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考试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说明
【复习范围】
第一讲宏观经济学绪论
【 1.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方法:总量分析。
第二讲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 GDP(或GNP)的含义;】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度)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国境原则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国民原则
【2.GDP(或GNP)的三种核算方法和GDP折算系数;】
生产法: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中的价值增值来获得,这种方法称为生产法。
支出法: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这种方法称为:支出法。
按支出法计算GDP,包括以下几项支出:
个人消费支出(C)国内私人总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NX(出口X—进口M)
GDP=C+I+G+NX
收入法:从收入的角度出发,GDP等于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获得的各种收入的总和。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及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折算系数:名义GDP和实际GDP之比,它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产品的价格平均变化幅度。
名义GDP:按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GDP 实际GDP:按基年价格核算的GDP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3.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及其计算;】
(1)国内生产总值(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总消费+(净投资+重置投资)+净出口
(2)国内生产净值(NDP) ------是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地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内新创造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NDP = GDP-折旧额
(3)国民收入(NI) ------是指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年)所获得的全部要素收入的总和。
NI=工资+利息+租金+企业利润 NI = NDP - (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注: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构成产品价格,但不成为要素收入;相反,政府给企业的补助金虽不列入产品价格,但成为要素收入。
(4)个人收入(PI)------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PI = NI - (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 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是指一国居民在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收入。 DPI = PI - 个人所得税
【4.国民收入核算中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Y):
用Y来表示国民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
从支出角度,把企业库存的变动看作存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消费(C)加投资(I),即: Y =C+ I
从收入的角度,把利润看作是最终产品卖价超过工资、利息和租金的余额,国内生产总值Y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C,另一部分当作储蓄S,即: Y=C+S 由于: C+I=Y=C+S,就得到 C+I =C+S I S
这就是两部门经济储蓄-投资恒等式。注入量 漏出量
(2)三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及储蓄--- 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的主体构成:企业、家庭和政府
政府的经济活动是:一方面有政府收入(主要是向企业和居民征税);另一方面有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和转移支付)。
税收(T0)政府购买支出(G)转移支付(T r)净税收(T):T= T0-T r
支出角度:Y=C+I+G 收入角度:Y=C+S+T
(3)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经济的主体构成:企业、家庭、政府和对外经济关系。
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最基本形式是对外贸易:进口(M)和出口(X)
净出口=出口(X)-进口(M)
支出角度:Y=C+I+G+(X-M) 收入角度:Y=C+S+T+K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 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两部门)
y=c+i c=a+βy I=i(自发投资)
☐解联立方程得均衡国民收入为:
只要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量,就可得出均衡的国民收入。
(二)储蓄函数分析法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两部门)
i=s (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s=y-c=-a+(1-β)y
☐解方程组得:
均衡的国民收入: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三部门经济均衡国民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主体:居民、企业和政府。
从总支出角度看,国民收入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即: Y=c+i+g
从总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则包括消费、储蓄和净纳税额(总税收-政府转移支付)Y=c+s+t
因此,加入政府部门后的均衡收入应是计划的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之总和,同计划的消费、储蓄和净税收之总和相等的收入,即:c+i+g=c+s+t
削去两边的c, 得: i+g=s+t --此式即是三部门经济中宏观均衡的条件。
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定量税:即税收量不随收入而变动,用t 来表示;
另一种是比例所得税:即随着收入量增加而增加的税收量,用ty来表示。
为简便起见,凯恩斯只讨论定量税的情况。
【3.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平均储蓄倾向、边际储蓄倾向,及其几者之间的关系】
消费函数:凯恩斯认为,收入与消费的关系,存在着一条基本规律,即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用公式表示:c=c (y) 消费曲线或 c=a+βy 线性函数
储蓄函数:储蓄:没有用于消费的那一部分国民收入。
储蓄函数的推导: 设消费函数c=a+ßy
因为 s=y-c s=y-a-ßy所以 s=-a+(1-ß)y(线性储蓄函数)
其中,(1-ß)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储蓄随收入增加的增加而增加的比率递增,储蓄与收入的这种关系就是储蓄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