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浅析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初步培养

浅析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初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在教育领域,空间观念指的是人们对于周围空间的感知、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的几何概念,如点、线、面、角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学习更高级的几何知识。
因此,初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官体验小学生的感官体验十分重要,因为这是他们认知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带孩子接触不同的环境,如花园、公园、建筑物等,让孩子亲身感受周围空间的特点和变化。
此外,家长还可以在家中布置一些不同的家居摆设,让孩子能够观察和感受到不同的形状和空间布局。
二、基础概念教育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注重对基础几何概念的教育。
例如,点的定义、线段、射线、角以及平面等。
家长和老师还可以教孩子通过不同的方法认知物体的位置、长宽高等基本信息。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家长和老师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孩子空间观念的培养。
例如,制作立体模型、拼图游戏、画图练习、空间探索游戏等等。
此外,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空间概念,如制作立体卡片、画 3D 图和构建小物件等。
四、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空间概念。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空间布局实验、测量实验等。
而在家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简单的 DIY 工程,如制作盒子、折纸等,以锻炼孩子的空间思维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是孩子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时期,而对孩子初步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通过感官体验、基础概念教育、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等手段,可以提升小学生的空间感知、分析、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和学习。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下面就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谈点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引导观察比较,形成空间表象。
例如在“观察物体”一课时,展示一个同学不同方位的拍照,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照片,学生定能发现每张照片都各不相同,再通过比较,猜一猜每一张照片是小摄像师站在哪个方位拍的,你能不能拍出同样的照片。
接着,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先本位观察、再换位观察,最后全面观察桌上的小狗,并在小组里说说你看到的小狗是怎样的。
通过交流比较,使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发现:同一件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结果也就各不相同。
最后,让学生直接看不同事物、不同方位的照片,说一说这是事物的哪一面。
这样,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同时也遵循了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
二、加强操作感知,培养空间观念。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想一想、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实践活动,并把知识内容与空间形成统一起来,建立几何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过程中,在学生理解角的形成过程、概念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三角板进行数一数角的个数,摸一摸每个角的边,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
并通过折一折、剪一剪之后再数角的个数,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三、联系生活实际,发展空间想象。
例如,在教学认识“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时,在学生感知了这些图形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里可以找到这些图形,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学具、水彩笔、剪刀等工具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这一实践活动。
由此,让学生在看一看图案中体验长方形、正方形、圆的特征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样做,显然能让学生在从生活中获得感性材料、动手实践操作以及实际运所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感悟长方形、正方形、圆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
如何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这是空间观念最基本的表现。
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注重以下几点,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
本部分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际,所以将本部分知识及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比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让学生和自己身边的实物联系起来,如黑板是长方形的,杯子盖是圆形的等等,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及时和积木、铅笔盒等等现实中的立体物体联系起来。
二、充分利用认图,和画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案例一:在一年级入学前一个简单的面试中,老师出示一倒过来放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在上)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结果小朋友想了很久,终于扭着头说出了他的名称。
其实老师改变的并非三角形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认图能力,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案例二:《平面图形的认识》在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后让学生画一画五边形,六边形等,让学生把握平面图形的本质属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留给学想象的空间。
案例一:《平行于相交》教学判断(一)创设情境导入1.出示一条直线(大屏幕出示)师:你知道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吗?生:一条直线师:那直线有什么特征?(向两端无限延伸)师:想象一下屏幕上有出现了一条直线,那两条直线会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二)合作探究: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1、摆一摆师:利用手中的两根小棒代表两条直线,在桌面上摆一摆它们会有哪些位置关系?2、画一画师:将你摆出的位置关系选择两种画在点子图上。
3、分一分-----------------评析:想象既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要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首先要深入了解孩子的感官特征,熟悉孩子的学习和社会发展阶段,以便针对性地实施培养策略。
其次,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空间观念教育任务。
孩子在3岁以前是一个十分脆弱的心理阶段,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活力和求知欲。
此时,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实物材料,让孩子在生活中直观地体验空间结构与关系的变化。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孩子的认知发展,比如玩具建筑模型、色彩拼图等。
另外,教师们可以利用自然景观,将孩子引入自然界,让孩子学习植物、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特征,进而引导孩子探索空间环境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相比幼儿,学习的范围大范围性更强。
也就是说,教师们可以通过抽象的提出方式来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随着几何学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显得尤其的重要的必要。
所为空间观念是指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在人脑中的表象及想象。
儿童有了空间观念.就能重现感知过的几何形体的特征,促进学生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
