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件《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优秀ppt1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化学实验化学反应条件控制课件-苏教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

化学实验化学反应条件控制课件-苏教版高考化学一轮总复习

应在15 ℃,120 s~180 s区间的O2NC6H4COOC2H5平均反
应速率v= 0.335 0.291 mol / L =7.33×10-4 mol·L-1·s-1,
60 s
故D正确。
5.某化学兴趣小组欲证明氧化铜也能加快氯酸钾的分 解,并与二氧化锰的催化效果进行比较,用如图装置进 行实验,实验时均以生成25 mL气体为准,其他可能影响 实验】选C。A. 由数据可知,随着温度升高,相同时 间段内O2NC6H4COOC2H5的浓度降低的速度快,表示温度升 高反应速率加快,故A正确;B.由数据可知,其他条件不 变时,随着反应的进行,相同时间段内O2NC6H4COOC2H5的 浓度降低的幅度减小,说明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反应速率 减慢,故B正确;C.根据表格数据,600 s时是平衡状态, 则530 s时可能是平衡状态,可能不是,故C错误;D.该反
③数据有效。解答时注意选择数据(或设置实验)要有 效,且变量统一,否则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3.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
反应,测得在不同时间(t)内产生气体体积(V)的数据如
图。根据图示实验条件,下列说法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
组别
1 2 3 4
对应曲线
a b c d
c(HCl)/
mol·L-1
2.5 2.5
反应 温度/℃
30 30
30
铁的状态
粉末状 粉末状
块状 块状
(2)实验过程: ①取两个50 mL锥形瓶,编为1、2号。向1号锥形瓶中加 入10 mL 0.1 mol·L-1 Na2S2O3溶液,向2号锥形瓶中加 入5 mL 0.1 mol·L-1 Na2S2O3溶液和5 mL蒸馏水。另取 两支试管,各加入10 mL 0.1 mol·L-1 H2SO4溶液,然后 同时将该溶液分别倒入1、2号锥形瓶中,记录反应所需 的时间。

课件1:6.2.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课件1:6.2.2 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3.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
应:2HI
H2+I2(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c(H2)保持不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B.c(H2)=c(I2)
C.2v正(HI)=v逆(I2) D.拆开2 mol H—I共价键,同时生成1 mol H—H共价键
【解析】选A。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如果正、逆反应速 率相等,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则达到化学平衡状态。A 项,c(H2)保持不变,符合要求;B项,c(H2)=c(I2),不一定是保持不变, 不符合要求;C项,应为v正(HI)=2v逆(I2),错误;D项,拆开2 mol H— I共价键是正反应,同时生成1 mol H—H共价键,也是正反应,错 误。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 mol A,同时
生成3 a mol B;③B的浓度不再变化;④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再发
生变化;⑤A、B、C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3;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
再变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⑥
C.①③⑥
D.①③④
【思维建模】解答有关化学平衡标志的思维流程如下:
提示:×。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反应物、生成物的浓 度不再改变,并非相等。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1.目的:
加快反应速率 提高原料利用率
有害反应
副反应
2.化工生产中反应条件的调控: (1)考虑因素: 化工生产中调控反应条件时,需要考虑控制反应条件 的_成__本__和_实__际__可__能__性__。
【思考·讨论】 某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A(g)+B(g) 3C(g)+D(s), 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能否表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2.2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共25张ppt)

