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黄疸

合集下载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摘要】目的探讨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法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论述治疗黄疸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

结论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之法治疗黄疸,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黄疸辨证论治清热祛湿理气活血化瘀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则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沈氏尊生书》认为“天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疸黄,杀人最急”。

导致黄疸的原因不外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而且内外因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联系。

但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湿、瘀、气滞三个方面。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黄疸,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兹结合临床经验,谈谈黄疸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治疗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以与同道共磋。

1黄疸从化湿论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了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如饮食不节,嗜食酒肉肥甘,或外感湿邪,阻滞中焦,湿邪首先侵犯脾胃,脾属土,主运化水湿而恶湿,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失控,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分,溢于肌肤而发黄疸。

其病机关键是脾虚湿阻,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

湿郁日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则形成湿热黄疸。

朱丹溪认为:“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强调了湿热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丹台五案》指出:“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愈甚者也。

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进展
热, 在 活血的基础上加 以祛瘀 , 往 往 又 酌 加 利 小 便 以 及 疏 肝 理
气之品 , 令病邪速去, 正气易归, 临 床 上 经 常 收 到 较 好 的 疗
杨佼等对黄疸形成 的病因病机进行 了系统的总结 , 主 要 包 括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①湿热 : 在黄疸的几大致病 因素 中 , 湿 邪 最 为 重要 , 因 为 湿 邪 可 以作 为 其 他 致 病 因素 的 基 础 , 即 所 谓 的 的 无
五苓散 , 但 方中少用 桂枝 , 或 用 茵 陈 四 苓 散 。卢 秉 久 治 疗 阳 黄
以则以仲景经方 为本 , 以茵陈 5 0 g , 白术 、 赤芍、 陈皮 各 2 0 g , 金
钱草 3 0 g , 苍术、 厚朴 、 木香 、 茯苓 各 2 0 g , 大黄 5 g为 基 础 方 , 运 用祛湿清热 、 活血祛瘀方 法治 疗 阳黄 , 在 祛 湿 的 基 础 上 辅 以 清
成 的 自拟 复 方 “ 退 黄 合
分凶险 , 即 是 热 毒 所 致 ] 。② 寒 湿 : 若 素 体 脾 胃 阳虚 , 则 湿 邪 从
寒化而生寒 湿 , 留恋 太 阴 , 水湿不运则成寒 湿蕴遏之 势 , 寒 湿 阻
遏肝胆 , 胆失疏泄 , 胆 汁外 溢 , 故令 发黄 , 此属 阴黄。③瘀血 : 瘀
计” , 在 临 床 上 治 疗 阳黄 ( 湿热 型) 患 者 取 得 显 著 疗 效 ] 。李 文
秀 等 以茵 陈蒿 汤 合 开 郁 二 陈 汤 加 减 治 疗 阳 黄 , 并辅 以川 芎、 莪
术活血化瘀 , 甘 草调 和 诸药 , 临 床 效 果 良好 , 且 无 明 显 毒 副 作
用 。
湿不发黄 ; 疸即为热之意 , 临床 上 热 毒 炽 盛 , 所引起 的“ 急黄” 十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热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范围】本病证存在于多种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中,与西医学的黄疸含义相同。

西医学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损伤、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先天性胆红质代谢功能缺陷、溶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等,具有黄疸体征者,可按本篇辨证论治。

其它如败血症、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黄疸,亦可参照本证辨治。

肝癌、胆囊癌、胰头癌、乏特氏壶腹周围癌等引起的黄疸,亦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 •原发病因湿热或寒湿、时气疫毒等外邪侵袭,是引发外感黄疸的原发病因;劳倦过度、酒食不节、情志抑郁等所致的脏腑虚损,是内伤黄疸的原始病因。

2 •继发病因砂石、虫体等阻滞胆道,积聚日久不消或瘀血阻滞胆道,是胆汁外溢产生黄疸的继发病因。

3 •诱发因素感受外邪、饮食失节、骤受惊恐、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等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二、病机1 •发病黄疽由感受湿热疫毒所致者,病势暴急,病情最凶险,传染性强}而由感受湿热外邪及砂石、虫体阻滞胆道所致者,起病多亦较急;由内伤诸因所致者病势较缓。

2 •病位主要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心、肾有关。

3 •病性外感或急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湿热、疫毒等邪实为主。

而内伤或慢性发作的黄疸病性以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多;本虚以脾胃、肝肾、脾肾不足为主,标实以湿热或寒湿,瘀血为特征,或为阳黄,或为阴黄。

4 •病势本病一般初始为湿热蕴结脾胃,熏蒸阻滞肝胆。

湿热耗伤肝肾之阴,或过用寒凉,湿热寒化,耗伤脾阳,甚或伤及肾之阳气,而同时湿毒滞留,气血运行受阻,则可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以及由中焦病及下焦之势。

湿热化毒或感受疫疠之毒邪,热毒炽盛,熏灼肝胆,可进一步耗损心营、肝肾而致上中下三焦俱病之势,出现气血阴阳皆伤之变。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

