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
_重新理解马克思_与马克思主义哲_省略_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点困惑_孙亮

/重新理解马克思0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点困惑*q孙亮内容提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趋势:/重新理解马克思0。
其主要理论构架在于分辨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0的两条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路线,剔除恩格斯的解释路向,渲染现代西方哲学转型的/进步说0。
不顾/语境的非法移植0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放置于这种逻辑话语中,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种种理论样态。
这样一种依靠/西文本0的/学术性诉求0而嫁接出的理论/成果0本身能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些什么?对此,本文把/重新理解马克思0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哲学范式转型问题联系起来,深入流行话语的根基处,阐释与剖析了三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令人困惑的现象。
关键词对立论哲学范式倒退说马克思1中图分类号2B0-0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0447-662X(2008)05-0001-07哲学界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以教科书改革为标志,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划分为/教科书时代0、/教科书改革时代0、/后教科书时代0。
其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科书成为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与反思中急需突破的藩篱,缘由在于它部分地丢弃或歪曲了马克思本人一些重要的思想论述。
然而纵观教科书改革这三十年来所发生的哲学论争以及哲学范式的转型所带给学术界的整体印象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与阐释力并没有增强,而是不断地被边缘化。
这应该算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难题0,对此破解的通道有二:一是/回到马克思0,在深度耕犁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试图/回到0或/走近0马克思,在重返马克思的阅读中,改变以往一些僵化的理解;二是/重新理解马克思0,其实这与前一种有着共同点:/重读马克思0。
不同点在于,/重新理解马克思0通常认为教科书是与马克思本人完全不同的、以恩格斯为始作俑者的一种旧哲学范式下的/旧解读模式0。
/重新理解马克思0就是要通过/中介式方法0,即在现代哲学范式转型后的/进步0的格式塔话语逻辑下,让另一条马克思本人的/新解读模式0显现出来。
最新-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精品

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内容提要】科学史家库恩认为,范式研究比纯粹理论反思更能决定性地影响科学的新发展。
如果我们用范式创新或范式转换一词,来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方向感或者至少确定性的形成,那么今天人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可以发挥某种特定视角的作用,它们就像是人们透过它来观察社会现实或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透镜。
我们也能在其中看到我们的时代之变迁。
从原理式的诠释到从文本出发的诠释、从回归现实生活本身以解构两极化的政治思维和新的时代条件下寻求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性等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总体状况即范式的某些内在因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变革一、从原理式的解释到从文本出发的解释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可以有各方面的解读。
我认为,社会正在经历变动的这三十年,或许我们还无法对之做出很清晰的概括。
解放后左的思潮所带来的文化后果,如今理所当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有人主张,过去的三十年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而我只能赞同,由于现在在自身中就具有特殊的延伸性,我们可宽或窄地理解这个延伸。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这期间出现了某些重要的新的思想趋向或端倪,和其他许多趋向和端倪相并列的一种趋向和端倪。
然而我依然不大敢确定对过去一百多年中的大多数世代来说,就是这样的情形。
因此,在那种意义,我依然对本文所提出的略显宏大的论旨持适当的保留。
无论我们是否接受,基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来就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为取向的。
那些睿智的解读应该避免仅仅出之于对当前研究成果的勾勒或者对人们偏好的各种方法的概览,因为无论如何,如果人们力求将目前情形——这个学科正经历伟大转型的时代,伟大的转型时代开始于对真理问题的重新讨论——下的某种单一的关切构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干,或者,将对于研究过往而言存在的某一套单一的方法当作权威的方法来理解,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对这个问题获得更切近的认识。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转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体系,是对一切哲学流派的批判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实践转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实践可以推动理论的发展,使得理论更贴近实际,更具有指导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不断地实践转化,不断地推进着自己的发展。
一、唯物史观的实践转化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其要点是历史是人民自己创造的。
这种观点是在实践中得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主要是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他们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并预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转化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践中不断地深化。
二、阶级斗争的实践转化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它是从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得出的结论。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注着阶级斗争的发展情况,不断地总结和提高新时期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它倡导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反对压迫的斗争,这个主张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了深入的验证。
三、人民群众的实践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民群众应该成为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历史的被动承受者。
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的重要来源。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关注着人民群众的实践,不断从人民群众的经验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
四、革命实践的实践转化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
它通过在各种革命实践中的不断验证和提高,实践转化成为指导革命实践的普遍规律。
例如,在中国革命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革命实践不断发展并丰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转化是它能够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践可以推动理论的发展,促进阶级斗争,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指导革命实践。
实践转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的最好证明。