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6.2.2化学反应的限度和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共25张ppt)
(2) 等:同一物质
化学平衡的本质
v 正 = v逆 ≠ 0
化学平衡的标志
(3) 动:一种动态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并没有停止。
(4) 定:在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5) 变:当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原来的化学平衡就会被破坏,
并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直接依据——根据速率关系
化学平衡状态是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进行的最大程度,
即反应进行的限度。
对化学反应限度的理解:
①化学反应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最大转换率。
②同一可逆反应,不同条件下,化学反应限度不同,即改变
反应条件在一定程度改变一个化学反应的限度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逆、等、动、定、变
(1) 逆: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随着反应进行,
v正 = v逆
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各反应物的浓度和各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再发生改变
化学平衡
在可逆反应中,当 v正 = v逆 时,
平衡状态
c反应 和 c生成
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称之
为 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反应没有停止,即: v正 = v逆 ≠ 0
t0
动态平衡
同一物质:生成速率=消耗速率,即v正(A)=v逆(A)
不同物质: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但必须是不同方向

正()
的速率如 aA+bB cC+dD
=
逆()

催化剂
2SO2 + O2
2SO3
相同时间内,生成 2mol SO2 同时消耗 2mol SO2
X
相同时间内,生成 2mol SO3 同时消耗 1mol O2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PPT课件(上课用)1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PPT课件(上课用)1
4、通过实验提高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发展要求 说明
课时分配
1、初步了解酶催化剂的特性。 2、初步认识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 3、设计探究溶液的酸度、温度对过氧化氢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1、“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实验虽是一个拓展课题,但该实验 的内容在生物学中学生已有涉及,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学知识, 让学生自主地开展该实验的探究活动。 2、“蔗糖的燃烧”为学生研究如何控制反应条件,实验化学变化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究的素材,该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催化剂的种类 等不做实验现象
(一)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具体操作: 1、取两张白纸,用黑色记号笔在合适的位置画上粗细、 深浅一致的“+”字。 2、取两个50 ml的锥形瓶,编号为1、2号,向1号锥形 瓶中加入10ml 0.1mol·L-1 Na2S2O3溶液,向2号锥形瓶 中加入5ml 0.1mol·L-1的Na2S2O3溶液和5 ml蒸馏水,然 后把两个锥形瓶放在划有“+”字的白纸上。 3、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0ml 0.1mol·L-1 H2SO4溶液, 然后同时将该溶液分别倒入1、2号锥形瓶,开始计时, 到溶液出现的浑浊将锥形瓶底部的“+”完全遮盖时, 记录所需的时间,并及时填至表格中。
S2O32- +2H+=SO2↑+S↓+H2O 溶液混合后出现浑浊的快慢,实际上反映了反应速率 的大小。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同一温度下,不同浓度 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出现浑浊的快慢 不同;反应温度不同时,相同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溶液 与硫酸反应,溶液出现浑浊的快慢也不同。因此,可 以通过控制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硫酸溶液的浓度,反应 的温度来研究反应速率和这些因素的关系。
2、“+”字不必划得太深,太粗,否则实验时间太长, 0.1mol·L-1 Na2S2O3溶液和0.1mol·L-1 H2SO4溶液反应后 的液体呈乳白色, 0.2mol·L-1 Na2S2O3溶液和0.2mol·L1 H2SO4溶液反应后的液体呈浅黄色。

《化学反应器的控制》课件

《化学反应器的控制》课件

物料流量控制的重要性
物料流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物料流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物料流量控制的应用和案例分 析
PART FOUR
温度传感器:监测反应器内的温度, 确保温度在设定范围内
温度控制算法:采用PID控制算法 或其他温度控制算法,确保温度稳 定控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热/冷却系统:根据温度传感器 反馈的温度,通过加热或冷却系统 对反应器进行调节
手动控制:通过人工操作阀门或泵 等设备来控制液位
液位检测:通过液位计等设备检测 液位高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动控制: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自值时,系统会发出报警信号
流量控制原理:通过调节物料流量,控制反应速度和反应时间 流量控制方式:通过调节阀门、泵速等手段实现 流量控制设备:流量计、调节阀等 流量控制注意事项:避免物料堵塞、泄漏等安全问题
PART SIX
定期检查设备 运行状态
保持设备清洁 卫生
及时更换易损 件
定期进行设备 调试和校准
定期检查:对反应器的各个部件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转 维修与保养:对反应器进行维修和保养,延长其使用寿命 预防性维护:通过预防性维护,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 紧急维修:在发生故障时,及时进行紧急维修,确保生产线的正常运行
PART FIVE
设备选型:选择符合防爆要求 的设备
防爆设计:采用防爆结构、密 封等措施
防爆安装:确保设备安装符合 防爆要求
防爆操作: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避免误操作引发爆炸
严格控制工艺参数:确保温度、压力、流量等工艺参数在规定范围内,避免因超温、超压、 超流量等导致泄漏事故。
定期检查设备:对化学反应器及其附属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泄漏隐患。

