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佛教弘扬于东亚 (2)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的进程和影响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文我将主要谈谈儒家文化对于离中国最近的一些东亚国家的影响。
首先必须要谈到的就是做为亚洲经济实力最强的日本了,一般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于公元五世纪前通过新罗传入日本的,这与孔子最初创立儒家文化相差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也从国家的发展和运作可以看出来,日本的儒学渗透到了日本发展的方方面面,而从历史的进程中也能够发现,日本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长期引入儒学经典。
我们都知道,一个思想的运用,其核心目的就在于如何能够使自身的统治更加长久,更加稳固,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众多革新,基本上都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
日本大化改新后,首领中大兄皇子以及中臣镰足在中国留学生的协助之下制定了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并在其中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召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是必修科目;后来,江户幕府为了稳定社会巩固自身统治,将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作为宣传手段,并达到了相应的效果;即便是到了促使日本迈入近代的明治维新过程中,明治天皇也将儒学作为倒幕的理论依据,最终完成了革新,带领日本迈入帝国主义的大门。
由此可见,对于日本人而言,儒学的作用是不可言喻的,可以说,没有儒学,就没有日本历史年轮的转动。
但是,日本的儒学和中国的儒学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在儒家思想中,历代的学者都提倡的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还有孝和勇,其中,仁和孝的地位远高于其他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的事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此我就不需要过多的举例子了。
而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最最重视的,是“忠”,著名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建立在忠的基础上的,而且,在日本社会中,有一种特别的制度——养子制度,正是由于这个制度,造成了日本儒家对“忠”字的推崇,无论是日本人的气节、还是刻板、谨慎,归根到底,就是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深深地烙下了“忠”字。
论历史上的“东亚世界”
论历史上的“东亚世界”论历史上的"东亚世界"谢俊美内容提要在西方殖民主义向世界各地扩张之前,在亚洲东部,很久就存在着以中国文明为中心的"东亚世界".中国是东亚文明的"母源和主体",东亚世界是随着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其范围除了现今中国的本土外,还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东亚各国,各民族通过学>--j 和采用中国的文字,儒家文化,政治制度,通过贸易往来,佛教交流等,共同构成以中国文明为纽带的东亚国际社会秩序,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东亚各国同中国保持着特殊的宗藩关系,其形式是定期的朝贡.这是儒家伦理学说中君臣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延伸.这种准封建政治关系虽不平等,但不同于西欧的宗主国与附庸国的关系.l9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资本殖民主义东扩和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破坏,宗藩政治遭到瓦解,东亚世界也随之崩溃.日本曾试图通过武力征服,强行建立由日本主宰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国际秩序,结果遭到了惨败.东亚世界是东亚各国"自律发挥和自我完成的历史世界",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心,是以各国仰慕向往悠久的中国文明所致.中国同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政治上,道义上的承认,和平共处,自然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历史上东亚世界的存在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东亚地区的和平,合作,繁荣,稳定和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关键词东亚世界中国文明儒家文化宗藩政治人们认识世界,往往是先从局部再到整体,即先有对部分"世界"的认识,而后才形成对完整的世界的认识.在西方殖民主义向世界各地扩张之前,在地球上存在着"多极世界".这种"多极世界"往往是以某个地区某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为中心,吸引着周边的其他民族,从而构成一个独特的"世界",它真实地展示了世界各地区不同的,历史悠久的灿烂文明.位处亚洲东部的"东亚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文明世界."东亚世界"的范围"东亚世界"源于"东亚"一词.费正清说:"中国是东亚文明的母源与主体.当欧洲人首次由西向东航行到震旦,日本和印度时,他们很自然地将这些地区通称远东.同样,如果美国人跨越太平洋到达这些地区,也会把这些地区称为远西.不过对当地人而言,这些地区既不是东,也不是西, 更谈不上远,一个较好的术语是东亚,因为它排除了陈旧的欧洲中心主义思想."Q)最早提出并较为系统地论述历史上曾存在"东亚世界"的是日本学者西坞定生.他在《东亚世界的形成》②一文中说:"在近代以前的世界历史中,存在着许多世界, 它们都拥有已经自律性的历史,东亚世界就是其中之一."③西坞认为"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及发展为基轴而形成的","随着中国文明的开发,其影响进而达到周边诸民族,在那里形成以中国文明为中心,而自我完成的文化圈".④他认为:"东亚"至少有四种含义:其一,在地理上指亚洲被高山大漠一分为二的东部地区;在人种学上指蒙古人种(爱斯基摩人和印第安人除外)的栖居地;在文化上则指深受中国古代文明影响的地区.最后159弘箍拳干2005.2一个含义所指最狭,除中国之外,只有日本,朝鲜和越南.他并未把以下两个地区包括在内:其一为中亚地区,特别是蒙古,新疆和西藏,认为该地区游牧民族的历史是通过商业,战争和占领与中国的历史融为一体的.其二为东南亚地区,该地区似乎更多地受到印度的影响,不过近几个世纪以来,与东亚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战略上的联系亦日渐紧密.⑤中国文明又称中华文明,它是以汉民族为主,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东亚世界"的范围实际是指中华文明影响所及范围.就地区而言,笔者认为,它以中国为主体,包括其周边的朝鲜,琉球,日本,安南(今越南)以及苏禄(今菲律宾),暹罗(泰国),南掌(老挝),缅甸,不丹,锡金等邻国地区.今日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的一部分原属于中国,当然在东亚世界范围内.⑥东亚世界的范围是以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而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大的,先内陆而沿江,由西而东,由北而南.各国也是随着中国王朝的动向而推进其历史,并通过这种复杂的政治关系将中国的文物制度输入各自的国家.由于区域民族力量的不平衡,或是由于中国内部原因的影响等因素, 其范围"是流动的,不是固定的".然而不论其如何变动,"以中国为中心"这点是不变的,而中华文化对这一"世界"的影响也是始终存在的.东亚世界虽以中华文明为中心,但在这个文化圈内还存在受中国文化影响而出现的其他诸文化,这种民族区域性文化并未因中国文化而被抹杀,它们具有独自的和相互关联的历史结构,同中国文化保持着协调和发展.这种文化上的互补,共同推动了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东亚世界也不是孤立的,它与不属于东亚世界范围的其他地区,包括"西方世界"也保持接触和交往.明代,中国郑和率领的船队曾到达非洲东海岸,与南亚,西亚世界有着接触和交往.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华,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近代文明,并把中国的文化带到了西方.鸦片战争前,英属东印度公司,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人等同中国经贸往来十分频繁,人员接触很多.至于它们同东亚世界范围内的其他国家,民族的接触,交往更为频繁.然而,这些西方世界160同东亚世界的接触和交往,诚然也对中国乃至对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带来影响和变化,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动摇和改变中华文化左右东亚世界的牢不可破的地位,"其影响并未造成中国文化的变质","相反,流传进来的西方文化和南亚文化,如佛教等与中国文化同化,进而成为中国的诸文化,传播于东亚世界",因此,东亚世界的"完结性" 仍然"持续着".⑧"东亚世界"的形成"东亚世界"的出现不同于近代资本殖民扩张,它不是通过暴力非法强占和文明移植,而是通过和平的方式自然形成的."东亚世界是以文化圈而完成起来的世界","它本身具有自律的发展性"⑨,它是诸多因素结合而成的.在西方资本殖民扩张主义未控制东亚之前,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是东亚地区文明程度最高,生产力水平最高的国家,一直为周边地区的国家和民族所仰慕钦佩.在大一统的中国形成过程中,中国封建社会先进的生产力,生产技术先于政治而影响周边国家,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铜器以及水稻栽培技术先后传人朝鲜和日本,引起了这些地区社会的巨大变化.因此,概括地说, 中国同这些周边国家和民族是通过文化,宗教,政治,经济交流等途径来保持接触和联系的,使"周边诸民族由未开化的阶段演变到文明阶段"⑩. 