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阅读的心理变化解读
《简·爱》在中国译介出版及接受探究

《简·爱》在中国译介出版及接受探究【摘要】《简・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国内译者对《简・爱》进行了译介,译本众多,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译者所处年代的时代特征。
文章以接受美学和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介绍了《简・爱》在中国的译介概貌,并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语境,分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简・爱》译介的关系【关键词】《简・爱》;社会语境;多元系统;期待视野;译介【作者单位】张文杰,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基金�目】2015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15YJA752017)“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在中国的接受史(1949-2014)”阶段成果《简・爱》这部创作于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能够跨越时代、地理、语言和文化的界限来到中国这个异域语境中,并在中国这个东方语境中被人接受且产生持续的影响,翻译和出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媒介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国内陆续出版了《简・爱》的多种译本,包括全译本、节译本、缩译本、编译本等145种。
《简・爱》的不同中译本各具特色,是经典文本和不同时代语境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简・爱》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的时代特点、语境特征以及读者的不同期待视野。
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为我们理解《简・爱》的不同译本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迁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民国时期《简・爱》的译介状况1.《简・爱》中译本的问世从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处在内忧外患的战争年代,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白话文并未发展成熟,中国现代文学仍处在稚嫩阶段,文学领域急需新的血液,翻译文学一度占据当时国内文学多元系统的中心位置。
一大批爱国文人以文学为手段,投入到救国救民的运动当中,其中就包括对西方优秀文学的译介。
《简・爱》中译本就是在这种语境下问世的1927年,伍光建节译了《简・爱》的主要内容,并将之取名为《孤女飘零记》,这是《简・爱》在中国最早的中文译介,该书在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人类自古以来的一种重要活动,它使人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增长见识,提高素养。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一、数字化阅读的兴起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电子书的问世,数字化阅读正逐渐成为现代人群体的主流阅读方式。
数字化阅读的方便和实用性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相比于纸质书籍,电子书更加方便携带,读者只需使用电子设备下载相关APP或软件即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阅读。
而且,电子书价格相对较低,同时拍摄和扫描版权不清的书籍由于版权问题也可以通过电子书的形式传播。
与此同时,数字化阅读也满足了现代人的压力生活、快餐文化的需求,让读者能够更加高效率地获取知识。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数字化阅读可能会引起阅读质量下降、心理疲劳等问题,需要我们注意。
二、快餐式阅读的盛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使得现代人对于阅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许多人选择读取一些轻松、有明显结构和信息简单易懂的文章,这种阅读方式被称之为“快餐式阅读”。
快餐式阅读的流行,其实是衍生于大众社交媒体的使用和阅读策略的变化。
人们在无意识中厌烦了复杂和沉闷的内容,而对于“字数少、易读懂”微信公众号、知乎专栏等形式的内容更加感兴趣,完整的理论链和深度思考显得“过时”和“冗杂”。
快餐式阅读方式使得现代人越来越弱化其阅读能力,过度地强调思想短平并,而不是深入探究,这些都会对自己的眼界和思考方式产生负面的影响。
三、跨文化的阅读经验全球化的进程和文化的交流,让跨国阅读成为了新趋势。
在海外生活或学习的现代人除了要接受当地的思维方式,语言和价值观外,阅读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体验。
现代网络社交和媒体平台以及数字化阅读的发展,让人们能更加便捷的获取跨文化阅读的机会,这些阅读体验不仅让人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让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了解变得更加容易。
结语总的来说,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在数字化、快餐式和跨文化三个方面体现出明显特点。
把握读者心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累。
高校 图书 馆是学 校的文献 信息. 中心 , 担 负 着 为 教 学 和 科 研 服 务 和 育人 服 务 的 多 重 任 务 。读 者 服 务 工 作 是 图书 馆 一 切 工 作 的根本 出发点和 归宿 ,是衡 量图书馆工作 质量 优 劣 的 重 要 尺 度 ,也 是 用 以 衡 量 广 大
求。 () 众 心理 。有 些 读 者 受 大 众 阅读 兴 3从
趣影响 , 对热 点问题 、 热 门学科的书 籍争 相借阅 ,以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 。
3提高读者服务质量的对策研究
伴随 着 2 世纪的来临 ,人类社会步入 l 了全新的时代 , 即知识经济时 代。 知识 创新 和科技 进步离 不开 图书 馆的支持 和保障 , 高校 图书馆作为知识集散地 ,是推动知识 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动 力。高校 图书馆 面对这一新的研究课题 ,图书馆人应针对 新的形势 、 新的要求 , 提供更新 、 更好 的服 务, 满足各种读者 的心理需要 , 为实施科教 兴 国 ,做 出更 大 的 贡献 。 () 1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条件 ,改变传 统服 务模式 ,开展 多种形式服务 。随着 网 络、科技 的发展及高校 图书馆现代化的实 现, 图书馆 的读者服 务已发生重大变革 。 由 于社 会对知识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将使 更多的人投入到以获取知识丰富 自己的学 习环境 中来。高等院校的学生不再只对某 方面 的文献信息感 兴趣。 反, 相 国内外政 治、经济、文化 、教育、自然科学以及社会 生 活等方 面的知识和信息都将成为需求范 围。依据 网络 来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将成为 2 世纪 教育教学 和人们生活 的基本特征。 l 而 图 书馆 的现 代 化 技 术 手 段 ,能 使 丰 富 的 馆藏快捷地 传递 ,使读者能够从中获 取各 种所需的信息 。 因此 , 今天的图书馆读者服 务, 必须采用全新高效的服务方式和手段 , 来满足读者对 信息知 识的需 求 ,使高校 图 书馆在知识 信息传播 中的重要作用得 到充 分发挥 ,使高 校图书馆在优质的读者 服务 中大 显 身手 。 ( ) 变观念 ,实现资源 共享 。高校 2转 图书馆要具有 创新意识 ,真正树立以知识 创新 、技术 创新 、经济 建设为 中心 的观
大众出版结构与阅读的异化

