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的流派和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的纳努克》留下的有深远影响的创作方法和艺 术技巧,主要是如下几方面:
1、歌颂美而回避丑的美学原则。
在纪录片里他构建了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为了建立这种乌托邦世界,弗拉哈迪坚持将镜头聚焦 在遥远地域的少数族裔身上。他对现代文明的破坏力 深有痛感,却不直接触及,只是不遗余力地去描写、 纪录乃至重演古老文明的善与美,并把自己的赞美之 情注入其中。
第一节 观察、介入:弗拉哈迪的记录 世界
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eherty(1884-1951)(美 国),被誉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 他的代表作《北方纳努克》、《摩阿拿》、《工业化 英国》、《亚兰岛人》、《路易斯安娜的故事》。 《北方纳努克》(1922年)是纪录片开山之作。 弗拉哈迪的重要贡献是在坚持 "非虚构"这一基本原则 下,积极地介人生活,让真实生活场景与作者的主观 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他的主观意识便是赞赏现代文 明入侵之前的自然美和人性美,从而使纪录片成为具 有审美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电影纪实艺术。
他一般在拍摄地点生活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北方 的纳努克》是一个突出的例于,弗拉哈迪与他的被摄 对象在冰天雪地的北极一起生活了8年时间。
3、用故事片手法表现非虚构的人生故事,使纪录片故 事化,并以主观热情介入强化情节、塑造人物。所谓 “介入”就是巧妙地运用 “重演”和 “主观干预”, 摒弃呆板的客观纪实,却又最大限度地追求自然效果。
由此发端的纪录片再现与表现之争、艺术与现实之间 应保持多大距离的歧见,一直争论到现在。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维尔托夫与他的“电影眼睛” 理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出现在苏联的“电影眼睛” 是 最有影响的纪录电影学派。维尔托夫以自己的艺术主 张、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在国际影坛留下了深远影响。 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 1922年发表“电影眼睛派”宣言 拍摄作品:1925年摄制:《列宁逝世一年》。1926年: 《前进,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 1928年:《第十一年》。1929年:《带摄影机的人》。 1931年:《顿巴斯交响曲》。1934年:《关于列宁的 三支歌曲》。1937年:《摇篮曲》。1938年:(与别 里 奥 克 合 作 ) 《 谢 尔 盖 ·奥 尔 忠 尼 启 则 》 。 1941 年 : 《在第一线》。
4、在选择拍摄和选择编辑基础上,运用画面组接创造 节奏变化和艺术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利用字幕增强效果,使默片具备了综合艺术手段的 表现力。
正是这些创造性手法,使纪录片脱离了原始形态,成 为具有审美价值、史学价值和社会震撼力的纪实艺术。
弗拉哈迪的创作也引起了长久的争论,遭到非议之处 主要是:有人批评建冰屋是 “造假”;有人批评他单 纯扬美,是回避社会矛盾、粉饰现实;用长镜头组织 情节等。
维尔托夫强调蒙太奇的作用,认为蒙太奇手段 可以改变乃至创造新的时空形态。有声片出现 之后,又自觉把声音、字幕变成蒙太奇的组成 部分,充分发挥综合艺术手段的作用。
维尔托夫强调电影的任务是反映社会主义现实, 肯定纪录片的传媒作用和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简言之,维尔托夫的纪录片理论是在强调要拍 摄出“没有觉察的生活”,然后通过剪辑给予 重新结构,创造出一种有自己美学效果的新结 构,而此种结构出来的影像过程更胜于生活本 身所呈现出来的。
第二章 流派
纪录片的创作模式和风格
一种态度意味着一种风格,一种风格意味着一 种态度。对于以下几种关系的不同态度和不同 处理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纪录片风格、流派。
1、制作者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包括对于客观 事实的看法,“观点”在作品中占据怎样的位 置。通过建立有限视点,建构一个充满“现实 本身的幻觉”的世界;作为客观环境的产物,人 物的基本情感和生存状态怎样成为镜头聚焦的 中心。
维尔托夫这种信任镜头为真理的态度和他喜欢 特殊效果来表达这种真理的做法,二者似乎互 相矛盾。不过,却影响和启发了以后50年代出 现在法国的以让·鲁什为首的“真实电影”, 也影响了60年代以美国怀斯曼为首的“直接电 影”。
二、制作者与被摄对象的关系。包括拍 摄者在镜头后面的接近与回应,以及被 摄者在镜头前面的一切言语、行为,包 括被摄者的参与和拍摄者的介入产生的 现场信息对流,以及在拍摄过程中制作 者怎样获得被摄对象的信任,怎样使用 这种信任。
三、制作者与接受者的关系,涉及为利 于观众接受而采取的前期拍摄方式及后 期剪辑技巧,具体表现为对现场信息的 还原等。
维尔托夫强调摄影机的特殊功能,重视拍摄角 度、景别以至特技等等摄影造型技巧。
他认为,多视角的机械 “电影眼睛”无所不能, 不受限制,远胜于人类眼睛的功能,既能看到 事物外貌,也能说明“您所未知的世界”。
维尔托夫主张抢拍和隐蔽拍摄,要求摄取人物 自然神态和事件进程原貌,甚至要求摄影师在 被拍对象发现你在拍他时,便立即停拍。反对 拍摄中的人为干预和表演。
生平简介:
曾就学于军乐学校、精神性神经病医学院和莫斯科大 学,1918年开始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部工作, 曾参加最早的苏联新闻片《新闻周报》的剪辑工作。 1919年起领导一个电影工作者小组在国内战场上拍摄 新闻纪录影片并从事宣传鼓动工作。他在工作中不断 探索新的拍摄方法和新的剪辑方法,以揭示在革命进 程中的现实,这就是所谓的电影眼睛派。1922~1923 年间,维尔托夫曾多次以论文或宣言的形式阐述“电 影眼睛派”的主张:运用多种拍摄方法,充分发挥电影 摄影机的潜力,深入揭示人眼所看不到的生活现象。维 尔托夫主张用真实事件在银幕上反映社会现实。但他 从不曾单纯地纪录生活事实,而是力求通过对素材的 剪辑组织“对世界做出共产主义的译解”。
家庭作为影片中唯一被突显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在影 片中不仅承担着叙事功能,而且还象征性地代表着弗 拉哈迪所构建的乌托邦世界的社会结构特征。
2、与被摄对象长期交友共处,深人观察、准确把握其 生活形态,并使被摄对象在镜头前高度自然。
在拍摄过程中,他对被摄对象采取的是一种完全平等 的态度。他不是去控制、奴役他们,而是把他们当作 自己的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