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社会学范畴理论第一章、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
“社会的”行为应该是这样一种行为,根据行为者或行为者们所认为的行为的意向,它关联着别人的举止,并且在行为过程中心此为取向。
第一节、方法论基础1、在这里意向是(1)、实际存在的意向;(2)、存在于某种概念构想的纯粹类型的行为者或被作为类型而设想出来的行为者们主观上认为的意向。
2、意向的行为与一种只有反应性的、不与主观上认为的意向相结合的行为相比较,其界线是十分模糊的。
3、一切阐释如同整个科学一样,都力争具有“明确性”。
构建一个严格的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作为类型(“理想类型”),在这些情况下服务于社会学,使它显然易懂,使它(保证合乎理性的)含意明确,便于理解受到种种非理性(情绪、错误)影响的现实的行为,把它看作是纯粹合乎理性的行为中所期待的进程的“偏差”。
然而,这种程序当然不能理解为社会学的一种理性主义的偏见,而只能被理解为方法上的手段,也就是说,不允许把它解释为理性实际统治着生活。
4、对于一切行为科学来说,要考虑到非意向的过程和对象作为人的行为的诱因、结果、促进或阻碍。
5、“理解”可能是:(1)、对一个行动的所认为的意向作现实的理解;(2)、解释性的理解。
“解释”对于一项研究行为意向的科学正好意味着:如,把握意向的相互关系,按其主观认为的意向,一项现实可以理解的行为属于这种意向的相互关系。
6、“理解”在所有这些情况中都是:解释性的把握:(1)、个别情况下现实所认为的意向(在作历史的观察);(2)一般地或接近地所认为的意向(社会学的大规模观察);(3)为一种经常现象科学构想出来的纯粹类型(理想类型)的(理想类型的)意向或意向的相互关系。
7、“动机”就是意向的相互关系,在行为者本人或观察者看来,这种意向的相互关系似乎是一种举止的意向上的“原因”。
“意向适当”就是一种相互关系联地进行着的举止,其程度是它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关系被我们根据的思维和感情习惯作为一种类型意向相互关系加以肯定。
《经济学》读书笔记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
If you are proud, you should have extra steps in everything you do.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经济学》读书笔记_《经济学》心得体会五篇大学生《经济学》读书笔记【一】在这本书的第三篇章里讲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的知识和对公平与效率这个永恒话题的讨论。
大量的数据和图表很直观地让我了解到世界各个角落的国民收入分配现状。
收入分配问题的严峻性在这些年来我国大刀阔斧摧枯拉朽式的经济发展中渐渐浮出了水面,收入分配是否和谐是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构成,我们看到,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收入分配的论述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中提到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的论述,体现了中央对这个收入分配问题非常重视。
胡总书记报告中关于收入分配方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这非常权威、非常正式地回答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其中暗含的一个意思就是,初次分配还是要以效率为先。
新一轮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去年七月拉开了大幕,于是才有了之后纷至沓来的有关工资变更尤其是变动的吸引人的各种新闻。
由于上面提到了新闻,而现如今人们很大一部份是通过网络来获取各方面的信息,这让我想到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中提到了在我用过的教科书里不怎么提及的信息经济学。
实际上它并不陌生与遥远,相反,它恰恰与我们的生活惺惺相惜密切联系着。
当然,我知道,信息经济学并不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互联网和全球信息化这么单纯,它主要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
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计算机、软件、网络、科技等将会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上提及的先进技术,也正是由于以上的各种技术,国际金融才会打破传统模式不断发展寻求最美好的前途。
读书笔记--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主要解释的是我国近代农业和经济落后的政治、经济、社会根源。
作者从清初三个世纪以来农业商品化和随之而产生的阶级分化的历史出发,融合了形式主义、实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三个流派观点,将人口压力和生产关系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同时将家庭式农场和经营式农场分而讨论,前者在人口激增下表现为的边际收益递减以及工资收入微薄,后者虽能调整劳动力投入量,但也因为既有的人口、社会、政体、经济、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无法进行新技术和资本的投入,这一解释为我国近代农业和经济发展落后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对我国近代社会和革命的深层次根源进行了解释。
这篇笔记并不尝试面面俱到讨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以下简称《华北》)的诸多论点,而是通过作者写作中理论与历史对话以及理论和经验证据沟通的方式,梳理著作脉络。
这篇笔记也以《华北》三编为界分为三个小节。
一、理论讨论与历史资料运用——从三大主义到满铁调查作为一名研究者,他首先要面对的是既有理论的优缺点,而通过对既有理论进行一场深度对话,就成为了研究的起点。
《华北》首先对农民学研究的三大传统和三个理论进行了讨论,三大传统分别是以舒尔茨、波普金为代表的西方理性主义经济学传统,他们将农民视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P.2),但以恰亚诺夫、波兰尼、斯科特为代表的批评者则主张讨论其社会关系(P.2-4),马克思主义构成了第三个传统,他们强调要分析小农身处的阶级关系。
三大理论分别是形式主义理论、资本主义萌芽论和实体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以铂金斯、艾尔温为代表,认为清末人口激增,边际劳动递减,边际生产效率下降(P.8—9)。
资本主义萌芽论强调生产关系,但他们忽略了生产力的讨论(P.8-11)。
实体主义者则以恰亚诺夫为代表,认为农场家庭经济情况,随消费者与劳动者比例周期变化升降,但其理论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土地和其他财产分配不均(P.12)。
(完整word版)《社会经济学》读书笔记
《社会经济史》——读书笔录教师: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学号:姓名:社会的历史即是经济史——《社会经济学》读书笔录在半个学期的经济思想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间,我认识到了许好多多的经济学家,更认识到了好多的经济学派,也学习到了不一样学家、不一样学派各有重视的看法。
当我们去思虑这些抽象的经济理论,去强记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时。
我发现,我们只看到了纸面上的理论,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
是的,再高深的经济理论,其最后目的地还是要回归到社会现实上来,假如不可以解说社会发展的现象,不吻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过无用的纸上谈兵。
因此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反响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即是经济发展的历史。
这些关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我读完马克斯· 韦伯的《社会经济史》以后,就更加理解了这两者此中的关系。
韦伯这位伟大的德国有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在书中写道“整部经济史不过就是经济理性主义的历史。