口 李国霖
摘 要 : 大众 出版 结构 的畸形发展 , 使得 大众 阅读兴趣锐减 , 阅读 已被异化 。本文对 当前我 国因 大众 出版结构 失衡 而 出现 的阅读 异化现 象及其 负面影响进行 了归纳分析 。
关键 词 : 出版 结 构 大众 文 化 阅读 倾 向 异化
从 20 世纪 80 年代 开始 , 阅读风 潮 主要集 中在 中外 名著 、 言情 、 武侠 、 人物 传记 之类 。一
少 年 喜 欢 ” 不 少 出版 社 另辟 蹊 径 , 搞 笑 名 。“ 从 著 入 手 ,爆 笑 三 国》 大 话 西游 》 乱侃 水 浒》 幽 《 《 《 《 默 红 楼》 纷 纷 登场 。 有 人 断言 ,金 庸 小 说集 》 等 ” 《
受众“ 越年轻 , 文学阅读下降比例就越高” 18 到 , 24 岁年 龄段 , 1982 年 的 比例 是 59.8% , 2002 年
朝 书 系 开创 了 电视 、 图书 互 动 的 出版 新 格 局 , 《 绝对 隐私》 窥探欲 之类 的阅读 也开始盛行 ,美 《
的历 程 》 以包 装 替 换 阅读 价 值 的风气 从此 泛 滥 。 2 1 世 纪 初 , 缺 乏 主 流 ”阅读 堂 而 皇 之 地 开 始 , “ 青春 、 情 、 志 、 言 励 名人 、 资 、 通 、 小 卡 网络 、 幻 、 魔 漫 画热 蹿 升 , 米 绘 本 再 创 了“ 视 觉 ” 后读 几 新 的“ 图 时 代 ” 近 两 年 此 类 图书 的 阅读 对 象 , 然 集 。 依 中在 二 三 十 岁 的年 轻 人 身 上 。市 场 公 开 宣 称 , 开卷 有 益 的时代 己经 过 去 , 畅销 书 时代 、 图时 读 代 己经 来 临 , 是 大 众 图书 出版 结 构 加 快 了调 于
读图时代与大学生的阅读心理

2 . 3简单 化 的接 受
“ 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早在上 世纪 3 德 0年代就宣布 :世 ‘
界图像 时代 ’ 已经 到来 。”哒 大概就是 “ p 读图时代 ” 概念的滥 觞。 钟洁玲在 19 年提 出“ 图时代” 98 读 的名词只是为了《 红风 车经典漫画丛书》 的销售 , 来却 发展成为一种适应 阅读 风 后
“ 图时代” 读 的阅读 , 核心是眼睛与视觉对象 的关 系。 其
当代 的阅读行为经历 了阅读工具 的“ 语言转 向” 之后 , 又转 向
报纸 、 志 、 杂 广播 、 电视 、 网络构筑的大众媒介为大众 文 化的流行和传播提供 了平 台。 大学生并不 能完全把握好 自己 的角 色定位 , 很多时候只是追 随大众文化的潮流而行 。他们 比别 人更 早浏览流行影视 的同期 书 , 报刊 、 网络推介 的最新 热 门读物是他们乐于谈论 的话题。但是 , 追逐潮 流的标新立
网的出现 , 文献载体呈现多样化 的特点决定 了阅读形式 的多 样化 。新的载体 图文并茂 , 并且是连续 、 动态的 , 满足 了人们
“ 先睹为快 ” 的强烈欲望 , 弥补 了文字的视觉遗漏与欠缺。
22 求 的阅读价值体 系, 根据 自 并
异不一定是独立思考 的结果 , 恰恰折射出一种从众心理。
了对 阅读对象的思考 。尤其在不同的技术和文化环境 中 , 阅 读均不是一个简单 的自然行为 , 直接关 乎阅读主体 的视觉感
读图时代与高校学生的阅读心理