在文化方面,首先表现在文字的使用上.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中国人创造的.正如费正清说的那样:"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有一部分应归功于他们的文字."qD但汉字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不仅使用于中国本土,而且还传到了与中国文字语言有别但还不知道使用文字的周边国家和民族, 如朝鲜,越南乃至日本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东亚文明更有赖于这种语言对汉字的热爱与尊崇, 成为联结东亚各国的坚固纽带,直到一个世纪前, 朝鲜,越南和日本的大部分书面材料都使用汉语文言而非本民族的文字,甚至今天中,日,韩三国的知识分子犹能认得对方书面材料中的好几千字,尽管这些字的读音并不一致."@日本用中国论历史上的"东亚世界汉字的偏旁,发明了片假名,但也大量使用汉字. 如"《万叶集》假名,吏读所示,必须用特殊的汉字来表现"0.日本"自孝德以来凡八省百官之设,租庸调之赋,礼乐行政之大,一以唐为师.汉学倡于王仁,佛学来自百济,程朱阳明之绪大昌于明季,惟其不耻相师,故能洗筚路蓝缕之风,蔚然成为东方君子之国"@.宋代,中国印刷术有了很大进步,宋朝印刷的大量书籍,经过海上贸易,而行销流通于东亚各地,陶瓷艺术,生产技术也传人朝鲜,日本.南宋的朱子学传至朝鲜,其后成为李朝的国学.日本镰仓末期朱子学传至日本,又成为日本朱子学的基石.锁国下的日本,以长崎为门户,输入清朝的文化,成为最高的文化受益者.这样做的结果,便利了东亚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之间相互表达意志,相互交流,也使中国的文化, 学术,思想在东亚世界得以广泛传播.通过这些途径,中国在客观上自然而然地成为东亚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文化上的第二个表现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东亚世界内各民族,国家所接受,并成为这些民族,国家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中如孔孟的着作通过汉字为媒介,传到了中国周边的国家和民族.儒教传人日本是在应神天皇初年,"儒教之说与日本民族之习性多相符","凡精神诸要质熔铸陶冶日本民族之性格者,以儒教之部为最大".0由于汉字及儒家思想文化关联到每一个民众的生活,因此又形成了东亚地区独特的文化生活,从而强固了东亚世界.从这层意义上讲,东亚世界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世界.在宗教方面,道教是在中国本土形成的,它倡导老庄清净无为的思想.佛教则来自印度,经中亚传到中国,再从中国传到朝鲜,日本.在宋朝,佛教传至高丽后,义天大师根据华严教义创立了华严宗.五代十国时期华严经义失传,义天渡海来华送经,成为中朝佛教交流史上的佳话.佛教传到日本后,实行本土化,促进了镰仓新佛教.佛教还从中国的南部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从四世纪到九世纪,这段历史时期可以称之为中国和东亚的佛教文化时期,在此期内,佛教传遍了整个亚洲大陆,使该地区获得某种空前绝后的文化凝聚力"0,成为"东亚和南亚各民族共同的文化纽带"⑥.与佛教传人的同时,与之相关的建筑,绘画艺术,音乐,雕刻也相继传人这些地区.在整个东亚地区可以说是形成了一个"东亚佛教圈"的文化圈.宗教信仰的趋同,各种佛典的释书,经义,促进了东亚地区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 在政治方面,作为文化圈的东亚世界,实际同时也是政治性的东亚世界.在东亚文化圈内,许多国家,民族仿效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令,建立近似于中国的政治机构和制度,朝鲜,越南的封建君主专制王朝在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翻版.公元六世纪前后,"东亚一些国家几乎全盘搬用了唐朝的政治和文化模式"@. 朝鲜半岛几百年问均受到唐朝很大的影响.再如南亚的锡兰(今斯里兰卡)于668年建国后几乎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唐朝.日本在公元六,七世纪对唐朝的学习更是显而易见,大化改新采用了中国完备的以皇帝为至高无上的政治体制,律令制成为其支配体制所采用的制度.这种政体共同构成了"东亚世界政治体制一体化的特征".后来西方学者称它为东方专制主义.在经济方面,中国同东亚地区早已建立海上和陆上的交通贸易往来,"日本,朝鲜,南中国地区等均含在其市场圈内".宋代,宋钱不仅在中国流通,而且在东亚世界各地也作为市场圈的通货而流通着,并进而越过南海地区到达非洲沿岸.清代,代表当时中国产业界的物产如湖丝,经由所谓的白丝贸易,成为日本绢织物业最佳原料.0海上贸易,海外市场强化了中国作为东亚世界的中心地位.由于东亚世界以中国文明为中心,东亚各国的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等具有共通的性质,所以它能长久地存在.此外,留学生的派遣,经济交流,使者的定期朝贡活动等,也是中国文明在不同时期在东亚各国得以保持延伸,传播的原因.东亚世界最早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王朝出现之后,后经两汉"封建制与郡县制的组合,对周边诸民族首领加封王号而成为其属国"∞得到了巩固,到南北朝时正式确立.唐,宋以后逐渐延续下来,一直到18世纪末161江癌干2005.2宗藩政治遭到彻底破坏,前后存在了近两千多年. 东亚世界形成之际,东亚各国,各民族则具备了世界秩序的理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东亚世界是"超越了时代的世界上最早出现和存在已久的"以中华文明为纽带的东方国际社会秩序,是政治, 经济和文化共同体."东亚世界"的维系东亚世界既以中国文化为中心,因此,它的维系自然也是通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与周边国家, 民族之间建立某种特殊的政治联系来实现.这种联系,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宗藩关系,或叫藩属关系.又因它是通过朝贡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有时也称朝贡关系,或朝贡制度.宗藩包括藩部和属国两部分.藩部属于中国,是中国的一部分,如新疆,蒙古,西藏等,其疆域包括在中国版图内,其行政系统属中国中央政府管辖,其内部事务纯属中国内政,不容外部势力染指.属国虽属东亚世界范围,但其领土不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它有自己独立的行政系统和政治制度,它与中国保持着一种从属的关系.这种从属关系是以儒家伦理思想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政治权力学说,在对外关系方面的运用,是"三纲"中封建君臣关系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延伸.根据这一理论,中国作为宗主国与周边属国是一种以大字小, 以小事大的封建政治关系.对属国而论,尊奉中国为上国,"奉正朔,求册封,定名分",取得中国的承认和保护,即可名正言顺地去统治;对中国而言,则以属国为屏藩,维护天朝的安宁.宗藩关系是"夷夏"混一的大一统关系的演变,是一种封建政治联盟.宗主国与属国疆域分明,对中国而言,既不图谋其土地和人民,也不干预其内部行政.彼此的关系是"从属但没有控制","他们之间的接触大部分只是仪式".①这些"属国只要照儒家的模型生活,并履行他们的义务,遵行有关的礼仪制度,这些国家大部分是自主的".而且,若属国遭N~'I-来侵略或内部发生骚乱,中国则行字小存亡之道,维护其安全,以尽其对属国的义务和责任.如明代嘉靖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鲜,明朝出兵援朝,打败了日本侵162略军.又如近代,法国入侵越南,中国出兵援助越南;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一手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出兵援助朝鲜等,都是很好的实例.在反对外来侵略和维护东亚世界安全与稳定这一点上,中国同周边国家,民族的利益是一致的.朝贡是"儒家化了的国家关系的体现","既是外交礼仪制度,也是通商贸易制度".通过定期的朝贡,保持东亚世界各国,各民族与中国长期稳定的和睦相处的关系.根据这种朝贡制度,在清代, 同中国保持这种关系的国家有琉球(3年朝贡两次,福州设有琉球馆),暹罗(3年朝贡一次),朝鲜(4年朝贡一次),越南(4年朝贡一次),尼泊尔,不丹,锡金(5年朝贡一次),苏禄(5年朝贡一次),缅甸(10年朝贡一次),南掌(10年朝贡一次).关于日本,在中国后汉时以朝鲜的乐浪郡为媒介,间接接受中国王朝的影响,光武帝曾将金印赐予倭的一个小国"奴国".三国时,魏与朝鲜,日本发生接触交往,倭女王卑弥呼由魏王册封为"亲魏倭王". 公元313年倭王统一日本,接受南北朝时南朝的册封.公元6世纪后,日本从中国王朝的藩国地位脱离,有意做对等的国家,但对中国文物制度的赞仰却逐渐强化.到了明朝,日本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由于接受明朝册封而为日本统治者,并获得了与明朝贸易的权利.事实上,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皆是海洋,远离欧美而邻近中国,加上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作为东亚世界中心的中国.宗藩中的朝贡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准封建关系的制度,是一种封建的不平等的国际关系. 但它不同于欧洲资本主义前期宗主国与附属国, 被保护国之间的关系.在欧洲封建主义时代,封建主是附庸国的宗主,封建制度消灭后,宗主权成为宗主国对附庸国在国际上的权利.在国际上, 附庸国主要是由宗主国来代表它.而中国与周边属国的关系则不是这样,在国际上,它不代表属国,属国在承认自己是中国的属国的同时,可以以一个主权国家同外国签约,这在琉球,越南,朝鲜,缅甸等国的对外关系中表现得十分清楚.定期朝贡虽说是政治外交活动,但也是学术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每次使团来华,成员中除论历史上的"东亚世界"了政府官员外,还有很多学者.在华期间,他们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与中国学者交流,归国时购买大批中国书画,典籍,政治文书等带回国内.至于留学生更是如此.使团在带来贡品之外,还携带大宗货物来华贸易,归国时除了中国皇帝的赏赐外,还带回许多中国的特产乃至生产技术.使团往来的公文全用汉字,所行礼节全采用中国的礼仪规定.朝贡制度就是这样将中国与周边东亚各国之间的政治,文化,经贸往来联动起来,将中国文明扩散到东亚世界的各个地区."东亚世界"的崩溃19世纪90年代,东亚世界遭到彻底崩坏而不复存在.其崩坏消亡的标志是中国同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宗藩关系的丧失.