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艺术史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c9623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5b.png)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先秦时广为流行,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琴的历史发展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
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
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
春秋时著名的古琴家有师旷、师襄和师文等人。
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
曾候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是最早的古琴实物,长67公分(后世琴长120公分左右),面板呈曲线状,琴头微上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翘,下仅一足,其形象与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图腾——夔龙相似;继十弦琴之后有马王堆出土的西汉七弦琴,该琴面板较平直,结构简单,音箱较小,面板与底板组成匣式结构,尾部为一实木,音量较小,共鸣效果也不太好,面板上没有音位的标志“徽”,演奏技巧侧重右手,表现性能有相当的局限性。
在西汉中期到三国之际,随着相和歌的兴起及艺术性较高的相和大曲的盛行,琴开始与笛、笙、筝、琵琶等合奏,琴的形制有了重要的改进,此时的琴有七弦,面板完全平直,尾部实木部分已改为与主体相联的共鸣箱,音量扩大,左手可自由移动演奏滑音,面板外侧有十三个标志音位的小圆点“徽”,按纯律构成四个八度大三和弦的泛音列,因此,音域较宽,表现性能高。
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全靠口传心授,到汉魏之交,创造了初期的文字谱《碣石调·幽兰》。
汉魏六朝是我国琴曲创作的全盛时期,制作亦有相当的经验,此时的琴不仅是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相和歌乐队中重要的伴奏乐器,在文人士官中大大流传,把琴作为必学的“六艺”之一,并创作了大量的琴曲。
传统文化古琴
![传统文化古琴](https://img.taocdn.com/s3/m/82a2aec0195f312b3169a5d0.png)
《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 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一首抒发离 别之情的诗篇,在唐代已成为广为流 传的歌曲。琴曲《阳关三叠》最早见 于明代《浙音释字琴谱》,作者及形 成年代不详。全曲因一个曲调变化重 复三遍,故得名“三叠”。歌词则在 王维原诗的基础上,每一叠后半部分 又加入新词,进一步深化了原诗的意 境,表达出依依惜别、两地相思的伤 感情怀。
就当前古琴艺术面临的困难而 言,主要体现在
(1)人才的组织与培养 (2)曲目的整理 (3)录音资料的保存 (4)乐器的保存与修复
水仙操:
汉唐以来流传着伯牙学琴的故事:老师 成连为使伯牙能够更好的体会琴曲的精神, 于是带他到东海边,让他独自一人去领略海 水汹涌、山林寂静的大自然的气氛。伯牙在 这个环境里刻苦练琴,终于学成。并作了《 水仙》一曲。 至于目前流传的《水仙》, 很多琴家并不认为它是表现上述题材,而是 表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因而名之为《 秋塞吟》。
古琴与中国文人
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 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 释手的器物。 《尚书》载: “舜弹五弦之古琴,歌南国之 诗,而天下治。 ”将治国与弹琴相提并论, 可见古琴的地位之高。 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 、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 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为其音色浑厚,悠长 深远,具有清,和,淡,雅的因为品格,被 寄寓了文人风凌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 ,因而琴局于“四艺”之首。
瑶琴有六忌,七不弹
六忌
一忌大寒, 二忌大暑, 三忌大风, 四忌大雨, 五忌迅雷, 六忌大雪
七不弹
闻丧者不弹 奏乐不弹 事冗不弹 不净身不弹 衣冠不整不弹 不焚香不弹 不遇知音者不弹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https://img.taocdn.com/s3/m/7f9e41c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8.png)
器乐鉴赏论文之古琴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优美的一种,它被誉为“乐器之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价值。
古琴发源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其独特的音质和演奏技巧,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音乐表现力、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历史最久远的一种,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古琴最初被用作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的伴奏乐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并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到唐代,古琴的演奏技巧已经非常成熟,同时其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宋代时期,古琴更是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最爱,它们将其视为艺术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并发扬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
二、古琴的音乐表现力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质而闻名于世,他的音色柔和、幽雅、清新,能够表达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古琴的音乐是通过琴身共鸣和指法的变化来表现出来的,它能够模拟出天真、淡泊、清雅、高妙、慷慨、豪迈、忧愁等不同情感。
古琴表现力丰富,既可以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也能够表现出深刻的感情。
它能够让人们感到它的音乐是从心灵深处流露出来的,让人们沉浸在完美的音乐中。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演奏的技巧非常独特,它主要通过拨弦、撩弦、扣弦、泛音、颤音等指法来表现出不同的音乐效果。
古琴演奏技巧的高妙之处在于,它能够组合不同的指法来实现速度与音色的转换,从而进一步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古琴演奏也需要弹者配合自由的速度变化,更好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
古琴演奏技巧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磨炼,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
四、古琴的演奏风格古琴演奏风格主要包括学派和个人风格两个方面。
学派是指古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流派性的不同演奏特点,每个学派都有其特有的演奏风格和表现手法。
