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语文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2014-2015学年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4《 烛之武退秦师 》 使用时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刘勰《文心雕龙》《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编写人:刘艳芳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左传》;积累文中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2、梳理并概括叙事情节。

3、鉴赏烛之武精彩的外交辞令并能改写片段。

4、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复杂性格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强调注释阅读和工具书使用,预习案力求独立完成。

2、强化诵读,在诵读中感受人物,体会情感。

3、勤于动笔,在课文中标注知识重点、难点及精彩笔墨,并逐项书写“我的疑问”。

预 习 案【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早自习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正音并结合课文注释自学。

注意:大声朗诵,边读边标记。

初步口译全文。

二、了解故事背景与文体知识。

参看《三维设计》第20页“资料助读”的“作者简介”“背景回放”和“相关知识”。

三、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秦军汜( ) 南 佚( )之狐 无能为 ( ) 也已 夜缒 ( ) 而出共 ( ) 其乏困 夫 ( ) 晋,何厌之有 若不阙( )秦 秦伯说 ( ) 杞 ( ) 子逢( )孙 微夫 ( ) 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不知( ) 四、梳理全文,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 高潮 结局五、夯实基础,积累字词,完成《三维设计》第21页的前五大题,了解第六题所列出的特殊句式。

【我的疑问】探 究 案【合作探究】 一、检查三维设计的相关内容,抽查掌握情况。

二、课堂探究 1、晋、秦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 2、第三段中,烛之武是怎样从“利”的角度来分析秦国在不同情况下的利害得失?3、改写烛之武说服秦伯片段。

(提示:可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心理、动作或场景等展开)4、在文本出现的人物形象中,你最欣赏谁并说出你的理由。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2.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课时【目标导学】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案导学】史书体例(1)____: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2)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_________。

(3)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4)______: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教材导学】朗读课文,注意重要字词的读音以及重点句子的断句。

【小组合作】(小组内互相翻译,共同讨论)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2、词类活用:① 烛之武退秦师② 且贰于楚也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⑤ 越国以鄙远⑥ 阙秦以利晋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古今异义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今义: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③ 亦去之古义:今义: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今义:4、文言句式① 以其无礼于晋 ( 介词结构后置)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③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⑤(烛之武)辞曰省略句⑥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句⑧(晋)许君焦、瑕省略句5、找出下列虚词所在的句子,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1)以(2)而(3)焉(4)其(5)之(6)若(7)夫(8)微6、翻译句子(1)夫晋,何厌之有?(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成果展示】【教师点拨】【归纳升华】翻译文言文方法:直译与翻译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编写人:刘春梅审核:高一语文组2022-09-01一、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贰、鄙、行李、济、肆、说、若、夫、微、之。

2.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二、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

三、自主学习1、背景分析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杞()子逢()孙戍()之3、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2)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穆公?请予以归纳。

(3)分析烛之武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4)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四、《烛之武退秦师》知识要点过关(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秦伯说。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夫晋,何厌之有?5、失其所与,不知。

(二)一词多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秦伯说,与郑人盟微则名微而众寡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诣太守,说如此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学要点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一、《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 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 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和《左传》等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汉语知识,翻译重要的句子。

3、熟读课文,体会烛之武游说的艺术。

【学习情境】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论。

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知识导学】一、字词扫雷1、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4)失其所与,不知(5)何厌之有2、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晋军.函陵(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越国以鄙远..(4)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5)邻之厚.,君之薄.也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类型。

(1)是寡人之过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5)夫晋,何厌之有(6)以其无礼于晋二、文本研读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2、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和形势的?这部分内容与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何作用?3、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点”探究】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避”后“受”,有什么作用?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3、探究烛之武高超的语言艺术,分析他为什么能一步步地说服秦穆公使其退兵的?【知识运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预设(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本篇文章将结合人教版高中必修的语文教学标准,对《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进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及背景,全面提升学生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对本篇古文的学习,学生能够详细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掌握古文的基本特征和语言表达方式,并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2. 能力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词语运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思考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古文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3. 情感目标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故事情节中的人物形象及形成的原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a. 理解古文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法。

b. 理解文章主旨和背景,掌握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a. 分析古文的意象和意思。

b. 利用历史文化知识对古文文章进行更深入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提问法使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核心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和探究。

2. 归纳法运用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

3. 分析法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表达方式,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画面,让他们通过图片体验《烛之武退秦师》的历史背景和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环节让学生在课前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古文文章,并提前准备好问题。

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3. 表达技巧引导在学生完成阅读理解环节之后,教师通过分析颜渊、烛之武等人物形象以及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义和核心思想,并就如何编写文章,在思维和写作方面提供技巧和引导。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修改版)

