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肝纤维化常见病因、诊断与防治

肝纤维化常见病因、诊断与防治

肝纤维化常见病因、诊断与防治作者:毛乾国来源:《肝博士》 2016年第4期文·毛乾国(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肝病中心)一、什么是肝纤维化肝纤维化指细胞外基质在肝组织内过度增生,增生速度超过降解速度并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一组临床和病理学综合征。

通俗地说,肝纤维化就是肝脏内有疤痕形成,并导致肝脏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

有损伤就有修复。

修复的主要形式是增生,而增生的主要组织是纤维组织,即疤痕,疤痕形成得太多则会“碍事”,会影响功能,例如,当我们的手指被划破出现伤口时,必定有新的组织增生,以便修复伤口,但由于增生的组织以纤维组织为主,便形成了疤痕,疤痕过多则会影响手的功能,手指不再象受伤前那么灵便了。

肝脏受伤时除了正常的肝细胞增生,纤维组织也增生,当肝脏内的纤维组织过多时,便形成了肝纤维化,而这些增生的纤维组织不具备肝细胞的功能,于是,肝功能出现了异常。

所谓肝硬化,是肝纤维化从量变发生了质变。

随着肝纤维化的加重,肝脏的大部分结构被增生的纤维组织占据,所剩的肝细胞很少,肝脏的正常功能严重受损,肝功能严重降低,出现血清白蛋白下降、黄疸、腹水,甚至肝衰竭。

二肝纤维化的诊断肝活检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属于有创性检查,但只要规范操作肝活检是极其安全的。

一些非创伤性检查也可选用,如Fibroscan肝硬度扫描。

三肝纤维化常见病因肝纤维化的病因很多,凡是能造成肝脏慢性损伤的原因都会引起肝纤维化。

在我国,慢性乙肝和慢性丙肝是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酒精性脂肪肝,以及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遗传代谢性肝病等。

四.肝纤维化的防治迄今为止,对肝纤维化本身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措施,关键是去(文章至此)。

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进展

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进展

的发生 , 典型者需要几年到几 十年 , 中有 两种可能是例外 : 其
() 生儿肝病一新 生儿胆 管闭锁 , 1新 可能 在出生 时即有很 严 重的肝硬化 ;2 因 H V或 H V致肝硬化 而进行肝 移植 , () C B 可 发生迅速恶化 的胆汁瘀 积 , 并在数月 内肝硬化复发而需要 再 移植者 , 即所谓“ 暴发性肝硬化” 。对此 , 虽不能清楚地解释 , 但说明纤维化不都是缓慢进展的。 肝纤 维化在 国际疾病 分类 中可作为一种病名 , 主要是 但
肝纤维化 , 由于各种慢性肝病 进展中肝内纤 维生成和 是 降解 失去平衡 , 使过多的胶 原在肝 内沉积所致 , 常伴有炎 症 , 并可发展 为肝硬化 。在 临床 上, 我们 发现很 多患者 在肝 炎 、
肝硬化之 间存在着漫长 的肝纤 维化 阶段 , 这一 阶段 , 在 进行 有的病理过程 , 以肝胆变形及炎症为特 征。全球有大量 的病
h p t svr s o ih vrs bo d in s u e e s ln vd n e e a t i fhg u lo l e s s f rr 8 s 1e e ie c i i u i l  ̄
郭翎 飞
( 天津市第五 中心 医院消化 内科 , 天津 305 ) 040
关 键词 : 断 ; 纤维化 ; 炎 ; 癌 诊 肝 肝 肝
学 科分 类代码 :3 02 5 2 .4 5 中图分类 号 :R 7 . 55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 章编号 :10 04—57 (o80 —08 一O 752o )8 59 3
种组 织病 理 学 概念 。肝纤 维 化指 肝组 织 内细 胞外 基质
( C 成分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 , E M) 导致肝 脏结 构或 ( 功 能 和)

2023肝纤维化诊断评估与治疗(全文)

2023肝纤维化诊断评估与治疗(全文)

2023肝纤维化诊断评估与治疗(全文)肝纤维化的诊断:肝纤维化诊断评估内容■病原学、■临床评估■血清生化学]非创伤性诊断■影像学"■综合诊断,■组织病理学一>创伤性诊断肝纤维化并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因此其诊断主要靠病理组织学、血清标志物及影像学手段。

1、定量分析近年出现一些新的技术能够帮助全定量分析胶原等细胞外基质情况。

胶原面积比例(CPA)能较为准确的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可评估进展期或晚期肝纤维化。

另外,还有双光子二次谐波技术对胶原识别具有更高敏感性,可对上百个胶原指标进行位置、数量、物理性质等量化,实现对肝纤维化逆转/进展的细致评价。

2、定性评价预后近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提出了评估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分类〃北京标准〃。

该研究评估了抗病毒治疗前后慢乙肝患者肝穿样本,根据纤维间隔的特点及所占比例,将肝纤维化分为进展为主型(P)、逆转为主型(R)和不确定型⑴,即P-I-R分类。

有助于评估治疗前后分期无法精准反映的变化,也为评估肝纤维化的动态预后变化提供了依据,是对传统的肝纤维化分期分级系统的有益补充。

3、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肝脏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毕竟属于有创检查,人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无创指标来监测肝纤维化的发展过程和判断抗纤维化的疗效。