而个人风格则是指弹者在学习、研究古琴演奏技巧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演奏风格。
这个风格既包括弹奏技巧的独特性,也包括表现主题意境的独创性。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856c74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8640f7d.png)
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珍宝之一,在中国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古琴的历史文化及作品赏析。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唐代以后,古琴才有了高度的发展,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音乐谱写的主流乐器。
《琴谱》在宋代出现,是古琴艺术的里程碑,后来也对整个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琴在历史上是帝王贵族、文人雅士的最爱,所以古琴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琴艺术的特点古琴艺术需要有良好的心态,需要有一定的修行。
这种修行体现在琴音的气韵、包容和自然之中。
古琴音乐注重的是气味,强调音乐的氛围、感觉、情趣,强调身心调和的美感和意境,不需要华丽的变化和多变的音色,而是大和谐的朴素美。
这种音乐需要经过学习和修炼来领悟琴胆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乐曲中,使听众在聆听时能够感受到弹奏者的情感。
三、古琴作品选赏1.《阳春白雪》《阳春白雪》是唐代古琴曲目之一,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诗歌,曲调悠扬婉转,情感流畅自然。
这首曲子吟唱天然之景,使用了琴音来表现冬天天空中的阳光、白雪飞舞的景象。
2.《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明代儒生王浚所作的琴曲,也是古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此曲表达的是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以及山水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与愁思之情境,琴音深沉优美,思维敏捷。
3.《归去来兮》《归去来兮》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这首曲子将古琴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未尝不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曲调虽然简单,却秒出芳心,将不能言说的情感融入,号召多年以后的新世纪人们要放弃仕途,回归自然。
四、结语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之一,也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在琴音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古琴曲目丰富多彩,每一首古琴曲子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情感因素,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从现代的角度看,古琴的使用有所下降,但它依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受到世人的热爱。
中国古琴的介绍
![中国古琴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b0c9657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e.png)
中国古琴的介绍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
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
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
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
指法是用手指按住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
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
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
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中国古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器乐,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琴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内敛的艺术表达。
古琴的历史典故
![古琴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c899222a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bb.png)
古琴的历史典故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典故。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典故。
1. 《琴箫合奏图》典故《琴箫合奏图》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一幅作品,画中描绘了两位仙女在云端上合奏古琴和箫。
这幅画以其唯美的意境和精湛的画技而闻名于世。
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古琴音乐的热爱和追求,也表现了他们对于音乐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
2. 《琴台十八拍》典故《琴台十八拍》是古琴曲目中的一部分,据说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
这首曲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华丽的音韵而闻名。
它的曲调独特多变,有时悲凉激越,有时柔和舒缓,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琴台十八拍》被誉为古琴曲中的瑰宝,也是古琴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3. 《琴心剑胆》典故《琴心剑胆》是一句成语,形容一个人性格坚定,意志坚强。
它源于明代小说家李时中的《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主人公之一的古琴高手卢俊义被困在一个山洞里。
他用古琴的琴音唤起了山洞中的狮子,最终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表现了古琴音乐的神奇力量,也表达了一个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的精神。
4. 《琴棋书画》典故《琴棋书画》是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四种艺术修养,分别是古琴、围棋、书法和绘画。
这四种艺术形式被视为文人士大夫的必备技能,也是他们追求高雅生活和提升自身修养的途径。
其中,古琴作为代表音乐艺术的一种,被视为最高尚的艺术形式之一,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喜爱。
5. 《琴谱》典故《琴谱》是古代传承古琴艺术的重要书籍,记录了古琴的演奏方法、曲目和技巧。
其中最有名的是《琴谱》。
它是明代琴家谢良辅所编写的一本古琴教材,被誉为古琴艺术的权威之作。
《琴谱》详细介绍了古琴的演奏技巧、指法和乐理知识,对于古琴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
