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石之一,货币政策在中国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然而,在广阔的国土和复杂的经济结构面前,货币政策究竟有多么有效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通过实施合理的货币政策成功地在通胀压力下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物价水平。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利率和信贷政策,中国央行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稳定了市场价格。
这一点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尤为突出,中国坚决应对通胀压力,有效避免了恶性通胀的风险。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政策,中国央行能够有效地引导经济增长。
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迅速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措施,降低了利率、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并鼓励银行提供更多的贷款。
这些措施有力地刺激了内需,推动了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增长,稳定了经济增长速度。
此外,货币政策在调整经济结构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信贷政策和汇率等手段,引导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近年来,中国央行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市场利率的灵活性,有利于资源按照市场需求进行配置,推动了经济结构升级。
然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样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完善,经济体系中存在诸多机制和制约因素,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效果并不直接。
其次,货币政策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如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影响、国际贸易条件和金融市场波动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货币政策的效果不确定,需要及时调整和灵活应对。
另外,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庞大且地区差异明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不同地区可能存在差异。
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投融资环境差、金融服务不全等问题,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不明显。
3693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本篇文章将着眼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探讨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和运作方式,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资讯和理解。
货币政策的定义和作用在经济学中,货币政策指的是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调节经济总量和调控通货膨胀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通货稳定、支持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就业等方面的目标。
货币政策主要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宏观经济调节: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影响经济总量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2.金融稳定监管:通过贷款、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调节金融市场以维护金融稳定。
3.促进结构调整:通过调节信贷结构、控制通货膨胀等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改善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可以促进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和消费行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
2.稳定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可以缓解金融市场的波动,降低市场的风险等级,从而促进金融稳定。
3.应对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可以控制通货膨胀,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整。
4.提高就业机会:货币政策可以支持经济活动,并增加雇佣机会,从而促进就业机会的增加。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虽然货币政策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发展,但货币政策的影响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1.经济周期: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货币政策难以保持平衡。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货币政策需要加强管控,以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而在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需要促进经济增长,防止经济停滞。
2.国际影响: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关系的变化,都会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将对货币政策制定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3.政治因素:政府政策和政治因素也会对货币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
例如,政府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都会通过影响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和供应,进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其他相关手段来影响经济的一种政策工具。
它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稳定。
本文将探讨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和效果。
一、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1. 经济增长和通胀率:经济增长和通胀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经济增长过快或通胀率过高时,中央银行通常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并压制货币供应量,以抑制需求和物价上涨。
相反,当经济增长疲软或通胀率过低时,中央银行则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和推动通胀。
2.国际经济环境:国际经济环境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当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或全球经济形势不稳定时,中央银行可能会调整货币政策以稳定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
例如,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
3.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密切相关。
财政政策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货币政策。
当财政政策采取扩张性政策时,中央银行可能会调整货币政策以防止过度刺激需求和通胀。
相反,当财政政策收紧时,中央银行可能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缓解经济压力。
二、货币政策的效果1.利率和借贷成本:货币政策的调整会直接影响利率水平。
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利率通常会上升,从而提高借贷成本。
这将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产生冲击。
相反,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利率下降,借贷成本降低,激发投资和消费活动,刺激经济增长。
2.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调整还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
