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沪科初中物理八上《1第3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4)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一章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4 (新版)沪科版

八年级物理全册 第一章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4 (新版)沪科版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课前准备1.收集并阅读有关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波尔等物理学家的故事,体会并总结这些物理学家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活动1:阅读课本第11页第一个段标《知识园地—硕果累累》,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2、通过前面的学习,请你叙述一下在你心目中什么是物理学?请给物理学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物理学是。

二、科学探索——其乐无穷活动2:阅读课本第13页第二个段标《科学探究—其乐无穷》,讨论并完成下列探究过程:“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下落的慢。

而伽利略认为轻的物体下落的不一定慢,你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吗?猜想与假设: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 (选填“有”或“没有”)关系。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伽利略是让助手在比较高的斜塔进行实验,要求两球同时离开手进行下落(两个球都是铅球,只是一个大,一个小)。

你打算怎样去验证你的猜想是不是正确呢?写出你的计划。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做一做,看看你的实验结果是什么?分析论证:由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交流与评估:你觉的通过一次实验就得出的结论可靠吗?应该如何做?通过以上探究,请你概括科学探究包括哪些主要因素?三、科学精神——永远高扬活动3: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

请阅读课本第13页第二个段标《科学精神—永远高扬》,并归纳:我们应当向这些科学家学习什么样的科学精神呢?2。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课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4)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物理课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4)
那都有哪一些应用呢?
航天技术不仅使人类登 上月球、遨游太空,还可以 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
激光技术不仅被应用的 农业、医疗、通信、能源 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 于如常生活中,给人本带 来方便。
现在的手机电脑的高速 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特 别是集成电路的发展。
科学前辈们不仅为后人构筑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 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科学家们善于合作交流, 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也敢于放弃自己错误的观 点。
通过第一章三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的了解了物 理的神奇,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收获知识财富。站 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
那是什么探究方法呢?
交流 合作
提出 问题
作出 假设
评价 估计
分析 论证
制定 计划
实施 计划
科学家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还未后人留下了永远 高扬的科学精神。
都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你?

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 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 勇于质疑、敢于坚持真理 的精神。
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刻 苦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 更远的话,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的自然界中,逐渐的发现蕴含在 其中的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研究,物理 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物理学究竟是干什么的呢?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 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 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和能源等 领域中。

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沪科版)

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沪科版)

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册初二物理同步备课(沪科版)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入物理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物理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物理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视线的高度对观察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视线的高度来观察和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视线的高度对观察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视线的高度来观察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物理原理。

为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巨人模型、肩膀模型、视线高度测量工具等。

我会通过一个故事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我会讲述一个关于一个孩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好处。

然后,我会利用教具和学具向学生展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物理原理。

我会让学生亲自体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感觉,并通过视线高度测量工具让学生了解视线的高度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接着,我会通过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视线的高度来观察和解决问题。

我会让学生亲自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观察远处的物体、寻找隐藏的物品等。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来理解和掌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物理原理。

我会进行课堂小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学生一些拓展延伸的任务,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物理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会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以及是否能够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优秀教学案例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物理,感受科学的魅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收获。通过评价学生的提问、实验、讨论等环节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探索科学的奥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教学策略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探索科学的奥秘。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滑板运动、赛车比赛等,引导学生关注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创设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使他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鼓励每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给予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在实验、讨论等环节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站在巨人的肩上》教学设计

沪科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站在巨人的肩上》教学设计

激发学习兴趣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沪科版八年级第一章教学设计(三)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上【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高科技成果图片如下图,让学生感受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引出新课:)看了刚才两组图片(图片分别为:美国航天飞机、中国神州飞船、中国人太空漫步、美国探测器登陆火星;上海世博会“世博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中国歼十战斗机、中国磁浮列车),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谈感受体会,引出新课:这些高科技成果的出现离不开物理学知识,这节课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物理学?科学家怎样通过科学探究发现规律?科学家给我们流下了怎样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推进新课】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学生看书,了解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了解物理学在科技发展中的重大贡献。

老师总结:很多科学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

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板书: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过渡: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同学们刚才通过观看一系列图片,对此已经有了出的认识,下请同学们谈一谈:看了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沦、交流:①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产生了非凡的神奇;②知识就是力量;③只有科学前辈们的不懈探索才有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文明;④我们要努力学习,探求科学知识,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的伽利略,他通过做实验的方法,从逻辑上驳斥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开创了用“实验法:探究自然、探索规律的先河,对物理学的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同步教案: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同步教案: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目标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所产生的非凡神奇。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4.培养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难点1.知道物理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2.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