”以“理性化”为经,以社会行动与集体为纬,韦伯在《社会经济史》中编织了他心目中那别开生面的历史图像。
对此,美国有名社会学家帕森斯以前议论到:“在我看来,韦伯是站在西方文明发展的转折点上。
他看到了古老系统的解体,并抓住了它的本质,而这是他同时代的人所不可以做到的。
关于构思科学发展的方向,韦伯做出了比其余任何名人都更多的贡献。
这个新的方向预示了掌握马上到来的新社会的根本义义” 。
介绍完了书的作者,下边来介绍一下书的内容。
这本《社会经济史》主若是讲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由,书上从原始的家计氏族农业组织形态到庄园制,再到前资本主义、近代资本主义等各个期间的经济形态。
以为资本主义之因此发生在西方,除了地中海优胜的地理要素是外在原由以外,资本主义精神是其决定性的要素。
因为直译的原由,这本从图书室借来的书开初读起来其实不轻松,语言有些难懂,但细读几番也不难理解。
下边我就来简单写一下我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笔录与心得。
《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读书笔记模板
2.1宏观层面:政府、经济与社会融合需要更充分 2.2中观层面:城乡、区域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更均衡 2.3微观层面:数据、技术与业务融合需要更深入
3.1大融合之问 3.2融合发展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服务 3.3数智化让融合发展成为可能
4.1系统思维 4.2数据思维 4.3平台思维 4.4变革思维
9.1 “增长”依然是我国当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9.2增长机制转型有赖于数实经济融合发展 9.3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实经济融合发展的核心路径
10.1线上线下消费服务边界融合 10.2数字包容与“数字鸿沟”逐渐弥合 10.3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10.4数智化的络空间治理共同体
第11章数智化驱动城 乡区域融合与一体化
读书笔记
八个字:胡拼乱凑,不如不写。
目录分析
第1章大趋势: 1
信息化、数字 化与数智化
第2章大命题: 2
中国融合发展 面临的时代挑 战
3 第3章大融合:
数智时代的重 要目标和发展 路径
4
第4章数智化的 观念
5
第5章数智化的 技术
第6章数智化的 方法
第7章数智融合 的特征指引
1.1全球技术革命的历史脉络 1.2数智化的新潮流 1.3数智14.2数智化推动区域一体化 14.3数智化创新发展的“嘉善样板”
1
第15章政务服 务高效化
2
第16章经济金 融融通化
3
第17章生态环 境绿色化
4
第18章能源制 造低碳化
5
第19章交通出 行便利化
第21章安全应急数 智化
第20章医疗养老普 惠化
第22章农业农村数 字化
作者介绍
这是《数智化:数字政府、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大融合》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
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在经济社会,商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经济现象.如果我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东西,那么如何利用他们呢?因此,必须通过学习经济和商业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去逐步构建我自己的商业嗅觉和思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经济学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经济学读后感1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 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_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 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经济学读后感2读了《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发!〝我们在经济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把愿望和结果分开来看.愿望是一回事,但愿望曹诚的结果是另外一回事.〞今天我还是想继续就昨天提出的那个荒谬的比喻来絮絮叨叨,因为尽管我嘴上说着那是一个多么荒谬的想法,但在我的内心里,仿佛一直有一个声音在说,顺着这个思路,不断纠缠.辩驳,就能收获些什么.我看到过的每一本经济学相关教材在讲到供给需求的时候总会提到房价这个例子,殊途同归也好还,异曲同工也罢,这本书也没有例外.可惜我至今没搞明白这个问题,我其实挺想知道,那些写书的经济学家或者大经济学家们,他们真的完全搞明白这个问题了吗?比如说,有没有谁能准确地告诉我,现如今北京的房价将何去何从,亦或再直白些,什么时候买个房子最合适?读后感·当然,不会有人来回答我,但凡回答我的,多半也不是什么大经济学家.好吧,也有可能是我的某个师长听到后,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极有可能.我并不同意〝需求是刻画人性的〞这一提法,人性比需求定律复杂得多.这个提法,恕我直言,看着很有道理,但实际只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说服自己的方式,一种自我疏导的方式——对于一个问题,只要你能想得明白,说得通,理得清,不用需求定律也可以.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我觉得这个还是需要结合〝愿望和结果没啥关系〞来看,才算完整.〝经济体系要解决的首要难题是应付变化的问题〞——价格是个有用的工具: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2)指导生产;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这提醒我,工具变量可以应用到现实生活.具体的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去做,我还没有想明白.经济学读后感3翻开《西方经济学》,翻到微观经济学这一章,书中详细而全面地从经济行为的角度介绍了微观经济理论,如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一些更新的微观经济理论,并应用这些理论分析说明了许多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在描述方面,注重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的结合,使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经济现实后面所隐含的经济思想,并且又能学会用理论分析实事的方法,使我们在学习中得益良多.通过课本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很大.(1)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正如美国经济学家J·亨德逊所说〝居民户和厂商这种单个单位的最优化行为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正如萨缪尔逊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行为.(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以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3)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这些总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个量的总和,另一类是平均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当然也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福利经济学.管理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则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还包括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等.