高一化学苏教版课件:反应条件的控制

高一化学苏教版课件:反应条件的控制
等 Fe2+
2化合价降低加还原剂
还原性Al> Zn > Fe > Cu> I- > S2- > Fe2+ >Br- > Cl往Fe3+、Fe2+盐中加还原性大于Fe的还原剂,可生成铁单质 往Fe3+盐中加还原性大于Fe2+的还原剂,可生成Fe2+
课堂练习
1.要证明某溶液中不含有Fe3+而含有Fe2+,进行如下实验时的最佳操作及顺序
Fe2+的性质: 1.与OH-、S2-、CO32-等阴离子结合生成沉淀 2.Fe2+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被氯气、双氧水、氧气、高锰酸钾、 硝酸等氧化为Fe3+ 3.Fe2+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能被锌等金属还原为Fe
铁离子的检验
Fe3+的检验: 1.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 Fe3+ 2.加入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血红色,说明溶液中有Fe3+
一、氯化铁的制备1.物源自转化的思路:反应的类型反应条件
反应原料
可能的反应路径
目标产物
反应的装置
产物分离的要求
请设计以铁屑为原料制取氯化铁的转化思路
一、氯化铁的制备
1.物质转化的思路:
路径一 Fe
在氯气中点燃
点燃
2Fe+3Cl2=== 2FeCl3
从反应炉中排出并经 冷凝得到固体FeCl3
路径二 Fe
9.2.2 反应条件的控制
学习 目标
1.了解常见的铁的化合物 2.认识铁的氢氧化物
一、反应条件对反应产物的影响
1 反应物相对量大小不同,产物不同
CO2少量,生成CaCO3
澄清石灰水与CO2
CO2过量,生成Ca(HCO3)2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高考复习)——化学课件

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高考复习)——化学课件
Al(OH)3+OH-===Al(OH)- 4。
- ②AlCl3 溶液+2 mL 10% NaF再加氨水 ――→ AlF3 6 。
Al3++6F-===[AlF6]3-。
• 2.乙醇的性质探究 • (1)乙醇、苯酚与Na的反应
• (2)氧化反应:在1 mL 2 mol·L-1 H2SO4溶液中滴加3~5 滴5%的K2Cr2O7溶液,然后滴入乙醇振荡后,溶液由橙 色变绿色。
(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注射器中存在下列平衡:2NO2 N2O4。
• ①迅速推压活塞:颜色先变深后又变浅; • ②迅速提拉活塞:颜色先变浅后又变深。
• 热的纯碱液常用来清洗餐具的原因是什么? • 提示:加热条件下能够促进Na2CO3的水解, 而Na2CO3水解成的NaOH能够促进油脂的 水解,故常用热的纯碱液洗涤餐具上的油 污。
• (3)证明氧化性
• 与还原剂(如KI、SO2、H2S等)反应,产生明 显的现象。 • (4)证明还原性 • 与氧化剂(如KMnO4、浓硝酸等)反应,产 生明显的现象。 • (5)证明为胶体分散系 • 有丁达尔现象。
• (9)证明醇羟基 • 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其产物不溶于水, 有果香味。 • (10)比较金属的活动性 • ①与水反应。 • ②与酸反应。 • ③置换反应。 • ④原电池。 • ⑤电解放电顺序。 •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 [主干知识]
• 一、物质性质的研究 • 1.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探究 • (1)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探究 • ①铝在空气中或在冷的浓硝酸中形成致密氧化物薄膜,当有Cl-存
在时,氧化膜易被破坏。
• ②铝条在纯氧中点燃: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 (2)铝表面氧化膜的实验探究
• (3)铝的配合物的生成: • ①AlCl3溶液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先生成沉 淀,后又溶解。离子方程式为: • Al3++3OH-===Al(OH)3↓,