“ 国哲 学 家 海 德 格 尔 早 在 上 世 纪 3 德 O年 代 就 宣 布 : ‘ 界 图 像 时 代 ’ 已经 到 来 。 这 大概 就 是 “ 图 时 代 ” 世 ” 读 概 念 的 滥 觞 。钟 洁 玲 在 19 9 8年 提 出 “ 图时 代 ” 的名 词 读
只 是 为 了 《 风 车 经 典 漫 画 丛 书 》 的 销 售 ,后 来 却 发 展 红 成 为一 种 适 应 阅 读 风 尚 和 出 版 潮 流 的 口 号 。在 许 多 出 版 物 中 ,图 像 已经 成 为 主 要 的叙 事 语 言 。 图 画 书 、绘 图 书 、 照 片 书 等 图 文 书 在 销 售 市 场 屡 创 佳 绩 背 后 反 映 的 是 当 下 社 会 的 图像 化 特 征 与 趋 势 。 在 当 下 高 速 发 展 的 时 代 里 , 人们 迫 切 需 求 的 是 快 餐 文 化 ,是 大 量 的信 息 。 大 众 的 阅
p y h l g o a d g o a ,t e l rr h ud a c p n n esa d s c h n e n t ewa fra i g n lzn h n eli g s c oo y tw r o d w y h i ay s o l c e t d u d rtn u h c a g s i h yo d n ,a a y i gt e u d ryn b a e p y h lg c lfc0 s a d f r t n me h n s s c oo i a tr n o mai c a im.t ii g t e su e t t i r v h i r a i g s i sa d vs a i r c . o r n n h t d n s o mp o e ter e d n k l n iu ll ea y a l t
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

大众哲学艾思奇读后感在阅读《大众哲学艾思奇》这本书后,我被其中的内容所深深吸引。
艾思奇在书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哲学思想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引发了我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下面我将就几个主要观点进行阐述,希望能够传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感悟。
第一,艾思奇在书中强调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
他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常常是片面和主观的,我们所相信的似乎都只是壳子,而真相往往隐藏在背后。
这一观点让我想起了人们对于事物的表面现象的盲目崇拜,以及对于权威的盲从。
我们常常只顾表面看法而忽略了事物的内在本质,导致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变得模糊而片面。
因此,艾思奇呼吁我们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勇敢地去面对和探索真相。
第二,艾思奇提出了“存在即意义”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被赋予的,而是由每个人自己去创造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追求自己所认为有意义的事物。
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感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功利和金钱,而是要去发现并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事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
第三,艾思奇在书中还提到了对于自由和责任的思考。
他认为,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而是一种责任。
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起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的内涵。
这一观点让我想起了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对于自由的曲解,他们以自由为借口,无视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和混乱。
艾思奇通过这本书提醒我们,自由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是要与责任相配合,才能带来和谐与平衡。
通过阅读《大众哲学艾思奇》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艾思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了哲学思想,让我对于生活和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他的观点点醒了我沉睡的内心,使我更加勇敢地去面对困境和挑战。
我相信,通过对于哲学的思考和传递,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更多的智慧和成长。
大众阅读

大众阅读复习资料一绪论1. 大众阅读又称社会阅读、全民阅读。
指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鼓励国民借助各种阅读平台积极阅读。
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并非简单的书本阅读,它是一种阅读理念的创新,是学习型社会下的必然选择。
2. 世界读书日的全称为“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这一日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
3.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
4. 阅读是阅读主体(读者)与文本(可以是一本书,也可以是整个宇宙)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
“万物皆书卷,天地阅览室”——叶圣陶5. 阅读的多重内涵(1)、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
人们通过阅读来探索未知,创造自我。
人们在阅读中,会受到文本的影响;人们对文本的不同解释,也影响着人们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
(2)、阅读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人类有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需求,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阅读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受到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
(3)、阅读是知识的传承与文化的延续。
图书流传的时间性,形成了有效的人类文化的储存功能,为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提供了条件。
阅读使文化的继承和创造变为可能。
(4)、阅读是人生的一部分。
阅读是人的权利,阅读有助于提高民族素质,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6. 阅读研究的主要问题:文本研究、读者研究、阅读史研究、阅读心理学、阅读文化学、阅读社会学7. 文本研究:文本的多种视角与多重价值、文本的多样性、文本的变化对阅读的影响、文本与阅读习惯8. 文本的变化对阅读的影响:作为知识、信息的载体,文本在形态、数量、质量传播规模乃至内容上的每一次变革,必然带来阅读的方式、数量、规模和功能的变化。
(1)、文本的通俗化:首先是出版名著通俗本。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对文学经典解读的影响

当代大众文化语境对文学经典解读的影响在当代社会,大众文化如同一股汹涌的潮流,迅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文学经典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这一语境下,其解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极为迅速和广泛。
互联网、电视、电影等各种媒体平台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在这样的环境中,文学经典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人们主要通过纸质书籍来接触文学经典,阅读过程相对缓慢和深入,能够静下心来品味文字背后的深意。
而如今,电子阅读、有声读物、影视作品改编等形式让文学经典以更加便捷和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一方面扩大了文学经典的受众范围,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经典作品;另一方面,也使得人们对文学经典的解读变得更加浅显和表面。
大众文化追求娱乐性和商业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学经典的解读。
为了吸引观众和获取经济利益,一些根据文学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往往更注重情节的刺激性和视觉效果,而对原著中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比如,某些改编自经典小说的电影,为了增加票房吸引力,可能会加入大量的爱情戏码或者夸张的动作场面,从而偏离了原著的精神内核。
这种以娱乐和商业为导向的解读方式,容易让观众对文学经典产生误解,认为它们只是一些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而忽略了其中蕴含的对人性、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当代大众文化的快节奏和碎片化特点,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快速获取信息,习惯于浏览简短的文章和社交媒体上的碎片内容。
这种阅读习惯使得人们在面对文学经典时,缺乏耐心和专注力去深入研读。
对于篇幅较长、思想复杂的经典作品,很多人可能只是浅尝辄止,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精妙之处。
而且,碎片化的思维方式也导致人们难以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深入的思考能力,从而影响对文学经典的全面和准确解读。
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文学经典的解读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亚马逊中国发布2020全民阅读报告