总而言之,但就我所学的信息管理专业来看,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我们也主要学习经济.管理.数量分析方法.信息资源管理.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经济学成了我们学习科目中的一大重点.只有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包括今天我所学习的微观经济学,懂得用经济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才算得上一个合格的管理学学生,因此,微观经济学实际上就是一个基础,一个基石,一个让我走得更远,看得更远的铺垫.经济学读后感4从前有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假设一个岛上有1000口人,人与人之间交换物品过活,但有时候你手里用来交换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对方想要的,怎么办?于是人们就用都喜欢的金银作为交换的东西,于是交换方便了.但金银要磨损,携带也不方便,当交换活动频繁时,发现这个东西太繁琐,限制了交换活动,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由岛上的管理者发行一种符号,用它来代替金银,于是钞票出现了.刚开始这种钞票可以随时得兑换金银.大家都很放心,因为钞票就是金银.可是岛上金银的产量太小,当人们的交换活动更加频繁时,钞票不够用了,只能暂停交换.暂停交换的后果就是大家不生产别人想要的东西了,因为虽然别人用,但交换不出去,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济发展减速了.于是大家想了一个办法,成立一家钱庄,这个钱庄是大家的,由钱庄来发行钞票,印出的钞票借给想用钱的人,然后这个人有钱了再还给钱庄.于是银行就出现了.银行的出现,能保证交换活动更持续的进行,大家都拼命的生产,岛上的东西越来越多,银行根据产品的生产数量,不停的印制钞票,以保证交换能更深入的进行.后来人们的交换活动更频繁了,一家钱庄太少了,于是出现了很多钱庄,总要有个管钱庄的吧,于是指定一家钱庄管理其他钱庄,并且钞票只能由这家钱庄印刷,然后通过其他钱庄借给用钱的人,中央银行就这么也出现了.有一天岛上的人发明了船,于是就到处划船跑,发现了另一个岛屿,那上面也有人,也有钞票,也像自己岛上这么活动.但自己岛上生产的东西多,那个岛上生产的东西少,1元钱在自己的岛上能买1斤大米,那个岛上的一元钱只能买半斤大米,于是另外岛上的钱来这个岛上买东西时只能2元换1元才行.于是汇率出现了.算好汇率后,他们开始互相买卖东西到对方岛上,这就是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产需要,使交换活动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由于岛上生产的产品太多了,以至于没法准确估计到底该发行多少钞票,发行多了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么多产品可买,产品就开始涨价,发行少了呢就开始降价,为了保证价格稳定,央行要求各钱庄要把一部分钱放在央行里面用来调节产品的价格,根据价格情况多放和少放.这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可是有一部分聪明人开始怎么才能把钱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边捡了一颗石子,说这个石子值100万快钱,把它卖给了一个人,这个人觉得整个岛上的钱加一起也没有100万啊,怎么办,于是向钱庄借,钱庄也没有这么多钱,于是把印钞机打开,印了这100万,借给了他买了这个石子.然后这个人开始卖这个石子,100万卖给了第二个人,由于第一个卖石子的人把钱花了,所以岛上的钱多了,所以这一百万可以筹集到,多买些产品就有了.但当把这个石子以200万转让的时候,钱庄只能又印了100万钞票,就这样钞票越印越多,可是当这个石子不停的流动转让时,大家并不觉得岛上的钱多,产品价格还是原来的那样.可是当这个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时,大家觉得钱多了,可是如果当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于岛上凭空多出N多个100万来,怎么办,央行最害怕的就是这颗石子没了.它没了岛上产品的价格就会飞涨,就会通货膨胀.那么持有石子的人就绑定了岛上的经济.经济学读后感5一直都听说经济这个名词,但是对它并无感.直到进入大学,选择了经济学的专业,便知道,我和经济的不解之缘开始了.经济似乎是深奥的,自己又是浅薄的,便觉得缘分还是太浅.学校开展了读书沙龙的活动,我开始接触一些经济学类的书-《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我对经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觉得与经济学更近距离,去感受经济的魅力.知道《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时,是因为刚学《微观经济学原理》,朋友说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更便于去学习课程,可以说它不仅是一本细细咀嚼的课外书,更是一本课内书,帮助学习认识经济,分析经济,解决经济问题.相比于《经济学原理》,我更喜欢《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可能是因为名字的差异. 故事一词更想让我去探索它.在读《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前,先看了作者郭凯的简介,对其也是极其佩服.故事类的书有化深奥为浅显的妙用,让大众都能够去接受的初衷.我很庆幸我成为了能接受它理解它的故事迷之一.这本书中,所有的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王二,他拥有不同的身份,一会儿是地主,一会儿是打工仔,一会儿又变成企业老板,他经历了不同的事情,比如:买地.分粮.买票等.王二似乎成为了成百上千的缩影.王二在做出经济决策时,朦胧中也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印象化较深刻的一篇是关于《王二买地和投资性购房的无奈》的文章,能够体现经济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王二是种粮好手,但由于村子的闭塞,粮食只能在村内流通,存放在谷仓里的余粮便很多.粮食堆积,资产受损,于是他用粮食换地,结果地少粮多,地价开始上涨,村里人开始抱怨-王二在吵高地价.再来看我们现在房价以及投资.现代人假设有一笔闲置的资金,他们不愿将钱闲置,而是想要一种安全的稳定的投资.于是便出现买房投资的现象,这便体现了人们的经济决策.但再深入地去思考问题,会疑问为什么造成炒房价呢?难道人们认为的最好的投资方式竟然是买房?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系出现了缺陷,国家是否应当采取措施,带头寻找更好的投资方式,有效地配置资源,缓解房价,达到一定的效果?想要改变王二村里的高地价,可能需要一条通往山外的道路,那么高房价的解决方法便是有更好的投资渠道.这本书用的最多的是类比的修辞手法,如此便能直接了当,帮助我们直观的体验经济与政治,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这些书,通过这次活动,我离经济又近了一步,希望类似的活动可以多多开展.作者郭凯,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电子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专注于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问题的研究,专业方向为国际金融和中国经济,曾就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经济学读书笔记8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2000字
