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临床应用及进展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无疑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诊断工具。

它能够为医生提供人体内部结构的详细图像,帮助诊断各种疾病,从神经系统问题到心血管疾病,从肿瘤到肌肉骨骼损伤等。

近年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些进展不仅提高了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还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一、硬件方面的改进磁场强度是核磁共振成像的关键因素之一。

更高的磁场强度可以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好的图像对比度。

目前,临床上已经广泛应用了30T 的磁共振设备,甚至一些研究机构已经开始探索 70T 及以上的超高场强设备。

然而,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如磁场不均匀性、射频能量沉积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不断改进磁体设计和射频线圈技术。

梯度系统的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更快的梯度切换率和更高的梯度强度能够实现更快速的成像,减少扫描时间,同时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

这对于动态成像,如心脏成像和脑功能成像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探测器技术的进步也为核磁共振成像带来了新的机遇。

新型的探测器能够更灵敏地检测到磁共振信号,从而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使图像更加清晰。

二、成像序列和技术的创新并行成像技术是近年来的一个重要突破。

它通过同时使用多个接收线圈来采集信号,可以大大缩短扫描时间,同时保持图像质量。

例如,敏感度编码(SENSE)和同时采集空间谐波(SMASH)等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压缩感知技术的出现也为核磁共振成像带来了变革。

该技术利用图像的稀疏性,通过采集少量的数据来重建高质量的图像,从而显著减少扫描时间。

这对于那些难以长时间保持静止的患者,如儿童和重症患者,尤为重要。

扩散张量成像(DTI)和扩散峰度成像(DKI)等技术则为研究大脑白质纤维束和微观结构提供了更有力的工具。

它们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和脑肿瘤等。

磁共振临床应用及进展 ppt课件

磁共振临床应用及进展 ppt课件

囊性肿瘤与脓肿鉴别
实性
2020/10/28
20
2020/10/28
21
2020/10/28
蛛 网 膜 囊 肿
22
表皮样囊肿术后残存
2020/10/28
23
脑脓肿
2020/10/28
24
多形胶质母细胞瘤
2020/10/28
25
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
(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 DWI)
2020/10/28
30
2020/10/28
FA彩色编码图
31
2020/10/28
32
胼胝体张量
2020/10/28
33
PART 4
2020/10/28
良性脑膜瘤
34
PART 4
2020/10/28
良性脑膜瘤 35
PART 4
2020/10/28
恶性脑膜瘤 36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
磁共振成像新进展
2020/10/28
1
磁共振成像(MRI)
❖ 利用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质子)在磁 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 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电子计 算机处理,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2020/10/28
2
精品资料
MR图像特点
1、多参数灰阶成像
❖ T1WI: MR图像主要反映的是组织间T1 值的差别
2020/10/28
5
T1WI
5
T2WI
2、多方位成像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 任何倾斜位
2020/10/28
6
6
3、流空效应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并用于人体成像。

30多年的时间里,MRI得到迅速开展,硬件设备和成像技术不断更新。

主磁场、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功能的改良,多通道、多采集单元、并行采集等技术的应用,使MRI设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像速度明显加快。

近几年,超高场MRI在脑功能成像、频谱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心脏检查、冠心病诊断、腹部等脏器的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1]。

1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利用血管内血液流动或经外周血管注入磁共振比照剂显示血管结构,还可提供血流方向、流速、流量等信息,已经成为常规检查技术。

MRA技术主要有时间飞跃法( time offligh,t TOF)、相位比照法(phase contras,t PC)和比照增强MRA(CE-MRA)。

TOF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方法,该技术基于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常用形式有2D TOFMRA和3D TOFMRA。

2D TOFMRA采用较短的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 TR)和较大的反转角,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较好,有利于静脉慢血流的显示,多用于颈部动脉和下肢血管的检查。

3D TOFMRA空间分辨率更高,流动失相位相对较轻,受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多用于脑部动脉的检查[2]。

PCMRA是利用流动所致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流信号的一种方法,包括2D PCMRA、3D PCMRA和电影(cine) MRA。

与TOFMRA比拟,PCMRA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静脉性病变的检查和心脏及大血管血流分析。