造成东亚世界崩坏消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西方资本殖民主义的侵略扩张.早在16,17世纪时,东亚世界就有西班牙,荷兰,葡萄牙的商船出现,"这个世界逐渐有异质的外客, 但尚未破坏这个世界的自律性而延续着","东亚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崩坏,是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波及这个世界的时候.此后不只是东亚世界崩坏,而且地表上所有的各个世界都崩坏了, 原先并存的各个世界转化统合为一个世界"∞. 19世纪上半期,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到东亚,通过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打败中国,强迫中国割地赔款,并剥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将中国周边的国家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纳入西方世界的国际秩序,而后用近代西方世界的价值体系,政治标准和殖民制度来规划东亚地区,按照他们的观念来改造东方,使东方服从西方,最终把东亚世界变为西方资本主义的从属部分.其次,来自东亚世界内的日本的摧残和破坏.在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进行殖民侵略扩张的过程中,后起的日本通过所谓的"维新改革"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本来就是东亚世界的一员,是在中国文明的润泽下发展起来的,但明治维新后却把琉球,朝鲜,中国等其他东亚世界各国作为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标.早在19世纪80年代日本就抛出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侵略分子山县有朋在1882年的《军备意见书》中明确提出"欧洲各国与我国相互隔离,痛痒之感并不迫切", 作为日本的假想敌国,并与日本相对抗的是中国.④日本的"亚洲大陆扩张论"和日本对东亚各国,各民族的疯狂侵略,极具破坏性,1874年出兵侵略我国台湾;1879年日本悍然吞灭了琉球;此后把矛头指向朝鲜,继续侵略中国,加速了东亚世界的崩溃.西方资本殖民主义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仅给中国自身带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而且也动摇和削弱了中国作为东亚世界的中心地位.在西方和日本破坏东亚世界秩序的过程中,中国曾进行了多次顽强的抗争.1900年l1个西方列强一起对中国发动战争,这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随着一次次抗争的失败,中国自身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中国既不能保护自己的本土免于外患,自然也无法给属国以有力的保护.尽管如此,毕竟属国的存亡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安危,在支持属国抗击外来侵略和维护对属国宗主权的目标下, 中国还是对属国履行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884年的中法战争,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都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为此,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战争的失败加重了中国社会危机,最终导致了东亚世界国际秩序的崩坏.再次,与西方文化的催化有关.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在对东亚各国殖民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界观,价值观,引发和催化了东亚世界的民族觉醒,并由此引起了种种社会变化.如朝鲜金玉均的开化党希图脱离宗藩政治而求国家自主,无疑代表了近代变局刺激下的合理愿望.又如中国自身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维新变法等等,这些同样造成了东亚世界传统秩序的动荡,加速东亚世界秩序的瓦解.日本明治维新之际,"致力于新文明开拓者,以儒教之徒为多",日本在吸收西方文明的同时, "将中国儒家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与之结合而成功地加以利用"④.可以说,没有中国文明作基奠,就没有日本的近代化.但是,到了19世纪末, 日本由于对东亚各国的侵略步步得逞,特别是自163江箍拳干2005.2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后,错误地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狂妄恣肆,不可一世,编造出所谓的"东亚文明转移论",胡说:"东亚文化的中心已经从中国移到日本,所以日本人应该主宰中国,应该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国试图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的"东亚秩序"——"大东亚共荣圈".日本试图构建以日本为中心的新"东亚秩序"始于甲午战前,当时日本流行"日本国土狭窄,资源缺乏,人口过多,因此,日本人为了民族的生存,。
儒家思想对东亚社会的影响与传播
儒家思想对东亚社会的影响与传播在东亚地区,儒家思想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文化传统,对社会的影响力深远而广泛。
这篇文章将探索儒家思想对东亚社会的影响与传播。
首先,我们将讨论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随后,我们将探究儒家思想在东亚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
最后,我们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传播到其他地区,并影响其他文化。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传统东亚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儒家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稳定与和谐。
孔子强调了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即人们应该以互相尊重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人。
另一个核心概念是“礼”,表达了社会成员之间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些核心理念对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东亚社会中,儒家思想的具体应用和实践可以在许多方面看到。
首先,教育系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的教育强调道德和人类关系的培养,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学生被教导要尊重师长,遵守道德规范,并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其次,儒家的家庭观念在东亚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被视为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单位,儿女应该尊敬父母,尊重长辈,并继承家族传统。
此外,在政治领域,儒家思想强调了君主的良好统治和善政。
长期以来,东亚的统治者都试图通过儒家思想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儒家思想不仅仅局限于东亚社会,它在历史上也传播到许多其他地区,并对其他文化产生了影响。
儒家思想最早通过朝鲜半岛和日本传入这两个地区。
韩国和日本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价值观在当地社会中得到广泛接受和应用。
在近代,儒家思想还传播到了东南亚和世界其他地区。
尤其是中国的华人社区保留了儒家传统,并将其传播到许多国家,包括越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
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在这些地方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与当地文化融合。
总结起来,儒家思想对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反映了传统东亚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如亲情、孝道、社会和谐等。
儒家思想在东亚社会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体现在教育、家庭观念和政治领域。
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中的传播
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中的传播随着中国崛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人开始对东亚文化和哲学进行研究和探讨。
其中儒家思想作为东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韩国、日本等国家都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哲学思想、传承发展等方面介绍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中的传播。
一、历史渊源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其始祖为孔子。
孔子所建立的儒家学派以“仁爱之道”、“礼制之治”、“中庸之道”、“笃行致远”为主要思想内容,与道家、墨家、名家等其他学派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了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在内的一系列经典著作,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哲学思想儒家思想在哲学思想上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的内在精神可以与宇宙之中的精神相通,有着无法衡量的价值和尊严。
