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底足火石红的真假

合集下载

瓷器鉴定有7个要点,掌握好这些,你也是收藏大咖

瓷器鉴定有7个要点,掌握好这些,你也是收藏大咖

瓷器鉴定有7个要点,掌握好这些,你也是收藏大咖上周末,小王和朋友相约去潘家园寻宝。

在某个摊位上,小王看上了一件清朝康熙年间景德镇烧制出的青花瓷盘,于是问摊主:“这个瓷盘多少钱啊?”摊主头都没有抬,就伸出了四个指头说:“40元一个!”小王觉得价格很实惠,于是掏钱买了下来。

潘家园瓷器摊第二天,小王和朋友相约看看对方的瓷器,小王拿出盘子,开始炫耀:“这可是康熙年间的瓷盘,我花了40元就买下来了!”朋友拿起盘子看了看,嗤笑一声:“这哪是康熙的盘子啊!底款上面的双圈都不完整,中间还画了个莫名其妙的符号。

这种东西,你还花40元,丢人不丢人啊!”小王顿时脸就绿了。

清康熙晚期景德镇窑青花梵文盘底款绝大多数玩瓷器收藏的人,都买了很多的假古瓷,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何鉴定瓷器。

因此他们买到的瓷器,懂行的人一看就是假的。

新手玩家想要学习瓷器收藏,也并非难事。

牢记一下七点法则即可。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故宫博物院藏一看瓷器的器型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器型。

例如在明朝皇室家宴上,人们就需要长时间拿着茶杯,以便随时饮茶,因此永乐皇帝就开创了压手杯这种瓷器器型。

像压手杯这样独具特色的瓷器器型,一般都会有标准的形状。

如果你在收藏市场上,看到了与标准器型不同的瓷器,那多半就是假货。

明永乐青花压手杯(花心)故宫博物院藏二看瓷器的纹饰与器型相似,瓷器的纹饰上也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

例如宋徽宗最欣赏的汝窑,以“雨过天晴云破处”著称于世。

汝窑这种瓷器,纹饰简约随意而不拘谨,因此有简约之美。

而到了元朝时期,由于外族文化和外国文化的融入,瓷器上逐渐有了梵文、狮子纹等外来纹饰。

如果瓷器上的纹饰不符合时代特征,必然是假货。

宋汝窑天青釉圆洗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故宫博物院藏三看瓷器上的底胎如果瓷器的底胎不对,就一定是仿品。

例如:元朝时期的官窑瓷器,是以麻仓土为原料,因此显得相对粗糙。

而清朝康熙年间的瓷器不但相对较白,致密度较高,因此被称为“糯米胎”。

火石红判断法

火石红判断法

火石红的判断方法在中国古代瓷器特别是民窑瓷器的露胎处,往往有深浅不同的红色烧成物出现,深者至酱褐,浅者呈淡红,由于其酷似火山岩石中的红色,业内人士称其为“火石红”。

关于瓷器上出现“火石红”的成因及理化机理,笔者同西安悟陶斋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马平,曾合写专论《古瓷“火石红”辨》、《再谈古瓷火石红》二篇,分别载于《收藏》杂志第12期并收入拙作《说瓷论藏》论文集,有兴趣的读者可查阅。

本文只从古瓷鉴定方法角度对火石红的鉴别作简略介绍。

“火石红”,有人把它称作“窑红”、“黄溢子”、“黄衣子”或“火石釉”,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以来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窑瓷器露胎处所显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其他古瓷窑产品中也有,恕不赘述)。

虽然都笼统称作“火石红”,但其表现形态和成因是多种多样的,笔者把它们分为“胎红”、“窑红”、“刷红”和“假红”四种不同的形式。

“胎红”是器物胎体内所含的铁元素在烧成过程中以铁离子状态向器物露胎处富集,在器物冷却过程中未及逃逸而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露胎表面。

所以一般“胎红”多表现为“散场效应”即越接近胎釉分界线越浓重,越远则越浅淡,有一只明弘治民窑青花三足筒炉底部的“胎红”现象,其“散场效应”非常典型(图1)。

“胎红”又可分为两种现象,一种是如图1那样存在于无釉胎面的胎红,另一种是空气通过釉面棕眼和粗松的胎内空隙将未逃逸的铁离子二次氧化,从而在釉下出现了火石红现象(图2)。

过去古瓷研究者可能不太重视这种现象,因此没有提及过它。

但是,客观是第一性的,不管人们注意到与否,它都存在于古瓷器当中。

从概率上来说,它多出现于胎泥含铁量较高的民窑器釉薄且有棕眼同外界相通处,或者临近胎釉接合部,或者施釉极薄处。

这些地方都是铁离子从胎内向外逃逸的最方便通道,因而也是铁离子最易被二次氧化并附着于胎面的地方。

“釉下胎红”不但存在于元明清景德镇瓷器中,也十分普遍地存在于宋元耀州窑瓷和宋元明龙泉窑及其他一些瓷窑的产品中。

瓷器底足新老特征鉴别是怎么鉴别的吗

瓷器底足新老特征鉴别是怎么鉴别的吗

瓷器底足新老特征鉴别是怎么鉴别的吗清乾隆外粉青酱釉地描地金银莲纹粉彩镂空,尺寸:40.6厘米,成交价: HKD 20,944,750鉴定一件瓷器的新老陈旧,看其瓷器的底足是尤为重要的,其原因是因为一件仿制的瓷器不管是再其外观还是用途方面在怎么做旧,但是其瓷器的胎土是没有办法可以改变的。

在加上由于我国古代每个朝代不管是在制作工艺上还是烧制手法上都是有着一定的不同,因此其瓷器底足的鉴定就尤为重要。

今天小编就来给广大收藏者们讲解几个辨别瓷器底足新老的方法。

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抱月瓶,尺寸:高39厘米,成交价:RMB 20,700,000方法一:观察瓷器足底火石红的颜色。

作为收藏者的我们都知道,瓷器底部火石红的颜色除了烧制是形成的之外,还会根据其时间的长短发生一定的变化。

一件由古代所流传下来的瓷器,其底部的火石红中一定是有着一些锈黑点,看上去十分的有滋润感,不会是像仿制瓷器那般的干巴巴,而且当收藏者们使用四十倍或者是四十倍以上的放大镜去观察瓷器底足的火石红是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蛤蜊光,这种色彩的变化即使是使用现代的高科技技术也仿制不出来。

清乾隆紫地轧道描金粉彩缠枝花卉八吉祥纹瓶,尺寸:高19.4厘米,成交价: RMB 20,700,000方法二:看瓷器底足的修胎刀痕。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制瓷工匠们一般所使用的修胎刀为竹刀,修胎之后所留下的痕迹为细丝状,其宽度不到一毫米,而在现代的仿制工艺中则是使用钢锯条,修胎之后所留下的刀痕印记为粗线条,宽度大约在二到三毫米之间,这里的不同之处是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的。

清乾隆松绿地粉彩缠枝莲纹浮雕五子登科包袱瓶,尺寸:高42厘米,成交价: RMB 20,700,000方法三:观察瓷器底足露胎胎骨之处。

小编之所以让收藏者们去观察其瓷器足底的露胎胎骨之处,是为了让广大收藏者去观察瓷器底足露胎之处的古老化现象以及自然磨损的情况。

清乾隆六年青花缠枝莲纹供瓶,尺寸:66.4厘米,成交价: HKD 20,575,000这是因为对于仿制的瓷器来讲瓷器露胎之处的磨损比较平滑,刻板没有真品瓷器那么磨损的自然。