近几年来欧洲肝病学会、亚太肝病学会和美国胃肠病学会相继更新无创诊断评价指南,对血清学标志物及肝脏弹性测定为代表的影像检查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给予建议。

血清学指标和影像学指标均可以帮助诊断或排除显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二者联合应用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血清学诊断指标:直接血清学指标:∏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nINP)、血清透明质酸(HA)、血清层连蛋白(1aminin)、血清IV胶原(C—IV)及其竣基端肽(C1VCP,NCI)和氨基端肽(CIVNP,7S)、血清V1型胶原(CVI)、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1MP-I)、单胺氧化酶(MA0)、赖氨酰氧化酶(1oX)、免疫反应性性脯氨酸羟化酶(ir-PH),N-乙酰氨基葡萄糖苜酶(NAG)以及脯氨酸肽酶(P1D)、P-Z肽酶及胶原酶等多种直接血清学诊断指标。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2019年)》要点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2019年)》要点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2019年)》要点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在国际疾病分类-11(ICD-11)为DB9.30。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外基质(即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的弥漫性过度沉积与异常分布,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

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形成假小叶结构即肝硬化,临床上可见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表现。

肝纤维化在组织学上是可逆的,而肝硬化逆转较为困难,但仍有少部分可逆转。

目前,肝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肝活检)仍然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

尽管一些血清学诊断模型和瞬时弹性成像等无创性检测方法对肝纤维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肝纤维化治疗方面,尚未有公认特异有效的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

1 肝纤维化诊断和评估1.1 肝活检组织病理目前,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仍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

【推荐意见1】: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A1)。

肝组织标本长度须1.0cm以上(1.5~2.5cm),至少在镜下包括6个以上汇管区(B1)。

【推荐意见2】:临床上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病理学诊断采用Scheuer 评分系统,药物治疗前后肝纤维化疗效评估应采用Ishak评分系统(B1)。

必要时应用图像分析对肝组织进行纤维化定量评估(B2)。

1.2 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HVPG是肝静脉楔压和肝静脉自由压之间的差值,反映了门静脉与腔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对于窦性原因导致的门静脉高压,HVPG可以间接反映门静脉压力。

基于HVPG指导的肝硬化危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是目前该领域的前沿热点。

此外,HVPG能够反映肝脏整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避免了肝活检的取样误差,可作为肝活检的有效补充。

【推荐意见3】:HVPG与进展期肝纤维化程度相关,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诊断和危险分层的金标准,其标准化检测及无创替代技术在肝硬化治疗目标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B1)。

肝脏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肝脏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 关键词 】肝纤维化 ; ; 诊断 治疗
肝脏组织细胞损害后必然伴随修复和再生 , 细
胞外 基 质 的沉 积 和肝 细 胞 的再 生 是 良性 的过 程 , 但 是 , 果 肝 损 害 因 素 持 续 不 能 消 除 , 么 细 胞 外 基 如 那
质 沉 积 就会 过 度 ,肝 细胞 的再 生就 会 变 得无 序 , 从
D I 1. 8 7 c ..sn 2 9 -0 5 2 1. 10 9 O :0 3 7 /maji .0 52 1. 0 1O . 1 s
作者单位 :6 0 3 青岛 , 263 青岛市传染病医院消化 内科 通讯作 者 : 张民 , - a : H za g i 2 . m Em i X K h nm n 6 o l @1 c

就 可 以达 到改善 肝脏 功能 的 目的 。笔 者认 同这 种观 点 , 是 , 肝硬化不 同, 但 与 肝纤 维一 定 不 存 在 “ 代 失 偿 ” 问题 , 而 容 易 被 忽 略 , 以 , 旦 被 确 定 为 的 故 所 一 肝纤 维 化 之后 ,就更 应该 采 取 敏感 的检 测 手段 , 评
明 了 基 于 血 清 生 化 指标 和超 声 探 测 肝 脏 弹性 ( 硬
垂直传播感染者 中, 少数人在较年轻 阶段就出现肝
硬 化 , 多数 人 在 中年 时 期 出现 肝 硬 化 , 少 数 人 大 极 可 以不 发生 进 展 期 肝病 。 因此 , 同原 因导 致 的肝 不
度 ) irts Fbocn 的Fboet irsa 技术 , 短 数 年 时 间 该 技 和 短 术 已被广泛 应 用 _。 2 近年来 , 这两 项技 术基 础上 发 ] 在
Me ma e l( lcrncE io , c mb r 01 , 11 dI g o Ee t i dt n)De e e 2 IVo. ,No 1・ 5 ・ o i . 9

重视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重视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
mo a i e a e te rc ii a s f l e si h t gnga d ga ngo ie b o i, h we e , lv rbo y i tl t ol d lt sh v h i ln c lu e u n s n te sa i n rdi flv rf r ss i i o v r ie ips s sil he g d sa d r fg a i go ie b o i. Tr ame to i e b o i h ud b asd o ra ig un e li g d s a e n s f t n a d o r d n fl rf r ss v i e t n flv rf r sss o l e b e n te tn d ry n ie s sa d u e o i
a p o r t ni b o i t ea y p r p a ea t f r ss h rp . i — i Ke r s L v rC r o i; D a n ss T e a y y wo d i e i h ss i g o i; h r p
肝 纤 维化 是 指 肝 弥 漫 性 纤 维 结 缔 组 织 沉 积 . 其
不 是 一 个 独 立 的 疾 病 。 是 肝 脏 对 各 种 病 因导 致 组 而
维普资讯
胃肠 病学 2 0 0 8年第 l 3卷 第 7期
重视肝 纤维化 的诊 断和 治疗
吴 晓 宁 贾继 东
首都 医科大 学附属北 京友谊 医院肝病 中心 (0 0 0 105 )
摘要 肝 纤 维 化是 多种 慢 性 肝 病 进 展 至 肝 硬 化 的 临床 病 理 过 程 , 病 因复 杂 , 确 病 因至 关 重要 , 确 判 断肝 其 明 准

