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

合集下载

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

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

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欢迎参考阅读!一、文质并重,尤重意境孔子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也就是说,没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饰),就像个粗俗的凡夫野人;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礼”的外在形式,能掌握一种符合进退俯仰的,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美感的动作(包括特装礼仪),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包括服饰在内的任何外在虚饰,都只能使人感到其为人的浮夸。

这点,恰于茶艺的内涵不谋而合,一次完整高品质的茶艺,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优秀的。

这包括茶、水、境、器、人、艺与礼仪规范等等,这些缺一不可,若有一方残缺,便称不上是一次完整的高品质的茶艺活动。

而意境又尤为关键,以茶会意,情景交融,将茶艺由沏泡手法表演,上升到美学境界,达到心会神合。

二、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随着历史发展,茶艺演变出不同的类型。

宫廷茶艺是帝王将相为敬神祭祖或宴赐百官进行的条艺。

如唐代的清明茶宴、清代的千叟茶宴等,其特点是场面宏大、礼仪繁琐、气氛庄严、器具奢华、等级森严。

儒士茶艺是历代文人稚上在品君斗茶中形成的茶艺,如颜真卿等名士月下连茶联、宋代文人斗茶时的点茶法等,其特点是文化厚重、意境独特、茶具典雅、形式多样、气氛愉悦,常与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叙谈、踏青、题字、作画等相结合。

民族茶艺是各民族在长期茶事活动中创造的,富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韵味的茶艺形式,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

宗教茶艺是僧人羽士在以茶礼佛、祭神、修道、待客、养性等过程中形成的多种茶艺形式,如禅茶茶艺、佛教茶艺、观音茶茶艺、太极茶艺等。

这些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冲泡方式,无疑更为中国茶艺增添了生动别致的一笔。

而现今按照茶品分的话,我国茶品有八个大类,其中名品更是数不胜数,每种茶都有自己独特的气的与芳香,这就更需要不同的茶艺手法才能将其更好的展现出来。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有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有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有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一门艺术。

在中国茶道的实践中,人们倡导以茶为媒介,传达心灵的美感和修养。

中国茶道注重于品味茶的过程,融合了自然、人文和哲学观念,形成了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本文将介绍中国茶道美学的四个主要特征。

一、自然之美中国茶道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将自然元素融入到茶道的实践中。

中国茶道注重选择高品质的茶叶,这些茶叶通常是由自然环境培育而成的,其叶形、色泽和香气都带有自然的美感。

同时,以茶盆、茶杯等茶具为代表的器物也注重自然色彩和形态的设计。

茶道追求的是简洁、自然的美学风格,注重自然所赋予的平和与宁静,使参与者沉浸于大自然的美妙中。

二、内心之美中国茶道倡导内心的静修和内心与外在世界的和谐统一。

茶道注重个体的修养和自省,通过茶道的仪式,使参与者得以舒缓紧张的情绪,净化心灵,寻找宁静与平和。

在品茶的过程中,专注于手法、茶具、茶叶和茶汤的变化,倾听沉默的声音,细细品味内心的细腻情绪。

通过茶道的实践,人们能够探索自身的内在世界,发现内心深处的美感。

三、人文之美中国茶道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重视人情味和人际关系的维系。

茶道所倡导的仪式和礼仪,使参与者在饮茶过程中感受到人际关系的温暖与尊重。

茶道中的一些传统仪式,如倒茶、品味、斟酌、倾听等,都需要参与者的配合和倾注真诚的心意。

在茶道的交流中,人们彼此沟通、尊重,培养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持久。

茶道的实践使人们更加注重他人的体验和需求,培养了人文关怀的美学情怀。

四、哲学之美中国茶道中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倡导人们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茶道中的闲逸意境和回归本真的情感,引导参与者思考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茶道强调慢、静、雅,通过品茶的过程,使参与者沉浸于宁静的思考中。

茶道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满足。

茶道之美在于其深刻而平和的哲学内涵,引导人们思索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总结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体现在自然之美、内心之美、人文之美和哲学之美等方面。

中国的茶道美学是什么

中国的茶道美学是什么

中国的茶道美学是什么中华茶道美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属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的茶道美学,一起来看看。

中国的茶道美学(一)自然之美自然观念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为道家哲学及其美学思想的本质之所在。

自然之美其本义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由此而把未经人化的自然奉为美的极致。

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做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

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中有真美在。

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非完善之美,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

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赋予了中华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

(二)淡泊之美“淡泊”意指闲适、恬淡,不追名逐利,象和风微拂,山泉清音,隽永超逸,悠然自远。

道家学说不重社会而重个人,不重仕途而重退隐,不重务实而重玄想,不重外在而重精神。

文人们在饮茶过程当中,自然要把超逸的淡泊境界,作为他们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追求。

因此这种清淡之风和尚茶之风,深刻影响着中华茶道的发展,也成为中华茶道美学的一部分。

(三)简约之美简者,简易也。

约者,俭约也。

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

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

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

我国古代的茶道,历来奉行尚“简”、尚“俭”的雅俗共赏之茶风,呈现出不失雅俗共赏的简约之美。

没有繁难的操作程式,没有繁褥的礼仪排场。

我国茶人们深知品茶之道,最忌繁难。

就是说,茶尚简朴,茶尚平易,愈是简朴平易之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

茶尚俭约,茶尚淡泊。

愈是俭约淡泊之茶,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

(四)虚静之美虚者,即虚无之谓也。

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

静乃始于虚,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

中华茶道美学中的虚静之说,不仅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也包括外界环境的宁静。

虚静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是指需仔细品味,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

中国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中国茶道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文化艺术,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