亚马逊中国发布2020全民阅读报告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亚马逊中国连续第七年发布“全民阅读报告”,并推出以 #读书的人有梦可做# 为主题的系列阅读活动,不断激发大众阅读热情。
今年,由亚马逊中国发起的“2020全民阅读大调查”受到众多读者的关注与支持,自3月27日上线后的一周时间内,共收到逾18,000份有效问卷。
基于这些反馈,“亚马逊中国2020全民阅读报告”对中国读者的阅读特征趋势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大众阅读氛围浓厚,许多读者通过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并借助阅读的力量,在实现自我理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经典名著仍是最受读者青睐的图书类目,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呈现出各自的阅读偏好。
此外,数字阅读对读者阅读行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读者对数字内容的付费阅读意愿不断提升。
大众阅读氛围浓厚,逾七成受访者习惯睡前阅读过去一年,大众对阅读的热情持续攀升,六成读者将阅读列入了自己的年度计划,更有25%的读者认为阅读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阅读量看,近五成读者的年度阅读总量达10本以上,年阅读量超过3本的读者占比达94%。
阅读时长方面,46%的读者每天都会利用30分钟至1小时进行阅读,逾三成读者的日均阅读时长超过1个小时。
在每天忙碌于工作、学习的同时,近四成读者会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为自己充电,选择晚间至睡前时段阅读的读者占比达到74%,而卧室则成为他们主要的阅读场景。
经典名著人气最高,不同代际读者呈现多样化阅读偏好面对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图书选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书心得。
总体上看,经典名著仍是最受读者青睐的图书类别,而中外文学、社科人文、历史传记等类目同样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
从年龄段来看,不同代际的读者对阅读内容也呈现出各自的偏好及特点。
50后、60后读者选择经典名著、历史传记的占比更高,70后、80后读者偏爱社科人文、经济管理等类别的书目,而90后、00后读者则对中外文学、特别是科幻及网络文学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
碎片化阅读与纸质阅读之我见(两篇)

写作一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碎片化阅读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阅读的趋势。
用关键词“移动终端、不完整、阅读模式可以概括碎片化阅读模式,据调查中青年是使用碎片化阅读的主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碎片化阅读的利弊,目前争议很大,存在三种声音:支持派、反对派、中立派。
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未来碎片化阅读和纸质阅读会并行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阅读方式。
写作二各取所需,优势互补——碎片化阅读与纸质阅读之我见碎片化阅读正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大众阅读的趋势,这背后反应的是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
碎片化阅读为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静下来好好思考下,在碎片化阅读中学习真的发生了吗?还是仅仅加速了我们对生活的焦虑?然而任何的新生事物,人们的看法总是褒贬不一。
不论是碎片化阅读,还是纸质阅读究其本质都是阅读方式,各取所需,优势互补,发挥两者的优势,顺势而为。
碎片化阅读具有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的优势。
“立身以立人为本,立人以读书为先。
”颜氏家训有言。
阅读文本关乎知识结构,关乎人格培养,关乎价值构建,必须慎思慎选,纸质阅读带来的深层次对知识的吸收、灵魂的洗礼、精神的沐浴。
静下心来,慢一点没错,但是很对,在书籍中徜徉的快乐,在书籍中沐浴的喜悦,在书籍中寻求的踏实。
这是纸质阅读无可比拟的。
故,放慢一些,从容前行。
不忘阅读初心,利用碎片和经典阅读二者的优势,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碎片采集到的多是便捷的讯息、高效的信息;而经典阅读收获的更是一种沉淀、一种累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学会各取所需,优势互补,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汲取良知。
大学生阅读指导与心理健康探究

