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等。
知识目标方面,学生需要掌握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技能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地震仪器,如何进行地震预测和防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需要培养对地震科学的兴趣,提高对地震防范的重视程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类型和地震的等级。
首先,我们将介绍地震的成因,让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发生的。
然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类型,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等,并让学生了解各种地震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震的等级,让学生了解如何判断地震的大小。
最后,我们将介绍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措施,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地震。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将使用讲授法,向学生传授地震的基本知识。
然后,我们将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地震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震的特点和防范措施。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模拟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最后,我们将使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地震的预测和防范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我们将使用《地震学》作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震知识。
参考书方面,我们将推荐《地震预测与防范》等书籍,供学生深入研究。
多媒体资料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地震仪器的操作演示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方面,我们将准备地震模拟仪等设备,让学生进行地震实验,提高他们对地震的认识。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平时表现将占评估总分的30%,包括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等;作业将占评估总分的20%,包括课后作业和小论文等;考试将占评估总分的50%,包括期中和期末考试。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第一篇: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学分:3分周数:3周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选修课程:地震勘探原理、石油地质、构造地质执笔人:易远元审订人:桂志先一、目的与任务地震解释课程设计的资料全部来自油田的实际的地震,测井钻井和石油地质资料。
地震解释实验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其他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学会利用先进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站来进行地震数据的加载,地震层位的标定,地震层位的追踪对比,在地震资料上分析和解释各种断层,以及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
学生还要学会综合地震地质资料对构造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对含油气有利地带进行评价和预测,学会编制成果报告。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训练环节。
通过实验主要训练学生对地震资料进行常规构造解释的实际能力,具体要使学生达到:1.了解人机联作的基本知识;2.初步学会地震解释软件的操作流程(工区建立、资料加载、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层位追踪、断层解释、断点组合);3.初步学会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4.初步学会地震成果的地质分析;5.初步学会编写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
二、教学基本要求1.三人为一小组上机操作;2.验收每人的解释成果:(1)解释好全工区的地震剖面资料;(2)两个层位的等t0构造图;(3)两个层位的真实深度图;(4)地震资料解释文字报告(格式见附注:报告要求)。
三、课程设计内容与时间安排1.听老师讲课(关于人机联作软件的有关知识及操作流程)0.5天 2.工区建立、资料加载3.5天 3.合成记录制作、层位标定4.层位追踪、断层解释5.断点组合6.时深转换、绘制构造图四、组织管理1) 在课程设计的第一天指导教师利用多媒体讲解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 指导教师通过多媒体和计算机简介地震解释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3) 地震解释课程设计全部在教育部重点曙光并行实验室机上(长江大学地球物理学院)分班次进行,学生三个人一台计算机终端,重复三次1511.5天 4.0天 1.0天2.5天7.编写地震解释文字报告2.0天4) 学生在地震资料加载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5)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标定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标定结束后要进行检查 6) 学生在地震资料层位对比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层位追踪对比完成后教师要进行检查7) 学生在地震资料断层剖面解释和平面断层组合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问题较多要进行统一讲解8) 学生在地震构造图的平面成图过程中遇到问题指导教师要给予提示,结束后要进行检查9) 地震资料构造成图后,指导教师要统一进行点评,讲解对构造解释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 10) 实验结束后,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情况进行点评,指出设计中的问题和改进办法11) 指导布置课程设计报告的编写与要求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1) 出勤情况(10%) 2) 地震解释成果分别考核地震数据加载(10%)地震层位标定(15%)地震层位追踪对比(15%)地震断层解释与组合(15%)地震构造平面图绘制(10%) 3) 实验笔记(5%) 4) 实验报告(20%)综合以上四项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档次记成绩六、教学参考书1.