《烛之武退秦师》 导学案(修改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姓名:小组:教师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学习课文一二段,争取背诵。

3、积累文言文的一些学习方法,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意思。

导入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定向自学【知识链接】一、作者名片左丘里,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丘明。

二、相关知识(1)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上而下自古及今的历史,如《史记》。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南宋袁枢首创,如他的《通鉴纪事本末》。

(2)《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和《公羊传》和《榖梁传》都是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

主要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止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的很有价值的文献。

(3)通假字本应用甲字,使用里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字的现象。

(双声、叠韵、同音、形近)【预习自测】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贰.函陵..氾.南佚.之狐缒.鄙.焦瑕..夫.晋肆...朝济阙.杞.子逢.孙戍.蔽.二、朗读全文【我的疑惑】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探究一:朗读一、二自然段。

探究二:解释下列词语。

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晋军.函陵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辞.曰犹.不如人无能为也.已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许.之探究三:翻译下列句子。

高一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

高一语文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生
探究点四:第四段主要讲了什么(用4个字概括)?
【当堂检测】
1.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2.翻译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1)
(2)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
2.下列句子中,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3分)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四、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
鄙①越国以鄙远()
②食肉者鄙()
③蜀之鄙有二僧()
【我的疑问】
【质疑探究】
探究点一:第一段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主要讲了什么(用4个字概括)?
探究点二:第二段主要讲了什么(用4个字概括)?在面对困难时,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探究点三:第三段写了怎样一件事(用4个字概括)?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分几步来进行的?
课题:烛之武退秦师
学 习 内 容
笔记
【使用【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子。

2、挖掘文章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掌握重难点词语【学法指导】先自读,不翻阅资料,试试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______,相传为_____末年的鲁国史官_____所做。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当然,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2、背景资料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向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

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学习过程】一、诵读文本,读准字音、句读,并释意。

(一)通读全文,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目标择定】1.理解掌握文言实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诵读课文,达到“读准、读通”的目标。

3探究烛之武的说辩技巧。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烛之武见秦伯,双方并没有互动,更没有唇枪舌剑的交锋,从头到尾就烛之武一个人在说,为什么秦伯就心悦诚服了?1烛之武见秦伯,劈头来一句“郑既知亡矣”,为什么?如果先从两国关系讲起,或先说“舍郑”的好处,或直挑秦晋的矛盾,把“阙秦利晋”的要害一下子捅破,不是更省事吗?2.接着以“若亡郑”为假设前提,动机是什么?“敢以烦执事”是否给人以“卑下”的感觉?3试比较一下,对秦伯是先诱之以利为好,还是先示其以害为好?为什么?又何以不说“君亦有利焉”,却说“君亦无害焉”?“有利”与“无害”有区别吗?4. “夫晋,何厌之有?”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有着什么样的照应?如果把5、6、7句连起来一气(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注意每句开头的“若”、“且”、“夫”)读下来,你会感觉到有一股怎样的说服力量与气势?最后落到“阙秦”与“利晋”的比较上,仍然用的是设问和启发的语气,有什么好处?5. 回顾整个说辞的过程,从秦郑关系说到秦晋关系,前者着眼于说“利”,后者侧重于言“害”。

这一逻辑顺序能够改变吗?为什么?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二单元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给下面加横线字注音秦军氾南夜缒而出君之薄也共其乏困夫晋失其所与,不知2. 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词语的古义与今义无能为也已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微夫人之力3.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既东封郑肆其封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以其无礼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4.选出下列“之”分类正确的一项()①公从之②臣之壮也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许之⑤邻之厚,君之薄也⑥行李之往来⑦君之所知也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将焉取之⑩唯君图之A.①②④⑥/③⑤⑦/⑨⑩/⑧B.①④⑨⑩/②⑤⑥⑦/③/⑧C.②④⑧⑨/③⑤⑦/①⑥/⑩D.②③⑤⑦/⑧⑨/①④⑥/⑩5. 解释加点词,有活用的指出活用的类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君亦无所害越国以鄙远共其乏困6..填空《左传》又名《》、《》,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体历史著作。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审核:高一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字词的读音,熟读全文。

3.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知识导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与《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合称作“春秋三传”。

《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预习展示】1.听课文范读..,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氾南(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越国以鄙远( ) 共其乏困( ) 阙秦( ) 杞子( ) 逢孙( )卫戍( ) 游说( ) 说服( ) 秦伯说(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秦伯说,与郑人盟(3)失其所与,不知(4)共其乏困3.诵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