和反馈的信息加工过程 。 它要求调动人的 类优秀文化 的同时 , 最重要 的是帮助学生
方面表 明大学生具有 务实精神, 但另一
阅读 感知、 注意 、 记忆、 思维等各种心理 因 领会和掌握人文精神, 培养强烈的爱 国主 方面表明大学生过 于功利 的心理 。 多大 许 素, 过一 系列 的阅读智力 活动 , 通 产生创 义精神和 民族 自豪感, 帮助大学生树立远 学校 园 内发生 的厌 学 、 自杀 、 暴力 等现象
的过 程。 主要指阅读 中的非认知心理因素 人 与社会 、 人与人 的关系 , 做一个符 合时 题 。因此, 引导大学生走 出空虚苦 闷的精
即阅读 动机 、 阅读 兴 趣 、 读 意 志 等 心 理 代潮境, 立正确 的理想和人 生观 , 树 培养
因素 , 对阅读认识过程起影响作用 的意 向
足 ;社会 压力下 的阅读疲 惫与 功利性 阅 书 过 程 中碰 到 的各 种 疑 难 问 题 , 高 他 们 提
读。
3审时度 势。 、 阅读指导人 员业 务素质
对阅读活动 的热情; 设立文学、 艺术 、 社会 和服务水平的高低 , 是决定阅读指 导工作
( ) 一 个性 心理 与阅读 。 个性是一个人 科学、 自然科学 等各种专题栏 目, 并有意 质量 的关键。 主要应包括较高的政治理论 心理 活动 的特 点, 直接影 响读者 的阅读 需 识地引导大 学生涉猎其他 学科 的理论知 修养 、 良好 的职业道 德意识 、 具有 阅读指 求和阅读动机 。 个性 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人 识 ; 阅读指导工作中对大学生 的阅读倾 导能力和技巧等 。 在 阅读指导人员只有不断
性、 体验性学 习为主体 , 教师 主导拓展 训 考 核, 例如实践考核成绩可 占总评成绩 的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模式与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公共图书馆阅读模式与读者阅读方式的变化摘要:新媒体时代,阅读对象早已超越了书、报、刊,具有更为广泛、丰富的内容,阅读载体、阅读模式日渐多样化,由此带来的阅读体验也迥异于传统阅读。
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出现了诸多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这些发展变化对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图书馆员应对读者阅读发展的需要,树立新的理念、采取新的模式以适应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
关键词:新媒体阅读模式公共图书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与阅读心理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作为大众阅读的公共图书馆,从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与大众传媒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面对大众阅读的内容与形式的新局面,公共图书馆也需要作出调整以适应新局面。
1 新媒体概念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媒体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新媒体具有以下特征[1]:(1)信息传播方式的非线性。
传统媒体信息传播都是单向、线性的。
报刊写什么,读者就只能读什么;广播播放什么,听众只能听什么。
传统媒体是一种“一点对多点”的信息传播方式,而新媒体如网络媒体,受众不仅可以浏览精彩网页的内容、检索所需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写读书心得或与其他受众共享。
(2)信息传播行为的交互性。
如数字广播新媒体实现了听众与广播主持人的互动,听众可以通过数字广播平台任意选择自己需要的节目。
(3)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性。
如通过手机新媒体,人们可以即时与他人沟通。
(4)信息传播方式的个性化。
在新媒体时代,读者不仅是阅读的主体.而且还是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如读者可以通过博客、微客等网络媒体,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的观点等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研究(1949-1956)》评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研究(1949-1956)》评介作者:李艳梅来源:《新阅读》2021年第11期《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研究(1949-1956)》由黄山书社于2020年3月出版。
著者王申红,阜阳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副研究馆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阅读史和阅读推广。
全书共有五个部分,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群体为研究对象,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妇女、工人等不同读者群体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民阅读出现的历史背景以及全民阅读对新中国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大众阅读各要素的分析,作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大众阅读活动提高了国民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了对新生政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众阅读的开展对新生政权的壮大、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风尚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众阅读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视角独特。
打破了历史研究以“时间”为主线的传统研究方式,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丰富新中国史研究。
该书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义的阅读实践为考察对象,研究的阅读对象既包括公开发行的报纸期刊和图书等传统纸质文本,也包括声像文本和实物文本等非印刷文本,对广义阅读实践的考察符合特定时代的特点。
阅读行为终究是一种内在体验,它是一个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阅读对读者产生影响的过程可能稍纵即逝,后人很难模拟和重建。
除少数精英人物,普通读者留下的阅读记录材料极其稀少,故而有助于回答“怎么读”和“为什么读”的史料,都是不系统和分散的。
该书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纸质报纸杂志、图书、政府公文、档案材料为数据挖掘依据,以阅读主体的聚类特点、不同群体显现的阅读行为、这一特殊时期呈现的阅读材料为研究对象,力求在深入挖掘已有史料之后,能够明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哪些大众群体在阅读、读的内容有哪些、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阅读,特别是他们具体怎样展开阅读和阅读的目的等,研究阅读史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该书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阅读热”现象的剖析、各阅读群体阅读特点的解析,以及对大众阅读在新中国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的总结,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丰富了新中国史研究。
从读者阅读心理的角度谈谈高校图书馆工作