易远元主编,《地震解释实验指导书》,长江大学,2006年152第二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设计名称:英文名称:课程设计编号:编写人:审核人:课程设计指导书:一、周数学分周数:学分:二、先修课程三、适用专业四、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五、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六、学时分配:七、考核方式:说明: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2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4号字;正文内容小4号字② 行间距:20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2cm,下2cm,左2.5cm、右2cm第三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附件1: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格式要求《××××××》教学大纲(英文)课程编号:学时/学分: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专业2002年教学计划制订(一)适用专业(二)课程设计性质(三)主要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1、先修课程:2、后续课程:二、课程设计目的及基本要求三、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四、指导方式五、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六、课程设计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制定人: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说明:1、教学大纲打印格式要求:① 总标题宋体加粗3号字;小标题宋体加粗5号字② 行间距:16磅;字间距:默认值③ 纸张大小:A4 ④ 页边距:上、下边距:2.5CM;左、右边距:2.8CM第四篇: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设计与课程研制Curriculum Desig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教学目的:主要探讨外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制定等的原则和步骤,并通过实例说明和提出实际运用的课题。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传播特性和影响因子。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地震资料中的常见图件,如地震剖面、地震反射波和折射波。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的地质结构和构造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学原理,对地震资料进行初步的解读和分析。
2. 学生能够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识别重要地质界面。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震资料的解释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进步的能力。
3. 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学在资源勘探、灾害预防等领域的重要意义,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结合地震学原理和实际地震资料,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旨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对地震资料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地震相关领域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波传播原理:包括地震波分类、传播特性、速度和衰减等基本概念,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一节。
2.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介绍地震资料采集方法、数据处理流程,强调数据质量对解释结果的影响,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二节。
3. 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a. 地震剖面图识别:学习如何识别地震反射波、折射波等图件,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三节;b. 地震事件识别:掌握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的识别方法,对应教材第三章第四节。
4.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实际案例,学习如何运用地震资料分析地下地质结构,对应教材第三章第五节。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地震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二周: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第三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1);第四周:地震图件识别与解释(2);第五周: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第六周:实践操作与成果展示。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物探0901姓名:杨继东学号:200911020105日期:6月18-6月29指导老师:李磊老师简介本次课程设计用了两周时间完成,从十七周周一开始到十八周周五结束,课程设计的地点是校本部第一实验楼地震勘探处理解释分室,有李磊李老师带领指导完成。
此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其中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使用的资料是华北油田某部分经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其内容主要包括在剖面上断层的识别,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在inline和crossline方向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由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使用的资料是海相水道偏移处理后的三维数据体,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还要学会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本次课程设计应用的软件是兰德马克开发的Geographix Discovery,由于软件比较复杂,在软件的安装、建工区、数据加载、成图的方面,李磊老师给了极大帮助。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学会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断层、学会制作等T0构造图、学会在剖面上识别典型地震相以及利用剖面资料做出平面图。
另外,在做出构造图、地震相平面图后要尝试推断其地质成因及演化过程,进一步推断有利储油构造区及预探井位。
第一部地震资料构造解释一、本部分目的首先学会利用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另外,要学会利用Discovery的Horizon模块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利用Fault模块进行断层解释,以及学会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最后学会利用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在作出构造图后,要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其石油地质意义,分析盆地内生储盖组合,推断有利储油区,学会设置最有利的预探井位。
地震来了课程设计