茶道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理论知识点,下面将逐步介绍茶道美学的几个重要方面。

1.和谐统一:中国茶道美学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统一。

茶道中的和谐表现在各个方面,如器具的选择、茶具的摆放、动作的流畅等等。

茶道中的和谐要求所有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整体感和平衡感。

2.自然美:中国茶道美学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朴实的美。

茶道中的器具和环境设计都力求简约,不加过多的装饰,追求的是自然的美感。

茶道中的一片竹子、一方布帘,都能体现出大自然的美妙。

3.虚实结合:茶道美学注重虚实结合的原则。

虚实结合是指茶道中对物体的处理上追求虚实相间的效果。

比如,在茶室中,空间的利用非常巧妙,虚实结合的布局能够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4.平淡中见真:茶道美学强调在平淡中见真的境界。

茶道中的一杯清茶,平凡而朴实,但却蕴含着真正的美。

在茶道中,人们可以通过平和的心境来感悟内在的真善美。

5.心境与情感:茶道美学强调心境与情感的融合。

茶道中的手法、礼仪和环境都需要与心灵相呼应,从而使茶道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情感的交融。

茶道所传递出的情感可以给人带来宁静、放松和愉悦的体验。

6.小品美学:茶道美学中的小品美学是指茶具、花器、艺术品等的选择和摆放。

茶道中的小品选择要符合整体的和谐美感,能够与茶道环境相得益彰,体现出主人的品味和审美追求。

茶道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仅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人文的理解和追求,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学习茶道美学理论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茶道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够借此提高个人的审美水平和生活品质。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不仅仅是茶叶的煮泡和品饮,更融入了哲学、礼仪、文学、音乐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

中国茶道美学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与和谐中国茶道注重自然与和谐的美学追求。

在茶道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然景色与茶具、花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氛围。

茶室一般布置简洁,窗户面对花园或庭院,以便欣赏自然景色。

同时,茶道注重个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看重礼仪、规矩和纪律,力求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二、平衡与协调中国茶道追求平衡和协调的美学原则。

在茶道中,要求茶席的构建和物品的摆放要符合一种平衡的美感。

例如,茶具的形状、颜色和花纹要与桌布、花插等相协调,整个茶席要使人感觉和谐、统一。

此外,茶道也注重茶水的平衡,追求煮泡技艺的卓越,力求水、茶、火、壶之间达到完美的平衡,使茶水的味道达到最佳状态。

三、朴素与克制中国茶道以朴素和克制的美学特征著称。

茶道主张以简约的方式表现内涵,强调朴素而不失雅致的风格。

茶室的装饰一般以素雅的颜色和自然材料为主,不追求奢华和浮夸。

在茶艺表演中,茶道师弟子们也要保持谦和、克制的作风,不过分张扬个人的技艺和风格,而是注重对茶道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四、情境与意境中国茶道注重营造情境和意境,以达到美学的目的。

茶道的艺术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非常重要的,它要通过自然景色、音乐、花草等元素,将茶道的仪式性表演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之中,使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茶道的独特魅力。

此外,茶道还借助文学和绘画艺术,传递出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意境,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和美的享受。

五、深邃与内敛中国茶道美学特征中强调深邃与内敛,体现了茶道的文化内涵。

茶道师要有扎实的茶道知识和丰富的文化修养,深入理解茶道的精神和哲学,才能通过茶艺表演将其传递给其他人。

茶道追求内在美和深层次的审美意义,不仅是对外在的审美形式的追求,更是对人内心世界的启迪和激发。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

茶道美学的体现一、神定气朗中国茶道认为茶道即人道。

茶道美首先是人美。

中国茶艺以艺示道,在茶艺中首先要表现的正是茶人的形体美、仪态美、神韵美和心灵美。

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茶人神定气朗的神韵美。

茶人们在长期的、经常性的茶艺修习中,借助佛教修行的“五调法”(调身、调息、调心、调食、调睡眠)来修炼自己。

调身:要求茶人在茶事活动中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如坐姿要端正,腰身项颈都要挺直,筋脉肌肉要放松,目光要祥和,表情要自信,举止要从容,待人要谦和。

茶艺表演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表演者的神情举止是他的内心情感和内在素质的表露,所以在平时训练中应严格要求。

调息:呼吸要轻细而匀适,做到不粗、不喘、不急促、不紊乱。

调心:要去除杂念、排除干扰,做到心不散(不想与茶事无关的事)、不浮(不浮躁不安)、不沉(不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达到虚静空灵,闲适安详。

调食:注意饮食适度、适时,吃有吃相,不失饥,也不过饱。

调睡眠:做到不贪睡、不失眠、作息有序。

茶人通过“五调”就可以进入“心斋”、“座忘”的境界,得到大智大慧、超越自我、明心见性、陶冶情操等人格的修炼与完善。

表现为目定意闲、神玄气朗、举止从容、超脱豁达、风采秀逸。

二、对称与不均齐对称与不均齐相结合“对称”是人类认识较早,也较普遍重视的形式美法则。

从物质形体上看,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中轴线的两侧均等。

对称具有比较安静、稳定性强等美学特性,而且可以衬托出中心位置。

不均齐是日本茶道所崇尚的美学法则,用禅语可解释为无法,即没有规律。

日本茶道界认为正圆、正方以及一切对称的形体都缺乏美感,只有不均齐的东西才能给人以无穷的想象。

中国茶艺强调对称美,但不排斥不均齐美。

相反,中国茶人认为,从对称美中可以表现出大自然的规律,而从不均齐美中,人们可以发挥更多的美学联想,这两种美学法则结合使用,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例如,在茶室中选用千年古树树根做成的,保持树根自然形态的茶桌,茶桌桌面上的年轮构成天章云锦般妙不可言的图案,茶桌的形状和桌面的图案都是不均齐美。