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_政治理论论.doc

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_政治理论论文实性原则”而发挥作用。
在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专业标准要如何才能得以维系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必须要问的是,是否有某些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被摒弃在外了。
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即关于一个可能世界之当下性、具体性的学说。
这种共同体意识对他们来说比任何关于世界的基本原理的分歧更重要。
而其他可以设想的共同经验,再怎么说也是含混的。
这意味着,无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作家的学说有多么大的共同点,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他们的追随者、研究者的共同之处有着严重的不对称。
事实上,仅仅从大规模的人员构成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是多形态的,甚至相当不确定、变形或者多变的。
与此同时,人们的视野也无限地扩大和多样化:在方法方面人们不可能达成共识,在解释上更是如此。
就像库恩“范式”这个词原本用来表示,两个“范式”之间找不到共同的基础来理性地比较其高低一样。
把人们统一在一起的只有相对主义和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研究平等话语权的要求。
这两者体现了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道德意图。
当然,这里,真理相对性不是一种理论立场,而是一种学术共同体的道德要求,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应该具有的理论修养和悟性。
在他们中间,存在着的是一种没有更高统一体的共同统治权。
以政治压倒、代替学术的风气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坛上早已消失。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健康发展与扩张中甚至还出现了这样一种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不是道德和政治标准。
在感受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和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后,学者之“内心冲动”获得了新的释放,甚至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开始把自身标榜为学术之一种。
当然,只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还是一门学术性学科,我们就得对意味着客观性和真理性的认识的范式进行反思。
而学术的问题最充分地反映在近来文献的学术研究中,这样的学术研究的主要方面,不在于拘泥于细节或堆砌事实,而在于,在文献的学术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精选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动态??121?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综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何在,如何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随着对这类问题讨论的深入,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从单纯追问”是什么”的研究拓展到”如何展示和呈现”的方法论问题的研究.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界方兴未艾的热点话题.2007年10月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苏州东山召开,会议的主题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换与创新”.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5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就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成果显着,展示和反映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水平.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的基础,前提和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不是纯粹理论推演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推动哲学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物质生活的变换是导致哲学范式转换与创新的根源.在当今深度全球化的时代,社会生活状况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原初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与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社会生活状况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有的学者所概括的那样:在旧工业化与资本全球化时代出场的马克思主义,遭遇新全球化时代,导致一系列事件的发生:苏东剧变和冷战结束,美国新的全球霸权,恐怖主义和反恐怖战争,生态主义和绿色政治,知识经济和消费社会,反思现代性与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族性政治与文明冲突,新社会运动等等;这些事件使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问题.而从中国来看,不仅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时的状况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甚至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由于社会实践的历史性变化,新的社会实践呈现出与以往社会实践根本不同的特点,所以新的社会实践状况才需要有新的理论范式来概括说明. 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必然呈现出一种历史性构架.其在观念前提上需要具有自觉的历史意识,根据特定的历史语境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形态,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生成的历史性逻辑.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呈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具体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是一种历史性的出场,这种出场是和特定的历史语境,特定的历史实践状况相对应的.第二,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的历史性,具体性,自觉地把握和理解当年马克思的历史语境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语境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差异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出场的历史性依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的必要性.而共同性则是理论范式的转换与创新限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的历史性基础,即理论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范式的转换与创新,而不是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是使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依然能够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性质与总体精神的历史基础,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出场的可能性.?122?《哲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三,自觉的时代意识或者时代问题意识.时代意识与历史意识并不矛盾,相反,时代问题意识正是历史意识要求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源自时代的提问.缺乏明确的时代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不仅具有历时性的结构,也具有共时性的结构,需要自觉地实现二者的融合,把二者放置于统一的时空坐标系中,在统一的时空坐标系中审视二者的关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研究范式,应当放置于这种坐标系中加以审视,理解和评价.与方法论自觉问题相联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还必须坚持相应的根本原则,这是与会学者们关注的又一重点问题.