高中化学专题四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专题整合提升课件苏教版选修(共5张PPT)

高中化学专题四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专题整合提升课件苏教版选修(共5张PPT)
专反(2)题应确二 变定量实控也验制称变变因量量变、法量反实,应验指变探实量究验和题中无的由关解于变法实量验,变实量验而变引量起的的操变作化方和法结、果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通专“控过题制分 一变析量实过法验氧”在目化近的氢年能性新够质课得的程到探高实究考验中变,量脱和颖反而应出变,量成,为而新实高验考变试量题的的操宠纵儿方。法和反应变量的控制方法往往隐藏在实验原理中。
化学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法思路如下:
专题一 过氧化氢性质的探究 (2)确定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实验目的是实验设计的方向,而实验原理则是实验设计的基础。 在化学实验探究中,不同的因素条件对实验产生不同的影响。 通过分析实验目的能够得到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而实验变量的操纵方法和反应变量的控制方法往往隐藏在实验原理中。 通过分析实验目的能够得到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而实验变量的操纵方法和反应变量的控制方法往往隐藏在实验原理中。 (2)确定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2)确定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2)确定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2)确定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专题一 过氧化氢性质的探究 (2)确定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2)确定实验变量、反应变量和无关变量,实验变量的操作方法、反应变量的检测方法和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 “控制变量法”在近年新课程高考中,脱颖而出,成为新高考试题的宠儿。 通过分析实验目的能够得到实验变量和反应变量,而实验变量的操纵方法和反应变量的控制方法往往隐藏在实验原理中。

《化学反应限度和条件控制》课件

《化学反应限度和条件控制》课件

H2(g) + I2 (g)
正向反应 逆向反应
2HI(g)
请继续分析: (5)反应进行到什么时候会“停止”?
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
(6)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均不再改变
(7)给这个状态命名 平衡状态 (8)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处于动态平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0~t1:v(正)>v(逆)
在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H2和1mol I2发生反应
正向反应
H2(g) + I2 (g)
逆向反应
2HI(g)
对于以上反应,请分析:
(1)当反应刚开始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
度哪个大?
(2)当反应刚开始时,正反应与逆反应哪个
反应速率大?
(3)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
如何变化?
(4)随着反应的进行,v(正)与v(逆)怎样变化?
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最后减小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后 保持恒定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
最后与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保持恒定
C
BC
三、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下面以“提高煤的燃烧效率”为例,分析研 究化学反应条件的选择。
1、煤被研得越细,粉末越小,与空气 中O2得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充分,反 应速率越快。
4、可将燃烧后的废气通过交换装置, 供其他方面使用。
5、燃料不充分燃烧有何危害? (1)产生热量少,浪费资源; (2)产生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
6、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一是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二是燃 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PPT课件

