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功 说课稿
初中物理功的说课稿优秀说课
意义:用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1m的距离,该力对 物理所做的功就是1J. 再列举相关的计算的例子,再让学生进行计算
大家好
六、教学反思 本节只有两个考点,即力有没有做 功,和功的计算。该节是本章以后 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事后进行加强训 练,以增强提高和理解。
大家好
大家好
2.箱子没动
五、具体教学过程
由学生自己回答以上两个图哪个是由力产生了效果,也就是做了 功的,再由此让学生通过图自己总结得到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沿着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接着在举出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力有没有做功这个考点:如下 1.用水平推力推箱子,箱子没动.............劳而无功
(有力无距离) 2手提水桶在平路上运动....................徒劳无功
(有力有距离;但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 3.用脚踢球,球往前滚动(惯性)...........不劳无功
(有距离无力) 4.向前推动小车前进一段距离...................做功
(有力,有方向上的距离) 大家好
大家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功的含义; •做功的条件; •功的计算;
能力目标
•简单的归纳总 结能力;
•初步的分析概 括能力;
情感目标
•乐于探索; •勇于探究; •结合实际; •提高学习兴趣;
大家好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大家好
四、学情分析
•适合的教学对
象: 大家好
五、教学过程
讲述 总结 归纳
五、教学过程 以上四个典型例子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并明白三种不做功的情 况。再举些例子加强即可。 只是知道有没有做功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知道做了多少功? 这个时候就可以再回顾刚刚讲过的知识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 素,竟然做功与这两个因素有关,那有什么关系,之后我们就 可以得出: 功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说课稿
图11.1—1
图11.1—2
通过以上的练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 素,缺一不可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深对“功”的理 解分析下面的实例,看看是否做功!
1.如图11.1—3所示,小华用尽全力也未搬动大石块,在这过程中,小华 对石块虽有力的作用,但大石块却未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这时力未 显示出成效,我们说这个力_没有__做功。 (劳而无功:物体受力,但没移动距离) 2.如图11.1—4所示,小华与小民提水在水平路上匀速前进,两人的力是 向上的,而水桶沿 水平 方向运动,水桶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垂直, 力未显示出成效,我们说这个力 没有 做功。 (垂直无功:物体受了力,也移动了距离,但两者方向相互垂直) 3.如图11.1—5所示,用脚踢出的足球在空中运动,足球虽然移动了距离, 但是脚对球 没有 力的作用,我们说这个力 没有 做功。 (不劳无功:物体移动了距离,但不受力)
1、定义:力学中,我们用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表示 功的大小. 即: 功=力×距离 ,符号为W。 2、公式:W=Fs 3、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为焦耳,符号为J 4、注意: (1)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用这个力. (2)公式中的s为物体沿力F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利用W=Fs计算时各物理量要采用国际单位。 1J=1N.m (4)做功的多少由W =Fs来决定,与物体做匀速运 动还是做变速运动无关. 解说:在讲解功的定义时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相关内容,知道物理学中 对功的定义从而得出功的计算公式W=Fs,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在此应重点引 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指导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 和s=W/F(并设置以下例题加以练习)
为了加深学生对功的印象学生课堂练习:
1.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 就显示出_成效_,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分析思考: 1)如图11.1—1所示,物体在绳子的拉力作用下被提升,拉力的方向是 _竖直向 上_,物体向 竖直向上_运动,物体移动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绳子的拉力就显 示出了成效,我们就说拉力对物体做了_功。 2)如图11.1—2所示,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向右运动,拉力的方向是_向右 __,小车向_向右__运动,小车运动方向与力的方向一致;拉力就显示出了__成 效_,我们就说拉力对汽车做了___功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
3.技术工具: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
1.直观展示几何图形和性质,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1.1《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它是整个课程体系中几何部分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等基本概念及其性质。这部分内容是对三角形知识的深入探究,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对三角形基本概念的理解,并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用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通过动态PPT或几何画板展示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2.结合实际例题,讲解中线、高线、角平分线的判定方法和应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知识。
3.分步骤演示如何准确地画出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并指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基础练习:布置一些基本的画图题目,如画出给定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让学生独立完成。
2.提高练习: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求三角形的面积、判断三角形的类型等。
3.小组合作活动: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共同探究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1.1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11.1 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功,包括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和相反两种情况。
3. 功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焦耳。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究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不一致时如何计算功。
2.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例道具。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提着一桶水水平移动一段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所做的功。
2. 概念讲解:介绍功的定义,解释力、距离和力的方向对功的影响。
3. 计算方法讲解:讲解如何计算功,包括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和相反两种情况。
4.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运用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功。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力× 距离2. 功的计算方法: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一致:力× 距离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相反:力× 距离七、作业设计用力提着一桶水垂直上升5米,已知力为20牛,水的重力为100牛。
用力推一辆小车水平移动10米,已知力为5牛。
2. 答案:第一个实例中的功为:20牛× 5米 = 100焦耳第二个实例中的功为:5牛× 10米 = 50焦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1.1 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物理教材,第11章的第1节,主要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功是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其中W表示功,F表示力,s表示移动距离,θ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3. 功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1牛顿·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等方式,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难点:功的单位换算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PPT、实物模型。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例子,如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车在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推力做了多少功?2. 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根据教材内容,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讲解功的单位:讲解功的单位是焦耳,1焦耳等于1牛顿·米。
让学生掌握功的单位换算。
4. 例题讲解: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通过练习,巩固对功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6. 实际应用: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物体从地面抬到一定高度,让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问题。
7. 板书设计:板书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单位及换算关系,方便学生复习和巩固。
六、作业设计1. 请用文字和图形描述一个人用力推一辆车的过程,并计算推力做了多少功。
答案:推力做的功为W = F × s × cosθ,其中F为推力,s为移动距离,θ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11.1 功 说课稿