八.黄疸之阳早格格创做黄疸是果体验干热邪毒,肝胆气机受阻,疏鼓得常,胆汁中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示罕睹肝胆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原病证的要害特性.根据其病机特性战临床表示可分为阳黄战阳黄.慢黄为阳黄重证,病情慢骤,应即时救治.西医教中的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消化系统肿瘤等徐病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战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原病证举止辨证施护.【病果病机】黄疸多由中感干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所致.中感时邪、干热疫毒,由表进里,内阻中焦,干郁热蒸,没有得泻越,肝胆疏鼓得常;嗜食辛辣肥苦或者酗酒无度,或者饮食传染没有净,或者贪凉嗜热、饿鼓得宜,脾胃益伤,运化得常,干浊内死,蕴而化热,干热熏蒸,胆汁泛溢;素体脾胃健壮,劳倦太过,或者暂病脾阳受益,瘀血阻滞,干热残留,日暂益肝伤脾,干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原病病位主要正在脾胃肝胆,病理果素有干邪、热邪、热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是其中以干邪为主,干邪亦是黄疸产死的闭键.基原病机是干浊阻滞,胆液没有循常讲,中溢肌肤而收黄.普遍道去,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是阳黄干重于热者,消退较慢,应防其迁延为阳黄.慢黄为阳黄的重证,干热疫毒炽衰,病情重笃,常危及死命,若救治恰当,亦可转危为安.阳黄病程缱绻,预后较好,如迁延没有愈,则有形成癥积战臌胀之大概.【辨证施护】(一)辨证重心1.辨阳黄、阳黄、慢黄阳黄以干热疫毒为主,黄色明显如橘皮,起病慢,病程短,其中有热重于干、干重于热的分歧;阳黄以脾实热干为主,黄色晦黯如烟熏,起病慢,病程少,注意有无血实血瘀表示;慢黄则由疫毒激励,热毒炽衰,营血耗伤,起病慢骤,色黄如金,陪神昏谵语、壮热烦渴,舌量黑绛,脉弦细数或者洪大等.2.辨阳黄之干热沉重阳黄虽有干热所致,然有偏偏重于热、偏偏重于干之分,故于阳黄证中应再辨干、热之孰重孰沉.热重于干者,身目俱黄,色泽明显,收热心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弦数;干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色泽没有如热甚者明显,头身困重,胸谦脘痞,舌苔黑腻微黄,脉弦滑.3.辨阳黄之热干取血瘀阳黄证有脾胃健壮、热干内阻取肝郁血瘀、胆液得鼓二类,故应辨别.凡是果脾胃健壮、热干内阻者,黄色多晦黯没有泽,或者如烟熏,神疲畏热,舌苔黑腻,脉濡慢;瘀血阻滞、胆液得鼓者,色黄而晦黯,里色黧乌,舌量紫黯,多睹瘀斑,或者睹胁下积块,脉弦涩.(二)辨证分型(1)热重于干证候表示:身目俱黄,黄色明显,收热心渴,心烦欲呕,脘背胀谦,小便短赤,便秘,舌黑,苔黄腻,脉弦数.护治规则:浑热通腑,利干退黄.(治疗代表圆:茵陈蒿汤加减)(2)干重于热证候表示:身目俱黄,其色没有如热重者明显,头重身困,胸脘痞谦,恶心呕吐,小便短黄,便溏,舌苔薄腻微黄,脉濡慢或者濡数.护治规则:利干化浊运脾,佐以浑热.(治疗代表圆:茵陈五苓集合苦露消毒丹加减)证候表示:黄疸慢起,赶快加深,其色如金,下热烦渴,脘背胀谦,神昏谵妄,慢躁抽搐,小便短少,便秘,或者睹衄血、便血,或者肌肤瘀斑,舌绛黑,苔黄而腻,脉弦滑数或者细微.护治规则:浑热解毒,凉血启窍.(治疗代表圆:犀角集加减)(1)热干阻拦证候表示:身目俱黄,其色晦黯,脘闷胀谦,食欲减退,大便溏薄,神疲畏热,舌浓,苔黑腻,脉濡慢或者重早.护治规则:健脾战胃,温化热干.(治疗代表圆:茵陈术附汤加减)(2)脾实干滞证候表示:里目及肌肤收黄,其色浅浓,甚或者晦黯无光,陪心悸气短,肢硬累力,纳呆便溏,小便黄,舌浓,苔薄,脉濡细.护治规则:健脾养血,利干退黄.(治疗代表圆:黄芪修中汤加减)。

黄疸的辨证论治

黄疸的辨证论治

黄疸的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1、辨阳黄与阴黄阳黄由湿热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伴有湿热证候;阴黄由寒湿所致,起病缓,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寒湿诸候。

2、辨阳黄中湿热的偏重阳黄属湿热为患,由于感受湿与热邪程度的不同,机体反应的差异,故临床有湿热孰轻孰重之分。

区别湿邪与热邪的孰轻孰重,目的是同中求异,使治疗分清层次,各有重点。

辨证要点是:热重于湿的病机为湿热而热偏盛,病位在脾胃肝胆而偏重于胃;湿重于热的病机是湿热而湿偏盛,病位在脾胃肝胆而偏重于脾。

相对来说,热重于湿者以黄色鲜明,身热口渴,口苦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数为特点;湿重于热者则以黄色不如热重者鲜明,口不渴,头身困重,纳呆便溏,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为特征。

3、辨急黄急黄为湿热夹时邪疫毒,热人营血,内陷心包所致。

在证候上,急黄与一般阳黄不同,急黄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并现壮热神昏;吐血衄血等危重证候,预后较差。

二、治疗原则根据本病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外溢的病机,其治疗大法为祛湿利小便,健脾疏肝利胆。