同时,儒家还把个人的命运归结为道德上的取得和失去,对于诸如生死、疾病等客观存在的问题相对漠视。
此外,儒家思想更是强调“仁爱之道”,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以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为重,而不是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行动。
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力。
三、传承发展儒家思想不仅在中国,还广泛传播到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
在韩国,儒家传统与佛教文化一并成为了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重视儒教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性,韩国政府将韩国儒教大学改名为成均馆大学,成均馆学院建立了一个儒学研究中心,为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日本,儒家思想受到了日本文化格局的深刻影响,在日本建国之初,大量中国学者被招入日本,将儒家思想的精髓植入日本的文化血脉中。
受此影响,日本形成了一种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责任综合在一起的道德观念,使得日本的社会生活更注重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
总之,儒家思想在东亚国家中的传播离不开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学者的努力和探索。
这种思想体系充满人文关怀、尊重人格和推崇传统文化的特点,正是东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宗教文化融合
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宗教文化融合佛教作为一门灵魂的指南,在东亚地区流传已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东亚地区逐渐与当地宗教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东亚的传播过程以及宗教文化融合的现象。
佛教传入东亚地区可以追溯到大约2000多年前。
最早传入的地方是中国,之后扩散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地。
佛教传播到东亚地区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佛教吸收了当地宗教文化的精华,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佛教体系。
特别是在中国,佛教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道教、儒教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
佛教通过与中国哲学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面貌。
例如,中国佛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禅宗的修行和禅绘的艺术表现,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的宗教文化融合可以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过程。
在日本,佛教也与当地神道教和山岳信仰形成了一种有机结合。
日本的佛教寺庙往往与神社相邻,形成了独特的“佛教和神道教共存”的景象。
佛教在日本的传播过程中,与当地民间信仰的融合导致了不同的佛像造型,例如日本特有的阿弥陀佛和如来佛像。
这些佛教艺术品展现了佛教在日本的宗教文化融合。
朝鲜地区的佛教也呈现出了独特的传承与宗教文化融合。
朝鲜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当地的儒教和民间信仰,形成了以实践修行为核心的宗教形态。
朝鲜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也与中国和日本有所不同,体现了当地宗教文化的特色。
越南地区的佛教也是东亚佛教文化的一部分。
越南因地处东南亚,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印度和中国的双重影响。
越南佛教注重佛法的学习和实践,同时融入了当地的儒教和道教观念。
越南佛教香火旺盛,寺庙建筑也与其他地区有所差异,展示出越南佛教的特色。
综上所述,佛教在东亚地区的传播与宗教文化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佛教与当地宗教文化不断交流、吸收、融合,使佛教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佛教文化。
儒家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交流——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例
中外互鉴 |儒家文化在亚洲的传播交流——以东亚和东南亚为例□陈颢赵文姬/文儒家思想哺育了华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明,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东亚和东南亚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研究探索儒家文化传播,有助于打造中华文化的名片,让世界上更多人认识中国、了解中国。
中华文化悠久绵长,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有着诸多璀璨的明珠。
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国民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和发展基础。
在这些流光溢彩的明珠中,儒家文化熠熠闪光。
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在中国政治、历史进程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儒家文化更是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东亚和东南亚也有着相应的发展。
据考证,儒学的传播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有些国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甚至将儒家文化推崇到极其重要的位置。
在今天发展的情况下,研究探索儒家文化在东亚和东南亚沿线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传播的历程和影响1.1日本《日本书纪》是最早记载儒家文化在日本传播情况的书籍,这部日本最早的正史中说:应神天皇16年(大约是公元285年),百济的博士王仁赴日,做了太子老师,学习中国文化。
据记载,王仁带去了十卷《论语》在日本传授。
到了日本飞鸟时代的推古天皇时期,从公元593年开始,圣德太子被任命为摄政,吸收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众多思想,推行改革。
圣德太子制定了名为“冠位十二阶”的冠位制度,引用了儒学的五德来区分官位高低。
以才能而非门第来选拔任用人才,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推行“宪法十七条”,提出“和为贵”“崇君”等思想,强调了君臣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
在“宪法十七条”中广泛地引用了儒学典故,从那时起到现在,儒家文化便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的发展。
到了大化革新时期,日本通过派遣遣唐使开始全面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学制,并开始推行社会政治和经济改革。
在此时期提出的各类改革措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也渗透到了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很多地方开始建造孔庙,论语也被尊为圣典。
东亚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的传承与发展
东亚的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的传承与发展东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将人际关系、社会伦理观念视为核心,并对社会秩序、家庭价值观以及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亚地区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承儒家思想的实践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最重要的传统思想之一,其核心理念包括仁、义、道德、礼制等。
在东亚各国,特别是中国、日本和韩国,儒家思想一直被视为公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都是国家的官方思想。
在日本和韩国,儒家思想也深深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中。
儒家思想的传承主要是通过教育体系来实现的。
在东亚地区,儒家思想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会学习儒家经典文化。
这样的教育传统使得儒家思想能够代代相传,并深深植根于东亚社会。
此外,儒家思想还通过社会习俗、家庭观念等方面的传承来实现。
在现代社会,儒家思想的传承也在不断进行着。
许多东亚国家的政策和法律都与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一致,例如关注社会和谐、尊重长辈、重视教育等。
此外,儒家思想也对商业伦理和领导力发展产生了影响,在企业管理和政治领导层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儒家思想与社会伦理观念的发展尽管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有着广泛的传承,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快速变迁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儒家思想也面临一些挑战。
传统的儒家观念强调的是等级秩序和家长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性受到了质疑。