中华茶艺美学的五个特征

中华茶艺美学的五个特征

中华茶艺美学的五个特征
中华茶艺美学有以下五个特征:
1. 和谐统一:中华茶艺美学强调整体的和谐统一。

它注重茶具、茶器、茶叶、茶水、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搭配与协调,追求整体的和谐美感。

2. 自然朴素:中华茶艺美学追求自然朴素的美感。

它强调茶具、茶器的朴素材质和简洁的造型,以及茶水、茶叶的自然本真,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美好。

3. 高雅典雅:中华茶艺美学注重高雅典雅的美感。

它强调茶具、茶器的精致工艺和精美装饰,以及茶席的整齐布置和雅致氛围,让人感受到高尚的品位和文化内涵。

4. 内外兼修:中华茶艺美学重视内外兼修的美感。

它注重茶席的内在品质和茶艺师的技艺修养,同时也注重外在的形式美和礼仪规范,让人在品茶过程中既能欣赏到美的表现,又能感受到心灵的陶冶。

5. 平衡和谐:中华茶艺美学强调平衡和谐的美感。

它注重茶水的浓淡适宜、茶味的鲜爽顺滑,以及茶席的布局和氛围的平衡和谐,让人在品茶过程中享受到舒适和宁静的美妙感觉。

中国茶道美学

中国茶道美学

中国茶道美学茶道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理念。

它不仅是饮茶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

中国茶道融入了诗、书、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核心价值观以及美学原则等方面探讨中国茶道的美学特点。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演变。

据历史记载,茶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农时代,而茶道的创始者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张仲景。

张仲景利用草药资源制作了一种可以抗疲劳和提神的饮品,从而开创了茶道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发展成为一种集礼仪、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活动。

唐代的陆羽发表了《茶经》,正式确立了茶道的基本准则和品茶步骤。

宋元时期,茶道进一步繁荣,成为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期,茶道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同时与文人墨客的交流产生了深刻影响。

现代茶道则在这些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的流派和创新。

二、茶道的核心价值观茶道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人文的尊重以及和谐共处的精神。

首先,茶道注重自然的呈现。

茶的采摘、制作和泡茶等环节都要求保持自然的状态,力求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原有的香气和口感。

其次,茶道注重人文关怀。

无论身份高低,参与茶道的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尊重他人意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茶道强调与自然和谐共融。

茶人在享用茶的同时,也要借助茶香和茶具的韵味,净化心灵,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三、茶道的审美原则1. 自然美:茶道追求的是一种自然朴实的美感,通过茶叶的香气、茶汤的色泽以及茶具的形态来表现。

茶叶应该保持其原有色泽和自然香气,茶汤要保持清澈透明。

茶具则注重简约而又精致的造型。

2. 韵味美:茶道的美学追求是一种富有韵味的美感,通过茶汤的滋味、茶香的萃取和茶具的质感来体现。

茶汤的滋味应该回甘醇厚,香气要悠长持久。

茶具则应该给人一种沉稳、质朴的感觉。

3. 和谐美:茶道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一致的美感,体现在茶叶与茶具的整体搭配以及茶席的布置。

7 茶艺美学

7 茶艺美学

三、境美 茶艺环境要求美观、舒适、大方、 幽静。 《茶疏》:心手闲适,披咏疲倦, 意绪棼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 门避事,鼓琴看画,深夜共语,明窗 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 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 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 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二辈 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3 茶味之美 通过人的舌部感官,了解茶叶的独特滋 味。 绿茶的苦后回甘,花茶的鲜醇带香,乌 龙茶的醇厚等。 4 茶形之美 茶叶的外形,干茶、冲泡、叶底等。 如针形、旗枪、弯钩、翠竹等。
二 人美 茶艺需要人参与,人是茶艺最根本的 要素,人的美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人 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因此人美是茶艺 美学的核心。 人美依据对象来源,可以分为茶艺 表演者美和茶艺观赏者美;依据美的具 体内容形式,可以分为心灵美、外表美、 行为美等。
三、仪容设计 素雅、美观、大方
四、环境设计 茶艺环境: 一是利用自然环境,选择清幽、清洁、 清雅的处所; 二是利用人工环境,寺院楼阁、书房客 厅等; 三是专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艺活 动的茶室环境: 1 背景 2 音乐
二、程式设计 1 结构 一套茶艺要有“起、承、转、合”; 一般在15分钟左右。 “密不透风,疏能走马” 2 动作 3 科学 茶汤的质量 4 神韵
程序步骤划分的主要原则: (1)技艺内容的完整性,即所表达 的茶艺内容要完整, (2)时间上的可行性,即要有一定 的时间,哪怕是几秒钟,要让观众看 得清楚,不要一闪而过,才能有所感 受。 (3)技艺姿态间的连贯性,即前后 动作要衔接。
1 心灵美 心灵是人的思想、情操、意志、道德和 行为美的综合体现,是人的内在美。 心灵美是所有茶人应具备的,所有的茶 艺参与者应追求的展现心灵美。 2 外表美 外表美是属于人美的一部分,包含形体、 着装等内容,一般更侧重于由心灵美、着 装等糅合在一起所表现出的气质美。