2019版: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共识(全文)

2019版: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共识(全文)

2019版: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共识(全文)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或肝硬化(cirrhosis)在国际疾病分类-11(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1,ICD-11)为DB93.0。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细胞外基质(即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的弥漫性过度沉积与异常分布,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

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形成假小叶结构即肝硬化,临床上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表现。

肝纤维化在组织学上是可逆的,而肝硬化逆转则较为困难,但仍有少部分可逆转。

目前,肝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肝活检)仍然是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

尽管一些血清学诊断模型和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等无创性检测方法对肝纤维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肝纤维化治疗方面,尚无公认特异、有效的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

在药物临床研究方面,对于其目标人群、适应证、疗程、疗效判断标准和替代指标等方面尚待完善和统一。

因此,肝纤维化的诊断、治疗和药物开发研究等方面仍有不少分歧和争议,尚缺乏共识。

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纤维化学组在曾民德、王泰玲和王宝恩等教授组织下,制定了《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

该共识对指导临床医师肝纤维化诊治提供了很大帮助。

近年来,肝纤维化基础和临床研究有许多进展,广大临床医师和相关人员迫切需要相关的知识,以指导临床诊疗、科研和学术交流。

为此,组织了国内本领域相关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而形成本共识,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合理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

随着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本共识将适时更新。

本共识采用共识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grading of recomme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循证医学证据质量和共识级别(表1)进行评估。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要点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要点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要点一、肝纤维化的诊断要点1.诊断方法:(1)需要进行肝活检:活检是目前确诊肝纤维化最可靠的方法,可以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

(2)无创性检测方法:除了肝活检外,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无创性检测方法,如超声弹性成像、磁共振弹性成像等,这些方法可以通过量化纤维化程度来评估肝纤维化的进展。

2.纤维化评分系统:(1)METAVIR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将肝纤维化分为F0到F4五个阶段,F0表示无纤维化,F4表示肝硬化。

(2) Ishak评分系统:该评分系统在METAVIR评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炎症指数的评分,更加全面地评估了肝纤维化和炎症。

3.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1)临床特点:肝纤维化患者常常表现为肝肿大、脾肿大、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症状。

(2)危险因素:慢性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二、肝纤维化的治疗要点1.治疗原则:(1)干预疾病的进展:通过控制危险因素,如病毒感染、肥胖等,减缓肝纤维化的进展。

(2)治疗原发病:治疗原发病是肝纤维化患者的关键步骤,如抗病毒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等。

2.药物治疗:(1)抗病毒治疗:对于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延缓肝纤维化的进展。

(2)抗纤维化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纤维化药物,但一些抗纤维化药物如抗氧化剂、抗炎药、抗纤维化剂等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应用。

(3)替代治疗:对于肝功能严重损害的肝纤维化患者,可以考虑进行肝移植治疗。

3.生活方式干预:(1)戒酒:对于酒精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患者,戒酒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

(2)合理饮食:控制体重、低脂饮食、多摄入蔬菜水果等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3)锻炼:合理锻炼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有益于肝纤维化患者的康复。

4.并发症的治疗:(1)应对并发肝硬化:肝纤维化进展到肝硬化后,需要针对性治疗肝硬化症状,如腹水、肝性脑病等。

肝纤维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PPT

肝纤维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PPT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诊断
实验室检查: - 血液常规检查: 肝功能异常、红细
胞计数降低等。 - 肝功能相关指标: 转氨酶、胆红素
、白蛋白等。
诊断
影像学检查: - 腹部B超: 肝脏纤维化程度
评估。 - CT扫描、MRI等: 显示肝脏
结构和纤维化程度。
治疗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调整: 低脂、低盐、高纤维的
健康饮食。 - 戒酒戒烟: 避免肝脏进一步受损。
肝纤维化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
PPT
目录 简介 诊断 治疗
简介
简介
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病,其 特征是肝脏组织中纤维组织的 增加。
本PPT将介绍肝纤维化的诊断和 治疗方法。
诊断
诊断
临床症状分析: - 疲乏、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 上腹部疼痛、肝区肿胀等。
诊断
体格检查: - 肝脏触诊: 肿大、质地硬
治疗
药物治疗: - 抗病毒药物: 适用于肝炎
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纤维化。 - 抗纤维化药物: : - 肝移植: 适用于晚期肝纤维化患者