以上是几个与古琴相关的历史典故。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了解这些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琴的价值和意义,也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琴音乐的魅力。
中国古琴音乐发展历史及艺术成就
![中国古琴音乐发展历史及艺术成就](https://img.taocdn.com/s3/m/e16d7ee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ef.png)
中国古琴音乐发展历史及艺术成就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历史进行概述,探讨其在艺术上的重要成就。
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常用乐器。
在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中,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
早在战国时期,古琴已经成为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历代古琴家的努力下,古琴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多个时期。
首先是古琴音乐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古琴作为一种乐器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和使用。
在秦汉时期,古琴逐渐成为了乐律学习的重要工具,追求高雅音乐的文人士大夫们纷纷学习古琴技艺,使得古琴音乐开始在社会上得到推广。
随后是古琴音乐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古琴音乐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古琴家们不断创新演奏技法和乐曲创作,使得古琴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不断提高。
其中最著名的古琴家之一是南朝宋代的邹衍,他在古琴技艺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尊为古琴界的泰斗。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音乐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在明清时期,古琴音乐的创新和发展相对较少,但仍有一些琴家保留并传承着古琴音乐的卓越艺术。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清代的董谦和明代的文叔明,他们的音乐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近现代以来,随着中国音乐文化的复兴,古琴音乐再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在中国现代音乐界,众多古琴家通过积极的创作和表演,使得古琴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
其中,阎肃、冼星海、吴景略等著名的古琴家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为古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琴音乐的艺术成就不仅仅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创作风格上,还表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上。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音乐注重音韵和意境的表达,通过琴音的起伏、音调的变化等手法,使得音乐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共鸣。
高考古琴知识点总结
![高考古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497af90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7d.png)
高考古琴知识点总结古琴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其优雅的音色和深邃的韵味使其成为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和文化学者追求的对象。
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中,弹琴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
近年来,古琴也成为了高考音乐学科的考点之一。
在高考中,对古琴的基本认识和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古琴的历史、器乐特点、演奏技巧以及名曲赏析四个方面总结高考古琴的知识点。
一、古琴的历史古琴起源于古代的结弦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代,经历了周代、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
古琴在宋代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并形成了现代琴曲的基本格局。
古琴既是一种乐器,也是一种艺术形式,被誉为“千古第一琴”。
二、古琴的器乐特点古琴是一种丝弦乐器,由身体、颈、面板、弦轸等部件组成。
其音色柔和、宽广,能够表达出深沉、悠远的情感。
古琴的演奏方式独特,弹奏时需要用指甲或石片弹拨琴弦,以产生不同的音色和音效。
此外,古琴还具有大量的琴曲作品,这些曲目多以文人墨客的诗词为题材,以音乐表达出静谧、淡泊的人生态度。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左手法、右手法以及琴音处理等几个方面。
左手法主要是指指法和按弦,弹奏时要注意握持琴颈的方式和指力的控制。
右手法是指弹奏时的指甲和手指的运用,要注意扣弦的技巧和力度的掌握。
琴音处理则涉及到琴弦的搓动、滑动等细节处理,这些技巧可以使琴音更富有表现力和变化性。
此外,古琴的演奏还注重心境和情感的表达,因此演奏者要能够准确把握曲调的节奏和情感的起伏。
四、名曲赏析古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有《广陵散》、《阳关三叠》、《平沙落雁》等。
这些曲目以优美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奏技巧著称,常常被用来表达古人的情感和境界。
比如,《广陵散》描绘的是唐代文人的优雅风度,《阳关三叠》表达的是壮志豪情,《平沙落雁》则以悲凉的音色勾勒出边疆戍卫的情景。
赏析这些名曲不仅能够欣赏古琴的音乐魅力,还能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ab0c9a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6.png)
关于古琴知识点总结1. 古琴的起源和历史古琴起源于中国,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秦国,在史书中有关于琴的记载。
古琴的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汉代,古琴被列为宫廷音乐乐器,成为贵族文人的代表性乐器。
隋唐时期,古琴的制作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琴身更加精致,琴音更加优美,成为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音乐艺术。
2. 古琴的音律和演奏技巧古琴的音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五声音律构成的。
古琴的五声音律分别是宫、商、角、徵、羽,也被称为宫商角徵羽。
它们代表了音乐的基本音调,是古琴演奏中的基本音阶。
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包括指法、琴身手法和调弦技巧等。
指法是指用手指按弦,发出不同的音调。
琴身手法是指演奏时手部的位置和动作,会影响到音色和音质。