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降低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压力会减轻。
相反,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加剧。
3.汇率和国际收支:货币政策的调整也会对汇率和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当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可能会吸引外国资金流入,推高本国货币价值,导致汇率升值。
相反,当中央银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利率下降可能会导致资金外流,本国货币贬值。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最近几年是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最多的时期,尤其以货币政策的使用最为频繁。
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变数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因素,正在考验着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是把“双刃剑”,对其使用要特别谨慎。
而在使用过程中,更要注重其政策效应。
文献表明,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分析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但笔者认为这些分析有些缺失,分析效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行为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存质量;危险因素;调查;对策目录摘要 (I)1. 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 ......................................................................................... I II2. 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视角:行为经济学 ..................................................... I II2.1. 营养和心理因素.......................................................................................... I II2.2. 货币理论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在货币理论的发展中,对微观主体的主观假设在不断地演化................................................................................................ I V2.2.1. 风险态度 ............................................................................................. I V2.2.2. 心理账户 ............................................................................................. I V2.2.3. 过于自信的心理 ................................................................................. I V2.2.4. 人们的后悔心理与奇幻思维以及准奇幻思维 (V)2.3. 行为经济学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V)2.3.1. 货币政策有效性解释 (V)2.3.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解释 ......................................................... V I2.3.3. 货币政策敏感性的解释 ..................................................................... V I2.3.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效力的解释 ......................................................... V I3. 行为经济学的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 V II3.1. 央行不能做到减少货币供应量 .................................................................. V II3.2. 随着加息次数的增多,人们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呈递减趋势 .............. V II3.3. 在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进行产权改革的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效力会更低VII4. 评论总结 ............................................................................................................... V III5. 参考文献................................................................................................................. I X1.引言及简单的文献综述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分工和市场体系之中。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原创论文
摘要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在金融领域所采取的方针和各项调节经济的措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有效性关系着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本文主要论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我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存在制约因素,联系我国实际,说明我国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同时指出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探讨我国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央银行独立性AbstractMonetary policy is the central bank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goal in the field of finance's policy and the regulation of economic measures, is an important national macro-control means, the choice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ffects directly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ffec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on economic impact. This paper intend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of China.Generally speaking, monetary policy of China is effective.In 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relevant theory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netary policy,exemplify the achievements in implementation of monetary policy,inn-oduce the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effectiveness;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explore the way to rais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of our country.Keywords: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绪论 (1)1 货币政策有效性概述 (2)1.1货币政策概念 (2)1.2货币政策工具 (2)1.2.1公开市场业务 (2)1.2.2再贴现政策 (2)1.2.3利率政策 (3)1.2.4准备金政策 (3)1.3西方经济学中货币性政策有效性观点 (4)1.3.1古典经济学派 (4)1.3.2凯恩斯经济学派 (4)1.3.3货币主义学派 (4)1.3.4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 (4)1.3.5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5)2 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5)2.1我国货币政策取得的成就 (5)2.2我国货币政策存在的问题 (6)2.2.1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足 (6)2.2.2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失衡 (7)2.2.3货币传导机制受阻 (7)2.2.4外汇储备过剩 (8)2.2.5 商业银行改革的不足 (9)2.2.6利率政策非市场化 (9)3 提高我国货币性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9)3.1保证中央银行决策的独立性 (10)3.2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10)3.3完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1)3.4缓解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 (12)3.5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12)3.6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13)结束语 (14)参考文献 (15)致谢 (16)绪论货币政策属于宏观经济政策。