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与佛教弘扬于东亚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新儒家与自由主义者的论战 方克立
新儒家:梁漱溟、牟宗山、熊十力、徐复观、余英时、张君劢、杜维 明 自由主义者:胡适 殷海光 李敖

1 金庸的儒侠梦 萧峰——忠 郭靖——义 张无忌——孝悌
金庸小说与儒学的深刻联系在于小说中的武侠形象充分的抒发了中 国文化草创之初的原儒情怀,金庸以其独特的儒家文化言路,成功的 塑造出一批阳侠阴儒的江湖英雄。

1、孔子与‚仁‛的主张
背景:礼崩乐坏,为周天子正名。 孔子创儒的核心主张‚仁‛:‚仁‛本意乃是心中想着人的身体,推广 至‚爱人‛,这种‚爱人‛出自内心深处的平和、谦恭和亲热之情,但 是孔子的‚爱人‛强调爱有等差。 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 比先从人。无德之人,而求用于人,罪也。 (《礼志》)





其(尧帝)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 司马迁 《史记》 天下明德自舜帝始 ——司马迁 《史记》 尧之至公至明,舜之孝顺笃敬,禹之勤勉力行,即古中国人希冀其王 者所能具备之品德,是儒教之理想也。余疑此历史之事实,儒教之生 命因而得全矣。 ——白鸟库吉:《中国古传说之研究》,《东 洋时报》第131期,载《白鸟库吉全集》第八卷,岩波书店,1970年, 第125页。


1 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之别 《菊与刀》
2 道德体系与随机应变之别 3 独立发展与神佛习合之别


4 理想与实际之别 实际行动力


1 儒教资本主义的真实性?
2 儒教复兴在中国大陆是否可行? 3 儒教文化圈的重新建立是否可能?


孔子时代的爱人之心或善良本性,还建立在血缘亲情的自然流露基 础之上,而到了孟子时代,他把人类应有的至善行为看做是生活的最 终目标,把向善之心看成是自然拥有的良知。 孟子在《大学》、《中庸》中提出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由 这种自觉的理想开始,经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来寻 求加强自身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协调,为之后的儒生的人生规划和 发展铺下了道路。
2 香港电影中的儒教形式例举
《青蛇》中的许仙不再是药师,而是书生 《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集合了儒生的特点 《东方不败》中对于庙堂和山林的反思 《英雄本色》系列中的侠肝义胆与儒教的义利之辨

韩国儒学的品格 韩国儒学重‚气‛ 理 气 韩国儒学重‚情‛ 韩国儒学重‚实‛李退溪 韩国儒学的‚义理精神‛
戊午士祸、已卯士祸、壬辰之乱中士大夫对抗倭兵、东学党人对抗日本敌国 成败关天运,须看义与归。 虽然反夙暮,末可倒裳衣。 权或贤独误,经应众莫违。 寄言明理士,造次慎权衡。
2、意义
‚仁‛架起了‚礼‛与‚情‛的桥梁,正因为‚仁‛这种不言自明的 权威性,律令由外在的礼乐转为内在的情感。古代思想中的神秘意味开 始淡化,而道德色彩开始凸显。中国思想史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它的 ‚蜕皮‛,依赖于情感和人性的自觉来实现人间秩序的学说体系,成为 历代中国思想的重心。

1、孟子将心性注入儒学
1 形式性的引入 白村江之战 任那日本府 圣德太子 大化革新 冠位十六阶 十七条宪法 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 实力角逐 2 江户儒学与近世思想 下克上 260年江户 林罗山 山鹿素行 太宰春台 伊藤仁斋 3 尊王攘夷与儒教 佩里 尊皇攘夷 长州 高杉 晋作 木户孝允 萨摩 西乡隆盛


1 从巫祝到秩序
巫祝象征了人间与天上世界的那些色彩、方位、次第、服饰、牺牲、 乐舞等,其实本来是一种符号,而到了周代由于象征与符号的联想而 产生的心理力量被当做实际力量,人们希望通过‚正名‛来‚正实‛, 借助名义的规定来确认或迫使社会确认一种秩序的合理性。
2 周礼的道Baidu Nhomakorabea伦理表征
礼仪是秩序的象征,它作为一种理性依据和价值来源,到了周代, 不仅被看做是由‚天‛所赋予的,而且也被归结为‚人‛的感情与天 性。周礼也成为人们追溯历史、怀念先祖的重要方式。 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 (《左传》)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师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 瞿亮
1 孕育期——从三皇五帝传说到周礼 2 创立期——孔孟的儒教学说 3 确立期——汉代将儒教上升为意识形态 4 彷徨期——魏晋至唐代 5 新学说注入儒教——宋明理学 6 衰落期——清代之后至文革 7 回归与反思并立期——儒教在战后台湾


2 荀子将制度引入儒学
法后王、崇尚礼仪制度、主张人定胜天 (法家与荀子的关系)

1、儒教的生存之道
儒教之所以能够继续自己的传统,并与其他学派有所区别,在很大程 度上仰仗的是他的师生与经典的传授系统。 放弃理想主义的固执与昔日王者师的尊严,改变纯粹的道德主义,为 了思想的生存,为了学说的实现,儒教自荀子开始,便具备了十分实用 的入世倾向。 叔孙通、东方朔、董仲舒等人使得儒教从学说变为统御之术 。(汉 武帝对抗外戚田蚡时的依据)

1 从形式化到工业时代的窘境
明代空谈心性与清代考据学的两难之境 科举制的弊病 西洋入侵下儒教的窘境
2 救亡图存道路中的儒教 《孔子改制考》
中华民国在大陆‚儒教立国‛的失败 五四潮流与激进主义对儒教的破坏 文革的影响——中华正统在何方?


1 台湾的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蒋介石不仅为这场运动制定了思想纲领,还亲自出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 推行委员会(简称文复会)会长。 他说:‚中华文化之基础,一为伦理; 故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其始也,固在‘人人亲其亲,长其 长’,且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弃者皆有所 养’。二为民主;故日:‘民为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乃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为科学,此即正德、利用、厚生之道, 故孔子以为政之急者,莫大于使民富且寿。而致富且寿道,则均无贫, 和无寡,安无倾耳。余笃信伦理、民主、科学乃三民主义思想之本质, 亦即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基石也。‛
2、儒教意识形态化对于中国思想界的意义
知识与权力之间不再以过去的紧张与对抗的形式存在和发展。 实现了道统与正统的统一 表面上来看,它似乎是儒教的胜利,但实际上却使它丧失了独立批评 的自由,儒生渐渐成为皇权之下的官员,他们不得不受到皇权的制约与 束缚,为了那些利益,儒生不得不采取实际而灵活的策略。

1 汉儒无法自圆其说 谶纬之说的流行 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的分庭抗礼
2 滞后于时代 儒教无法给战乱之中的人们提供关于生死 等终极关怀的答案 佛教进入中国

1 宋明理学与外在思想 理学与老庄 (内圣外王) 心学与禅宗 (心即体) 东海有圣人出,其理同,其心同。西海有圣人出,其理 同,其心同。 2 宋明理学对于儒教的拓展 增强了儒教的行动力 提高了儒教的思辨性(《太极图说》) 巩固了天、地、人的关系 《日本近世思想史研究》 月映 万川 3 科举确立了儒教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