教学用具自由落体演示器、抽气机、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导学”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知识园地——硕果累累前辈们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

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物理学就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内容,通过一些实例,感受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

(1)由于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不仅实现了飞翔之梦,而且还能登上月球、遨游太空,继续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

(2)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人类也在探索微观世界。

电子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

(3)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方便。

(4)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以至蚂蚁都能搬动。

(5)超导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应用将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

(二)科学探究——其乐无穷科学巨人们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沪科初中物理八上《1第3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word教案 (4)

沪科初中物理八上《1第3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word教案 (4)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

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二)进行新课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很多的前进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

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逐渐形成了。

那么什么是物理学呢?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看图1-23-----图1-28人类科学探究的硕果。

正是由于众多的科学家致力于不断的探究,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丰富起来。

人类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化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

7.1 《力》【教材分析】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教案: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1章第3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相关知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牛顿和伽利略等科学家对物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经典力学的建立过程。

具体包括:1. 牛顿和伽利略的主要科学成就;2. 经典力学的建立背景和发展过程;3.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和伽利略的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们对物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2. 掌握经典力学的建立背景和发展过程;3. 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能运用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牛顿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2. 教学重点:经典力学的建立过程,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伽利略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科学家?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 课堂讲解:(1)介绍牛顿和伽利略的主要科学成就,强调他们对物理学发展的巨大贡献;(2)讲解经典力学的建立背景和发展过程;(3)详细讲解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应用。

3. 课堂互动:(1)提问:牛顿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分别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影响物理学发展的?(2)提问:经典力学是如何逐渐建立起来的?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举例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4. 随堂练习:(1)请简述牛顿和伽利略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对物理学发展的影响;(2)请简要描述经典力学的建立过程;(3)请写出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述,并给出一个实例说明其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牛顿和伽利略的科学成就;2. 经典力学的建立过程;3. 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八年级沪科版物理第一章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孩子们的教育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我始终认为,孩子们的童年应该是快乐、自由、探索和成长的。

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主题的活动,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学会分享和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一、设计意图这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模拟和团队合作的方式,通过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一个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让他们学会分享和互相帮助,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团队合作的力量。

2.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社交能力。

3. 让孩子们学会分享和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合作的重要性,体验团队合作带来的成就感。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与他人沟通和协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情景模拟道具。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份任务卡片,任务卡片上有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团队游戏,让孩子们放松身心,营造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

2. 情景模拟(10分钟):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有一个任务卡片,卡片上有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

孩子们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任务。

在情景模拟过程中,我会引导孩子们学会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

3. 分享与讨论(5分钟):每个小组分享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和心得,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学会沟通和协作。

难点:如何引导孩子们在团队中建立信任,共同解决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是否得当,是否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沪科版

2018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一章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沪科版