调弦技巧则是调整琴弦,来获取不同的音调和音色。
3. 古琴的制作工艺和材料古琴的制作工艺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手工艺,要求匠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对音乐美学的理解。
古琴的制作材料主要有琴身、琴弦、琴桥和琴柱等。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一般采用松木或者枫木等高质量木材制作而成。
琴弦是发出音调的主要部分,一般采用丝线或者鱼线制作。
琴桥和琴柱是支撑琴弦和固定琴弦的部分,一般采用坚硬的材料制作而成。
4. 古琴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
古琴音乐以其深远的内涵和高雅的情调,被誉为“天籁之音”,成为了中国古典音乐的代表。
古琴音乐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寓意着君子风范和高尚情操,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象征。
5. 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传承古琴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在现代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古琴音乐的美妙和独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和研究。
古琴演奏者不仅在中国受到高度的尊重,还在国际上备受关注。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2b05cc7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e.png)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最钟爱的音乐伴侣。
古琴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它是由西方的弦乐器演变而来。
古琴的最早形态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的竹筝,后来逐渐发展为木琴、石琴,最终演变成为使用丝弦的古琴。
古琴的形状相对简单,由身、颈、柄、弦等部分组成,整体呈现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
在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是文人雅士们表达情感、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古琴音乐的演奏方式主要有指法、按法和拨法等,通过手指的敲击、按弦和拨弦的方式,发出悠远、深沉的音乐声音。
古琴艺术在战国时期开始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齐娄阳子被认为是古琴艺术的创始人,他以其卓越的琴艺和创新的音乐风格,为古琴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齐娄阳子之后,古琴艺术逐渐传播到各个地方,并得到了更多文人雅士的喜爱和推崇。
到了唐代,古琴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时期。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古琴艺术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发展。
唐代的著名文人李白、杜甫等人都是热衷于古琴演奏的爱好者,他们通过古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古琴艺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明清时期,古琴艺术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古琴艺术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古琴艺术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仍然有一些琴师和音乐家坚守着古琴艺术的传统,将其传承下来。
近代以来,古琴艺术得到了重新的关注和发展。
中国音乐学家和琴师们开始对古琴的音质、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同时,古琴艺术也开始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国际音乐家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学习和演奏古琴,将其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古琴艺术的历史发展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表达方式,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怀和智慧。
古琴起源于哪个朝代
![古琴起源于哪个朝代](https://img.taocdn.com/s3/m/ad80c73e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eb.png)
古琴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国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1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在古代,古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工具,它对于古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学、政治、宗教、艺术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古琴有三种不同的起源之说:
第一种说法认为,古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它是由古代人把陶瓷作为振动体,将其安装在木材上制成的。
当时普遍使用的木材形式是“弹弓”,是一种小型的乐器。
第二种说法认为,古琴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它的发明者为士族祖先,他们将一种山中的石头作为振动体,然后安装在木材上制成了古琴。
最后,第三种说法认为,古琴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古琴的特点是它的弦由丝绳编织而成,而不是由木头缝制而成,因此它的效果更好。
古琴在汉代成为独大的乐器,它也被称之为“国乐”,汉代把古琴奉为尊崇,并制定了崇高而严谨的演奏规程,这种规程被称为“古琴乐章”。
汉代古琴乐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古琴乐曲可以追溯到宋代,甚至是唐代。
古琴也曾经在其他朝代流传,例如在元代,古琴被称为“笛子”,古琴的演奏技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了明代,“古韵”的演奏技法也逐渐发展,使古琴的声音更加丰富,但同时也被当时的文化环境
所限制。
总之,古琴起源于21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经历了许多朝代,发展至今,它已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艺术的起源与传承
![古琴艺术的起源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6a523bb1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5.png)
古琴艺术的起源与传承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被称为“天籁之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古琴艺术的起源古琴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古代世界有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名叫“伯牙”,他的琴艺凌驾于世间所有的艺术家之上。