地震来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来临时的自我保护技能,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了解地震的成因、等级划分、预警信号等;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躲到安全地带、护住头部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实践操作,学会使用地震预警设备,如地震预警仪、手摇报警器等;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地震后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和处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地震安全意识,认识到地震防范和自救互救的重要性;培养勇敢、坚韧、团结协作的品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能保持冷静、应对自如。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地震后的应急处理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地震基本知识:介绍地震的成因、等级划分、预警信号等。
2.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讲解地震发生时的安全原则,如躲到安全地带、护住头部等;教授具体的自我保护方法,如地震预警仪的使用、手摇报警器的操作等。
3.地震后的应急处理:教授学生如何判断地震后的危险情况,如倒塌房屋、燃气泄漏等;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救互救,如寻找生存空间、灭火、急救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应用如下:1.讲授法:讲解地震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等级划分、预警信号等。
2.讨论法:学生就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实例,使学生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地震防范意识。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地震预警设备,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教育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震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地震资料和论文,为学生拓展知识视野。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性,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解释地下结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解释在石油勘探和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地震剖面图的构成和解读。
2.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地震相的识别,地下结构的解释,地震资料的解释原则。
3.地震资料解释的应用:石油勘探,地质研究。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震资料的基本概念,地震资料解释的方法和步骤。
2.讨论法:分组讨论地震剖面图的解读,地震相的识别。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震资料解释案例,加深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解。
4.实验法:学生动手操作地震资料解释软件,进行实际地震资料的解释。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地震资料解释教程》2.参考书:《地震学基础》,《石油勘探地震学》3.多媒体资料:地震剖面图的图片和视频,地震资料解释软件的教程。
4.实验设备:计算机,地震资料解释软件。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地震资料解释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情况。
3.考试:进行一次地震资料解释的考试,评估学生对地震资料解释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提高。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时间。
2.教学时间:每节课安排45分钟,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练习。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及分类,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和传播特性。
2. 学生能描述地震测震仪器的工作原理,了解我国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
3. 学生掌握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能运用地震烈度表进行简单评估。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分析地震数据,判断地震的地理位置、深度和强度。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地震预警方案,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文字等表达方式,清晰、准确地传递地震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灾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观念。
2. 增进学生对地球科学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选修课程,结合地震相关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但地震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课程设计需注重直观性、实践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成因与分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介绍地震的成因、分类及特点,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
2. 地震波及其传播:阐述地震波的定义、分类和传播特性,结合课本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地震测震仪器:介绍测震仪器的发展、种类和工作原理,关联课本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4. 地震烈度与震级:讲解地震烈度与震级的概念、区别及联系,运用课本第四章第三节内容,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5. 地震预警与预防:分析我国地震预警和预防体系,探讨地震预警方法及措施,结合课本第五章内容进行讲解。
6. 地震自救互救知识:传授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方法、自救互救技巧,结合课本附录内容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地震成因与分类,地震波及其传播第二课时:地震测震仪器,地震烈度与震级第三课时:地震预警与预防,地震自救互救知识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内容,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地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地震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地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成因,知道地震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灾害。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了解地震的发生和造成危害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进取的精神。