(注意字音、停顿)(2)学生齐读课文。

(提示:教师点拨字音、停顿)【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归纳概括各段大意。

(用四字短语概括)【自我测评】1、下列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夜缒而出(zhuì)汜(fán)南阙(quē)秦逢(páng)孙B.佚之狐(yì)贰(èr)心脉脉(mò)给予(ɡěi)C.戍(shù)守枯槁(ɡǎo)版(bǎn)图驰骋(pìn)D.夫(fú)战,勇气也微夫(fú)人之力失其所与(yù) 不知(zhì)2.默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第一课时)导学案

2.1学习第一部分答案。

2.1.1前两节诗,一共十行有三行重复,这样的反复,突出诗人永难忘怀大堰河的养育之恩,浓浓托出深深怀念之情。

2.1.2这三段中,大堰河是个什么样的人?连名字姓氏也没有,以她村庄的名字作名字,大堰河是一个童养媳,后来又是地主儿子的保姆,在养活地主儿子的前提下养活自己。

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典型。

2.1.3诗中,称呼时而用“她”,时而用“你”,这怎么理解?用“她”是客观的交待,用“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

.1.4第三节几个镜头?这些镜头给你什么印象?被雪压着草盖着的的坟墓、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门前的长满了青苔的石椅,全是冷色调的。

这些镜头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的惨淡景象,故居已人亡物非,破门关闭,一点点园地已被典当,几根枯草在瓦缝中瑟瑟发抖,门前石椅上长满青苔,再也不见往日疼爱。

暗示大堰河生前的贫困和死后的寂寞,浸透着诗人的伤痛、怀念之情。

小结:第一部分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及与我的关系,表现诗人对乳母的怀念之情。

2.2学习第二部分2.2.1诗人以诗来概括大堰河一生的遭遇。

大堰河一生干过两种活,在诗人小时,他是乳母,诗人五岁后她便做了佣工。

哪一节突出她的“乳母生涯”,那一节突出她的“佣工生涯”?(4节,7节)2.2.2朗读第四节,整节一个大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是主句,主句是承接关系复句。

一连串“在你……之后”是状语,这些状语构成排比,这些排比句有什么作用?这些排比句一方面具体地铺叙了大堰河的极度贫穷和繁重的家务劳动,另一方面表明大堰河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照养儿,时时给他以温暖, 处处给他以爱抚, 充分表现出大堰河的勤劳及对乳儿无私的爱。

我们感到,这里尽管贫穷尽管粗陋,但这里有母爱的拥抱和抚摸。

2.2.3第七节,在具体描写大堰河的佣工生活时,为什么每一句都用“她含着笑”开头?大堰河为什么笑?这表现了她什么品格?用了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论冬夏不分寒暑,年复一年地承担着如此繁重的劳动:洗衣、做菜、喂猪、熬汤、收麦、晒豆……但又始终含着笑,这突出了她勤劳、淳朴、宽厚、善良、本份,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四川省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赏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其语言艺术。

4、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顾全大局,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完成“课前预习”及课文一二段阅读;第二、三课时,完成课文三四段阅读;师生合作探究,自由讨论,完成每课时的质疑探究,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

第一课时学习小目标1、掌握《左传》、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通读全文,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3、研读课文一二段,故事的开端和发展部分。

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1、诵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的读音,培养文言语感。

2、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突破字词句。

学生自由提出翻译困难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确定最佳翻译。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1、引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关注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

教材助读1、《左传》简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
【解读目标】 1、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1-2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力以赴,享受学习的乐趣。

初步感知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本导学案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前完成预习案,了解背景材料,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完成自主检测题,合作探究第1-2自然段。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完成第三自然段。

第三课时合作探究完成第四自然段,完成知识梳理和课后训练。

【预习案】
【自学互学】
1、背景材料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编次,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的别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2)秦晋围郑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此前,郑有两事得罪了晋国:其一,晋文公重耳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其二,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出兵帮的是楚国,而此役楚国失败。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自主学习检测
(1)背诵《曹刿论战》,并说说其内容和和写战争的突出特点。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点金训练•课内巩固基础训练第1题)
(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点金训练•课内巩固基础训练第2题)
(4)用现代汉语双音词解释下列单音词参见课本第17页第二题(写在作业本上)(5)从题目进行分析:①本文主要人物是谁?②本文主要事件是什么?
【探究案】
一、朗读展示:
1、学生自渎:读准字音,读通文章。

2、教师或学生范读:边听边思考各自然段的大意。

3、学生集体朗读。

二、合作探究(含自主学习时发现的疑难问题)
1、“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什么意思?(C展示)
2、导学第一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B展示)
①且贰于楚也②晋军函陵③以其无礼于晋
(2)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秦晋两国为什么围攻郑国?(C展示)
②本段在文中有何作用?(B展示)
3、导学第二段
(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B展示)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无能为也已③是寡人之过也
(2)请归纳本段大意,并思考以下问题。

①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B展示)
②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A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