伯牙常年漂泊在外,他在四川峨眉山邂逅了修行成道的道士“钟子期”,从钟子期处学习到了高超的琴技。
在钟子期的指导下,伯牙的琴艺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最终成为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代宗师。
据说,伯牙曾与神话中的“钟馗”会面,后来他去了齐国与钟子期相会,两人琴音相合,用琴来表达了友谊之情,他们的音乐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传说中的《高山流水》便应运而生,成为了古琴音乐中最著名的曲目之一。
古琴艺术不仅源于伯牙,还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密切相连。
古人常说:“琴书画诗为文化四艺”,古琴得名于其外形犹如牛背形状的琴盒,又称“牵素琴”,其音色高雅、深远、细腻、空灵,可与人类心灵相通。
在中国古代,古琴被称为“生活的思想家”,被认为是一种崇高的艺术与信仰,因为它既是一种音乐表现方式,又是一种精神寄托与境界表达。
二、古琴艺术的传承古琴艺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的地位和影响力,自古以来不断传承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各家琴派和地方琴派。
其中江南琴派最为著名,是古琴艺术的代表之一。
江南琴派的创始人是明代著名古琴家文征明。
文征明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精通古琴、绘画等多种艺术的通才。
他的古琴艺术卓越超群,创作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古琴曲目,如《梅花三弄》等。
随着江南琴派的发展,古琴艺术在江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迄今为止,江南琴派仍然是中国古琴艺术中的重要派别之一。
除了江南琴派之外,还有北京琴派、浙派、河南琴派、湖北琴派等地方琴派,每个琴派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古琴艺术不仅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也在国际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7032a5fc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0.png)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价值。
一、历史背景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筑琴和瑶琴。
到了唐宋时期,古琴逐渐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在唐宋时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古琴为伴,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在明清时期,古琴更是成为了文人雅士的必备之物,对古琴的研究和演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文化内涵古琴艺术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古琴艺术是一种高度精神化的艺术,它不仅仅是音乐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文化的传承。
古琴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情感,它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三、艺术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也在于其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古琴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琴艺术不仅具有音乐性,更具有诗意和哲学意味,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古琴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是一种高度精神化的艺术。
四、现代价值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仅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更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古琴艺术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背景,它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追求。
古琴艺术所表现的是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一种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表达和精神追求。
五、结语总之,古琴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不仅仅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化表达和精神追求。
古琴艺术是一种高度精神化的艺术,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古琴乐曲的历史背景分析
![古琴乐曲的历史背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823fc0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12.png)
古琴乐曲的历史背景分析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古琴乐曲作为中国传统音
乐的精髓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琴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背景入手,对古琴乐曲进行深入分析。
古琴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在汉代形
成了独具特色的琴艺体系,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代表性音乐器乐。
古琴乐曲起初是在宫廷和文人雅士之间流行,后来逐渐在民间传播,成为广泛流传的传统音乐形式。
在古代,古琴曾经被誉为“琴中君子”,被视为高雅文化的象征。
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古琴乐曲继续发展,形成了许多代表性的曲目,如《广陵散》、《阳关三叠》、《十面埋伏》等。
这些曲目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特点,又抒发了音乐家们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古琴乐曲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
古琴以其朴素、内敛、含蓄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并在当今社会依然保留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当今社会,古琴乐曲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成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使者。
国内外不少音乐家纷纷投入到古琴音乐的研究和表演中,将这一传统音乐形式发扬光大。
同时,古琴乐曲也在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许多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