在 内容上 为读 者提供 精 品 ,还 要科 学分 配不 同载体 、不 同 等 级 的文 献 ,实现对 重 点资源 的优 化配 置 ,确保 文献 资源 的时效性 和完 整性 ;重视 对现 有资 源 的分析和 评价 ,同时 做好 对新 进 资源 或服 务 的介绍 ,通 过不 同手 段对馆 藏 资源
教 育 视 野
从读者阅读心理的角度谈谈高校图书馆工作
宋成玉 南京师 范大 学泰州 学院图书馆
摘 要: 高 校 图书馆工作 的核心是 为读 者服务 , 这就 要求 图书馆工 作者对 读者 的 阅读心理 进行 了解 , 掌握 读者 需求 , 以为 读者 提供 更加 优质 的 服务 ,使 读者 的 阅读 心理 向 阅读行 为 转变 。笔者 主要 从 读者 阅读 心理 角度 出发对如 何做 好 高 校 图书馆 工作 谈谈 自己的建议 ,以供 参 考。 关键 词 :读者 ; 阅读心 理 ;高校 图书馆工 作 ;服务
了解 读者 需求 ,在此 基础 上 ,加大馆 藏建 设力度 ,为 读者
其 次 ,从整 体上看 ,高 校读 者在 阅读 心理方 面表 现 出很大 创建 良好 的阅读 环境 , 确 保各 种服 务工作 有针对 性地 展开 , 的相似 性 ,针对这 种情 况 ,可建 立读者 交流 平 台 ,成 立具 为 高校 图书馆 的持续 、健康 发展 提供保 障 。
在这样 一个 信 息时代 ,读者对 方 便、快 捷 的阅读方 式 对 读 者才具 有强 的吸 引力 ;读者 能否 萌发 阅读 心理还 取决 更为 青睐 , 图书馆 可充分 利用现 代信 息技术 拓展 文献 资源 , 于图书 馆资 源 的可用性 以及 获取 性 ,对 于读 者来 说 ,他们 扩充服 务 内容 ,为读者 提供 个性化 服 务;为 了使 读者保 持 通 常会 根据 自己需求 去选择 资源 ,当 一本 书与读 者 需求有 良好 的阅读 情绪 ,在 营建 网络 阅读环 境的 同时还应 保 证网 着 极高 的契 合程度 时 ,说 明这本 书对读 者非 常有 用 ,这样 络畅通 ,加 强对 读者 网络文 献检 索技 巧的培 训 ,为读者 提 就 会激 发读 者的 阅读欲 望 ,此外 ,读者 在 阅读过程 中会优 供便利 的 图书借还 查询 系统 ;创新 管理 理念 ,给 予读者 更 先 选择 获取 资源最 为便 捷 的方式 ,这种 方式 会在 读者 心理 多 的文 献推 荐 、评 论 、宣传机 会 ;增加 图书馆 功 能布局 的 上形 成一 定 的使用倾 向。基 于此 ,高校 图书馆 应加 强馆 藏 人 性化 成分 , 比如 设置 新书 区和经 典文 献 区、设置 引导标 建 设 ,在 具备 一定 数量 的 同时 ,应 确保 资源 质量 ,不仅 要 识 等 。 良好 的 阅读 环境 不仅表 现在 阅读 设施 、布 局、装饰
阅读热潮回归的心理学解读

阅读热潮回归的心理学解读作者:禹莲辉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03期关键词:图书馆;国民阅读现状;触发;心理兴奋点摘要:本文首先列举了令人堪忧的我国国民的阅读状况,然后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如何通过有效触发心理上的兴奋点,引导人们的阅读兴趣,从而逐步成为图书馆的现实读者。
最后提出唤回全民阅读热潮宜采取的一些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3-0054-03The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 of The Rebirth of Reading RushYuLian-hui(Guangdong Communication Polytechnic Library, Guangzhou 510800,China)Key words: Library;Reading comdition in China;trigger;excitementAbstract: Firs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reading among Chinese populace. Second, it gives a psychological explanation that how to arouse people’s excitement efficiently and make people be interested in reading, so that people will be realistic reader in the libraries. Meanwhile 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e proper measures to encourage the populace to do more reading.1 我国国民的阅读状况1.1 中外阅读现象中一组数字的对比据2006年中国出版研究所组织进行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馆阅读率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首次低于50%,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只有4.5本。
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习惯研究

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习惯研究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本文将对受众的阅读喜好、阅读方式、阅读时间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新媒体时代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及其对出版行业的影响。
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我们将探讨如何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出版行业的竞争力。
为了深入了解受众的阅读习惯,我们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调查: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在线和现场两种方式进行传播,收集受众的阅读习惯数据。
收集相关研究报告,了解新媒体时代出版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得出以下受众的阅读喜好呈现多元化趋势,对于不同类型的文章都有浓厚的兴趣。
受众越来越倾向于数字化阅读,尤其是手机端阅读。
受众的阅读时间较为碎片化,集中在上下班途中、午休时间等。
受众对于优质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传统媒体的依赖则逐渐减弱。
出版行业应该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满足受众对于数字化阅读的需求。
例如,开发手机APP、提供电子书下载等方式,以便受众随时随地阅读。
出版行业应注重优质内容的创作和筛选,提高出版物质量。
在调查中发现,受众对于优质内容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出版行业应该注重内容的把关,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出版行业应适当调整出版物形式和内容,以适应用户的阅读习惯。
例如,可以推出一些适合碎片化阅读的短篇文章、漫画等形式,以满足受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的需求。
出版行业应该加强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扩大出版物的传播范围。
例如,可以与一些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平台合作,让更多的用户能够了解到出版物的内容和优势。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版行业应该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提高出版行业的竞争力。
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大众阅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变化趋势,并针对这些变化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文学艺术与大众行为心理特征