儒家思想的发展和适应既是传承的一部分,也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东亚各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以及强调人权等举措,试图在传统儒家观念和现代价值观念之间找到平衡点。
日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将儒家思想融入了法律和政策制定中,以确保其价值观的延续。
韩国则通过多元化的社会运动和公民参与来推动儒家思想的演变。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也面临着与其他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东亚地区也接触到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对于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和理解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佛教在东亚各国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东亚各国的传播与影响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后,在东亚各国逐渐传播开来。
佛教的传播与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还涵盖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播历程、对社会的影响和佛教文化的独特性等方面,探讨佛教在东亚各国的传播与影响。
首先,佛教在东亚各国的传播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在中国,佛教最早传入的是西域,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佛教经过河西走廊传入中国内地。
初始阶段,佛教在国内的传播并不顺利,受到了道教、儒家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但随着唐代的到来,佛教逐渐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推广,成为了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
在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家,佛教也是在类似的历史背景下传播开来。
其次,佛教对东亚各国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崇尚“菩提心”和“慈悲”,倡导人们放下物欲、修行自证。
这种思想观念在东亚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对社会道德的提升和人伦关系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佛教强调个人内心的修行和解脱,对个人心理健康的维护也有一定的帮助。
因此,佛教在东亚各国奠定了一种比较宽容、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社会和谐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佛教在东亚各国的传播还带来了一些独特的文化现象。
例如,佛教寺庙作为信仰场所和文化中心,在东亚各国广泛存在。
这些佛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一种特色的文化景观。
此外,佛教文化中的佛像、经典、佛教艺术等也在东亚各国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日本的禅宗茶道就是将佛教禅宗与茶道相结合,形成了富有东方哲学意蕴的茶道文化。
这些佛教文化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东亚各国的文化内涵,也使其在国际间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佛教的传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僧尼遵循佛教戒律,世俗人士则对佛教教义存有误解,导致了佛教寺庙成为权贵世家的富贵殿堂的现象。
这一现象出现在东亚各国,对佛教的形象和精神内核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此外,佛教在东亚各国的传播也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一些变异和民俗化的现象,有时佛教与其他宗教进行了混合,使得传统的佛教教义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
儒家思想在东亚的影响与传播
儒家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
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 年的发展,成为东亚地区的主流 思想之一。
儒家思想对东亚地区的政治、经 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通过丝绸之路、海上丝 绸之路等途径,传播到东亚其他 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越 南等。
儒家思想强调“忠孝”,提倡忠 诚孝顺,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家庭 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儒家思想强调“礼义廉耻”,提 倡遵守道德规范,有助于维护社 会秩序。
儒家思想强调“中庸之道”,提 倡适度、平衡,有助于处理人际 关系和矛盾冲突。
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中注重员工的个人发展和福 利
儒家思想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儒家思想对东亚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现代化进程 中的传承与发展
儒家思想对东亚现代化进程 中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东亚现代化进程 中的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影 响
02
儒家思想在东亚的现代价值
章节副标题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启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提倡关 爱他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儒家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 影响,不仅限于东亚地区,还对 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和思想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与机遇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差异,可 能导致儒家思想的误解和误译
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 值观念不同,可能导致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 和传播效果受到影响
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与世界影响
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与世界影响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东亚文化逐渐成为世人关注的重点之一,其中又以东亚儒学的底蕴最为深厚和独特。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学派,曾经影响着整个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思想文化,塑造出了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伦理。
本文将从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和世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东亚儒学的思想特点1. 尊重传统,强调敬祖思想儒家思想强调尊重传统,重视文化传承。
在传统儒学里,祖先的地位尤为重要,弘扬敬祖思想,认为敬祖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基石。
因此,东亚许多地方在家族制度上便高度重视祖先和家族的传承。
同时,对于国家和官员也强调对祖先先贤的敬仰和效仿。
2. 注重人的本质,倡导“仁爱之道”儒家思想尊重人的本质,认为每个人在出生时都具备一定的天赋,但只有经过教育、修养才能真正成为有用之才。
儒家倡导“仁爱之道”,即人际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恤和帮助。
这种思想影响非常深远,使得东亚文化呈现出许多相似和和谐的特点。
3. 强调礼俗,推崇儒家经典儒客思想注重礼俗,认为行为举止应当符合公共道德准则。
儒家提倡“礼”的观念,注重人际交往,倡导和谐相处。
儒家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富含道德哲学思想,在东亚许多地方都被奉为经典,对东亚文化的传承广泛而深远。
二、东亚儒学的世界影响1. 铺就东亚文化之路东亚儒学思想的影响已经扩散到整个东亚地区,成为东亚文化的基石。
其中,孔子六经被引入日本和朝鲜后,逐渐演变为“大成之道”和“朱子学派”,深受两国人民的推崇。
同时,东亚各国在一些重要的文化节点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如汉字、忠孝文化等便深刻地影响着东亚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2. 促进文化融合儒家思想在东亚地区得以广泛传播后,成为东亚地区文化融合的主导力量。
儒学思想强调人际交往、道德修养、家风家训等许多现代社会中仍然十分重要的元素。
在儒家思想引领下,东亚文化出现了许多相似之处,推进了东亚的文化融合,促进了东亚文化的发展。
佛教文化对于东亚文化传播的影响
佛教文化对于东亚文化传播的影响佛教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充满着智慧的信仰系统,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国家它已经传播了数千年的时间。