总的来说,古琴乐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珍品,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不仅代表着古代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通过对古琴乐曲历史背景的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古琴历史简介
![古琴历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5f775d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1.png)
古琴历史简介
古琴,一种中国传统乐器,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的商
朝时期。
在古代,古琴经常被用作音乐的伴奏或者独奏,在宫廷、祭祀、私人娱乐等各种场合都有使用。
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非常
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中国古代音乐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文化和哲学
精神的重要象征。
古琴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精湛的手工技艺和聪明的头脑。
它由
多个零部件组成,包括琴头、琴颈、琴弦、琴桥等。
古琴的琴弦是由
丝线编织而成的,通常为七根或者十三根琴弦,用法也可以各异。
在
弹奏时,琴手需要使用自己的手指来拨弦,奏出美妙的音乐。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古琴的地位非常引人注目。
作为中国文化的
传统元素之一,古琴被视为修身养性的工具。
古琴的音乐雅致高雅,
能够让人们陶醉在自然界与人类精神文明交汇的艺术境界中。
古琴音
乐有着丰富的情感表现能力,表达出了中国古代士人们对人生、爱情、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至今,古琴依然是中国音乐文化中最重要
的传统文化象征之一。
总的来说,古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的历史悠久,制作与演奏要求都非常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内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古琴历史简介
![古琴历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bde1c9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55.png)
古琴历史简介古琴的起源古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古琴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大约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
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由竹制的琴身和丝弦组成。
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包括指法、按弦、扣击等。
指法主要是指使用手指按弦的方式,按弦要求准确,力度适中。
扣击是指用手指夹击琴弦,产生清晰而响亮的音色。
古琴的音色特点古琴的音色温暖纯美,有着独特的韵味。
由于古琴的制作材料和弦的特殊构造,使得其音色较为柔和,让人感到安静和平静。
古琴的演奏曲目古琴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演奏曲目,如《阳关三叠》、《平沙落雁》、《广陵散》等等。
这些曲目既有优美的旋律,又有深刻的内涵,常常能够使人陶醉其中。
古琴的历史地位古琴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古代,古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被许多学士和文人雅士所喜爱。
古琴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儒雅情怀的象征之一。
古琴与文人雅士古琴曾被许多文人雅士所钟爱,并成为他们修身养性的工具。
许多文人在闲暇之余,常常会弹奏古琴,以此来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的素养。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古琴被认为是精神的寄托,是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体现。
它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的哲学思想内涵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表达方式。
在古琴演奏中,需要融入自然的元素,表达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境界,追求淡泊寡欲、超然自得的心态。
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古琴音乐传承至今,不断发展。
在现代,人们对古琴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许多音乐学院都设立了古琴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古琴演奏家和研究者。
古琴的国际传播古琴不仅在中国流传广泛,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
许多国际音乐家对古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学习和演奏,将古琴的美妙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
古琴的国际演出越来越多的古琴演奏家开始在世界各地进行音乐会演出。
他们将古琴音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相结合,使古琴走出国门,融入国际音乐舞台。
古琴的历史发展
![古琴的历史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7fb2e2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53.png)
古琴的历史发展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传说中,古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
据《史记》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琴是在湖北枣阳郭家庙出土的周朝曾国春秋早期的琴,距今2700年左右,将我国有实物佐证的琴史提前约300年。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
在《诗经》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大量关于琴的记载,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传诵。
汉魏六朝是古琴发展的鼎盛时期。
汉朝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逐渐发展,使用的材料也从天然材料转变为木材,并开始采用弦轴、指板等改进。
在汉代,弹奏古琴已经成为一种高雅的活动,文人雅士都喜欢弹奏古琴来抒发情感和陶冶情操。
隋唐时期,古琴的音域扩展到五个八度,并出现了全托式指法。
唐代古琴名家韦抄手是古琴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所著《琴曲选集》和《新声》是古琴史上的经典之作。
宋代时期,古琴的制作工艺又有了很大的发展,琴的音色也趋于高亢。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非常热爱古琴,他们不仅弹奏古琴,还为古琴创作了大量的新曲目和理论著作。
明代以后,古琴的制作工艺更加完善,不断创新,琴身的外观和内部结构都有了新的改进,琴身的形状也从方形转变为圆形或扁圆形。
明代时期,古琴的演奏技巧和制作工艺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古琴演奏家和制琴师。