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 中医药治疗: 根据个体情
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 放射频消融术、经皮乙醇
注射治疗等: 针对肝内小结节 进行治疗。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2019年)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2019年)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合并,但组织学上这2 种病变并非平行发生;且HAI 是加权计 比较,这些评分系统均重视纤维间隔(桥接纤维化)的出现对病
数,会导致计数不连贯。因此,Knodell 评分系统目前已较少应 变进程的判断意义[10]。组织学分期按S0 ~ S4 区分。S0 为无
用。目前常用的有Scheuer、METAVIR 以及Ishak 评分系统。 纤维化;S1 为轻度纤维化;S2 为中度纤维化;S3 为进展期肝纤
转型( , )和不确定型( ,)三类 。 regressive R
indeterminate I
[11]
表3 4 种肝纤维化分期半定量评分系统及其关联性
评分
Knodell
Ishak
Scheuer
METAVIR
0 无纤维化
无纤维化
无纤维化
无纤维化
1 汇管区扩大
有些PF ± 无纤维间隔
汇管区扩大
PF,无纤维间隔
评分系统
Knodell Ishak
Scheuer METAVIR
表4 各评分系统的优缺点比较
优点
缺点
详尽,适用于研究
单一评分可能代表不同组织病理表现,存在重复差异
详和尽进,展适为用肝于硬研化究,分级能够较好地区别融合性坏死不同组织病理表现评分相同,重复性差
操作简单,重复性较好,认识到界面炎的重要性 分期的定化分为0 ~ 4 期[6]。但该方法 维化;S4 为肝硬化。目前,临床病理学分期诊断中,普遍注重判
也存在缺陷,对于严格区别1 期(汇管区扩大)和2 期(汇管区 别有无显著纤维化的意义,以S0 ~ 1 表示无显著纤维化,以纤
周围纤维化)部分病例有一定困难。同时,对于3 期描述“纤维 维间隔或桥接纤维化出现,即Scheuer 和METAVIR≥ S2 或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内胶原纤维过度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异常。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介绍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治疗共识以及未来研究趋势。

肝纤维化的诊断方法包括常规检查、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

常规检查包括肝功能、血常规、尿常规等,这些检查可以了解肝脏的基本情况,但无法独立诊断肝纤维化。

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胶原、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程度,但灵敏度和特异性有限。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可以对肝脏形态和结构进行观察,但无法确定肝脏纤维化的程度和类型。

在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检查指标的综合分析,以确定肝纤维化的诊断。

肝纤维化的治疗共识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面,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括干扰素、利巴韦林、熊去氧胆酸等,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但无法根治疾病。

手术治疗方面,肝移植是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但供肝来源和费用限制了其应用。

在具体案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经济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目前,肝纤维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新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方法上。

在药物治疗方面,一些新的靶向药物和细胞疗法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这些方法可能为肝纤维化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在手术治疗方面,肝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之中,这些方法可能为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是一项重要的临床任务,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目前的诊断和治疗手段有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方法的不断探索,我们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和治疗选择涌现,为肝纤维化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康复机会。

因此,我们呼吁广大医生更加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参与相关研究和临床实践,为推动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肝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中过量胶原蛋白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受损。

肝纤维化诊疗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诊疗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诊疗研究进展近年来,肝纤维化在临床上的诊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肝纤维化是肝纤维组织增生和沉积所致的一种慢性肝脏疾病,是许多慢性肝病的终末阶段。

它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因子释放和胶原沉积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就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目前,肝纤维化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肝穿刺活检。

肝活检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病变的程度和类型,对于评估病情和制定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肝穿刺活检是一种有创性操作,存在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由于肝脏是一个三维器官,肝活检只能提供一个局部的信息,不能全面反映肝脏的状况。

如何寻找一种准确、无创和全面的诊断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和超声弹性成像(SWE)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

MRE利用磁共振成像和振动传导原理,能够定量测量肝脏的弹性指标,从而评估纤维化程度。

SWE利用超声波探测肝脏的弹性参数,具有无创、快速和可重复性好的优点。

这些新技术在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疾病监测方面具有潜力。

除了诊断技术的进展,肝纤维化的治疗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目前,肝纤维化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两个方面。

病因治疗是治疗肝纤维化的关键,包括对原发病因的治疗和干预。

对于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抗病毒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于酒精性肝炎引起的肝纤维化,戒酒和支持治疗是重要的管理策略。

对症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纤维化过程来改善肝功能和减缓病情的进展。

在对症治疗中,抗纤维化治疗是关键的一环。

传统的抗纤维化治疗主要包括利用胶原酶和细胞外基质合成抑制剂来减少纤维组织的沉积。

这些治疗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且存在一些不良反应。

近年来,许多新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被提出,如抗纤连环与靶向治疗等。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在减少纤维组织形成和促进纤维组织降解方面具有潜力,并可能在未来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重要手段。

肝纤维化的诊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肝纤维化评分、症状、病因与治疗

肝纤维化评分、症状、病因与治疗

肝纤维化评分、症状、病因与治疗肝纤维化是一个病理过程,由于肝脏受到重复或长期的损伤、或炎症,从而导致大量瘢痕组织的形成。

与健康的肝细胞不同,瘢痕组织细胞不能自我修复或发挥其他功能。

因此,纤维化会使肝功能整体受损,影响肝脏的再生能力。

纤维化产生的瘢痕组织也会阻断或限制肝脏内的血液流动,使健康的肝细胞得不到营养供应,最终死亡,进一步产生更多的瘢痕组织。

肝纤维化的治疗往往包括清除感染、改变生活方式和服用某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措施可逆转轻至中度肝纤维化。