故《金匮要略》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

并应依湿从热化、寒化的不同,分别施以清热利湿和温中化湿之法;急黄则在清热利湿基础上,合用解毒凉血开窍之法;黄疸久病应注意扶助正气,如滋补脾肾,健脾益气等。

三、分证论治阳黄1、湿热兼表症状:黄疽初起,目白睛微黄或不明显,小便黄,脘腹满闷,不思饮食,伴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乏力,舌苔黄腻,脉浮弦或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本方意在解除表邪,芳香化湿,清热解毒。

二方中麻黄、薄荷辛散外邪,使邪从外解;连翘、黄芩清热解毒;藿香、白蔻仁、石菖蒲芳香化湿;赤小豆、梓白皮、滑石、木通渗利小便;杏仁宣肺化湿;茵陈清热化湿,利胆退黄;生姜、大枣、甘草调和脾胃;川贝、射干可去而不用。

表证轻者,麻黄、薄荷用量宜轻,取其微汗之意;目白睛黄甚者,茵陈用量宜大;热重者酌加金银花、栀子、板蓝根清热解毒。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对有传染性的病人,要进行隔离消毒,防止传染。 注意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以免损伤正气。
具有传染性的黄疸病流行期间,可积极进行预防服药
与黄疸的性质、体质强弱、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关。
8 预防与调摄
调 摄
发病初期,应卧床休息,急黄者须绝对卧床,恢 复期和慢性病者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
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病情康复。 进食富于营养而易消化的饮食。 密切观察脉证变化,以防变证发生。
后天性
一、细胞免疫学改变
药物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等 二、膜发育不良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三、膜化学改变 肝衰、尿毒症、甲亢;药物、毒物、 毒素;感染:疟原虫等 四、膜损伤改变 微血管病性管内凝集性溶血等
五、理化因素:高烧、烧伤、烫伤等 六、其他:脾亢、白血病、肿瘤
4.西医相关疾病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肝功能:ALT 450U/L,AST 274U/L,ALP 520U/L,
TBIL 410.6μmol/L, DBIL 281.1μmol/L,Pt延长。
9 医案分析
诊断:亚急性重型肝炎(甲肝病毒与巨细胞病毒 重叠感染)、胆道感染、原发性腹膜炎。 予以保肝、降酶、退黄、抗感染治疗收效不满意, 特请会诊。症见高烧不退,皮肤、巩膜黄染,口干欲 饮,气急腹胀,大便干结,尿色深黄,胁下胀痛,神 倦思睡,苔黄薄腻,舌质红绛,中部偏干少津,脉来 濡数。此乃疫黄。
症状 方药
7.2 辨证论治—阴黄
症状 方药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脘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加减 腹痞胀,纳谷减少,大便不实,神疲畏 附子、白术、干姜、茵陈、 寒,口淡不渴 茯苓、泽泻、猪苓等 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8 预防与调摄

中医关于“黄胆”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黄胆”的古医书论述摘抄

中医关于“黄疸”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黄疸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疾病,其中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及蚕豆病、钩端螺旋体病、消化系统肿瘤等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黄疸”的古医书摘抄1. 《黄帝内经》已有关于黄疸的病名及其主要症状的记载。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灵枢·论疾诊尺》云:“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始有黄疸的分类,分有黄疸、谷、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对湿热、寒湿、瘀热发黄的理法方药论述全面。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

治之十日以上瘥,反极为难治”,创制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系列方剂,后世医家一直沿用。

3.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黄疸诸候》根据本病发病情况和所出现的不同症状,区分为二十八候。

宋代《圣济总录·黄疸门》分为九疸、三十六黄。

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

4.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阴黄证》除论述了黄疸的“阳证”外,并详述了“阴黄”的辨证论治,指出:“伤寒病发黄者,古今皆为阳证治之……无治阴黄法。

”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发黄》中又进一步把阳黄与阴黄的辨证论治加以系统化,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明·张景岳《景岳全书·黄疸》首先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

6.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发黄》谓:“瘀血发,小热所致,血与积热熏蒸,故见黄色也,去瘀生新,而黄自退矣。

中医辨治持续高黄疸

中医辨治持续高黄疸

病史 1 年 , O余 3年前开 始服用抗 病毒药 物 , V D HB - NA转 阴, 1
个 半 月 前 自行 停 药 。 1 月 前 发 现 身 目尿 黄 , 当 地 医 院 治 疗 , 个 在
后, 病情稳定 , 总胆红素仍在 1 1mo/ 但 7 p lL以上持续不退 。在运 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时 , 往往 因其具有病程 长、 色不甚鲜 明、 黄 伴
() 热 蕴 阳型 当用 清 热 利 湿 法 , 用 茵 陈 蒿 汤 加 味 。在 1湿 方 清热 化 湿 解毒 的 基 础 上 , 忘 凉血 活 血 , 勿 以防 湿热 蕴 久 致瘀 l 。 2 ] () 血 阻 滞 型 治 宜 养 血 活 血 、 胆 退 黄 。 活 血 即 可 祛 2瘀 利
HU ra o a io a C n s in 湖北 dt nl h T i Me i