CE-MRA是经外周静脉团注比照剂Gd-DTPA后,利用比照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然后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3D fastTOF SPGE,反转角>45°)进行成像。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
5
• (5)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借助快速MRI 扫描技术,测量人脑在视觉活动、听觉活 动、局部肢体活动以及思维互动式,相应 脑功能区脑组织的血流量、血流速度、血 氧含量和局部灌注状态等的变化,并将这 些变化显示于MRI图像上。目前主要用于癫 痫患者手术前的评估、认知功能的研究等。
.
6
6)弥散张量成像:DTI是活体显示神经纤维 轨迹色唯一方法,可以显示大脑白质纤维束 的结构如内囊、偏低提、外囊等结构,对于 脑梗死、多发性硬化、脑白质病变、脑肿瘤 等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
35
(2)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由于血流速度快,从发出脉冲到接受信 号时,被激发的血液已从原部位流走,信号已经不存在,因此, 在T1W1和T2W1上均成黑色,此现象呈留空效应。MRA是根据MR 成像平面血液产生流空效应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不用造影剂, 通过抑制背景结构信号将血管结构分离出来,可显示成像范围内 所有血管。MRA优点是不需要造影剂,方便省时,无创及无放射 损伤。缺点是信号变化复杂,易产生伪影。临床主要用于颅内血 管狭窄及闭塞、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的诊断
.
31
(3)脑肿瘤:MRI在发现低分化的、比较小 的肿瘤以及转移瘤方面优于CT。其信号强度 特征与肿瘤的含水量有关,但瘤内和瘤周的 出血、水肿、坏死、囊变、钙化等改变,均 可影响肿瘤的信号强度和特征。增强扫描有 助于肿瘤的诊断,特别是对软脑膜、硬脑膜 和脊膜转移瘤的诊断有很大帮助。
.
32
(2)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由于血流速度快,从发出脉冲到接受信 号时,被激发的血液已从原部位流走,信号已经不存在,因此, 在T1W1和T2W1上均成黑色,此现象呈留空效应。MRA是根据MR 成像平面血液产生流空效应的一种磁共振成像技术。不用造影剂, 通过抑制背景结构信号将血管结构分离出来,可显示成像范围内 所有血管。MRA优点是不需要造影剂,方便省时,无创及无放射 损伤。缺点是信号变化复杂,易产生伪影。临床主要用于颅内血 管狭窄及闭塞、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的诊断

磁共振主要临床应用有哪些

磁共振主要临床应用有哪些

磁共振主要临床应用有哪些磁共振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核磁共振原理来获取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影像,进而帮助医生诊断疾病。

磁共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脑部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脑出血等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来准确地确定病变的位置、范围和性质。

此外,磁共振还可以用于评估神经系统结构的异常,如脊髓损伤、颅内外伤等。

心血管系统磁共振在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心脏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心脏肌肉和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有病变,评估心衰、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疾病的程度和治疗效果。

消化系统磁共振胆道成像可以用于检测患者的胆囊、胆管、胆囊和胆道的结构和功能,诊断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等疾病。

此外,腹部磁共振成像还可以帮助诊断肝脏疾病、肝脏肿瘤和胃肠病变,有助于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骨骼系统磁共振骨髓成像可以用于检测骨骼系统疾病,如骨折、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炎等。

通过磁共振成像可以清晰地显示骨骼和周围软组织的情况,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评估疾病的程度和预后。

乳腺系统乳腺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检测乳腺异常、乳腺增生、乳腺癌等疾病。

磁共振成像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图像,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帮助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总结:磁共振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对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技术将会在医学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MRCP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MRCP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

MRCP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技术经过近30余年不断发展,如今其已成为能够与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技术相媲美的胰腺、胆道疾病诊断工具,并且随着仪器及技术的持续发展,MRCP诊断胰胆管疾病更为精确及高效。

本文将对MRCP的原理与应用、误区与局限、进展及未来展望展开讨论。

标签: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现状;进展1991年Wallner等[1]首次提出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技术。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是通过增加TE回波时间,获取重T2WI序列,从而显示具有长T2弛豫时间的胰胆管内液体的技术,MRCP结合了许多明显的优势,诸如非侵袭性、无ERCP与PTC的相关风险和并发症、较少的操作者、不需要麻醉剂与对比剂以及无辐射等[2]。

随着计算机及技术的进步,MRCP在不远的未来有望替代ERCP检查胰胆管。

除此之外,其还可以评价原发性胆管炎、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和胆肠吻合等。

下文将综合叙述当前MRCP在胰胆管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1 MRCP的成像原理1.1 检查前准备检查者于扫描前详细阅读患者资料及检查目的和要求,了解患者有无MR禁忌证,嘱患者除去干扰成像的因素(例:磁性金属、电子元件等);检查前禁食8~12 h,成像前4 h禁水,使胆囊得以充盈,促进胃肠道排空;嘱患者呼吸屏气配合扫描;解痉药常规不需使用。

1.2 MRCP成像MRCP依据胆汁和胰液富含静止或缓慢流动的自由水的特性,通过增加TE 回波时间,获取重T2WI序列,即利用体内组织弛豫时间的差别,从而显示不同程度的信号差值,实质性器官,如肝脏等因其弛豫时间短,显示为低信号,快速流动的液体,如肝动静脉内血流等因自身流空现象,其在背景上表现为信号缺失,而相对静止的胆胰管内液体则表现为高信号,当信号的差值直接反映于图像之后,采用梯度回波、快速自旋回波、单次激发的FSE等成像技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再将采集的水成像源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常用的后处理功能包括:最大信号强度投影、表面重建、三维重建、仿真内镜、流动分析软件等。

