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090527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规律、问题及其调控。
而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作为经济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提高宏观经济学素养、掌握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需要进行改革和探索。
一、现有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目前,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内容单一。
大部分宏观经济学课程重点放在理论方面,学生学习消化课程内容较为困难,实践体验较为欠缺。
2.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给学生灌输宏观经济学理论知识,但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教材陈旧,实践性不强。
现有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多陈旧,实践性不够强,难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以上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兴趣,也限制了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入认识和理解。
二、解决问题的探索和实践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一种更加有效的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1.框架设计。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强调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应用的需要,将宏观经济学理论内容与具体应用场景相结合,通过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2.教学方法的改善。
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交流、探讨和表达。
可以采用分组探讨、鼓励自由提问、辩证互动等方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材更新。
在宏观经济学教材内容更新方面,需要更好地与时俱进,关注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同时,在教材的编写中可以增强实践性,设置各种经济案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来体验宏观经济学理论,更好地应用课程知识。
4.多媒体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宏观经济学概念和现象,并且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使得宏观经济学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
财经类院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
归 纳 为三个 方 面 。
1 . 《 宏观经济学》 理论具有系统性 、 发展性 的特点。概 括地说 , 《 宏观经济学》 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政 府如何采取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社会科学 , 其内容 主要包括短期经济波动和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 并涉及到 了 就业 、 通货膨胀 和国际收支等问题 , 是一套完整 的理论体 系。 同时 , 更为重要的是其理论还在不断地发展之 中。 这都 会给初学者带来疑问与困惑 。 2 抽 象化的理论与数理化的模 型并存。 首先 , 《 宏观经 济学》 较多地运用了抽象分析方法 , 它通过适当的假设 , 从 社会经济现象 中提炼和选择主要因素 ,并抽象为概念 , 创 造 了一个纯粹 、 简化的逻辑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 。 因此 , 给 社会经验和实践有 限的学生带来 了感性认识 和理性理解 的困难 。其次 , 《 宏观经济学》 大量运用 了数理模型和数学 推导。 通过引入数学工具, 利用数学符号表示概念 , 并使用 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理模型去演绎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 , 从而构建 了数理化 、 模型化的宏观经济理论系统 。这些把 数学工具运用 到逻辑推理的分析方法对于初学者无疑是 巨大 的挑战 , 的确令人费解 , 尤其对于数学基础欠佳 的学
主义 、 新剑桥学派、 新制度学派等。更为重要 的是 , 诸多学 派间的理论既有相互补充 、 相互完善的; 也有相互排斥 、 相 互对立 的, 由此使得内容更为丰富复杂 。 从实践意义上说 , 《 宏观经济学》 理论 以社会经济总体和总量作为研究对象, 把就业 、 利息 、 通货膨胀 、 经济波动以及经济增长等事关 国 计 民生 的大事纳入研究体系, 进而分析政府的财政政策和 货币政策等内容 ,不仅是对社会经济实践的提炼与总结 , 更是能用于指导经济实践活动 , 使得其理论表现出很强的 实践性 。这 既是与其他社会学科迥异之处 , 更是学 习中的
课程思政视域下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
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例如,可以通过参加 学术会议、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理念;还可以通过 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学习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 水平。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对宏观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现象,提高其实 践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提高教学水平, 实现教学相长。
总之,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进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和 价值。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方式,以及将思政元素融入 教学,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 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 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实践这种教学改革模式,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 才贡献力量。
从改革探索的角度来看,首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课程思政强调“育人 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素养为基”,建立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意识。在《宏 观经济学》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意识、职业道德 观念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之外,还可以 采用案例分析、团队讨论、互动式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宏观经 济政策时,可以引入国内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政策得失和经验教训;在团队 讨论环节,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某一现实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 通能力;在互动式学习方面,
在课程实施方面,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如案例分析、团队讨论、互 动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讲解通货膨胀时,可以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并讨论相应的政策 建议。此外,还可以组织团队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某一现实经济问题,提出各 自的解决方案。
浅析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
、
( 一 )重知识传授 ,轻思考能力 的培养 由于宏观经济学 的知识 相较一 些科 目理论 性强 ,因此学 生接受 的 多是教师传授 的现成知识 ,为学生 提供的实践性 学习 、探索 性学 习的 机会 比较缺乏 ,因而不利 于学生 多方面才能 的发挥 。在宏 观经济学课 堂教学 中,很多教师往往更 重视知 识传授 ,容 易忽视和启迪 学生智 慧
和发展学生 的才能 ,学生 的创新精 神 、实践操作 能力 的发 展很难得 到 重视 ,学生 的思考能力没有通过课程 的学 习得 到锻炼 和提高。
( 二 )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宏观经济学 的教学 内容本身理论 与实 际联 系紧密 ,要求 教师和 学 生有一定 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同时对现实 的宏 观现象 有所了解 。高 校 的宏观经济学普遍在教学大纲 内容上较为 陈旧 ,更新较慢 ,不能很好 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 ( 三 )教学方法传统 虽然部分高校 已经 引入 多媒体 教育 ,但是在 现实教学 中宏观经 济 学的教学方法普遍存在单一 、枯燥 等现象 ,灌输 式教学在一 定程度 上 仍然居于主导地位 ,教师与学生在课 堂上 的交 流互动较少 ,造成课 堂 低效甚至无效 的现象 大量存 在 ,教 师教得 很辛 苦 ,学生 学得 很痛苦 。 另外 ,考试形式 比较单一 ,很多教 师更多关注 的是答案 的标准化 ,而 非答案的创新性与可取性 ,学生 的潜 能没有得 到充分 的发 挥 ,个性也 没有获得有效 的发展 。
二 、原 因分 析
( 二 )引入国外教材配合 教学 ,不断更新教学 内容 在 以国内经典教材为基础的同时 ,由易到难 地引人 和介绍 国外经 典教 材,如曼 昆的经济学原理 、萨缪尔森 的经济学 ,以及斯蒂格 利茨 的经济学原理 等,吸取 国内外教材各 自的优点 ,国内教材 的主要 特点 是理论性较强 ,内容完整深入 ,国外教材 的主要特点是案例 丰富 ,实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上海电机学院商学院 卢仁祥一、问题提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学科,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运行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研究的主要内容涵盖国民收入核算、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各种经济现象和政府政策的作用原理与内在逻辑,甚至能够对经济的运行做出正确的预判。
但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广,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通常,研究型院校更多强调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课程的内容设计难度和深度较大,课程的教学也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目标。
但是,对于广大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学校的整体定位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要低于研究型院校学生的素质。
传统的沿袭研究型院校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在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为此,针对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对宏观经济学的教与学提出几点建议和设想。
二、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和安排上通常注重与社会实际岗位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然而,现有的宏观经济学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运用和成绩考核上显然背离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定位。
(一)课程内容过于广泛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过于宽泛,涉及的经济学流派众多,每个学派研究的视角、推理逻辑和政策主张既有联系,也存在显著区别;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给学生过于抽象和遥远的感觉。