当患者并未接受治疗,使炎症持续,则肝纤维化会发展为更严重的肝脏疾病。

肝纤维化的评分系统 (2)一、Metavir评分系统 (2)二、Ishak评分系统 (2)三、Batts-Ludwig评分系统 (2)肝纤维化的症状 (3)肝纤维化的病因 (4)肝纤维化的治疗 (5)肝纤维化的评分系统一、Metavir评分系统二、Ishak评分系统三、Batts-Ludwig评分系统在美国,较常使用Batts–Ludwig评分系统。

肝纤维化通常很少导致明显的临床症状。

然而在肝内,纤维化可导致:➤使肝脏整体功能受损,包括“解毒功能”和能量储备和清除感染➤抑制肝脏再生能力➤使肝内血液流动受阻当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时,患者通常开始出现症状。

这些初期症状各不相同,但早期肝硬化的一些最常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感觉虚弱➤不明原因的疲惫➤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恶心、呕吐➤不适或右上腹部轻度疼痛中晚期肝硬化的一些常见症状包括:➤易淤伤、或有出血倾向➤水肿,或下肢、脚踝、足部的液体潴留➤黄疸,表现为皮肤和/或巩膜黄染➤腹水,及因积液而引起的腹胀➤皮肤瘙痒➤对药物及其副作用的敏感性增加➤某些认知功能出现问题,如记忆力、注意力或睡眠➤尿液颜色变深早期诊断及治疗纤维化至关重要。

治疗肝纤维化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其致病原因。

大多数慢性肝病最终都会进展为纤维化。

在美国,肝纤维化最常见的原因是:➤长期酒精滥用➤乙肝或丙肝感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亚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NAFLD和NASH往往发生在肥胖、糖尿病、糖尿病前期以及患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中。

肝纤维化的概念、早期诊断和治疗

肝纤维化的概念、早期诊断和治疗

肝纤维化的概念、早期诊断和治疗作者:郭津生来源:《肝博士》 2016年第3期文·郭津生(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人物档案郭津生: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器官纤维化学组副主任委员,美国肝病学会和亚太肝病学会会员。

199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所属)医学系医疗专业,2000年获消化内科学博士学位。

曾赴香港大学医学院药理系及美国西奈山肝病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

至今在Hepatology、J BiolChem、SeminLiv Dis、Curr Pharm Des、《中华肝脏病杂志》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著70余篇,并参加“实用内科学”、“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肝脏病学”等近20余部肝病相关专著的撰写。

曾获亚太肝病年会青年研究者奖、中山医院十大优秀青年、复旦大学世纪之星等荣誉;作为肝纤维化研究课题的主要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医学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五项。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及面上项目、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资助课题。

主要从事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基础与临床研究。

医疗擅长各种病因引起的肝脏疾病,以及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诊治、预防与宣教。

一、肝纤维化的基本概念各种病因引起慢性反复肝损伤后的疤痕修复反应就是通常所说的肝纤维化,病理表现为肝脏细胞外基质的弥漫性过度沉积,有功能的肝脏实质被疤痕组织进行性替代。

常见引起慢性肝损伤的病因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酒精、药物和毒素、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自身免疫性肝病、肝脏血管病变等,肝纤维化是这些肝病的共同发展过程,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两个不同的临床概念。

其区分主要在于前者是肝硬化的早期、可逆阶段,肝脏储备功能尚未明显受损。

而后者由肝纤维化进展而来,其定义应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要素:(1)发生引起门脉高压的血管异常和结构破坏;(2)晚期肝功能失代偿和出现并发症;(3)肝癌发生风险性增加。

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第29卷第4期吉林医药学院学报V01.29N o.42008年08月Jour nal of Ji li n M e di cal C ol l ege A ug.2008—223一文章编号:1673-2995(2008)04-0223-04肝纤维化的诊断与治疗进展Pr ogr es s of t r eat m ent a nd di a gnos i s i n l i ver f i br os i s欧阳瑾,唐锐先,李伟(吉林医药学院直属医院,吉林吉林132013)综述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致病原因引起细胞外基质(E C M)在肝内过多沉积的病理过程。

研究显示,细胞因子作用于窦周间隙静止的肝星状细胞(H SC)使其转变为激活状态,继而增殖,合成E C M。

因此认为激活的H S C 是产生E C M的主要细胞,其他如肝静脉区成纤维细胞和骨髓源性肌成纤维细胞也是某些肝纤维化初期的主要成纤维细胞。

目前认为,进展性肝纤维化具有可逆性。

药物旨在通过抑制H SC的激活、诱导其凋亡和防止EC M沉积的干预性治疗在实验性肝纤维化已取得疗效,但人类抗肝纤维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关键词:肝脏疾病;肝纤维化;药物治疗中图分类号:R575.2文献标识码:A肝纤维化(hepat i c f i br osi s,H F)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肝脏慢性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早期和必经阶段。

H F形成过程受基质降解及基质积聚两方面因素制约。

H F是肝细胞发生坏死和炎症刺激时,肝脏内以胶原纤维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 racel l ul ar m a t r i x,E C M)弥漫性过度增生、沉积发展成肝硬变的病理过程,是EC M合成和降解失衡的结果。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区,仅乙型肝炎病毒(H B V)携带者就达1.2亿,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有3000万以上。

全球慢性H B V感染者3.5亿¨J,约25%慢性乙肝患者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hepat i c ci r r hosi s),甚至肝癌。