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中的新进展

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中的新进展

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中的新进展在现代医学的领域中,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简称 NMR)技术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这项技术以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的特点,成为了医学影像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新进展。

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原子核在强磁场中吸收和释放能量的特性来获取人体内部的信息。

人体内的氢原子含量丰富,而核磁共振主要就是对氢原子的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

当人体被置于强磁场中时,氢原子核会发生共振现象,通过接收和处理这些共振信号,我们就能够构建出详细的人体内部结构和组织的图像。

在新进展方面,首先要提到的是高场强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

以往常见的核磁共振设备磁场强度多在 15T 到 30T 之间,而如今,70T 甚至更高场强的核磁共振设备已经逐渐投入临床应用。

更高的场强意味着能够获得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和更好的对比度,从而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微小的病变和组织结构。

例如,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高场强核磁共振可以更精确地检测到脑部的细微病变,如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的进步也是一大亮点。

fMRI 可以实时监测大脑在进行各种活动时的血液流动和代谢变化,从而反映出大脑的功能状态。

这使得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大脑的认知、情感和感觉等功能,为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比如,通过 fMRI 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抑郁症患者在面对特定刺激时大脑活动模式的异常,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除了在神经系统领域,核磁共振技术在心血管系统的应用也有了新的突破。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CMR)技术可以全面评估心脏的结构、功能和心肌灌注情况。

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使得 CMR 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心肌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并且能够对心脏的功能进行定量分析,为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正文:1:引言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技术,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磁共振成像在临床中的各种应用,包括诊断、治疗规划和治疗后评估等。

2: MRI基本原理磁共振成像利用原子核的自旋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加以脉冲序列和梯度磁场图像。

本节将详细介绍MRI的基本原理,包括梯度磁场的产生、脉冲序列的分类和信号检测等。

3: MRI诊断应用3.1 头颅MRI头颅MRI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领域,如脑肿瘤、脑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诊断。

本节将介绍如何通过头颅MRI获取高分辨率的脑部影像,以及如何应用这些影像进行疾病诊断。

3.2 心脏MRI心脏MRI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工具。

它可以提供详细的心脏解剖学和功能信息,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将介绍心脏MRI的常用技术和临床应用。

3.3 肝脏MRI肝脏MRI广泛应用于肝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通过不同的MRI技术,可以评估肝脏的形态、血供和代谢功能。

本节将介绍肝脏MRI的常见应用,如肝脏肿瘤的诊断和评估、肝脏疾病的鉴别诊断等。

3.4 骨骼MRI骨骼MRI可以提供骨骼系统的详细解剖学信息,对骨折、关节疾病和骨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本节将介绍骨骼MRI的常用技术和临床应用,以及如何分析和解释骨骼MRI影像。

4: MRI治疗规划和治疗后评估4.1 放射治疗规划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放射治疗规划,通过获取高分辨率的图像,帮助医生确定肿瘤的位置、形态和边界。

本节将介绍MRI在放射治疗规划中的应用,包括结合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治疗规划和剂量计算等。

4.2 治疗后评估磁共振成像可以用于评估治疗的效果,包括检测肿瘤的缩小、病灶的消失等。

本节将介绍MRI在治疗后评估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分析和解释治疗后的MRI影像。

5:附件本文档附有以下附件:附件1:头颅MRI图像示例附件2:心脏MRI图像示例附件3:肝脏MRI图像示例附件4:骨骼MRI图像示例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MRI(磁共振成像):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利用原子核的自旋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现状

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现状

磁共振成像的发展现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医学影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研究领域。

它通过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产生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图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MRI技术在成像质量、速度和可视化等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

在成像质量方面,MRI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采用高场强的超导磁体可以提高磁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而增强成像的信号强度和空间分辨率。

此外,新型的磁共振显像技术,如增强磁共振成像(Enhanced MRI,EMRI)和血流动力学磁共振成像(Hemodynamic MR imaging,Hd-MRI)等,能够更好地显示病变部位的血流情况和微血管网络,提高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定量评估能力。

在成像速度方面,MRI技术也有了显著的改进。

传统的MRI需要较长的扫描时间,限制了其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普及度。

然而,随着并行成像和压缩感知等快速成像技术的引入,MRI 的扫描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并行成像技术利用多个接收线圈同时接收信号,缩短了扫描时间;压缩感知技术则通过降低采样率和利用数据冗余,实现了高质量图像的快速重建。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MRI在临床中可以更方便、快速地进行检查和诊断。

在可视化方面,MRI技术也有了新的突破。

虚拟实验室(Virtual Lab)技术的引入,使得医生可以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对MRI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操作。