20 0 9年第 3 卷第 2期 1
5 ・ 2
中医辨治 持续 高 黄疸
张 艳 ,指导 :罗欣 拉
( .湖北 中医学院 2 0 1 0 2级 中医七年 制 ,湖北 武汉 4 0 6 ; 3 0 1 2 .湖北省 中医 院 ,湖北 武汉 4 0 6 ) 3 0 1
寒痰 瘀 纠 结 , 黄 疸 沉 痼 不 愈 。 使
2 辨 证论 治
10 m lL的速度下降, 月 1 0/ o x / 6 2日查 T I7. /nl , BL 63 o/ 遂出院。  ̄ L
() 某 , ,5 ,0 8 9月 2 2李 男 4 岁 20 年 6日因 身 目尿 黄 2个 月 人 院 。患 者 2个 月 前 无 明 显 诱 因 出 现 身 目尿 黄 , 某 医 院 住 院 在
( BL 3/n lL 予护肝降酶退黄治疗 , T I1 7 o ) a / 黄疸 仍进 行性上升, 并

周仲瑛教授辨治黄疸六法经验

周仲瑛教授辨治黄疸六法经验
瘀法治疗,可 以同时达到退黄 、止血、利尿 、醒神之功效 。
脉右濡 、左 小弦滑 。慢肝久病,肝脾两伤 ,湿遏热郁 ,久病络 瘀 ,湿甚于热 。病情深重,当防其变 。治予理气 化湿 ,清热解
凉血化瘀法代表方,当首推 《 千金要方 》之犀角地黄汤 , 该方用治 “ 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 ,内蓄血者 ,鼻衄吐血
【 关键 词 l 黄疸 ; 周仲 瑛 ; 活 法 [ s at rfso HO h n -ig a aho p f n e nt aig nenl dc e i cldsae, ei e a Ab t cl Poesr r Z U Z o gyn s wel f x e ec et tra me in f ut i ssHe lv s t h a t e i ir ni i di e b e t h
要 】 周仲瑛教授 治疗 内科疑难 病证 具有 丰 富的经验, 为黄疸 的病机重点应 因人而异 ,同是湿热 ,既有或热 重或湿 重 认
和在气在血的不 同,又有兼瘀 、兼毒 、兼水之异 ,还有瘀热 、瘀毒 、寒瘀 、伤 阴之 变,属 当 活对待 。本文介 绍其治疗黄疸清热 灵 祛湿、清热解毒、通泄、凉血化瘀利水 、开 闭防脱等六法经验 ,并选取验案一则 ,供 同道参考。
饮等 方 化栽 。热毒 深 入营 血 ,热 壅血 瘀 ,则 全身 症状 迅速 急 剧加
重,疸色深黄如金, 口秽喷人 ,随时有动血、出血,邪毒 内陷,
厥 闭、 动风 之变 。治 当清营 凉 血 以解 毒 ,凉血 活 血 以散瘀 ,可用
1 清利湿热法
关于 黄疸形成 的原 因,最早见于 《 问・ 素 玉机真藏论 》谓: “ 湿热相交 ,民当病瘅 ” ,金元 《 丹溪心法 》明确强调 :“ 疸不 用分其 五, 同是湿热 ” 。尽管后世 医家时有不 同看法 ,但毕竟 湿热所致黄疸在临床最为常见 。由于湿热疫毒是病毒性肝炎 的 始动病理 因素 ,且 贯穿于肝 炎的先后全过 程,涉及各种类型及

中医黄疸

中医黄疸

黄疸一、概念: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又称“谷疸”、“疸黄”等。

危重症候是“急黄”。

二、病因病机:三、辨证论治1、辨黄疸种类: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皮,病程较短,多属热证、实证,以湿热为主。

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病程较长,多属寒证、虚证,以寒湿为主。

急黄:起病急、黄疸迅速加深,伴高热烦渴,神昏谵语,出血证。

2、辨湿热轻重(阳黄)热重于湿:黄色鲜明为橘子色,舌苔黄腻、脉弦数。

(热证—发热烦渴、尿黄、便干;湿证—胀满、恶心欲呕)湿重于热: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鲜明,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湿证—头重、脘痞、呕恶、便溏;热证—口苦、口干不欲饮)3、辨寒湿与瘀血(阴黄)寒湿内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舌质淡、苔黄腻、脉濡缓或沉迟。

(寒证—神疲恶寒、口淡不渴;湿证—纳少脘闷、腹胀便溏)瘀血阻滞:阴黄日久,面黄晦暗,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

(瘀血证—癥积按之硬、痛有定处;全身证—形体消瘦、乏力便溏)四、病证(一)阳黄【阳黄(热重于湿)】证候特征:黄色鲜明为橘子色,发热烦渴,腹胀满、恶心欲呕,尿黄、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蒿汤加味(茵陈蒿、栀子、大黄)加味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协助君药清热利湿退黄,引湿而从小便而出。

大黄—泻热逐瘀,使湿热从大便而出。

【阳黄(湿重于热)】证候特征:身目俱黄,但不如热重鲜明,头身困重、胸脘痞满、呕恶、便溏口苦、口干不欲饮,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方药:茵陈五苓散(茵陈蒿、茯苓、猪苓、桂枝、白术、泽泻)加减。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二)阴黄【阴黄(寒湿内困)】证候特征:身目俱黄,黄色晦暗如烟熏,神疲恶寒、口淡不渴,纳少脘闷、腹胀便溏,舌质淡、苔黄腻、脉濡缓或沉迟。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茵陈蒿、附子、白术、干姜、肉桂、炙甘草等)加味。

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附子、干姜、肉桂:温化寒湿白术、甘草:健脾和胃【阴黄(瘀血内阻)】证候特征:阴黄日久,面黄晦暗,癥积按之硬、痛有定处,或形体消瘦、乏力便溏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或细弦。