丰富丰富纷繁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 认识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及其产生的非凡奇特.2.认识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 .二、过程与方法对人类累积知识,研究科学的过程进行感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三、感情态度价值观1. 认识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2. 指引学生关注科学前沿,培育学生可连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意识.【教课要点】科学研究的主要环节.【教课难点】知道科学研究的环节及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课课时】 1 课时【稳固复习】教师指引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解说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 .【新课引入】师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打破. 在研究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代留下了果实丰富的园地、科学的研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进行新课】丰富的知识园地( 1)活动 1:阅读课本8 页“知识园地——硕果累累”,议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b. 经过前面的学习,请你表达一下在你心目中什么是物理学?请给物理学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物理学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阅读完议论沟通.(2) 多媒体展现: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1. 人类的翱翔之梦,登上月球、游览太空.2. 电子显微镜——人类的“火眼金睛”.丰富丰富纷繁3. 激光技术在农业、医疗、通讯、能源等领域的应用.4. 集成电路、超导技术的发展.师好多的长辈在研究奇特现象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储藏此中的某些物理规律. 跟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研究,物理学的系统便渐渐形成了.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构造、物体间的互相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板书: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互相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科学的研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1)活动 2:阅读课本 9~10 页“科学研究——其乐无量” ,议论并达成以下研究过程:“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以前提出重的物体着落快,轻的着落的慢. 而伽利略以为轻的物体着落的不必定慢,你以为物体着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吗?猜想与假定:物体着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______( 选填“有”或“没有”) 关系 .拟订计划与设计实验:伽利略让助手在比较高的斜塔进行实验,要求两球同时走开手进行着落(两个球都是铅球,不过一个大,一个小).你打算如何去考证你的猜想能否正确呢?写出你的计划 .进行实验与采集凭证:做一做,看看你的实验结果是什么?剖析论证:由实验结果能得出什么结论?沟通与评估:你感觉经过一次实验就得出的结论靠谱吗?应当如何做?( 2)师指引学生参加实验研究.( 3)总结 .师经过以上研究,请你归纳科学研究包含哪些主要环节?学生:科学研究有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定、拟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采集凭证、剖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板书:科学研究——其乐无量科学研究有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定→拟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采集凭证→剖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师在科学研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集作.多媒体播放“两个铜球同时落地”的实验视频.( 4)科学精神——永久高扬师物理学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下,才发展到由量子论和相对论作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阶段 . 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新的问题势必致使新的研究,新的研究推进物理学进入新的时代. 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代留下了永久高扬的科学精神.学生看教材 10-11 页图 1-24~26 ,并阅读教材 10~11 页“科学精神——永久高扬”部分后议论 .丰富丰富纷繁师经过阅读,你们以为科学家们在事业上获取成功的窍门在哪里?教师鼓舞学生勇敢讲话.例题 1 1 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彩,一些同学以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 在议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能够拿磁铁来吸一下”. 对“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研究中的()A. 猜想B. 实验C. 评估D. 剖析与论证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对科学研究各因素的认识与运用能力 .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定——拟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采集凭证——剖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是一个完好的研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因素. 科学研究各个因素在整个思想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培育的能力也不一样 . “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环节属于实验考证环节,因此选项 A、C、 D 都不正确 .答案: B.例题 2 教育部日前公布有关禁烟通知,要求“严禁在中小学幼儿园内抽烟”. “抽烟有害健康”已经成为大家的共鸣,但在实质生活中老是能够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如“某人抽烟很厉害,但身体却很好” ,其实要证明抽烟与健康之间有没关系,除了探访背后的科学原理外,还能够用数据来说话,但这个数据不可以限于个案,而应当来自充分的统计,关于说明抽烟与健康间的关系,以下统计数据没有价值的是()A.在人群中,抽烟的人所占的比率B.在抽烟的人群中,患某种有关疾病的比率C.在抽烟的人群中,没有患某种有关疾病的比率D.在不抽烟的人群中,没有患某种有关疾病的比率分析:明确研究的目的,是确立研究方法、方向、要点的要点. 统计实验数据的目的是“要证明抽烟与健康之间有没关系”,要点要环绕“抽烟”和“健康”二者之间有没关系、有何关系去找寻答案,包含抽烟的人患哪些疾病,不抽烟的人能否也患有这些疾病,抽烟的人与不抽烟的人患某种病的比率多大等. 而不是统计有多少人抽烟,多少人不抽烟.答案: A.