)行为.5.长,上级,长官.6.禄位:俸禄和职位.俸禄,官吏(de)薪水.禄与位是相互关联(de),有位则有禄,无位则无禄.7.守其祭祀:祭祀,备供祭品,祭天神、地只、人鬼活动(de)通称.这里指(de)是祭祀宗庙祖先.8.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出自诗经·小雅·小宛.兴,起,起床.寐,睡觉.无,别,不要.忝,羞辱,侮辱.尔,汝.所生,指生身(de)父母.章节浅译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母亲,那爱心是相同(de);以奉事父亲(de)方式,去奉事国君,那敬心是相同(de).奉事母亲取亲爱之心,奉事国君取崇敬之心,而奉事父亲兼有爱心与敬心.所以,士人将奉事父亲(de)孝心用来奉事国君,就能做到忠诚;将奉事兄长(de)敬心用来奉事作为上级(de)公卿大夫,就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de)态度去奉事国君和长上,自然能保住自己(de)职分,守护好宗庙祖先(de)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de)孝道.诗经里说:“要早起晚睡,兢兢业业,勤谨工作,千万不要因为不忠不顺遭致惩处,而使你(de)父母受到羞辱.”庶人章第六原文“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章节主旨普通百姓(de)孝道,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工作生产(de)时候努力,生活中节约用度,以更好(de)奉养父母.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de)孝道进行了简单(de)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地位(de)不同,但事亲尽孝(de)心,是没有贵贱分别、没有终始(de).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绝对没有这种事情(de).词语注释1. 庶人:众人,指一般平民百姓.庶,即众,多(de)意思.庶人是指拥有自由身份(de)平民百姓,古代等级社会中最广大、最普通(de)一个群体,是最主要(de)生产者.庶人所从事(de)职业,有士、农、工、商之别.谷梁传成公元年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但本书将士之孝与庶人之孝分别论述,可见孝经(de)作者没有将士包含在庶人之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最主要(de)经济生产,因此农民是庶民中(de)主要成分.2. 用天之道:用,顺应,依循,利用.道,规律,原理,准则.天之道,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de)季节变化,阴、晴、风雨、雷、电(de)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de)规律.用天之道,指做任何事情都要顺应自然规律,这里主要是指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3.分地之利:分,区别,分辨.利,利益,好处.分地之利,即区分各种不同(de)土质、地势以及当地(de)气候,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de)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de)收成.4.谨身节用:谨身,指行为举动谨慎小心.节用,指用度花费,俭省节约.5.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上至尊贵(de)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到庶人.6.孝无终始:指孝道(de)义理非常广大,从天子到庶人,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7.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患,担忧,忧虑.不及,指做不到.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de)事情.章节浅译利用春温(生)、夏热(长)、秋凉(收)、冬寒(藏)(de)季节变化(de)自然规律,分辨土质(de)肥瘠和地势(de)高低等不同(de)特点(因时因地,各尽所宜,以获取最大(de)收成).做事谨慎,用度节俭,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一般平民百姓应尽(de)孝道.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de).孝道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de);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de)事.三才章第七原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章节主旨这一章进一步阐述孝道(de)意义, 指出孝道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为一(de)道理.天包罗万象,地孕育万物,人(de)孝道是百行之首.人应当效法天地永恒不变(de)法则,孝敬父母;而在上位(de)君主,也当因孝立教.词语注释1. 甚哉,孝之大也: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这里主要指孝道内涵(de)广博和作用(de)广大.2. 天之经:如天道日月星辰(de)运转,永恒不变.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de)规律.3. 地之义:如地道顺承天道,孕育万物,各得其宜.孝道又源于地道,所以人要取法于地道,如地道顺承天道一样,终身奉养孝顺父母.义,适宜.4. 民之行:是说孝道是人(de)一切行为中最根本(de)品行,是符合人本性(de)必然行为.行,品行,行为.5.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天地这种经常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是,因此,由此.则,效法.6. 则天之明: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7. 因地之利: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8. 以顺天下:这里是说圣王把天、地、人这“三才”融会贯通,以孝道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民心顺从.以,用来.顺,理顺,治理好.9.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因此其教化不用严厉(de)态度,而可以达到目(de).10. 其政不严而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治,平治,指天下安定太平.11. 化民,感化人民.12. 先之以博爱:就率先实行博爱.先,指率先实行,带头去做.13. 民莫遗其亲:人民就不会遗弃其亲人.14. 陈之于德义: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陈,陈述,讲述.15. 兴行:奋起实行.16. 先之以敬让:率先实行恭敬谦让.17. 不争:指不为获得地位、钱财等而与他人相争.18.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以礼乐引导人民,则人民和顺亲睦.儒家认为,“礼”使天地之间(de)万物尊卑高下皆有秩序,各得其所.“乐”使天地之间(de)万物和谐,融洽共处.因此主张礼乐可以作为治理天下,教化人民(de)重要工具.19. 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晓示民众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们知有禁令而不犯法.20.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声威显赫,很有气派(de)样子.师,指太师,是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中地位最高者,辅佐天子治理国家.尹,尹氏.师尹,指担任太师(de)尹氏.尔,你.瞻,仰望.章节浅译曾子听了孔子说明孝道后说:“孝顺(de)道理多么高深伟大啊”孔子继续说:“孝道,如天道(de)运转,永恒不变;如土地顺承万物,各得其宜;是人类必有(de)行为.天地这种永恒不变(de)道理,人们应当效法它.效法上天明照宇宙(de)道理,善用土地顺承万物(de)利益,用来教化天下人民.因此,施行教化,不用严肃(de)态度就能成功.推行政治,不用严厉(de)手段而天下自可太平.先王看见教化可以感化人民,就率先实行博爱,因此没有人遗弃他(de)父母亲;向人民陈述道德仁义,使人民奋起而实行;并率先实行恭敬谦让,人民因此不会发生纷争;再以礼仪音乐来引导人民,人民就和顺亲睦相处;教导人民什么事情值得喜欢,什么事情应该厌恶,人民知道有禁令,就不会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上说:『名声显赫(de)太师尹氏,人民全都仰望你呀』”孝治章第八原文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