实践表明,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想象操作、发展的基础上。
所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观察、感知.逐步形成几何形体的表象要认识几何形体,必须理解几何形体的本质属性,形成正确、清晰的几何概念。
几何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通过对大量的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后得到的。
例如:在教学面积概念时,先出示数学书和文具盒让学生观察、触摸物体的表面,回答哪个表面大一些,再用课件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然后给这两个长方形涂上颜色,师提出问题:“哪个图形涂的颜色多呢?”有很多学生马上举起小手,学生知道图形的面大的就涂的颜色多一点,图形的面小的涂的颜色就少一点,从而引出面积的概念。
并及时让学生观察、触摸周围物体的表面,让学生知道有些物体的表面大一些,有些物体的表面小一些,使学生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建立面的表象。
有些几何形体的概念,不仅要借助教具的演示,而且还要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和测量,来理解它的本质涵义。
获取一定的空间观念。
如:在给出四边形概念时。
又继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和两个不规则的四边形,师问:用三角板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边,量一量它们的角,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并感知特殊的四边形。
进一步在脑海里形成表象。
又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把一张长方形纸的周长贴上彩色纸条后,再拉直展开成相连的4条线段(长和宽用不同的颜色区别),让学生到黑板前实际测量后列出不同的算式计算,让学生思考:一个长方形有几条长和几条宽?怎样计算周长比较方便?从而使学生获得长方形“周长”的表象,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新课标指出:空间观念主要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这让我们对于空间的观念的理解有了清晰的认识。
那我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一、充分利用视觉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视觉是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而空间知识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因此可以通过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量一量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在提高学生视觉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空间感。
二、在观察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具有伴随性,具有隐形的特点。
学生在观察物体、实物及几何图形时,在练习、操作过程中都伴随着想象,这些想象既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表述。
概括能力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结构的必要条件,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必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直观化,才能真正理解空间形式,也是对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高级要求。
四、加强操作体验,获得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想象还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
新课标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可见数学活动经验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空间观念的培养,也要通过加强操作体验来落实。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几何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
空间想象必须依赖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大量感性材料之后,再进行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实践活动看,引导学生经常运用图形的特征去想象,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进一步将空间观念应用于实践中去。
总之,在日常教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经过反复的长期过程,以上四个方面的培养也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的一个过程。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其主要内容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和图形与位置等。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活动,发展其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必需的知识和必要的技能,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同时“,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创设情境激趣,建立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大多可以联系生活的实际,注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置悬念,诱发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思考,在猜测、观察和交流中,使学生自然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既激发了学生情趣,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二、联系生活实际,感知空间观念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缩短文本感知与学生个体认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规律,感悟数学思维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动手操作实践,培养空间观念借助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抽象出事物本质,获得对概念、法则及关系的理解,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多种感官协同的活动,是促进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操作活动,能够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通过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或者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想象等途径,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清晰、深刻的空间表象,再逐步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点培养学生空间观点的途径有: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观察操作入手,协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联系和比较,概括出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加以应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我在教学中的做法主要有这些: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空间观点空间感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理解和发展空间观点的宝贵资源。
培养空间观点要将视野拓宽到生活空间,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一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择学生喜欢的儿童游乐项目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有效引导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
在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寻找这些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是服务于生活。
在教学上尽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有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
二、重视表象积累,培养空间观点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
对他们实行空间观点的启蒙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即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基点,但是这种感性理解又必须向理性理解升华,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例如,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对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容易混淆,在教学中注意周长与面积意义的教学,教学效果较好。