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doc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预期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被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首先将预期运用于菲利普斯曲线,随后卢卡斯进一步研究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
在现代货币政策理论框架中,预期同样在货币政策效率决定中发挥核心作用。
鲁德布施(Rudebusch,1996)研究认为,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帕洛维塔和维伦(Paloviita和Viren,2005)在对欧盟的通货膨胀进行实证研究中就强调了这一点。
欧菲尼德斯和威廉姆斯(Or-phanides和Willianms,2004)在对美国货币政策历史进行分析时也得出同样结论。
所以,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关键在于引导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框架效率。
当前,由于我国逐渐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加大了我国公众形成合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在对未来通胀预期时不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只能利用有限的过去和当前的信息做出有限理性预期。
这种有限理性预期既可能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致,也可能相背离,使心理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转轨时期我国公众预期的特殊性加以研究,辅之以相应的措施加以正确引导,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并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基础预期是普遍存在的,在进行经济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公众都是依据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在预期的支配下,做出消费、储蓄、投资等决策行为。
(一)传统预期理论发展传统预期理论主要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完全理性人基础之上,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在跨期选择中实现效用最大化。
目前主要经历静态预期理论、外推型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及理性预期理论等四个理论阶段。
其中静态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时主要根据过去所获得的信息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主要是凭经验办事。
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在经济管理中,货币政策被视为调控市场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调节利率水平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的走势。
然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调整利率,货币政策可以促进或抑制投资活动,从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
当经济增长处于低迷状态时,央行可以降低利率,增加投资和消费的吸引力,刺激经济活动。
相反,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提高利率,抑制过度投资,防止通货膨胀。
然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一触即发,需要适度时长才能体现出来。
其次,货币政策也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
通货膨胀是一种长期货币超发导致的经济现象,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来控制通货膨胀。
当央行认为通货膨胀风险上升时,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和缩减货币供应。
相反,当经济面临通缩风险或决策者希望刺激经济发展时,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
然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延续才能见效。
此外,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经济体的汇率水平对其出口和进口有着直接影响。
央行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汇率水平,从而调节国际贸易。
当经济出口竞争力较弱时,央行可以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从而降低本国货币价值,提高出口竞争力。
反之,当经济面临进口压力时,央行可以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吸引外国资本流入,从而增加本国货币价值。
然而,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国际投资者情绪、政治风险等。
此外,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产生直接影响。
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之一,货币政策的调整将引起金融市场的波动。
当央行宣布加息时,股票、债券市场通常会出现下跌,而货币市场会出现升值。
相反,央行宣布降息时,金融市场通常会迎来上涨,股票、债券市场会受到推动。
这些波动对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产生直接的经济影响,也对金融体系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压力。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摘要】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经济情况、国际环境、金融机构反应、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等。
经济情况和政策制定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执行效果,而国际环境和外部影响则可能导致政策受到干扰。
金融机构和市场反应对政策的传导和执行也至关重要。
监管体制和执行力决定政策的有效实施,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效果则能提升政策的认可度。
为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完善监管机制和加强执行力,同时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加强沟通效果。
未来政策的发展方向应更加注重国际环境和市场变化,以及更加精准的政策制定。
通过综合多方因素,可以有效提升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分析、经济情况、政策制定、国际环境、金融机构、监管机制、信息透明度、沟通效果、执行力、政策提升、发展方向、总结。
1. 引言1.1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货币政策的重要性在国家经济运行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来影响经济运行的一种宏观调控手段。
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影响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对于控制通货膨胀、促进就业和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对于控制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中央银行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防止物价上涨过快,维护价格稳定。