经济学读书笔记2000字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下面是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一经济学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上的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假设都是似是而非的.随着历史学民俗学统计学的发展一个又一个假设被推翻.我们不禁要感叹经济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博兰尼说土地劳力金钱都是虚构商品永远不会彻底实现.历史上从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社群文化生活纯粹以市场供求最大化物质欲望和利润等逻辑来运作甚至能够自我调节的经济体.1"以物易物与交易"等个人行为仅偶尔出现在原始社会.经济学是最强调个人行为的不过人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从来不是以单个人的身份出现的.马克思对物物交换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可惜他把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发展阶段割裂了开来.这样的情况几乎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2贸易并非出现在社区内部它是不同社群之间的外部事物是从群体之间的交易扩展到个人之间的交易.3贸易并不依赖于市场它起源于单向的运送无论是籍着和平或者不和平的手段.市场是所有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第一课但市场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古希腊市场功能主要是通过海盗等非和平手段实现的.4市场存在与否并不是本质上的特征地区性的市场并没有扩张的趋势.古典贸易理论认为若交易效率高到使一国有限人口不足以容纳很高的最优分工水平时国际贸易就会产生.这不符合民俗学的实证研究.5分工并非起源于贸易而是起源于地理的生物的和其他非经济的事实.斯密认为人类独自具有要求相互交换的倾向因为这对个人更有利因此形成了分工.分工程度的高低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但在资本主义兴起以前分工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性别地理因素等原因劳动生产率不同造成了分工.6金钱并非是一项决定性的发明金钱存在与否并不必然造成经济类型在本质上的差异.金钱并不是所有社会必然的产物很多发展到相当高程度的社会群体排斥使用货币.7中古时代乡村与贸易无缘.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贸易也从来不是公平的.贸易的差异是地方实力的体现.8重商主义迫使国界之内的城镇和省份的贸易更为自由并将自治市镇的制度扩展到全国.重商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一国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9 15世纪以前从来未曾有过国家保护政策.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是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形成的.在此之前并没有很明确的国家概念更没有对外封闭的国家保护政策.如日本中国.10垄断是资本主义的常态竞争是特殊和少见的.资本主义的成就是限制市场的产物.积累大量资本的能力依赖于创造垄断的能力而每一次伟大的技术进步都为垄断部门创造了新的生命力."大资本家总是试图做一切事贸易生产和金融.只有染指所有部门他们才有望获得垄断优势.只有二流的货色才会去专攻一门才会是商人或工业家.(布罗代尔)篇二这本《经济学300年》,可谓经济学里的百科全书,前后共87章,讲诉了近百位经济学大师的思想,还在附录里收录了这300年以来所有经济危机的案例分析,以及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简介。
认真对待人治——韦伯《经济与社会》的一个读书笔记
在韦伯看来,魅力型统治是有问题的,但是问题并不在于这种人治无法集中民众的智慧或有其它不民主的因素,关键在于这是一种不稳固的、不能持久的统治形式。15这不仅因为魅力型统治内部缺乏稳定的组织机构和程序、缺乏基于专业技术的职业人员以及它对日常经济活动的鄙视,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没有哪一个社会会总是处于激动人心的革命或变革状态。魅力型领袖“只有在生活中通过考验他的力量,才能获得和保持他的权威。……他必须创造英雄的事迹”。16而一旦社会革命或变革基本完成,社会进入相对平稳发展的阶段,魅力型统治显然就不能适应这种稳定、琐碎的社会发展,势必会常规化。其次,魅力型领袖的个人生命总是会有终结,需要有新的领导人。17如果要继续保持魅力型统治,新领导人就必须有魅力,但是魅力不象财产或职务可以继承或指派的,魅力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东西。如果将魅力同职务等同起来,那么这里的“魅力”就失去了原来的意味。如果魅力型领导的承继是通过某种程序的选举,那么就会产生一套程序和技术,这实际上就在一定程度上将领导人的选择制度化了。如果是由魅力领导人指定继承人或传给子女,这就实际是向传统型统治转化;如果是由信徒选举,那就实际上开了民主的先河,并因此势必逐步走向法理型统治。因此,在韦伯看来,任何魅力型政治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常规化”,导向法理型或传统型的统治,形成事实上即现代的或传统的法治状态。
读书笔记《经济与社会》组织与科层制
《经济与社会》”科层制”读书笔记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科层制,又称为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体现的是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
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按照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① 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 组织成员都具备各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 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
⑤ 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1.权威结构理论1、权力与权威2、三种合法的权威模型“卡里斯玛型” (charisma)权威(魅力型权威)传统型权威合法合理型权威(法理型权威)2.官僚制及其特征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一种层次分明、结构严密、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理想的等级制组织模式。
一、科层制组织的产生现代科层体系的出现,首先是同欧洲中央集权国家联系在一起的,科层制作为国家政治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二元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9世纪后期,英国文官制度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科层制作为一种行政体制正式进入政治领域。
工业革命后,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组织结构日益庞大和复杂,必须以正式科层组织这种高效率的形式才能完成日益繁重的组织目标,至此,科层制组织得以普及和兴盛。
我们可以总结,科层制组织出现的条件有以下几点:1.社会分工的出现2.货币经济的发展3.社会拥有大众化教育4.理性精神的普遍认可二、科层制的理论预设韦伯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
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力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精选8篇)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篇1从中小学管理的现实问题出发,根据杨教授《学校常规管理学》提供的思想武器、理论指导和方法工具,整合一些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智慧,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管理中必须贯彻以下六大原则,紧紧地抓好常规管理学在实践创新主要方面的问题解决。
一、贯彻思想领先的原则,总览学校常规管理规划。
一是要坚持学校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学校管理工作应保证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育人场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使培养的学生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合乎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合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学校管理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来实现的。