这不仅提高了医生对疾病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还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清晰、直观的病情展示,促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总结起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成像质量、速度和可视化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进展不仅提高了MRI的临床应用水平,也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准确、迅速的诊断手段。

然而,目前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如成本高昂、仪器体积庞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来解决。

预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MRI技术将继续发展,并为医学领域带来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磁共振临床应用(一)2024

磁共振临床应用(一)2024

磁共振临床应用(一)引言概述: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无创、非放射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产生的共振信号来生成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身体组织影像。

它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指导。

本文将介绍磁共振临床应用的五个重要方面。

正文:一、神经学应用:1. 诊断脑部疾病:MRI能够显示脑部的解剖结构和异常变化,如肿瘤、出血和损伤等,为神经科医生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依据。

2. 评估脑功能: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观察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水平,帮助研究脑功能和疾病机制。

二、心脏学应用:1. 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MRI可以提供详细的心脏影像,帮助医生评估心脏的大小、形态和收缩功能等,对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 检测心肌缺血和损伤:通过MRI技术,可以观察心肌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摄取情况,帮助鉴别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三、肿瘤学应用:1. 鉴别肿瘤类型:MRI能够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和组织特征,帮助医生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2. 评估疗效和复发:通过MRI技术,可以评估肿瘤治疗前后的改变,帮助医生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

四、骨骼学应用:1. 显示骨骼结构:MRI能够清楚显示骨骼的解剖结构和骨关节的损伤情况,对骨折、关节退行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2. 评估骨髓病变:通过MRI技术,可以观察骨髓的信号强度和分布情况,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骨髓病变。

五、妇产科应用:1. 观察胎儿发育:通过MRI技术,可以观察胎儿在子宫内的发育情况,帮助医生评估胎儿畸形和发育问题。

2. 评估妇科疾病:MRI可以显示妇科疾病的解剖结构和病变特征,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

总结:磁共振临床应用广泛,可以作为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神经学、心脏学、肿瘤学、骨骼学和妇产科是磁共振最重要的临床应用领域,为医学进步和患者健康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03
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科研领域应 用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语言处理
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大脑在 语言理解、产生和感知过程中的活动 模式。
注意力与执行功能
研究大脑在注意力分配、执行控制和 决策制定等认知过程中的神经网络和 功能连接。
记忆与学习
探索大脑在记忆形成、存储和回忆过 程中的神经机制,以及学习过程中的 大脑可塑性变化。
临床应用领域及研究意义
临床应用领域
广泛应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评估,如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 森病等。
研究意义
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有助于揭示人脑的认知、情感、意识等复 杂功能的神经机制。同时,fMRI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中,未来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 重要作用。
02
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中 应用
精神心理疾病辅助诊断
01
02
03
抑郁症
fMRI可以显示抑郁症患者 脑部功能活动的异常,有 助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诊 断。
焦虑症
利用fMRI技术可以观察焦 虑症患者脑部相关区域的 激活情况,为疾病的诊断 和治疗提供参考。
精神分裂症
fMRI在精神分裂症的辅助 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可 以揭示患者脑部结构和功 能的异常。
异性。
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03
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大数据中的潜在信息和模式
,提高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的诊断和预测能力。
多模态融合技术在脑部功能研究中应用
结构磁共振成像与功能磁共振成像融合
揭示脑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脑区之间的连接和交互。
磁共振成像与其他神经影像学技术融合
如PET、SPECT等,提供更全面的脑部功能和代谢信息。

磁共振功能成像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功能成像的临床应用

03
磁共振功能成像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无电离辐射
磁共振功能成像利用磁场和射 频脉冲进行成像,无电离辐射
,对患者的健康影响较小。
高软组织分辨率
磁共振成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 的软组织图像,有助于发现和 诊断肿瘤、炎症和其他软组织 病变。
多参数成像
磁共振功能成像可以获取多种 参数,如T1、T2、扩散等,提 供更多信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 断。
常用功能成像技术
扩散加权成像(DWI)
用于检测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变化,反映组织 微观结构的变化。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利用磁场不均匀性引起的局部磁化率变化来 反映组织的微细结构。
灌注加权成像(PWI)
用于检测组织血流灌注的变化,反映组织血 流动力学状态。
波谱成像(MRS)
利用不同组织中化学物质代谢的差异来反映 组织的功能代谢状态。
结构和代谢变化,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02
动态对比增强成像(DCE)
DCE技术通过动态观察对比剂在血管内的分布和流动情况,能够评估组
织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肿瘤、炎症等疾病的鉴别诊断。
03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SWI技术利用不同组织间的磁敏感差异,能够显示脑部微出血、微钙化
等细微结构,提高对脑部疾病的诊注成像
用于评估心肌灌注情况,诊断心 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通过观察心 肌血流灌注情况,可以评估心脏 功能和预后。
心脏功能成像
通过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可以 评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诊 断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疾病诊断
磁共振功能成像可以检测甲状腺结节的存在,并评估其恶性风险。通过观察结 节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活动,有助于诊断甲状腺癌。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新进展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以在外部磁场下,利用核磁共振的方式获取人体部位的图像。