货币政策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节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刺激经济活动,提高投资和消费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货币政策还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调节利率水平和流动性等因素,中央银行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促进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货币政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就业增加和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断提升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摘要198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
我国宏观调控主要依靠计划手段,货币政策基本上是服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分设后,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现代意义的货币政策才在我国开展实施。
我国中央银行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也仅仅不过20余年的时间。
在此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以此来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但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一定时期内有好的效果,一定时期内又表现不佳。
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思考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而正确分析这一问题不仅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而且对将来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货币政策有效性目录第一章绪论 (3)1.1文献综述 (3)1.1.1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 (3)1.1.2 中国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讨论 (3)第二章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5)2.1 概念界定 (5)2.1.1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定义 (5)2.1.2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标准 (5)2.2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6)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6)3.1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实践 (6)3.1.1 我国近几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2008-2011) (6)3.1.2 近几年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总结 (9) (9)第四章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10)参考文献 (11)第一章绪论1.1文献综述1.1.1我国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我国经济学界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多是在西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可以看到:虽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内涵由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目标而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而他们又是服务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成为各国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等手段,以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然而,如何衡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定义、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一、货币政策的定义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以影响货币供应量、信贷总量和利率等手段,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就业的目的。
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调控货币供给和利率,并通过这些手段抑制通货膨胀、降低失业率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的实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直接控制、间接影响和信号作用。
直接控制是指通过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手段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干预。
例如,当中央银行调高基准利率时,可以刺激存款增加,抑制贷款增加,从而对货币供给进行直接控制。
间接影响是指通过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制度、信贷额度、对外汇交易的限制,来间接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
例如,当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设定信贷配额、增加贷款质量监管等措施,可以对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影响。
信号作用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公布政策文件、发布货币政策说明会等手段,影响市场预期和信心。
例如,当中央银行公布货币政策报告、召开货币政策例会等,可以通过发出政策信号,来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
三、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政策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汇率等。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投资和消费,从而提高经济活动规模和速度。
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以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给、鼓励银行贷款,从而激发消费和投资活动,促进经济增长。
然而,货币政策也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问题。
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供给、调整利率等手段,来降低物价水平,保持物价稳定。
当通胀压力加强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缩小货币供给等手段,以抑制通胀。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浅谈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多个因素影响,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部因素:国际形势和市场环境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我
国的货币流动性和汇率体系,从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国际主要经济体货币
政策等都可能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影响。
2. 内部因素:经济结构、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金融机构的数
量和质量、货币传导机制等都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例如,如果经济结构比较单一,金融机构数量少,货币传导机制不完善,
则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可能要滞后于政策预期。
3. 运作机制:货币政策工具的设计和实施机制也直接关系到货
币政策的效果。
例如,货币政策工具、政策信号、政策目标是否清
晰明确,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
针对上述因素,我国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积极回应外部环境变化:及时跟踪国际形势、经济指标变化,综合判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2. 改善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机制,提升金融机
构的数量和质量,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研发和运用能力,使货币政
策工具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
3. 加强监管和管理:通过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和实施的监管和