<<11.1 功 >> 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功在课标中的地位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能量,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2012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的内容。
就知识的构架来说,引入功这个概念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应用服务的,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量。
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做铺垫,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抽象的特点,难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就有深刻体会,须逐步拓展深化。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a.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b.通过学习活动,探究功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3.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难点: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学生现状分析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但学生在此阶段个体差异大,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身心发展不均衡,有部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不够强,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学方法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新概念课,讲授、观察、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课标并无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要求,课本中也没有相关实验安排,在本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八年级物理下册11.1功说课稿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11.1 功》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作用和特点《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中《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的第1节内容。
本节内容是继运动学之后的能量学习的开始,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比较复杂和抽象,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和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的一个“难”点。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即功的概念和相关应用,这两部分的联系在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材中巧妙的避开了功的严格定义,从力的作用成效上来理解功,从而降低了难度。
从功能关系来说,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即物体具有能量.可见,功的学习关乎能量的学习效果,本节的功是机械功的简称,是机械能的基础知识。
因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和关键,同时,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教学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二、说教法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分析和研究,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从而体验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要求.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实例演示、讲授、分析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课堂效率.教学中,应注重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引导和讲解,从力的作用成效方面加强两个必要因素间的联系,以便大家正确理解和运用好功的相关知识。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说课课件(共13张PPT)
• 14、Thank you very much for taking me with you on that splendid outing to London.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had seen the Tower or any of the other famous sights. If I'd gone alone, I couldn't have seen nearly as much, because I wouldn't have known my way about.
返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在生活中功有什么样的意义?在物理学中功是含义呢? 2、请同学动手实验用绳拉一物体并分析其受力。进一步思考哪个力 对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解贡献。 3、引导、总结引出功的概念。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 探索活动的意识。 2.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返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返回
教法及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 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 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 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 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 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 为主体的原则。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通用12篇)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通用12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功》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功》说课稿篇1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
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
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
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
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
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功》说课稿15篇
《功》说课稿15篇《功》说课稿1一、教材地位及作用《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的定义,二是功的计算。
功在初中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__内容的基础,而且是为以后学习“能量”做好了铺垫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适合的教学对象: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
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一、力学中的功1、做功的含义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孩拉动小狗;(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11.1 功 教案
11.1功教案陈芃园一、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并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会判断各种情境中的力是否有做功。
3、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重点与难点:1、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利用公式计算力所做的功。
三、教学过程:1、引入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2、功的定义:1)示范举例与讲解:①对粉笔盒施加向上的力,粉笔盒动了;②对讲台施加水平的力,讲台没动。
讲解:像提粉笔盒这样,对物体施加了力,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定距离的,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板书:1、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3)讲解:手用力将粉笔盒提起,即“手的拉力对粉笔盒做了功”,可以简称为“手对粉笔盒做了功”。
4)讲解与概括:手对讲台施加了力,但讲台没有移动,这种情况下手的推力没有做功。
做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①力作用在物体上,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板书标记)△5)练习与讲解(结合课本P63想想议议):①用绳子将低处的行李袋拉到高处,绳子对行李袋的拉力有没有做功?行李袋的重力有没有做功?“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不一定要力和运动方向完全一致,只要在力的作用线上有运动即可②用力搬起大石头,没有搬动。
手对石头的支持力有没有做功?理由:物体没有运动③自主练习-举重。
④运动员用手把篮球扔出去后,篮球在空中划过一个抛物线入篮。
则篮球在空中飞的过程中,手有没有对篮球做功?理由:篮球飞的过程中,手对它没有力的作用。
⑤手提着滑板沿着水平路面向前走动,手对滑板的拉力有没有做功?利用ppt 的动画效果讲解:当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垂直时,尽管有力有运动,力也没有做功。
⑥自主练习-起重机。
3、功的计算:1)引入公式:功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运动的距离都有关,它的大小就等于这两者的乘积。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11.1《功》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为后续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奠定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但学生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性质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通过互动讨论来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来让学生巩固功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了解功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功的概念,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性质。
2.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引入-互动讨论-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功的概念,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功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如提水、拉车等。