第二章 茶艺美学

第二章 茶艺美学

肩不要左右摇摆晃动或不动,不可弯腰驼背,不可脚尖呈内八字
或外八字,脚步要利落,有鲜明的节奏感,不要拖泥带水。
男士穿长衫时,要注意挺拨,保持后背平整,尽量突出 直线;
女士穿旗袍时也要求身体挺拨,胸微挺,下颌微收,不 要塌腰撅臀。
转身:
离开转身时,应先退后两步再侧身转弯,不要当着宾客掉头 就走。
风度美——神韵美
神情和风韵的综合反映
茶艺的神韵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巧笑”使人感到亲切、温暖、 愉悦、通过顾盼生辉打动人心。
(四)目光:
在社交活动中,是用眼睛 看着对方的三角部位,这个三 角是以两眼为上线, 嘴为下顶 角,也就是双眼和嘴之间,当 你看着对方这个部位时,会营 造出一种社交气氛。
(五)微笑:
有魅力的微笑,发自内 心的得体的微笑,这样的微 笑才会光彩照人。
坐姿要求端坐于椅子中 央,占据椅子三分之二的 面积,上身挺直,双腿并 拢,双肩放松,头端正, 下颌微敛。
女士右手虎口在上交握双手置放胸前或面前桌沿。 男士双手分开如肩宽,半握拳轻搭于前方桌沿。
(三)走姿:
两脚距离:
女士23cm 118步/分
男士28cm
100步/分
标准的走姿是以站立姿态为基础。行走时,身体要平稳,两
但是左右手方向反着 的话,就表示出一种挥斥 之感,让人不舒服。
•斟茶七分满 寓“七分茶三分情”,俗语云
“茶满欺客”,而且七分满的茶水 也便于端杯品饮。
待客礼 ——叩首 礼
叩首礼是指手指轻轻的扣击茶桌来进行的 叩首礼。一般都是以食指和中指合拢并轻轻地叩 击茶桌三下表示感谢。
“物我玄会”的思想源自佛教的“物我同根”。达到“物我玄 会”的境界,即从实景中生禅境,从有限中生无限,从缥缈中见韵 致,从空灵处见精神。一滴万川,有限无限,片瞬永恒都在顿悟中 消融。我即茶,茶即我。

中国茶道的美学思想

中国茶道的美学思想

中国茶道的美学思想中国茶道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融合了多种美学思想,包括和谐、自然、克制和平衡等。

在中国茶道中,人们通过品茗、泡茶和赏茶等活动,追求身心的宁静与和谐,体味茶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美学思想的内涵和特点。

一、和谐美学思想中国茶道强调和谐的美学理念。

它追求茶具、茶艺、茶席以及人与茶之间的和谐统一,力求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在茶道中,茶具的选择、形状、颜色和茶艺的表演,都力图与茶的特性相契合,相得益彰。

此外,茶人在品茗的过程中,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通过和谐的心境与茶相互交融,实现身心的和谐。

和谐的表现还体现在茶道中人与人的交流和互动上。

茶人之间的对谈、相互倾听和共享品茗的过程,既表达了尊重与关怀,又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情谊。

这种和谐的氛围不仅使茶道成为一种艺术,更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

二、自然美学思想中国茶道强调自然的美学理念。

茶道讲究利用自然的元素,如茶叶、水、火和土,与茶具一起呈现出独特的韵味。

茶叶的产地、采摘季节、制作工艺以及茶汤的色泽、香气和口感,都体现了自然之美。

茶道追求的并非是加工与调味所带来的人为因素,而是将茶的原汁原味展现出来。

自然美学思想还表现在茶道的环境布置上。

茶道注重布置朴素、自然的茶席,利用花草、石头和水池等元素,营造出富有生机和宁静的环境。

这种以自然为背景的布置,使得人们可以在茶道中感受到宁静、放松和开放的氛围。

三、克制美学思想中国茶道强调克制的美学理念。

克制是指在茶道中控制欲望、追求简洁和淡泊的理念。

在品茗的过程中,人们喝的是淡茶,而不是浓茶,追求的是茶的内涵和品质,而非茶的外在色香味。

这种克制的理念不仅仅是对茶叶的处理,还体现在品茗者的心境上,要求茶人在欣赏茶的同时保持心灵的宁静。

克制的表现还体现在茶艺的表演上。

茶道追求的是简约的动作和氛围,强调优雅与端庄。

在茶道表演中,茶人的动作要稳重、从容,静心沉思,体现出内敛的修养和自我克制的精神。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探讨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探讨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探讨茶艺是研究生活与艺术的一门学问。

它涉及饮茶生活行为的思想、艺术和技能等研究领域。

茶艺是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民族之花。

茶艺表现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形象与心灵的协调融合。

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中国的茶艺在唐代已基本形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茶艺从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不少的创新。

目前,国内茶艺表演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古代传统茶艺、近代传统茶艺、生活型茶艺和少数民族茶俗,茶艺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也就是形象美和心灵美。

外在美有茶之美、茶器之美、茶席之美、茶技之美。

内在美有茶德之美、和谐之美、儒雅之美、中庸之美。

茶艺表现不仅要泡好一壶茶一杯茶,更主要的是领略茶文化“真善美”的一种理想途径,是感悟茶德的实际载体,是一种从感官到理性美的享受。

下面就茶艺的形象美学、心灵美学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 茶艺形象美学茶艺的形象之美,也就是说茶艺的外在美。

茶艺以最直接的表现,给人们以最直接的感动,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生活化和艺术化的品茶方式,是艺术与技能的有机统一。

茶艺形象之美是茶艺美的源和本。

1.1 茶之美我国是世界上茶类最丰富的国家,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黑茶六大类,外形品质特征各异。