管理,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保证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
操作性和透明度,从而增强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 加强信息传递和沟通:加强政策沟通和信息公开,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的衔接,提高政策落实的可视性和可预期性。
这将有助于提高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
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与预测
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与预测一、引言货币政策是一国最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它主要包括利率政策、货币供应政策及外汇政策等。
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就业、通胀和利率等方面,因此,分析和预测货币政策的影响对国家和个人都至关重要。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1.经济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往往会加速经济的增长,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加了,人们的购买力得到了提高,使得企业的生产及企业利润上升,从而带动经济增长。
紧缩的货币政策反之。
2.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非常大。
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稳定性下降,货币供应量大增,通货膨胀会随之加剧。
相反,收紧的货币政策会限制货币供应,带来通货紧缩。
3.投资市场货币政策还对投资市场产生影响。
因为货币本身也是一种投资工具,货币政策对不同投资工具的利率产生了影响。
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下降,鼓励人们进行投资。
紧缩的货币政策则会提高利率,使得风险投资更具吸引力。
4.就业货币政策也会对就业造成影响。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借贷成本低,从而促进消费和投资。
而这些活动为经济带来了增长,创造了就业机会。
紧缩的货币政策则相反。
三、货币政策的预测货币政策的预测常常从两个方面进行: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数据。
1.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货币政策预测的重要依据之一。
投资者通过关注国债收益率和股市波动情况等,来预测央行的货币政策。
2.宏观经济数据宏观经济数据也是货币政策预测的一种重要手段。
通过监测通胀数据、就业数据、GDP数据等,来判断央行未来的政策变化方向。
3.态势预测在对财经事件有所熟悉了解后,有些专家会根据历史情况、模拟情况及各大国家政府部门的相关报道来进行货币政策的态势预测。
四、结论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和预测对于决策者、投资者及民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货币政策的分析和预测,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从而更好地选择投资方向和实现自己的理财目标。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分析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经济不稳定性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货币政策是一种稳定和促进发展的手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策略。
但这种政策并不是万能的。
该文章将分析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货币政策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如果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通货膨胀水平,中央银行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例如,如果物价上涨,中央银行会提高利率,这会导致消费者和企业减少借款和消费。
此外,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
例如,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可以贷款更多。
这会增加企业和消费者的购买力,刺激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局限性货币政策在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
例如,一个利率调整实施可能需要数个月的时间才能实现效果,这是因为其他经济变量可能会影响利率的效果。
其次,货币政策有可能造成财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分配。
在经济繁荣期间,由于利率低,债务和资本市场可以使财产增值。
然而,在经济下行期间,较高的利率可能导致利润下降,这会影响企业和股票市场,从而影响财富和收入的分配。
此外,货币政策并不能控制所有经济变化,可能会对价格所起的作用局限性。
某些商品价格与货币政策无关,例如农产品和原油。
因此,尽管货币政策在决定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局限。
货币政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因国家而异。
在发展中国家,务实的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
相反,在发达经济体中,低利率政策可导致人们更愿意购买股票,而不是其他形式的投资,这可能会导致市场泡沫。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高通货膨胀可能导致货币贬值,这可能会增加出口的竞争力。
因此,货币政策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动态不同,中央银行必须掌握其国家特定的经济背景并采取相应对策,而这与其他地方采取不同的政策。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在我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央行货币政策也经历了从计划手段为主到市场手段为主的转换过程。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货币信贷和商品物资实行严格的币央集权控制,无所谓货静政策效果问题。
本文在分析影响货盼政策效果各项因素的基础上,就如何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对策研究一、我国货币政策实践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无论从角色、方式还是其发生的作用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和保持币值稳定等经济目标的作用也今非昔比,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是不断走向成熟的,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
但是,无论是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利率进行调节,还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都没能使货币政策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央行政策如泥牛人海,悄无声息地消融在各种制约因素中,央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然有待改善。
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其制约因素主要有这些:(一)利率市场化问题。
我国目前的利率改革已进入关键的攻坚阶段,其根本的突破点在于放开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
只有放开了这两重限制,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利率才是实现了市场化。
但目前央行对放开这两个利率仍保持极为谨慎的态度,主要存在下面两个制约因素:一是因为长期严格的利率管制,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定价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是金融市场缺乏基准收益率曲线。
在2007年1月1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开始公布之前,人民币贷款就缺乏基准收益率参照。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效果货币政策是指国家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一种经济手段。
它对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效果,下面将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等方面详细探讨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1. 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利率和信贷环境来实现。
当央行降低利率并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时,可以刺激企业和个人增加投资和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相反,当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和限制信贷时,会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2. 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央行可以控制通货膨胀的水平。