概括起来,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克服弘扬当代价值与历史文本解读相脱节的现象,在对时代问题的解读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和总体精神.在我国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两种带有偏狭性的研究倾向:”文本中心”和”时代中心”.”文本中心”的研究倾向并非完全否认时代精神与时代价值,但是在文本解读和当代价值的研究选择中更强调前者;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批判指向被弱化,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为解读而解读”的现象,甚至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文本解读迷信”,把文本解读复杂化,晦涩化,神秘化,又存在着许多没有文本依据的似是而非的,外在附着式的,贴标签式的,表层类比式的”理论联系实际”.”时代中心”的研究倾向则强调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资源.然而,缺少以马克思经典精神的文本解读为基础的当代价值和意义的阐发,往往缺少对于重大问题的理论穿透力和说服力.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来说,我们反对以历史理论为中心,以历史理论追逐时代的观念,同样也需要避免以”时代问题”为中心,以时代拒斥历史理论的观念倾向.现实感与历史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是历史理论与时代问题的交融,是自觉地审理新的解释平台与时代要求之间的复杂关系.第二,克服本土语境与全球语境,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相脱节的现象,坚持在世界历史视野中审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由于中国社会实践状况与发达工业社会状况的共时性差异,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存在双重的向度,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问题上就出现了两种相左的理论倾向:一种强调以”以西解马”,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历史视角,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发展是对世界历史实践发展状况的反映,强调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对话,强调理论言说应该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保持在同一理论平台上;另一种强调”以中解马”,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基础和中国特质,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应该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为现实基础.实际上,过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性质而轻视中国基础和中国特质,与过于强调中国基础,中国特质而轻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视野,都带有一定的偏狭性.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能离开世界历史的视野,而与世界历史思想的对话也不能离开中国的基础,要以中国的内容为根据.二,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路径与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创新不仅要以时代实践为基础,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和总体精神,因而不仅存在着对时代实践的深度追问,同时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历史文本的深度追问.而对时代问题的把握和追问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求,同时也是其他各种思潮和理论的追求,因而又必然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和理论思潮的对话.这些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路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对此学者们见仁见智,从各个方面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123?行了阐述.第一,对现实生活中重大的时代问题的理论回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离不开实践基础,这就首先需要对当代社会实践状况有深度的把握,概括出时代的重大的问题,然后对这些重大的时代问题进行深入的解剖,做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反思.第二,文本解读或者返本开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对重大时代问题的反思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精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逻辑为指针.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逻辑的深度把握,只能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文本中去寻求.文本解读或者返本开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又一重要路径.返本是为了开新,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文本的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呈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进行对话与交流,即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当代中国哲学和当代其它学术思潮进行对话.理论是对时代的反映,时代精神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反映在时代的各种理论中.与当代各种哲学理论和学术思潮的扬弃性的对话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而言,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一个基本指向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势所必然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一个基本话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能离开中国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的一个必然逻辑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统而言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形式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形式获得的过程.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展示的是中国特色.如果把时间限定在当代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形成并展示当代中国的特色,同时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就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包括两大内容:一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与中国的现实实践相结合.每一方面的内容都内在包含着相互促进的双向互动关系.从前者来看,就是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铸中国传统文化,推动和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粹,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后者来看,就是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和分析中国的当前现实,从中提升出具有时代性的哲学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创造性的回答,指导中国的当前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就当代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性问题可以从诸多方面进行论证和阐述,其中最为主要的是现代性问题语境下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需要澄清两个前提.首先,避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性质的误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基本规定就是既要凸显中国特色,又要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精神,服务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其次,正确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摒弃把学术与政治简单二分的态度,结合中国现实实践的发展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庄友刚)责任编辑:鉴传今。