画一周;指一指,课本封面的一周,使学生具体能看到“周”;围一围,在钉子板上围成一个平面图形;量一量,黑板面、讲台的一周的长度,再抽象出各种平面图形的周长,概括出一个图形边长的和就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黑板面,感知物体表面的大小;剪一剪,用剪刀剪两块大小不等的纸,感知平面图形有大有小,概括出“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面积”。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几何形体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在运用中逐步形成、加深、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创造发明。
《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
这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观感知的基础上,理解空间与平面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利用生活实例,培养空间观念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课程标准不仅在“空间观念”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
在三个学段都大大加强了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关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目标,在展示方式上也作了相应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基础得到上升,形成有关理论基础。
例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课本没有给长方体下定义,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知道长方体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所组成,展开成平面图(相对的面涂相同的颜色)演示,掌握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量一量发现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这样学生就对长方体在头脑中有了正确的表象,从而对长方体形成了深刻的理解。
二、在操作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小学几何称作实验几何, 意味着实验操作在儿童形成空间观念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因为操作能让儿童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探索活动, 也符合儿童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儿童在对实物的操作中, 容易形成鲜明的形体表象, 发现几何体的特征; 多种形式的搭建、剪拼与折叠等活动, 有助于儿童学会探索; 儿童还在经历测量、作图等活动中加深对空间关系的认识。
几乎所有“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开展操作活动。
应该注意到, 教师的演示性实验不能代替学生个体的动手操作; 验证性操作不能替代探索性操作, 即不能只是让学生按教师的指令做“操作工”,否则,看上去热热闹闹, 实际上没有猜想与创造。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范本模板】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就非常的有必要.因此,教师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要注意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生活经验,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玩各种积木或玩具,已经积累了较多关于形状感知方面的生活经验,只不过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机会、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发现.这些表象和经验正是学生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心中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教学起点。
二、引导有序观察,培养空间观念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空间与图形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直觉观察。
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表象,从视觉上去感知空间观念。
例如,在《长方体的认识》教学中,我们可以展示学生带回来的长方体物品,并让小组学生在观察、交流中逐步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建立起“长方体”的概念。
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参与实际观察,从而让他们积累感性的认识,逐步获得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表象.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找出事物的本质。
这样的日积月累,使空间形式在学生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即使离开了实物、模型,也能进行空间形式的思考。
三、加强操作感知,深化空间观念实践操作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不要错过每一次可以让学生动手的机会,以采用学生喜爱的“剪一剪、画一画、量一量”等实际操作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使他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熟悉的图形,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加深理解。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六篇】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六篇】第一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一、空间观念的含义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表象。
我们所说的空间,主要是研究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几何属性与变换,而空间观念则是人们在空间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大脑表象,它包括对物体的方向、距离、大小和形状的知觉等,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的基本要素,它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二、空间观念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重点指出,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空间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能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物体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实际上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从能力方面看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必要性在小学阶段如何促使学生获得空间观念的积累,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在空间与图形这个学习领域中一定要研究的问题。
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学生的空间知识主要来自于丰富的现实原型,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都是物体,因此,在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领域的内容时,是从认识物体、学习立体图形开始的,然后学习近平面图形,最后再进一步研究立体图形,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可以较大提高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和空间能力的培养。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五篇范文]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五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3df4e5d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86.png)
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五篇范文]第一篇: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图形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促使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的空间,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性,我们应该把握以下教学策略:一、再现生活经验,形成空间观念在学生的生活中,他们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每一个学生都从他们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