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总的来说,古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悠久的历史,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社会,古琴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古琴 发展历史
![古琴 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cf0a1a6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be.png)
古琴发展历史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传承,至今仍被广泛地演奏和传颂。
以下是古琴的发展历史:一、古琴的起源古琴最初有五弦,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传说它的创始人是伏羲、神农。
春秋战国时,著名古琴演奏家和琴曲已经很多。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墓七弦琴,都与现在的古琴构造相似。
二、宋代的古琴宋代的古琴发生变化,全长128厘米,肩宽25厘米,琴身扁而长大,尺寸大于传世唐琴,为北宋琴主要风格之一。
宋代是唐以后制琴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官方甚至设局制琴,即所谓“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间的过渡期制品,由于历时比较短,现存的实物也比较少。
三、明代的古琴明代古琴有很大发展。
朱权虽是一个藩王(朱元璋第十七子),却对古琴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主持撰辑了《神奇秘谱》(1425年刊行),为我们保存了音乐史中的至宝。
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
它所收的四十多首器乐化琴曲,多是唐宋以前的珍品。
四、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
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
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
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价值,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五、古琴的流派自唐代起,中国古琴流派就分为浙派、江派和闽派。
其中浙派以杭州为中心,江派以松江为中心,闽派则以福建福州为中心。
明代时期,出现了“吴门琴派”、“浙派”、“华亭派”、“绍兴派”、“虞山派”等派别。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b2020ec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a8.png)
古琴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古琴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古琴文化。
本文将从古琴的起源、演变、发展等方面探讨古琴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古琴的起源和演变中国古琴的起源约可追溯至商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种类的琴,如七弦琴、十三弦琴、五七弦琴等。
这些琴源于古代的箜篌、瑟、筝等乐器,通过不断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古琴形态。
古琴的形态经历了多次演变。
唐代的古琴有五十四根弦,而明代的古琴只有十三根弦。
明代时期,古琴的制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技艺精湛,音质优美。
清代是古琴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古琴制造技术再次得到提高,琴面和琴齿加工更加精细,琴弦的材料和制作方法也得到改进。
二、古琴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是一件精致的乐器,它不仅有着完美的音乐表现力,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弹奏需要弹者具备深厚的音乐修养,进而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这也是古琴文化的内涵之一。
古琴文化是围绕着古琴展开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从琴面的图案到琴声的演奏,每个细节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风格。
古琴文化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精髓,例如汉唐文化、佛教文化、文人画派等。
在古琴的演奏中,弹者往往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和心境,这也是古琴文化的特点之一。
三、古琴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古琴文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琴的传承和演奏中,涌现出很多杰出的大师和演奏家,他们为古琴文化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古琴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关注。
许多学校和社区团体都设有古琴教育和培训课程,许多演出和比赛也被组织和举办。
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使更多的人了解并了解古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古琴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沉淀,逐渐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在当今社会,古琴文化依然蓬勃发展,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继续为我们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8c41e8e1f705cc17552709ab.png)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1:古琴的发展史:古琴,亦称"七弦琴",史籍之中多称"琴"。
唐诗中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名句,"泠泠七弦"指的就是古琴。
春秋擂鼓墩墓与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琴"更证实了它的历史之长久,《诗经》、《尚书》等古籍和唐宋诗词也常常见到有关"琴"与琴乐的继续。
所以,古琴是中国历史十分悠久的一件民族乐器2:古琴的结构古琴由狭长条的一块桐木面板(也有用其他松质木材)和一块梓木底板(也有用其他硬质木材)胶合而成,外表髹以中国大漆。
琴宽的一端为头部,下面有七个可以调音的小轴,叫做"轸",琴面外侧嵌有十三个小圆形的标志,叫做"徽",为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标志。
琴面系弦七根,外侧至内侧由粗至细,横置于琴桌上演奏。
与很多乐器相比较,古琴有如下独特之处:古琴弦的有效振动弦长超出一般乐器的弦长,振幅宽大,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古琴的琴面即指板,无品无柱,出音孔开于底板,向下传音;琴上存有一百多个实用的泛音,堪称乐器之最。
3:琴论《新论--琴道》:琴论专著。
汉代桓谭作。
原书已佚,清代有几种集佚本。
《后汉书棗桓谭传》说此篇未完成,由班固续成。
现存残篇中包括琴的史论和琴曲解说。
介绍琴曲有《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