元青花鉴定——有这18项特征就是现代仿品

元青花鉴定——有这18项特征就是现代仿品

元青花鉴定——有这18项特征就是现代仿品对于鉴别高仿品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一般仿品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

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1、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

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

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

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2、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

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

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

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

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

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

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

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懂行者一看便知。

3、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流下显的指纹和旋纹。

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

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

元明瓷器底足的“火石红”】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了解【艺术收藏阁

元明瓷器底足的“火石红”】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了解【艺术收藏阁

元明瓷器底足的“火石红”】是如何形成的了解了解【艺术收藏阁艺术收藏阁2017-04-27假红:假红就是伪、仿品人为制作的假火石红。

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高温析出经二次氧化而成,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析出经二次氧化而附着于瓷器露胎处。

因为现代瓷器生产的工艺流程中许多环节已同古代制瓷有了巨大的区别:胎土已不是人力、畜力或水力粉碎,而是球磨面粉碎;胎泥已不用人工淘制陈腐而是真空揉制、强磁除铁;绘画彩料已从天然着色剂改用化学色料;施釉方法已从蘸釉、吹釉和刷釉改为压缩气泵喷釉;窑炉已从柴窑必为液化气、煤气或天然气窑;瓷器入窑后烧制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已从几天缩短为最短四五个小时;瓷器烧制中的温度变化曲线也决然相异。

古瓷还要包括几百年世代家传的制瓷工艺上各种关键环节的绝技秘方,这一切都使古瓷要达到乱真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其中火石红就是仿制难关之一。

景德镇仿古瓷专家杨国喜说:“(仿古瓷)火石红的效果不太好做出来,有的烧出了火石红,瓷器却烧坏了;其他因素达到要求时,火石红又烧不出来。

”笔者也曾在景德镇访问过几位烧制仿古瓷的朋友,他们都说仿古瓷中其他特征较容易接近真品,包括过去认为比重点鉴定瓷器80%多的器型(含“手头”)和纹饰,惟独古瓷器上那种胎红和窑红难以烧成。

特别是明清一些官窑器上胎釉结合部的一线胎红和釉下胎红更是无法再现的难题,于是万不得已地在制作精美、几近乱真的仿古瓷上用前述刷红方法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给鉴瓷高手留下难逃慧眼的破绽。

一、胎红:顾明思义,这种火石红的成因是与瓷器的胎土直接有关的,是瓷胎内因作用造成的。

“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2]。

这种解释是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的科学结论,应当是有权威性的。

人们无法在瓷器烧制过程中直接观察到这种变化情况,但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原理分析认识到:当瓷器胎土中含有较多的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Fe2O3)和铁的非金属化合物(如青矾FeSO4.7H2O)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发生分解,铁元素脱离其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以离子状态游离于熔融的胎中,并向瓷器的露胎处富集和向外逸出;或者氧化铁被高温分解出极不稳定的氧化亚铁(FeO),通过窑温冷却过程中的析晶变化而富集于无釉的胎面。

如何从底足上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如何从底足上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

如何从底足上来判断一件瓷器的真伪?底足的变迁是整个古陶瓷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底足鉴定是古陶瓷鉴定的一个重用组成部分。

针对碗底足变化的主要特征和碗底足变迁的主要原因,论述碗底足经历的平底和圈足两大发展阶段,以及推动碗底足发生演变的窑炉技术,装烧方法,成型工艺等制瓷工艺原因和社会经济文化原因。

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时代,距今7000多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河北武安磁山早期仰韶文化遗存中的红陶碗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碗。

战国以后,碗逐渐成为人们常用的生活器皿之一。

到唐代时,碗已经成为生产量最大的一种陶瓷日用器皿。

从古到今,不仅碗的形式变化多样,如六朝的青瓷莲瓣纹碗,唐代的海棠式碗,花口腕,宋代的斗笠碗,元代的折腰碗等等,而且碗的用途分工也很多,如饭碗,茶碗,注碗,盖碗等等。

然而,不管碗的功能和花样如何变化,每一个历史时期碗底的造型却基本相似,具有阶段性特张。

和其它陶瓷器皿一样,碗的变迁与时代发展和社会风尚密切相关,碗的底足也随着相应地发生着深刻变化,是历代古陶瓷器物上的时代特征最明显的部位之一。

图1.红陶绳纹碗大地湾文化图2 彩陶碗大溪文化1. 碗底足的主要变化特征从新时器时代到清末约一万年的时间里,陶瓷碗的底足演变轨迹可以概括为平底和圈足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平底碗和圈足碗都出现在新时器时代,并且并行延续至今。

但他们却在不同历史时期各领风骚。

具体如下:图3 假圈足图4 饼形足1.1 平底阶段(新石器时代至唐代初期)平底碗即实心足碗,其平底是在制坯时对足部平拍或平切而成。

平底不仅包括与碗腹底平齐,无足台的全平底,卧足,还包括突出腹底,有足台的圆形饼足,假圈足等几种实心底形式。

有器就有底。

时光倒流一万年,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体会着泥与火创造的奇迹,烧制了许许多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红陶,灰陶,白陶,黑陶和彩陶。

古人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根据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来看,这些器物底足的形式十分多样,有平底,圜底,三足,袋足,尖底,圈足等等,尤其以圜底和袋足器等为多。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
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颜色: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出橘红色,这是由于其内部结构对光线的作用。

2. 结构:火石红晶体的结构比较独特,呈现出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就越大,颜色也就越浓重。

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就会逐渐变浅,直至消失。

3. 形态:在瓷器表面上的火石红晶体通常呈现颗粒状或片状分布,给人一种自然的、随机的感觉。

同时,这些火石红晶体也会与釉面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纹理和质感。

4. 分布:火石红主要生长在古瓷的以下部位:底足的胎釉结合部、无釉的砂底、胎釉上较大的磁铁矿晶体周围、缩釉和薄釉处、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纹中、个别气泡和空洞周围等。

5. 透明度:火石红晶体通常具有一定的透明度,可以透射部分光线。

这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一定的光泽感,给人一种晶莹剔透的感觉。

6. 光学性质:火石红晶体具有一些特殊的光学性质,例如光吸收和光散射等。

这些性质使得火石红晶体在阳光或灯光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光泽。

总的来说,瓷器火石红的微观特征主要表现为颜色鲜艳、形态自然、分布广泛、透明度高等特点。

这些特征不仅使得火石红晶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鉴别古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火石红鉴定最简单的方法

火石红鉴定最简单的方法

火石红鉴定最简单的方法嘿,大家知道吗,火石红可是古陶瓷鉴定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呢!那到底怎么简单鉴定火石红呢?别急,这就来告诉你。

首先呢,要仔细观察瓷器的露胎处。

看看有没有那种淡淡的红色或橘红色的痕迹,这就是火石红啦。

在观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颜色的均匀程度、分布范围和深浅变化哦。

然后呢,用手轻轻抚摸露胎处,感受一下它的质感,是不是有点粗糙的感觉呀。

还要注意看看火石红与胎体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

哎呀,可别小看这些步骤,稍有疏忽就可能出错呢!而且在鉴定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冷静和细心,别被其他因素干扰了视线。

说到这鉴定的过程,安全性和稳定性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呀!这就好比走钢丝,得稳稳当当的才行。