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其治疗

肝纤维化早期诊断及其治疗

4 0 /4 , 0ml2h 双肺有湿 罗 音 , 呼吸频 率 >3 r n SO 8 % ~9 %, 0 ̄ jmi, a 25 0
心 电 图监 测 出“, , P 2 5 f波 血 T 5 3 ,
病史 2 0余 年 , 已 有 肝 脏 功 能 损 害, 门静 脉 高 压, 太 。 人 院 时 有 脾 精 神症状 , 黄疸 , 血压 下 降. 收缩 压 <1.k a 2 0P .WB C计 数 明显 升 高。 可以确诊 AC T, 病 人腹 痛症 状 S 但
属 沟通 ,了解 其 思 想动 态, 取得其
延续 发 展 而 成 , 以胆 道 梗 塞 感 染 为病理基 础。 胆道梗 阻 时, 胆道 内
程度 估 计 不 足 , 麻 痹 思 想 , 有 以至
延 误 了手术 的最佳 时机 。 3 教 训 A S CT 3 1 正确 选 择 手 术 时机
是慢 性肝 病变化 的 共 同病理 过程 , 是发展 为肝硬化 的重 要 中间环 节, 因此 对于肝 纤维化 的早期诊 断和及 时合理 治 疗有 助 于肝 纤维 化 的逆转 , 而阻断肝硬 的发生 , 临床 上有 极其 重 大的意义。 从 在
黑龙 江省 齐 齐 哈 自 市 第 一 医 院 :
I 10 60 6
2 2 老 年人机 体功 能处 于衰退 状
术 ,解 除 胆 道梗 阻, 效 引流脓 性 有
量约 5ml色 鲜 红 。再 次 向 病 人 0 , 家属 讲 明 手 术 的必 要 性, 得 同 征
意, 即于全麻 下行 胆总 管 切 开减 压 引 流术 , 中见 腹 腔 有大 量 腹水 、 术
}麓 ・-j一囊 fx囊薯辱 萎餐{ . ≯ ≯ 《 臻琏 . 。 。x 赫 慧j 曩 簪 ・ 蹦 :- .j 爱 j囊 : 琏 |: i: ≯ ≯ . ≈ 臻” 每 j : x -誊 赫 j l 曼 臻 : i 臻 , 。》 :每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解读PPT课件

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解读PPT课件

05
药物选择与使用建议
抗病毒药物
药物种类
核苷类药物、干扰素等。
使用建议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是首选。应根据病毒类型、基因型、肝 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
保肝降酶药物
药物种类
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使用建议
保肝降酶药物可减轻肝脏炎症和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 肝损伤和肝纤维化患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治疗期间 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诊断标准与分型
诊断标准
肝纤维化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其中,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 标准。
分型
根据肝纤维化的程度和范围,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种类型。轻度肝纤维化表现为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但 无纤维间隔形成;中度肝纤维化表现为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伴少量纤维间隔形成;重度肝纤维化表现为大量纤 维间隔形成,结构紊乱,呈明显肝硬化表现。
在腹腔镜引导下进行肝脏组织取样,适用 于穿刺活检难以获取满意样本的患者。
其他辅助诊断手段
肝硬度检测
通过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测量肝脏硬度,间接 评估肝纤维化的程度。
基因检测
利用基因测序技术检测与肝纤维化相关的基 因变异,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04
治疗原则与策略
去除病因治疗
01 抗病毒治疗
针对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以减轻肝脏炎症,延缓肝纤维化进展。
解读诊断和治疗共识的必要性
针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存在多种方法和观点。为了规范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 需要对诊断和治疗共识进行解读和推广。

2019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

2019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

2019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摘要肝纤维化是肝脏受到各种损伤后细胞外基质(即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弥漫性过度沉积与异常分布的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近年来对肝纤维化基础和临床研究及其认识方面有不少进展,我们为此组织了国内本领域相关专家,就肝纤维化诊断和评估、肝纤维化治疗及肝纤维化治疗药物临床开发应用形成共识,以便更好地指导肝纤维化诊断和治疗及药物研发。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或肝硬化(cirrhosis)在国际疾病分类-11(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11)为DB93.0。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细胞外基质(即胶原、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等) 的弥漫性过度沉积与异常分布,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影响慢性肝病预后的重要环节。

肝纤维化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肝细胞结节性再生,形成假小叶结构即肝硬化,临床上出现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表现。

肝纤维化组织学上是可逆的,肝硬化逆转较为困难,但仍有少部分可逆转[1]。

目前,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仍然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

尽管一些血清学诊断模型和瞬时弹性成像等无创性检测方法对肝纤维化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肝纤维化治疗方面,尚未有公认特异有效的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

在药物临床研究方面,对于其目标人群、适应证、疗程、疗效判断标准及替代指标等方面尚待完善和统一。

因此,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及药物开发研究等方面仍有不少分歧和争议,尚缺乏共识。

200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纤维化学组在曾民德、王泰玲和王宝恩等教授组织下,制定了《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2]。

该共识对指导临床医师肝纤维化诊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近年来,肝纤维化基础和临床及其认识方面有不少进展,广大临床医师及相关人员迫切需要相关的知识,以指导临床诊疗、科研和学术交流,为此我们组织了国内本领域相关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共识》(2019年),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肝纤维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多年时间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从早期的期望,经过一定的挫折和失败,最后走向成功。