因此,内容的选取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提供现实场景,选取生活现象,呈现实物模型等,以“身边的生活数学”来拓宽学习的背景。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储备。
例如,“认位置”以小朋友熟悉的看电影的现实情境为例,帮助学生认识几排几号的位置;“点、线、面”的教学以学生现实中经常看到的生活现象:雪地上的脚印——点变线、汽车里的雨刮器——线变面、长方形的旋转——面变体,将抽象的概念“点、线、面”具体化;通过足球、茶叶罐、鞋盒、圆木等来认识各种立体图形。
二、引导学生观察,建立空间观念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在几何知识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观察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建立正确的几何概念,从而建立良好的空间观念。
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结合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一、激情引入,激发兴趣。
类似包装的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我就创设了“包装巧克力”的情境,问题引人: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购买数量较多的同种物品时,往往就会选择已经包装好的组装产品。
现在有一个厂家准备进行巧克力的促销活动,“买一送一”,要将2盒巧克力用纸包成一包。
想设计最省纸的包装方法,怎样解决?有什么奥秘?接着再揭示课题: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
这样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对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寻找数学信息,探究数学问题。
整节课的目标可以紧紧围绕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包装最省包装纸的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动手操作,由表及里,突破难点由于本节课抽象性较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加强,所以教案设计时采取的解决措施如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与问题情境中,逐步探寻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在自主探究环节,学生猜测、说理后,作为教师,我就引导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成大长方体,体验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会减少两个长方形面的面积;而重叠的面积越大,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就越小,这时所用的包装纸就最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计算验证等活动,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引发对数学问题的思考。
在猜测、简单说理、计算验证后,通过观察并得到结论。
接着,可以进一步进行反面验证。
即:用原来两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减去减少的两个面的面积,看看是不是和新长方体的表面积结果一样。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崀小学黄三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之一,而空间观念的形成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对几何形的再现,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往往离开了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的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因此,我们在进行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等活动,让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并在获取和运用几何初步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一、实验观察,积累感性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
学生对几何形体有目的,有步骤的观察,可以使客观刺激自身的特点较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促使其表象的形成。
首先,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师必须明确交待观察的目的任务,使学生的注意力指向需要观察的图形或图形的某一部分,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的观察,才勇保证对观察的对象有清晰的感知,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制订这样的观察目标:①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②每个面都是什么形状?③相对的面的面积怎样?④相对的棱的长度怎样?依据这一目标进行观察,长方体的空间直观表象在学生的大脑中就初步形成了。
二、操作实践,强化感知。
动作是感知的重要手段,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能增强感知效果。
操作实践活动是一种给学生提供思考与弄懂问题的主动学习的活动。
它具有直观形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构建概念表象,有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
因此,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光靠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学生亲自动手的操作实践,通过比、量、拆、剪、拼、摆等,使视觉、触觉、听觉等各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加强对几何形体的感知,如:教学“方体的认识”后,让学生把矩方体纸盒拆开,看一看,比一比;再动手做一个长方体纸盒。
在拆和做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长方体特征的感知,而且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表象。
操作实践活动是在教师指导的一种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要保证操作在有效地调控下进行,操作前,教师要提出操作要求和程序;操作中要加强操作指导。
浅谈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以下是几点建议:
1. 家庭环境:孩子的空间观念往往在家庭环境中培养和形成。
家长可以注意自己在家中的行为举止和言传身教,同时为孩子制造一个有序、明亮、整洁的居住空间。
2.学校环境:学校教育也是孩子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整洁卫生意识和空间利用能力。
3. 文化活动:孩子的成长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城市规划等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的空间意识和空间观念的培养,同时拓宽孩子的视野。
4. 动手能力:孩子的空间观念需要通过实践来培养。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手工制作,让孩子在制作的过程中学习空间构成和比例的概念。
5. 去除障碍:孩子的空间观念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如物品摆放不当、空间杂乱,需要及时发现和解决,以让孩子在一个有序的空间环境中学习和成长。
总之,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注重实践和应用,以确保孩子能够在一个有序的环境中理解、利用和创造空间。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培养,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实际观察、实践操作等途径,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人结合参加专题培训的收获与从事多年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谈一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是通过直观教学加强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合理的安排对空间图形的认识,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实物、模型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和动手操作,指导学生学习。
通过学校的球场、教室的墙面四周边、桌面、黑板面等各种图形,让学生充分感知空间与图形,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在图形、图片让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
通过老师的启示,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种深刻的印象,提高小学生的感知空间与认识图形的知识,使学生的空间观念逐步得到发展。