黄疸六经辨治

黄疸六经辨治
病, 皆照伤寒六经提纲 言之” 《 寒论浅 注补正 》 。故 黄疸 (伤 ) 以六经辨证 , 非奇眩 , 原有所本也 。兹分述 于下 。
1 黄疸之太阳病脉证治 1 1 黄疸表 实 .
证见身 、 尿黄 , 胁肋痛 或腹 中痛 , 目、 兼 大便结等 。乃湿 热瘀滞胆腑 。治以清热通腑为主 , 方如茵陈大柴胡汤 。
… …
是主液所生病者…… 目黄。 大肠 阳明之脉……是主液
黄疸并见腹胀 , 口不渴 , 舌苔 白腻 , 脉缓 。乃湿重 于热 ,
所生病者…… 目黄 、 口干 。 脾足太阴之脉 , ……是 主脾 所生 病者 ……黄疸。 ~心手少 阴之脉……是主心所生病者 …… 目 黄、 胁痛。 肾足少 阴之脉 ……是 动则 病所 不欲食 , 如漆 面
4 黄疸之太 阴病脉证治
4 1 阳虚 寒 湿 .
证见 目黄肤 黄, 黄而晦暗 , 神疲 , 肢冷 , 食难用饱 , 饱则微
烦头眩 , 大便不实 , 小便短 少 , 白, 苔 脉迟 或浮缓等 。此乃脾 阳不振 , 寒湿阻滞 , 汁浸渍肌肤所 致之 阴黄。治宜温化寒 胆
证见恶寒发热 , 节疼烦, 肢 无汗 , 目俱黄, 身 小便短黄 , 肌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O0 7 4 2 0 ) 1 0 0 2 l 0 —0 O (O 7 l 一O 4 —0
2 2 热 重 于 湿 .
黄疸是以 目黄、 身黄 、 尿黄为主要 症状 的病 证。以六经
辨证治疗黄疸 ,内经 》 《 已开其 源。《 灵枢 ・ 经脉 》 记载太 阳、
5 1 肾虚 黑疸 .
《 匮要略 》 : 诸病 黄家 ……假 令脉 浮者 , 金 云 “ 当以汗解 之, 宜桂枝加 黄芪汤主之 。此乃 黄疸初起 , ” 有恶寒、 热、 发 自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

黄疸中医辨证论治

八.黄疸黄疸是因感受湿热邪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肝胆病证。

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证的重要特征。

根据其病机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分为阴黄和阳黄。

急黄为阳黄重证,病情急骤,应及时救治。

西医学中的肝硬化、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均可参照本病证进行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黄疸多由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及病后所致。

外感时邪、湿热疫毒,由表入里,内阻中焦,湿郁热蒸,不得泻越,肝胆疏泄失常;嗜食辛辣肥甘或酗酒无度,或饮食污染不洁,或贪凉嗜冷、饥饱失宜,脾胃损伤,运化失常,湿浊内生,蕴而化热,湿热熏蒸,胆汁泛溢;素体脾胃虚弱,劳倦太过,或久病脾阳受损,瘀血阻滞,湿热残留,日久损肝伤脾,湿遏瘀阻,胆汁泛溢肌肤。

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中以湿邪为主,湿邪亦是黄疸形成的关键。

基本病机是湿浊阻滞,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而发黄。

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为阴黄。

急黄为阳黄的重证,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

阴黄病程缠绵,预后较差,如迁延不愈,则有酿成癥积和臌胀之可能。

【辨证施护】(一)辨证要点1.辨阳黄、阴黄、急黄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黄色鲜明如橘皮,起病急,病程短,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的不同;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黄色晦黯如烟熏,起病缓,病程长,注意有无血虚血瘀表现;急黄则由疫毒引发,热毒炽盛,营血耗伤,起病急骤,色黄如金,伴神昏谵语、壮热烦渴,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洪大等。

2.辨阳黄之湿热轻重阳黄虽有湿热所致,然有偏重于热、侧重于湿之分,故于阳黄证中应再辨湿、热之孰重孰轻。

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发热口渴,大便燥结,舌苔黄腻,脉弦数;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色泽不如热甚者鲜明,头身困重,胸满脘痞,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

江一平教授辨治黄疸经验介绍

江一平教授辨治黄疸经验介绍

据 临床症状 表现 , 分 为三 种 情 况 : 重 于湿 , 可 热 除见 主 症外兼 见发 热 口渴 , 黄赤 如 浓 茶 , 便秘 结 , 腹胀 尿 大 胸 满 , 苔黄厚 而腻 , 质 红 , 弦 滑 数 ; 宜清 热 利 湿 , 舌 舌 脉 治
通便导 滞 ; 方药 常用 : 陈 、 公英 、 茵 蒲 炒栀 子 、 丹 皮 、 牡 赤
般发病 急骤 , 黄疸急 速加深 加 重 , 出现热 毒 内陷 心包 之 势 , 高热 、 搐 、 症见 抽 口渴 、 吐衄 、 便血 、 斑 、 昏谵语 、 发 神 出现腹水 , 黄褐 干燥 , 苔 舌红 绛 , 弦数 或 细 数 。 治宜 脉 清热解毒 , 凉血救 阴 , 宫 开 窍 ; 清 当重 用 犀 角 、 地 黄 、 生 牡丹皮 、 芍 、 赤 栀子 等 清 热 解 毒 凉血 之 品 , 要 时配 以 必 至宝丹 、 雪丹抢救 。 紫