文学艺术与大众行为心理特征【摘要】文学艺术与大众行为心理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作品通过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方式,影响着大众的行为心理特征。
而大众的行为心理特征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学艺术创作,如受众的情感需求和审美取向。
在文学艺术作品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大众的心理特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市场表现。
文学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大众的行为心理特征,以提高作品的接受度。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文学艺术与大众行为心理特征之间更为细致的互动关系,促进文学艺术创作更好地与社会相融合。
【关键词】文学艺术、大众行为心理特征、影响、创作、社会传播、接受、市场影响、可行性、相互影响关系、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文学艺术与大众行为心理特征的关系大众行为心理特征也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创作源于对社会、人类及其行为的深刻洞察,而这些洞察往往受到不同文化、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常常会考虑到受众的情感需求、审美取向及心理特征,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
文学艺术与大众行为心理特征的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作品和读者之间、作家与受众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和共鸣。
深入探讨文学与大众行为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艺术的意义与作用,推动文学艺术的发展与传播。
2. 正文2.1 文学作品如何影响大众行为心理特征文学作品是一种表达和传播情感、思想、价值观念的艺术形式,通过文字和情节的构建,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反思,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心理特征。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大众行为心理特征:1. 塑造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文学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设置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共情或反感情绪,进而影响其态度和价值观念。
一部描写坚强、乐观的主人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小说可以激励读者勇敢面对挑战。
《平凡的世界》的大众选择性解读研究