尤其是绿茶,由于加工工艺不同分为炒青型、烘青型、晒青型、蒸青型等四种。

而这四种工艺所加工的名茶按外形又可分为十大类型:扁形、针形、螺型、眉型、兰花形、雀舌形、珠形、片型、曲型、菊花形,可谓千姿百态。

在茶艺表演中,特别是冲泡时,杯中轻雾飘渺、澄清碧绿、芽叶朵朵、亭亭玉立,观之赏心悦目,是一种美的享受。

1.2 茶器之美茶器主要指茶壶、茶杯这类饮茶器具,现代茶器种类屈指可数,但是古代茶器种类繁多。

唐代茶器的种类可分为茶坞、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项。

茶器从制作材料看,先后经历了金银器、玉器、钢器、漆器、陶器、瓷器、紫砂壶、玻璃器。

现代茶器主要以瓷、玻璃、紫砂为材质制成的各种形态的茶器。

茶艺 美学

茶艺 美学

茶艺美学
茶艺美学是指在茶道中,注重对茶具、茶叶、水、环境和仪式等方面的美学追求和表达。

以下是茶艺美学的一些特点和重要元素:
1.和谐与平衡:茶艺美学注重追求和谐和平衡。

从茶具的摆
放、茶盘的布置到仪式的进行,都力求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2.简约和自然:茶艺美学强调简约和自然的美感。

茶具、器
皿和环境布置一般以简洁、清雅、自然的风格为主,减少
不必要的繁琐和华丽。

3.清新和协调:茶艺美学注重茶品的清新和协调。

茶叶的选
择、冲泡的方法和水的质量,都会影响茶的香气和口感,
追求和谐的味觉体验。

4.可感与流动:茶艺美学强调茶与人、空间和时间的互动。

茶道的仪式性质和流程,以及沏茶的动作和姿势,都给人
以美感和情感的体验。

5.敬意和礼仪:茶艺美学注重对茶、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敬意
和礼仪。

茶道强调尊重、谦逊、平和的态度,体现出对大
自然、对传统和对人文精神的尊重。

6.文化与精神:茶艺美学融合了艺术、文化和精神的元素。

茶道是一个展示文化意蕴和精神追求的过程,鼓励人们以
一种平和的心态感受茶的美丽。

茶艺美学强调的是整体的美感和情感的体验,关注于茶与人、
茶与环境、茶与文化的和谐互动。

通过茶道的仪式和品茶的过程,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感受到大自然和人文之美。

《中国茶艺美学特征》22222222 2

《中国茶艺美学特征》22222222 2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摘要:中国茶艺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东方美学特征和时代特征。

茶的美包括茶的色、香、味、形所带来的感官愉悦以及在进行茶事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

关键词:美学;茶艺美学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ea ArtAbstract: Chinese tea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s of tea culture. And it possesses obviously the aesthetics of nationality,oriental esthetics and epoch.The beauty of tea including tea color, aroma, taste and shape that bringing sensory pleasure, and in the tea matter activity gained by the spirit in the process of pleasure and beauty to enjoy.Key Words:aesthetics , aesthetics of tea art序言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陆羽《茶经•六之饮》中就有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中国茶艺是中国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东方美学特征和时代特征。

茶作为当今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的影响也愈益深远。

茶不仅能解渴、保健,更是给人带来没的享受、满足精神需求的健康饮品[1]。

因此,茶美学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和探究。

茶美学内涵丰富,是立足于现实追求理想的美学,是茶文化的精髓,也是茶艺的灵魂。

美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它的分工越来越细化,茶美学也应运而生,理解了美学的原理对茶艺美学本质的理解也就如虎添翼。

关于茶艺审美特征的思考

关于茶艺审美特征的思考

关于茶艺审美特征的思考
关于茶艺审美特征的思考茶艺是一项精湛的艺术,其审美特征更是独一无二。

茶艺审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精雕细琢,茶叶制作需要技艺熟练的茶艺庄重
而精致,包括加热,煮沸,瓶盖,入碗,加茶袋,只要一点小小的失误都可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二是在审美上充满温婉大方,茶艺有其魅力之处:
香气令人思绪万千;茶色鲜艳可人;整个过程温婉大方,充满别致的气息。

三是颜色色彩能抒发人们的情感情趣。

茶艺充分考虑了加热时水温和茶色
变化等问题,让每种颜色的茶水都能抒发出不同的情感,在茶艺师的操作下,让茶的颜色更加艳丽夺目。

四是取材思维的细腻。

茶艺师要深入探索不
同的茶叶,仔细欣赏各种茶叶与茶香,从中挑选出最佳品种,用其做出精美的茶道,是一种深刻把握茶道美学要求的方式与思考方式。

总之,茶艺审
美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充满着智慧气息,发展起来的审美要求也是千姿百态的流动性,是一种能让人笼罩其中的艺术与沉思。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五)中国茶艺美学的具体体现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五)中国茶艺美学的具体体现

中国茶艺的美学品格(五)中国茶艺美学的具体体现前面谈的是理论,是务虚。

但是,美学是需要展示的。

茶艺美学是需要通过具体的形态体现出来的。

那么,中国茶艺美学到底应该依靠哪些方面来具体体现呢?一般认为,茶艺美学就是通过茶艺的器具和茶艺的表演得到体现。

这不能说是错误的,却是不全面的。

依照“中和之道”的要求,茶艺美学应该从整体出发,应该是协调的、和谐的,也应该是个性的、多元化,应该是清雅的、自然的,也应该是醇郁的、变化的。

在具体体现时,要考虑到不同茶艺的特质。

我在多年前就提出,根据同一原则、个性原则、功能原则,对茶艺进行人文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科学和特性多方面的立体透视,可以从十个方面来考虑茶艺的分类:1、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