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回归与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内容提要】科学史家库恩认为,范式研究比纯粹理论反思更能决定性地影响科学的新发展。
如果我们用“范式创新或范式转换”一词,来指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探讨的方向感或社而我在那种意义,我依然对本文所提出的略显宏大的论旨持适当的保留。
无论我们是否接受,基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来就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为取向的。
那些睿智的解读应该避免仅仅出之于对当前研究成果的勾勒或者对人们偏好的各种方法的概览,因为无论如何,如果人们力求将目前情形——这个学科正经历伟大转型的时代,伟大的转型时代开始于对真理问题的重新讨论——下的某种单一的关切构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干”,或者,将对于研究过往而言存在的某一套单一的方法当作权威的方法来理解,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对这个问题获得更切近的认识。
那些严肃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加以思考的人们总能发现,如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繁荣兴盛,超出了他们把握它的能力之外。
颇能说明问题的是,对于该学科的研究的综览,而今采取的是学术热点回顾的形式,每个热点处理的是与该学科整体相对分离的某个特定问题或次一的时候,必须首先认为这种选择又是具有开放性的。
而且,如果有人到一份索引里面去找某些人的名字,他必须把这些人的名字的抽象统一与这些人的思想框架中的具体内容相对比,并观察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不应该常常像是直接从卡片索引里面编辑而成,陷入事先断定谁对谁错的那套话语。
因为,那套话语与当下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而直截了当要做的事情没有关系。
首先,从呈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景观来看,如果人们仍然陷入那套隐性的“凡是”话语,那么人们就做不了想做的事情;人们写的书就会不一样。
我们立刻就会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不能够有所进展或者至少不能够走到今天那么远。
要知道,如今所实现的从原理出发的解释到从文本出发的解释的研究方式的转变,我倒愿意将其看做一种首次向新的范式突进的必然要求。
研讨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

研讨当代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发展中不断的改进与进步,而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既是我党重要的思想指导来源,更是我国哲学研究中的方法指导,由于其具有实践性与渐变性的特点又被称作”活”哲学。
研究范式主要是表达不同的哲学在看待社会现象中运用的不同方式与角度。
虽然,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发展中还是存在这不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看中的是自我的反省。
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我党应该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研究进行深一步的反思与总结,进而为我国在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能够准确,对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学术上的支持与指导作用。
一、研究范式的概念与相关内容范式说主就是学术研究中的学者共同持有的一套信息、标准等。
哲学中的范式研究主要就是在哲学研究中,所共同认同的立场、原则与方法等。
若是持有不同的角度与方式,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学术风格与方式。
针对历史发展层次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研究方式分成三种。
第一库恩范式研究说,共同成员在研究中所持有的共同的价值观与方法等。
是指导研究活动中的”公认的模式”通常是”决定哪些问题是需要解决的”,同时也规定了在一定的研究领域中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与方法。
以此形成的一连续的学术研究传统。
该种对于学术研究活动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式作用,这在科学与哲学上的研究都是普遍存在的。
就从哲学史上的发展来看,不同的哲学派别都具有其独具特色的研究范式,但其兴衰在从某种角度上看却是说明其研究范式的更新。
但是库恩的关于不同范式之间是无法来进行通约的、不能够比较的看法多数人都是不同意的,但其在哲学研究中,范式还是有好坏的区别的。
第二,该种哲学范式主要是由国家或是民族所引导的而形成的政治化功能的范式。
在每当一个民族或是国家政权变化的时候往往就会形成自身的哲学观点,来为自己的统治权进行维护,这本身就具有一定政治化功能。
第三,激进派为代表,主要是指当今具有时代性的思想、哲学家所提出的个性化范式。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无疑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在我看来,这一变革的实质在于,它使哲学的主题发生了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与此同时,哲学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
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就要把握马克思所面临并生活其中的那个时代的特点。
马克思所面临并生活其中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得以确立和巩固,人类历史从封建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的时代,是从“人的依赖性”转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
问题在于,资产阶级在取得巨大的历史性胜利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性的问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人的劳动、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世界都异化了,人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异化的状态。
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
具体地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物的异化与人的自我异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这种异化状态中,资本具有个性,个人却没有个性,人的个性被消解了,个人成为一种“孤立的人”,国家也不过是“虚幻的共同体”。
可见,19世纪中叶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由资本关系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状态全面异化的社会。
揭露并消除这种异化因此成为“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第2页)。
可是,西方传统哲学包括德国古典哲学无法完成这一“迫切任务”。
这是因为,从总体上看,西方传统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它在“寻求最高原因”的过程中把本体同人的活动分离开来,同人类面临的种种紧迫的生存问题分离开来,从而使存在成为一种抽象的存在,物质成为一种“抽象的物质”,本体则是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无关的抽象的本体。
马克思实践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实践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内在逻辑作者:王利军来源:《桂海论丛》2022年第02期摘要:马克思的实践观实现了从两极到中介、从还原法到“从后思索法”的思维方式的转向,最终超越了实体本体论,创生了新的哲学世界观。
马克思的实践观将经济、政治、宗教、道德、文化等要素纳入到认识领域,不仅拓宽了认识论领域的研究,更为重要的是将历史理性纳入科学理性之中,凸显了哲学理性的变革,最终实现了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这一哲学理性的变革是新的思维方式和新世界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因此,马克思的实践观不仅仅是马克思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因子,而是贯穿整个马克思哲学体系始终的基本原则和最高范畴。