要使基因疗法真正用于人类疾病的防治,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深信,随着上述研究的不断深入,必将给人类疾病,尤其是难治性的慢性疾病如肿瘤、HIV 、HBV 和HCV 感染等带来新的治疗契机。

肝纤维化的诊断和治疗曾民德作者单位:200001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 一、基本概念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创伤愈合反应,表现为肝内结缔组织增生与沉积。

应当需要认识、注意和区别的是:(1)肝纤维化既是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组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2)肝纤维化是一种主动性过程;(3)创伤修复2损害的双重因素;(4)与肝纤维化增生性疾病、肝硬化的区别。

二、肝纤维化的诊断(一)综合判断 肝纤维化是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组临床和病理学的综合征,其诊断有赖于组织学检查,须临床与病理相结合,才能完善诊断。

临床上肝纤维化的诊断须通过一系列的检查予以综合判断,包括临床评估、病原学、组织病理学、体液中肝纤维化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等。

正常诊断并判定纤维化的阶段和活动程度,对肝纤维化的防治及其预后的估计都将起积极作用。

(二)临床评估1.病史 肝纤维化患者常有病毒性肝炎、饮酒、血吸虫病、胆汁淤积或胆道疾病等病史,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等家族史,但许多遗传性肝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因而难以确认受累家族的有关成员。

2.病程、年龄及性别 肝脏炎症性疾病的病程持续6个月或以上者,定为慢性肝炎。

不同年龄阶段对慢性肝炎的分级及分期可能有影响,存在着随年龄增长伴纤维化程度增加的趋势。

对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进程自然史的观察发现,感染时年龄超过40岁及男性,可作为两个独立的因素与纤维化发病率的升高相关。

3.临床表现 肝纤维化患者可以无症状,且有症状大多也为非特异性,因临床表现不典型常易被忽略。

近年来采用量级化观察,将症状和体征的轻重程度、数量多寡进行综合计分,这种临床评估被认为是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评定的组成部分,有助于提供一些有关肝纤维化严重性的线索。

肝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大致有3个范畴:(1)临床慢性肝炎表现:可分为有症状型和无症状型;黄疸型和无黄疸型。

(2)门脉高压症;(3)伴同于原发病的其它临床综合征。

(三)病原学诊断 病原是决定病理改变特征及疾病演变的基本因素。

尽管有关的组织学病变可能提示病因,但单纯以硬化过程的特点确定其与病因的关系是不大可能的,如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纤维化,都可能出现窦周纤维化、中央静脉周围纤维化及汇管区或汇管区周围纤维化。

肝纤维化是一个动态过程,由多种不同病因所致的慢性肝炎可视为是一组临床和病理综合征,同一病因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病理改变,而不同病因可表现为形态学近似的病理类型。

诊断时由于慢性肝炎的病理与临床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尚须全面考虑临床、流行病学、生化和影像学的检查。

应注意在组织学上与慢性肝炎相似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豆状核变性和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疾病相鉴别,但有些作者也把这些肝病推荐入慢性肝炎新的病因分类中。

(四)组织学诊断1.组织学判断的评估 通常所指的组织学检查是指常规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纤维化的可靠的方法,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

除此之外,广义的组织学检查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胶原的特殊染色;(2)组织生化检查;(3)细胞生物学方法;(4)免疫组织化学检查;(5)分子生物学检查;(6)有关病因学的检查。

常规病理学检查和后几种方法的合理结合,更有利于肝纤维化病因、病情和疗效的判断。

2.组织学分级分期的半定量法评估(1)纤维增生性肝病的诊断参数 Popper 等依据肝组织生化与形态学改变的关系,将肝纤维化分为3期:①早期;②纤维增生活跃期;③后期。

(2)组织学活动指数(HA I ) 目前最常用的为Knodell的积分系统,慢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HA I通常大于6。

(3)慢性肝炎的分级分期标准 有多个系统用于评估慢性肝炎的病理改变,一般采用的是以Scheuer 等方案为基础进行分级和分期。

我国学者也以此为基础修订了慢性肝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近来提出以病原学为基础的慢性肝炎新分类建议,因此废弃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慢性小叶性肝炎等诊断命名,因为它们不是不同的疾病类型,在整个病程中是可以互相转变的。

慢性肝炎的诊断需包括病原、分级和分期3个部分。

分级是依据坏死和炎症的程度,评估病变的活动程度;分期是依据纤维化的程度和肝硬化的形成,表示疾病的进展情况,与病程有关,并影响治疗及预后。

最后的诊断命名如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活动、明显纤维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明显活动、肝硬化;慢性药物性肝炎、明显活动、无纤维化等。

(五)体液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 就临床应用而言,理想的标志物应对肝脏具有高度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易于测定且为非侵入性。

目前应用于研究和/或临床的体液中肝纤维化的标志物为血清标志物,小部分为尿液标志物。

在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评价中,有多个具有潜在诊断价值的标志物,包括ECM成分、降解产物、参与它们代谢的酶及细胞因子等,一些有价值的标志物也包括在免疫功能及常规肝功能检查中。