三是要坚持思想领先。
学校管理要自始至终加强恩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学校工作,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贯彻内外协调的原则,开展学校公关常规管理。
要把学校视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必须通过内外协调,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尽力排除不利因素,使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在校内外交互影响作用中不断提高。
注意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五种关系:一是学校管理工作与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的关系。
要正确贯彻有关政策法规。
二是学校管理工作和社会各条战线的发展水平、工作状况的关系。
要采取措施,使之相互协调。
三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生家庭以及校外教育机关的关系。
学校要主动利用校外的条件,统一校内外的教育要求和措施。
四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校所在地周围环境的关系。
要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协助学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是学校管理工作与科学理论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工作。
三、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应以教学为主,因为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在完成育人任务中是一条基本途径,它占用的时间也最多。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相关推荐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活中的经济学读书笔记1经济学是用来衡量利益的最大化,从中取得更多的,自己想要的如:快乐,时间,金钱,感情等的一门重要的学科。
即使在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够捕捉到经济学的影子。
读《生“快乐”就这两个字而言,每个人对事物看待的角度不同,当应对同一事物的时候。
比如说:活中的经济学》会有更多的感悟。
物品的得失,感情的追求,吃亏与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因此在旁观者的眼中有多与少的分别,但是在自己心中,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快乐。
旁观者充其量也只是以第三者的目光来看的。
然后把与其心中所想而接近的一种快乐当成是最快乐的。
世界具有多样性,秉除自然环境的因素来说,有很多的“多样性”其实是因为人性的多样性,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造就的。
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对同一事物,每个人又每个人不同的对待态度,有不同的得到快乐的方式。
其实快乐没有绝对的最大值,终极而言,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
当你到达你目的的时候,你就拥有了快乐,拥有了自己就应追求的,属于自己的快乐。
每个人有各自的目标和进行权衡的基本准则。
快乐与痛苦相背驰。
当你遇到的痛苦没有到达你自己痛苦标准的时候,它其实也是快乐,准确地说已经得到了快乐。
那么我认为一个性格多面向的人比性格单面向的人得到的快乐要多。
会有人说不。
那么当应对一件事的时候,假如两个人都没有到达预期的目的。
性格多面向的人是否会退而求其次,降低自己看待这一件事情的标准。
此时他得到的可能,或者必须超过了他退回来的标准。
那他理所应当得到快乐。
而就应单面向的人对自己唯一的目标有唯一的追求。
当失去的时候,他承受的就是极大的痛苦。
当失败的时候,所承受的痛苦不同,要是成功了,他们得到的快乐却是相同的。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姓名:***指导老师:***专业名称:外交学班级:二班学号:**********一、本书逻辑黄宗智先生所著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根据多种档案材料和实地考察,并结合社会学诸多方面,探讨了华北小农经济长期未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形式的原因,并系统总结了西方和日本学者在此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内容丰富充实。
全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包括背景介绍、近代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变迁、村庄与国家政权关系的变迁。
最后一部分主要包含全书的结论。
1.背景介绍这一部分主要从探讨的问题、引用的史料与研究的村庄与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交代研究的背景。
首先是关于中国小农的有关问题的探讨。
何为小农,不同的学者根据小农的不同特点,有自己的不同见解。
西方经济学家研究其类似资本主义企业一面的代表西奥多·舒尔茨精辟地将其论述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在投入现代的机械动力和化肥以前)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做最适度运用的人。
而且,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因此,他认为改造传统农业的正确途径,不是苏联式的改造,而是在保存家庭式农场的生产组织结构的基础上,提供小农可以合理利用的现代生产因素。
一旦有经济利益的刺激,小农便会为追求利益而创新,从而改造传统农业。
而在波普金看来,小农的农场,最宜于用资本主义的“公司”来比拟描述。
作为政治行为者的小农,最宜于比作一个在政治市场上的投资者。
波普金分析说,小农是一个在权衡长、短期利益之后,为追求最大利益而做出合理生产抉择的人。
但是以苏联的学者蔡雅诺夫为代表的对把小农当做资本主义企业家的分析持批评态度的学者认为,小农经济不能以研究资本主义的学说来理解。
因为这种农场不是依赖于雇佣劳动,很难分计为一个个劳动单位的成本。
最重要的是:小农的家庭式农场的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其家庭的消费需要,不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
经济学书籍的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的读书笔记关于经济学书籍的读书笔记篇一:《牛奶可乐经济学》读书笔记第一次拿起《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是因为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我,牛奶可乐怎么会有经济学的学问呢?翻开目录,里面的问题更是使我对这本产生极大地兴趣,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拒却不会亮?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予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为什么dvd和cd的尺寸一样大,但dvd包装盒却比cd包装盒要大得多?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在解释这些各色各样的问题时,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的观点显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学书籍,他曾说道“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
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
虽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些问题,也许就如作者所说急于去书中寻求答案,可当看完以后用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其它的问题时,却会发现经济学已经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前我认为经济学是一个高深莫测的学问,可当我欣然接受它后,他便会成为我的一把利剑,从此思考问题又多了一种角度,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一种体会。