生活型茶艺包括个人品茗,奉茶待客。

经营型茶艺主要指在茶馆、茶艺馆和茶叶店以及餐饮、宾馆和其他经营场所为消费者服务的茶艺。

表演型茶艺又可以分为规范型茶艺表演(如现在茶艺师考试考核的表演)、技艺型茶艺表演(如四川茶馆的掺茶)、艺术型茶艺表演(如现在普遍表演的经过艺术加工的各种类型茶艺)。

2、以茶叶种类来分,一般是按照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再来细分,如红茶茶艺、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

还有再加工茶类的茶艺,如花茶也有茶艺表演。

3、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法(包括紫砂壶小壶冲泡、瓷器大壶冲泡),还有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

4、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冷饮法等。

5、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等。

6、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茶艺,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少儿茶艺、伤残人茶艺等。

7、以民族来分,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

少数民族茶艺当中又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傣族、裕固族、纳西族、基诺族、布朗族、景颇族、彝族、佤族茶艺等。

如大家所熟知的蒙古族咸奶茶、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基诺族凉拌茶等,都有茶艺表演。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是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是

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是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它将茶的繁花似锦、禅意静谧与生活的艺术融为一体。

从茶艺表演的细腻动作到茶具的精美制作,中国茶道彰显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以茶艺的历史、仪器和礼仪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

茶道的历史中国茶道拥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华文明。

茶作为一种饮品,通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描述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茶道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早期的茶经、茶诗、茶文化等表达方式开始,逐渐演变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

茶道的发展离不开与佛教和儒家哲学的结合,它强调生活的平静、自然与谦逊。

茶艺的仪器茶艺的仪器包括茶具、茶杯和水壶等,它们都是根据理念和审美观念精心设计的。

其中,茶具是茶道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茶壶、茶碗、茶托等器具都通过精巧的制作工艺,展示出中国工艺美术的高超技艺。

茶具的形状、纹饰和质地都蕴含了设计师的智慧和美学追求。

茶杯则是另外一种体现美学设计的元素,不同的款式与造型能够传达出不同的审美意义。

而水壶则是整个茶道仪式的核心,它不仅是泡茶的工具,更是茶道表演和茶师技艺的展示对象。

茶道的礼仪茶道是一种独特的社交礼仪,茶席上的细致规矩和流程,体现了中国人对待客人的尊重和敬意。

茶道的礼仪要求缓慢而端庄,斟茶、奉茶、品茗等一系列动作都需要有合适的姿态和流畅的动作。

茶艺表演的过程注重仪容仪表,它要求茶师在细腻的动作中展现出对茶艺的熟悉和掌握。

茶道的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综上所述,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通过茶艺的历史、仪器和礼仪来传达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茶道融合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与艺术,它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通过参与茶道,人们不仅可以享受到茶香的招待,还能够体验到一种文化的美学魅力。

茶道的美学特征不仅仅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世界茶文化宝库中的珍品。

中国茶道美学简介

中国茶道美学简介

中国茶道美学简介茶,是中国人民珍爱的传统饮品。

在中国,茶饮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

茶道美学作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融入了审美观念、品味技巧以及沟通心灵的方式。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茶道美学的起源、特点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起源与发展中国茶道美学起源于唐代,当时茶叶从唐蕃走廊流传至中原,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茶的饮用方式从当初的简单饮品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

茶道美学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贵族社会以及文化人士的共同追求。

茶道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禅茶、文人茶和民间茶三个方面。

禅茶注重心境的宁静,并运用简约、静默的手法表达内心的冷静和平和。

文人茶强调雅致的环境和雅俗共赏的茶具,注重诗词、书画等艺术的陪同。

民间茶则更加强调乡土气息和日常生活的情趣。

二、特点与核心理念中国茶道美学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特点,认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它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以及对于生活的独特体验。

茶道的美学思想中有“礼、乐、群、景、静”五个核心理念。

首先是礼。

茶道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凡事以礼相待。

参与者需怀着一份敬畏心及感恩之情,从饮茶的过程中体会到对他人、对自己和对自然的尊重。

其次是乐。

茶道注重活在当下,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来品味茶的过程,理解茶与人的自由互动,体验到茶韵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

群是茶道美学的重要观念之一。

人与人之间通过茶会得以结交,互相分享心得和情感,促进了关系的融洽和友谊的萌发。

景是指茶道中营造的美丽环境,雅致的室内布置、精美的茶具等都是茶道美学中重要的元素。

这些景观的存在可以增强参与者的心灵享受和审美感受。

最后是静。

茶道美学注重心与心的沟通,在宁静的环境下,通过沉静的心灵与茶叶互动,寻找内心平和和净化。

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茶道美学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表达方式,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首先,茶道美学给予人们内省的机会。

人们在茶道美学中追寻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借助于茶叶与自然的互动,平复内心的忧虑,并产生一种内在的宁静和平和。

中国茶道的艺术特征是

中国茶道的艺术特征是

中国茶道的艺术特征是中国茶道的艺术特征是什么?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道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茶道的艺术特征。

一、内在的文化价值中国茶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与崇尚。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对自然与人文的敬畏和回归。

在茶道中,人们要亲近大自然,细细品味来自大地的滋养,领悟万物生长的奥秘。

此外,中国茶道还讲究礼节和修身养性,倡导“和敬清寂”的境界,培养了人们的美好品质。

二、精致的器具和装饰品中国茶道的艺术特征之一是其精致的茶具和装饰品。

茶具是中国茶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不仅仅是用来泡茶的工具,更被赋予了美学和艺术的含义。

茶具的制作工艺精湛,每个器物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和装饰,以展示富有个性和独特美感的茶具。

茶道还使用各种装饰品,如花瓶、烛台、屏风等,它们与茶具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雅致而独特的茶道氛围。