2.准备功的计算公式的图片或板书。
3.准备一些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功。
呈现(10分钟)1.呈现提水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提水过程中人对水做的功。
2.呈现拉车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拉车过程中人对车做的功。
通过这两个实例,让学生初步理解功的概念。
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个实例,思考这个实例中做的功。
讨论结束后,每组汇报讨论结果。
功说课稿
人教版《11.1功》说课稿理化生组王凡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教材分析】一、地位及作用《功》是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一章第一节。
课时安排一课时。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功的理解及功的计算。
新课改后的教材把本节功的原理删掉,挪到了本教材的最后一章,也就是说在最后一章学完杠杆和滑轮后,再进一步探究功的原理。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中较为重要的一节,“功”的概念也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功”这部分知识与现代生活、生产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这部分内容更能体现物理是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所以说这部分概念在物理学习中较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功,在教学设计中应更加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为后面学习“机械能”、“机械效率”、以及“电功”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功的概念。
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设计思想】主要采用讲授、讨论及实验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体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学习乐趣。
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小组的形式,共享资源,在集体的努力下克服学习的困难,完成学习的任务。
【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作图分析法、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归纳法【教具】小车【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提问: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对“功”的理解。
教学设计4:11.1 功
11.1 功【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3.知道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1.学习从实验现象归纳简单的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从现象分析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3.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运用所学物理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学环节安排】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二次备课创设情境如图所示,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和他举着杠铃的过程中,哪种情况做功,哪种情况没有做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两个过程的不同,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本节课的学习留下悬念。
用课件上的情景引入新课。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提纲”见学案教师出示导学提纲,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式中的s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也就是说F和s必须同向。
③必须注意统一单位。
公式W=Fs中,F的单位要使用N,s的单位要使用m,必要时要进行换算,功W的单位才为J。
问题4:处理例2和变式练习2例2解析: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阻力等于拉力,大小为20N。
木箱没有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重力没有做功。
答案:20 0变式练习2解析:拉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运动的距离都相等,所以拉力做的功相等。
答案: C 教师进一步的强调应用公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加深学生的记忆师生共同分析并做出选择。
②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公式中的s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也就是说F和s必须同向。
③必须注意统一单位。
公式W=Fs中,F的单位要使用N,s的单位要使用m,必要时要进行换算,功W的单位才为J。
诊断评价“当堂达标题”见学案教师出示当堂达标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自我批改.教师搜集学生做题信息,查漏补缺.见课后的作业第4、5两题。
2019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1功
2019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1.1功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阶段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该以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我的家乡》时,我采用了主题式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幼儿的家乡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基本情况。
难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图、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笔、彩纸、剪刀等。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家乡的特点。
2. 探究: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等信息。
3. 体验:让幼儿通过观看视频,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家乡的情况。
4. 创作:让幼儿利用手中的学具,创作出自己心中的家乡。
5. 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自己创作的感受。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自己家乡的基本情况。
难点: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了解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的家乡情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他们对于自己家乡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同时,我也发现孩子们在观察、表达、合作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主题式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探究和体验中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幼儿的家乡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做人。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在家里和父母一起搜集更多关于自己家乡的信息,也可以让幼儿参观一些家乡的历史文化遗址,更加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功说课稿知识讲解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五、教学过程设计
六、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作用与意义
• 功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 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 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 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 “难”点。这节课是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 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 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 统性。
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 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 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 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 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
以上是我对《功》这一 节课上进行授课的总体思路 和主要设计,还存在很多不 足之处,望大家给予指导。
结束
(4)关于功的计算的授课
②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 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 理公式的知识,学习W=Fs并让学生自己 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 1J=1N.m 。 接着我会给学生分析例题并板书做题过程 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一道练习题,着重 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 概念的理解。
功
八下 人教版 11.1功 教案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教学设计新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功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根据这个要求,本节教学内容主要讲述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功的计算。
这一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
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功”对于目前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
但是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
由于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中借助多媒体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建构“功”的概念。