1.胶原蛋白 胶原蛋白在正常肝脏中约占蛋白重量的5%~10%,肝纤维化时胶原蛋白含量可增至50%左右。

目前发现肝内胶原蛋白主要有5种,分别是Ⅰ、Ⅲ、Ⅳ、Ⅴ和Ⅵ型胶原,其中以Ⅰ、Ⅲ型为主,肝纤维化时Ⅰ型胶原的增加最为明显。

2.糖蛋白 包括层粘连蛋白(LN)、纤维连接蛋白(FN)和其受体(FNR)等。

3.蛋白多糖 主要是透明质酸(HA),肝硬化时肝内可有大量HA合成。

血清HA水平在判定肝纤维化或活动性硬化性疾病时更为敏感。

HA在目前所有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中是诊断价值最高的一个。

4.胶原代谢相关酶类 脯氨酸羟化酶(PH)和脯氨酸肽酶(PLD)水平升高主要与肝纤维化活动性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其抑制物(TIMPs)在肝纤维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指出,血清TIMP21诊断肝纤维化的敏感性为69%,特异性为72%。

血清中TIMP21水平能很好反映肝纤维化活动度,对判断肝纤维化预后有很大价值。

最近研究发现慢性肝炎患者血清MMP22/TIMP21比值、TIMP21水平均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关,但只有MMP22/ TIMP21比值与肝纤维化分期相关性。

MMPs和TIMPs在肝脏诊断中的意义需要进一步研究。

5.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肝纤维化时血清中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有IFN2γ、TGFβ1和PD GF等。

6.肝功能指标 某些肝功能指标可用于肝纤维化的无创伤性诊断,常用的有白蛋白(A)、白/球蛋白(A/ G)比例、GGT、α2巨球蛋白(α2M G)和载脂蛋白A1 (ApoA1)等。

上海市肝纤维化课题协作组研究了200例慢性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的关系,发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AST、间接胆红素、GGT、白蛋白、A/G、AL P、三酰甘油、HDL、AFP、α2M G、P G A (PT、GGT、ApoAl)和P G AA(P G A加α22巨球蛋白)积分,以及P G A和P G AA指数等指标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相关;GGT、白蛋白、A/G、α2M G、AL P、AFP、P G A指数、P G AA指数和转铁蛋白等指标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相关。

目前对有关P G A指数和AST/AL T比值在肝纤维化诊断中价值的研究较多。

(1)P G A指数 P G A指数主要用于反映酒精性病的肝功能状态,常用于筛选或诊断酒精性肝纤维化。

在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P G A指数与肝组织损伤和肝纤维化活动度有关,当P G A指数≥3时,肝纤维化诊断准确率为90%。

当P G A指数分别与HA、PⅢN P、ColⅣ和LN相结合时,诊断肝纤维化的准确性显著提高。

P G AA指数在肝纤维化诊断中也具一定价值。

(2)AST/AL T比值 在HCV感染患者中,肝硬化患者的平均AST/AL T比值显著高于非肝硬化患者,并且此值与肝组织分级和分期及血清纤维化指标相关,AST/AL T比值对区分肝硬化和非肝硬化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53.29%,阳性预测值为100%,是反映肝纤维化分期的独立标志物。

在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此比值与肝纤维化程度关系尤为密切。

7.免疫功能指标 肝纤维化时机体常发生免疫功能紊乱,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体液免疫功能亢进。

外周血N K细胞活性在慢性肝病时是下降的。

上海市肝纤维化课题协作组研究证实,外周血N K细胞活性、血清IgA和Ig G是与肝纤维化分级分期密切相关的3个免疫功能指标,在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而其它免疫功能指标如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IL22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

8.尿液肝纤维化标志物 最近Afdal等研究了肝纤维化患者尿中弹性蛋白和胶原的降解产物锁链(赖氨,DES)和羟赖氨酰吡啶啉(HP)的变化。

尿DES和HP单独诊断肝纤维化的准确性是77%左右,但两者结合后诊断准确率可提高到84%,提示尿DES和HP 是肝纤维化有用的临床标志物。

尽管只是初步研究,但如能将一些敏感的血清及尿液标志物相结合,可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筛选抗肝纤维化治疗患者,对判定肝纤维化活动和抗肝纤维化疗效有重要意义。

(六)肝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由于近代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超声波、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核素扫描、纤维内镜及腹腔镜等,广泛用于临床,各种影像检查及检查方法互为补充,大大提高了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水平。

就目前来看,作为肝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仍以B超较为常见,但尚未有比较敏感和特异的指标。

近来上海市肝纤维化课题协作组研究发现,B超检查如果发现肝包膜厚度、肝右叶最大斜径、门静脉主干管径、门静脉左支管径、门静脉右支管径、胆囊壁厚、脾长径、脾厚度、脾静脉直径、门静脉每分发钟血流量参数、光点形状和胆囊形态等有变化时,常常提示已出现肝纤维化,这些指标可作为判断肝纤维化较有用的指标。

而CT/MRI仅发现肝包膜和脾脏体积与肝纤维化有关,提示B超较CT/ MRI在肝纤维化诊断中似乎有更大的价值。

(七)肝纤维化非创伤性诊断指标的优势组合 尽管各指标的诊断价值相差较大,但目前尚没有一个指标可完全代替其它指标。

即使是同一项指标,在不同临床情况下其诊断断价值也不同。

在评价指标的诊断价值时,必须考虑到肝纤维化血清或尿液中的标志物并不完全是肝脏特异的,其水平变化可能反映了全身代谢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肝脏,许多指标还受肾脏排泄的影响,当不同的检测指标结果出现不一致时,须谨慎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