MRI具有成像清晰、无辐射、无创伤等优点,并且可以显示局部组织的形态、功能、代谢等信息,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中。

近年来,MRI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和应用。

在以下几个方面,MRI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一、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技术高场强MRI成像技术的提出,使得MRI的成像分辨率得到强化,并且可以达到很高的信噪比。

而近年来,MRI领域的领导者们开始研究和探索超高场强MRI技术。

超高场强MRI指的是强度达到3.0特斯拉以上的高场强环境下的MRI成像。

在这样的环境下做成了一些非常有趣和有挑战的探索,包括顺磁材料信号的出现、更好的空间分辨率、可视化神经元和特殊技术,使得超高场强MRI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MR血管造影MR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不需要放射性物质的成像技术,可以对血管进行成像,用作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近年来,MR血管造影技术不断改进,新型技术的出现使得成像分辨率得到了提高,可以更好地显示血管的分支结构和流动情况,也更适合用于临床上的血管评估。

三、MR波谱成像MR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 MRSI)技术可以分析人体内物质的分子成分,包括脂肪、糖类、代谢产物等。

这个技术可以定量再现人体内物质的分子组成,在临床上用于癌症的患者检测其代谢状态和细胞分裂情况等。

原本MR波谱成像只是在特定部位进行医学诊断时使用的小型技术,而在最近的技术进展中,MR波谱成像已经可以在全身范围内对人体进行扫描,从而更全面地分析人体的分子组成。

四、MRI和病理学结合技术MRI和病理学结合技术的出现,使得医生和研究学者们可以深入了解组织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并在高准确性下对描述组织的干扰作出防范。

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颅脑外伤、脊髓损伤等 神经系统损伤的评估和 治疗效果观察
心血管系统疾病诊断
01
02
03
04
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心脏结 构和功能异常的评估
血管狭窄、闭塞等血管病变的 定位和程度评估
心脏肿瘤、心包积液等心脏占 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肿瘤筛查与评估
肺癌、肝癌、肾癌等恶性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监测
定量测量组织的机械特性,如硬度和弹性等 ,用于评估肝脏、乳腺等器官的病变情况。
03 磁共振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范围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
01
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 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 别诊断
02
脑肿瘤、脊髓肿瘤等颅 内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和 定性诊断
03
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 退行性疾病的评估和病 情监测
04
新技术发展趋势及挑战应对
新技术介绍
01
介绍当前磁共振成像领域的新技术,如超高场磁共振、功能磁
共振、定量磁共振等。
新技术挑战
02
分析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如成本、安全性、普及
度等问题。
应对策略
03
提出针对新技术挑战的应对策略,如加强技术研发、降低成本
、提高普及度等。
06 总结与展望
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参数设置
根据扫描序列和患者情况设置合适的 扫描参数,包括层厚、层间距、FOV 、矩阵等。同时需注意优化扫描时间 ,以减少患者不适和运动伪影。
图像后处理技巧
图像调整
对原始图像进行必要的调 整,如窗宽窗位调整、对 比度增强等,以更好地显 示病变。
图像重建
根据需要进行多平面重建 、最大密度投影等后处理 操作,以提供更多诊断信 息。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展与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非侵入性医学诊断技术,可以产生高分辨率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对于疾病的早期检测、诊断和评估非常有价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MRI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MRI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该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评估。

MRI技术的进展MRI技术的发展历经了几十年的努力,其中包括了硬件和软件的不断革新。

硬件方面,高场强磁共振系统的出现使得MRI拥有了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

同时,磁共振造影剂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MRI对于血管、肿瘤等病变的检测能力。

软件方面,新的成像序列的开发使得MRI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如弥散加权成像、灌注成像等。

此外,重建算法和图像处理技术的进步也使得MRI图像更加清晰和准确。

1. 高场强磁共振系统:高场强磁共振系统通常指的是大于1.5T的系统。

相比于低场强系统,高场强系统可以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从而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定位和评估病变。

高场强系统的出现也为功能性MRI(fMRI)的应用提供了条件,通过对大脑进行扫描,可以观察到不同功能区域在特定任务下的活动情况,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2. 磁共振造影剂:磁共振造影剂是一种通过注射磁性物质来增强病变信号的技术,主要用于血管和肿瘤成像。