关键词:实践;本体论;生存论;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2)02-0043-06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逻辑·现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方法论研究”(20Z080);武汉学院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KYP202201)。
马克思在梳理和探究西方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传承西方实践哲学,又突破了西方实践哲学的思维框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格。
今天我们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维方式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离不开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再认识,离不开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思维方式、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的再考查。
这种必要性一方面来自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基本原则和最高范畴,对马克思实践观的再认识、再考查是推动马克思哲學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的基础性、前提性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要突破沿用别人标准来评判我们自己的理论成果、理论创新的现象,这种突破首先是思维方式、思维方法的变革,这种突破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实践哲学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得到启发。
“重新理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

摘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趋势:“重新理解马克思”。
其主要理论构架在于分辨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两条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路线,剔除恩格斯的解释路向,渲染现代西方哲学转型的“进步说”。
不顾“语境的非法移植”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放置于这种逻辑话语中,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种种理论样态。
这样一种依靠“西文本”的“学术性诉求”而嫁接出的理论“成果”本身能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些什么?对此,把“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哲学范式转型问题联系起来,深入流行话语的根基处,阐释与剖析了三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令人困惑的现象。
关键词:对立论;哲学范式;倒退说;马克思哲学界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以教科书改革为标志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划分为“教科书时代”、“教科书改革时代”、“后教科书时代”。
其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科书成为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与反思中急需突破的藩篱,缘由在于它部分地丢弃或歪曲了马克思本人一些重要的思想论述。
然而纵观教科书改革这三十年来所发生的哲学论争以及哲学范式的转型所带给学术界的整体印象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与阐释力并没有增强,而是不断地被边缘化。
这应该算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难题”,对此破解的通道有二:一是“回到马克思”,在深度耕犁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试图“回到”或“走近”马克思,在重返马克思的阅读中,改变以往一些僵化的理解。
二是“重新理解马克思”,其实这与前一种有着共同点:“重读马克思”。
不同点在于,“重新理解马克思”通常认为教科书是与马克思本人完全不同的、以恩格斯为始作俑者的一种旧哲学范式下的“旧解读模式”。
“重新理解马克思”就是要通过“中介式方法”,即在现代哲学范式转型后的“进步”的格式塔话语逻辑下,让另一条马克思本人的“新解读模式”显现出来。
国内哲学界如此流行的话语,就笔者研究看来,有诸多的困惑,在此撰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求教于哲学界方家。
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现代转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转型在当今时代,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面临着现代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指导着人类的实践和认识,不断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包括唯物史观、辩证法、剩余价值理论等,这些观点在过去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框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
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科技的飞速发展。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关注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问题、社会分化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导致部分劳动者失业,这就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思考劳动的本质和价值,以及如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经济全球化是现代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资本、商品、劳动力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更加频繁,国际分工和合作日益紧密。
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国际经济秩序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同时,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为我们理解和解决这些文化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转型需要关注的方面。
现代社会中,中产阶级的崛起、社会阶层的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等现象,使得传统的阶级分析方法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此外,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等问题,也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为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在哲学领域内部,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潮和流派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挑战和借鉴。
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等流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意识、语言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在与这些思潮的对话和交流中,吸收有益的成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
王贵明
【期刊名称】《探索》
【年(卷),期】2004(000)005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的必要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流话语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话语的发展日益疏离.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流话语必然地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出现疏离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也存在严重的疏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在向全球传播的过程中,因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与多种理论思潮的交溶过程中形成的多中心的、多家族的分裂对抗与共存的格局,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影响.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多元理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这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深刻的变化.如何应对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格局,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学术理论界的主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层转型正是这一社会发展的要求.【总页数】6页(P130-135)