(4)通过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汇报)1、原因和危害(1)、学生汇报关于地震形成的原因相关资料。
原因: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形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形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烈,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2)、学生汇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摧毁公路、铁路、桥梁、水坝、楼房、伤害人和动植物等。
如:摧毁公路、铁路、桥梁、水坝、楼房、伤害人和动植物等。
2、如何科学防护(1)、教师介绍大地震来临时是有些征兆的,如地面颠动,人站立不稳,出现地声、地光等。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遭到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时间,如何利用这十几秒钟来进行科学防护,震发生到房屋遭到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时间,如何利用这十几秒钟来进行科学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要的。
(2)、以学校生活为例,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地震来临时如何进行科学防护。
(3)、学生讨论交流结果,汇报方法。
(4)、学生按照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演练。
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评价找出不足。
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评价找出不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互助精神。
和互助精神。
(三)教师总结,以演习结束活动。
(拉响警笛教师喊:地震啦。
学生立即做出反应。
)地震教学设计2活动目标:1、让幼儿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及地震的形成,在发生地震时,能够从容面对,采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
2、让幼儿感受地震灾区的严重灾情,鼓励幼儿为灾区献上一份爱心。
3、初步了解地震的小常识。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地震课程设计
地震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和地震的预测等。
同时,通过地震实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在技能方面,希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地震预警设备,掌握基本的地震逃生和自救技能。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级别、地震的预测、地震的影响以及地震的防范。
首先,通过讲解地球构造和地壳运动,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
其次,介绍地震的级别和测量方法,使学生掌握判断地震强度的方式。
然后,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影响。
接着,教授学生地震预测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能力。
最后,讲解地震逃生和自救技能,让学生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护自己。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其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震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了解地震的实际危害。
此外,还将采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逃生和自救技能的实践操作。
最后,利用多媒体资料,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地震知识》,提供地震基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参考书《地震防灾减灾》,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多媒体资料,包括地震发生的视频和图片,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震现象;实验设备,如地震逃生帐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震逃生技能。
通过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内容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
2024年防震减灾教案(通用5篇
2024年防震减灾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地震安全与防震减灾》教材第3章“地震的成因与影响”及第4章“防震减灾措施”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地震灾害的影响、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家庭防震准备、学校防震演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波传播的原理以及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提高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组织纪律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家庭防震准备的具体操作。
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防震减灾措施、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震成因图解、地震波传播模型、防震减灾宣传册。
学具:笔记本、笔、防震减灾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震发生时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破坏力,引起学生对防震减灾的重视。
2. 知识讲解(10分钟)(1)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波传播原理。
(2)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家庭防震准备。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防震准备和演练。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地震的成因、地震波传播原理。
2. 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3. 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的成因和地震波传播原理。
(2)如何进行家庭防震准备?2. 答案:(1)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地壳发生断裂,从而引发地震。
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沿地壳和岩石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2)家庭防震准备:① 了解家庭周围的地形地貌,选择安全的地方作为避难所。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地球物理”课程设讣中地震资料解释部分实验是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和操作技术相结合的实验。