三、独特的礼仪和仪式中国茶道独特的礼仪和仪式也是其艺术特征之一。

茶道有着详细而繁琐的礼仪程序,包括准备茶具、洗茶具、点燃香炉、取茶叶、冲泡茶叶、品尝、净手等一系列环节。

这些仪式注重每一个细节的处理,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使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和仪轨感。

茶道的礼仪和仪式不仅仅是为了传达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怀,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传递心意的方式。

四、讲究时序和节奏中国茶道对于时序和节奏的讲究也是其艺术特征之一。

茶道追求时间的顺序和步调的和谐,强调宁静和平和的状态。

茶道的仪式和品茶过程都有严格的时序,要求参与者按照特定的顺序和步调进行。

茶道注重时光的流转和茶叶的冲泡时间,以保证茶汤的香气和口感得到最佳的发挥。

这种对时序和节奏的讲究,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平衡和和谐的追求,也增加了茶道的艺术表现力。

五、追求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中国茶道的艺术特征还在于其追求自然与人文的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陈文华作为生活艺术行为之一的茶艺,是人们在茶事活动中的一种审美现象。

它具有美学的三个层次,包括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活动。

茶艺六要素就是茶艺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备固有的客观的美。

人们在感受茶艺各个要素之美的时候所产生的感官愉悦,产生美感,即审美意识。

当人们将茶艺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最集中的艺术表现形式,即审美活动。

因此茶艺就是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的审美化,在这审美实践过程中人们体验到审美的愉悦。

在整个茶艺操作过程中,审美体验本身的精神性会转化为感官的快适和满足,并进一步要求审美对象的精致化,从味觉嗅觉对茶叶、茶汤的香气和滋味,视觉对茶叶、茶汤、茶具、环境、服饰、形象,听觉对音乐、水声、器具响声及语言的轻重和节奏,触觉对各种茶叶、茶汤及器具材质和质感等等,都会有更为严格的要求,从而提高茶艺的艺术品味。

审美体验是一种内心过程,品味则是一种感官反应。

两者构成审美欣赏的能力、情趣和判断,促进人们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实践中日益追求富有雅趣的生活方式,也要求将日常的饮茶活动提升到审美层次的品饮艺术。

于是,茶艺就与美学密不可分。

(1)关于中国茶艺的美学特征,很多专家都在进行探讨,只是见仁见智,各有侧重,如有的主张茶艺的美学特征表现为:清、淡、静、和、真。

有的认为中国茶艺之美学特征为: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

有的则认为中国茶艺有12项之多:意境之美、典雅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雕镂之美、理趣之美、清空之美、淡泊之美、拙朴之美、阴柔之美、传神之美、韵味之美,此外还有阳刚之美、奇险之美,等等。

(2)茶艺是一门以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为中心的生活艺术,是茶人们自觉的审美实践。

而茶叶是茶艺的第一要素,只有在选择好茶叶之后才能决定用水、茶具,才能确定烹煮和冲泡方式,才谈得上品尝问题。

离开茶叶,茶艺就不能存在。

因此茶艺的美学特征就不能脱离茶叶的特性而凭空产生。

同样,茶艺的灵魂是茶道,茶艺是在茶道思想(精神)指导下的审美活动,那么,茶艺的美学特征也应该和茶道的美学特种表里相一致。

所以,我们认为茶叶、茶艺、茶道三者具有共同的美学特征,虽然彼此的侧重点可能有所差异。

根据拙著《中国茶道学》一书对茶道美学的研究,认为中国茶道的美学特征最重要的有三个:清静之美、中和之美、儒雅之美。

那么,它们也应该就是中国茶艺最本质的美学特征。

一.清静之美清静之美是中国茶艺美学的客观属性。

这种客观属性首先来源于茶叶本身的自然属性。

清静之美是种柔性的美,和谐的美。

(3)这也是茶叶固有的基本特征。

作为山茶科山茶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的茶树,性喜湿润气候和微酸性土壤,耐阴性强,不喜太阳直射,而喜漫射光。

多生长在云遮雾罩的山野,不耐严寒,也不喜酷热。

客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茶性微寒,味醇而不烈,甘而微涩,具有清火、解毒、提神、健脑、明目、消食、减脂诸功能,饮后使人更为安静、宁静、冷静、文静、雅静,是种有益于人类的温性饮料。

古人很早就发现茶叶的这些特性,如:三国·魏·吴普《本草》:“苦荼味苦寒……久服心安益气。

聪察少卧,轻身不老。

”唐·李绩、苏恭《新修本草》:“茗,苦荼。

茗味甘苦,微寒,无毒。

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

”元·吴瑞《日用本草》:“(茶)除烦止渴,解腻清神。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

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

……若少壮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火多盛,故与茶相宜。

温饮则火引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

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恺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茶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故垢腻能除,炙 能解。

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疾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血斗血、血痢、火伤目疾,服之皆有效。

”具有这些特性的茶叶成为人们的日常饮料,饮后自然会使人的心情趋于淡泊宁静、神清气爽的状态。

特别是古代的一些文人雅士介入茶事活动之后,发现茶叶的这些特性与他们的儒家、道家和禅宗的审美情趣都有相通之处,于是就将日常生活行为的饮茶发展、提升为品茗艺术。

而这种品茗艺术的性质自然是与茶叶的自然属性一脉相通的,都是具有清、静的本质特征。

这一过程至少在唐代就已形成并且延续至明清。

如唐代的皎然和尚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就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徒自欺。

……”稍后的裴汶在《茶述》序言中也指出茶之特性是:“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此后,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提到:“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北宋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茶之功效之一是:“祛襟涤滞,致清导和。