如果经济出现过热,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利率和收紧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
相反,如果经济处于衰退或低迷状态,央行可以采取放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并避免通货紧缩。
3. 国际贸易货币政策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当一个国家降低利率或放松货币政策时,其货币的价值会相对降低,使出口商品更具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增长。
另一方面,当一个国家收紧货币政策时,货币价值相对升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减弱,从而抑制出口。
4. 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对金融市场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利率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债券市场和股市。
当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时,债券收益率会上升,而股市可能表现疲软。
相反,当央行放松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时,债券收益率下降,股市可能上涨。
此外,货币政策还会影响到外汇市场,引起汇率波动。
综上所述,货币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与效果表现在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国际贸易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
央行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可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但是,货币政策的影响与效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央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并与其他政策措施相协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浅析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浅析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此文先介绍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简单的概述,然后详细介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
1984年以前,我国还没有确立中央银行体制,并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
在此后,我国银行通过引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是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有发挥好的时期,也有发挥不好的时期,这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是货币政策发挥进一步的重要作用。
目前,金融危机急剧恶化,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我们不得不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短时间内可实现两种不同的货币政策,就是两种相反的货币政策,一种是当币值稳定后,在实行另一种与它相反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货币政策人民银行有效性目录摘要 (2)前言 (4)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概述 (4)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 (4)三、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5)四、提高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5)前言货币政策是经济宏观调控和金融学一直以来都在研究的课题。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实现经济均衡进而研究货币经济和政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要求与之适应的新经济政策。
生产力的发展,经融的创新不断增多,经融的结构不断演变,信息网络对货币环境不断改善,人类对货币政策不断地了解,是货币政策不断年对新的问题,新的要求,新的环境。
由于2000年时通货紧缩,2003年以来出现了流动性过剩。
加之,目前许多的专家学者等等一些代表认为中国当前的汇率体制是制约货币有效性的原因,因此提出的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这一课题[1]。
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概述当前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规则的刻画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直接给定货币政策的规则的形式,包括泰勒规则,佛利德曼规则等,另一种是在中央银行目标函数最优化的基础上,推导出最有货币政策的规则形势,Woodford和Eric的研究具有代表性。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引言: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经济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在中国,货币政策一直被视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等多个目标。
本文将从货币政策的工具、执行策略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综合分析。
第一部分:货币政策的工具与执行策略1. 货币供应调控货币政策的核心工具之一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
通常,央行可以通过收紧或放松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的总量,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中国央行通过常规和非常规手段,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2. 利率调整货币政策的另一个重要工具是调整利率水平。
利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投资、消费者信贷和货币流动性等方面。
通过降低或提高利率,央行可以调控货币供应和需求,以实现通货膨胀目标、促进经济增长等。
3. 汇率调节货币政策还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水平来影响出口、进口和国际收支。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央行可以采取干预市场汇率的措施,以影响人民币兑美元等外汇汇率,进而对外贸发展产生影响。
第二部分: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策略1. 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强调“稳中求进”,注重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需求,灵活制定和调整货币政策。
在经济增长较快时,通过收紧货币政策保持通胀压力,避免经济过热;而在经济下行时,通过放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2. 宏观审慎政策中国货币政策还注重宏观审慎政策的执行。
央行通过相关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风险管理能力等进行监管和指导,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3.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货币政策高度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注重调控金融机构的资本杠杆和债务风险,加强监管和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并通过引导资金流向优化实体经济发展,减少金融市场的投机行为。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实际效果分析研究
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实际效果分析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政策作为重要的经济调控工具之一,对于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实际效果的分析研究。
货币政策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货币政策能够影响金融市场的运行,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领域,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例如,当经济处于低迷时,央行可以通过放宽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及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当经济处于过热状态时,央行可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提高利率以及减少货币供应来抑制投资和消费,调控总需求,防止经济过热。