20 4 8・
光 明 中医 2 1 年 1 01 2月 第 2 6卷 第 1 2期
CG M D cm e 0 1 V l 6 1 J MC ee br 1. o2 .2 2
江一 平 教 授 辨 治 黄疸 经 验介 绍
刘 永 芬 陈 爱 民 熊 雯 雯 洪 滔
关键词: 江一平; 黄疸; 名中医经验
d i 1 .9 9 ji n 1 0 -9 4 2 1 . 1 . 1 o :0 3 6 / .s . 0 3 8 1 . 0 1 0 2 0 2 s 文 章 编 号 :0 38 1 ( 0 1 ・ 1  ̄4 80 10 —9 4 2 1 ) 2 0 —2 0
江 一平是 江西 中医学 院教授 、 主任 中医师 、 硕士 研 究 生导 师 , 现任 江 西 省 中 医院 消 化 内科 主 任 。江 教 授

中医黄疸病证的辨证论治

中医黄疸病证的辨证论治

“阳明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热越 ,不能发黄也 。但 头汗出 ,身 但是除此之外还应分 辨湿 热的 主要病位 。若 为热盛 于湿偏
无汗 ,齐颈而还 ,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者 ,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 于 中上二焦 ,则清热 利湿之 中重点 清热 ,而且宣 化畅 中使 之
发黄 ,茵陈蒿汤主之 ”。即无 汗、小 便不利 ,致使 湿热郁 滞不 从 中上二焦化散 ;若 湿盛 于热又 当偏 重利湿 ;若 为湿热偏 于 解是产生黄疸的根本原 因。“伤寒发 汗已,身 目为黄 ,所以然 中下二焦 ,则畅 中通利使湿热宣化于中焦 ,且从 下焦泄利 ;若
在于毒、瘀为患 ,毒为致病之 因,瘀为病理 产物 ,两者又相互 肝功 能的恢复 ,缓解 肝脾 区的疼痛 。古 人谓 “善 治 ,盖用化
影响 ,互为因果 ,以至热毒瘀血胶结 ,内蕴脏腑 ,气 机失调 ,腑 瘀之 品一二味 ,如桃仁 、红花、茜草 、丹 参之类 ,为其 已坏之血
气不通 ,浊气上 冲,恶症丛生 。
即止 ,不可久服。后期多 以六君子汤合三子养亲汤调理。 参 考 文献
[1] 陈灏珠 .实用内科学.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 ,2000:1301. [2] 李 培.临床 实用 方剂 手 册.成都 :市 四川 科 学 技术 出版 丰十,
2003 :287.
[3] 路来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功不全的探3.
邪之法 ,用之得 当,则邪 去正安 。
1.2 热毒与血瘀互结 隋 ·巢元 方 《诸 病源 候论》谓 :“因 2.3 治黄必治 血 所谓 “瘀热 发黄 ”都 说 明黄疸是 血分 受
为热毒所加 ,故卒 然 发 黄 ,心 满气 喘,命 在倾 刻 ,故 云 急 黄 病 ,治黄必然要从血人手 ,亦 即在 清热祛湿 (或温化 寒湿 )的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黄疸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黄疸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黄疸【定义】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

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等,以及蚕豆病、钩端螺旋体病、消化系统肿瘤等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黄疸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后有关,内外病因又互有关联。

其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但其病机关键是湿。

【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痛、癥积、鼓胀等病史。

4.相关血液生化检测及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萎黄萎黄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均不黄,常伴头昏倦怠,眩晕耳鸣,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辨证论治】(一)急黄疫毒炽盛临床表现: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皮肤瘙痒,高热口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烦躁抽搐,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舌质红绛,苔黄而燥,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代表方:犀角散。

(二)阳黄1.热重于湿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或见心中懊,腹部胀闷,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代表方:茵陈蒿汤。

2.湿重于热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阳黄初起见邪郁肌表,寒热头痛之表证者,宜疏表清热,宣散外邪,利湿退黄,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如热留未退,乃湿热未得透泄,宜增强泄热利湿之功,可加栀子柏皮汤。

魏尔毅老中医采用三法结合治疗急性黄疸的经验简介

魏尔毅老中医采用三法结合治疗急性黄疸的经验简介

魏尔毅老中医采用三法结合治疗急性黄疸的经验简介吴清儒 陕西省周至县中医医院(710400) 已故陕西省著名老中医魏尔毅老师采用《内经》三法同取治疗急性黄疸型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吾有幸随师临诊4载,深有体会,兹介绍如下。

魏老根据急黄临床表现按中医辨证分型,即以辨证施治(口服法)为主,配合吹鼻嚏越消黄法(上取法);引竭吸抽消黄法(下取法),内病外治,同病异治,三法同取,收效迅速。

1 口服消黄法:①消黄1号方(适用于热重于湿型):茵陈蒿、郁金各30g,败酱草、蒲公英、板蓝根、白茅根各20g,车前子、大黄、连翘、虎杖、大青叶、瓜蒌、灵仙各15g,胆草、山栀、黄柏各10g。

②消黄2号方(适用于湿重于热型):茵陈蒿、薏仁各30g,滑石、虎杖、板蓝根各20g,苍术、白蔻、龙胆草、杏仁、半夏、砂仁、藿香各10g。

③消黄3号方(适用于湿热并重型):茵陈蒿、白花蛇舌草各30g,蒲公英、败酱草、茅根各20g,连翘、虎杖、大青叶、板蓝根、大黄、金钱草、车前子、金银花各15g,山栀、黄芩、胆草各10g。