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以后参加科研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实验的具体LI的:1.加深对《地震资料解释》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提高综合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地质知识的能力。
3.了解地震资料解释系统软件进行层位和断层解释的步骤流程。
4.掌握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技能,提高地震资料解释操作能力。
5.能在地震剖面上识别一些典型的地质现象。
二、课程设计原理地震资料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
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地震解释的发展阶段:地震构造解释阶段一一在构造地质学和地震成像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确定地下主要反射界面的埋藏深度,落实和描述地下岩层的构造形态特征,为钻探提供有力的构造圈闭是其主要LI的;地震沉积解释阶段一一以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思想方法)为基础,以落实隐蔽油气藏、描述地下储层空间儿何形态为主要LI的:地震资料综合解释阶段一一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能获得的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资料),合理判断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地质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剖面解释、空间解释、综合解释。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主要在时间剖面上进行,剖面解释的主要任务是在时间剖面上确定断层、构造、不整合面和地质异常体等地质现象。
剖面解释还包把时间剖面转换成深度剖面,为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发展史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包括基干测线对比、全区测线对比、复杂剖面解释。
空间解释主要是指断层的平面组合、构造等值线的勾绘、等深度构造图和地层等厚度图的制作等。
即要把各条剖面上所确定的地质现象在平面上统一起来,这样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地下构造的真实形态,也是构造解释的最终成果。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
地震资料解释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日期:***地震资料解释实验报告第一部分地震构造解释一.实验目的学生熟悉掌握断层地震剖面解释、平面组合、层位对比方法及相关软件的使用。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1)工区建立、数据加载;(2)相干体切片;(3)断层剖面解释、结合相干体切片断层平面组合;(4)不整一界面(削截界面)识别及空间追踪对比(1616或88);(5)等T0构造图绘制。
三.过程分析削蚀界面断层此剖面是不整一界面(削截界面)识别及空间追踪对比。
同相轴就是地震时间剖面上相同相位的连接线。
由图知三个断层面为平行的逆断层,左边第一条断穿削蚀界面说明形成断层的应力机制在削蚀界面上部沉积形成以后。
断层组合方式大致平行。
削蚀界面断层此图为三条正断层的平行组合,从图上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断层处地层和同相轴错断,在有些地区同相轴的数目明显减少或者增多,或者同相轴交叉,弯曲及强相位转换,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而且在有些地层处有明显的断面波和绕射波。
在断层左右追踪地层,地层会显示为明显的错断。
该图为相干体,从该想干图上看到白色为相关性差的区域地质体,图上看到了断层片上的展示。
图中显示了五条断层。
其中有三条小断层和两条明显大断层。
有一组断层是一条大断层和一条小断层组合的,组合为“y”型。
另一组为坡坪式断层。
图中断层颜色可在其制作过程中设定。
上图为通过计算后的断层的平面分布情况,其可反映断层的大小及位置经过颜色填充后的平面断层分布等值线图最后从的T0构造图知:区域断层的个数、走向、趋势。
图中断层出现在山谷,,可形成背斜圈闭和断层圈闭,由等值线图可读出圈闭大小。
实验二、地震相分析一、 实验目的学生熟悉掌握地震相分析方法及相关软件的使用。
运用Discovery 软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上述实验,掌握地震相分析的基本方法与技术。
二、 实验内容本实验以Discovery 软件,在工区建立、地震数据加载、层位解释的基础上为平台进行以下实验:(1)地震反射结构分析; (2)地震反射构型分析;。
地震了解的课程设计
地震了解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的定义、成因及分类。
2. 学生能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
3. 学生能描述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及防震减灾措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地震前后现象,分析地震发生的可能性和破坏程度。
2. 学生能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地震影响范围和受灾情况。
3.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地震应急逃生路线和自救互救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培养尊重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 学生在面对地震灾害时,能保持冷静、勇敢、团结,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3. 学生能关注地震灾害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
4. 学生能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类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相关知识,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知识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地震知识,提高实践操作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民。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 地震的概念、分类及成因- 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关系2. 地震波的传播与影响-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3. 地震带的分布与防震减灾-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防震减灾措施及逃生自救方法4. 地震案例分析- 历史地震案例回顾- 地震预警与应急处置5. 实践活动- 观察地震前后现象- 设计地震应急逃生路线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地震的定义与成因,地壳运动与地震的关系第二课时:地震波的传播与影响,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第三课时:我国地震带的分布特点,防震减灾措施及逃生自救方法第四课时:地震案例分析,地震预警与应急处置第五课时:实践活动,观察地震前后现象,设计地震应急逃生路线教材章节:《自然》六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球的内部运动与地表形态》第四节“地震”。