43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PPT课件
过氧化氢(H2O2)俗称双氧水,不稳定,易分解。 溶液的酸碱性对H2O2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在碱 性溶液中,H2O2分解较快。 H2O2见光、遇热、遇到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分解也 会加速 常用MnO2作催化剂
判断H2O2分解速率的方法有哪些?
要注意过氧化氢对人体的危害,还要预防瞬间产生 大量氧气,引起实验事故。
2.考虑实验设计依据: (1)确定判断依据----单位时间内氧气产生的体积 (2)设计反应实验装置----测定单位时间氧气产生的体积 (3)排除干扰因素----控制好与实验相关的各项反应条件
3.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操作与现象(数据)记录:
5.现象分析与数据处理:
3.设计实验方案: 可用于测量气体体积的仪器 (1)装置设计: 有哪些?
活塞a、b并振荡,溶液能否由无色变为蓝色____不_能_______
(填“能”或“不能”);若塞紧锥形瓶塞并打开a、b通入足
量氧气,溶液能否由无色变为蓝色能_________(填“能”或
“不能”)。
试管1
试管2
a
b
2
4
1
3
A
B
⑶上述转化过程中,葡萄糖的作用是__还__原__剂____,亚甲基蓝 的作用是_催__化___剂__(__或__催__化;剂兼作指示剂)
碰撞理论:
1、什么是有效碰撞? 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 2、什么是活化分子? 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3、什么是活化能?
所有分子的平均能量与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的差叫 活化能。(Ea)
4、催化剂的作用是什么?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使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反应速率加快
3、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因素
本次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的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的

第2章第3节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pptx

第2章第3节第2课时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pptx
答案③④⑦⑨
提能训练在一个不传热的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 mA(g)+nB(g) pC(g)+qD(g),当m、n、p、q为任意整数时,达到 平衡的标志是( )
①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 ②体系的温度不再改变 ③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 ④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不再改变
⑤反应速率v(A)∶v(B)∶v(C)∶v(D)=m∶n∶p∶q
,c(I2)
,而c(HI)
,从而化学反应速率v(正)
,而
v(逆)