近年来,新型的磁共振造影剂不断涌现,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成像效果。

例如,超顺磁铁氧体纳米粒子可用于检测早期肿瘤、监测肿瘤治疗效果等。

这些磁共振造影剂的引入提高了MRI在临床中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新的成像序列和技术:随着成像序列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改进,MRI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到水分子在组织中的弥散情况,对于中风、脑损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灌注成像技术则可以评估脑血管疾病、肿瘤等的血流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进展

核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进展摘要:在21世纪,核磁共振技术已经发展成熟。

相比其他的X光,CT,核磁共振成像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从连续波核磁共振波谱发展为脉冲傅立叶变换波谱,从传统一维谱到多维谱,技术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也越广泛。

核磁共振技术在有机分子结构测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磁共振谱与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一起被有机化学家们称为“四大名谱”。

定义: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简称NMRI‎),又称自旋成像(spin imaging‎),也称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台湾又称磁振造影,是利用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nance‎,简称NMR‎)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

将这种技术用于人体内部结构的成像,就产生出一种革命性的医学诊断工具。

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

1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及特点原子核带有正电,许多元素的原子核如lH、l9FT和31P 等进行自旋运动。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自旋轴的排列是无规律的,但将其置于外加磁场中时,核自旋空间取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

自旋系统的磁化矢量由零逐渐增长,当系统达到平衡时,磁化强度达到稳定值。

如果此时核自旋系统受到外界作用,如一定频率的射频激发原子核即可引起共振效应。

在射频脉冲停止后,自旋系统已激化的原子核,不能维持这种状态,将回复到磁场中原来的排列状态,同时释放出微弱的能量,成为射电信号,把这许多信号检出,并使之能进行空间分辨,就得到运动中原子核分布图像。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1、简介1.1 定义: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高质量图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1.2 原理:MRI利用患者体内的原子核产生的磁共振信号来图像,它可以提供高分辨率、高对比度的解剖和功能信息。

1.3 发展历程:磁共振技术自1973年问世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临床应用范围2.1 神经系统2.1.1 脑部:MRI可用于检测脑部的肿瘤、卒中、动脉瘤等疾病,并提供精确的定位和大小判断。

2.1.2 脊柱:MRI在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应用广泛,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骨折等。

2.2 循环系统2.2.1 心血管:MRI可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检测心肌梗死、心肌病变等。

2.2.2 血管:MRI经常用于检测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狭窄等。

2.3 消化系统2.3.1 肝脏:MRI可用于检测肝脏肿瘤、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

2.3.2 胰腺、胆囊与胆管:MRI可以提供详细的胰腺、胆囊与胆管的解剖信息。

2.4 泌尿系统2.4.1 肾脏:MRI用于评估肾脏的形态和功能,诊断肾脏囊肿、肾细胞癌等疾病。

2.4.2 前列腺:MRI在前列腺癌的诊断和分期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2.5 骨骼与肌肉系统2.5.1 关节:MRI可以检测关节的炎症、损伤等病变。

2.5.2 骨骼肌:MRI常用于评估肌肉损伤、肌萎缩等。

3、临床应用注意事项3.1 安全性: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但在应用中仍需注意磁场对患者和设备的安全影响。

3.2 适应症:MRI适用于许多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但对于某些病情需要谨慎使用。

3.3 对比剂:MRI使用对比剂可以提高图像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精度,但需要注意对比剂的副作用。

4、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磁共振图像示例、MRI操作指南等。

5、法律名词及注释5.1 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一种通过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高质量图像的医学影像技术。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

引言概述: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可以获得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多平面、多序列的影像,并可提供丰富的组织信息。

磁共振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包括诊断、治疗、监测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磁共振临床应用的进一步内容。

正文内容:一、脑部疾病的诊断与评估1.脑卒中的诊断和定位2.脑肿瘤的检测和分类3.脑损伤和外伤后评估4.复杂性癫痫的研究5.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追踪二、胸腹部器官的影像学检查1.肝脏疾病的检测和评估2.肾脏疾病的诊断和监测3.胰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4.前列腺癌的鉴别与评估5.肺部结构和功能的评估三、骨骼和关节疾病的诊断和评估1.骨折和骨质疏松的分析与评估2.颈椎和腰椎疾病的诊断3.关节炎和软骨损伤的研究4.运动损伤的诊断与康复5.人工关节置换的术前评估四、心血管系统的影像学检查1.冠状动脉疾病的检测与评估2.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分析3.心脏肌肉和瓣膜的研究4.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评估5.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与手术规划五、妇科和生殖系统的影像学检查1.子宫和附件疾病的诊断和评估2.乳腺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3.妊娠和胎儿的监测与诊断4.生育障碍和不孕症的研究5.妇科手术的术前评估与术后监测总结: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成像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并且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