如果学生没有系统地了解过经济学流派及各派的主要思想,学习起来就觉得内容枯燥乏味,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事实上,与研究型院校的学生相比,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知识储备与综合素质相对要弱很多,很难达到相应的要求来应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学习。
最新 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精品
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结合地方院校的生源特点,立足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目前宏观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师难讲学生难懂、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教材内容理论性强而缺少本土案例引入、课时少难以安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缺乏学生主动参与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下完善教学材料的选择、保证理论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入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探索多样化课堂教学方法以强化学生课堂参与以及完善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着手,以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宏观经济学是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是经管类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也是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一些大型企业用人招聘的选考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经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通过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在特定的经济背景下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预测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了解与自身生存发展相关的就业、收入及消费等问题。
尽管本科阶段的初级宏观经济学涉及的知识不是太复杂,但理论的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困难。
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中的实际经济问题联系到一起,不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建立,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下降。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侧重于理论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较少,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与应用型转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因此,有必要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内容、方式,使学生通过对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明确西方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
在我们将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将对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分享国内外的案例经验。
也将探讨基于现代技术手段的创新模式和教学效果评估。
在将总结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对教师和学生的启示。
本文旨在为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实践、现状分析、必要性、案例分析、创新模式、技术手段、效果评估、展望、重要性、发展方向、教师、学生、启示。
1. 引言1.1 背景: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对于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性教学和跨学科融合,导致学生对于宏观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
对于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现代技术手段的普及和应用为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通过引入互动式教学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数据分析工具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国内外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和总结,可以为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索和分析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挖掘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通过国内外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分析,分享成功的实践经验。
通过创新模式的探索,基于现代技术手段对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和提升,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估则是为了全面了解改革的成效和影响,为未来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改探索
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改探索《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学好《宏观经济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宏观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理论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对于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来说,目前《宏观经济学》在应用性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性体会不深刻,应用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1.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课程本身在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2.该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
我国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3.该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考研专业课。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生的考研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好这门课,学生学好这门课,可以让学生考研增强信心,减轻复习压力,提高考研成功可能性。
二、《宏观经济学》应用性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1.教材过于理论化。
《宏观经济学》教材的应用性是应用性教学的基础。
目前《宏观经济学》教材分为三类:有英文版、翻译版和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比较流行的是高鸿业编写的《宏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以及多恩布什编写的《宏观经济学》,但这些教材都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联系不是很紧密,案例不够本土化。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摘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
在实际组织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授课方法单一、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差、课时安排较少、缺乏相关支持课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丰富讲授形式和内容、多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参考资料的多样化、增设相关实践性课程等对策建议实现《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庞大体系的重要分支,以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与失业、通胀、经济增长等问题。
这门课程是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国民收入、失业、物价水平的测算指标以及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 模型、AD-AS模型等理论知识,多采用侧重于理论、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授方式。
由于《宏观经济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且涉及较多图表、模型及不同流派观点,学生存在对知识点认识浅显、实际应用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这将影响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因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将抽象知识与实际运用相联系,培养学生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目的。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问题1、教师授课方法单一,课堂效果不佳《宏观经济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侧重于教材中的纯理论学习。
具体地,各高校教师多根据教材内容制作PPT课件,或沿用教材自带的课件作为课堂的讲解材料,通过教师的口头表述将知识点传输给学生。
随着高校扩招以及学生报考经济管理类专业热情的高涨,实际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越来越悬殊,这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实施多样化的授课方式造成了障碍。
《宏观经济学》课程基本抛弃了板书讲授法,课件也偏重理论介绍,缺少对知识点具体的解释和拓展,加之,大课堂的课程环境减少了师生的即时交互和反馈,这种单一的授课方式对课堂效果造成了消极影响。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门主要学科,主要研究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规律,对于理解宏观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一、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目前,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内容重而理论分析重的教学方式,以经典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主要思想基础,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对总体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但该方式存在着以下问题。
1、知识点杂乱、学习难度高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育体系由于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理论性,在知识点的学习上,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经济现象进行联系,同时,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先掌握一定数量的数学、统计等知识点,对广大的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高。