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操作,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但要是粗心大意,那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呀,在鉴定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保证自己的操作是安全可靠的,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呀。

那火石红鉴定的应用场景可多啦!在收藏界,它可是辨别古陶瓷真伪的重要手段之一呢。

而且它还有个大优势,就是相对直观,容易观察。

不像有些鉴定方法那么复杂,让人摸不着头脑。

通过火石红的鉴定,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陶瓷的历史和价值,这多有意思呀!我就给大家讲个实际案例吧。

有一次,我在一个古玩市场看到一件瓷器,乍一看挺像古陶瓷的。

但我仔细观察了它的火石红,发现颜色过于鲜艳均匀,而且与胎体的过渡也不自然。

再一摸,那质感也不对劲。

这不,就很明显是个赝品嘛!所以说呀,学会了火石红鉴定的简单方法,还真能避免上当受骗呢!火石红鉴定简单又实用,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在古陶瓷的世界里畅游啦!大家还等什么,赶紧去试试吧!。

定窑瓷器基本鉴定知识

定窑瓷器基本鉴定知识

定窑瓷器基本鉴定知识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

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

现代仿者不像。

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

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

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

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丶支钉上丶片缝上丶吐筋线上丶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

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

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

火石红的主体成分是氧化铁红。

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

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

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定窑瓷器鉴定知识1: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

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中有的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是绝对的,地质环境、保存条件好者此现象并不明显;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明显;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故在对宋代官窑器物鉴定有上手一掂分量就有八九不离十之说;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多厚重。

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

定窑瓷器鉴定知识2:微观识瓷认定法我们通常看一件古瓷,容易看大,不看小。

容易从宏观上观型看纹,而忽略微观的分析与认定。

真假火石红各呈现什么样的特征

真假火石红各呈现什么样的特征

真假火石红各呈现什么样的特征古陶瓷的火石红现象的特征及类别。

一、顺火石红;由瓷器的足部,顺着胎釉的结合处向足端产生浓淡过渡的火石红。

有人称此种浓淡过渡现象为散场现象。

产生原因是晾坯时日短、胎釉中所含的水份未及干透。

二、倒火石红:紧靠于垫饼处的陶瓷涩胎上火石红浓,向上离之越远越淡。

产生原因:胎釉虽然已晾干透,但在装坯时,用的是潮湿的垫饼,坯胎与垫饼靠置的足端不断地吸收垫饼内的水份,紧靠足端处吸收量大,离的越远越少,后在窑内升温的过程中,足端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长,离之越远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就越短,因此就能够产生倒火石红现象。

此现象在元代晚期至明代空白期的陶瓷上较多。

三、阴阳面火石红:古瓷圈足的釉胎结合处,一边有火石红,一边无火石红或一边火石红浓、一边火石红淡。

产生原因:在晾干坯胎的过程中,长期受一边风吹、这样就产生了坯胎的内部一边已脱水,一边还含有水分而造成。

四、点状火石红:整个圈足的釉胎结合处只见足墙外或足墙内有那么一两处(宽度有限,有的可见多处)有顺火石红现象。

因为其宽度窄,固称其为点状火石红。

产生原因是施釉时不够均匀,在胎釉结合处有粘渣积釉现象。

还有就是做好坯后,无形中碰紧了足部某处坯胎,这种紧密的坯胎容易保存水份,这就是产生点状火石红的原因。

五、撒渣火石红:涩胎底板上粘有灰渣处火石红浓,离之越远越淡。

产生原因是在装坏时,在垫饼上所撒的灰渣湿并且不匀,高处已挨到了坯胎的底板或虽然未及接触到,但其足可让涩胎底板上吸收到灰渣中的水分。

五十年代的撒渣是一种灰白色叫碱渣的物质加上老糠灰的混合体。

六、记号釉斑火石红:在古瓷涩胎底板上的釉斑边沿,靠釉斑处浓,离之越远越淡。

产生原因是在元明时期,有几户做坯人家合包烧一座窑炉的习惯,又因各家常有相同产品的坯胎要放在一窑之中烧造。

固在坯胎进窑之前,需要在坯胎的底板上用釉浆做上自家的记号。

临时在装坯时做得记号往往会产生火石红现象,在自家坯房里施釉时做上去的不一定会产生火石红现象,这要看坯胎的晾干程度。

底足看真假

底足看真假

底足看真假底足看真假陶瓷鉴定,不外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初学者来说,单器型就够复杂了。

老师越讲,听起来越糊涂,回家翻书越多,脑子越空白,心中着急却不知从何着手。

突破口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不妨从底足着手。

小小的底足好似人的内脏,抓住“五脏六腑”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例如,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

元代“乳突”明显,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小,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一直到崇祯才消失,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

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棕眼”(针鼻孔),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疏密不均,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

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火石红”(窑红),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甚至羊肝色。

明时已较淡,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

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湖米底”,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敲底”,见于道光时钧红,由于其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

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

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怎么通过瓷器底部火石红生成演变来鉴别瓷器明清瓷器

怎么通过瓷器底部火石红生成演变来鉴别瓷器明清瓷器

怎么通过瓷器底部火石红生成演变来鉴别瓷器明清瓷器古代瓷器中出现火石红现象多出现在无釉色的地方,所以火石红生成地方多建于瓷器底部,这是鉴别古代瓷器和元明清瓷器的方法之一。

对于古陶瓷收藏,从西汉原始瓷及隋、唐、宋、元、明、清、民国不同时期的古瓷实物,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窑口古瓷火石红现象有几个特征。

一、古瓷火石红在古瓷器物上的分布特点:古瓷火石红在古瓷器物上的分布主要看古瓷施釉情况的变化而分布在无釉的部位或釉薄的部位上,分布特点如下:1、分布在底足胎釉结合处或罐类器物无釉的口部胎釉交接处,形成宽窄不齐,由浓变淡的环状火石红结合线。

2、在无釉的砂底上呈浓淡不一弥漫的散状分布在胎面上。

3、在缩釉和釉薄处呈点状或斑块状分布。

4、在气泡空洞或窑裂部位分布在边沿上。

二、古瓷火石红成因是什么关于古瓷火石红的成因,目前国内行内的专家学者都发表了相关论述和观点,主要认为以矿物质“铁”为生成的内因物质因素,经高温氧化后生成;也有人认为古瓷火石红是在出窑以后铁元素在氧化中逐渐生成的,烧制氧化或逐渐氧化是火石红生成的外来因素,到底它的主要成因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从以下八个方面来探索研究。

(一)从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看古瓷火石红现象: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通过考古发现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即已生产陶器。

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八千年黄河流域即烧制出红陶。

商代开始即生产出烧结温度在1150℃——1200℃左右硬度高吸水低;局部施釉的原始瓷器。

到了东汉晚期已经能用1200℃——1330℃的高温烧制出硬度更高吸水极低的瓷器,从此以后到现在历经2000多年。

综观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不同历史时期的馆藏实物,结合自己的实物收藏,火石红现象的出现是从宋代开始到了元代较为严重,主要出现在江西景德镇窑和浙江龙泉窑部分器物上,此后明、清、民国一直到现在火石红现象或多或少都有出现。

(二)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自然环境看中国南北方各大窑口古瓷火石红现象:1、以生产时间长、存世量较多的窑口为例看南北方六大窑口烧制历史:(1)江西景德镇窑:从唐开始一直到现在。