然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
首先,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
在经济低迷时期,货币政策通常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通过刺激投资和消费,提振经济增长。
但是,在经济增长高峰期,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可能会受到限制,因为企业和个人已经达到一定的投资和消费水平,对货币政策的刺激程度有限。
其次,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还与其他经济因素相互作用,例如财政政策、产业结构、国际经济环境等。
各种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会使货币政策的效果产生变化。
在实际效果分析方面,需要考虑宏观经济数据以及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观察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来评估货币政策的效果。
如果经济增长率与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一致,即低迷时期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高峰时期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维持经济平稳,则可以认为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较好。
其次,观察通货膨胀水平也是评估货币政策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是保持通货膨胀在合理的水平,过高或过低的通胀都有可能对经济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通货膨胀水平的控制是货币政策实际效果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
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实际效果的分析还需要考虑时间滞后性和非线性效果。
货币政策并非立竿见影地产生效果,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滞后才能体现。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预期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被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首先将预期运用于菲利普斯曲线,随后卢卡斯进一步研究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
在现代货币政策理论框架中,预期同样在货币政策效率决定中发挥核心作用。
鲁德布施(Rudebusch,1996)研究认为,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帕洛维塔和维伦(Paloviita和Viren,2005)在对欧盟的通货膨胀进行实证研究中就强调了这一点。
欧菲尼德斯和威廉姆斯(Or-phanides和Willianms,2004)在对美国货币政策历史进行分析时也得出同样结论。
所以,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关键在于引导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框架效率。
当前,因为我国逐渐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加大了我国公众形成合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在对未来通胀预期时不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只能利用有限的过去和当前的信息做出有限理性预期。
这种有限理性预期既可能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致,也可能相背离,使心理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转轨时期我国公众预期的特殊性加以研究,辅之以相对应的措施加以准确引导,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并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基础预期是普遍存有的,在进行经济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公众都是依据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在预期的支配下,做出消费、储蓄、投资等决策行为。
(一)传统预期理论发展传统预期理论主要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完全理性人基础之上,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在跨期选择中实现效用最大化。
目前主要经历静态预期理论、外推型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及理性预期理论等四个理论阶段。
其中静态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时主要根据过去所获得的信息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主要是凭经验办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预期是宏观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被作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执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首先将预期运用于菲利普斯曲线,随后卢卡斯进一步研究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公众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形成具有动态反馈的预期。
在现代货币政策理论框架中,预期同样在货币政策效率决定中发挥核心作用。
鲁德布施(Rudebusch,1996)研究认为,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预期在通货膨胀过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帕洛维塔和维伦(Paloviita和Viren,2005)在对欧盟的通货膨胀进行实证研究中就强调了这一点。
欧菲尼德斯和威廉姆斯(Or-phanides和Willianms,2004)在对美国货币政策历史进行分析时也得出同样结论。
所以,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政策环境,关键在于引导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框架效率。
当前,因为我国逐渐进入经济增长新常态,各种因素错综复杂,加大了我国公众形成合理通胀预期的难度,在对未来通胀预期时不可能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只能利用有限的过去和当前的信息做出有限理性预期。
这种有限理性预期既可能与货币政策目标一致,也可能相背离,使心理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效应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必要对转轨时期我国公众预期的特殊性加以研究,辅之以相对应的措施加以准确引导,以减少其负面影响,并提升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预期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理论基础预期是普遍存有的,在进行经济行为决策的过程中,公众都是依据所掌握的相关信息,在预期的支配下,做出消费、储蓄、投资等决策行为。
(一)传统预期理论发展传统预期理论主要建立在传统经济学完全理性人基础之上,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的理性在跨期选择中实现效用最大化。
目前主要经历静态预期理论、外推型预期理论、适应性预期理论及理性预期理论等四个理论阶段。
其中静态预期理论认为人们在预期时主要根据过去所获得的信息和已经发生的事件,主要是凭经验办事。
外推型预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对公众情绪的考虑,认为任何时期的预期都等于前一时期的变量水平加上(或减去)一定比重的前两个时期的该变量水平之差。
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公众能够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水准对每一时期的预期进行修正,改进之处在于加入隐含动态调整假设,但是未考虑未来因素对预期的影响,当宏观经济突然上涨至较高水平而呈现出不稳定时,适应性预期就暴露出未考虑到利用当前信息的缺陷。
穆斯、卢卡斯等人提出了理性预期理论克服了该缺点,认为公众在做出经济决策的过程中,会根据各种经济信息对当前的决策相关的经济变量的未来值进行预期。
罗伯特和卡罗尔(Robert和Carroll)提出了粘性预期的概念;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李亚拉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粘性预期理论,修改了理性预期学派的完美假设,把“经济人”分为两组,一组是适应性预期,一组是理性预期,两组人群相互作用导致预期对行为影响产生粘性。
(二)货币政策异象分析根据理性预期学派观点,货币政策即使在短期内,对产量和就业也是没有影响的。