2、缺乏实践经验与案例分析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缺乏与实际情形相结合的实践经验,在宏观经济运行机理的学习上,往往停留在对经典理论的呈现上,但与实际情形相比较,仅具有有限的参考价值,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
3、理论知识割裂现实生活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往往割裂现实生活,并不能很好地与现代社会经济现象相融合。
目前,全球化趋势和新技术的发展对宏观经济学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来创新教育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二、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针对上述宏观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进行探索和创新,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立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针对传统宏观经济学教育体系的知识枯燥和学习难度大等问题,可以加入案例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并建立学生对实际情形的敏感度,以真实案例为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其教学内容繁多,但传统教学方式往往存在理论脱节和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思路,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引言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家、地区或全球经济整体的运行机制和变化规律,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影响有深入的理解。
然而,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不够清晰,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单向传授知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实际操作和讨论的机会;再次,过多的理论部分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影响其对宏观经济学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一、借助案例分析法提高学习效果案例分析法是一种经典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引入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具体的经济事件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给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
例如,在讲解货币政策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国家的实际政策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政策效果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宏观经济学的应用价值,还可以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参与度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堂往往较为枯燥,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我们在课堂中融入了一些趣味性的活动和案例分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
例如,在讲解经济增长理论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经济增长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此外,我们还组织了一些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课堂任务,并展示给其他同学,以此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
民族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____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习好其他专业课的基石。
但由于该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数学模型较多,内容较复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所以,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文章从教材的选取、内容的取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探索等多角度探讨民族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民族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2-0007-02收稿日期:2017-02-25作者简介:李苏(1978—),女,宁夏海原人,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17年“十三五”经济贸易专业群子项目“学业多元化考核视角的民族高校‘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北方民族大学2017年教学研究项目“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小班授课的改革与探索”(2017J Y0105)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传统分支之一,是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民族高校大多数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存在汉语基础薄弱、高数知识欠缺的问题,所以讲授宏观经济学要区别于其他高校。
一、民族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意义宏观经济学是学习好经济管理类其他课程的基础理论课,是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基石。
学习宏观经济学能够让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本工具,理解实际生活中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各种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分析当前各种宏观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本质特征,所以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也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强的课程[1-2]。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复杂性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产生。
相比较而言宏观经济学产生时间短于微观经济学,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所以思想流派众多,各学派均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3]。
第一,宏观经济学包罗万象,存在多个流派。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一、引言经济学是关于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提升的学科,而宏观经济学则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学科。
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全面理解和分析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因此,探索和实践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问题与原因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问题意识。
传统的课堂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往往只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给出的答案,无法主动提出问题和进行深入思考。
2.缺乏实践经验。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堂缺乏与实际经济现象的联系,学生不容易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无法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
3.狭隘的教学资源。
传统宏观经济学课堂往往只依赖于教材和教师的讲解。
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获取多样化、广泛化信息的渠道,无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以上问题导致传统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有限,不符合现代经济学发展的要求。
三、探索与实践的方向1.激发问题意识。
在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鼓励他们进行探索和讨论。
通过讨论复杂的宏观经济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例如,可以提出"通货膨胀是否会导致经济增长"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背后的逻辑和影响。
2.强化实践经验。
宏观经济学课堂可以设置实践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例如,通过分析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构成、经济增长率的解释等,让学生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多元化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广泛的学习资源。
例如,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经济报告、论文、新闻等,加深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实际经济机构,了解实际经济运行的细节和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林正静[摘要]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理解宏观经济学,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严格训练和培养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开展宏观经济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推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从目前的情况看,学生对学习本课程虽然有较大兴趣,但普遍存在一定障碍,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从宏观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根据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探讨和分析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从本质上说,,宏观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经济理论体系,它是对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
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宏观经济学从它的产生一直到现在,经历了多个的发展阶段。
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理论体系分析,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l、完善的体系和派别林立并存。
从研究的基本内容分类,宏观经济学从整体经济状况的角度阐述了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问题。
概括地说,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政府如何采取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控的社会科学,它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是,宏观经济学同时也是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仅近现代西方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等。