通过对不同部位、不同疾病的影像学检查和评估,磁共振技术为医生提供了更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深入,磁共振成像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将会进一步得到发掘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 大脑内静脉
❖ 5 胼胝体压部
谢 谢!
fMRI
原理:脑组织活动增强时局部CBF和耗 氧量增加不成比例,CBF增加约30%-50%,耗氧量增加约5%,其结果导致在 局部毛细血管床和静脉床中血氧饱和度 增加,导致T2*和T2驰豫时间延长,获得 相应的脑功能图。
fMRI
应用:显示人体生理和病生理过程, 提供功能信息,目前用于对运动、 感觉、听觉、视觉、语言等方面的 研究。
❖肌醇(Ins):是一种环己醇,采用较短TE时间 时出现 在3.56ppm。Ins标记脑组织神经胶质细胞。 Ins增高在 Alzheimer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糖 尿病和透析病人脑内也可发现Ins增高的现象。
❖Kreis等发现正常脑有时会出现微弱的谷氨酸 (Glu)和 谷氨酰胺(Gln)的波峰,一般不会出 现乳酸(Lac)和丙基酸(Ala)。
❖ 通过血氧饱和度对比变化而实现的成像 方法,称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 ( blood oxygen level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
❖ 脑神经元活动情况
❖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实现了人类无损伤观 察活体大脑功能的梦想。
❖ T2WI: MR图像主要反映的是组织间T2 值的差别
❖ PdWI: MR图像主要反映的是组织间质 子密度值差别
3
❖同一组织或病变在不 同的成像序列具有不 同的信号强度。
❖T1WI
– T1值长,信号低(黑) – T1值短,信号高(白)
❖ T2WI
– T2值长,信号高(白) – T2值短,信号低(黑)
❖ 胆碱(Cho):3.2ppm的共振信号主要源于细 胞膜和胆碱能神经元的突触末稍等组织中的胆 碱及胆碱能化合物,并且它们是脂类代谢的一 部分。胆碱浓度的增加常见于肿瘤组织或多发 性硬化斑块。
❖乳酸(Lac):为糖酵解的终产物,化学位移在 1.32ppm。正常情况细胞能量代谢以有氧氧化为主, 所以在1H-MRS往往检测不到。它在评估缺血和肿 瘤时能起到重要作用。Lac增加常常出现在恶性胶 质瘤中,Henriken等认为Lac有助于良恶性胶质瘤 的鉴别。
MTT
CBV
DWI
2. 脑 肿 瘤
PWI主要用来评价肿瘤内的新生血管, 为肿瘤的分级和组织学的恶性程度判定提 供佐证,及用来指导脑肿瘤的立体定向组 织活检和肿瘤的复发与坏死的鉴别。
瘤周水肿区
肿瘤实质区 对侧正常脑白质 对侧正常脑灰质
CBV图
灌注曲线
星形细胞瘤II级
瘤周水肿区
肿瘤实质区 对侧正常脑灰质 对侧正常脑白质
➢各向异性(anisotropic):水分子弥散运动 在各个方向不同步性,称之为各向异性。
➢各向异性分数(FA)是水分子各向异性成
分占整个弥散张量的比例,描述水分子在弥 散过程中方向和速度上的不均匀性。其范围 在0~1之间,0代表最大的各向同性,1代表 各向异性的最大值。
临床应用
❖ 反映白质纤维束的病理状态及其与邻近 病变的解剖关系 ;
磁共振波谱常见代谢产物
❖ N-乙酰门冬氨酸(NAA):人脑内含有大 量N-乙酰氨基酸,这些化合物在质子波 谱化学位移2.02 ppm(part per million)处 形成波峰。
❖ NAA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内,所以被称为神 经元的“内标物”,它的含量多少反映 神经元的功能状况。
❖ 肌酐/磷酸肌酐(Cr/PCr):化学位移为3.0和 3.94ppm的共振信号代表磷酸肌酐(PCr)和肌酐 (Cr)。除ATP外PCr为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储能 形式。
❖ 水分子的运动包括细胞内、细胞外、跨 细胞运动及微循环灌注;
❖ 细胞外运动及微循环灌注是组织DWI受 限的主要原因。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 弥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D):单个 水分子单位时间内随机弥散的平均范围 ( mm2/s) 。
❖ 由于组织间D值不同而形成DWI图像
临床应用
❖ 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和梗死核心评估; ❖ 肿瘤的组织学评价、分级; ❖ 对脑肿瘤治疗后效果的评估; ❖ 肿瘤复发和放疗坏死的鉴别。
临床应用
1. 脑梗死
MR灌注成像对脑梗死的诊断,MTT对 缺血最敏感 ,rCBV和rCBF对早期脑梗死的 诊断特异性较高。
急性脑梗塞时,MR灌注成像lh之内即 可探测到,通常,CBV多无变化,但CBF下 降,MTT延长。
❖ 脑血容量(CBV) 是指在指定区域脑组 织内 的血容量,通常以mL/100 g脑组织来示。
❖ 脑血流量(CBF) 指每单位时间内通过指定区 域脑组织的血液体积,通常用mL/(100 g·min) 表示。
❖ 平均通过时间(MTT)指血流通过一个指定区 域脑组织所需的平均时间,通常用s来表示。
❖ 达峰时间(TTP)指对比剂团达到兴趣区所用 的时间。
❖ 白质纤维走行图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预后的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