《琴清英》:琴论专著。
汉代扬雄作。
原书已佚。
《全汉文》辑有佚文。
《则全和尚节奏指法》:琴论专著,收入《琴苑要录》中。
作者为琴僧义海的弟子,北宋著名琴家则全和尚。
文中阐述海大师"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
又提出"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具体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琴史》: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
作者朱长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科技学院2012~2013 学年第一学期公选课
《中国古琴艺术史》期末试卷
姓名专业学号成绩
题目:《古琴史的心得体会》
要求:请在文中举例说明某个历史时期的琴人及其代表琴曲赏析,同时作出自己的体会总结,字数为2000字。
一开始,我只是单纯地被《梅花三弄》这首曲子给吸引了而已,总是感觉它有一种特有的魔力。
于是乎,我便查找了有关它的资料。
花木、山水向来是人们乐于歌颂、吟咏的自然母题,人们通过对花木、山水的歌咏上升到对人们“品德”、“志向”等方面的歌咏,借对自然事物的吟咏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抱负、精神所向等等。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国古典乐曲中表现梅花的佳作,也是我国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年代较早的一首作品,早在唐代就在民间广为流传。
它旋律优美、流畅,形式典雅、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满中国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
《枯木禅琴谱》说:“曲音清幽,音节舒畅,一种孤高现于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须从容联络,方得其旨。
”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
他曾与东晋名将谢玄一起在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符坚的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
桓伊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
《晋书》中称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桓伊尤擅长吹笛。
有一次,王徽之(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在路上偶而遇见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请他吹奏一曲。
桓伊为人谦逊,当时虽已显贵,两人又素不相识,仍下车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这首乐曲据传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桓伊逝世后,《梅花三调》广为流传,至唐代著名琴师颜师古,将《梅花三调》改为同名琴曲。
明代朱权将《梅花三调》列入《神奇秘谱》辑中,并改曲名为《梅花三弄》。
到了唐代,相传琴人颜师古将《梅花三弄》改编为同名琴曲,从此这首乐曲便在古琴音乐中保存下来。
按晋代的笛即现代的箫,这种改编,或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晋代笛曲的风格。
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谱《神奇秘谱》中即载有这首琴曲的曲谱。
琴曲《梅花三弄》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并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
人们总是说,奏曲者是会与所奏之曲,与所奏之乐器,与所奏之事物融为一体,达到最高的境界。
所以,若要将一曲《梅花三弄》弹得意与琴融为一体,人与梅合而为一,去除指上的功夫,还要琴人自身不断精进修持,心无杂乱得一个清字,琴人便是那梅花了,哪里还用去感叹“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梅花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古代有:高声弄,低声弄,游
弄之说。
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
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六、玉箫声;七、凌云戛玉;
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
"梅花一弄断人肠" "梅花二弄费思量" "梅花三弄风波起"
第一部分主要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即以“三弄”为核心的部分;第二部分是音乐的发展侧重。
全曲通过这样两个部分并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梅花在静与动两种状态中的优美形。
乐曲的一开始是全曲的引子,音调亲切优美,音色浑厚明亮,节奏平稳舒缓,与后面的跌宕起伏形成生动鲜明的对比。
一弄,静夜明月之下的梅花,一朵朵,一瓣瓣,晶莹剔透,仿佛是对梅花的赞颂。
随后,节奏的变化使旋律富于推动力,似乎梅花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摇动起来。
二弄,风雪鼓荡,梅花飘遥,初显傲雪身姿。
三弄,风吹雪压,梅自傲立······这段优美流畅的曲调在这部分三次循环出现,它形象地表现了梅花恬静端庄、晶莹剔透的神态,而这一主题旋律的三次出现,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弹奏。
我国古琴以拥有众多的泛音而著称,十三个琴徽是泛音所在的标志,七根弦上则相应有九十一个泛音,其中包括对称重复的泛音在内。
这段曲调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有着非常细腻的音乐意境。
曲调的三次出现,类似古代诗词的反复吟咏,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乐曲的第二部分开辟了另一种境界。
它运用一系列的快节奏,表现出风雪交攻的气氛,用富于动态的画面,来衬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感觉人家分析地有点专业,那从我业余的角度看,那就是动静结合,有疾有缓,舒缓有秩,有一种特别舒服的感觉。
梅花一弄戏风高,薄袄轻罗自在飘。
半点含羞遮绿叶,三分暗喜映红袍。
梅花二弄迎春曲,瑞雪溶成冰玉肌。
错把落英当有意,红尘一梦笑谁痴。
梅花三弄唤群仙,雾绕云蒸百鸟喧。
蝶舞蜂飞腾异彩,丹心谱写九重天。
空凭遐想笑摘蕊,断回肠,思故里。
(漫弹绿绮,引《三弄》,不觉魂飞。
)
虽然在当今的社会,我们不会再如古代那是,感叹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毕竟,如今的温室花朵已经不稀奇了。
可是,我想这梅花却仍然有着她与松和竹被称为“岁寒三友”,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的理由——志高洁,冰肌玉骨,凌寒留香,洁白、芬芳、不畏严寒,抒发人们对坚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赞美。
在聆听《梅花三弄》中,有时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沉醉于超乎音响之上的意境。
不止是由乐引发了象,还由物表现了乐。
人不止是在其中,虚无的与乐融为一体,而是化在乐所描绘的象中,达到了忘“我”。
人们总是要说让自己达到“忘我”,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在中国古老的道家思想中,要达到“忘我”这一超凡脱俗的境界,是要通过个人不断的心性修炼来实现的。
以乐教人,修身养性,音乐所起的道德教化作用,正是此曲与中国古代哲学融合的最好表现。
欣赏《梅花三弄》时,感觉她有三个特色:深沉冷静,怨愁离绪的情感;清幽飘逸,傲雪凌霜的情感;舒缓优美,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