(3)当反应进行到v(正)与v(逆)
时,此可逆反应达到了最大限
度。若保持外界条件不变时,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物质的
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反应物的转化解析①中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必消耗2n mol NO2,知v( 正)=v(逆),所以①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②所描述的都是指正反应 方向的速率,无法判断;③无论达到平衡与否,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 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④有色气体的颜色不变 能够说明达到了化学平衡;因容器体积固定,密度是一个常数,所以 ⑤不能说明;该反应是一个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容器的 体积又固定,所以⑥⑦均能说明达到平衡。 答案A
解析对于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
物的转化率最大,A、B两项正确;2SO2+O2
2SO3是可逆反应,
无论怎样控制条件,反应物的转化率不可能达到100%,即2 mol SO2
与1 mol O2反应不会生成2 mol SO3,C项错误;化学反应的限度可通
过改变条件,如温度、压强等来改变,D项正确。
(2)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
知识铺垫
新知预习
自主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一段时间后取出锥形瓶放在划有“+”的白 纸上,将H2SO4溶液加到Na2S2O3溶液中,计 时,等“+”字完全被遮盖时,记录所需时间, 并记录于表格中。
表3
锥形 0.1mol·L-1 瓶编 Na2S2O3溶液 号 (ml)
0.1mol·L-1 反应 H2SO4溶液 温度 (ml)
反应时间
结论
1
三、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要点及主要实验现象
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①收集到的气体不多 ②导气管中导出的气泡不连续、不稳定 ③读数困难
1、不同用量的同种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具体操作: 在250 ml锥形瓶中加入0.1g(0.2g) MnO2 ,用
滴定管加入5 ml 10%的双氧水溶液,计时,反应进 行中保持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记录不同时刻气体 的体积,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三、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1、初步探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因 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
2、初步认识实验方法的选择对于提高实验效 率的重要性,体会反应条件的控制在化学 实验中的重要性。
3、尝试用实验比较法来寻找实验的最佳条件, 认识实验比较法的价值。
4、通过实验,提高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 结果的能力。
课题1 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一、学科指导意见的相关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认识硫代硫酸钠和强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和实验过 程中产生的现象
2、学会用对比的实验方法探究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速 率的诸因素
3、体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在化学实验研究中的重要 作用
发展要求 能分析影响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的因素,并能设计简 单的实验加以证实
8.4
率增大
9.2
10
10.7
11.3
2、不同的催化剂种类对双氧水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操作步骤: 在250 ml锥形瓶中加入0.2g催化剂,用滴定管加
入5 ml 10%的双氧水溶液,计时,反应进行中保持 量气管两端液面相平,记录不同时刻气体的体积, 并填入相应的表格中
表二
催化剂(0.2g) 前15s产生的O2的量 (ml) 前30s产生的O2的量 (ml) 前45s产生的O2的量 (ml) 前60s产生的O2的量 (ml) 前75s产生的O2的量 (ml) 前90s产生的O2的量 (ml)
在当前的中学化学实验研究中,有关实验装置的选择
或改进比较受人关注,而对于反应条件的探索则往往不受 重视,而某些反应条件的选择,往往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决 定因素。本课题中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快慢 主要受反应物的浓度、溶液的温度以及PH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探究这些问题,使学生能够对这些反应条件的重要性 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并且能够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探究掌 握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化学
专题4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认识反应条件控制在化学研究中的意义 和作用,初步掌握控制反应条件的一些方 法。
二、本专题设置的目的
“化学反应条件控制”的设置不仅是为了 帮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其实验技能,更 重要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一些重要的科 学方法,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能通过 对反应条件的选择及控制来体验探究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 力。
表一
催化剂(MnO2)
0.1g
前15s产生的O2的量(ml) 6.1
前30s产生的O2的量(ml) 6.6
前45s产生的O2的量(ml) 7.0
前60s产生的O2的量(ml) 7.3
前75s产生的O2的量(ml) 7.6
前90s产生的O2的量(ml) 7.9
0.2g 结论
7.5
增大催化剂的
用量,反应速
2、“+”字不必划得太深,太粗,否则实验时间太长, 0.1mol·L-1 Na2S2O3溶液和0.1mol·L-1 H2SO4溶液反应后 的液体呈乳白色, 0.2mol·L-1 Na2S2O3溶液和0.2mol·L1 H2SO4溶液反应后的液体呈浅黄色。
3、本课题涉及的化学理论知识已在“化学反应原理” 模块中学习,所以在学习中要突出研究影响化学反应 速率条件的实验方法。因此实验活动显得尤其重要, 重在过程与方法。
⑤经实验,沙子也有催化双氧水分解的作用。
四、实验注意事项及教学建议
1、当O2产生量较少时,可用量程小的仪器计量。按照教材提供 的装置,5 ml双氧水体积应在测量结果中扣除,或者比较催化剂 催化效果时,可从15秒以后得到的气体体积进行比较。
2、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种类很多,不应局限在教材中提供的范 围之内,应让学生自主寻找可能催化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教师 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可能的催化剂(如过渡元素化合物),不要轻 易下结论确定哪种催化剂对双氧水分解的催化效果最好,以学生 实验结果分析,自行得出结论为准。
10
4
10
10
10℃ 4分20秒 浓度相同
时,温度
10
40℃
1分13秒
越高,反 应速率越