地震减灾知识讲解教案
地震减灾知识讲解教案教案标题:地震减灾知识讲解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发生原因和地震带的概念。
2. 掌握地震前、中、后的应对措施和减灾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提高地震应急避险能力。
教学重点:1. 地震的定义、发生原因和地震带的概念。
2. 地震前、中、后的应对措施和减灾知识。
教学难点:1. 地震前、中、后的应对措施和减灾知识的灵活运用。
2. 学生对地震减灾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的认识。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
2. 地震减灾知识的教学资料。
3. 模拟地震应急演练的道具和场地。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地震灾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提问:你们对地震了解多少?有没有亲身经历过地震?请简单分享一下。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地震的定义和发生原因:通过幻灯片或多媒体设备简要介绍地震的定义和发2. 地震带的概念:解释地震带的概念,并通过地图展示不同地区的地震带分布情况。
三、地震前的应对措施和减灾知识(20分钟)1. 室内地震的安全地点:指导学生选择室内的安全地点,如桌子下、墙角等,并解释其原因。
2. 室外地震的安全地点:介绍室外地震的安全地点,如空旷的地方、远离高楼等,并指导学生如何迅速找到安全地点。
3. 地震应急包的准备:讲解地震应急包的必备物品,如食物、水、急救药品等,并强调其重要性。
四、地震中的应对措施和减灾知识(20分钟)1. 室内地震的自救互救:教授学生如何迅速躲避掩护、保护头部等自救措施,并强调互相帮助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2. 室外地震的应对措施:指导学生如何迅速远离危险物体、保护头部等应对措施,并强调不慌张、保持冷静的重要性。
五、地震后的应对措施和减灾知识(15分钟)1. 安全撤离和避险点选择:教授学生如何安全撤离受损建筑物,并指导选择安全的避险点。
2. 搜索和救援:解释搜索和救援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如何在地震后进行搜索和救援行动。
实践课地震的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地震的基本原理、成因和分类。
- 掌握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地震震级的概念。
- 熟悉地震发生前的预兆和地震后的自救互救方法。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地点学校操场、教室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2. 地震科普视频3. 地震模拟器4. 地震逃生演练道具5. 地震自救互救手册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震基础知识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地震科普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什么是地震?地震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2. 讲授新课- 地震的基本原理:介绍地震的成因、分类和震级概念。
- 地震波的传播:讲解地震波的类型、传播方式和速度。
- 地震发生前的预兆:介绍地震发生前的常见预兆,如地面裂缝、动物异常行为等。
3. 课堂互动- 学生分组讨论: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 教师点评,总结自救互救方法。
4. 实践环节- 地震模拟器体验:学生分组进行地震模拟,体验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 教师指导,讲解正确的自救互救方法。
第二课时:地震应急演练1. 导入新课-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震自救互救的重要性。
2. 演练准备- 教师讲解演练流程和注意事项。
- 学生分组,明确各自的角色和任务。
3. 演练实施- 模拟地震发生,教师发出警报信号。
- 学生按照预定方案进行紧急疏散。
- 教师检查疏散情况,确保安全。
4. 演练总结- 学生分享演练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
- 教师点评,总结演练中的优点和不足。
- 强调地震自救互救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安全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互动情况。
2. 实践环节:评估学生在地震模拟器体验中的表现,以及自救互救技能的掌握程度。
地震去躁课程设计
地震去躁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震的起因、种类及影响;2.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及其传播特点;3. 学生能够了解防震减灾的基本措施及地震预警系统。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知识分析地震事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掌握搜集、整理和分析地震数据的基本技能;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地震预警装置,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防灾减灾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2. 学生能够关注地震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的情感;3. 学生能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领域,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地震认知和防灾减灾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但地震知识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提高地震去躁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地震起因及种类:讲解板块构造理论,介绍地震的成因、分类及特点,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一节内容。
2. 地震波及其传播:阐述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及传播特点,结合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进行实例分析。
3. 防震减灾措施:介绍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措施及地震预警系统,关联课本第三章第三节内容。
4. 地震数据分析:教授搜集、整理和分析地震数据的方法,结合课本第三章第四节内容,进行实际操作。
5. 地震预警装置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地震预警装置,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教学大纲:第一课时:地震起因及种类,板块构造理论介绍,地震成因、分类及特点分析。
第二课时:地震波及其传播,地震波概念、分类及传播特点,实例分析。
第三课时:防震减灾措施,基本原则、措施及地震预警系统介绍。
2024年地震大班标准教案(精选
2024年地震大班标准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自然与科学》教材第五单元“地震来了”,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地震的认识”,详细讲述地震的定义、成因及影响;第二章“地震防范”,介绍地震预警、逃生自救方法;第三章“地震实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地震灾害的应对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及影响,提高对地震灾害的认识。