佛教文化对东亚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涵盖了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社会和政治等多个领域。
在本文中,将探讨佛教文化对于东亚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是佛教的宗教意义。
佛教在东亚地区已经发扬光大,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接受佛教的一些信仰和教义。
佛教在东亚地区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与本土文化相似,如道教和儒教等,都强调个人道德和信仰的重要性,而佛教中的“因果业报”等概念也与儒家的“天命”有着一定的联系,容易被当地人所接受。
佛教的一些基本理念,如无常、缘起、法界等也凸显了东方思维的特质,尤其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关注的人文主义和崇尚自然。
其次是佛教的哲学意义。
佛教的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它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世界、人类和生死等命题,对于东亚文化的哲学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例如,佛教中的“八正道”等思想对中国的儒家文化和日本的“道”哲学的影响极大,这些思想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立和超脱尘世,与中国和日本的古代哲学思想有种种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佛教的“空”的哲学思想也对东亚文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唐代和明朝时期,佛教文学和绘画领域中流传着大量精彩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佛教的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华文化艺术的珍藏。
第三是佛教的文学和艺术意义。
佛教的文学和艺术影响非常广泛,它跨越了东亚文化的整个发展过程。
在中国,佛教文学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汉代。
《法华经》和《楞伽经》等是中国古代佛教文学的代表作品,它们的影响从中世纪一直延续到现代。
在日本,佛教文学、诗歌和戏剧也有着极高的地位,这些作品往往受着宗教和哲学的影响,表现了东亚文化的特色。
在艺术领域,佛教艺术作品涵盖了从雕刻、绘画到建筑的各个方面,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意境和主题均饱含着佛教思想和文化艺术的精髓。
佛教文化和艺术思想对于东亚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佛教在东亚传播的艺术与文化
佛教在东亚传播的艺术与文化东亚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该宗教的传播在该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艺术与文化传播对东亚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塑造了东亚国家的独特特色。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东亚传播的艺术与文化,并探索它们对于当地社会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艺术在东亚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的艺术包括佛像、佛画以及佛教艺术形式等。
佛像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和姿势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故事。
佛像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往往需要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制作才能完成。
这些佛像在传播中被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地区的寺庙和信徒,从而帮助佛教在东亚地区扎根。
佛画则是以绘画形式表达佛陀和其他佛教圣贤的形象,它们通过色彩和线条的运用来表达宗教的教义和情感。
佛画在东亚地区广受欢迎,成为了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手段。
其次,佛教的文化传播在东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文化是佛教教义的传播载体,包括佛经、佛教音乐、佛教诗歌等。
佛经是佛教的核心经典,它们被翻译成当地语言并广泛传播给信徒。
佛教音乐则是以音乐形式来传达佛教教义和信仰,它们被用于佛教仪式和庆典。
佛教诗歌则通过填词和演唱来表达佛教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文化形式的传播促进了佛教信仰在东亚的扩散,并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艺术与文化传播对东亚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艺术和文化传播促进了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通过佛教的传播,东亚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化得以互相沟通和学习,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其次,佛教的艺术和文化对于东亚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教义强调慈悲、智慧和记念,这些价值观在东亚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对社会和个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佛教的艺术和文化传播对社会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宗教信仰的普及带来了对个人修养和精神安慰的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尽管佛教传播对东亚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转型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佛教的传播与影响。
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凭借其独特的哲学与教诲,对社会与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在东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本文将探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佛教传入中国是从公元1世纪开始的。
当时大秦国汉武帝派遣多精进入中亚传教,并且有少数中亚的佛教传教士也来到中国,但佛教最早在中国留下的记载是在东汉末年。
据《华严经》记载,当时一位名叫前白像的印度僧人把佛教的教义传入中国,开始了佛教在中国的漫长历程。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开始融入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佛教传入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1.佛教学派的分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鼎盛期共兴起了七大宗派,它们分别是:律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真言宗和禅宗。
这七大宗派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禅宗是由南北朝时期的神秀提出的,切实体现了中国佛教的特色。
禅宗不推崇学习经典,而是更注重内心修为的追求,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去达到顿悟的境界。
2.佛教与文学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文学,艺术等领域也有所影响。
在文学领域,佛教与文学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
如《妙法莲华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艺术价值的一部佛经,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在艺术方面,中国古代佛教艺术本身就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支重要的艺术流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原有的艺术流派相互结合,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艺术风格。
如著名的洛阳白马寺、法门寺和云冈石窟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出代表。
3.佛教与哲学思想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
佛学尤其是禅学对中国儒道的理论思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理论中的破除无常,顿悟真理等思想,与中国儒学中的物我不分,致良知,物我合一等有相通之处。
东亚古代宗教文化的研究与比较
东亚古代宗教文化的研究与比较东亚古代宗教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历史魅力和文化特色的文化之一。
它牵涉到众多的文化元素、信仰和观念体系,不仅对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上其他文化和宗教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东亚古代宗教文化的研究和比较,进一步了解东亚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一、古代宗教文化的来源和演化在东亚的古代历史中,道教、佛教和儒教是三种主要的宗教。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和灵性升华、修炼精神境界,佛教强调无常、无我和涅槃,儒教注重人的修养、礼仪与伦理道德,三种宗教各有不同的特点和信仰模式。