二是让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除了教师准备好的教案、图形样板外,还应该要求每个学生备有长方体纸盒,并拿出来认真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通过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后,再让学生动手用小棒和橡皮泥等粘成一个长方体框架,从而清楚条棱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出了长、宽、高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亲自动手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进一步加深体会图形的面、棱等特征。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经过亲自参与实践所获取的知识在大脑中留下空间图形的表象,逐步把握了长方体的内涵,明确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体验了主动探究知识的快乐,实现了乐中求知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例如:在教学垂线的画法时,在帮助学生形成垂线的概念中,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我用两条颜色不同的垂线表示两条直线来演示它们相交过程的再现,把一条线呈水平方向固定在黑板上,转动另一条垂线,当一个角成为直角时,让学生观察其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引出垂线概念后,让学生明白,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健是看相交的角是否成直角,它与两条直线的方向无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德安县蒲塘小学谢荷花
新课标强调“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初步的,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线、角、简单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形象,建立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概念,能够对不太远的物体间的方位、距离和大小作正确的估计,以及从复杂的图形中辨别具有各种特征的图形。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呢?我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学习中,联系得越紧密,越是记得牢,学得快。
”空间感的形成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空间存在的几何图形建立联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现在生活好了,私家车越来越多,停车难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果你是设计师,在有限的场地里,你打算把停车位设计成什么样子?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是设计成长方形的停车位,也有部分学生想到是设计成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
通过学习讨论后,学生发现设计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是最佳方案,即可以合理使用场地,还方便停放。
这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
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学数学不是单纯学数学,而是要会应用数学,并且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重视表象积累,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正确而丰富的表象积累。
数学表象以感知为基础,所以我们要拓宽渠道,强化感知。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强化感知、建立表象。
表象体现为两种水平:较低水平为识别再现,较高水平为意义建构。
一个是在举例内化中建立表象。
如,我们在教学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有多大时,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后发现, 1立方厘米相当于我们的食指指头那么大,1立方分米相当于我们的粉笔盒那么大,1立方米相当于两张桌子拼起来那么大。
另一个是在变式深化中建立表象。
如,教学五年级的观察物体,先让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观察,所看到的面是怎样的,再让学生想象对面同学看到的面又是怎样的,最后交换位置观察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
这就需要由实物进行想象,然后再现表象,最后到意义建构,这样日积月累训练,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就培养和发展起来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直观效果,培养空间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为“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文字要表达的意思转化为图像、音像、动画等直观的媒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运用多
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关于形体间相互位置关系的空间观念。
例如:长方体的教学,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比一比。
想一想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后。
这时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从实物图中抽象分离出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看清实物的长、宽、高与立体图上的各条棱长之间的对应关系,认清实物的各个面与立体图上各个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进行比较,使学生建立起长方体特征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培养空间观念。
四、通过操作实践,增强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操作活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积累丰富的空间感知,为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打好基础。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让学生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一对,不等低等高地圆锥圆柱一对,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当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所以要求圆锥的体积,先求出圆柱的体积再除以3。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感受了圆柱和圆锥之间的联系与变换,牢记了公式,发展了空间观念。
五、重视应用,深化空间观念
《标准》指出要把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与探索活动结合起来。
空
间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空间知识的教学,在推导出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更要注重空间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认识图形,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完善几何形体的空间形象,深化学生的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容积时,我出示了这样的一个练习,一个长方体的纸箱,长、宽、高分别是30cm、20cm、10cm,在里面装长、宽、高分别是10cm、6cm、5cm的肥皂,能装多少块?学生的列式是(30×20×10)÷(10×6×5)=20(块)接着我拿出箱子,让几名学生上台演示,将收集的肥皂盒子放进去,结果是只能放18块。
看到这种结果,学生觉得很诧异,有的很快又将计算重算了一遍,发现计算没问题。
我让学生小组讨论,还强调可以上台亲自操作叠放物品,探个究竟。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学生经过一番操作探讨,终于发现了原因。
顺着箱子的长宽高来摆放,长放30÷10=3块,宽放20
÷6=3块,一层放3×3=9块,高能放2层,这样实际上只能放3×3×2=18块。
同时学生也发现,箱子的宽处还有空余,受到肥皂盒子长宽高的限制,空余的空间不能摆放盒子,那多出来的两块就是这么凑出来的。
完成这个活动,我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重新设计一个合理省材料的箱子。
有了刚才的经验,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只要箱子的长、宽、高,是要装物体的长、宽、高的倍数,那么箱子既合理又最省材料。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体会到,学数学是为了用数学,用数学还要结合生活实际,不能生搬硬套,从而深化了对空间观念的理解。
总之,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要经过一个反复的长期的过程,要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的丰富几何知识体验出发,从经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需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基本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因而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观察、操作入手,帮助学生建立表象,通过联系和比较,概括了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并注意在实际中运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