2. 培养学生掌握地震预警、逃生自救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培养学生分析地震实例,学会地震灾害的应对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震成因的理解,地震预警、逃生自救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灾害的应对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震演示模型、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地震灾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震带来的破坏。
(2)提问:“你们知道地震是什么吗?地震是如何产生的?”2. 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及成因(1)通过地球仪和地震演示模型,讲解地震的定义、成因。
(2)案例分析:介绍一个真实的地震案例,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影响。
3. 地震防范(1)介绍地震预警的方法,如地震预警app、电视广播等。
(2)讲解地震逃生自救方法,如“伏地”、“避险”、“逃生”等。
4. 实践情景引入(1)模拟地震发生,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逃生演练。
5. 例题讲解(1)分析一道地震成因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6.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一道地震预警的练习题。
(2)针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讲解,巩固地震防范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震的定义、成因及影响。
2. 地震预警、逃生自救方法。
3. 地震实例分析。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地震相关的书籍、资料,深入了解地震知识。
组织学生参观地震博物馆,增强地震防范意识。
单元课程设计地震
单元课程设计地震一、教学目标本单元课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前兆及其应对方法。
知识目标包括:理解地球构造及板块运动学说;掌握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波的特性;认识地震前兆及其观测方法。
技能目标则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震进行简单的判断和预警;学会使用地震监测设备及相关软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着重培养学生对生命安全的重视,提高学生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构造与板块运动、地震成因与地震波、地震前兆与监测、以及地震应对策略四个部分。
具体到教材,我们将从第二章“地球构造与板块运动”和第三章“地震与地震波”进行重点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结合现实地震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针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分析真实地震案例,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的过程及其应对措施。
此外,安排地震监测设备的使用和地震波传播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其对地震相关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资源为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准备了一系列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权威、实用的地球科学教材,确保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参考书方面,选取一批地震研究方面的专业书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多媒体资料方面,收集了一批地震发生时的实地视频和图片,以及地震监测设备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流程的演示视频,以便在教学中进行直观展示。
实验设备方面,配备地震波传播实验仪、地震监测模型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地震相关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成果,我们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方面,将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参与程度及表现。
作业方面,将布置相关的习题和研究报告,以检验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试方面,将设置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等题型,全面考察学生的地震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维地震解释课程设计
一、摘要,关键词---------------------------------------------------1
二、引言----------------------------------------------------------------2
三、设计部分----------------------------------------------------------4
1、三维地震解释的方法与原理---------------------------------------------4
2、三维地震解释的工作流程------------------------------------------------6
3、North sea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7
四、结束语------------------------------------------------------------14
五、参考文献---------------------------------------------------------15
摘要
利用垂直时间剖面、水平切片等多视角、全方位的三维可视化手段对采区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数据进行解释,为精细地质构造的解释提供了有效地手段。
Summary
Using vertical time profile、horizontal slice multi-angel、omnibearing 3d visual device to interpret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 data in mining area provides effective device to interpret elaborate geological structure.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垂直时间剖面顺层切片水平切片
引言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从外界环境和条件上来说,当时正值世界范围内出现石油供应紧张的尖锐矛盾时期,与此同时,适应于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设备——多道数字地震仪和大型计算机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也为三维地震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由于二维地震勘探的局限性,即使反复加密测线,增加覆盖次数,也难于查明复杂油气田的地质问题,因此钻探成功率很低,成本大幅上升。