”明代朱权在《茶谱》中也认为:“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由上可见,从唐代皎然直到明代朱权,都在他们诗文中提到“清”———“清我神”、“清高”、“致清”、“清心神”。

可见茶人们历来都认为“清”是茶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

“精清”、“肌骨清”、这里的“清”是包括心清、神清、气清,心清自然容易入静,所以清和静是连在一起。

《大观茶论》就指出:“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

中淡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韵高致静”既是茶叶的特性,也是品茶艺术之特性,它们都是来自茶叶和茶“致清导和”、艺本身的客观属性。

这些客观属性与人性中的静、清、雅、淡的一面相近,因此茶事活动中一般都具有静的特点。

与舞蹈、杂技等动的艺术不同,茶艺是一种静的艺术,而非“动”的艺术。

不管是独自一人品啜,还是二三茶友对饮,甚至是众人一起品饮的茶会,都需在安静的氛围中进行,动作须柔和、优美,节奏要舒缓,不宜太快,音乐不宜激昂,灯光不宜强烈,像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小夜曲,而不是激昂雄壮的交响乐。

陆羽在《茶经·五之煮》中描述煮茶时产生的泡沫(汤华)之美丽时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描绘的都是一种静态的美,柔和的美。

古人品茶时总喜欢选择静谧幽美的自然环境:“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谈款话,谈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

”(朱权《茶谱》)“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则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许次纾《茶疏》)“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清流白云,宜绿藓苍苔”,“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

”(徐渭《徐文长秘集》)选择这样的环境,其目的也是为了营造品茗的艺术氛围时呈现出静态之美。

古人还喜欢以女性比喻静态的自然风光,许多奇峰怪石经常以女性冠名,如神女峰、仙女岩、望夫石、阿诗玛……等等。

苏东坡就以美女西施比喻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正是这个苏东坡,首先以女性来比喻茶叶:“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这是茶叶和女性都具有温柔的特性,具有柔性之美,让人产生“异质同构”的审美联想。

柔性之美,也有人称之为阴柔之美,古人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如寥廓。

”(4)“阴柔者韵味深美。

”(5)因此历来的茶艺表演者虽然不乏男性,但总以女性为多,虽无年龄限制,但总是以年轻美貌者为多,因而也要求在茶事活动中,无论是动作、语言、服饰、色彩、音乐、灯光、茶具、茶叶,处处都应呈现一种柔性之美,犹如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故有学者将“阴柔之美”列入“茶艺十二美”之中。

(6)清静之美还是一种和谐之美。

因为柔性之美并不排斥刚性之美,静态之美并不排斥动态之美,只有各种美的因素有机融合成一体,才能构成真正的美。

所以强调中国茶艺的清静之美,并非只是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唯清、唯静,而是在清、静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其它美学特征于一炉。

因此在品茗艺术中,各个要素需要有机配合,茶叶、茶具、服饰、灯光、音乐、色彩、语言各个方面也须协调、和谐,有时需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不能陷于单调、死板,那就成不了艺术。

如在茶艺表演中,表演者的服饰、茶具的颜色、造型,应该和茶叶的种类相协调,如江西的《文士茶》冲泡的是婺源绿茶,使用的景德镇青花瓷器盖碗杯,配上蛋青色镶有蓝边的青衫罗裙,显得特别清新脱俗,与文人雅士的品茗格调相吻合。

杭州的《九曲红梅》冲泡的是红茶,服装选择浅红色配有暗红花的旗袍,所有的茶具都选用红色瓷器,在红色花瓶上还插上一枝鲜艳的红梅,让人一见就有种暖融融的感觉,取得很好的审美效果。

尤其是在解说词的处理上,更要注意这一问题。

茶艺是静的艺术,只是通过冲泡技艺及一些肢体语言来表现一定的主题,不能开口说话,但是可以进行适当的讲解。

一般是在表演前简要地介绍节目名称、主题和艺术特色及表演者单位、姓名,在表演过程中也可适当作些讲解。

目前较为普遍的毛病是说话太多,经常是长篇大论喋喋不休地从头讲到尾,犹如在进行演讲比赛,完全违背了茶艺清静之美的原则。

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白鹭原茶艺表演团在表演《禅茶》时,为了让观众能全神贯注地观赏节目,只在表演前作简要的介绍,当布幕一开,音乐响起,就再也不说一句话,全场都沉浸在宁静的禅境之中,真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二.中和之美审美的对象的性质,主要是由审美主体、主体的审美态度、审美经验确定的。

没有审美态度,再美的事物也引不起人的审美愉悦,不能成为审美对象。

一个人如果没有音乐欣赏能力,没有感情,听到再美的音乐,也是像耳边之风、脚下流水一样,不能产生共鸣,没有什么愉悦之感。

没有美术修养,看到一幅再美的画也只是一堆色彩的堆积而已,无动于衷,就是再精美的绘画对他来说也是毫无价值的。

可见,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是离不开人的主观态度和意识状况。

而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主要体现在善的目的性。

因为人类实践主体的根本性质就是善。

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茶艺诸要素,其美的性质也是由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的审美态度、审美经验所确定的。

在茶艺的审美主体(茶人)中,文人茶文化圈又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有时又可涵盖一些富有文化修养的僧侣和官僚贵族(从本质上说他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受过儒家教育的熏陶,其人生观和审美观都有某些共通之处,所以,儒家的审美观自然会对他们产生深刻影响,其审美实践的目的性也多体现为善的目的性。

儒家美学也就成为中华古代美学主体的重要部分,长久地影响着中华美学的发展,直至现代仍然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