小心给你来个老接底:古瓷底足鉴定25招

小心给你来个老接底:古瓷底足鉴定25招

小心给你来个老接底:古瓷底足鉴定25招我们在鉴定瓷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瓷器的神韵,器型,釉面,画工,款识,发色等等来鉴定。

但是底足的鉴定是鉴定环节中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对于真伪和断代是非常重要的依据,这也是为什么作假者往往需要老底新接的原因之一。

喜欢瓷器的朋友,请添加下面微信我们特意为大家准备了《玺客瓷器鉴赏手册》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下面为大家盘点一下瓷器底足鉴定25条!每一条都超级实用!1、火石红火石红中的锈黑点,看上去有滋润感,自然感,不干燥。

在40倍放大镜下面,能看到有光泽,并且非常耀眼。

古瓷火石红现代仿元青花的火石红点击名片快速关注:《头等收藏》2、修胎刀痕古代修胎刀多用竹刀,现代修胎多用钢锯条,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2至3毫米距离)。

这个不同之处一看很明显。

宋代汝窑青釉盘底部修足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底部修胎非常自然现代锯条修后留下刀印是粗线条竹刀子修理后留下刀印成细丝状3、露胎胎骨观察其露胎之处胎骨老化及自然磨损情况(伪品之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

一般来说古陶瓷真品,其露胎骨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则不同,显得轻滑或坚腻。

当然也不能绝对而言,有的古陶瓷露胎也很细润坚腻,然而相比仿品还是稍显干燥元代青花底部,注意看胎釉结合处点击名片快速关注:《藏家天下》4、粘砂现象观察其粘沙现象,如明之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沙现象,清官民之窑足内积釉处也有粘沙,而仿品这一点却极少做到(伪品也有少数粘沙,然不像真品那样显得老化干燥),因其烧造工艺高于古时,釉也施得不是那么厚,不会造成积釉,再加多为模注而过于规整等原因,使之极少有粘沙;元代瓷器底部的粘沙明代瓷器的粘沙明:粘沙现代仿品元青花底部5、底足做法纵观各个时期的足之做法都有其特别之处,所以还可鉴察其露胎痕迹之纹路,如南宋瓶脚就有圆圈之旋纹,元之器物也都多有旋坯痕并有鸡心点,明时则多有放射状的跳刀痕,旋坯痕则少(仅前几朝带有元朝之遗迹),清之民窑大多数能透过釉层看到旋坯之痕,官窑几乎看不到什么痕迹了,而仿品则往往做不到这点,不是过左就是过右。

[转载]永乐瓷器真伪鉴定方法

[转载]永乐瓷器真伪鉴定方法

[转载]永乐瓷器真伪鉴定方法永乐瓷器真伪鉴定方法至永乐三年始,三宝太监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向外推销了精美瓷器,又带回了制瓷所需的“苏麻离青”色料。

永乐朝瓷器的器形、纹饰、品种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以后瓷器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方法一:辨胎釉胎质洁白釉面细润永乐瓷器胎体变薄,胎质干涩有空隙,胎色趋于洁白,生烧现象已不常见,这主要是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前朝有了进步;青花器釉面较厚,釉质细腻平滑,釉色多白中泛青;个别有细碎无色的自然开片;白釉器釉质肥润细腻,器物上可见缩釉点;红釉器釉面均匀,口沿一圈白釉,俗称“灯草口”,微泛青,器物底边垂流的釉汁截然整齐,并泛虾青色。

方法二:辨纹饰小笔填绘,形成深淡的笔触永乐时期纹饰装饰布局大多比较疏朗,瓷器装饰线条一般比较纤细流畅;常见绘锯齿状叶纹,有别于宣德时期;莲瓣纹绘画大多勾线填色,回纹一改洪武时期两个一组的画法,大多连续不断;青花弦纹线,线条不十分均匀,给人一种古拙之感;龙纹很雄壮,龙头有竖发的处理,龙颈、龙身较元代雄壮,但少了几分矫健;龙爪依然很有力度,除五爪外,也有三爪、四爪;青花瓷器纹饰用软笔勾勒,线条流畅,多用没骨画法,即不用勾线填色,一笔点画而成。

有些纹饰填色使用小笔填绘(即不用大笔渲染),形成深淡的笔触。

方法三:辨款识永乐时期瓷器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于官窑瓷器上书写帝王年号款当始于本朝,在器物上模印、锥拱或以青花书写“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如压手杯内底心书青花“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曾将永乐篆书年款的特征编成口诀“永乐年款却领先,印刻暗款凸凹全。

压杯青篆在内心,不是确知不胡言。

”但永乐朝瓷器绝大多数不落款。

宣德瓷器真伪鉴定方法:宣德朝制瓷业发展迅速,生产出了闻名于世的宣德青花以及冠绝一代的宣德红釉和五彩,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备受国内外人士的欣赏和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陶瓷高超的技术造诣。