篇二:《巧克力经济学》读书笔记在书店买了本叫《巧克力经济学》的书,读后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才明白原来经济学课也可以像巧克力一样甜。
《巧克力经济学》的作者是法国经济学家安德烈.傅颂,书的原名就是《写给我女儿的经济学》。
作者通过运用轻松、幽默而富有温情的口吻,讲述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理念,如“边际效用递减”、“供求规律”等,并分析宏观经济方面的通货膨胀、货币与银行、利率与金融市尝经济增长、失业、国际经济学、政府与市场等重大议题。
在最后一部分“与生活相关的经济学”中,作者还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婚姻与犯罪问题,非常生动、形象。
记得这学期教我们《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刘秀琴老师讲过:“作为领导干部,需学会健康工作,健康挣钱,健康生活。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3000字
华北地区,位于我国的东北边界。
华北地区自古就是我国的粮食产地之一,特别是中原地区,素有“天下粮仓”之称。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华北地区的小农经济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本文将从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华北地区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探讨。
一、小农经济的传统特征1. 依赖农业生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华北地区的经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农村居民以种植粮食作物和养殖家禽家畜为主要生计来源,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占据着主导地位。
2. 自给自足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农村居民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的方式生活。
他们种植粮食、蔬菜和果树,同时也养殖家禽家畜,自己生产自己消费,基本不依赖外界市场。
3. 劳动密集型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以人力劳动为主,缺乏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农民的劳动和技术水平,因此具有很强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二、社会变迁对小农经济的影响1. 城镇化进程加快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居民选择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对传统的小农经济产生一定的冲击。
2. 农业现代化改革政府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改革,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推广高新技术和农业机械化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对小农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
3. 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许多农村土地开始向大规模农业企业转让,农业生产逐渐规模化经营,小农经济逐渐式微。
三、小农经济的转型与发展1.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许多农民开始从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向现代农业和农村旅游等产业转型,拓宽经济来源。
2. 农村经济多元化在政府扶持和引导下,许多农村居民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如家庭手工业、农村电商等,农村经济逐渐多元化发展。
3. 农村土地利用再生产政府加大对土地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再生产利用,引导农民进行精准种植和生态养殖等,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四、小农经济的现状与展望1. 小农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尽管小农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在许多地区依然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为农村居民提供生计和保障。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社会学,这门研究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学科,犹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理解社会运行规律和人类互动模式的大门。
在阅读相关社会学著作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思考与探索的知识殿堂,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书中首先提到了社会结构的概念。
社会并非是一群人的简单集合,而是有着复杂的层级和组织。
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个部件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特定的作用,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运转。
比如,在经济领域,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配者;在政治领域,有决策者、执行者和监督者。
这些不同的角色和群体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网络。
社会变迁是社会学中另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
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各种变化。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的信息社会,每一次的变革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交流、人口的流动等因素都在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例如,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和获取信息的途径,电子商务的兴起也重塑了商业的模式和消费者的行为。
社会互动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人们在社会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些互动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观念,也塑造着整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
在家庭中,亲人之间的关爱和支持是一种互动;在学校里,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是一种互动;在职场中,同事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是一种互动。
而这些互动的方式和效果,又受到社会规范、文化传统和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谈到社会分层,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社会中的人们并非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是根据财富、权力、声望等因素被划分到不同的阶层。