【讲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品味”了“知识园地里的累累硕果”,还知道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翻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同学们将发现科学巨人们留下的知识、方法及精神等无尽的财产.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学们将成为新时代的“巨人”!【课后作业】达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的课后作业部分练习.丰富丰富纷繁1. 指引学生看图阅读,让学生领会到今日的科学成就来之不易,领会科技改变世界的魅力.2.在认识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中,同时应当浸透基本的物理实验方法 . 比如控制变量法、归纳剖析法等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互相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2.科学研究——其乐无量科学研究有七个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定→拟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采集凭证→剖析与论证→评估→沟通与合作.。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3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与反思金品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3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与反思金品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1~3节(第1节:走进神奇第2节:探索之路第3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知识与技能】1.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的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2.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3.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4.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曲折并富有意义的.【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3.通过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使学生从不同的领域了解现代科学的种种成果.4.通过列举法、演示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好奇心,发展探索兴趣,培养物理意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知道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3.学习前人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教育学生,实践出真知;发扬前人孜孜不倦、刻苦努力的精神.【重点】1.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索过程,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体会.2.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3.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难点】1.了解科学前沿的发展.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知识点一走进神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4,完成以下问题:区分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的方法:(1)自然现象存在于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人为因素的影响.(2)生活现象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有明显的人为因素的影响.(3)在区分两种现象时,一是看存在于自然界中还是生活中,二是看现象是否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合作探究】探究一在自然中观察以下自然现象,回答相关问题.1.哈雷彗星何时再来?答:哈雷星是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国物理学家爱德蒙·哈雷(1656-1742)首先测定其轨道数据并成功预言回归时间而得名.哈雷彗星的最近一次回归是1986年,中国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观测,发现了断尾现象.哈雷彗星的再次回归要等到2062年左右.2.电闪雷鸣如何产生?答:闪电是云层和云层之间或云层与大地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雷是闪电通道急剧膨胀产生的冲击波退化而成的声波.3.大自然为何丽多彩?答: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红、橙、黄、绿、蓝、靛、紫混合而成的.不同的物体对这七种色光的吸收和反射是不同的,所以才有了五彩缤纷的世界.4.静静雪山为何发生雪崩?答:积雪的山坡上,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地球吸引力时,便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当山坡上的积变得较不稳定时,轻微的地震、动物的行走、滚石的触击、一阵风,甚至高声尖叫都会触发雪崩.探究二在生活中观察以下活中的现象,回答相关问题.1.为何不易倒出液体?答:倒入液体的时候,小孔被液体堵住了,空气不能进入罐里;倒出一点液体之后,罐子内部的气体体积变大,里面的压强变小,外面的大气压力把液体压在罐里,所以不容易倒.2.筷子为何像是断了?答: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由于人的视觉作用,总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看上去筷子被“折”断了.3.万家灯火从何而来?答:万家灯火离不开电,大部分的电能依靠火力、水力、风力、核能、潮汐能等能源推动发电机产,产生的电能从发电厂输送到千家万户,便可带来万家灯火.4.跳得更高的秘密是啥?答:运动员先助跑运动起来,积累了一定的动能,再借助撑竿把动能转化成撑竿的弹性势能,继而撑竿的弹性势能转化成运动员的重力势能,使运动员跃过高高的横竿.知识点二探索之路【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5-7,完成以下问题:物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先驱哥白尼冲击了托勒密体系,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先驱伽利略用望远镜观察天空,其观察所得数据进一步支持了哥白尼的理论.第二阶段,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构建了经典力学体系.第三阶段是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在该阶段的主要突破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合作探究】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自然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神奇,面对神奇,人们感到迷茫、好奇、敬畏,人们渴求去探究.远古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思索自然界的神奇现象,而那些能直接刺激感官(如眼睛和耳朵)的神奇现象则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象形文字中的甲骨文“殸”的构成是怎样的?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的构成又是怎样的呢?