文艺与传播路遥耗尽心血,六年磨一剑,《平凡的世界》才终以诞《平凡的世界》在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和普通“目前对于《平凡的世界》作心理的考察,着眼于史诗性的品格及其影响等,而从传播学角度对其研究虽有所涉及,但仍显不足。
”[1]本文主要借鉴传播学相关理论,重点分析普通读者对小说《平凡的世界》的阅读及其盲区,并试图探究这一作品在歧见性传播的原因。
一、《平凡的世界》的大众阅读管窥1982年,路遥就开始了《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的准备工作。
他最初拟以《走向大时代》为题创作《黄土》《黑金》《大时代》三部曲。
第一部定稿后,路遥仍在不断思索一个恰当的书名,其书名几经修改,最终定名为《平凡的世界》。
这个书名“既朴素又大气,内敛,不张扬,符合路遥小说的特点”[2]。
三年准备,三年写作。
三部分别完成于1986、1988、1989年。
尽管最初小说的发表和出版遭遇困厄,但是一档广播节目扭转了这一局面。
1988年3月《平凡的世界》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连播》节目中连续播出,获得了出人意料的轰动,并出现读者蜂拥购书而不得的情形,这也是该作品最早的有声书。
1991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此后持续引发出版热潮,成为“常销书”和书店重点推荐,主要的出版社就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十多家,累计发行达逾百万册。
同时为了适应更多读者的不同阅读需求,该书后续分别出版了导读版、精简版、连环画等不同版本,继续扩大了作品的社会影响。
路遥的文学创作既有鲜明的读者意识,而出版盛况印证了路遥坚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当代中国的生命力。
书籍是文学作品的主流传播媒介,从这个意义上看,《平凡的世界》是一部为数不多的跨媒体传播文本,除了原著小说版、广播版之外,作品还被搬上舞台,开展全国话剧巡演,并在1990年和2015年两度改编电视剧,而后者的社会反响更大。
《平凡的世界》在传播经典化的过程中,教育机构、师长、朋友等人际推荐,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底层人物的平凡人生所彰显的“励志上进、坚持理想、奋斗不止、化苦难为动力”等高贵品质,成为引导年轻一代的精神向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阅读的心理变化解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的思维过程,在阅读中人们可以增长知识、感悟世界。
可供阅读的书籍各式各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喜好,阅读受到个人兴趣、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大众文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是大众阅读的消费对象,而大众阅读是大众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较为显著的大众文化接受形态。
大众阅读心理是指大众在阅读或者使用文献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心理活动。
阅读效果直接受到阅读心理影响,这也体现在大众阅读的渠道中。
比如,人们可以通过研究图书馆中不同读者的心理特点来提供个性化服务,以获得更高的大众满意度,并且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一、大众阅读的概念及发展状况
1.大众文化和大众阅读
(1)大众文化的发展及概念经典与大众似乎始终是学术界对立的两个面。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欧美学术界就对经典阅读展开了讨论甚至是争论,而争论的主要问题是对经典的界定,即何种作品可以称为经典。
但这种争论并未对学术界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或威胁。
实际上,经典所受到的威胁来自于新时代发展的产物――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在当时是新生事物,然而却应用于多个领域,由大众文化衍生的工业产品逐渐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被广泛使用。
而大众文化的概念可追溯到20世纪30 年
代至50年代,最早产生于欧洲,如今发展流行于世界范围内。
然而,对大众文化概念的内涵,暂无统一的定义。
现今大众文化主要有六种定义,每种定义都不同。
如对大众文化的第一种定义是指有着很大受众且被很多人喜欢的文化,第二种则认为大众文化是区别于“高雅文化”的通俗文化,甚至是低等文化。
(2)大众阅读的概念大众阅读是大众文化重要的接受形式,是大众文化发展和影响的产物。
大众文化的发展较为迅速且影响范围广,中国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阅读的主体由传统的知识阶层发展为普通大众。
我国的大众阅读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或民众的阅读,而是在大众社会背景下,大众传媒作为传播载体,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可供消费且较为新型的阅读现象。
我国大众阅读的主体受到了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
早期的欧洲研究表明,大众阅读的主体与阅读者的出身阶层的联系并不十分明显,主要是统治阶级提供文化产品。
而在当代,随着时光流逝、朝代变更,大众阅读依然是统治集团提供文化产品,差别在于没有了明显的阶层划分。
2.大众阅读的发展状况
大众阅读与大众文化相辅相成,联系密切。
大众文化是大众阅读的消费对象,而大众阅读是较为显著的大众文化接受形态,
是建立在大众社会背景下的时代发展趋势和大众传媒载体。
大众阅读对象有消遣娱乐性、普遍性和模仿性三方面的特点。
信息技术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其飞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人们的阅读方式及阅读习惯也受到了时代发展的影响,产
生属于各个时代的特点。
随着时代发展,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这些电子产品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文化,同时促进了人与世界的联系,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大众阅读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大众阅读心理变化的原因分析
大众阅读心理变化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图书出版的产业化趋势。
图书的发行受经济利益驱动,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图书出版物越来越多,但创造性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抄袭、炒作现象增多,出版商为了吸引读者可谓想尽办法。
如此包装固然能取得
一定的效果,然而多数空有其表,名不副实。
由此,阅读成为市场化的行为,不再是完全凭着读者的个人兴趣而选择。
其二,日常生活的表层化趋势。
大众阅读的心理变化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当前社会所崇尚的是偏物质的消费文化,对消费品的迷恋或
是对奢侈品的追求被视为身份及地位的象征。
大众阅读也逐渐向
庸俗化、肤浅化发展。
人们在对消费的追求中获得快乐和满足,由此也使大众阅读的娱乐化、表层化趋势更为明显。
三、大众阅读心理的变化趋势
大众阅读心理是指大众在阅读或者使用文献时的心理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及心理活动。
阅读的效果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心理。
阅读也受到个人兴趣、社会经济及其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就社会现状而言,大众生活的重点之一是消费,大众阅读作为文化也不例外,也被消费着。
当前社会中有较多不好的现象,如人们生
活愈发物质化、功利化。
同时,文化消费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方式之一,它可以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乃至世界观,由此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1. 大众阅读心理由精心阅读到消费体验的变化大众阅读心理可以说是个人追求与喜好的体现,深受主观意识影响,同时也被客观现象所左右。
人们有不同的经历,处于不同的地位,对阅读会有不同的需求,阅读的方式也千差万别。
大众阅读从心理大体上可以分为探索型的经典阅读和消费式的消遣阅读。
前者是以提升自身水平、求增长学识为目的,同时也能修身养性、开阔眼界,或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 后者则是一种个人消遣,是人们放松休闲的选择,是人们处于较为紧张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所选择的舒缓生活节奏的方式。
对比上述二者,前者往往能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
受当前社会整体环境影响,图书种类变得越来越多,不乏较为低俗的读物混杂其中,读书不再是高雅的艺术,变得更为大众化。
人们对阅读的追求产生变化,由经典阅读逐渐转为消费阅读,追求更为表面的东西,如果说经典阅读是使图书增值的有效方式,消费阅读就只是资源的浪费。
2. 大众阅读心理由严格考证到随意处理的变化
在世界的发展变革中,图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图书见证着时代的荣辱兴衰,承载着民族的智慧。
传统的图书是作者心血的积累,一字千金,每个字都是经过推敲和考量的,有很强的创造性。
传统图书的严格考证现象十分普遍,无关图书类别; 同时,读者也视阅读为一种研究,是十分严谨的过程。
然而,岁月更迭,如今人们对待阅读的态度有了很大转变:从前人们对待阅读十分谨慎,希望作者字字珠玑; 如今有了更大的随意性,更为自由自在,某些作者创作存在较为明显的抄袭现象,在独立写作和创意方面有所欠缺。
由此,很多人改变了对图书的看法,认为图书不需要严谨,仅需要自
由;不需要高雅严肃,只需要平实时尚。
此种阅读无疑是偏离了科学精神,是求实与探索精神的丧失。
3.大众阅读心理由个性阅读到从众行为的转变阅读本是属于个人
的事情,读者带着各自目的去读书,然而随着人们受到越来越多的外界因素影响,阅读变得错综复杂。
大众阅读的从众化趋势越发明显,人们读书的目的不再纯粹,不再因为个人喜好而读书。
书籍的种类很多,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爱好,对读书也有不同的追求,以理智的心态选择并读书,方可获得理想的效果,若为了复杂的外界干扰因素去读书,可以说是开卷无益。
当前图书消费受市场影响,娱乐消费风气较浓,人们的阅读喜好也随之受到影响。
同时,市场化的宣传,营造出许多所谓的畅销书,左右了读者的选择。
然而,从众阅读也有其优势,人
们
能够更好地掌握大众的阅读情况,了解大众的读书目的。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
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读书不仅影响个人,还影响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由此可见,大众阅读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1] 张正. 资讯时代大众阅读心理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09(13):66-69.
[2] 杜延庆. 当前大众阅读心理的变化趋势分析[J]. 科技创业家,2009(1):63-65.
[3]张华桥. 图书的娱乐因子――现代大众阅读心理解析
[J]. 出版参考,2004(6):17.
[4]曾繁敏. 当前大众阅读心理的变化趋势分析[J]. 河北科技图苑,2009(1):63-65.
[5]罗红. 读图时代与高校学生的阅读心理[J]. 当代图书馆,2010(2):24-27.
[6]詹福瑞. 大众阅读与经典的边缘化[J]. 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1-135.。