【作者】王贵明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重新理解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点困惑 [J], 孙亮
2.诠释文本的定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J], 孙亮
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合法性思考——以列宁“反映论”与海德格尔“去蔽说”为个案阐释 [J], 孙亮
4.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深层解读——初读《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J], 展龙
5.范式转型与话语转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王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理论前提省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与转换的理论前提省思
蒋楼
【期刊名称】《武陵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范式的创新与转换问题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
但是,学界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到底应当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以及推进这种范式创新与转换的前提、基础、实质和关键问题是什么还众说纷纭,这势必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
不言而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与"马克思哲学范式"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创新与转换的前提和根据,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与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
因此,理清二者的内在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马克思哲学范式"的全面探讨和深入研究,则必将成为学界未来一段时间的研究趋势和理论动向。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蒋楼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15
【相关文献】
1.全球化压力下的社会科学分析单位转换与思维范式创新 [J], 刘昌明
2.深描范式图谱砥砺学术前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道路上高歌猛进[J], 任平;
3.深描范式图谱砥砺学术前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道路上高歌猛进[J], 任平
4.论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语境转换与范式创新 [J], 王杰;石然
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二十年──兼论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本思路的现代转换 [J], 王雨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转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转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总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一种科学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转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具体应用到实际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转化要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它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要从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规律性出发,深入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过程,把握历史的方向和规律,指导实践。
实践转化的过程中,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为指导,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深入研究历史原因和规律,善于从历史中获取启示,推动实践取得更好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转化要强调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
实践转化的过程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为指导,善于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善于抓住问题的矛盾和变化,善于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潮流,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转化要重视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它强调要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实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转化要以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为指导,不断增强实际工作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工作的方法和方式,不断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取得更大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转化要注重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
论马克思的现代哲学范式

一马克思究竟完成了什么样的“哲学范式革命” 近些年来,一场围绕“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意义”问题的辩论呈愈演愈烈的景象。
其中,有一种看法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它实现了从近代的主客体二分的实体主义的认识论哲学向现代的主客体统一的生存论哲学范式的提升。
此说一出,和者纷起。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思考。
现在许多学者讨论的“范式革命”,其实并不是指马克思哲学在历史上所导致的范式革命,而是要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解释框架这个“根本范式”进行变革,这也正是“当代性意义”讨论的根本用意。
但这里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研究方法上的选择:是通过回到马克思的“经典语境”而“接着马克思”讲下去,还是将马克思哲学硬拉到当代西方哲学语境中,进行比较与对话?笔者以为,讨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不能不回到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的经典语境中,马克思哲学范式的当代意义与其历史性变革意义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个问题。
无论是“存在论转向”还是“生存论转向”,这两种说法可能对马克思哲学范式的革命意义都做了“过度诠释”。
所谓“认识论哲学的式微”与“本体论哲学的复兴”,所谓从实体论的知性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向关系论的感性生存实践的存在论的过渡,这种宏大叙事,可能会捕捉到现当代哲学史的某些演变趋势,但难免简单与草率。
我们还得深入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内在的微观的逻辑转换过程中来讨论问题,即马克思是如何从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与古典经济学的物理实体还原论等近代哲学思想方式,一步步地走向辩证的历史的总体性思想视野的。