答:“殸”好像是一块很大的斜面石头和一只拿着结实木槌的手,这只手正拿着木槌欲敲打石块,古人很早就知道声音与碰击有关.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晒干”的上部为发出光线的太阳,字的中部为被蒸发的水汽,字的下部则为大地.该字的意思为日光照射大地,使地面的水蒸发,以便达到晒干的目的.又如日出、日落.2.除文字、图画外,从世界各地的文物古迹也能看出古人对宇宙万物的科学思索.试举例说明.答:(1)“古人的宇宙模型之一”是古人对日月星辰及周围世界的观察,设想出的宇宙的模样.认为地是平的,天象倒扣的大锅(南北朝时的民歌《敕勒川》中就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诗句),日月星辰就在穹顶下的大气中运行.以上这些表明古人的原始思维中有科学的成分.(2)“雕刻玉版”是距今5000年的史前仪具.玉版中央布刻圆形象天,外廓方形象地,侧面呈拱形象天穹,表现了中国古人比较原始的天圆地方的思想.在这种宇宙观的基础上逐渐演化产生了“司南”——早期的指南针.(3)英国的“石头阵”被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是人类现存最早的天文观察台之一.天文学家借助电子计算机发现:象夏至等重要的节令日子,太阳、月亮升起和落下的方向与巨石一一对准成一条直线.它的外围坑洞可以被用来预报月食.这都反映了不同国家的古人对自然神奇现象都有过富有意义的思考.3.物理学的进步之阶灿烂的古代文明闪烁着古人朦胧的理性之光,也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世界奠定了基础.在物理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不少前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你知道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有哪几个吗?答:(1)自然科学的真理对错误权威的挑战“哥白尼”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长期以来,托勒密的“地心说”被教会用作天主教的教义基础,在欧洲占统治地位,受到教会保护.哥白尼在长期的天文观测中,意识到地球根本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一个绕太阳旋转的普通行星.向教会发出严正的挑战,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体系,有利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向前跨越了一大步.“伽利略”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天空,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观点是正确的.还不断地向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性提出挑战,最早用实验的方法去追求隐藏在事物表象之后的真理.(2)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牛顿”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匠,用牛顿运动三大定律构建了经典物理学体系.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方面作出划时代的贡献.诗人蒲伯在牛顿的墓碑上这样形容:“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空;上帝说:让牛顿降生!于是一切变得灿烂光明.”(3)现代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冲击了经典的时空观,认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接近光速时,人们所熟悉的空间和时间等概念都会发生变化.如时钟会走得很慢,人将会青春不老,而此时大尺度的宇宙空间像几百万光年也不再是那么遥远.“玻尔”发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的差异,提出了新的理论——量子力学.他们为物理学的发展跨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一大步.知识点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8-11,完成以下问题: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2.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合作探究】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通信、交通、航天、材料及能源等领域.通过阅读课本可知物理学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试列举一二.答:(1)航天技术:人类不仅实现了飞翔之梦,而且还能登上月球、遨游太空,继续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2)探索微观世界:电子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3)激光技术:激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如激光焊接、激光唱片等.(4)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以致连蚂蚁都能搬动.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大家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个问题,体验一下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当保温瓶里装满开水时,保温瓶塞有时会跳出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猜想与假设下面请同学们先互相讨论一下,然后请代表说出讨论的结果.①可能是瓶塞没盖紧而被水蒸气冲出来了.②可能与瓶里的水是否装满有关.(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下面我们用实验探讨一下在哪一种情况下瓶塞会跳出来.请一位同学上前来做:用刚烧开的水灌满两只保温瓶,且将一个瓶塞轻轻盖上去,另一个瓶塞塞紧瓶口.发现:两个瓶塞都没跳出来.这说明①的说法肯定不正确.下面用实验探讨一下②说的两种情况下哪种情况会使瓶塞跳出来.(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两个同学上来协作:把刚才灌满开水的两只保温瓶中的一只里的水倒出一部分,使它只有八、九成满后塞上瓶塞.不一会儿,倒出了一部分开水的那只保温瓶的瓶塞“噗”的一声跳了出来,而先前灌满开水的那只保温瓶的瓶塞始终不动.这一实验说明瓶塞跳出来可能与开水是否灌满有关.下面我们换用两只同样的玻璃瓶,一只灌满开水,另一只不灌满,灌好后,立即在两个瓶口上用橡皮圈箍上一层橡胶膜.不一会儿就会发现,灌满开水的瓶口薄膜不动,未灌满开水的瓶口的薄膜向上凸了起来.(5)分析与论证下面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瓶塞跳出来的原因?学生分析:未灌满开水的瓶中留有空气,空气受热膨胀,使瓶内气压增大,增大的气压使薄膜鼓起来,同样也能把保温瓶塞顶起来.而灌满开水的瓶里空气很少,受热膨胀后体积也较小,不会产生很大的压力.因此,薄膜不会凸起来,瓶塞也不会跳出来.(6)交流与合作请其他同学对以上分析加以评论并相互讨论、交流,最后由老师加以肯定.通过以上的实验探究过程,请同学们总结、归纳: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需要哪些环节?答: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需要的环节有: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1.走进神奇(1)在自然中(2)在生活中2.探索之路(1)古文明的科学思索(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3.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1)知识园地(2)科学探究及科学精神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素材积累】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像一支离弦的箭,嗖嗖地直向着生命的终点射去。