他们认为因为货币当局提升货币供给时,总需求曲线右移,具有完全理性预期的公众完全了解这个信息并预见到货币供给的提升对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随即货币工资应该提升,总供给曲线也会右移,结果市场很快再次出清,产量和就业就保持在自然率水平上未发生变动,仅仅价格上涨了而已。
但是按照此说法,公众认识到提升工资会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时,具有理性预期的公众,为了实现长期利益最大化,“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不会要求提升工资或者按比例提升工资。
虽然说工资提升会降低企业单位利润,但是如果总需求扩大了,则企业利润并不一定会减少,而且从长远看,即使利润减少了,如果市场份额扩大了,企业一般也是乐意的。
如果伴随着通胀水平和工资的提升,劳动生产率也在提升,且幅度超过了工资上涨的幅度,总供给曲线反而会右移,这些现象都与理性预期学派观点相左。
(三)行为经济学对预期理论的延伸及扩展行为经济学有限预期理论建立在行为人“有限理性”假设基础之上,与粘性预期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都认为人的预期不是理性预期,但是区别在于行为经济学有限理性预期理论认为社会人没有完全的理性和完备的信息,预期的形成不可避免要受到自身认知偏差和各种偏好的影响,作者认为这会形成一种有限的粘性预期,社会中并不能清楚地划分适应性预期人群和理性预期人群,即社会中所有参与者均为有限理性的“社会人”。
公众预期对决策的影响主要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具体要受各种启发式偏差及框架依赖的影响。
1.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是指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将复杂的信息处理和概率运算转化为简单的认知判断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处理问题的一种信息处理方式和决策过程。
因为每个问题具体情境不同,因而利用自己过去的经验来处理不同情境下的问题经常会造成错误的判断。
如人们利用大脑中已有事物的特点对眼前所见的事物进行归类会产生代表性偏差;人们在判断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时,还会根据该件事情回忆的水准来判断,从而认为容易回忆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比较大,不容易回忆的事情发生的概率比较小,这样就产生易得性偏差等。
2.框架依赖。
框架依赖是指个体在面临一些不确定问题时做出的决策会受到它的经验、习惯、知识结构及所生活的环境等框架的影响。
在框架依赖情况下,人们面对本质相同但是表现形式不同的问题也会做出不同的决策或解决方法,因为框架依赖所造成的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首先是损失厌恶。
卡内曼和特韦尔斯基(Kahne-man和Tversky,1974)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面临等量的损失和等量的收益时,人们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同等损失和收益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2.5:1,也就是说人们是损失厌恶(LossAversion)的。
另外还会导致公众自我控制问题,人们的时间偏好并不完全一致。
在决策早期时,会希望推迟该决策,而到投资决策晚期时,又会迫切地做出决策。
二、我国公众通胀预期特征及作用机理理性预期条件在我国来说并不成立。
理性预期要求人们利用过去、现在和未来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处理,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但是对于我国这个飞速发展、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的国家来说,公众要面对持续变化的经济结构,认识和分析这些新的经济情况从而进行预期,这对我国的公众来说是有难度的。
(一)中国公众通货膨胀预期具有明显的有限理性特征1.我国公众从众行为较严重。
人们对通胀的有限理性预期很容易导致“羊群效应”的形成。
因为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社会经济环境相较发达国家更复杂,这加剧了我国公众形成合理预期的难度,对通胀的预期更为脆弱,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公众就会迅速采取避险行动。
如2007年我国出现的“蒜你狠”、“姜你军”等现象都是受此效应的影响,再加上媒体报道的推波助澜,致使避险资金与投机资金合二为一,成为资产和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推手。
最初,仅仅少数先知先觉者,首先意识到价格在未来会持续上涨,就会提前抢购,随后越来越多的人进入抢购大潮中,“羊群效应”从而产生。
2.通货膨胀预期具有较强的惯性特征。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会随时调整自己的预期以达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事实上人们的预期不会在短期内形成,而且一旦形成就具有明显的惯性特征,短期内很难改变。
在2007年次贷危机发生后,我国政府启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掀起了全国性的投资热潮,在全球经济哀鸿遍野的大环境下,有效抑制了我国公众悲观预期的形成,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上行通胀预期逐渐形成。
4万亿刺激计划逐渐退出,人们的通胀预期并未及时调整,各地投资仍火热进行,房价等资产及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到了2014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币汇率在双向波动中进入贬值通道,公众不乐观预期逐渐形成,中央及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在相关领域进行政策调整,但是人们的通胀预期不甚乐观倾向短期内仍很难改变。
2015年第1季度我国经济仅增长7%,进出口总值下降6%。
从数据看,尽管央行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一次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宏观经济形势并未改变,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并不明显。
3.学习型预期只能部分解释通胀预期。
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学习效应能有效提升人们预期的准确性,提升预期有效性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持续的学习,持续获取信息,逐渐减少预测误差,并认为在这种互动的循环学习中,公众预期应该会达到均衡状态。
但事实上,公众因为自身认知能力的有限和信息的不完全等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处理大量信息,只有对持续获取的信息进行逐步地消化和吸收才能够形成系统性和稳定性的认识,因为人们没有这种完全的认知能力,所以学习型预期仅能解释部分通货膨胀预期。
因为自身知识结构、国家政策宣传、货币政策透明性等多方面问题,我国公众学习效应不甚明显,相反政府政策与公众沟通机制尚未畅通、媒体炒作及商家投机套利等现象,更加重了公众学习效应形成的难度。
(二)我国公众预期对行为影响的机理分析——以通胀预期分析为例1.公众对货币政策误读及误解。
按照理性预期学派观点,通胀仅仅一种货币现象,不会真正影响到实体经济,过多的货币不过是最终体现为物价的上涨。
他们认为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关键是要看市场的吸收情况和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情况,但是现实是我国公众并不能完全认识到这一点,反而因为政策透明性、沟通机制不畅通及自身有限理性认知偏差等因素影响,会将政策解读为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实际上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使货币贬值,同时刺激公众增加对货币的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
自认为理性的人们会在央行采取宽松政策之前进行“对冲”或保值行动。
购房热购车热等现象正是“对冲”或保值行动的例证。
2.通胀预期造成资源错配和部分虚假需求。
公众形成的通胀预期,属于典型的有限理性预期,而通胀传统的破坏力诱发的过度反应,是产生这种有限理性预期的重要诱因。
以前的通胀实践表明,通胀对资源形成错配。
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因为货币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旦发生通胀,就会因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从而打乱市场机制的有效秩序,干扰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通胀也会对劳动力产生误导。
通胀造成了部分虚假的需求,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给劳动力错误信息,把他们吸引到这些热门岗位上去,这些被误导的劳动力能否继续就业,取决于通胀是否继续进行。
通胀持续的时间越久,其工作依赖于持续的和加速度的通胀的劳动力人数就越多。
因此,持续的通胀带来了更大的失业,而失业急剧增加又促发了更严重的通胀。
3.国际国内流动性过剩助推通胀预期形成。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加速,美欧日等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致使全球流动性泛滥,我国资本项目在未完全开放情况下仍然不能独善其身,我国每次通胀的形成都离不开相关的国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