方法一:辨胎釉瓷器胎质较细,釉面有橘皮纹现象宣德时期瓷器的胎,由于瓷土的选择讲究,加上对窑温及室内气氛的控制较好,所以胎质细腻、洁白、坚硬。

瓷器底足火石红的真假

瓷器底足火石红的真假

瓷器底足火石红的真假一、基本概念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瓷器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其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一般来讲真火石红多由胎釉结合处析出,色泽柔和鲜艳,和谐自然,越远离胎釉处火石红色泽就越浅淡;而假火石红在器物胎底随处可见,色泽深浅不一,或过浓或过淡,很不自然;放大镜下观察,真火石红晶莹闪亮,深入胎内,与胎土融为一体;而假火石红则缺乏生气,浮在胎体表面; 二、形成原因火石红形成的主要因素有: 1. 出窑后氧化的时间长短对火石红有直接的影响,时间越长火石红就越浓重; 2. 与胎土中的含铁量有关,含铁量越多的胎土火石红就越浓重; 3. 瓷器烧造的温度和气氛对火石红有影响; 4. 与胎釉的细密、粗松程度有关;越是胎釉粗松的,火石红就越浓重; 5. 与后天的使用情况有关系;传统"火石红"观念需要商榷,传统观念认为火石红石是出窑之前在降温阶段被二次氧化而成的;这种观点首先与实验矿物学的现有理论相冲突;火石红的真正形成原因是由于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胎是由瓷石或瓷石加高岭土而烧成的;瓷石和高岭土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铁,瓷石中的铁元素多数以铁的氧化物晶体的形式存在,而高岭土中的铁元素则是以胶体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胎土之中;铁元素在1200℃以上的高温烧瓷过程中就会形成瓷铁矿晶体,出窑后磁铁矿晶体经过长期的氧化和分解就会形成褐铁矿,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火石红;实验矿物学的理论和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况相吻合,我们实际观察到的情况是:瓷器在出窑时是不会有火石红的,因为出窑时在高温条件下铁元素是不可能生成褐铁矿,只能生成磁铁矿,而磁铁矿是黑色的;磁铁矿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氧化成火石红的,真正的肉眼能看得见的火石红至少需要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生成;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古瓷上的火石红痕时由于磁铁矿长期氧化分解而生成的次生矿物,不是烧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三、火石红的分布特点火石红主要生长在古瓷的以下部位:1. 底足的胎釉结合部;2. 无釉的砂底;3. 胎釉上较大的磁铁矿晶体周围;4. 缩釉和薄釉处;5. 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纹中; 6. 个别气泡和空洞周围;四、如何辨别真假火石红 1. 真火石红的分布符合长期生长的自然规律; 2. 真火石红的色调变化自然,相互之间有继承关系; 3. 真火石红从胎骨中泛出,深入胎骨不虚浮;4. 真火石红的色泽柔和明亮,有半金属光泽;传统观念认为火石红时代越早就越浓重,到乾隆初期便渐行消失;而大量的实物证实,时代晚的火石红以有比此时代早的火石红浓重,乾隆之后直到清晚期的古瓷有些也有明显的火石红痕;传统观念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偏差,是因为对火石红的真正成因和影响火石红生成的诸多因素没有科学全面地分析;火石红是鉴别古瓷真伪的重要依据,同样可以作为古瓷断代的重要参考因素;但不能仅凭火石红断代,那样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由于使用瓷石的含铁量不同,以及藏品所接触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露釉部分胎表的火石红状况也不尽相同,但不管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火石红含有金属氧化的感觉并有晶晕,人工涂抹上去的火石红就没有这种感觉和视觉;只要我们仔细认真地观察,不用放大镜也能一眼看出来假火石红景德镇仿制的火石红不是在烧瓷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涂抹上去的;有的人好不容易烧出了火石红,瓷器却烧坏了;其他因素没达到要求,火石红又烧不出来;唉古瓷器上的那种自然的胎红和窑红不知道难死了多少人于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作假者用刷红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经高温二次氧化而析出,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经二次氧化析出后附着于瓷器的露胎处;这种涂的火石红有的看起来还有点味,它介于红与黄之间,有油腻感,衬托出胎或足底比较细润,但仔细一看,它不象真的火石红那样泛着半金属光泽,也不象天上的星星眨呀眨这种涂的火石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假;现在有人发明用湿糠或谷壳烧,出窑时谷壳灰还粘在足底,用抹布抹去露出怪里怪气的火石红,有些人在做旧时做些土锈,一看也是假有人说这种火石红可以瞒过专家的眼睛,那我说这种专家一定是伪专家;要不就是眼睛看到鲜花了因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火石红的自然状态目前是无法仿制的;火石红在民国以后即电窑、燃气窑成立以后已慢慢消失.火石红、窑红、黄溢、窑黏都是形容元、明、清三朝瓷器胎釉之间的一种特征表现.我们可以知道火石红的浓度与红度都是渐渐浅淡.越接近现代其表现越弱.虽然火石红在古瓷中并不是一定有的表现.却又在瓷器鉴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左证、依据作用所以历代古瓷鉴定名家以多有来形容.意即大多数古瓷有火石红的表现.也偶见无火石红的少数例子.因此此一现象不是绝对的.所以用多有来形容另一种情况是现代仿古瓷垫烧工艺造成的现象,并不是有意作伪;现在景德镇已普通使用气窑烧瓷,不用匣钵,也不用过去传统的支具;每当“满窑”即装窑时,使用大小不同的垫板来放坯体,调整窑位,以便充分利用空间并保证受热均衡;在使用垫板时,要用纯瓷土高岭土泥浆均匀刷涂板面,待泥浆很快变干后放置坯体入窑烧瓷;这样做是为防止烧成后的瓷器同垫板粘结;器成出窑后取下瓷器,其底部就会留下浓淡不等的柠檬色痕迹,深者黑褐,浅者淡黄,与真正火石红色似是而非,我们姑且称之为“瓷土遗痕”,虽然经过高温,这种瓷土遗痕也成结晶状与瓷胎熔为一体,但它同成“散场效应”的胎红的最大区别是:1、“散场效应”的胎红是从胎内逸出的,因此它的根基在胎釉结合线;而瓷土遗痕是外附于器底露胎处的,它的边界同胎釉结合线并不相连; 2、胎红是纯氧化亚铁的二次氧化物,呈美丽的橘红色或橙黄色;而瓷土遗痕是瓷土内所有复杂组成矿物质烧结而成,并且往往因直接夹在器物与垫板中间,造成局部温度偏低而未完成化学变化,使其呈色与胎红有本质区别; 3、这种区别还表现在胎红一经烧成,虽经数百年而美色不变,而瓷土遗痕出窑后可能继续进行化学变化,往往还会颜色加深;目前部分学者与藏家把砂足底呈土黄色的土包浆当成是火石红;崔文彦、聂伟二位先生谈到火石红是从胎骨中自然泛出,深入胎骨,不虚浮;火石红的色泽柔和明亮,有半金属光泽;因此,火石红的自然状态也是无法仿制的;而元青花瓷砂底的土包浆多数呈土黄色,有的显出橘红色;少数藏家把底足的土包浆称为“火石红”是不对的;五、有关元青花火石红的探讨关于元青花火石红的问题,目前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元青花的火石红比较浓重,没有明显红色火石红痕的元青花就不是真品;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任何朝代的古瓷的火石红都有浓淡之分,绝非千篇一律;另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元青花底足露胎处没有火石红;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的部分元青花为依据;其实这些元青花只是火石红浅淡而已,没有火石红的元青花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胎中含有铁元素,经过长期氧化就一定会有火石红;元代青花的胎有两种:一种是单元配方的瓷石,这种胎的底足火石红较浅淡;因为单元配方的胎是由纯瓷石配制的,瓷石中的铁元素是以矿物晶体颗粒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晶体颗粒在胎土淘洗过程中容易被淘洗剔除,即使没有被掏出的铁元素,也不会均匀的分布在胎中,而是以晶体形式富聚,这种现象导致胎中的铁元素浓度很底,烧成之后虽经长期氧化,但生成的火石红的浓度就很底,凭肉眼观察不明显;另一种胎是二元配方的,火石红比较浓重;采用二元配方的元青花瓷胎是由瓷石加高岭土而制成的,高岭土是被完全风化的沉积土,这种土中的铁元素是以胶体形式存在,也就是以离子形式均匀地分布在胎中,胎中的铁元素浓度比纯瓷石胎的铁元素的浓度要明显高,所以瓷器出窑后经长期氧化就会形成较明显的火石红痕;有专家认为元青花瓷的砂足底多数有火石红;因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胎土配方有了新的突破,元代早期青花瓷由单元瓷石土制作,至元代中期至正期,采用了二元胎土配方,能够在器型胎体上用钴料描绘多种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并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较成熟地烧制各类器型的青花瓷;元青花瓷砂底火石红的出现,成为多数专家及学者认定元青花瓷真赝的重要依据;元青花瓷的砂底、足圈以及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釉面缩釉露胎点,会从胎骨里面泛出橘红色、赭红色,俗称火石红,又称窑红;在当前的鉴定界、研究界对火石红的产生和鉴别的大多数观点是一致的;火石红与胎土的配方以及烧制的温度有关系,并有长期氧化和分解的因素;古瓷火石红探微所述“另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元青花底足露胎处没有火石红;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的部分元青花为依据;其实这些元青花只是火石红浅淡而已,没有火石红的元青花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胎中含有铁元素,经过长期氧化就一定会有火石红”;这样的说法有专家认为是片面的;元代青花瓷的单元配方和二元配方,胎土中的含铁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与长期氧化等都与火石红的形成有关;在研究景德镇元青花瓷中发现,有的元青花瓷砂足底内没有任何火石红,而是偏青灰色;胎土淘洗越干净、细腻,胎土的配方越好越均匀,加上烧制温度较为适宜,烧出的元青花瓷砂足底多数出窑后不会从胎骨中泛出火石红,即使埋于土中长期氧化后,一部分元青花瓷的砂足底也不会出现火石红;相反,元青花瓷的胎土淘洗得不干净,胎土较粗,土层中的含铁量高,加上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偏高,埋于土中受氧化后,部分元青花瓷的砂足底内会产生浓淡层次不同的火石红,并呈现金属光泽;元代青花瓷的底足呈青灰色砂胎,这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器底青灰色多为至正期青花大盘的砂底;当与埋于土中长期受潮有关,埋于“水坑”中,经过水的长期浸泡,可完全风化砂胎上的沉积土,砂足底就不泛出火石红,也没有半金属光泽,于是砂底呈青灰色;。