最新沪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第3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PPT课件 (4)

最新沪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第3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PPT课件 (4)

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课件设计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
分析论证、评估
人们认为伽利略的实验方法是合理的, 只是做一次没有很好的说服力
交流合作
后来波义耳用真空容器证明了铅弹 与羽毛下落一样快,进一步证明了 伽利略观点的正确。
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课件设计
二、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 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 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 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 尔奖的人之一
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课件设计
从下面事例中找出各环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下落的慢,而伽利略认为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因 此,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 (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倍)登上了比萨斜塔顶。在同一 时刻,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 两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 地面。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 略观点的正确,并且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 到的挑战。后来。波义耳用真空容器证明了铅弹与羽毛下 落一样快,进一步证明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
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课件设计
扬振宁的简介
1957杨振宁与李政道凭他们
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
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
奖的中国人。 1980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 (Rumford),1986年获得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最新初中物理精品课件设计
汤川秀树的简介
在1935年,他在《日本数学 和物理学会杂志》发表“关于 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论文, 解释了原子核之内质子与中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核子 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 在。汤川在1949年获得诺贝 尔物理学奖,而鲍威尔也在 195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1、3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案
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讲授法、故事法、阅读法。
学习方
法指引
探究式教学
教学资源及媒体
课件、自由落体演示器、抽气机、斜面、毛巾、棉布、木板、小车。
教学过程(第1学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预设
复习
引入
上节课我们探索了古文明的物理知识,今天我们将在古人的基础上把物理知识发扬光大。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力是维护物体运动的原因,没有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而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演示实验:
(1)照图1那样,让小车从侧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毛巾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
(2)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滑到铺有棉布的平面上,观察小车前进的距离有何变化。
物理知识的现代应用产生了非凡的神奇。
学生结合生活现象感受物理现象的奥妙。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教学
预设
新课教学
探索浩瀚宇宙的秘密。这是脱离“发现”号宇宙飞船机体的宇航员在太空自由行走,其背后是蓝色的地球。这是“旅行者”宇宙飞船拍摄的土星照片,是20世纪最著名的天体照片之一。在探索宇宙的同时,人类也在探索微观世界。电子显微镜是人类的“火眼金睛”,通过它,人类能逐渐深入看清组成物质的不同粒子,这是通过电子显微镜放大了200万倍的铱原子排列图。激光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疗、通信、能源等领域,而且也逐渐应用于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方便。看。激光束在刹那间将草莓切成两半。信息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集成了成千上万个电子元件的芯片,既小又轻,以致连蚂蚁都能搬动。超导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其应用将缓解人类的能源危机,看:这是超导中的磁悬浮(极低温下金属块在磁场中会自动漂浮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复习
1、物理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2、各阶段代表人物? 3、各阶段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
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 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一、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能从日常生活、实验观察中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提出原因,进行推测或假设 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经历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的 过程,会选择方法和所需器材,有控制变量的初步意识
居里夫人的发现
他们在放射性上的发现和研究,居里夫妇和亨利·贝 克勒尔(Henri Becquerel)共同分享了1903年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第 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八年之后的1911年,居 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 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将之公 布于众,这种作法有效的推动了放射学的发展。
提出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重 的物体下落快,轻的下落的慢,而伽 利略认为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
猜想与假设
伽利略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的轻 重无关
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伽利略找来助手在比较高的斜塔进 行实验,要求两球同时离开手进行 下落。(两个球都是铅球,只是一 个大,一个小)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果两个铅球同时落地
分析论证、评估
人们认为伽利略的实验方法是合理的 ,只是做一次没有很好的说服力
交流合作
后来波义耳用真空容器证明了铅弹 与羽毛下落一样快,进一步证明了 伽利略观点的正确。
二、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是历史上第一 个获得两项诺贝尔奖的 人,而且是仅有的两个 在不同的领域获得诺贝 尔奖的人之一
扬振宁的简介
1957杨振宁与李政道凭他们
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
们两个人是最早获得诺贝尔
奖的中国人。 1980杨振宁获得拉姆福德奖 (Rumford),1986年获得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
汤川秀树的简介
在1935年,他在《日本数学 和物理学会杂志》发表“关于 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论文, 解释了原子核之内质子与中 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核子 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 在。汤川在1949年获得诺贝 尔物理学奖,而鲍威尔也在 195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能用不同方法收集资料
5、分析论证——能对信息进行比较和处理
6、评估——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完善实验,得出 正确结论 7、交流与合作——有团队意识,把别人的意见、自己的 方案,准确地写下来。
从下面事例中找出各环节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重的物体下落快, 轻的下落的慢,而伽利略认为轻的物体下落不一定慢。因 此,伽利略和他的两个学生,带着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 一个是另一个重量的10倍)登上了比萨斜塔顶。在同一时 刻,伽利略让他的两个学生从同一高度扔下轻重不同的两 个球。结果,人们清楚地看到了两个球在同一瞬间砸向地 面。这个简单的实验用最直接的方式向人们证实了伽利略 观点的正确,并且也是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第一次受到 的挑战。后来。波义耳用真空容器证明了铅弹与羽毛下落 一样快,进一步证明了伽利略观点的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