这种分层现象既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人们努力向上流动。
然而,如果分层过于严重,导致贫富差距过大、机会不均等,就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
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贫困、犯罪、环境污染、性别不平等、种族歧视等问题困扰着现代社会。
这些问题的产生往往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吧。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的经济学读书笔记(通用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近,我阅读了《读懂世界的第一本经济学书》一书,从中学到了许多有关于经济学的知识,深感此书是一本好书,特此与大家。
本书的优点一是在于其语言的朴实易懂,能把经济金融方面的一些专有名词以通俗的语言转化,或是以简单的事例来解释给读者。
二是将经济学的内容分为一个一个小节,每小节的篇幅都不长,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看经济来写经济,这使他不像其他经济金融类那样冗长又枯燥。
所以,对于像我们这样的生来说,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工具书,也可以是学习经济的入门书。
在本书中,我最喜欢名叫《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的那一节。
当今,时常会有报道:“xx研究所声称经济将在xx年赶超xx国家”此类言论屡见不鲜。
在书中明确指出这种对未来经济开展的长远预测是的。
将这种行为戏称为“画今天的饼,充明天的饥”。
长远的未来充满随机变量,经济开展的快慢随着这些随机变量而。
天灾人祸,不可抗力都会影响经济开展的趋势,于是在这种的状态下,对未来的任何长远预测都是不负的。
提到,比长远未来预测好的多的是短期预测,或者说是短期。
有了短期的规划和目标,我们才能脚踏实地地走得稳。
老老实实做今天的饼,总比不着边际地画明天的饼好的多。
所以我认为,国家假设想要经济开展,高喊“xx年超过xx国家”这样的口号是无意义,规划和目标不会把国家经济向前推动分毫。
而是应该清醒地自身经济开展的优劣势在哪儿,该怎样扬长补短,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诚然,经济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引导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序运行,我们有个大目标固然重要,作为研究机构,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力气在刀刃上,用他们的去指引经济开展,他们这些研究机构应该去探索和研究如何促进经济开展的问题,如何能够从根本的机制制度上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经济与社会的知识点政治
经济与社会的知识点政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经济和社会紧密相连,彼此影响,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的走向。
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则扮演着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经济与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和生产关系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基础,影响并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
在现代世界,不同的经济制度会带来不同的社会格局,比如资本主义下的市场经济会带来竞争和利润导向,社会主义下的计划经济则追求社会公益。
社会结构与社会阶层社会是由不同的社会阶层组成的,这些阶层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不同的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权力、地位和资源,这决定着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社会结构的不平等现象是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政治引导的重点。
政治的作用政治权力的来源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是人民的代表。
在民主政治制度下,政府应当为人民谋福祉,体现人民民主意志。
政治权力如果滥用或脱离人民,会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政治调控与社会发展政治在社会中扮演着调控和引导的角色。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法律来引导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政治决策的好坏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节奏。
政治参与与公民责任作为一个公民,参与政治是责任和义务。
通过选举、投票和舆论表达,公民可以参与政治决策,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
政治参与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结语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政治的作用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议题。
只有充分理解这些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参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
希望每个人都能承担起自己的公民责任,为经济与社会的良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读书笔记
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一书有感“内卷化”概念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指的是家庭农场因为耕地面积过于狭小,为了维持生活而不得不在劳动力边际回报已经降到极低的情况下继续投入劳力,以期增加小农农场总的产出;第二层含义,则指的是发展不足的经营式农场和小农经济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特别顽固、难以发生质变的小农经济体系。
对“内卷化”的抽离过程也是从人口因素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回答经营式农场为何发展不起来,而家庭式农场却又能顽强存在的原因过程。
首先,需明确使用雇佣劳动力的经营式农场的生产力水平并不优于依赖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
原因在于:经营式农场在劳动力使用方面效率要比家庭农场高很多(一个劳动力种15-30亩,相对于家庭农场的10-17亩),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够按需要而适当调整劳动力,而家庭农场则不能。
其次,为何华北平原经营式农场的规模多在100亩到200亩之间,经营式农场发展不起来。
其原因是:经营式农场主都是亲自从事田间管理,如果耕地面积超过200亩的话,通常会出现管理上的困难,而雇佣工头的工资则会消耗掉仅有的微薄利润。
拥有耕地面积更大的农场主则通常会利用其他的方法谋利,如经商和放高利贷,从而租出土地,使之成为家庭式农业经营。
即有些经营式农场通过分家制度直接蜕化为家庭农场,或是在达到一定规模之后,通过出租地主制间接转变为家庭农场,经营式农场因此发展不起来。
二十世纪农村经济的加速商品化和小农的半无产化加强了村庄与外界的联系,也使村庄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满铁一东京大学调查的6个村庄,在二十世纪显示出两种主要的演变型式。
以自耕农为主而生活又比较稳定的村庄,在对付外来威胁时表现比较紧密内聚。
反之,村中大部分小农都已半无产化了的村庄,在面临外来威胁时比较容易崩溃,也易于被不轨之徒窃取村内政权。
经济与社会的知识
经济与社会的知识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社会联系紧密,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了解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至关重要。