“火石红”的真伪是鉴定古陶瓷真伪的重要依据

“火石红”的真伪是鉴定古陶瓷真伪的重要依据

“火石红”的真伪是鉴定古陶瓷真伪的重要依据“火石红”的真伪是鉴定古陶瓷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关“火石红”的论述和文章很多,总体来说有两种观点:1.“火石红”是出窑前降温时胎釉中含铁的氧化物二次氧化所生成的,也就是说“火石红”是“天生”的。

2.“火石红”是出窑后胎釉中铁的氧化物在常温常压下经过长期风化所生成的,也就是说“火石红”是“后生”的。

持“火石红”是“天生”观点的代表是我国古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先生以及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员张福康先生等。

张福康先生在《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一书第122页中有如下阐述:“元青花器的器底露胎处常呈浅浅的桔红色,俗称“火石红”,又称“窑红”。

火石红是由于胎中的铁质和可溶性盐类在干燥过程中在露胎的器底处富集,在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便出现这种色调。

现代景德镇仿制的元、明青花器,人为地在器底涂上一层含铁量较高的浆水,或以受潮的新砂垫烧,也会出现“火石红”。

耿宝昌先生《明清瓷器鉴定》第三页云:元、明以来胎体足部所呈现的火石红痕,时代越早便越浓重,到清代乾隆初期便渐行消失。

第374页又说,火石红:“胎体内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有意涂的酱泥,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红’现象。

”持“火石红”是“后生”观点的是我的好友崔文彦先生和聂伟先生。

他们在2005年《收藏》第九期《古瓷火石红探微》一文中,详细阐述了“火石红”是“后生”的观点。

十年前我们曾共同做过很多有关“火石红”及古陶瓷的科学检测。

“火石红”的问题大家讨论了十几年,为什么大家对“火石红”如此关注呢?主要是因为很多古陶瓷爱好者把“火石红”的真伪作为判断古陶瓷真伪的很重要的依据之一。

既然“火石红”对鉴定古陶瓷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何谓“火石红”、火石红是如何产生的、真假火石红的本质区别、如何利用“火石红”鉴定古陶瓷。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地论述有关“火石红”的本人的实验结果以及观点。

假瓷器的集中表现及主要特征

假瓷器的集中表现及主要特征

假瓷器的集中表现及主要特征当前作假的出土青花瓷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高科技的,只是采用复烧、化学物浸泡、添加物制胎、二次上釉、胶水泥土等方法造假,但仍能蒙骗一些人。

一些基本按照原始工艺、高级画师加之柴窑烧造的高仿瓷才真正具有杀伤力。

下面分析一下近年来造假瓷器的集中表现及主要特征:1,造出土器的方法;新瓷先按比例用硫酸或氢氟酸水溶液浸泡,然后用化工胶与黄泥、铁粉混合后涂于器物表面,再埋入土里一段时间,有黄迹有老气,死气泡也很多,也有铁绣迹,有的黄泥粘得牢固不易洗掉。

辨别点;真出土器的釉表面的土迹似小孩尿被的地图,表面还有一层类似的油膜,如有土沁一般是条带状。

假的釉面无光,死气泡不自然。

2、瓷器消光;除上述用液体外消光法还有内消光法,即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去贼光。

辨别点;假的釉面无光,死气沉沉发闷。

3、造针眼和老气胎土;用浙江的土加瓷石、煤渣类制胎。

看上去胎土比较接近老器,胎质似缸胎有疏松感,器物内外能看到胎料而引起的针眼,露釉处有黄泥色的老气,底足上釉斑处有明显的一线红,看上去老气较为自然。

辨别点;针眼及火山口不自然,胎质松粗,无青白滑腻感。

4、用复烧法做假;这类器物目前很多,看上去老气自然,釉面有土沁,高低不平,缩釉较明显,有的还人为制假冰裂纹、假“根沁”。

辨别点;土沁的土和沁不对也不自然,5、造铁锈斑;青花发色很接近苏青,画工一般,铁锈斑呈过黑过多过亮现象,再用氢氟酸做过旧使铁锈斑更接近真品。

辨别点;青花发色灰暗,铁锈斑无结晶和锡光点,无流动状,像煤渣状浮于表面,铁锈斑不随笔道痕迹呈连串结痂状。

6、造火石红底;(a)用沥青与沙子混合涂于底,窑汗类的小黑点过多.(b)有的还涂氧化铁水后复烧。

(c)还有得用火烧及氧化铜做假火石红,这类器物火石红明显,但底足比较干燥,并出现有小颗粒现象,工艺过于规正、生硬很不自然。

辨别点;辨沥青味,火石红不自然、不滑润、不油亮。

7、仿护浆胎涂底;在底足上涂过护浆泥并在表面还撒上细小的泥石粉,底足非常不干净,看不到胎骨,一般都经复烧与长埋黄土来完成,看上去非常有老气,也十分自然。

瓷器鉴定一定要见识一下:真正的“火石红”

瓷器鉴定一定要见识一下:真正的“火石红”
火石红的形成是由于古瓷器胎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铁元素,铁元素在1200度以上高温烧的过程中会形成磁铁矿晶体,出窑后磁铁矿晶体经过长期的氧化和分解会形成褐铁矿,也就是我们见到的火石红。真正的肉眼能够看到的火石红至少需要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形成。
火石红的形成是由于古瓷器胎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铁元素铁元素在1200度以上高温烧的过程中会形成磁铁矿晶体出窑后磁铁矿晶体经过长期的氧化和分解会形成褐铁矿也就是我们见到的火石红
瓷器鉴定一定要见识一下:真正的“火石红”
火石红是部分明清、民国瓷器上的一个特征,是鉴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器真伪的一个依据,把握认识了真火石红,对鉴定瓷器真伪很有帮助作用。

古瓷上常见“火石红”的几种颜色

古瓷上常见“火石红”的几种颜色

古瓷上常见“火石红”的几种颜色【生出“油性”从红黄色过渡到淡黄色】古瓷上的“火石红”并不是一种颜色,红色有“鲜艳的红、色浅的红、砖红色、红黄色”。

【鲜艳的红过渡到黄色】还有黄色,应该称为“火石黄”才正确,但人们称“火石红”习惯了,因此把黄色也称“火石红”【黄色的“火石红”】不管是那种颜色的“火石红”,主要观察它们的过渡、层次感、自然老化痕迹,颜色重的能明显看到是从胎里长出来的‘由深到浅’。