在这种形势下,已经从试验阶段发展到理论与实践都较成熟的三维地震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
1974,W.S.French 用三维模型实验有效证明了“只有记录两个水平方向上间隔密集的数据并在三维空间偏移成像,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地下三维地质结构”。
这一著名的模型试验结果引起了地震界同行的广泛的关注,从而开始了三维地震技术的理论到实践的不断探索历程。
此后,美国地球物理服务公司、西方地球物理服务公司、德国普拉克拉-赛兹莫斯地球物理公司、普劳塞格石油天然气公司等为解决复杂地震地质条件下的构造问题,首先开展了三维地震工作。
采用这种技术的公司还有埃克森、阿莫科、壳牌、德士古和墨西哥国家石油公司等。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大量的应用实例证明了三维地震在解决复杂地质问题以及在油气田开发的作用,并无一例外的都获得了二维地震无法
比拟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
从此以后,地震勘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三维时代,相应的技术层出不穷,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对于所给定的一个3D地震资料去解释一个复杂的地质演变过程,来解释勘探远景区得优点。
实习中使用三维偏移数据来建立复杂的物理模型,并利用该模型来描述典型的北海地区地层层序。
本次所采用的时间切片剖面技术去实现解释。
课程设计工作表明垂直切片和综合测井都需要建立一个正确的解释。
本次课程设计就是由对解释的三个层位了解其波
形特征,并追踪而后由得到成果图,对工区的地质状况给
出合理的地质解释。
最终用于确定钻井的井位。
为了在这
些钻井位置中决定最佳井位。
需要利用地震和测井数据来
解释BRENT和STATJFORD沙层的构造解释特征和区域
展布。
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整个工区中钻探的最佳位置。
设计部分
三维地震解释的方法与原理
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包括测量、钻浅井孔埋炸药(在使用炸药震源时)、埋检波器、布置电缆线至仪器车几道工序。
测量的任务是定好测线及爆炸点和接收点的位置。
钻井的任务是准备好可埋下炸药的浅井。
埋炸药就是向井中放入炸药,以在爆炸后产生出地震波。
地震波遇岩层界面反射回来被检波器接收并传到仪器车,仪器车将检波器传来的信号记录下来,这就获得了用以研究地下油气埋藏情况的地震记录。
室内地震数据处理是把采集到的地震信息磁带上的大量数据输入专用电子计算机,按不同要求用一系列功能不同的程序进行处理运算,把数据进行归类编排,突出有效的,除去无效和干扰的,最后把经过各种处理的数据进行叠加和偏移,最终得到一份份地震剖面或三维数据体文件。
三维地震勘探的理论与工作流程和二维地震勘探大体相似,但其工作内容及达到的效果却今非昔比了。
三维地震勘探主要由野外地震数据资料采集、室内地震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3个步骤组成,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甚至每个步骤就是一个系统,因为这3个步骤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而且每一步骤均需要最先进的计算机硬件和
软件的支撑。
三维地震勘探是根据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地下岩层中的传播路线和时间、探测地下岩层界面的埋藏深度和形状,认识地下地质构造进而寻找油气藏的技术,与医院使用的B超、彩超和CT技术类似。
地质学家通过三维勘探剖面寻找地下油气藏,和医生通过CT寻找病人身体内部的病变不同之处在于:人体结构是基本相同的,而地表的条件和地下的地质结构却千变万化,油气的运动方向与赋存部位也无规律可循;应该说,地质学家面临的挑战比医生大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寻找更多的石油与天然气,三维地震勘探技术近几年发展很快,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方法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每秒几千亿次计算速度的高性能计算机和几百T(1T=1000GB)的存储设备,促进了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同时,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也反过来促进了计算机硬、软件的发展,还催生了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等新的边缘学科,这些新的油气勘探理论对复杂油气藏的勘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维地震解释工作流程
North sea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本次实习采用的资料是北海地区的地震资料,其地震数据是根据北海一典型地质构造,用物理模型模拟得到的三维数据体。
该构造根据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原则布设,所有测线均由计算机统一处理成偏移剖面本次所用的资料会给我们展示垂直和水平剖面之间的联系以及两者对于解释复杂地质结构的共同作用。
实习的重点是垂直剖面与水平切片之间是如何综合解释复杂地质现的。
首先追踪不整合面,下图右半部分黄色线标定的界面即是该区域的不整合界面。
等值线越稀疏,表明该处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值差异不大,地层起伏不大,较平缓;等值线越密集,表明该处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异大,地层高低起伏大。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沉积面下不整合界面的情况。
例如:在等值线稀疏的地方,也间接的反映不整合界面的平缓;在等值线越密集的地方,反映下面的不整合界面起伏变化大,反映了剥蚀作用的强烈。
下图为不整合界面的经过Landmark自动追踪后得出的图像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反射波到达界面的双程旅行时间。
所以时间越大,那么埋藏在地下的深度越深!可看出不整合界面从左往右看,基本上呈现左边埋藏更浅,右边埋藏更深,即剥蚀面向右(东)倾斜。
在T100连线上,看出两个浅蓝色带中间的绿色带,由于绿色反映了反射波双程旅行时间更短,所以这里的绿色带是一个很明显的凸起构造,是储集油
气的有利场所。
进而,反映了通过不整合面的彩色图可以有
利于找到储集油气的有利场所。
现在通过11号井确定出STATJFOD砂体在Landmark图中的底部界面,可以看到在Line60,Trace120处的11井的地震剖面,在1300ms时有较大起伏,那是代表砂岩底部界面。
在断层面上下地层看来,上盘地层下降,下盘上升,所以该区发育正断层,受拉张应力作用明显。
运用LANDNMARK软件,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断层走向,同时在图中追踪到砂体
地部界面,如下图黄线所示
相同。
结束语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初步学会利用了地震勘探的软件Landmark做出了一系列的成果图,也让我了解到如何去解释地震资料,如何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地震分析中去,更让我了解到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需要学的还有很多很多。
通过分析老师给的地震资料,我认识到该区断层发育多,在侏罗系与白垩系之间发育的角度不整合,时间上晚于断层的发育,由此可知,在侏罗纪后期,地壳整体抬升遭受侵蚀,再整体沉降,以后基本趋于稳定。
这次课程设计经过朱教授的指导,让我对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方向有了更明确的认识,相信这次课程设计能为我以后的工作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在此感谢朱教授的细心教导。
参考文献《地震勘探原理》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地震勘探》石油工业出版社
《勘查专业英语》西南石油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