夫孝德之本也全文及译文

夫孝德之本也全文及译文

夫孝德之本也全文及译文
1、“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句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

2、全句: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3、译文:孔子说:孝道便是道德的根本,教化由此而产生。

返回到座位上去吧,我告诉你。

人的躯干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接受来的,不敢使它们受到诽谤和损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

修养自身,推行道义,扬名到后世,使父母受到尊贵,这是实行孝道的归宿。

孝道,从侍奉父母开始,以服事君主作为继续,成就自己忠孝两全才是孝道的最终归宿。

《诗经·大雅·文王》说:怎能不念你祖先,努力学习修其德。

孝经十八章原文

孝经十八章原文

孝经十八章原文
《孝经》十八章原文如下: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
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由于《孝经》十八章原文较长且内容较丰富,建议查阅《孝经》原文或相关文献获取全部内容。

如有其他问题,欢迎随时提问。

《孝经》第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孝经》第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导语】孝经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著作。

下⾯是分享的《孝经》第⼀章:原⽂、译⽂及故事。

欢迎阅读参考! 开宗明义章第⼀ 【原⽂】 仲尼居,曾⼦持。

⼦⽈:“先王有⾄德要道,以顺天下,民⽤和睦,上下⽆怨。

汝知之乎?”曾⼦避席⽈:“参不敏,何⾜以知之?”⼦⽈:“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也。

复坐,吾语汝。

”⾝体发肤,受之⽗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道,扬名于后世,以显⽗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

《⼤雅》云:‘⽆念尔祖,⾀修厥德。

【译⽂】 孔⼦在家⾥闲坐,他的学⽣曾⼦侍坐在旁边。

孔⼦说∶“先代的帝王有其⾄⾼⽆上的品⾏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归顺,⼈民和睦相处。

⼈们⽆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站起⾝来,离开⾃⼰的座位回答说∶“学⽣我不够聪敏,哪⾥会知道呢?”孔⼦说∶“这就是孝。

它是⼀切德⾏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的根源。

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

⼈的⾝体四肢、⽑发⽪肤,都是⽗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

⼈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使⽗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标。

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母开始,然后效⼒於国君,最终建功⽴业,功成名就。

《诗经·⼤雅·⽂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先祖的美德啊! 【品读】 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