【色浅的淡红色“火石红”】“火石红”表面有的有润泽度,颜色淡的过渡不明显,但都有‘自然老化’的痕迹。

【红黄色的“火石红”】但不是所有火石红上、一定会‘产生’润泽度,这与胎的粗细,还有烧制后的‘瓷化程度’有关。

【砖红色的“火石红”】不过大家‘明显’可以感觉到,整个胎上的火石红有很多‘红色颗粒’凝聚在一起的感觉。

【黄色】真的火石红不会像假的那样‘颜色张扬’而浮浅、没有层次感,看起来很扎眼;真的很柔和、很舒服。

【假火石红】自然的火石红都有种‘大大小小’的点联系在一起的感觉,变化非常丰富,而假的没有这样的变化。

【真“火石红”有根】大家可以‘仔细分辨’假火石红的底,没有真火石红的老底、那种丰富的变化。

【真“火石红”的底】假的看起来都是‘表面’的红色,而真的“火石红”是从深处长出来的,没有那种很肤浅的感觉。

【真“火石红”的底】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真‘火石红’已经‘渗入’胎的深处。

【变化丰富的“火石红”底】大家看看这个‘变化’多么丰富,整个火石红都象是‘颗粒状’的聚集在一起,有很明显的、有不明显的。

【从胎里长出来的“火石红”】真的“火石红”是从“胎里面”生长出来的……。

瓷器上的“火石红”真假讲解

瓷器上的“火石红”真假讲解

瓷器上的“火石红”真假讲解大家都知道,瓷器在烧造前,选料主要是高龄土(明青主要烧瓷原料),高龄土中含有大量的铁矿物质。

高龄土的化学组成是SiO2 60%, Al2O3 15% ,Fe2O3 0.2% ,CaO 0.2%, MgO 0.4%, TiO2 0.1%等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他的温度一般都要到达1200度以上。

陶瓷工艺学上讲的,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一般需要三个阶段,低温阶段,高温阶段(保持温度阶段一般需要一天)下来就是自然冷却阶段。

此时那些铁元素是以Fe2O3 的形式存在,此时铁元素在氧化环境中为三价铁元素,就和自然界中生锈的铁一样是红色或褐红色的。

最有利的证据就是红陶,还有砖的烧造,烧出来是红色的。

有人会问,瓷器在冷却过程中还会经历800度以下的氧化环境,那么他还会变成Fe2O3 ?瓷器烧制完成之后,显露于表面的胎内的铁会在自然环境中和氧分子发生反应,就如同铁的生锈,生成Fe2O3,另外结合进去一个水分子。

自然也就会形成红色或橘红色的火石红。

而这个火石红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因为胎里的铁分子含量实在是太微小了。

那么有人会问,瓷器的火石红为什么会主要存在于胎釉的结合处呢?下面几点分析以供大家参考:一、首先人们使用过程中表面生成的一些化合物会被不经意的磨损掉。

二、那些胎釉结合处因为存在一个小的夹角,所以水分很容易凝集,从而更有利于铁的氧化,从而生成火石红,因为胎里的铁含量很低所以氧化的过程自然也是非常缓慢的。

我们发现铁在生锈时也是从一个点开始向四周蔓延的,瓷器也类似相同从而形成那些如同扩散的状态。

相对来讲大的面上更容易挥发。

还有就是那些在瓷器底子上的铁点还有釉上的铁点同样也会在四周形成火石红。

元青花大罐底部的火石红我们已经知道火石红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了,那么现在造假到底又是怎样作的呢?首先他们用高温的火喷枪在瓷器的底子上烧,这样可以形成红色的Fe2O3。

但这样烧出来的瓷器底部实在是没有任何的规律可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底足火石红的真假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瓷器底足火石红的真假一、基本概念火石红,俗称“窑红”或“枇杷红”,都是指古代瓷器特别是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和龙泉瓷器露胎处所出现的橘红色或橙黄色的现象,它实际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铁分子在高温中流动聚集,烧窑结束时在冷却过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现出来的色调,一般都附着于瓷器的胎釉结合处。

其分布的特点是与胎釉结合处成平行的、宽窄不一的火石红圈,越靠近瓷器表面的胎釉结合线,火石红晶体密度就越大,颜色就越浓重,随着远离釉面,露胎部位的火石红晶体的密度和颜色也就越浅淡直至消失。

一般来讲真火石红多由胎釉结合处析出,色泽柔和鲜艳,和谐自然,越远离胎釉处火石红色泽就越浅淡;而假火石红在器物胎底随处可见,色泽深浅不一,或过浓或过淡,很不自然。

放大镜下观察,真火石红晶莹闪亮,深入胎内,与胎土融为一体;而假火石红则缺乏生气,浮在胎体表面。

二、形成原因火石红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 出窑后氧化的时间长短对火石红有直接的影响,时间越长火石红就越浓重。

2. 与胎土中的含铁量有关,含铁量越多的胎土火石红就越浓重。

3. 瓷器烧造的温度和气氛对火石红有影响。

4. 与胎釉的细密、粗松程度有关。

越是胎釉粗松的,火石红就越浓重。

5. 与后天的使用情况有关系。

传统"火石红"观念需要商榷,传统观念认为火石红石是出窑之前在降温阶段被二次氧化而成的。

这种观点首先与实验矿物学的现有理论相冲突。

火石红的真正形成原因是由于元明清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胎是由瓷石或瓷石加高岭土而烧成的。

瓷石和高岭土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铁,瓷石中的铁元素多数以铁的氧化物晶体的形式存在,而高岭土中的铁元素则是以胶体铁离子的形式存在于胎土之中。

铁元素在1200℃以上的高温烧瓷过程中就会形成瓷铁矿晶体,出窑后磁铁矿晶体经过长期的氧化和分解就会形成褐铁矿,也就是我们常见到的火石红。

实验矿物学的理论和我们实际所观察到的情况相吻合,我们实际观察到的情况是:瓷器在出窑时是不会有火石红的,因为出窑时在高温条件下铁元素是不可能生成褐铁矿,只能生成磁铁矿,而磁铁矿是黑色的。

磁铁矿在短时间内是不会被氧化成火石红的,真正的肉眼能看得见的火石红至少需要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能生成。

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古瓷上的火石红痕时由于磁铁矿长期氧化分解而生成的次生矿物,不是烧出来的,而是长出来的。

三、火石红的分布特点火石红主要生长在古瓷的以下部位: 1. 底足的胎釉结合部。

2. 无釉的砂底。

3. 胎釉上较大的磁铁矿晶体周围。

4. 缩釉和薄釉处。

5. 早期生成的釉面片纹中。

6. 个别气泡和空洞周围。

四、如何辨别真假火石红 1. 真火石红的分布符合长期生长的自然规律。

2. 真火石红的色调变化自然,相互之间有继承关系。

3. 真火石红从胎骨中泛出,深入胎骨不虚浮。

4. 真火石红的色泽柔和明亮,有半金属光泽。

传统观念认为火石红时代越早就越浓重,到乾隆初期便渐行消失。

而大量的实物证实,时代晚的火石红以有比此时代早的火石红浓重,乾隆之后直到清晚期的古瓷有些也有明显的火石红痕。

传统观念之所以会出现以上的偏差,是因为对火石红的真正成因和影响火石红生成的诸多因素没有科学全面地分析。

火石红是鉴别古瓷真伪的重要依据,同样可以作为古瓷断代的重要参考因素。

但不能仅凭火石红断代,那样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由于使用瓷石的含铁量不同,以及藏品所接触的地理环境不同,所以露釉部分胎表的火石红状况也不尽相同,但不管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火石红含有金属氧化的感觉并有晶晕,人工涂抹上去的火石红就没有这种感觉和视觉。

只要我们仔细认真地观察,不用放大镜也能一眼看出来!假火石红景德镇仿制的火石红不是在烧瓷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而是涂抹上去的。