实验说明:同表一
由于2号锥形瓶计时为12秒58分,实验时间太长,而1号与4号
相比较,时间相差也比较多,因此,又做如下几个对比实验。
表4
锥形 瓶编 号
5
6
7
表5 锥形 瓶编 号
增加的几个对比实验。
0.1mol·L-1 Na2S2O3溶 液(ml) 10
三、实验方案、实验操作要点及主要实验现象
(一)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具体操作: 1、取两张白纸,用黑色记号笔在合适的位置画上粗细、 深浅一致的“+”字。 2、取两个50 ml的锥形瓶,编号为1、2号,向1号锥形 瓶中加入10ml 0.1mol·L-1 Na2S2O3溶液,向2号锥形瓶 中加入5ml 0.1mol·L-1的Na2S2O3溶液和5 ml蒸馏水,然 后把两个锥形瓶放在划有“+”字的白纸上。 3、另取两支试管,各加入10ml 0.1mol·L-1 H2SO4溶液, 然后同时将该溶液分别倒入1、2号锥形瓶,开始计时, 到溶液出现的浑浊将锥形瓶底部的“+”完全遮盖时, 记录所需的时间,并及时填至表格中。
说明
“蓝瓶子”实验是一个趣味性很强的实验,可在了解 “蓝瓶子”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初步探究影响“蓝 瓶子”实验变色快慢的因素。“蓝瓶子”实验中的 亚甲基蓝分子结构及化学方程式不作要求
课时分配 2课时
二、本实验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验化 学中的地位
实验的依据及基本原理在知识预备中予以体现,向 硫代硫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生成不溶于水的硫, 溶液变浑浊
MnO2 CuO 活性炭 FeCl3 CuCl2 7.5 7.4 6.6 5.8 8.2 8.4 8.8 7.1 6.7 10.2 9.2 9.7 7.6 7.5 12.2 10.0 10.4 8.1 8.5 13.2 10.7 11.1 8.7 9.6 14.0 11.3 11.9 9.4 10.9 14.7
2课时
二、本实验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验化学中的地位
催化剂能使反应的活化能降低,使活化分子所 占的百分比增大,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本课 题主要是通过比较不同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 的影响的差异,找到过氧化氢分解的最佳催化剂。 判断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定单位时 间内双氧水分解放出氧气的体积或者生成一定量氧 气所需的时间进行比较,从中认识到催化剂的种类、 用量及其性状的选择对实验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化学 反应条件控制的重要性的认识,完善反应条件对化 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知识体系,从而引起学生的探 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能力。
实验说明: ①本实验是在室内温度5℃时进行,从双氧水浸没催化剂开
始计时。
②每组数据都应减去5 ml,才是这段时间内得到的O2体积。
③MnO2为粉末状(颗粒状MnO2缺),CuO为自制(碱式 碳酸铜分解)。实验室提供的CuO和Fe2O3经实验无明显催 化作用。
④MnO2、CuO催化速率比较均匀,活性炭、FeCl3的催化 效果是先慢后快,而CuCl2是先快后慢。用MnO2作催化剂性 状无明显变化,活性炭要漂浮,FeCl3溶液颜色会有点变化。
表1
锥形 瓶编 号
0.1mol·L-1 Na2S2O3溶液 (ml)
蒸馏水 (ml)
0.1mol·L- 反应时间 1 H2SO4溶 液(ml)
结论
1
10
2
5
0
10
4分20秒 温度相同
时,反应
5
10
12分58秒
物浓度越 大,反应
速率越大
说明:1、本组实验在室内温度为10℃时进行。 2、把硫酸全部倒入锥形瓶之后开始计时。 3、从锥形瓶的上方向下观察“+”字被遮盖。 4、最后锥形瓶内液体呈乳白色。
4、通过实验提高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发展要求 说明
课时分配
1、初步了解酶催化剂的特性。 2、初步认识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 3、设计探究溶液的酸度、温度对过氧化氢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1、“过氧化氢酶的催化作用”实验虽是一个拓展课题,但该实验 的内容在生物学中学生已有涉及,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学知识, 让学生自主地开展该实验的探究活动。 2、“蔗糖的燃烧”为学生研究如何控制反应条件,实验化学变化 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究的素材,该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催化剂的种类 等不做教学要求。
S2O32- +2H+=SO2↑+S↓+H2O 溶液混合后出现浑浊的快慢,实际上反映了反应速率 的大小。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同一温度下,不同浓度 的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出现浑浊的快慢 不同;反应温度不同时,相同浓度的硫代硫酸钠溶液 与硫酸反应,溶液出现浑浊的快慢也不同。因此,可 以通过控制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硫酸溶液的浓度,反应 的温度来研究反应速率和这些因素的关系。
5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