孔⼦对曾⼦讲:孝啊,是⼀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教就是孝的⽂化, ⼈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绪,有⼀个独⽣⼥⼉,名叫沈云英。

⾃⼩聪明好学,跟⽗亲学得⼀⾝好武艺。

因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七岁,她登上⾼处⼤声呼⽈:“我虽然是⼀个⼩⼥⼦,为完成⽗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夫孝,德之本也

夫孝,德之本也

夫孝,德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出自《孝经》。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孝经》是儒家“十三经”之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产生于中国先秦以来就非常深厚的重孝的文化土壤之中;自其产生之后,又因为对“孝”的系统化阐述和社会功用的开创性推广而受到了异乎寻常的重视,从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它的作者,有孔子、曾子、曾门弟子等不同说法,现代学者从思想传承、内容特色、行文风格出发,认为子思的可能性为最大。

还要解释的一个问题是《孝经》的名称。

我们知道,《易经》《书经》《诗经》这些儒家著作的“经”字,是因汉代人将其奉为经典而后加上去的。

而《孝经》在汉代以前并不称《孝》,直接就叫《孝经》,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引用了《孝经》这一名称。

那么,《孝经》的“经”字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认为是道理、原则、方法的意思。

皇侃在为《孝经》作注释时就说:“经者,常也,法也。

……事亲常行,存世不灭,是其常也;为百代规模,人生所资,是其法也。

……孝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经》。

”用今天的话说,《孝经》就是关于孝的道理和行孝的方法。

《孝经》篇幅很短,不到两千字。

但在这极短的篇幅中,却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孝道思想体系。

今本《孝经》是西汉时期刘向编定的,共十八章,按学者胡平生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孝”的基本理论。

包括《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卿大夫章第四》《士章第五》《庶人章第六》。

主要讲“孝”是“德之本”,提出了“孝”由初级至高级的三个阶段,即“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分别规定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种不同的“孝”的内涵。

第二部分讲“孝道”与政治的关系。

包括《三才章第七》《孝治章第八》《圣治章第九》《五刑章第十一》《广要道章第十二》《广至德章第十三》《广扬名章第十四》《感应章第十六》《事君章第十七》。

主要讲述“以孝治天下”的道理和方法。

第三部分讲“孝道”的实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12 分】
《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


王敬臣,长洲人。

十九为诸生,受业于校①。

性至孝,父疽②发背,亲自吮舐。

老得瞀眩③疾,敬臣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孙抑,世居晋宁洪洞县。

关保之变,挈④父母妻子避兵平阳之柏村。

有乱兵至村剽掠,拔白刃吓抑母,求财不得,举刃欲斫⑤之。

抑亟⑥以身蔽.母,请代受斫,母乃得释。

而其父被虏去,不知所之。

或.语之曰:“汝父被驱而东矣,然东军得所掠民皆杀之,汝慎无往就.死也。

”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遂往,出入死地,屡濒危殆,卒得父以归。

(原文有删改)
【注释】①校:魏校,学者,王敬臣的老师。

②疽jū:毒疮。

③瞀mào 眩:眼花头晕,迷糊。

④挈:带领。

⑤斫zhuó:砍。

⑥亟jí:急忙。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抑亟以身蔽母蔽:遮蔽,遮挡B.不知所之之:去,往
C.或语之曰或:有人D.汝慎无往就死也就:完成
11.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而其父被虏去
A.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
B.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12.下列句子,与“夫孝,德之本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B.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C.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D.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13.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王敬臣的父亲背部长疮,他亲自为父亲吸舔脓疮;为了照顾年老生病的父亲,他整夜不脱衣服在父亲床边服侍。

B.乱兵劫持了孙抑的母亲,求财不得就要用刀砍人,孙抑急忙挺身而出保护母亲,使母亲免受伤害。

C.孙抑的父亲被乱兵掳走,孙抑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最终没有成功。

D.无论是王敬臣悉心照料病中的父亲,还是孙抑挺身而出保护身处险境的母亲,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根本的孝道。

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每小题2 分)
(1)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

译文:(2)抑曰:“吾可畏死而弃吾父乎?”
译文:
10.D
11.A
12.A
13.C
14.①只要稍微听到咳嗽声就立刻爬起来悉心服待自己的父亲。

②孙抑说:“我难道因为害怕死而舍弃我的父亲吗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