FA彩色编码图
胼胝体张量
PART 4
良性脑膜瘤
PART 4
良性脑膜瘤
PART 4
恶性脑膜瘤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
❖ 反映组织内微血管分布及血流灌注 ❖ 通过测量不同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如脑
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 平均通过时间(MTT)等来达到无创伤 性测量脑灌注的MR技术。
正常对照组与PCC有功能连接性的脑区图
AD组与PCC有功能连接性的脑区图
磁敏感加权成像 ( SWI)
❖ 是一种全新的、反映组织间磁敏感差异 对比的成像技术
❖ 优势:显示静脉结构、血液代谢产物、 铁质沉积敏感
❖ 临床应用: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
❖ 1 侧脑室
2 ❖ 2 透明隔静脉
4
3 ❖ 3 丘脑纹状体静脉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
❖ 弥散(diffusion):指分子的随机不规则 运动,又称布朗运动,是人体重要的生 理活动,是体内的物质转运方式之一。 弥散是一物理过程,其原始动力为分子 的热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
❖ DWI是利用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 动,反映组织和细胞微观结构和功能的 一种MR成像技术。
磁共振成像新进展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王效春
磁共振成像(MRI)
❖ 利用人体组织中氢原子核(质子)在磁 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 振现象,产生磁共振信号,经过电子计 算机处理,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
MR图像特点
1、多参数灰阶成像
❖ T1WI: MR图像主要反映的是组织间T1 值的差别
4
T1WI T2WI
2、多方位成像
轴位、矢状位、冠状位、 任何倾斜位
5
3、流空效应
❖ 定义:射频脉冲所激发的质 子在接收线圈获取MR信号时, 已流出成像层面;而此时成 像层面内原部位的质子为流 入的非激发质子,故不能产 生MRI信号,呈无信号黑影。
❖ 流空效应:不用对比剂使血 管成像
6
4、MR对比增强效应
CBV图
灌注曲线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Ⅲ级
磁共振波谱分析
❖ 磁共振波谱(MR spectroscopy,MRS) 是目前唯一能无创伤地检测活体内代谢 物的方法,可进行活体脑组织的代谢、 生化研究及定量分析。
主要测量的代谢产物包括: ➢ N-乙酰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
NAA) ➢ 胆碱(choline,Cho) ➢ 肌酸(creatine,Cr) ➢ 乳酸(lactate,Lac) ➢ 肌醇(myo-inositol,mI)
根据Stejiskal-Tanner公式, ❖ ADC=ln(S2/S1)/(b1-b2) ❖ S2与S1是不同b 值条件下的信号强度。
临床应用
❖ 发现病变 ❖ 定性诊断
– 脑梗死:
超急性、急性脑梗死 判断梗死核心
– 蛛网膜囊肿和表皮样囊肿鉴别 – 肿瘤的定性和分级诊断
囊性肿瘤与脓肿鉴别 实性
❖ 对全身各系统的恶性肿瘤原发灶及淋巴 结与骨转移灶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
➢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多个方向上施
加弥散敏感的梯度脉冲并采集弥散信 息,能描述每一个方向上水分子弥散 的各向异性的组织弥散特征。经过计 算机处理可获得白质纤维走行图。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各向同性(isotropic):各方向的弥散速度 均为同步,表现为相同的弥散系数。
❖ 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 :来衡量水分子在人体组织环境中的弥 散运动。把影响水分子运动的所有因素(随机和非随
机)都叠加成一个观察值,反映弥散敏感梯度方向上 的水分子位移强度。
❖ ADC值越高,组织内水分子弥散运动越强,在 DWI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相反ADC值越低, DWI图上表现为高信号。
蛛 网 膜 囊 肿
表皮样囊肿术后残存
脑脓肿
多形胶质母细胞瘤
磁共振全身弥散技术
(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WB DWI)
❖ 是近几年最新发展起来的磁共振技术, 俗称磁共振类PET成像技术(MR PET)
❖ 敏感性高,无辐射,是非常适合于临床 筛查的一项检查手段;
1H-MRS各代谢物意义
代谢物名称
Cho
Cr NAA
意义 磷脂代谢的成分,细胞膜转换的 标记物,反映细胞增殖
脑代谢物中最为稳定,被用为参
照值
神经元和轴索生存能力与密度的 标记物
Lac
提示厌氧性糖酵解
mI
胶质细胞的标记物
正常MRS表现
胶质母细胞瘤
强化区
周围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