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在丰富和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西方经济学的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2、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并存。
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
该学科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
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
它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而这对于一些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有限的学生而言无疑会带来相当的误解和困惑。
其次,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也大量地充斥着宏观经济学教材。
数学工具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人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
然而,这种使用抽象的数学语言表达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现实经济生活和实际经济价值的确令人费解和怀疑。
3、实用的理念和意识形态并存。
宏观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国家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
从实践意义上说,宏观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并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
所以,与其他社会学科不同,宏观经济学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是,在意识形态上,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上层建筑,宏观经济学又是一套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就在于企图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宣扬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完美的理想的社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就比较客观地认为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社会科学具有它的阶级性、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
索洛说:“社会科学家,跟其他人一样,也具有利益、意识形态倾向和各种价值判断。
但是,所有社会科学的研究,跟材料力学或化学结构的研究不同,都与意识形态、(阶级)利益和价值判断密切相关。
不论社会科学家对此是否承认,也不论对此是否知道,甚至哪怕他对此表示反对,然而他对课题的选择,他提出的问题,他没有提出的问题,他的分析框架,他使用的话语,都很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
”鉴于此,在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应该摒弃其固有的意识形态,结合本国的国情,有选择性地对其中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加以借鉴和吸收。
要使学生了解哪些理论和改革主张在西方国家是行之有效的,但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源条件、市场体系发育程度的差异,在我国目前是行不通的,例如,公开市场业务,这在西方国家是一个很有用的宏观调控工具,但在我国目前情况下,用起来就未必有多大效果,因为我们还缺少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这样一个必要条件,因此,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
当然,对于那些适台我国国情、行之有效的措施则可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1.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理解宏观经济学。
学习一门新课程,要对这门课程有一个大致的感性认识,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循序渐进地了解和认识新课程的内容。
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这门课程。
同时,从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和学科间的渊源来看,在与微观经济学的比较中认识和理解宏观经济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顺序是先微观后宏观,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后,对于需求、供给、均衡、消费者行为、生产行为和各种类型的市场等概念已基本掌握。
也就是说,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已经构建好,有了一个参照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学习,能够较快地理解这门新的课程。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见下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微观经济学教学的宏观把握是从简单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循环流动图即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框架人手,然后逐步展开分析。
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规律,即对整个经济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
它遵循理论基础——理论一一理论应用的分析顺序,包括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和AD —AS模型)和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
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为此,需要找到一些能够很好衡量宏观经济的指标来测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这种指标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等。
上述目标和指标中,国民收入是中心,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为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如图所示。
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3、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探究和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其目的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诚如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言:“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经济学本身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论性的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是原理形成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
所以在经济学的教学中,应积极引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按照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要求,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学生则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自主寻找方法,自主探究思路,自主发现规律,自主解决问题。
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一些结论的教条,注重思维,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达到开设西方经济学最主要的目的。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经济学的汇率传导机制,需求传导机制及价格传导机制等,可以通过分析目前发生的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机理来探究经济学相关原理。
让学生们思考讨论,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主要有哪些传导途径?比如,需求传导机制,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
次贷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
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 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0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
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
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
这是美国经济对中国出口的直接影响,如果考虑到美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会进一步下降。
这就是金融危机通过需求传导机制影响我国出口的过程,还有金融危机的价格传导、汇率传导、贸易传导机制等,在这个探究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宏观经济学原理,又理解了诸多的现实经济问题,还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4、推广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实用型和创新能力强的管理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主要以对企业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管理问题的讨论为核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使其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问题和实际社会环境,从而会在复杂条件下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可以说,案例教学最大特点是它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的实务性和创新性,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最需要的。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较强,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历史背景差异很大,加之要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以及经济学的特有概念去理解整个宏观经济学原理,因此学生容易感到抽象枯燥、难以掌握、很难将所学宏观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经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经济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经济生活中一些热点问题,将国外成熟、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增强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感,帮助学生加深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分析解决各种经济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运用经济学的理性思维进行辩论,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反应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其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