首先,经济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声誉。
而社会的结构和文化也会对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比如社会的道德观念、法律规范等都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
其次,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对于个人来说也非常重要。
了解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作规律,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财务,做出明智的经济决策。
同时,社会的发展状况也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
只有深入了解经济与社会的状况,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抓住机遇,避免风险。
再者,经济与社会的知识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实践指南。
了解经济与社会的状况,可以帮助个人和组织更好地应对挑战和机遇。
比如在创业过程中,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可以帮助企业家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提高竞争力。
同时,了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有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与信任。
综上所述,经济与社会的知识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学习的重要内容。
只有了解经济与社会的状况,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取得更好的个人和组织发展。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经济与社会的知识,不断学习和积累,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07行管喻娟
第三章统治的类型
韦伯谈到构成统治的可靠基础包括:一就是习俗,即纯粹情绪合乎理性的动机。
二就是利害关系,即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
三就是对合法性的信仰。
便以此把统治分成三种类型: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
二、三种类型的特征
韦伯进一步谈到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三种统治类型。
1、合法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制订章程与规则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
而作为其中的成员就是仅仅服从法,而不就是统治者。
统治者的号令也应就是由以规章制度为取向的。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职务的不同,仅仅就是在事务上服从官职。
她还谈到这种合法型统治就是建立在官僚体制的结构上的,因此也有很多的弊端,如职务的“升迁”只取决于上司的评价、造成规则制度的形式主义等。
2、传统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与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上的,并且也被人们相信就就是这样的。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主与仆的关系,必须服从统治者而不就是规章制度,而统治者也受到来自传统的一些约束。
她们大多就是世袭来得到统治者的权力力。
3、魅力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顷英雄的崇拜与对领袖的信赖的基础上的,就是英雄或领袖的个人献身精神所经给予的。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解释成就是领袖与追随者。
她们之间没有薪金,没有规章,她们依据在同一共同体中的承认来获得统治,她们不存在有经济的关系,只受天职与使命的驱使。
它不就是理性的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感性的。
而魅力型的平凡化到最后也很容易转换成传统型的统治。
三、合议与权力分立
韦伯就是由古至今来讲述合议与分权的,我认为她大致就是从封建制(社会等级的权力分立——官僚制(权力受到机构的限制)——政党(合议原则让集权主义失去一个人的统治)——直接民主(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
机构限制,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权力,因此在权力上会相互制衡。
政党合议,不同的党派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角逐。
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这些统治就是以服务为基本的理念,不以利益为基
础,因此可以称为直接的民主服务。
不过这种只适用于小团体之内,扩大到社会上可能就会被实际的专业官员所操纵。
第四章等级与阶级
作者详细地解释了阶级与等级的概念。
阶级就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所有群体,韦伯把阶级分为三种:一就是有产阶级;二就是职业阶级;三就是社会阶级。
有产阶级就是指占有财产支配权的阶级,她们一般就是指靠吃租息者,包括出租土地地、矿山、设备、船只或具有牲畜、谷物、货币的债权人。
她们损害的对象就是无人身自由人、无产者、负债人、穷人。
与有产阶级对立损害者往往会导致革命的斗争,这种斗争来源于一就是土地出租者与无产者;二就是债权人与负债人。
这种斗争主要在于改变财富的拥有与分配。
职业阶级就是指由货物或劳动效益决定的职业领导阶级。
她们一般就是指商人、海运、工业、农业企业家、银行与金融企业家、具有卓越才能与受过卓越教育的自由职业者(如律师、医生、艺术家)。
她们损害的对象就是工人、学徒、无技术的工人
社会阶级指所有阶级地位的总称。
注:韦伯讲到“从一种阶级地位向另一种阶级地位的过渡,就是十分不同、而且就是不稳定的。
”从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了解到每一次的过渡必然会出现革命斗争,也就出现战争,因此社会的不稳定性根本在于阶级矛盾的最大化与尖锐化,因此财富分配的不平衡就是产生阶级矛盾的基础,而生产资源的占有方式就是阶级矛盾的根源。
等级就是在阶级社会上的不同阶级群体的细分,在不同的阶级地位中根据所占特权的程度不同分为不同的等级。
第八章政治的共同体
一、政治团体的本质与“合法化”
政治团体的本质:作者解释政治共同体就是在一片领土上生活的人准备使用暴力或武力来让生活在这片领土上的人们进行井然有序的统治,或者为了扩大自已的领土而形成的共同体。
它不就是纯粹的经济共同体,不就是以经济为目的的。
合法化:我的理解就就是生活在同一领土上的人为了不受到外来入侵者的侵略,能够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因此就组织了武力来保卫自己的领土,而又为了防止团体内部的背叛,因此共同制定了一些如今来说的法律规章来共同遵守,而掌握暴力的主要人物为了给自己的暴力组织获得存在的必要性就不断地加强民族意识
与领土的完整,以唤起所有人的共鸣,从而达到所有人所共同认定的合法性,这就是一个历史进程的结果。
这些暴力组织在今天以上升到国家的概念,因此它的合法性就是从最初的暴力维护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得来的。
二、政治的社会化发展阶段
第九章统治社会学
第一节统治的结构形式与动作方式
韦伯谈到了两种统治类型,一种就是基础依赖利益上的统治,即利益垄断统治;一种就是依赖权威的统治,即有命令的权力与听从的义务。
前者就是基于对财产的占有或精于市场的技巧;后者则就是无条件的顺从。
因此,韦伯把统治理解为“统治者”或“统治者们”的宣告了的意志想影响其她人(即“被统治者”或“被统治者们”),事实上也正就是影响着其她人的这样的一种行为。
这种行为作为对社会重要程度来说,就就是被统治者已把命令的内容作为她们的行为准则,也就就是她们的理性选择。
因此统治就成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准则。
民主的行政管理。
之所以民主的主要就是原则上所有人都有领导共同事务的资格与命令权力的范围在最低的程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