④消黄4号方(适用于胆汁瘀积型):茵陈蒿、灵仙、郁金、赤芍各30g,丹参、败酱草、板蓝根、金钱草各20g,柴胡、蒲公英、姜黄、大黄各15g,枳实、胆草、山栀、红花各10g。

2 吹鼻嚏越消黄法(上取法) 甜瓜蒂50g,研极细末,用纸卷小管将瓜蒂散少许(0.1g左右)分别吹入左右鼻孔取嚏。

取其瓜蒂味苦而性涌泄,视其患者承受情况,每日吹药粉1~4次,鼻腔即流出深黄色分泌物,根据患者病情连用1~4周,待分泌物无黄色为止。

3 引竭吸抽消黄法(下取法) 取陈书纸卷简,黄蜡灌后置于脐眼上,外周以面糊固定,将蜡纸简上面点燃即抽出深黄色分泌物,每日1次,直至抽无黄色分泌物为止。

病案举例 高某,男,29岁,农民,已婚。

1989年11月3日就诊。

患者面、目、皮肤发黄,乏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不思饮食1月为主诉。

患者于此年9月因劳累后淋雨,自觉感冒,头痛,身困乏力,自购速效伤风胶囊,服用3d无效,又在当地,卫生院仍以“感冒”诊断,采用病毒唑、地塞米松、藿香正气丸等治疗1周后好转,时隔半月后出现发热恶寒,继之则周身皮肤发黄,乏力,恶心欲吐,腹胀腹痛,不思饮食,小便深黄,在某医院肝功化验,诊断“急黄肝”,住院20d无明显疗效,因资金困难而出院,遂来我院以中医中药治疗。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六、辨证论治
阳黄 4.胆腑郁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 壮热或寒热往来; ⑵ 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 ⑶ 舌红苔黄而干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清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浊; 生姜、大枣—养胃; 枳实、大黄—内泻热结; 白芍— 和脾敛阴柔肝利胆。
六、辨证论治
阳黄 2.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一、概述
(三)范围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他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四、诊断要点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五、鉴别诊断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

黄疸的中医名词解释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白眼球发生黄染。

在中医学中,黄疸被称为“黄疸病”,认为其病因主要与体内湿热和肝脏功能不调有关。

黄疸是一种早期可见的肝病征象,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症状之一。

下面我们将从病因、症状、辨证和治疗等方面对黄疸进行详细解释。

一、病因中医学认为,黄疸的主要病因是湿热与肝脏功能障碍。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蓄积,经络不畅,使得营卫失调,导致黄疸出现。

肝脏的功能障碍主要包括肝气郁结、肝火亢盛以及肝肾阴虚等,导致肝气失调,影响胆汁的分泌,从而引发黄疸。

二、症状黄疸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皮肤黄染,可伴随其他不适症状。

患者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在舌苔方面,黄疸患者通常呈现厚腻的黄苔,舌体颜色可呈红苔或淡红。

三、辨证在中医诊断中,辨证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针对黄疸的辨证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舌诊等进行判断。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湿热黄疸、气滞黄疸、肝火上扰黄疸和肝肾阴虚黄疸等。

湿热黄疸的患者常常伴有身体沉重、乏力、纳差等湿热症状,舌苔厚腻黄质,脉象滑数。

气滞黄疸的患者常有胸胁胀痛、烦躁易怒等肝胆气滞症状,舌苔薄白,脉象弦滑。

肝火上扰黄疸的患者常有口苦咽干、目赤多泪、烦躁易怒等肝火亢盛症状,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肝肾阴虚黄疸的患者常有头晕目眩、面色发黯、骨蒸潮热等肝肾阴虚症状,舌苔薄白或无苔,脉象细弱。

四、治疗在中医治疗中,黄疸的治疗需要综合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包括清热湿、疏肝利胆、滋阴降火等。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茵陈蒿汤、胆汁通脉丸、柴胡清肝丸等。

针对湿热黄疸,可以使用茵陈蒿汤。

该方能清热解毒、行湿燥湿,有利于黄疸的消退。

柴胡清肝丸适用于肝脾不和引起的黄疸,可疏肝理气、和胃化湿,起到通肝利胆的作用。

肝肾阴虚型的黄疸可以用六味地黄丸等滋阴降火的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治疗黄疸还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疗法。