在这些宗教的背后,是东亚古代文化独特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道德经、易经、中庸等等,涵盖了从宇宙、时间、人性到处世方法的诸多方面。
古代宗教文化的演化源于东亚古代社会变革,列举一些例子,比如中原地区的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华帝国的建立、战国与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形态; 这些背景下,各地区经济状况、人文环境、政治制度等各不相同,也就培育了东亚古代各自独特的文化风貌。
同时,随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各类文化宗教也逐渐取得了相互影响、借鉴,彼此融合发展。
例如佛教的传来就给中国带来了对宇宙、人生的全新理解,从而诞生了汉传佛教、禅宗佛教和禅宗佛学等一系列的学派。
二、古代宗教文化的比较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本土宗教,原本是一种神仙信仰。
起源于汉代,这一宗教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其思想内涵也已经由传统的神仙信仰向以长寿和灵性为中心转变。
相对于其他两种宗教,道教对于个人修炼和灵性升华的关注更为深入,这也为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佛教则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外来宗教。
在其传入中国后,佛教学说受到了大量汉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也逐渐分化为中国的不同学派。
例如禅宗、华严宗和净土宗等,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佛教的倡导精神内核――平等、智慧、慈悲等,也为中国文化和伦理道德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古代东亚的宗教信仰与宗教艺术
古代东亚的宗教信仰与宗教艺术在古代东亚,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宗教信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深刻地渗透到宗教艺术的创作中。
本文将探讨古代东亚的宗教信仰与宗教艺术之间的关系。
首先,古代东亚的佛教对宗教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公元1世纪,经过了漫长的岁月,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社会中。
佛教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了佛教信仰的重要场所。
这些佛寺不仅是信徒们礼佛、诵经的地方,也是宗教艺术作品的集中展示地。
佛教艺术常常通过佛像、壁画和书法等形式来表达,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的石窟艺术,如敦煌莫高窟和龙门石窟。
这些艺术作品以其壮丽的规模和精湛的工艺技巧而闻名,不仅展现了佛教的教义和哲学思想,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追求。
其次,儒教也对古代东亚的宗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教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提倡仁爱、孝道和礼仪等美德。
为了弘扬这些信仰,儒教往往通过绘画、书法和音乐等方式来传播和表达。
中国的传统绘画以山水画、人物画和花鸟画为主要题材,其中山水画被视为儒教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
山水画以自然景观为背景,注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寓意深远。
此外,儒家经典《论语》和《大学》等文字作品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后世的书法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外,道教是古代东亚宗教信仰中独特的一支,其对宗教艺术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
道教崇尚自然和谐、追求长生不老的境界。
在宗教艺术中,道教常常通过山水画、仙人画和神仙像等形式来表达其思想和理念。
道家强调与自然融合、与天人合一,因此山水画成为了道教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画家们以崇山峻岭和奇异仙境为背景,通过绘制神仙形象来表达对于长生不老境界的向往。
道教寺庙中的壁画和雕塑作品也常常以神仙和神话故事为题材,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和宗教表达。
总结起来,古代东亚的宗教信仰与宗教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儒学在东亚的传播途径与方式
儒学在东亚的传播儒学在东亚的传播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文字、律令、教育等方面。
儒学产生于春秋时代孔子创建的伦理道德学说,战国时代经孟子的继承和发展而形成系统的儒家思想体系。
儒学“祖述尧舜,宪章(效法)文武”,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由于儒学重视传统伦常关系,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秩序,所以备受历代统治阶级的尊崇。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但是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需要,一些儒学家往往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儒家学说来,从而形成各种儒学流派。
如在汉代,有以董仲舒和刘歆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以及谶纬之学;在魏晋,有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释儒经的玄学;在唐代,有韩愈为排佛而捍卫儒家正统的“道统”说;到了宋明时代,出现了兼取佛、道思想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并且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清代又出现了汉学和宋学之争,以及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直到“五四”运动前后,儒家思想才逐渐丧失了传统的支配地位。
儒家学说产生之后在中国历史发展上有很大的影响。
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
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
作为儒学载体的汉字在三国时代以前就已传入了朝鲜半岛。
古代韩民族只有语言但无文字,所以汉字的传入,在韩民族文化史中具有划时代的贡献。
这种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凭借汉字记录下了三国珍贵的历史,另一方面是依据汉字中承载着的儒学思想创造了韩文。
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
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
东亚宗教的渊源与文化底蕴
东亚宗教的渊源与文化底蕴东亚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宝库之一。
在这个地区,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宗教文化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宗教文化体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东亚宗教的渊源和文化底蕴。
一、东亚宗教渊源1. 儒教的发展儒教作为东亚文化的精髓之一,早在周朝时期便已经形成了雏形。
其主要宗旨是“仁爱”,即以仁爱和教化社会为主要目的,强调家庭、社会、国家和天地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被誉为“中国的圣人”,他提出了克己复礼、以礼治国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2. 佛教的传播佛教是源于印度,经过长期传播后传到了中国。
首先传入中国的是小乘佛教,后来又传入了大乘佛教。
佛教讲求心灵的净化和追求究竟真理,其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因而在中国本土化发展下,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道教的产生道教的产生也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背景。
道教强调的是与道相通,寻求长生不死之道。
道教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慎独、慎微,减轻欲望,去掉杂念,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最终实现长生不老的目的。
二、东亚宗教的文化底蕴1. 基于人本主义的思想体系比起其他宗教文化,东亚宗教文化更加注重人文主义理念的体现。
儒教注重人的个体发展,侧重于情感的锤炼和人性的提升。
佛教、道教也是如此,它们注重的是人类所处的环境和内心状态,以及人们应该如何通过个人修行达到境界的提升。
2. 色彩斑斓的文化彩包和装饰在东亚宗教文化中,人们对于颜色与装饰的使用非常讲究。
比如红色象征幸福和吉祥,黄色象征财富和力量,白色象征纯洁和无暇等。
另外,在建筑设计和艺术装饰等方面,也有很多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
3. 借力宇宙之力和自然力量东亚宗教文化中,自然资源和异象被赋予了许多神奇的象征意义。
环境与自然力量被广泛运用于不同的信仰仪式和风俗活动中。
这反映了东亚文化和生活方式中,自然与人类之间在无形之中的联系和和谐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从形式化到工业时代的窘境
明代空谈心性与清代考据学的两难之境 科举制的弊病 西洋入侵下儒教的窘境
2 救亡图存道路中的儒教 《孔子改制考》
中华民国在大陆‚儒教立国‛的失败 五四潮流与激进主义对儒教的破坏 文革的影响——中华正统在何方?