理解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的起点,不应当是将成熟马克思的辩证法束之高阁而“另起炉灶”,或立足于青年马克思与存在主义的“横向联合”,而是经典社会历史辩证法思想在21世纪语境下如何重新理解与重新表述的问题。
我们要说的是,正像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经典语境主要不是批判近代的认识论而是古典人本主义,哲学范式的主要转换领域不是个人的生存问题而是历史辩证法一样,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导语境也不是认识论科学、生存伦理、价值哲学,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批判问题,所以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仍然是社会历史辩证法。
【推荐下载】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可以有各方面的解读。
以下就是由小编为您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我认为,社会正在经历变动的这三十年,或许我们还无法对之做出很清晰的概括。
解放后左的思潮所带来的文化后果,如今理所当然已经看得很清楚了。
有人主张,过去的三十年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而我只能赞同,由于现在在自身中就具有特殊的延伸性,我们可宽或窄地理解这个延伸。
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这期间出现了某些重要的新的思想趋向或端倪,和其他许多趋向和端倪相并列的一种趋向和端倪。
然而我依然不大敢确定对过去一百多年中的大多数世代来说,就是这样的情形。
因此,在那种意义,我依然对本文所提出的略显宏大的论旨持适当的保留。
无论我们是否接受,基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从来就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为取向的。
那些睿智的解读应该避免仅仅出之于对当前研究成果的勾勒或者对人们偏好的各种方法的概览,因为无论如何,如果人们力求将目前情形这个学科正经历伟大转型的时代,伟大的转型时代开始于对真理问题的重新讨论下的某种单一的关切构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干,或者,将对于研究过往而言存在的某一套单一的方法当作权威的方法来理解,那么人们就不可能对这个问题获得更切近的认识。
那些严肃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现状加以思考的人们总能发现,如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繁荣兴盛,超出了他们把握它的能力之外。
颇能说明问题的是,对于该学科的研究的综览,而今采取的是学术热点回顾的形式,每个热点处理的是与该学科整体相对分离的某个特定问题或次一级领域里的问题。
而每年都有为数可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着作和论文被生产出来,使得单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脱颖而出变得前所未有的困难。
不但如此,任何统一的概念图式都不能将它加入其中:一些人在思考这样的事情,一些人在思考那样的事情;一些人期望做成这事,而一些人期望做成那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趋势:“重新理解马克思”。
其主要理论构架在于分辨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两条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路线,剔除恩格斯的解释路向,渲染现代西方哲学转型的“进步说”。
不顾“语境的非法移植”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放置于这种逻辑话语中,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种种理论样态。
这样一种依靠“西文本”的“学术性诉求”而嫁接出的理论“成果”本身能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些什么?对此,把“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哲学范式转型问题联系起来,深入流行话语的根基处,阐释与剖析了三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令人困惑的现象。
关键词:对立论;哲学范式;倒退说;马克思哲学界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以教科书改革为标志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划分为“教科书时代”、“教科书改革时代”、“后教科书时代”。
其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科书成为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与反思中急需突破的藩篱,缘由在于它部分地丢弃或歪曲了马克思本人一些重要的思想论述。
然而纵观教科书改革这三十年来所发生的哲学论争以及哲学范式的转型所带给学术界的整体印象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与阐释力并没有增强,而是不断地被边缘化。
这应该算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难题”,对此破解的通道有二:一是“回到马克思”,在深度耕犁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试图“回到”或“走近”马克思,在重返马克思的阅读中,改变以往一些僵化的理解。
二是“重新理解马克思”,其实这与前一种有着共同点:“重读马克思”。
不同点在于,“重新理解马克思”通常认为教科书是与马克思本人完全不同的、以恩格斯为始作俑者的一种旧哲学范式下的“旧解读模式”。
“重新理解马克思”就是要通过“中介式方法”,即在现代哲学范式转型后的“进步”的格式塔话语逻辑下,让另一条马克思本人的“新解读模式”显现出来。
国内哲学界如此流行的话语,就笔者研究看来,有诸多的困惑,在此撰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求教于哲学界方家。
困惑一、“对立论”解读模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追问非历史性地将“传统教科书”的缺陷被无限放大,并且把实质是“退却”的“西文本”中“新哲学”范式的直接引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中,这就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将马克思放置在表层看来“离我们很近”的现代哲学范式下来解读。
通过现代西方哲学以及由早期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等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逻辑为“中介式方法”,极力阐扬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其早期作品中的思想。
这样一来,他们在“西语”模式的文本解读中产生了一条“玄妙的自我深化”的“重新理解马克思”的解读模式。
这是一条与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后经第二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梅林、普列汉诺夫等以及第三国际的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明显存在着异质性的“话语体系”。
而面对这一“文本危机”,这些学者必然采用了这样的划分方式:“普列汉诺夫坚信,马克思是通过唯物主义立场的确立而扬弃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
”“这一基本思路后来在列宁和斯大林那里得到了明确表述。
”。
这一条解释路线被称为“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解释路线”。
由于这一解释路线的始作蛹者是恩格斯,因而在这个意义上批评恩格斯与马克思存在“差异”。
①上个世纪20、30年代后,随着马克思手稿、遗著和笔记的发表,于是前一种解释路线“面临挑战”,出现了“蕴含在马克思手稿中的潜在的解释路线”。
正是这些手稿的发表为这一潜在的解释路线的出场准备了条件。
②“我们认为,马哲史上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解释路线”,“第一条是以恩格斯和列宁为代表,至今仍然拥有广泛的影响”,“这条解释路线在基本立场上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回归”。
“第二条解释路线是马克思本人的解释路线”,这“不会像第一条解释路线那样,得到一个抽象的、与人分离的自然界(或物质世界)而是人类社会和现实的人”。
“按照马克思的解释路线,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应该颠倒为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一般唯物主义。
”③这样势必把“普列汉诺夫和列宁的解释路线”与“蕴含在马克思手稿中的潜在的解释路线”对立起来,认为前一条解释路线“由于费尔巴哈的媒介,马克思回到了一般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始终在一般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那里。
这样一来,对马克思哲学基础部分进行研究的问题域也被制定出来。
”而“蕴含在马克思手稿中的潜在的解释路线”与此不同,它是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使前一解释路线“面临挑战与危机”。
他们“宣言式”的指认,“西方马克思主义启示”我们,“马克思决不是通过一般唯物主义的回归而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相对立的。