教材中对于功的含义,取其“成效”含义,在分析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力学中的功。
然后通过列举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几个实例,具体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力学中功所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分析不做功的几种情况,对学生理解这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
对于功的计算公式则直接给出,并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道功的计算题目,充分体现物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学生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原则。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特色、说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加以说课。
一、说教材(一)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功》这一部分内容是第三个一级主题下的第一个二级主题。
具体要求是: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功的概念是初中物理重点物理概念之一,是在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力与运动的关系来展开,是对力学知识的延伸,又为功率、机械能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功的概念,认识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判断是否对物体做功的依据。
掌握功的计算及其单位,并能熟练应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二)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
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学习的人教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能量方面的知识,对功的定义很难下,所以从具体事例出发,在引导学习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上,从“成效”出发得出力学中功的定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11.1功 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功说课稿说课内容分为: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一、说教材《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
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力学中功的理解,第二部分是功的计算。
学生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
功和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
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
2、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能结合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三、说教法【教学设计的理念】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与知识并重。
3、注重学生自主建构,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归纳法、探究法和讨论法。
通过归纳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法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反馈调控措施】本节课主要依据学生在自主建构模式下的学习,老师通过搭多种支架来引导学生主动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不是老师一味的教而是充分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总结,教师要边讲边注意学生的学习思路,及时的观察分析判断学生的一言一行,并及时引导学生自主纠错。
11.1功说课稿
11.1功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物理课程中“功”这一章节的开篇,起着引领全文、构建知识框架的作用。
在物理学科中,“功”是一个基础且核心的概念,它联系着力学、能量等多个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主要内容围绕“功”的定义、计算方法、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展开,旨在让学生掌握功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本文首先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功”的概念,让学生对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接着,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给出功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物理意义。
此外,本文还涉及到功的正负、合力做功等难点问题,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功”这一物理量。
1. 作用与地位:本文位于“功”这一章节的起始部分,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
掌握本文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动力学等问题。
2. 主要内容:(1)功的定义: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功,以及功的产生条件。
(2)功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各个参数的物理意义。
(3)功的性质:讨论功的正负、合力做功等问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功的概念。
(4)实际应用:介绍功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实用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的定义,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2)了解功的性质,如正负、合力做功等。
(3)能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物理概念的能力。
(2)通过数学推导,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功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2)功的性质,如正负、合力做功等。
2. 教学难点:(1)理解功的物理意义,特别是正负功的概念。
(2)掌握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1 功 >> 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功在课标中的地位
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部分能量,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2012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一节的内容。
就知识的构架来说,引入功这个概念是为进一步得出“能”这个应用服务的,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过程量。
功的概念是本章重点内容,通过本节学习,为学生学习“能”做铺垫,要注意到“功”概念概括性强、抽象的特点,难以让学生短时间内就有深刻体会,须逐步拓展深化。
本节是在学生对力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例说明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得出力的方向跟物体运动方向相同时,功的计算式W=F.S。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b.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
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b.通过学习活动,探究功的计算公式,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难点: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二、学生现状分析
初中生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的能力和抽象地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但学生在此阶段个体差异大,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两极性十分明显,身心发展不均衡,有部分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不够强,在教学中要通过适当的启发与引导,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是新概念课,讲
授、观察、分析、推理成份居多,课标并无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要求,课本中也没有相关实验安排,在本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评价上次作业
(二)导入新课
说一说,生活中含有“功”的成语,并指出其中“功”的含义。
“功”主要有成效、成功、贡献的意思,物理学中的“功”就是“成效”的意思
(三)学习新知
初步感受力做功的事例
课件展示将货物提高、拉小车前进、拔萝卜等例子;
教师演示:用力推桌子、推墙,抬桌子等过程
(让学生分析那些过程中的力有成效,那些过程中的力无成效,从而师生共同总结做功的定义)
1.(1)功的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就显出了成效,物理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教师演示:a.竖直上抛粉笔,b.用力推墙壁,c.手托着书本水平移动,d.推桌子向前移动。
学生分析:以上哪些过程中手对物体做了功?从而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a.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b.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教师强调:两个要素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学生活动:观察课件展示的图片,总结不做功的几种情况
(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物体受力,但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有力无距)
物体移动了距离,但在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有距无力)
物体受力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方向垂直(有力有距,但力与距垂直)
教师引导启发:用力分别推动桌子和凳子,学生思考所做功的多少,从而引出功的计算。
2.功的计算
(1)功的大小:等于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2)计算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F---力----牛顿(N) S---距离---米(m)W---功---焦耳(J) (3)单位:焦耳(1焦=1牛·米)(意义: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米的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焦。
)
(四)例题:在水平地面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
(五)知识小结
(六)作业布置:课后练习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