通过针灸或推拿可以刺激经络,疏通气血,改善黄疸。

艾灸则可以温通经络,消除湿热,促进机体康复。

『中医儿科学』中医辨证论治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汇总

『中医儿科学』中医辨证论治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汇总

『中医儿科学』中医辨证论治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汇总儿科学是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快、更有效的去记忆儿科学考试中的常考内容,医学教育网特此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1)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二呼吸系统疾病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2、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治黄疸
【诊查要点】 二、病证鉴别
1.黄疸与萎黄
名称 病因
病机
证状
黄疸 萎黄
感受外邪、 饮食劳倦或 病后有关;
饥饱劳倦、 食滞虫积或 病后失血
湿滞脾胃,肝 胆失疏,胆汁 外溢;
脾胃虚弱,气 血不足,肌肤 失养;
身黄、目黄、 小便黄。
肌肤萎黄不泽,目 睛及小便不黄,常 伴头昏倦怠,心悸 少寐,纳少便搪等 症状。
2、分类: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 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圣济总录》《诸病源候论》提到“急黄”危重证候。
元·罗天益在《卫生宝鉴》分为阳黄与阴黄 3、病机:《景岳全书·黄疸》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 与胆液外泄有关。
中医辨治黄疸
5、治疗:
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其创制的茵陈蒿汤 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程钟龄《医 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 的代表方剂。
凡出现身目黄染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施 治。
黄疸常与胁痛、癥积、鼓胀等病证并见
中医辨治黄疸
各种原因,如药物、疾病、遗传因素等,使红细 胞大量被破坏,出现黄疸,称为“溶血性黄疸”。这好 比流水生产线的第一步,原料堆积过多,产品也就会 相应增多。
人的肝脏是制造、处理胆红素的关键“机器”,它 极易受病毒、细菌、药物、毒素等因素的损伤,一旦 肝脏损伤,正常结构被破坏,胆红素就泛滥入血引起 “肝细胞性黄疸”。
6、传染性:
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篇有“天行疫 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对 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文献摘要 中医辨治黄疸
三:讨论范围
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 黄疸、溶血性黄疸。
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 炎、胆结石、钩端螺旋体病、蚕豆黄及 某些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
乏力
脉沉迟
或细缓。
中医辨治黄疸
黄 色 鲜 明
中医辨治黄疸
黄 色 晦 暗
中医辨治黄疸
三、相关检查
血清总胆红素能准确地反映黄疸的程度, 结合胆红素、非结 合胆红素定量对鉴别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 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 总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
而三者均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 亦有助鉴别。 此外, 肝功能、肝炎病毒指标、 B 超、 CT、 MRI、胃肠钡 餐检查、消化道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肝穿刺活检均 有利于确定黄疸的原因。
如果排泄通道,即胆道系统被结石、炎症、寄生 虫、肿瘤阻塞,有时是胆管受到挤压,已加工好的结 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就是“阻塞性黄疸”,
讨论范围中医辨治黄疸
【病因病机】
一、病因:外感和内伤
1、外感湿热疫毒:暑湿、湿热、疫毒
2.内伤饮食、劳倦
(1)过食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
(2)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
3.病后续发
(3)阴黄: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 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 失运,胆液为湿邪所阻,表现为阴黄证。
如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面目肌肤 淡黄晦暗久久不能消退,则形成阴黄的脾虚血亏证。
中医辨治黄疸
←—————
— ——————→
6、转变 热势鸱张,侵犯营血,内蒙心窍,引动肝 阳黄—风,—————————→急黄
二、病机小结:
1、病因:外感多属湿热疫毒,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 后有关。
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 血六种, 但其中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
患,
2、病机: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 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
3、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
4、病性:黄疸的病理表现有湿热和寒湿两端。
胁痛、癥积或其它疾病之后
中医辨治黄疸
暑湿 湿热
疫毒
病机 内蕴中焦
热毒炽盛
湿郁热蒸 不得泄越
内及营血
内伤饮食 劳倦
传染性 脾胃损伤,湿浊内生 湿从热化
阳 急黄 黄
湿热熏蒸
胁痛
脾虚
湿从寒化
寒湿内生
癥积
瘀血阻滞,湿热残留
其它疾病
日久损肝伤脾
湿遏瘀阻
胆 汁 不 循 常 道 外 溢
阴 黄
黄 疸
中医辨治黄疸
为什么说:“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
中医辨治黄疸
5、分类:
阳黄、阴黄、急黄的概念
(1)阳黄:因于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 热偏盛,则湿从热化,湿热交蒸,发为阳黄。由于湿和 热的偏盛不同,阳黄有热重于湿和湿重于热的区别。
(2)急黄:如湿热蕴积化毒,疫毒炽盛,充斥三焦,深 入营血,内陷心肝,可见卒然发黄,神昏谵妄,痉厥出血 等危重症,称为急黄。
脾复 阳感 损外 伤, 邪, 湿湿 从郁 寒化 化, 热
阴黄与阳黄的 联系与区别?
阳黄与急黄的 联系与区别?
阴黄
中医辨治黄疸
7、预后转归 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
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 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
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 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倘若湿浊瘀阻肝胆
中医辨治黄疸
2.阳黄与阴黄 【诊查要点】
名称 发病、病程 色泽
主证
舌脉
阳黄 发病急,病
短、明、 程短,热、实黄色鲜明 常伴身热, 舌苔黄 口干苦 腻, 脉象 弦数
急黄 阳黄之重症, 疸色如金, 兼见神昏、
病情急骤,
发斑、出
血等危象。
阴黄 病程长,病
长、暗、 势缓, 寒、虚
黄色晦暗 常伴纳少、舌淡、
中医辨证治疗黄疸
中医辨治黄疸
一、定义:
【概述】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 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 本病的重要特征。
中医辨治黄疸
二、文献摘要:
1、病名和症状表现:首见于《内经》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 黄疸, …… 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病诊尺》说:“身痛面色微 黄, 齿垢黄, 爪甲上黄, 黄疸也。
脉络,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须耐心调治。
中医辨治黄疸
总之黄疸以速退为顺。 如 《 金 匮 要 略 ·黄 疸 病 脉 证 并 治 》 指 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 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若久病不愈,气 血瘀滞,伤及肝脾,则有酿成癥积、鼓胀 之可能。
中医辨治黄疸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主证:目黄、肤黄、小便黄,其中目睛黄染为本 病的重要特征。 2.兼证:常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等症状。 3.病因: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或有胁 痛、癥积等病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