”“马克思始终关注的是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才构成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核心和出发点。
”②在“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学术路向中,还有学者以“两种哲学范式”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
在他看来“恩格斯在进行马克思哲学的体系化的过程中,逐步推动哲学范式从实践哲学向意识哲学或理论哲学转变,他的兴奋点逐步从马克思视野中与现存社会历史条件密切关联的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运动的内在机制,转向不受具体历史条件局限的普遍规律”。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身后,经过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过程中的纯粹意识哲学或思辨理论哲学的范式逐步取代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范式”。
由此该学者得出结论说:“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范式变化轨迹: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通过彻底的批判精神明确无误地展示出实践哲学或社会哲学的范式;尔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体系化和科学化过程中明显转向了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的范式;20世纪在中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探讨中,发生了多次回归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回归生活世界的尝试,但是,由于没有完全超越纯粹的意识哲学范式,这些可贵的哲学尝试并没有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文化精神上达成真正的‘视界融合’;新时期富有创造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从根本上将依赖于马克思实践哲学范式的真正回归。
”④另外有学者认为:“按照正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传统,人们往往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看成是彼此难分的‘一整块钢’”,而对于国内哲学界近些年来对马恩对立论的阐述时,该学者认为“应该承认,这对于恢复马克思和恩格斯各自思想的本来面目,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他看来存在以下差异:“超验”视野与“经验”视野的分别;“存在决定意识”与“物质决定精神”的不同;超级强兵大写的“真理”与小写的“真理”的距离;“彼岸”的“自由王国”与“此岸”的“自由王国”的差异;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个性分野及其影响”。
①更有意思的是他认为“恩格斯的语言表达严谨精确,更接近科学语言的范式,而马克思的则更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从而也就更容易引发不同的解读的可能性。
”于是这样一种“分离性”的认识便在他们的“前见”中早已默认了。
我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的差异解读模式是以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为背景的,在国内哲学界这成为了一条隐性运作的逻辑方式渗透在哲学解读“样态群”中。
这样一来,一个半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便在现代哲学的所谓范式转型中被彻底改写了。
由恩格斯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经第二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梅林、普列汉诺夫等和第三国际的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和谐发展观必然被一道指责为旧哲学范式、变成了“二元对立”知性思维②、旧唯物主义、“意识哲学范式”下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再是一种“发展史”,而成为了一种“倒退史”。
采用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方式的解读方案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了,在这样一条“解读模式”下,我们看到的不是把马克思哲学真正解读成一个以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毕生志业的革命者,而被装扮为一个以社会批判理论为哲学创造的经院学者。
这是否是这种转型被确认为进步的时候,应该展现给世人的理论承诺呢?难道把马克思与尼采、海德格尔、萨特、哈贝马斯等的互文本阅读中,马克思的意图就可以真正从“他者”之中得以显现吗?在这样一个以西方学者的文本解读为自诩的“最高深的学问”中,有些学者似乎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之所在。
但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扩张,再加上某些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和社会文化心理因素的作用,使得一些人认为现代西方哲学早已超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也动摇了一些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心。
③这都导致了一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原则和立场的主动放逐,当然更谈不上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来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是自我封闭的体系哲学,它永远是开放的,但开放性不是以牺牲掉自己内在的方法论特质和党性原则为代价的。
撤除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质性差异和原则界限的“栅栏”,把解构理论、解释学、现象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语言哲学、存在主义的概念和语境在非批判地挪移成包装和革新马克思主义哲学。
排除“西文本”自身作为西方现实制度本身的观念补充不说,但就哲学层面来讲,这不是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弘扬其批判精神,而是在消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品格并使之融合到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中去,从而成为了思辨哲学的附庸。
困惑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实质是“进步说”抑或“倒退论”范式转型成为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就哲学界这几年所讨论的问题域来讲主要有“五大哲学范式”:生存论哲学范式、实践哲学范式、文化哲学范式、生活哲学范式、历史哲学范式④。
而学术界为何乐此不疲地建构各色哲学范式呢?其中有一种流行的看法,那就是现代西方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实现了一次重大的哲学范式转型。
基于此种转型的合法性依据,一批主流学者认可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在哲学上所实现的革命变革是这种转型的突出表现”,它和现代西方哲学一起走向了一种“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哲学“进步”。
理由在具有代表性的学者那里被阐释为“四个超越”:“第一,大部分现代西方哲学流派继承了康德等人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进一步否定了建立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以及把哲学当作科学的科学的企图”,“是对作为体系哲学的近代形而上学的超越”;“第二,现代西方哲学家大都企图排除作为近代认识论基础的二元分立倾向。
这并不都是简单地否定主客、心物、思有等之间的差别和联系而往往只是要求将它们看作一个不可分割和统一的过程。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主体(人)的能动和创造性活动。
康德的‘哥白尼变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主客两分以及与之相关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等的对立,他关于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和道德自由的理论也超越了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核心的认识论哲学模式的界限”,“这是对二元分立哲学模式的超越”;“第三,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人的非理性的精神活动进行了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揭示和研究,试图揭示与人的精神活动直接相关的研究(社会历史和心理等学科)和自然研究之间的区别,制定与自然科学方法论不同的精神科学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