1 台湾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蒋介石不仅为这场运动制定了思想纲领,还亲自出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推行委员会(简称文复会)会长。 他说:‚中华文化之基础,一为伦理; 故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始也,固在‘人人亲其亲,长其 长’,且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 养’。二为民主;故日:‘民为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乃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为科学,此即正德、利用、厚生之道, 故孔子以为政之急者,莫大于使民富且寿。而致富且寿道,则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耳。余笃信伦理、民主、科学乃三民主义思想之本质, 亦即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石也。‛
1 从巫祝到秩序
巫祝象征了人间与天上世界的那些色彩、方位、次第、服饰、牺牲、 乐舞等,其实本来是一种符号,而到了周代由于象征与符号的联想而 产生的心理力量被当做实际力量,人们希望通过‚正名‛来‚正实‛, 借助名义的规定来确认或迫使社会确认一种秩序的合理性。
2 周礼的道德伦理表征
礼仪是秩序的象征,它作为一种理性依据和价值来源,到了周代, 不仅被看做是由‚天‛所赋予的,而且也被归结为‚人‛的感情与天 性。周礼也成为人们追溯历史、怀念先祖的重要方式。 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 (《左传》)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
1 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之别 《菊与刀》
2 道德体系与随机应变之别 3 独立发展与神佛习合之别
4 理想与实际之别 实际行动力
1 儒教资本主义的真实性?
2 儒教复兴在中国大陆是否可行? 3 儒教文化圈的重新建立是否可能?
Hale Waihona Puke 其(尧帝)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 司马迁 《史记》 天下明德自舜帝始 ——司马迁 《史记》 尧之至公至明,舜之孝顺笃敬,禹之勤勉力行,即古中国人希冀其王 者所能具备之品德,是儒教之理想也。余疑此历史之事实,儒教之生 命因而得全矣。 ——白鸟库吉:《中国古传说之研究》,《东 洋时报》第131期,载《白鸟库吉全集》第八卷,岩波书店,1970年, 第125页。
2、儒教意识形态化对于中国思想界的意义
知识与权力之间不再以过去的紧张与对抗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实现了道统与正统的统一 表面上来看,它似乎是儒教的胜利,但实际上却使它丧失了独立批评 的自由,儒生渐渐成为皇权之下的官员,他们不得不受到皇权的制约与 束缚,为了那些利益,儒生不得不采取实际而灵活的策略。
2、意义
‚仁‛架起了‚礼‛与‚情‛的桥梁,正因为‚仁‛这种不言自明的 权威性,律令由外在的礼乐转为内在的情感。古代思想中的神秘意味开 始淡化,而道德色彩开始凸显。中国思想史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它的 ‚蜕皮‛,依赖于情感和人性的自觉来实现人间秩序的学说体系,成为 历代中国思想的重心。
1、孟子将心性注入儒学
2 香港电影中的儒教形式例举
《青蛇》中的许仙不再是药师,而是书生 《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集合了儒生的特点 《东方不败》中对于庙堂和山林的反思 《英雄本色》系列中的侠肝义胆与儒教的义利之辨
韩国儒学的品格 韩国儒学重‚气‛ 理 气 韩国儒学重‚情‛ 韩国儒学重‚实‛李退溪 韩国儒学的‚义理精神‛
戊午士祸、已卯士祸、壬辰之乱中士大夫对抗倭兵、东学党人对抗日本敌国 成败关天运,须看义与归。 虽然反夙暮,末可倒裳衣。 权或贤独误,经应众莫违。 寄言明理士,造次慎权衡。
2 新儒家与自由主义者的论战 方克立
新儒家:梁漱溟、牟宗山、熊十力、徐复观、余英时、张君劢、杜维 明 自由主义者:胡适 殷海光 李敖
1 金庸的儒侠梦 萧峰——忠 郭靖——义 张无忌——孝悌
金庸小说与儒学的深刻联系在于小说中的武侠形象充分的抒发了中 国文化草创之初的原儒情怀,金庸以其独特的儒家文化言路,成功的 塑造出一批阳侠阴儒的江湖英雄。
2 荀子将制度引入儒学
法后王、崇尚礼仪制度、主张人定胜天 (法家与荀子的关系)
1、儒教的生存之道
儒教之所以能够继续自己的传统,并与其他学派有所区别,在很大程 度上仰仗的是他的师生与经典的传授系统。 放弃理想主义的固执与昔日王者师的尊严,改变纯粹的道德主义,为 了思想的生存,为了学说的实现,儒教自荀子开始,便具备了十分实用 的入世倾向。 叔孙通、东方朔、董仲舒等人使得儒教从学说变为统御之术 。(汉 武帝对抗外戚田蚡时的依据)
1、孔子与‚仁‛的主张
背景:礼崩乐坏,为周天子正名。 孔子创儒的核心主张‚仁‛:‚仁‛本意乃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推广 至‚爱人‛,这种‚爱人‛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之情,但 是孔子的‚爱人‛强调爱有等差。 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 比先从人。无德之人,而求用于人,罪也。 (《礼志》)
孔子时代的爱人之心或善良本性,还建立在血缘亲情的自然流露基 础之上,而到了孟子时代,他把人类应有的至善行为看做是生活的最 终目标,把向善之心看成是自然拥有的良知。 孟子在《大学》、《中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由 这种自觉的理想开始,经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来寻 求加强自身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协调,为之后的儒生的人生规划和 发展铺下了道路。
1 形式性的引入 白村江之战 任那日本府 圣德太子 大化革新 冠位十六阶 十七条宪法 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 实力角逐 2 江户儒学与近世思想 下克上 260年江户 林罗山 山鹿素行 太宰春台 伊藤仁斋 3 尊王攘夷与儒教 佩里 尊皇攘夷 长州 高杉 晋作 木户孝允 萨摩 西乡隆盛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师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 瞿亮
1 孕育期——从三皇五帝传说到周礼 2 创立期——孔孟的儒教学说 3 确立期——汉代将儒教上升为意识形态 4 彷徨期——魏晋至唐代 5 新学说注入儒教——宋明理学 6 衰落期——清代之后至文革 7 回归与反思并立期——儒教在战后台湾
1 汉儒无法自圆其说 谶纬之说的流行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庭抗礼
2 滞后于时代 儒教无法给战乱之中的人们提供关于生死 等终极关怀的答案 佛教进入中国
1 宋明理学与外在思想 理学与老庄 (内圣外王) 心学与禅宗 (心即体) 东海有圣人出,其理同,其心同。西海有圣人出,其理 同,其心同。 2 宋明理学对于儒教的拓展 增强了儒教的行动力 提高了儒教的思辨性(《太极图说》) 巩固了天、地、人的关系 《日本近世思想史研究》 月映 万川 3 科举确立了儒教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