有的人好不容易烧出了火石红,瓷器却烧坏了;其他因素没达到要求,火石红又烧不出来。

唉!古瓷器上的那种自然的胎红和窑红不知道难死了多少人于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作假者用刷红来制作假胎红和假窑红,这种假火石红既不是瓷器胎内铁质经高温二次氧化而析出,也不是窑壁窑床及匣钵等所含铁质在高温下经二次氧化析出后附着于瓷器的露胎处。

这种涂的火石红有的看起来还有点味,它介于红与黄之间,有油腻感,衬托出胎或足底比较细润,但仔细一看,它不象真的火石红那样泛着半金属光泽,也不象天上的星星眨呀眨!这种涂的火石红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假。

现在有人发明用湿糠或谷壳烧,出窑时谷壳灰还粘在足底,用抹布抹去露出怪里怪气的火石红,有些人在做旧时做些土锈,一看也是假!有人说这种火石红可以瞒过专家的眼睛,那我说这种专家一定是伪专家。

要不就是眼睛看到鲜花了!因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火石红的自然状态目前是无法仿制的。

火石红在民国以后即电窑、燃气窑成立以后已慢慢消失.火石红、窑红、黄溢、窑黏都是形容元、明、清三朝瓷器胎釉之间的一种特征表现.我们可以知道火石红的浓度与红度都是渐渐浅淡.越接近现代其表现越弱.虽然火石红在古瓷中并不是一定有的表现.却又在瓷器鉴定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左证、依据作用!所以历代古瓷鉴定名家以[多有]来形容.意即大多数古瓷有火石红的表现.也偶见无火石红的少数例子.因此此一现象不是绝对的.所以用[多有]来形容!另一种情况是现代仿古瓷垫烧工艺造成的现象,并不是有意作伪。

现在景德镇已普通使用气窑烧瓷,不用匣钵,也不用过去传统的支具。

每当“满窑”(即装窑)时,使用大小不同的垫板来放坯体,调整窑位,以便充分利用空间并保证受热均衡。

在使用垫板时,要用纯瓷土(高岭土)泥浆均匀刷涂板面,待泥浆很快变干后放置坯体入窑烧瓷。

这样做是为防止烧成后的瓷器同垫板粘结。

器成出窑后取下瓷器,其底部就会留下浓淡不等的柠檬色痕迹,深者黑褐,浅者淡黄,与真正火石红色似是而非,我们姑且称之为“瓷土遗痕”,虽然经过高温,这种瓷土遗痕也成结晶状与瓷胎熔为一体,但它同成“散场效应”的胎红的最大区别是:1、“散场效应”的胎红是从胎内逸出的,因此它的根基在胎釉结合线;而瓷土遗痕是外附于器底露胎处的,它的边界同胎釉结合线并不相连。

2、胎红是纯氧化亚铁的二次氧化物,呈美丽的橘红色或橙黄色;而瓷土遗痕是瓷土内所有复杂组成矿物质烧结而成,并且往往因直接夹在器物与垫板中间,造成局部温度偏低而未完成化学变化,使其呈色与胎红有本质区别。

3、这种区别还表现在胎红一经烧成,虽经数百年而美色不变,而瓷土遗痕出窑后可能继续进行化学变化,往往还会颜色加深。

目前部分学者与藏家把砂足底呈土黄色的土包浆当成是火石红。

崔文彦、聂伟二位先生谈到火石红是从胎骨中自然泛出,深入胎骨,不虚浮。

火石红的色泽柔和明亮,有半金属光泽。

因此,火石红的自然状态也是无法仿制的。

而元青花瓷砂底的土包浆多数呈土黄色,有的显出橘红色。

少数藏家把底足的土包浆称为“火石红”是不对的。

五、有关元青花火石红的探讨关于元青花火石红的问题,目前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元青花的火石红比较浓重,没有明显红色火石红痕的元青花就不是真品。

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任何朝代的古瓷的火石红都有浓淡之分,绝非千篇一律。

另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元青花底足露胎处没有火石红。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的部分元青花为依据。

其实这些元青花只是火石红浅淡而已,没有火石红的元青花是不存在的。

因为只要胎中含有铁元素,经过长期氧化就一定会有火石红。

元代青花的胎有两种:一种是单元配方的瓷石,这种胎的底足火石红较浅淡。

因为单元配方的胎是由纯瓷石配制的,瓷石中的铁元素是以矿物晶体颗粒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晶体颗粒在胎土淘洗过程中容易被淘洗剔除,即使没有被掏出的铁元素,也不会均匀的分布在胎中,而是以晶体形式富聚,这种现象导致胎中的铁元素浓度很底,烧成之后虽经长期氧化,但生成的火石红的浓度就很底,凭肉眼观察不明显。

另一种胎是二元配方的,火石红比较浓重。

采用二元配方的元青花瓷胎是由瓷石加高岭土而制成的,高岭土是被完全风化的沉积土,这种土中的铁元素是以胶体形式存在,也就是以离子形式均匀地分布在胎中,胎中的铁元素浓度比纯瓷石胎的铁元素的浓度要明显高,所以瓷器出窑后经长期氧化就会形成较明显的火石红痕。

有专家认为元青花瓷的砂足底多数有火石红。

因为景德镇元代青花瓷的胎土配方有了新的突破,元代早期青花瓷由单元瓷石土制作,至元代中期(至正期),采用了二元胎土配方,能够在器型胎体上用钴料描绘多种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并以它独特的制作工艺,较成熟地烧制各类器型的青花瓷。

元青花瓷砂底火石红的出现,成为多数专家及学者认定元青花瓷真赝的重要依据。

元青花瓷的砂底、足圈以及器身上的釉面砂眼、釉面缩釉露胎点,会从胎骨里面泛出橘红色、赭红色,俗称火石红,又称窑红。

在当前的鉴定界、研究界对火石红的产生和鉴别的大多数观点是一致的。

火石红与胎土的配方以及烧制的温度有关系,并有长期氧化和分解的因素。

《古瓷火石红探微》所述“另一种观点,认为有些元青花底足露胎处没有火石红。

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宫博物馆的部分元青花为依据。

其实这些元青花只是火石红浅淡而已,没有火石红的元青花是不存在的,因为只要胎中含有铁元素,经过长期氧化就一定会有火石红”。

这样的说法有专家认为是片面的。

元代青花瓷的单元配方和二元配方,胎土中的含铁量不同,以及烧制温度与长期氧化等都与火石红的形成有关。

在研究景德镇元青花瓷中发现,有的元青花瓷砂足底内没有任何火石红,而是偏青灰色。

胎土淘洗越干净、细腻,胎土的配方越好越均匀,加上烧制温度较为适宜,烧出的元青花瓷砂足底多数出窑后不会从胎骨中泛出火石红,即使埋于土中长期氧化后,一部分元青花瓷的砂足底也不会出现火石红。

相反,元青花瓷的胎土淘洗得不干净,胎土较粗,土层中的含铁量高,加上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偏高,埋于土中受氧化后,部分元青花瓷的砂足底内会产生浓淡层次不同的火石红,并呈现金属光泽。

元代青花瓷的底足呈青灰色砂胎,这是如何形成的我认为器底青灰色多为至正期青花大盘的砂底。

当与埋于土中长期受潮有关,埋于“水坑”中,经过水的长期浸泡,可完全风化砂胎上的沉积土,砂足底就不泛出火石红,也没有半金属光泽,于是砂底呈青灰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